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_第1頁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_第2頁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_第3頁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_第4頁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操作指導手冊**前言**本手冊依據(jù)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編寫,旨在規(guī)范實驗操作流程、培養(yǎng)科學探究思維、提升實驗技能。手冊涵蓋機械運動、聲現(xiàn)象、光現(xiàn)象、透鏡及其應用、質量與密度、力、運動和力等核心章節(jié)的重點實驗,內容遵循“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步驟—注意事項—數(shù)據(jù)處理—誤差分析—思考問題”的邏輯框架,注重實用性與科學性,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的常見問題,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目錄**1.實驗1:長度的測量(刻度尺的使用)2.實驗2:聲音的產生與傳播3.實驗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4.實驗4: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5.實驗5:質量的測量(托盤天平的使用)6.實驗6:密度的測量(固體/液體)7.實驗7: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影響因素8.實驗8:探究牛頓第一定律(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9.附錄:常用器材使用指南與數(shù)據(jù)記錄模板**實驗1:長度的測量(刻度尺的使用)****實驗目的**1.練習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2.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最小刻度)和量程;3.掌握長度測量的估讀技巧;4.學會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平均值法減小誤差)。**實驗原理**刻度尺的測量原理是直接比較法:將被測物體與刻度尺的刻度線對齊,讀取對應刻度值。關鍵要求:刻度尺與被測邊平行;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讀數(shù)時視線與刻度線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1mm,讀為2.34cm)。**實驗器材**刻度尺(分度值1mm)、鉛筆、物理課本、三角板(輔助測量圓形物體直徑)。**實驗步驟**1.檢查刻度尺:觀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如1mm)和量程(如0~20cm),確認零刻度線是否磨損(若磨損,用其他清晰刻度線作為起點)。2.測量鉛筆長度:將刻度尺平放在桌面,鉛筆一端對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或起始刻度線);刻度尺與鉛筆保持平行,刻度線貼近鉛筆;讀取鉛筆另一端對應的刻度值,視線與刻度線垂直,估讀一位(如18.50cm);重復測量3次,記錄數(shù)據(jù)(如18.50cm、18.48cm、18.52cm)。3.測量物理課本寬度:方法同步驟2,記錄3次數(shù)據(jù)。4.測量圓形物體直徑(選做):將圓形物體(如硬幣)放在桌面,用兩個三角板的直角邊夾住物體;用刻度尺測量兩個三角板直角邊之間的距離,即為物體直徑(如圖1-1);重復測量3次,記錄數(shù)據(jù)。**注意事項**禁止將刻度尺歪斜放置(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大或偏?。唤褂檬种苯永瓌涌潭瘸撸ū苊饪潭染€磨損);估讀是長度測量的必備步驟,未估讀的結果視為不完整(如18.5cm不如18.50cm準確)。**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被測物體測量次數(shù)測量值(cm)平均值(cm)鉛筆118.5018.50218.48318.52物理課本寬度115.0515.06215.08315.05計算平均值:將3次測量值相加,除以3(如鉛筆平均值:(18.50+18.48+18.52)/3=18.50cm)。**誤差分析**系統(tǒng)誤差:刻度尺本身的精度(如分度值1mm的刻度尺,誤差約±0.1mm);偶然誤差:估讀時的視線偏差、測量時的手部抖動(可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诲e誤:如刻度尺歪斜、未估讀(屬于可避免的操作錯誤,需重新測量)。**思考問題**1.為什么要估讀?若不估讀,會對結果產生什么影響?2.測量圓形物體直徑時,為什么要用兩個三角板配合?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會有什么問題?**實驗2: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實驗目的**1.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2.驗證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3.理解真空不能傳聲。**實驗原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一般:固體>液體>氣體)。**實驗器材**音叉、乒乓球(系細線)、燒杯、水、鬧鐘、玻璃罩(帶抽氣機)。**實驗步驟****一、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1.敲擊音叉:用小錘敲擊音叉,聽到聲音;2.驗證振動:將系有細線的乒乓球靠近發(fā)聲的音叉,觀察乒乓球的運動(乒乓球被彈起,說明音叉在振動);3.停止振動:用手握住音叉,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二、探究聲音傳播的介質**1.氣體傳聲:將鬧鐘放在桌面,能聽到聲音(空氣作為介質);2.液體傳聲:將鬧鐘用塑料袋密封,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能聽到聲音(水作為介質);3.固體傳聲:將耳朵貼在桌面,用手輕敲桌面另一端,能聽到聲音(桌面作為介質);4.真空不能傳聲:將鬧鐘放入玻璃罩,用抽氣機逐漸抽出罩內空氣,聽到鬧鐘的聲音逐漸減弱;停止抽氣,放入空氣,聲音逐漸恢復(說明真空不能傳聲)。**注意事項**敲擊音叉時,力度適中(避免音叉損壞或乒乓球彈起過高);用塑料袋密封鬧鐘時,確保無空氣泄漏(防止水進入鬧鐘);抽氣時注意玻璃罩的密封(若密封不好,無法達到真空效果)。**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實驗環(huán)節(jié)現(xiàn)象描述結論音叉發(fā)聲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彈起聲音由振動產生空氣傳聲能聽到鬧鐘聲音氣體能傳聲水傳聲能聽到鬧鐘聲音液體能傳聲桌面?zhèn)髀暷苈牭角脫袈暪腆w能傳聲真空罩抽氣聲音逐漸減弱,真空時消失真空不能傳聲**誤差分析**真空罩實驗中,無法完全抽成絕對真空(殘留少量空氣),因此聲音不會完全消失,但可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液體傳聲實驗中,塑料袋的振動可能影響實驗結果(需確保鬧鐘本身的振動通過水傳播)。**思考問題**1.為什么說“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而不是“聲音消失”?(提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2.古代士兵枕著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提前聽到敵人的馬蹄聲,這說明什么?**實驗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驗目的**1.驗證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2.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3.理解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區(qū)別。**實驗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兩線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i);法線是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角平分線(垂直于鏡面)。**實驗器材**平面鏡、白紙(鋪在桌面)、激光筆、量角器、直尺、鉛筆。**實驗步驟**1.組裝器材:將平面鏡垂直放在白紙中央,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出平面鏡的位置(直線MM');2.畫法線:過平面鏡與白紙的交線(MM')上的某點O,用直尺畫一條垂直于MM'的直線ON(法線,用虛線表示);3.入射光線:用激光筆沿某一方向(如與ON成30°角)照射平面鏡,在白紙上畫出入射光線AO(實線);4.反射光線:觀察反射光線的方向,在白紙上畫出反射光線OB(實線);5.測量角度:用量角器測量入射角∠AON(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和反射角∠BON(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記錄數(shù)據(jù)(如∠i=30°,∠r=30°);6.改變入射角:重復步驟3~5,測量入射角為45°、60°時的反射角,記錄數(shù)據(jù);7.驗證三線共面:將白紙沿法線ON對折,觀察反射光線是否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對折后,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說明三線共面)。**注意事項**激光筆不能直射眼睛(避免損傷視力);平面鏡要垂直放置(否則法線不在垂直方向,導致角度測量誤差);畫光線時要使用直尺(確保光線平直);量角器的中心要與O點重合(避免角度測量錯誤)。**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實驗次數(shù)入射角∠i(°)反射角∠r(°)結論13030∠r=∠i24545三線共面36060兩線分居**誤差分析**激光筆的光線較細,畫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時可能存在偏差(導致角度測量誤差);量角器的刻度精度(如1°)會影響角度測量的準確性(可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思考問題**1.為什么法線要畫成虛線?2.若入射光線垂直照射平面鏡,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傳播?此時入射角和反射角各是多少?3.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為什么?**實驗4: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目的**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性質(倒正、大小、虛實)與物距的關系;2.掌握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u>2f、f<u<2f、u<f);3.理解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實像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虛像不能)。**實驗原理**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物距(u):物體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像距(v):像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成像規(guī)律(f為凸透鏡焦距):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v在f~2f之間(應用:照相機);f<u<2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2f(應用:投影儀);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用:放大鏡)。**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f=10cm,標注在鏡片上)、光屏、蠟燭、光具座(帶刻度)、火柴。**實驗步驟**1.組裝器材: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讓像成在光屏中央);2.確定焦距:若凸透鏡焦距未知,可通過“平行光聚焦法”測量(將凸透鏡正對太陽,調整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為焦距);3.探究u>2f的情況:將蠟燭放在光具座的30cm刻度線處(u=30cm-10cm=20cm>2f=20cm?注:凸透鏡固定在10cm刻度線處,物距u=蠟燭位置-凸透鏡位置,如蠟燭在30cm處,u=20cm);調整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清晰的像(倒、縮?。?;記錄物距u(20cm)、像距v(光屏位置-凸透鏡位置,如15cm)和像的性質(倒、縮小、實像);4.探究f<u<2f的情況:將蠟燭移至15cm刻度線處(u=15cm-10cm=5cm?不,凸透鏡固定在10cm處,蠟燭在15cm處,u=5cm?不對,應該是凸透鏡固定在50cm處,蠟燭在30cm處,u=20cm,f=10cm,u>2f;蠟燭在40cm處,u=10cm=f;蠟燭在45cm處,u=5cm<f。哦,光具座的刻度是從左到右0~100cm,通常將凸透鏡固定在50cm刻度線處,這樣物距u=50cm-蠟燭位置,像距v=光屏位置-50cm。比如:凸透鏡固定在50cm處,f=10cm;蠟燭放在30cm處,u=50cm-30cm=20cm>2f;光屏放在60cm處,v=60cm-50cm=10cm=f?不對,應該是u=20cm>2f,v=15cm在f~2f之間,所以光屏應該放在65cm處(v=15cm);正確步驟: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度線處(標記為O點);蠟燭放在30cm刻度線處(u=50cm-30cm=20cm>2f=20cm?f=10cm,2f=20cm,所以u=20cm等于2f,此時成等大倒立實像,v=20cm,光屏放在70cm處);蠟燭放在35cm刻度線處(u=50cm-35cm=15cm,f=10cm<u=15cm<2f=20cm);調整光屏位置,直到出現(xiàn)清晰的像(如光屏在70cm處,v=20cm>2f);記錄像的性質(倒、放大、實像);5.探究u<f的情況:將蠟燭移至45cm刻度線處(u=5cm<f=10cm);調整光屏位置,無法在光屏上找到像(虛像);從凸透鏡另一側(光屏側)用眼睛觀察,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注意事項**必須調整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否則像會成在光屏上方或下方,無法捕捉);實驗時要從遠到近調整蠟燭位置(先測u>2f,再測f<u<2f,最后測u<f,避免遺漏情況);光屏上的像必須最清晰時再記錄(模糊的像會導致像距測量誤差);蠟燭燃燒變短后,要及時調整蠟燭高度(保持中心同一高度)。**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物距u與焦距f的關系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質(倒正/大小/虛實)u>2f2015倒/縮小/實f<u<2f1525倒/放大/實u=2f2020倒/等大/實u=f10——不成像(平行光)u<f5——正/放大/虛**誤差分析**光具座的刻度精度(如1cm)會影響物距和像距的測量(可使用分度值更小的光具座,如0.5cm);蠟燭燃燒變短,導致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成在光屏上方,需重新調整);像的清晰度判斷具有主觀性(可讓多個同學確認最清晰的像)。**思考問題**1.為什么要調整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若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2.當u=f時,為什么看不到像?此時光線沿什么方向傳播?3.實像和虛像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如何用實驗驗證?**實驗5:質量的測量(托盤天平的使用)****實驗目的**1.掌握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2.學會測量固體(如石塊)和液體(如水)的質量;3.理解“左物右碼”的原理(天平平衡時,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對應刻度值)。**實驗原理**托盤天平是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工作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當天平平衡時,物體質量等于砝碼質量加上游碼對應的刻度值(游碼左側邊緣對齊的刻度)。**實驗器材**托盤天平(量程0~200g,分度值0.2g)、砝碼盒(帶鑷子)、石塊、燒杯、水。**實驗步驟****一、天平的調節(jié)**1.放置天平: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避免傾斜導致測量誤差);2.游碼歸零:將游碼撥至標尺的零刻度線處(左側邊緣對齊);3.調節(jié)平衡螺母:觀察指針是否指向分度盤中央(若指針偏左,向右調平衡螺母;若指針偏右,向左調平衡螺母),直到指針靜止時指向中央或左右擺動幅度相等。**二、測量固體質量(石塊)**1.放物體:將石塊放在天平的左盤(左物右碼);2.加砝碼:用鑷子夾取砝碼,從大到小依次放在右盤(如先放50g,再放20g,若指針偏左,再加10g,直到指針接近中央);3.調游碼:若加最小砝碼后指針仍偏右,撥動游碼(向右移動,相當于增加右盤質量),直到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央;4.記錄質量: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對應刻度值(如50g+20g+3.2g=73.2g)。**三、測量液體質量(水)**1.測空燒杯質量:將空燒杯放在左盤,測量其質量(如30.0g);2.倒液體:向燒杯中倒入適量水(約50mL);3.測總質量:將燒杯和水放在左盤,測量總質量(如80.0g);4.計算液體質量:水的質量=總質量-空燒杯質量(80.0g-30.0g=50.0g)。**注意事項**禁止用手直接拿砝碼(手上的汗液會腐蝕砝碼,導致質量變化);禁止將潮濕的物體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托盤上(會損壞托盤,應放在燒杯或紙上);游碼要沿標尺緩慢移動(避免碰撞標尺邊緣);測量完畢后,要將砝碼放回砝碼盒,游碼歸零,整理器材。**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測量對象空燒杯質量(g)總質量(g)液體質量(g)固體質量(g)水30.080.050.0——石塊——————73.2**誤差分析**系統(tǒng)誤差:天平本身的精度(如分度值0.2g);偶然誤差:游碼未歸零、平衡螺母調節(jié)不當(導致測量結果偏大或偏小);錯誤:左碼右物(此時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對應刻度值,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思考問題**1.為什么要“左物右碼”?若放反了,如何計算物體質量?2.調節(jié)平衡螺母和調節(jié)游碼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測量液體質量時,為什么要先測空燒杯質量,再測總質量?反過來會有什么問題?**實驗6:密度的測量(固體/液體)****實驗目的**1.掌握密度的測量方法(ρ=m/V);2.學會用排水法測量固體體積;3.理解密度是物質的特性(與質量、體積無關)。**實驗原理**密度公式:ρ=m/V(ρ為密度,m為質量,V為體積)。固體質量: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體積:排水法(V=V總-V水,V總為固體浸沒后水的體積,V水為初始水的體積);液體質量:用托盤天平測量(總質量-空燒杯質量);液體體積:用量筒測量。**實驗器材**托盤天平、砝碼、鑷子、石塊、燒杯、水、量筒(100mL)、細線。**實驗步驟****一、測量固體密度(石塊)**1.測石塊質量:用天平測量石塊質量m(如73.2g);2.測初始水體積:向量筒中倒入適量水(約50mL),讀取水的體積V水(如50.0mL);3.測固體體積:用細線系住石塊,將石塊緩慢浸沒在量筒的水中(避免濺水),讀取水和石塊的總體積V總(如70.0mL);4.計算體積:石塊體積V=V總-V水=70.0mL-50.0mL=20.0mL=20.0cm3;5.計算密度:ρ=m/V=73.2g/20.0cm3=3.66g/cm3=3.66×103kg/m3。**二、測量液體密度(水)**1.測空燒杯質量:用天平測量空燒杯質量m1(如30.0g);2.測液體體積:向量筒中倒入適量水(約60mL),讀取水的體積V(如60.0mL=60.0cm3);3.測總質量: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用天平測量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2(如90.0g);4.計算液體質量:水的質量m=m2-m1=90.0g-30.0g=60.0g;5.計算密度:ρ=m/V=60.0g/60.0cm3=1.0g/cm3=1.0×103kg/m3。**注意事項**量筒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凹液面底部相平(水的凹液面,水銀的凸液面);石塊要完全浸沒在水中(否則體積測量偏小,導致密度偏大);用細線系石塊時,細線要盡量細(避免細線體積影響測量結果);倒入液體時,要避免液體濺出(否則體積測量偏小,導致密度偏大)。**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固體(石塊)**石塊質量m(g)初始水體積V水(mL)總體積V總(mL)石塊體積V(mL)石塊密度ρ(g/cm3)73.250.070.020.03.66**液體(水)**空燒杯質量m1(g)總質量m2(g)水的質量m(g)水的體積V(mL)水的密度ρ(g/cm3)30.090.060.060.01.0**注意事項**量筒不能加熱(避免破裂);測量固體體積時,水的體積要適量(不能太少,導致石塊無法浸沒;也不能太多,導致水溢出);倒入液體時,要緩慢(避免濺到量筒外)。**誤差分析****固體密度測量**誤差來源:1.石塊吸水(導致V總偏小,ρ偏大);2.細線體積(導致V總偏大,ρ偏小);3.天平測量質量時的誤差(如游碼未歸零,導致m偏大,ρ偏大)。減小誤差的方法:1.用不吸水的固體(如金屬塊);2.用細棉線(減少體積影響);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液體密度測量**誤差來源:1.量筒內壁殘留液體(導致V偏小,ρ偏大);2.倒液體時濺出(導致m偏小,ρ偏小);3.天平測量質量時的誤差。減小誤差的方法:1.量筒內壁要干燥(測量前用紙巾擦干);2.倒液體時要緩慢(避免濺出);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思考問題**1.為什么用排水法測量固體體積時,固體要完全浸沒在水中?2.測量漂浮在水面的固體體積(如木塊),應該如何改進實驗?3.密度測量中,為什么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實驗7: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影響因素****實驗目的**1.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2.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3.理解二力平衡(勻速拉動時,拉力等于摩擦力)。**實驗原理**滑動摩擦力:當物體在接觸面滑動時,受到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二力平衡: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等于滑動摩擦力(f=F拉)。**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量程0~5N,分度值0.1N)、木塊、砝碼、毛巾、木板、玻璃板。**實驗步驟**1.測量木塊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將木板放在水平桌面,木塊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等于摩擦力);記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1.2N);2.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在木塊上放一個砝碼(增加壓力),重復步驟1,記錄示數(shù)(如1.8N);再放一個砝碼,重復步驟1,記錄示數(shù)(如2.4N);3.探究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木塊放在毛巾上(不加砝碼),勻速拉動,記錄示數(shù)(如2.0N);將玻璃板鋪在木板上,木塊放在玻璃板上(不加砝碼),勻速拉動,記錄示數(shù)(如0.8N)。**注意事項**彈簧測力計要水平拉動(避免豎直方向分力影響,導致示數(shù)偏大);必須勻速拉動木塊(否則拉力不等于摩擦力,示數(shù)不穩(wěn)定);接觸面要平整(避免凹凸不平導致示數(shù)波動);彈簧測力計要先調零(避免初始示數(shù)偏差)。**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實驗次數(shù)接觸面材料壓力(木塊+砝碼質量)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摩擦力f(N)結論1木板木塊(100g)1.21.2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木板木塊+砝碼(200g)1.81.8(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3毛巾木塊(100g)2.02.0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玻璃板木塊(100g)0.80.8(壓力相同)**誤差分析**誤差來源:1.手動勻速拉動木塊難度大(導致拉力不等于摩擦力,示數(shù)波動);2.彈簧測力計的精度(如分度值0.1N,導致示數(shù)誤差);3.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均勻(導致示數(shù)波動)。減小誤差的方法:1.用“拉木板”代替“拉木塊”(木塊靜止,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等于摩擦力);2.多次測量取平均值;3.使用更精密的彈簧測力計。**思考問題**1.為什么勻速拉動木塊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等于摩擦力?2.探究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的關系,應該如何設計實驗?(提示:改變木塊放置方式,如正放、側放,保持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嗎?如何驗證?**實驗8:探究牛頓第一定律(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目的**1.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2.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3.理解慣性的概念(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實驗原理**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遠;推理:若阻力為零,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實驗器材**斜面、小車、木板、毛巾、玻璃板、刻度尺。**實驗步驟**1.組裝器材:將斜面固定在桌面邊緣,木板放在斜面下方(與斜面底端相接);2.控制變量: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目的: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3.測量運動距離:第一次在木板上鋪毛巾(接觸面最粗糙,阻力最大),小車滑下后,測量其在毛巾上運動的距離(如20cm);第二次鋪木板(接觸面較粗糙,阻力較?。?,測量運動距離(如50cm);第三次鋪玻璃板(接觸面最光滑,阻力最?。?,測量運動距離(如100cm);4.記錄數(shù)據(jù):記錄接觸面粗糙程度、阻力大小、運動距離。**注意事項**小車必須從同一高度滑下(否則速度不同,無法比較阻力的影響);斜面要固定牢固(避免滑動導致小車速度變化);測量運動距離時,要從斜面底端開始量(到小車停止的位置)。**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實驗次數(shù)接觸面材料接觸面粗糙程度阻力大小小車運動距離(cm)結論1毛巾最粗糙最大20阻力越小,運動距離越遠2木板較粗糙較小50若阻力為零,物體將勻速直線運動3玻璃板最光滑最小100**誤差分析**誤差來源:1.斜面高度測量誤差(導致小車速度不同);2.接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