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閱讀 比對選項-文言文閱讀整體解題思路(文言文閱讀)-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古詩文_第1頁
切片閱讀 比對選項-文言文閱讀整體解題思路(文言文閱讀)-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古詩文_第2頁
切片閱讀 比對選項-文言文閱讀整體解題思路(文言文閱讀)-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古詩文_第3頁
切片閱讀 比對選項-文言文閱讀整體解題思路(文言文閱讀)-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古詩文_第4頁
切片閱讀 比對選項-文言文閱讀整體解題思路(文言文閱讀)-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古詩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6高考一輪復習考點專題精練】

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

03切片閱讀比對選項

——文言文閱讀解題整體思路

【關鍵能力?讀文必備】

文言文閱讀四步驟

步驟基本閱讀方法

記人類勾畫時間、地點和官職等詞語,紀事類勾畫人物、事件和結(jié)果等詞

一、圈點勾畫,整語,議論說理類勾畫文中抒情、議論的字詞語句,寫景游記類勾畫游覽的地

體把握點、寫景的語句、游覽后的心得和感想等,墓志銘、神道碑、墓表等類勾

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抒情議論等字詞語句

概述題的四個選項,基本上按文本行文的先后順序設置,在閱讀文本之前

二、切片閱讀、比可先閱讀這四個選項,在讀原文時,再將選項中的內(nèi)容加以切片比對,既可

對選項以破解一些難懂的字詞,快速疏通文意,又為解答概述題找到了信息比對

區(qū)間,為準確解題找到了依據(jù)

文言文主觀題的設置一般并非針對整篇文章,而是抓住文章富有內(nèi)涵的關

三、借助設問,精

鍵部分來設題。分析這道主觀題的設問題干,在閱讀時就可以快速把握文

抓重點

本的重點內(nèi)容,這樣也為解答文言文主觀題找到了依據(jù),奠定了基礎

四、扣緊語境,精分析文言文的主客觀題,都不能脫離具體語境,只有回到語境、扣緊語境,

準作答才能做到精準作答

文言文閱讀基本思路

閱讀文言文,尤其是高考文言文,首先要看選文出處。通過出處,可知選文出自哪里,是

何體例,是何主題,確立不同體式的應對策略。其次,通讀全文,注意閱讀主體部分,確定共

記錄幾件事,寫了何事,在事件與事件間劃開層次,用“//”表示,并稍加概括提煉這一層次

寫了什么內(nèi)容。再次,有的選文,在文前或篇末有議論式的總論,或按語或評價,認真審讀這

些提綱挈領、立片言以居要的所議內(nèi)容,思考事與議的關系。

無論哪種文本、文體,把握全文應做到“三知”: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一要明確文章寫的是什么人:誰是主要人物,誰是

次要人物,誰是對比人物,誰是陪襯人物等。二要明確人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主要人物和次

要人物的關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糾葛,對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襯人物的陪襯點。三要明

確這些人是怎樣的人,明確作者是怎樣評價他們的,并準確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品行。

2.知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所謂“知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什

么事。如果只寫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如果寫了幾件事,就要了解事

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弄清楚這些問題,就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3.知理。知理就是在敘事類文本中,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了怎樣的評價,

說明了什么事理;在議論類文本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

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

在敘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細加辨析。

其中,“知事”是核心。

【真題研磨?切片比對】

[2024?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

匈奴莊,陵叩頭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

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蠅讯S之。陵

至?;?,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

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

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

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

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

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

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

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闌氏欲

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闋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

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

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

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追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

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zhuǎn)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

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

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隆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里欲浣滌其

污而已緇之素丕可復.自。..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

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讀文切片]

第一步:了解要素

材料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事件發(fā)生在漢代,涉及多個人物(李陵、司馬遷、

李廣利、公孫敖、李緒、大闌氏、漢皇和單于等)之間的史實,關聯(lián)到一些重要事件。

材料二節(jié)選自《讀通鑒論》,是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對李陵投降匈奴及相關事件的評

論。

第二步:概括內(nèi)容

通過瀏覽概述題的四個選項,也可把握文本的重要內(nèi)容。

材料一共記了七件事,涉及李陵、司馬遷、李廣利、公孫敖、李緒、大闌氏、漢皇、

單于八個人。一是李陵請兵與匈奴作戰(zhàn),被圍后兵敗,投降了單于;二是皇上詢問李陵事件

時,司馬遷為李陵投降辯護后遭宮刑;三是有人稱李陵教匈奴防備漢軍,皇上誅殺李陵全族;

四是后來知道教匈奴防備漢軍的是李緒,李陵派人刺殺了李緒;五是大闌氏要殺李陵,單于

將李陵藏匿,大闋氏死后李陵回到王庭;六是單于招李陵為婿、任官,使其與其他投降者如

衛(wèi)律一樣顯貴并掌權;七是李廣利擊匈奴時,李陵率騎兵追擊漢軍,輾轉(zhuǎn)作戰(zhàn)九日。

材料二先提出中心論點:李陵罪行顯著且無法掩蓋。然后分別論述李陵和司馬遷,列舉

李陵的種種表現(xiàn)說明他已經(jīng)背叛了漢朝;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是為他掩飾過錯,無法洗清其

背叛的污點。具體可分為李陵方面和司馬遷方面。李陵方面,李陵出兵,是“自炫其勇”;

被族滅后,“嫁其禍于李緒”,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軍追擊漢軍,無法“委罪于緒”;如

果說李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李陵的“思

一得當以報漢”,只是羞于面對蘇武而找的托詞。司馬遷方面,司馬遷為李陵掩飾錯誤,為

此贊頌李廣,褒揚他家族世代的功業(yè);但是李陵叛變是失去了重大的節(jié)操,司馬遷無法替李

陵文飾;李陵背叛漢朝,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得而文”(所能夠文飾)的。

第三步:把握中心

材料一:主要通過敘述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替李陵辯護,但最終李陵助匈奴與漢軍作

戰(zhàn)的史實,描寫了一個投降外敵者投降過程中周圍人的表現(xiàn)和認識。

材料二:通過論證李陵罪行明顯且不可掩蓋的觀點,批評了司馬遷對李陵罪過的文飾,

表達了作者對貪生投敵、賣國求榮的小人的輕蔑。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為將而降時降而為之團效死目以戰(zhàn)例雖欲浣同滌其污問而已回緇之素不可復白。

1.ADF[解析]A處,“為將而降”意思是“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句意完整,兩個“降”

字相鄰,可以考慮是頂真手法,此處應斷開?!盀橹弊觥靶酪詰?zhàn)”的狀語,“以”相當于“而”,

“效死”是“戰(zhàn)”的修飾成分,B、C處均不可斷開?!半m……而……”是表讓步的關聯(lián)詞語,

故D處可斷開。E處前后的“浣”“滌”同義,做謂語,“其污”是其賓語,故在F處斷開。

【審題有道】審題眼:畫波浪線部分,三處,斷句。

【答題有策】句子完整處應斷開。可抓住一些標志字詞判斷。注意主語、賓語有時候會省略。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審題有道】一審題眼: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二審選項表述中的關鍵詞:A項,

兩者用法相同;B項,詞義不相同;C項,用法不相同;D項,意思相同。

【答題有策】緊扣題干、選項關鍵詞,將選項具體內(nèi)容和原文或比較對象進行精細的比對。

2.C[解析]A項,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B項,正確。

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tǒng)最接近的,血親。C項,錯誤。用法相同,都是助詞,用在主謂

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正確。都是等到的意思。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

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

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

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

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陵,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審題有道】一審題眼:概述,不正確。二審選項表述涉及的人物對象:A項,李陵、李廣利;B

項,李陵、司馬遷、王夫之;C李陵、司馬遷、王夫之、李廣;D項,武帝、李陵。

【答題有策】緊扣題干、選項關鍵人物對象,將選項具體情境和原文內(nèi)容進行精細的切片比對。

3.C

切片比對示例

切片對應原文悟意

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

選項C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

這是王夫之在講述司馬遷為李陵游說的情

切片1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

況,不是在推測原因

業(yè)”

意為“好像趕不上”“唯恐達不到目的”,

切片2“若不及”

不能理解為“如果不及時”

切片3“抑”意為“又”,不能理解為“損害”

原文沒有推測原因以及“不及時””損害李廣的聲譽”的意思。

結(jié)論

C項錯誤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

譯文: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譯文:

【審題有道】一審題眼:畫橫線,翻譯。二審要求翻譯的句子,判斷關鍵得分點。

【答題有策】關鍵得分點:重要字詞、特殊句式、整體語意。注意譯文準確通暢。

4.(1)(我)希望能獨立帶領一隊,到蘭干山南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專門針對貳師將軍

的部隊。

⑵李陵說“想得到適當?shù)臋C會來報答漢室”,是愧對蘇武而給這件事情找個借口。

[解析]⑴“分”,分散;“鄉(xiāng)”,同“向”,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引申為針對。⑵“得當”,適

當?shù)臋C會;“辭”,借口。

5.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

請簡要概括。(5分)

【審題有道】審題眼:王夫之的觀點,材料一的事實依據(jù)。

【答題有策】找準答題區(qū)間,分條概括。

5.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軍追擊漢軍。

(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答出三點給5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作答此題,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已經(jīng)喪

失了作為一個漢軍將領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承上一句“而已緇之素不

可復白”而來,已經(jīng)染黑的素絲不可能恢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試

題要求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由“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

陛下!'遂降"可得①。由“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

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可得②。由“(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

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可得③。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

泉、張掖一帶訓練軍隊,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請求說:“我所率領

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qū)的勇武之士和奇才劍客。(我)希望能獨立帶領一隊,到蘭干山南去

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專門針對貳師將軍的部隊。我愿意以少擊多,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

單于王庭?!被实壅J為李陵很豪壯,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與單于軍隊相遇,匈

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率部迎擊,展開搏斗,匈奴軍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

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zhàn)斗,又殺

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多數(shù)被射

死,(部隊)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实鄯浅嵟?,群臣都

怪罪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

對將士講信義,常常為國家的急難奮不顧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

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入敵人腹地,阻擋(抵擋)數(shù)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

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昭示天下。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應該是想得到適當?shù)臋C會

來報效漢朝?!睗h武帝認為司馬遷在欺詐,把司馬遷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

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nèi)接李陵,公孫敖

無功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練兵,以防備漢軍?!庇谑菨h武帝

下令誅殺了李陵全族。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

陵派人刺殺李緒。(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闋氏要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闋氏去世

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一樣都身份高貴,

掌握重權。衛(wèi)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朝,有大事才進入王庭議事。(征和三年)三月,

皇帝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雙方轉(zhuǎn)

戰(zhàn)了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顯著而不可掩蓋。如果說他孤軍抵御匈奴而無援助,那么他率領五千步

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猛,而不是漢武帝命令如此他不能推辭。李陵的家族因此被牽連滅族,

他將罪過轉(zhuǎn)嫁給了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天,

難道也要把罪責推給李緒嗎?如果說李陵受單于的控制,不得不追擊轉(zhuǎn)戰(zhàn),那么匈奴難道沒有可

信任的人嗎?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

將對峙呢?司馬遷為李陵掩飾罪過唯恐達不到目的,于是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夸贊其家族世

代的功業(yè)。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zhàn),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

可已經(jīng)染黑的素絲,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jié)已失,則其余的都沒法洗干凈了。李陵說“想得到適

當?shù)臋C會來報答漢室”,是愧對蘇武而給這件事情找個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

文飾的。

【運用方法?強化鞏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數(shù),深結(jié)宦官及妃嬪家,伺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

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時武惠紀定率便后宣生壽生清諸子莫得為也太子漫琬薄。一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盡力保護壽王;惠妃俵之,陰為內(nèi)助,由是擢黃門侍郎。五

月,戊子,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日:“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

臣恐異日為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

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三十》)

材料二:

宰相莫大乎知人,曲江公①以安祿山必為后日之患,李林甫必貽宗社W憂,雖蓍④

龜不過也,可謂大臣矣。林甫欺君蔽主,總權柄,饕富貴,事二十年。九齡一斥不復,

竟死于外。自一時觀之,九齡為辱,林甫為榮,九齡為負,林甫為勝。然而天地之化,

一息不留,二十年雖久,何啻如飛電之過目也?其氣焰威力,與其朽骨,既已化為浮塵,

蕩為泠風,而其奸心邪跡,與九齡之忠規(guī)正道,并存于史書。而人之好惡、良心未亡也,

則聞九齡之風者,孰不聳然興起,愿為執(zhí)鞭?而于林甫,雖匹夫匹婦,亦羞道焉。孔子

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笔狗彩戮哂诖酥?/p>

去取,亦思過半矣?;蛟唬哼M賢退不肖,宰相職也;九齡不能去安、李,徒伐以口舌,

何也?曰:忠賢之于事,有所不可,亦陳其正理,開悟君心而已。其聽否在君,雖仲尼、

孟子不能必其說之行也。茍必其說之行,將用智任術,與小人無異矣。故曰:若夫成功,

則天也。

(節(jié)選自胡寅《讀史管見》)

【注】①曲江公:張九齡,韶州曲江人。他曾因安祿山“失律喪師”,且“貌有反

相”,上奏欲將其斬首。②蓍:蓍草,我國古代用它的莖占卜。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

時武惠妃A寵幸B傾后宮C生壽王D清E諸子莫得F為比G太子H浸疏薄。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德,感激,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德”意思不相同。

B.廟社,宗廟、社稷的合稱,借指國家、朝廷。古代宗廟祭祀中天子立七廟,諸侯

立五廟O

C.“李林甫必貽宗社之憂”與《燭之武退秦師》“夫晉,何厭之有”的“之”用法相

同。

D.垂,將近、將及,與成語“功敗垂成”“垂死掙扎”的“垂”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林甫偽善諂媚,為人狡詐,他與后宮之人勾結(jié)很深,掌握了玄宗的動靜。在

上朝回答玄宗的提問時,常常能夠符合其意旨,由此受到玄宗的喜愛。

B.李林甫得到了武惠妃的幫助,被提拔為黃門侍郎。他雖然怨恨張九齡,但張九齡

正因文學才華受到玄宗的器重,于是違背心意去奉承張九齡。

C.張九齡被貶斥后,未再受到重用;李林甫任宰相后,長期總攬大權。張九齡的忠

直與李林甫的奸邪并存于史書,后人看了史書都愿意追隨前者。

D.有人認為宰相的職分是推薦賢人、黜退小人,張九齡卻未能除去安祿山和李林

甫。胡寅認為忠臣可以陳述道理,開導君主,但不能保證諫言一定實現(xiàn)。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2)茍必其說之行,將用智任術,與小人無異矣。

14.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曾派遣使者祭祀張九齡,祭文中說“說言(正直之言)

定其社稷,先覺合于蓍策”。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以上祭文是從哪些角度評價張九齡

的。

【答案】10.CEG11.C12.C13.(1)而張九齡遇到事情,不論大?。ㄖ?/p>

要有不對之處)都極力諫諄,李林甫卻善于窺伺玄宗的意旨,每天都在思考誣陷張九齡

的辦法。

(2)如果一定要讓自己的學說得以實行,那就只好運用智術使用權謀,這就與小人沒

有差別了。

14.①言論正直。張九齡敢于犯顏直諫,如曾勸阻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為宰相。

②見識深遠。張九齡有知人之明,他預見安祿山、李林甫必定成為國家的禍患。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當時武惠妃在后宮中最受皇上寵愛,生下壽王李瑁、盛王李琦,其他皇子都無法

與他們相比,太子漸漸被疏遠。

“武惠妃”是主語,“寵幸”是謂語,“傾后宮”補充說明受寵程度,C處斷開;

“生”是謂語,“壽王清”是賓語,動賓結(jié)構單獨成句,E處斷開;

主語是“諸子”,與“莫得為比”構成主謂句,表意完整,G處斷開。

故選CEGo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感激;/恩德。句意:武惠妃感激他;/希望您詳細地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B.正確。

C.“用法相同”錯誤。結(jié)構助詞,可譯為“的”;/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李林甫必定

會給宗廟社稷(國家)帶來那樣的憂患;/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D.正確。都是“將近、將及”。句意:將近二十年;/臨近死亡時的拼命支撐、抵抗。

故選C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后人看了史書都愿意追隨前者”錯?!翱戳耸窌睙o中生有,文中并沒有這個信息;

“都愿意追隨前者”表述也不恰當,應該是那些明辨善惡、良心猶存的人才會追隨張九

齡。

故選C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伺”,窺伺;“所以”,用來……的方法;“中傷”,誣陷。

(2)“茍”,如果;“行”,施行;“術”,權謀。

1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①根據(jù)材料一“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

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可知,張九齡在唐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為宰相

時,不顧唐玄宗的想法,直言相勸,指出李林甫為相可能會給國家?guī)響n患。這體現(xiàn)了

他敢于犯顏直諫,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不迎合皇帝,充分展現(xiàn)了他言論正直的特

點,符合“說言(正直之言)定其社稷”中對他言論正直的評價。

②從材料二“曲江公以安祿山必為后日之患,李林甫必貽宗社之憂,雖蓍龜不過也,

可謂大臣矣”能夠看出,張九齡認為安祿山必定會成為日后的禍患,李林甫也一定會給

國家?guī)響n患,并且他的這種判斷非常準確,連占卜都比不上。他能在安祿山和李林甫

尚未造成大的危害時,就預見到他們對國家的潛在威脅,這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

遠見卓識,符合“先覺合于蓍策”中對他有先見之明,如同占卜般準確預見的評價。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順奸佞且富有奸計,他與宦官以及妃嬪之家暗中結(jié)交,皇上

的一舉一動,他沒有不知道的,因此每次上奏回答皇上的問題,常常符合皇上的心意,

皇上很喜歡他。當時武惠妃在后宮中最受皇上寵愛,生下壽王李瑁、盛王李琦,其他皇

子都無法與他們相比,太子漸漸被疏遠。李林甫于是通過宦官對武惠妃說,愿意盡力保

護壽王;武惠妃感激他,暗中做他的內(nèi)援,因此李林甫被提拔為黃門侍郎。五月戊子日,

任命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皇上想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就此事詢問中書令張九齡,張九齡回答說:“宰相關系

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讓李林甫做宰相,我擔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