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業(yè)廚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題,40分)1.以下關于火候的描述中,正確的是:A.大火的特點是火焰高而穩(wěn)定,溫度在240℃以上,適合煎、貼類菜肴B.中火的火焰呈黃白色,邊緣較齊,溫度約180-240℃,適合燒、煮類菜肴C.小火的火焰細小,時有起落,溫度約120-180℃,適合熘、爆類菜肴D.微火的火焰呈暗紅色,溫度低于120℃,僅用于保持菜肴溫度答案:B解析:大火溫度通常在280℃以上(A錯誤),適合爆、炒;小火溫度約120-180℃(C錯誤),適合燉、煨;微火溫度低于100℃(D錯誤),用于焐、燜。中火溫度180-240℃(B正確),適合燒、煮、炸制需定型的原料。2.下列刀工術語與操作對應錯誤的是:A.剞刀——在原料表面切割出規(guī)則刀紋,深度為原料厚度的3/4B.滾料切——將圓形或橢圓形原料按一定角度滾動后下刀,形成菱形塊C.排斬——用刀背反復捶打原料,破壞肌肉纖維,使肉質松嫩D.推切——刀刃垂直原料,由后向前推切,適合軟嫩易碎原料答案:C解析:排斬是用刀刃剁斬原料(如斬骨),刀背捶打稱為“敲”(C錯誤)。剞刀深度通常為原料的3/4(A正確),滾料切形成菱形(B正確),推切適用于軟嫩原料(D正確)。3.關于調味階段的描述,正確的是:A.基礎調味應在加熱前完成,主要作用是去除異味、增加底味B.定型調味需在加熱過程中進行,決定菜肴最終風味C.輔助調味在加熱后完成,僅用于補充滋味或調整色澤D.復合調味是指同時使用三種以上調味料,需控制比例避免沖突答案:A解析:定型調味多在加熱中進行(B正確但非最佳選項),基礎調味(加熱前)的核心是去異增底(A正確);輔助調味可能調整滋味或色澤(C錯誤,如淋明油屬輔助但非僅補充滋味);復合調味強調味感層次(D錯誤,非單純數(shù)量)。根據(jù)題干“正確”要求,A為最佳。4.以下關于原料特性的描述,錯誤的是:A.豬里脊肉肌纖維細短,脂肪少,適合炒、熘等快速成菜B.牛外脊肉肌肉發(fā)達,筋膜較少,適合燉、煮等長時間加熱C.雞胸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適合炸、煎等高溫處理D.三文魚肌間脂肪豐富,肉質細嫩,適合刺身或低溫慢煮答案:B解析:牛外脊(西冷)筋膜較少但肌肉纖維較粗(B錯誤),適合煎、烤;牛腱子筋膜多,適合燉、煮。豬里脊適合快炒(A正確),雞胸肉適合高溫(C正確),三文魚適合刺身(D正確)。5.干貨漲發(fā)中,“堿發(fā)”的操作要點是:A.先用清水浸泡至軟,再用熱堿水漲發(fā),最后用清水漂洗去堿B.直接用冷堿水浸泡,中途換水,漲發(fā)后無需去堿C.高溫堿水快速漲發(fā),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避免原料軟爛D.堿發(fā)適用于所有干貨原料,尤其適合竹蓀、銀耳等脆性原料答案:A解析:堿發(fā)需先清水預泡(A正確),熱堿水(50-60℃)漲發(fā)后必須漂洗去堿(B錯誤);時間需根據(jù)原料調整(如魷魚30分鐘,C錯誤);堿發(fā)僅適用于質地緊密的原料(如魷魚、蹄筋),竹蓀、銀耳禁用(D錯誤)。二、判斷題(每題1分,共10題,10分)1.焯水時,動物性原料(如排骨)應冷水下鍋,植物性原料(如菠菜)應沸水下鍋。(×)解析:動物性原料(如排骨)需沸水下鍋,避免蛋白質凝固鎖腥;植物性原料(如菠菜)需沸水下鍋,保持色澤和營養(yǎng)。2.掛糊與上漿的主要區(qū)別是:掛糊使用淀粉量多,形成的保護層厚;上漿淀粉量少,保護層薄。(√)解析:掛糊(如全蛋糊)淀粉與液體比例約1:1,漿(如蛋清漿)約1:3,前者形成厚膜,后者形成薄膜。3.過油時,“滑油”的油溫通常為120-180℃,用于質地細嫩的原料;“走油”的油溫為240℃以上,用于需表皮酥脆的原料。(√)解析:滑油(溫油)120-180℃(如里脊絲),走油(高溫油)240℃以上(如蹄髈)。4.制湯時,“白湯”需大火沸騰,利用水的沖擊使脂肪乳化;“清湯”需小火保持微沸,使雜質自然沉淀。(√)解析:白湯(奶湯)大火滾沸促乳化,清湯(頂湯)小火吊制去雜質。5.冷菜拼擺中,“單拼”是指用一種原料拼擺成圖案,“什錦拼”是指用兩種以上原料組合,“花色拼”需具有主題造型。(√)解析:單拼(如白斬雞)、什錦拼(如四喜拼盤)、花色拼(如孔雀開屏)的定義正確。6.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是“最小使用量”和“功能必要”,著色劑、防腐劑需嚴格按GB2760標準添加。(√)解析: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規(guī)定。7.鮮牛奶的殺菌方法中,巴氏殺菌(72-85℃/15-30秒)能保留更多營養(yǎng),超高溫殺菌(135-150℃/2-6秒)延長保質期但損失部分活性物質。(√)解析:巴氏殺菌(低溫短時)保留營養(yǎng),超高溫(UHT)殺菌延長貨架期但破壞部分維生素。8.制作面包時,“起酥”工藝通過折疊面團與黃油,形成多層結構;“發(fā)酵”工藝通過酵母產氣使面團膨脹,兩者原理相同。(×)解析:起酥(如可頌)靠油脂分層,發(fā)酵(如吐司)靠酵母產氣,原理不同。9.蔬菜的“呼吸作用”會消耗營養(yǎng)物質,降低品質,因此冷藏時需完全抑制呼吸;“乙烯”是催熟激素,需與水果分開存放。(×)解析:冷藏只能減緩呼吸(無法完全抑制),乙烯催熟需隔離(如蘋果與菠菜分開)。10.食品安全的“交叉污染”主要指生熟食品接觸導致的微生物污染,工具、容器分開使用可有效預防。(√)解析:交叉污染是生熟不分導致的微生物轉移,分刀分板是關鍵預防措施。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5題,40分)1.簡述“火候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答:火候三要素為溫度、時間、傳熱介質。溫度是熱源提供的熱能強度(如油鍋200℃、蒸鍋100℃),時間是原料受熱的持續(xù)時長(如炒30秒、燉2小時),傳熱介質是熱量傳遞的載體(如水、油、蒸汽、金屬)。三者關系:溫度決定傳熱速度(高溫縮短時間),時間影響原料成熟度(長時間可降低溫度要求),傳熱介質特性(如水的對流、油的傳導)決定溫度分布(如油炸外焦里嫩,水煮均勻受熱)。需根據(jù)原料特性(如牛肉需長時間低溫,蝦仁需短時間高溫)協(xié)調三要素,實現(xiàn)“嫩而不生,熟而不爛”。2.解釋“碼味”的定義、作用及操作要點。答:碼味(腌制)是原料加熱前用調味料、輔助料處理的過程。作用:①去異增香(料酒去腥,姜蔥增香);②滲透底味(鹽、醬油入味);③改善質地(嫩肉粉分解蛋白質,蛋清漿鎖住水分)。操作要點:①時間控制(易入味的蝦仁10分鐘,牛肉30分鐘,避免過久導致脫水);②調味料順序(先鹽后糖,避免糖阻礙鹽滲透);③輔助料適配(禽肉用料酒,海鮮用蔥絲,忌用過多酸性物質破壞纖維);④環(huán)境溫度(0-4℃冷藏,防微生物滋生)。3.對比“紅曲米著色”與“焦糖色著色”的特點及適用場景。答:紅曲米著色:天然色素(紅曲紅),呈色為橙紅色,穩(wěn)定性受pH影響(酸性更穩(wěn)定),無異味,適合鹵制品(如醬牛肉)、中式糕點(如紅曲饅頭)。焦糖色著色:人工合成(或天然法),呈色為深棕至黑褐,有焦香味,耐酸耐堿,適合紅燒類(如紅燒肉)、醬油、可樂等需深色調的菜肴。區(qū)別:紅曲米色澤明亮,適合需保留原料本味的菜品;焦糖色賦予焦香,適合重口味、深色菜品。4.說明“干貨漲發(fā)”中“水發(fā)”的分類及典型原料。答:水發(fā)分冷水發(fā)、熱水發(fā)(包括泡發(fā)、煮發(fā)、燜發(fā))。①冷水發(fā):用冷水自然滲透,適合質地疏松、易吸水的原料(如木耳、香菇),操作:清水浸泡至軟(木耳2小時,香菇4小時),保留鮮味。②熱水發(fā):-泡發(fā):溫水(40-60℃)加速吸水,適合半干原料(如黃花菜),時間30分鐘;-煮發(fā):沸水煮沸后燜泡,適合質地緊密的原料(如魚翅),操作:沸水煮1小時,燜4小時,反復2-3次至軟;-燜發(fā):煮后保溫燜制,適合極硬原料(如干貝),沸水煮10分鐘,燜2小時,撕去老筋。5.論述“廚房衛(wèi)生管理”中“五專制度”的內容及意義。答:五專制度指專間、專人、專用工具、專用冷藏、專用消毒。①專間:涼菜間、裱花間等獨立操作間,配備空氣消毒、紫外線燈,避免交叉污染;②專人:經(jīng)健康檢查、培訓合格的員工,操作時戴口罩、手套;③專用工具:涼菜刀、砧板等單獨存放,與其他工具分開放置;④專用冷藏:涼菜、半成品單獨冷藏,溫度0-4℃,標注日期;⑤專用消毒:工具用含氯消毒液(250-500mg/L)浸泡,或熱力消毒(100℃/10分鐘)。意義:通過物理隔離、專人負責、工具專用,切斷微生物污染途徑,保障即食食品(如涼菜)的安全,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2題,30分)1.結合川菜特點,論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風味特征及實現(xiàn)手段。答: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指每道菜品具有獨特風味,整體味型豐富多樣,核心體現(xiàn)為復合味的精妙運用。風味特征:①基礎味型多樣(麻、辣、酸、甜、苦、咸、鮮);②復合味型占比高(如麻辣、魚香、怪味、家常、陳皮、椒麻等23種經(jīng)典味型);③層次分明(如魚香味“咸甜酸辣鮮”五感協(xié)調,怪味“麻辣酸甜鮮咸香”七味平衡);④地域適應性強(從清淡的開水白菜到濃烈的水煮牛肉,覆蓋不同消費需求)。實現(xiàn)手段:①原料選擇:鮮活(如鮮椒提鮮)、腌制(如泡菜增酸)、特產(如漢源花椒麻香);②調味技巧:-順序控制(先放糖后放鹽,避免糖阻礙鹽滲透;醋最后放,保留酸香);-比例精準(如魚香味:醬油:醋:糖=1:1:1.2,姜蒜米:蔥=3:1);-復合調制(如麻辣味用郫縣豆瓣(咸鮮)+二荊條辣椒(香辣)+漢源花椒(麻香)+豆豉(醇厚)組合);③烹飪方法配合:小炒(快速成菜保味,如魚香肉絲)、干燒(慢火收濃味汁,如干燒魚)、涼拌(直接調味,如夫妻肺片);④輔助手段:香料運用(如八角增香不搶味)、醬汁預制(如紅油、藤椒油提前熬制)。典型案例:水煮牛肉用牛里脊(嫩)+菜籽油(香)+郫縣豆瓣(辣)+花椒(麻)+淀粉(鎖汁),通過高溫滑油(保持嫩度)、沸湯澆淋(激發(fā)香味),實現(xiàn)“麻辣鮮香燙嫩”的獨特風味,體現(xiàn)“一菜一格”;而魚香茄子(酸甜微辣)、怪味雞(七味平衡)、椒麻雞(清鮮麻香)則從不同維度詮釋“百菜百味”。2.從原料特性、預處理、火候控制、調味時機四方面,論述如何制作一份外酥里嫩的“干炸小黃魚”。答:干炸小黃魚的核心是“外酥”(表皮酥脆不回軟)和“里嫩”(肉質多汁不柴),需從以下四方面精準控制:(1)原料特性:選擇體長10-15cm的新鮮小黃魚(肉質緊實,刺少),魚身完整無破(避免炸時漏油),魚齡1-2年(肉質細嫩,過老則肉柴)。(2)預處理:①初加工:去鱗、鰓、內臟(保留魚肝增香),沿腹部切口(深至脊骨),便于入味;②腌制:用鹽(1%魚重)+白胡椒粉(0.2%)+料酒(2%)+蔥姜汁(5%)腌制15分鐘(時間過長肉質變柴),表面拍干淀粉(玉米淀粉與土豆淀粉1:1混合,增加酥脆度),抖去多余粉(避免粘連);③晾制:室溫晾10分鐘(表面干燥,炸時易起酥),或用廚房紙吸干水分(防炸油濺)。(3)火候控制:采用“兩次炸制法”。①初炸(定形):油溫160-180℃(插入筷子冒小泡),逐條入鍋,中火炸2分鐘至表面微黃、肉質半熟(中心溫度60℃),撈出瀝油(避免高溫久炸內部失水);②復炸(起酥):油溫升至200-220℃(筷子插入冒大泡),復炸30秒至表面金黃、表皮酥脆(中心溫度7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