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課時文化常識積累
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
“五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春秋》。一、《論語》《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為上、下。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以及《論語》合稱為“四書”?!八臅背蔀楹笫?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據(jù)。二、《孟子》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思想三、《莊子》
《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xiàn)存33?篇。莊周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莊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道家?”。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屬于相對主義,對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一切“安時而處順?”;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四、《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因而又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傳——注釋或解釋經(jīng)書的文字《左傳》最突出的成就是“長于敘事”其次,是“工于記言”《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領(lǐng),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左傳》既是寶貴的先秦歷史文獻,是歷代散文的典范?!蹲髠鳌凡坏诋敃r有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而且對后世的歷史學和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遷著《史記》就繼承了《左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的散文家都重視學習《左傳》敘事和議論的筆法,并以它為楷模??梢哉f,《左傳》是我國歷史散文的開山之作。清代學者朱彝尊評價《左傳》:“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薄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史事?!妒酚洝放c《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五、《史記》《史記》體例“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笆兰摇币跃幠隇轶w,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列傳”所占篇幅最多,可分為兩大類:(1)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shù)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zhì)排列立傳,所記人物范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jīng)濟家、軍事家、哲學家等社會各個階層。(2)對外國或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guān)系史和國內(nèi)民族關(guān)系史?!氨怼弊V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分為世表、年表、月表?!皶狈珠T別類地記述歷代歷法、禮樂、封禪、水利、經(jīng)濟等典章制度,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史記》評價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鹗@—司馬遷鄭板橋評論:“《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zhàn)、鴻門之宴、垓下之圍為最?!蔽覈谝徊烤幠牦w史書: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國語》(左丘明)《漢書》(班固)《左傳》《史記》單擊添加標題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如《春秋》《
左傳
》《資治通鑒》等。國別體:分不同的國家編寫的史書體裁。如《
國語
》《
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如《
史記
》《漢書》《后漢書》等第二課時研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時宣言——導語:你了解孔子的智慧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苯逃腔郏河薪虩o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古人有姓、名、字以及號。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名點,字皙,即文中的“點”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即文中的“赤”。陪侍長者而坐課文脈絡全文思路
弟子四人各是如何述志的?結(jié)合課文分析弟子四人的志向和性格特點,并和同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閱讀任務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個性閱讀任務人物志側(cè)重點性格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白趶R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大國有勇知方側(cè)重強國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較魯莽、輕率小國可使足民側(cè)重富民性格謹慎、謙虛、自知愿學而為小相以禮治邦謙恭有禮,嫻于辭令仕途上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都是參加政治浴風詠于暮春春游圖溫文爾雅,性格從容灑脫熟讀課文,課下與同桌交流自己的“志”是什么?作業(yè)布置第三課時研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要以勇治國,態(tài)度不謙虛,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冉有要以富治國,孔子用兩個反問句肯定他能得國而治。公西華要做小相,孔子用三個反問句肯定他能得國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這種才能。曾皙構(gòu)畫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圖景,孔子贊同他這種想法??鬃訉λ乃膫€學生是如何評價的?閱讀任務人物志側(cè)重點性格孔子的態(tài)度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大國有勇知方側(cè)重強國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較魯莽、輕率哂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哂小國可使足民側(cè)重富民性格謹慎、謙虛、自知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嘆愿學而為小相以禮治邦謙恭有禮,嫻于辭令仕途上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都是參加政治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惜浴風詠于暮春春游圖溫文爾雅,性格從容灑脫吾與點也與¤夫子為何“與”點?三
還是在講“治國”二
不想做官,逍遙生活一
太平盛世的縮影以禮治國孔子的“志”是什么?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倍v的這個境界,就應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個大同世界。今天看來,就是禮治。東魯___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春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又叫《四子侍坐》,還有一個標題就是《沂水春風》。沂水湯湯,春風駘蕩,那一場關(guān)于理想的對話,千載而后,仍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心馳神往!
課堂小結(jié)1、背誦課文,完成相關(guān)配套練習。2、閱讀《論語》的《子路初見》《子罕第九》,進一步體會夫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shù)。作業(yè)布置第四課時“庖丁解?!笔恰肚f子·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指養(yǎng)生的主要關(guān)鍵。)里的一則寓言。題目是后來加的。解題庖?。衡遥簭N師。?。簭N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齊讀課文,復述大意整體感知請一位同學根據(jù)下面圖片的提示,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庖丁解牛的精彩過程?找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加以分析。解牛之美動作:聲音:手觸、肩倚、足履、膝踦砉然、騞然(舞
蹈)(節(jié)
奏)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結(jié)合文章第三段,自選問題,同桌討論交流并展示。解牛之道1.研讀“解牛之見”部分,思考庖丁解牛經(jīng)歷了哪三個階段?2.研讀“解牛之刀”部分,思考庖丁之刀為什么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3.研讀“解牛之心”部分,思考庖丁遇到難解的地方,他如何表現(xiàn)?成功解牛之后又是如何表現(xiàn)?
本段中是如何描寫庖丁“游刃有余”的狀態(tài)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神態(tài)動作心理1、熟讀課文,完成相關(guān)配套練習。2、查閱相關(guān)資料,比較儒家道家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不同思想。作業(yè)布置第五課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p>
——《莊子·養(yǎng)生主》
結(jié)合課文和上述材料,你認為“解牛之道”與“養(yǎng)生之道”有什么聯(lián)系呢?養(yǎng)生之道時代背景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舊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被破壞,舊貴族階級沒落,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士人學子們?yōu)榱送菩凶约旱膶W術(shù)見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時生活在貧困邊緣的莊子,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殘酷性有著比常人更直觀更清醒的認識。莊子像(來自網(wǎng)絡)時代背景養(yǎng)生之道如何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在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要像庖丁避開肯綮一樣,來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用牛體的復雜結(jié)構(gòu)來比喻_____,用_刀_來比喻___。社會人如果我們?nèi)巳俗龀蛇@樣一個庖丁,讓我們的靈魂上有這樣的一把可以永遠鋒利的刀子,讓我們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軌跡變成一頭整牛,讓我們總能看到那些縫隙,能夠準確地解清它,而不必說去砍骨頭,去背負擔,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聲嘆氣中做出一副悲壯的姿態(tài),讓人生隕落很多價值,那么我們獲得的會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莊子心得>>
養(yǎng)生之道以解牛之技喻養(yǎng)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處世之理作為正在求學的的你,從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或者莊子的思想中領(lǐng)悟到什么呢?請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時代特點,小組交流,談談你們的啟示。拓展提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臣以神遇不以目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以無厚入有間——每至于族……行為遲,動刀甚微——善刀而藏之——了解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抓住本質(zhì),用心處事順其自然,不強求避開鋒芒,從長計議以己之利攻彼之弊不莽撞,謹慎行事收斂鋒芒,低調(diào)做人依理謹行藏鋒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1、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2、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勇于面對。3、要熱愛本職工作。4、反復練習,就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漸進。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能力拓展:儒家道家的不同?VS面對春秋戰(zhàn)國紛亂的社會
儒家的回應:儒家熱于重建社會秩序,企圖以道德禮義重整人心,克制當時人們泛濫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斷教人去追求仁義,成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現(xiàn)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面對春秋戰(zhàn)國紛亂的社會:
道家的回應:道家所關(guān)心的,卻是人處于亂世之下如何立身處世而自保.道家主張既然萬事萬物皆擺脫不了自然規(guī)律而變化,所以人也必須遵照自然規(guī)律而生活。道家的終極關(guān)懷是于亂世中找尋個人的自我救贖,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較:儒家注重的是群體社會道家所關(guān)心的是個人1.老師揭穿了他的謊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2.他曾在英國專修英國文學,要他用英文寫作自然游刃有余。3.警方布下天羅地網(wǎng),那幾個歹徒一定游刃有余。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牵?/p>
此成語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練,輕而易舉。1.他做事情只考慮自己,毫無集體觀念,真是目無全牛。2.小王下棋總是輸多贏少,因為他目無全牛,沒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3.張師傅很有修車經(jīng)驗,對各種型號汽車的性能、結(jié)構(gòu)等了如指掌,修理技術(shù)已達到目無全牛的地步。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牵?/p>
此成語多用以形容技藝十分純熟、得心應手。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牵?、你做事老是怕這怕那的,猶豫不決,真是躊躇滿志。2、他的論文獲得一等獎,又被提升為處長,難怪他最近總是躊躇滿志。此成語多用以形容對自己的現(xiàn)狀或取得的成績心滿意足。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guān)鍵??萧欤嚎?,骨間肉。綮,結(jié)合處。肯綮,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F(xiàn)在指關(guān)鍵。現(xiàn)在使用他來比喻技術(shù)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目無全牛:現(xiàn)在用一般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現(xiàn)在用于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現(xiàn)在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guān)鍵。肯綮:肯,骨間肉。綮,結(jié)合處??萧欤罟墙Y(jié)合的地方?,F(xiàn)在指關(guān)鍵。精彩成語游刃有余:1、選取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話,結(jié)合學習生活實際,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作業(yè)布置燭之武退秦師《左傳》第六課時
三國時,張飛在長坂坡一聲吶喊嚇退曹軍。春秋時,燭之武只身前往強大的敵人的帳中,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退卻強大的進犯之敵。燭之武是如何巧舌退敵的呢?請學習《燭之武退秦師》,從中可以找到答案。導入語(1)核心人物是燭之武;(2)一人與萬人,力量懸殊,充滿懸念;(3)“退”是智退,而非力搏也;(4)《孫子兵法·謀攻》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說,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以兵戎相見,攻城拔池,乃為最下之策。不用通過戰(zhàn)爭的手段,就使別的國家放下武器,停止戰(zhàn)爭,這是戰(zhàn)爭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謀略的正確運用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這使得本文成為《左傳》中的名篇。解讀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們從題目可以得知哪些內(nèi)容?201520252030初讀課文,思考問題1、燭之武為何要退秦師?2、晉、秦為何要圍鄭?3、鄭國和秦國沒有直聯(lián)系,為何秦國要參與圍攻鄭國?4、秦晉如何圍攻鄭國的?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與楚也利益晉軍函陵,秦軍氾南。1晉文公重耳在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2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助楚國。楚失敗后鄭又轉(zhuǎn)而投靠晉。3秦晉聯(lián)盟
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威脅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背景介紹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公元前637年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盟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春秋時代,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生斗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jīng)衛(wèi)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jīng)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yōu)厚的招待,并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zhàn)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jié)下姻親關(guān)系,這就是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lián)姻,還說欲結(jié)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秦晉之好春秋時期形勢圖人物分析文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結(jié)合人物的“所言所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1、“佚之狐言于……師必退?!盇.燭之武:未見其人,先聞其名(側(cè)面烘托)B.佚之狐:知人善任C.鄭伯:善納諫2、辭曰:“臣之壯……也已?!睗M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埋怨(正面描寫)3、公曰:“……”許之。A.鄭伯:知錯能改、善于做思想工作。B.燭之武:愛國以及深明大義人物分析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秦伯說,與鄭人盟(4)失其所與,不知已,通“矣”,了。(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說,通“悅”,高興。讀yuè。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古今異義(1)、若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4)、亦去之古義例句今義辦事的官吏,敬稱。掌管事物的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出門所帶的包裹離開,離去到達地方單擊添加標題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2)、既東封鄭(3)、越國以鄙遠(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5)、肆其西封(6)、若亡鄭而有益于君(7)、燭之武退秦師(1)、名作動,駐扎。(2)、名作狀,在東邊。名作動,把…當邊界。(3)、名作動,把…當邊境。
形作名,鄭國(4)、使動用法,使…缺損。(5)、形作動,擴張,延伸。(6)、使動用法,使…滅亡。(7)、使動用法,使…撤兵。特殊句式(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2)、敢以煩執(zhí)事(3)、以其無禮于晉(4)、且貳于楚也(5)、佚之狐言于鄭伯(6)、若亡鄭而有益于君(7)、何厭之有?句式正常語序例句省略句省略句狀語后置狀語后置狀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敢以(之)煩執(zhí)事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佚之狐于鄭伯言若亡鄭而于君有益有何厭(之)?1、熟讀課文,把本課中主要人物形象積累在筆記本上作為作文素材。作業(yè)布置燭之武退秦師《左傳》第七課時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欲揚先抑以進為退闡明厲害動搖秦君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引史為例挑撥秦晉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勸說藝術(shù)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shù):1(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2(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3(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5(唯君圖之。)4(君之所知也。)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智慧善辯寫作特點1、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其它枝節(jié)更是只字未提。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
2、伏筆與照應這篇文章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說明沒有太多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3、波瀾起伏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從大軍壓境到最后的平息,課文都是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4、襯托
鄭伯、秦侯、晉文公的形象更襯托燭之武的聰明智慧。1、觀看視頻,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個故事(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2、背誦課文,完成相關(guān)配套練習。
作業(yè)布置晉秦大軍壓境佚之狐薦才鄭伯求才推辭燭之武說退秦穆公子犯建議攻秦晉文公退兵
閱讀此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個故事。
(注意: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退詳略得當、一波三折探究《鴻門宴》鴻門宴HongMenYan第八課時我們來找茬:活動圣人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說的道理就是閱讀典籍時應持有質(zhì)疑的態(tài)度。請細讀《鴻門宴》,找一找司馬遷對《鴻門宴》的記述有沒有“不合常理”的地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形成結(jié)果后進行展示。示例:1、當時鴻門之宴必有禁衛(wèi)之士訶訊出入,沛公恐不能輒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時,沛公、良、噲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內(nèi)何為竟不一問?而在外竟無一人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擊沛公,唯恐失之,豈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董份語)。2、鴻門宴對楚漢相爭這段歷史有何影響?項伯是“純粹叛變”還是有別的考慮?3、《鴻門宴》中對劉邦、項羽的稱呼與其當時實際地位多有不符,是記述有誤還是別有用意?4、劉邦為什么要問“君安與項伯有故”?等等。
古人有“評史”“論史”“疑史”的傳統(tǒng),不僅積累了眾多具體的成果,也形成了獨有的方法論,如所謂“引而伸之”“浚而求之”“博而證之”“協(xié)而一之”(王夫之《讀通鑒論》)等。第九課時重點字詞字詞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秦伯說,與鄭人盟(4)失其所與,不知已,通“矣”,了。(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說,通“悅”,高興。讀yuè。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5)鼓瑟希(6)莫春者(7)為長者折枝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暮春。枝,通“肢”,肢體。(8)刑于寡妻,至于兄弟(9)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10)蓋亦反其本矣刑,通“型”,典范、榜樣。采,通“彩”,彩色。蓋,通“盍”,何不。一、通假字(1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拒,把守(12)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內(nèi)—納,接納(13)張良出,要項伯要—邀,邀請(14)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細毛(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違反(1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早,早些(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隙,隔閡(1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驂,參乘(擔任警衛(wèi)的人)(17)置之坐上通“訴”,控訴、控告1.以吾一日長乎爾2.如會同3.不推恩無以保妻子4.蒞中國而撫四夷也5.依乎天理6.因其固然7.貳于楚也1.一兩天2.諸侯相見、諸侯共同朝見天子3.妻子和兒女4.中原地區(qū)5.天然結(jié)構(gòu)(理:紋路,紋理,條理)6.本來的樣子7.從屬二主,有二心二、古今異義8.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9.沛公居山東時10.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11.將軍戰(zhàn)河北12.約為婚姻13.而聽細說8.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9.崤山以東10.“入”;意外的變故11.黃河以北12.兒女親家13.小人的讒言(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則何以哉(3)加之以師旅(4)無以,則王乎?(5)挾太山以超北海(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介詞,因為;“已”(止)/用(2)動詞,做(3)介詞,因為(4)“已”(止)(無以:不得已)(5)表示承接,手段,“而”/不譯(6)表示并列/遞進,“又”/不譯三、一詞多義——以(1)如或知爾(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禮樂(4)沛公起如廁(5)殺人如不能舉,行人如恐不勝(6)人之困窮,甚如饑寒(7)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8)如……何(1)連詞,如果(2)連詞,或者(3)連詞,至于(4)動詞,往,到……去(5)如同/“而”(而且)(6)介詞,“于”(比)(7)動詞,及,比得上(8)把……怎么辦三、一詞多義——如(1)子路率爾而對曰(2)舍瑟而作(3)非諸侯而何(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5)然而不王者(6)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1)連詞,表修飾,不譯(2)連詞,表承接,不譯(3)連詞,表并列,“又”/不譯(4)連詞,表因果,“才”(5)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這樣卻)(6)連詞,表遞進,“并且”三、一詞多義——而(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秦王方還柱走(4)方欲發(fā)使送武等(5)方其破荊州,下江陵(1)縱橫,方圓(2)禮義,道理(3)正在(4)將要(5)當三、一詞多義——方(1)遂與外人間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2)則與一生彘肩(3)與嬴而不助五國也(4)吾與點也(5)蹇叔之子與師(1)介詞,跟、同連詞,和(2)給予(3)結(jié)交,交好(4)贊同(5)參與三、一詞多義——與(1)以吾一日長乎爾攝乎大國之間異乎三子者之撰依乎天理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2)技蓋至此乎?(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相當于
“于”(比)相當于
“于”(在)相當于
“于”(跟)相當于
“于”(表條件)相當于
“于”(表對象)(2)疑問語氣詞,“呢”(3)形容詞詞尾,表強調(diào)三、一詞多義——乎(1)博聞強識(2)不求聞達于諸侯(3)聞舟中夜彈琵琶者(4)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5)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6)上來以聞(1)見聞,知識(2)聞名(3)聽到(4)使……聽到(5)聽說,得知(6)上報三、一詞多義——聞(1)以若所為,求若所欲(2)若是其甚與(3)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5)若入前為壽(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7)仿佛若有光(1)這樣的(2)像(3)至于(4)如果(5)你(6)比得上(7)好像,似乎三、一詞多義——若(1)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2)不識有諸?(3)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各位(2)之乎(3)之于①敬重,敬愛/以……為老人;愛護/以……為幼兒②③老人;幼兒三、一詞多義——諸(1)吾何愛一牛(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3)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1)君子遠庖廚(2)庖丁解牛(1)吝嗇(2)愛護(3)愛好(1)廚房(2)廚師三、一詞多義——愛(1)吾力足以舉百鈞(2)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4)殺人如不能舉(5)舉世皆濁而我獨清(6)莫令事不舉(7)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8)西舉巴蜀(1)舉起(2)拿,用(3)舉行(4)盡,完(5)全,整個(6)完成,成功(7)推舉,推薦(8)攻克;攻占三、一詞多義——舉(1)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3)其若是,孰能御之?(4)其真無馬邪?(5)其皆出于此乎?(6)吾其還也。(1)代詞,自己的(2)代詞,它(3)連詞,表假設,“假如”(4)副詞,表反問,“難道”(5)副詞,表推測,“大概/恐怕”(6)副詞,表祈使(婉商),“還是”三、一詞多義——其(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2)臣之所好者道也(3)道芷陽間行(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5)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6)伐無道,誅暴秦;聞道有先后;行道之人弗受;益慕圣賢之道(1)說,談論(2)規(guī)律,法則(3)取道,道經(jīng)(4)風尚(5)方法(6)道德;道理;道路;學說,主張三、一詞多義——道(1)族庖月更刀,折也(2)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3)族秦者秦也(4)士大夫之族(1)吾不能早用子(2)焉用亡鄭以陪鄰(3)用心一也(1)眾,一般的(2)筋骨交錯的地方(3)滅族(4)類(1)任用(2)使用(采用)(3)因為,由于三、一詞多義——族(1)婦女無所幸(2)故幸來告良(3)縵立遠視,而望幸焉(4)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1)卮酒安足辭(2)今者出,未辭也(3)大禮不辭小讓(1)寵幸(2)幸虧(3)帝王到某處(4)【敬】“希望”(1)推辭,拒絕(2)告辭,告別(3)講究,計較三、一詞多義——幸(1)噲拜謝(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3)乃令張良留謝(1)故遣將守關(guān)者(2)君安與項伯有故(3)扶蘇以數(shù)諫故(1)感謝,道謝(2)道歉,認錯(3)告辭,告別(1)特意(2)舊交情(3)緣故三、一詞多義——謝(1)沛公不勝杯杓(2)刑人如恐不勝(1)珍寶盡有之(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3)今者有小人之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禁得起,受得住(2)盡,完(1)代詞,代珍寶(2)到、往(3)的(4)結(jié)構(gòu)助詞,取獨三、一詞多義——勝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2.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3.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4.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5.即日因留沛公與飲6.因擊沛公于坐7.蒙故業(yè),因遺策1.接續(xù)2.依照3.因為4.通過,憑借5.于是6.趁機7.因襲,遵循三、一詞多義——因1.臣之所好者,道也2.君之所知也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4.是乃仁術(shù)也5.是誠不能也6.是寡人之過也7.此天子氣也8.此亡秦之續(xù)耳9.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判斷四、特殊句式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2.若屬今為之虜矣3.百姓之不見保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6.妝成每被秋娘妒7.戍卒叫,函谷舉白璧一雙,玉斗一雙牛十二被動定語后置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2.樹之以桑3.具告以事4.浴乎沂,風乎舞雩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6.得復見將軍于此7.因擊沛公于坐8.構(gòu)怨于諸侯9.佚之狐言于鄭伯曰10.若亡鄭而有益于君11.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物1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13.長于臣狀語后置1.爾何如?2.沛公安在?3.客何為者?4.則何以哉?5.是以6.夜以繼日7.臣未之聞也8.莫之能御也9.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10.何厭之有11.唯馬首是瞻12.然不自意先入關(guān)而破秦13.秦人不暇自哀14.府吏見丁寧15.會不相從許賓語前置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1.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2.(燭之武)辭曰3.鄭穆公使(人)視客館4.若潛(發(fā)/出)師以來,國可得也主謂倒裝省略根據(jù)本單元學習,把本單元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在筆記本上。五、作業(yè)布置第十課時議論文寫作——如何深入論證一、任務解說議論文是闡述觀點主張的文章,講究以理服人。當觀點確立以后,如何才能深入論證,使讀者信服?使文章說理透徹、論證深入的方法有很多,這里介紹幾種常用的方式。(一)洞幽燭微,由表及里所謂“由表及里”,就是論證過程中先表層后里層,先現(xiàn)象后本質(zhì),層層剝繭,逐漸展開,內(nèi)容上由淺入深,形式上縱向發(fā)展,思想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例如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先擺出自由主義的11種表現(xiàn),對自由主義者形形色色的錯誤言行、思想狀態(tài)作了形象的勾勒,接著從思想高度進行理論分析,進一步剖析了自由主義的嚴重危害、階級根源、思想方法和錯誤性質(zhì)。這樣,文章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jù),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二)觸類旁通,由此及彼所謂“由此及彼”,就是論證時不局限于論述對象本身,而是把與之相似或相關(guān)的事理、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現(xiàn)象引出其他事理、現(xiàn)象,或者將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為全局性的大道理。例如《我們是否需要一場文明自???》一文,開篇概述了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然后由此及彼,列舉了多例在公共場合發(fā)生的“鬧事”,接著剖析這類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及深層次的思考。文章由重慶公交車墜江引出諸多類似事件,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問題的本質(zhì)也就顯現(xiàn)于讀者面前,說理充分,論證周密,避免了就事論事、泛泛而談的弊端。(三)抽絲剝繭,由果溯因所謂“由果溯因”,就是論證時由文章列舉的事件、現(xiàn)象、問題追溯其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要善于從多個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與本質(zhì)。例如蘇洵《六國論》開篇就拋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逐層分析,最后對賂敵作了更深層的原因推敲,認為是“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從而借古諷今,希望“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針見血地觸及六國滅亡的本質(zhì),思維縝密,說理透徹,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二、寫作任務(一)題例呈現(xiàn)古代文化經(jīng)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在閱讀這些經(jīng)典時,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從以下兩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話題1: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對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話題2:經(jīng)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認為“庖丁解?!北磉_了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有人則認為主要是強調(diào)人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介孔Ni - Al復合氧化物結(jié)構(gòu)剖析及乙烷氧化脫氫催化反應方法探究
- 中藥微調(diào)三號方治療中晚期大腸癌的多維度探究:臨床實踐與實驗解析
- 《TRIMs協(xié)議》視角下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完善路徑探究
- DDR2介導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衰老的機制及上游轉(zhuǎn)錄因子調(diào)控網(wǎng)絡解析
- 八年級數(shù)學公式法分解單元試卷及答案
- 基層鄉(xiāng)鎮(zhèn)法治課件
- 新解讀《GB-T 39695-2020橡膠煙氣中揮發(fā)性成分的鑒定 熱脫附-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
- 新解讀《GB-T 19703-2020體外診斷醫(yī)療器械 生物源性樣品中量的測量 有證參考物質(zhì)及支持文件內(nèi)容的要求》
- 培訓班素描速寫課件模板
- 中國殘聯(lián)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橋式起重機理論考試試題及答案
- b2學法減分考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無憂傳媒培訓課件
- 2023-2024學年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90MW風電場項目建議書(參考)
- 高中家長講座課件
- 普貨運輸管理辦法
- 油庫操作規(guī)程匯編范文
- 獸藥生產(chǎn)企業(yè)安全生產(chǎn)檢查要點
- 血液腫瘤患者營養(yǎng)支持
- 國有企業(yè)招標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