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

Z學什么梳理教材主干明晰命題核點夯基固本?練基礎

【鏈接?選擇性必修1-P311

知識點一官員選拔與管理

1.九品中正制

(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

⑵創(chuàng)立:曹魏時期,按中正官評定等級授官。

(3)特點:初創(chuàng)時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

fa.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4)作用{b.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fā)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2.科舉制

[①隋朝建立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1)創(chuàng)乂[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

(2)發(fā)展|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⑶影響: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

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知識點二三省六部制

1.歷程

⑴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

助決策,行使權力。

(2)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時,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

(4)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2.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

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3.意義

(1)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點三賦稅制度

1.魏晉: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食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

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調制

泰J①賦稅征收對象為21—59歲成年男子。

(D內容[②除租、調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⑵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兩稅法

(1)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

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2)實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

(3)內容|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4)影響{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工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

〔的人身控制。

輔欄知識?小練

1.閱讀必修教材P38“歷史縱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比于察舉制,說明九

品中正制的歷史進步性。

提示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人物的傳統(tǒng),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

強了中央集權。

2.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摘自必修教材

P41)這體現了哪一選官制度的影響?

提示科舉制。

教材補遺?微練

1.重要概念一征辟制

征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

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征辟作為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地位僅次于察舉。

想一想征辟制和察舉制在選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選任,察舉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舉。

2.圖解歷史——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

(至高無上)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制令)||(執(zhí),行)|(審核).

政事堂

(三省宰相議政場所)

想一想為什么說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提示相權一分為三,分工明確,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牽制和

監(jiān)督,加強皇權。

3.重要概念一均田制與租庸調制

(承擔稅項)

想一想在保障農民生產時間,減輕農民賦稅負擔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哪項措

施?

提示“庸”制,即納絹或布來代役。

2考什么命題角度解讀核心素養(yǎng)提升選準角度?提能力

考向II隋唐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演變

角度1從“社會進步”角度考查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和影響

[命題探究]

史料一在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初期,中正評定人物時還能注意清議,做到德才并舉,

秉公辦理。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不斷深入,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獨占政

治、經濟等不同領域大權的門閥世族地主階層,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漸封

閉選官制度,操縱中正的評議和任免,并日益擴大中正的權力。

——摘編自周升華《試論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之由及其蛻變》

思考(1)根據史料一,說明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的變化及原因。

提示變化:從重視德才為主到以重家世為主。原因:士族門閥勢力的崛起;社

會秩序的動蕩。

史料二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栗方法。它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

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取士的原則,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

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

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合

法性基礎。

——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思考(2)依據史料二,指出“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

提示內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

了社會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

[史論史識]

家國情懷——選官制度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1)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

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tǒng)局面,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⑵選官制度的變化,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人事任免

素養(yǎng)提升

權,既樹立起中央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wěn)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

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3)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

的長治久安。

史論1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規(guī)律

史論2全面認識古代的科舉制

始于隋、完善于唐、-

明清八股取土、1905|

I年清末“新政”廢除:;適應了土族地主衰落、;

歷0

:庶族地主興起的趨;

程(

分科考試.取1勢,擴大「統(tǒng)治基礎1

蚌占

一3

:土權歸中央;:

明清考試內容和方,

:允許自由報考;i

式日益僵化,消極:

以成績定取舍:

作用日益明顯

體現了開放性、公平:

性;對西方早期啟蒙

: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角度2從“制度創(chuàng)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

[命題探究]

史料一(漢)武帝以雄才大略獨攬事權,于是重用內朝尚書,奪宰相權。晚年又

用中書。(曹)麴世,中書監(jiān)蛤參太政①。東晉則侍中始優(yōu)。下建(南朝時)塞一齊“

尚書"—史節(jié)一住中二煮置為輔史②。唐代中央最高機關,依然是魏、晉以來的尚

書、中書、門下三省。但他們現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屬。其職權分

配,則史書拿定量苴僉,.11工繪墓電裳封嬖,一一尚書受而行之③;古代的宰相權,

現在是析而為三。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解讀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曹魏時,中書開始參與政事。

②南北朝時,三省雛形初具。

③三省長官的權力分配。

思考(1)據史料一,概括漢、魏晉、唐三個時期中樞機構的演變;并概括歷代

王朝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則。

提示演變:漢武帝設內朝以奪相權,魏晉時期出現了三省,唐代三省長官正式

成為宰相。

基本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原則:皇權至高無上。

史料二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

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使得

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監(jiān)督下運行,做到理性決策,而且切實可行。以德治

國的國家中樞權力機構最重栗的是決策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

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

思考(2)根據史料二,提取韓昇教授有關三省六部制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提示觀點:三省六部制體現了體制內的民主。

理由:三省六部制實現了決策、審議、行政權各自獨立,決策權與行政權相分離,

形成部門協(xié)同機制,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行政效率。

[史論史識]

史論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

,/[相權三分k省執(zhí)行政令

/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

[職掌分明]書)、審核(門下)至執(zhí)行(尚書),都經由

<、三省處理

制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

的卜節(jié)制若權卜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之不足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

史論歸納■,:一)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

I加強皇權I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

k'J牽制與機構運轉______________

史論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⑴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⑵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⑶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提高行政

辦事效率。

考向?隋唐經濟制度的變革

角度1從“賦役征發(fā)”角度認識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命題探究]

史料一爰暨季葉,斯道陵替,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遺

利,民無余財,或爭畝畔以亡身,或因饑僮以棄業(yè)。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

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

農桑,興富民之本。

——《魏書》卷七上《高祖紀》

思考(1)依據史料一,歸納北魏實行均田制的背景。

提示豪強兼并大量土地;貧民無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蕪;社會動蕩。

史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質,是把被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所謂“均給天下

之田”,則是為北魏在中原地區(qū)廢止按“戶”征稅,實行按“家(小家庭)”征稅,

確定基本的法理依據。據此,凡屬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須向國家繳納租調???/p>

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原地區(qū)舊有的土地剝削關系,而不從根本上去觸犯塢壁主

和貴族的利益;在此基礎上迫使他們讓步,使國家獲得更多的納稅人口,是北魏

實行均田制所要達到的目的。

一程念祺《“通鑒”三長制系年發(fā)微一兼論北魏均田制的性質和作用》

思考(2)依據史料二,概括“均給天下之田”的本質目的。據此說明均田令的

性質。

提示目的:將被豪強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稅收;為中原

地區(qū)實行按人口收稅確立依據。

性質:具有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多重性質。

[史論史識]

唯物史觀一均田制與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辯證關系

(1)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肯

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占有權,使勞動力與土地結合,以利于政府對農

素養(yǎng)提民的控制,以及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保證政府賦役來源。

升⑵至唐中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土地兼并空

前盛行,國有土地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轉化為私有土地,地主莊園經

濟迅速發(fā)展。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無地授田,故至德宗

年間被“兩稅法”取代。

史論1屯田制的背景、特點和作用

(1)背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土地荒蕪,在這種情

況下,曹操推行屯田制。

⑵特點: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國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含有

兵農合一成分。

⑶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

史論歸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

納證了軍糧供應,為統(tǒng)一北方提供了物質條件。

史論2均田制實施的條件、內容和作用

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

條件量無地的勞動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k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

均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土地不

田內容[得買賣;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租、調、役

制1,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保證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生

\|作用k產的恢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賦稅制度的變革

[命題探究]

史料一唐代的田賦制度稱為“租庸調”。租是配給人民以耕種的田地,年老仍

交還政府(十八授田,六十還田),在其授田時期,令其負擔相當的租額,租額為

四十稅一(漢代三十稅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對國家之義務勞役。唐制每人每年

服役二十天(漢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調是一種土產貢輸,各地人民須以其各

地土產貢獻給中央,大體上只是征收絲織物和麻織物?!庥拐{項目分明,有

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思考(1)根據史料一,分析租庸調制的作用。

提示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史料二由于上挫廉養(yǎng)逛步發(fā)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①。農民逃亡,政

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

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西稅法的圭要原則建旦要荏當地直

資產晨士拽"遒票當地人"上籍征稅£_同時丕再按黑工、.中(以年齡分為黃、小.

中、.丁、.-若五類)的原則延想通調2—一近夏按甕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將貴族

也納△延稅范圍②。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解讀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政府無田可授;農民破產,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xù)。

②征稅標準和對象發(fā)生變化。

思考(2)概述“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及其影響。

提示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土地為主;增加納稅對象(貴族

官僚也要交稅)。

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

制。

[史論史識]

唯物史觀——認識封建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

賦稅制度的變化取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狀況,是隨著土地

制度或狀況的變化而變化的,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相關聯。古

代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如下圖:

素養(yǎng)提升

……右一、/一、兩稅法/二贏\

:古l色?上^)叩民*!1

假〔回方《壹)器色超9I

mM=>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反映

史論1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分類

(1)以人丁為主征收標準的賦稅制有編戶齊民制度、租調制、租庸調

制。

史論歸納

(2)以土地和財產為主征收標準的賦稅制有初稅畝、兩稅法、方田均

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

(3)征收貨幣的賦稅制度有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史論2“兩稅法”實施的歷史意義

(1)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使古代賦稅制度由

“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fā)展,反映出由封建國家在不同

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yōu)椴桓深A或少干預的原則。

(2)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

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

(3)簡化了稅目和手續(xù)。這對于解放生產力,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

性,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上縊怪____________高考內容衍生熱考題型對接隨堂演練?拿高分-

1.(題型:說明類)錢穆認為:漢末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全歸紊亂,鄉(xiāng)舉里選制度

自亦無從推行,朝廷用人沒有標準,曹操以陳群為吏部尚書,始設九品中正制,

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以上內容主要說明

九品中正制()

A.建立了曹魏的統(tǒng)治基礎B.加強了曹魏對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選拔到杰出人才D.在歷史上發(fā)揮過積極作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頓了

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發(fā)揮過積極作用,故選D項。

2.(題型:反映類)公元833年,尚書省曾因“蟲旱相因,恐致災荒”而宣布取消

第二年的春闈(春季的省試及殿試);但后來唐文宗念在各地舉子們積極備考、立

志報國的實際情形,下詔恢復次年春闈,只是將考期推遲了一個月。這一現象反

映出科舉制()

A.實現了社會公正B.具有社會導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D.杜絕了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唐文宗念在各地舉子們積極備考、立志報國的實際情形,下詔

恢復次年春闈”可知科舉制使得社會上形成了重學、為國效力的風氣,對人們的

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故選B項。

3.(題型:表明類)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勵精圖治,國

家實現空前繁榮。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寵幸宦官,終于釀成

安史之亂。高度成熟的政治設計沒有能夠防止唐朝由盛轉衰。這表明()

A.政體影響國家政治生態(tài)狀況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顯

C.治亂交替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D.國運興衰取決于吏治情況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勵精圖治,國家

實現空前繁榮。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寵幸宦官,終于釀成安

史之亂。高度成熟的政治設計沒有能夠防止唐朝由盛轉衰”,可知唐朝由盛轉衰

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影響,而是皇帝制度導致的,故選A項。

4.(題型:推理類)唐開元年間,政事堂雖設在中書省,但自成機構,后列吏、樞

機、兵、戶、刑禮五房,以對口分理各項行政事務。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詔令,

必須經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并加蓋印章方能生效頒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

制度()

A.實現了對皇權的有效制衡

B.加強了對各級官吏的監(jiān)督

C.廢除了尚書省及下屬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答案D

解析政事堂集中決策跟六部有對口銜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

5.(題型:影響類)北魏政權在授田的同時又規(guī)定,“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

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由此可見,均田制的推行()

A.禁止了土地自由買賣B.維護了豪強地主的利益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和所學知識可知百姓的土地買

賣受到限制,這樣地主階級兼并土地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有利于抑制土地

兼并,故選C項。

6.(題型:因果類)《文獻通考?田賦考》在談及唐代中期的社會狀況時說:“今有

幼未成丁,而承襲世資,家累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

家無置錐者,乃厚賦之,豈不悖謬!”導致材料中的現象產生的社會原因是()

A.兩稅法實行,百姓規(guī)避賦稅現象嚴重

B.商人對社會財富的大量侵占

C.戰(zhàn)亂頻仍,政府控制的戶籍減少

D.唐朝執(zhí)行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

答案D

解析把握材料信息“幼未成丁——薄賦”“年齒已壯——厚賦”,正是由于當

時的稅制以人丁為征稅標準,才會產生賦稅貧富不均的現象,故D項正確。

課時作業(yè)

1.(2020.海南??诙#┎芪簩嵭芯牌分姓浦酰姓涩F任中央職官兼任,須

“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

C徹底改變了鄉(xiāng)里評議的傳統(tǒng)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

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員負責,地方長官只有舉薦權,選官用官的權力

由中央掌握,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故選D項。

2.(2020?北京西城區(qū)高三4月統(tǒng)一測試)南北朝以來,"婚"'‘宦"關系到土大夫

一生的成敗得失。隋煬帝時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舊”的政策,限制

勛貴子弟的政治特權;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間聯姻。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使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B.克服察舉制弊端,確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貴族特權壟斷,加強中央集權

D.促使士大夫階層放棄傳統(tǒng)的婚姻觀

答案C

解析隋朝限制勛貴子弟政治特權,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間聯姻,這些舉措削

弱了貴族的特權,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

3.兩漢時的察舉制,地方官推舉人才主要參考鄉(xiāng)閭評議;魏晉時九品中正制由中

正官品評人才等級,中正官須為中央任職的官員;隋唐以來科舉制選官由中央部

門主持,有時皇帝還親自參與人才的選考。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反映了()

A.才學成為選官的唯一標準

B.科研人才大量涌現

C.官員選拔的標準完全不同

D.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兩漢時的察舉制……主要參考鄉(xiāng)閭評議;魏晉時九品中正

制……中正官須為中央任職的官員;隋唐以來科舉制選官由中央部門主持”可知

古代中央對選官制度的控制權逐漸加強,故選D項。

4.有學者指出,“在以農為主的中國經濟中,有誰能不從事體力勞動而又有足夠

的閑暇來做(科舉方面的)文字練習呢?這種人大多是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維持生

活的地主o……于是讀書人也就限制在這一個經濟階層中了?!痹搶W者意在說明,

古代中國()

A.社會階層的流動受制于經濟基礎

B.地主階級完全壟斷了仕途

C.科舉制度削弱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D.文化水平決定了階級屬性

答案A

解析“有誰能不從事體力勞動而又有足夠的閑暇來做(科舉方面的)文字練習

呢?”強調經濟基礎對社會階層的影響力,故選A項。

5.(2020.北京海淀區(qū)高三期末)唐朝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授以沒有品秩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并直接授權一批可跨越尚書六部的使職,如度支使、

樞密使,以應對社會、軍事、經濟狀況的變化。這些做法()

①導致了三省六部制形成②影響了北宋的官職設置③改革中樞機構提升皇

權④增加了任用宰相的數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據所學,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因此唐朝改革不是導致設立的原因,①錯

誤;排除含①的選項,故答案為D項。

6.(2020.山東高考)下表為唐代翰林學土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

時期概況

高祖、太宗時期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

高宗、武后時期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

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

玄宗時期

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

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

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材料的敘述以及唐朝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分析,翰林學士從“備

君主顧問”到“正式參與朝政決策”,權力擴大,說明在朝廷內部進行了權力的

重新分配,故D項正確。

7.唐初建立起專門的諫官以規(guī)正皇帝的過失,唐太宗編寫《貞觀政要》確立了一

系列關于君主的行為準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規(guī)定了權力運行方式,但這些

努力都無法約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壞殆盡。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是()

A.缺少對官僚政治的有效約束

B.宋代用分化事權加強了君權

C.中國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

D.儒家等級觀念導致專制強化

答案c

解析這些努力之所以都無法約束君主言行,最重要的是指君主專制制度本身賦

予了君主至高的權力,所以所有約束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制約皇權,故C項正確。

8.(2020.遼寧丹東高三期末)唐初凡“食實封”的貴族由國家按照實封戶數把客

戶撥給封主,租調由封主自行征收。但開元年間規(guī)定,封主應得的租調由政府統(tǒng)

一收齊后送往京師,封主再行到京領取,不準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孫承襲者,

封戶遞減十分之二。這種變化表明()

A.均田制已經無法維持B.打擊了地方貴族的勢力

C.中央與地方矛盾加劇D.減輕了農民的租稅負擔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封主征收租調由“自行征收”發(fā)展為“到京領取”,并且

“凡子孫承襲者,封戶遞減十分之二”,表明征稅自主權和世襲權益在降低,地

方貴族勢力受到打擊,故選B項。

9.(2020.山東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

“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

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jié)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

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

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

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

答案C

解析“兩稅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jié)

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體現量出為入原則,即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故

選C項。

10.《唐永徽元年(650)嚴慈仁牒為轉租田畝請給公文事》云:“慈仁家貧,先來

乏短,一身獨立,更無弟兄,唯租上件田,得子以供侯命。今春三月,糧食交無,

逐(遂)將此田租與安橫延。立卷(券)六年,作練八匹。田既出賃,前人從索公文……

謹以牒陳,請裁?!睆牟牧峡梢酝茢喑霎敃r()

A.均田制已經被廢棄B.貞觀之治徒有虛名

C.民眾存有契約意識D.自耕小農賦稅沉重

答案C

解析材料“田既出賃,前人從索公文”,反映出土地租賃中民眾存有契約意識,

故選C項。

11.(2020.山東濰坊二模)780年,唐朝實行兩稅法,規(guī)定:每戶按人丁資產繳納戶

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C.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標志著征稅依據由人丁轉為財產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租庸調制之下,農民不管土地財產多少,每年都要

向政府納“租”和給官府服勞役,但是兩稅法實行之后,就改變了租庸調制“以

丁身為本”的征稅原則,這就意味著封建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減弱,故選

C項。

12.唐前期,繼續(xù)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劇,均

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兩稅法。這一變化表

明唐代中期()

A.賦稅改革能夠有效緩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變化影響賦稅制度變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徑

D.賦稅制度變化影響土地制度變化

答案B

解析題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租庸調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

并加劇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潰,租庸調制也難以維持,出現兩稅法,所以題干體現

出賦稅改革的基礎是土地制度,故選B項。

13.選官制度的演變影響著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晉時期,門閥政治興起?!姓C合家世與行狀,把土人分為九等,

以備選用。但中正只有品評權,沒有任命權,只是把自己的品評意見提交給政府,

作為政府用人的依據。而政府雖有任用權,卻必須根據中正的評定來任免官員,

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權的政府長官互相牽制,誰也不能擅權,有效防

止了私人勢力集團的形成。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二“均田制”和“門閥制”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代謙、別朝霞《土地改革、階層流動性與官僚制度轉型》

材料三在唐代,人們兼重門第、科第,因而,科舉制度的''機會平等”原則尚

難完全實現。……至宋以后,無論是魏晉以來的舊門閥,還是隋唐以來形成的新

門閥俱已衰落凋零,來自社會下層的寒素之族則成為社會結構的主體。此時社會

的流動性更大,門第觀念消失,現實中的官品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