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_第1頁
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_第2頁
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_第3頁
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_第4頁
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全冊必背課內文言文知識點匯編

目錄

一、《詠雪》................................................................................1

二、《陳太丘與友期行》.....................................................................6

三、《論語》十二章........................................................................10

四、《誡子書》.............................................................................17

五、《狼》.................................................................................22

六、《穿井得一人》........................................................................30

七、《杞人憂天》..........................................................................33

八、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真題.............................................................36

九、參考答案..............................................................................45

學習建議:

第1步:熟讀原文,記憶必背知識點

第2步:進行默寫和翻譯訓練

第3步:每篇文言文做一篇課外對比閱讀真題,感悟課外文言文考法

一、《詠雪》

劉義慶(南北朝〕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日:

“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

也。

【作者介紹】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學家。宋武

帝劉裕的侄子。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歷仕秘書監(jiān)、

丹陽尹、尚書左仆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賢傳》《江左名士傳》《世說新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詠雪》始出于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

【重點注釋】

謝太傅:即謝安(320年一385年),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xiàn)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

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后追贈為太傅。

內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內。

兒女:子侄輩們。

講論文義:講解文章的義理。

俄而:不久,不一會兒。

驟:急,緊。

欣然:高興的樣子。然:……的樣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未若:倒不如。

——1——

因:趁、乘。

即:是。

無奕女:指謝道鎘(ytm),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全文翻譯】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

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绷?/p>

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鎘,左將

軍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子侄輩的年輕一代;

今義:自己親生的兒子與女兒

2、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文章的義理;

今義:文章的意思

3、未若柳絮因風起

古義:趁、乘;今義:因為

二、一詞多義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名詞,天)

期日中(名詞,太陽)

三、特殊句式

1、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判斷句)

2、謝太傅(于)寒雪日內集。(省略句)

3、白雪紛紛何所似?(倒裝句,疑問句中,代詞充當賓語,賓語前置,是“白雪紛紛所似何”的倒

裝。)

四、問答題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和睦、溫馨、歡快、輕松,其樂融融的場景。

2、兩個詠雪句“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個更好?請從文中找出根據(jù),并談

談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風起”更好。作者也沒有表態(tài),卻在最后補充交代了道鎘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

他贊賞道據(jù)的才氣。

我認為“柳絮因風起”比喻好,它寫出雪花飄舞的輕盈姿態(tài),漫天飛舞的情景,更給人以想象和美

感,讓人有一種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

3、“未若柳絮因風起”被后人稱為詠雪佳句,妙在何處?

因為柳絮呈團狀,與雪花相似,比喻十分傳神,它寫出雪花飄舞的輕盈姿態(tài),漫天飛舞的情景,更給

人以想象和美感,讓人有一種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

【文章賞析】

這是一則千古佳話,表現(xiàn)了女才子謝道提杰出的詩歌才華、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和具有靈活想象力。據(jù)

《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及《世說新語?言語》篇載,謝安寒雪日嘗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安欣然唱韻,兄子朗及兄女道據(jù)震歌(詩即如上),安大笑樂。

謝安所樂,在于裙釵不讓須眉,侄女之詩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謝朗少有文名,《世說新語?言

語》篇引《續(xù)晉陽秋》稱他“文義艷發(fā)”,《文學》篇引《中興書》說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

出韻起題,侄子即為唱和,正見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論,“撒鹽空中”亦不失為一種比方,雪,以

其粉白晶瑩飄散而下,謝朗就近取譬,用撒鹽空中擬之,雖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聰穎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長的才名。她覺得,以鹽擬雪固然不錯,但沒有形容出雪花六瓣,

隨風飄舞,紛紛揚揚,無邊無際的根本特征。于是,針對兄長的原句,她做了大膽地修正:“未若柳

絮因風起?!?/p>

清人沈德潛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說詩碎語》卷下)比喻是詩

歌的基本修辭手法。其要在于貼切傳神,新穎入妙。這正是謝道鎘此句高于他兄長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傳,播傳人口,更重要還在于它能通過形象傳達出作者內心

的思想感情。謝道提的這句詩,其佳處不僅在工干設譬,還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

情懷。她將北風飛雪的嚴寒冬景,比作東風吹綿的和煦春色,正表現(xiàn)出女作者開朗樂觀的胸襟以及對

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據(jù)《晉書》本傳,謝道福的聯(lián)句不僅得到她叔父的稱賞,而且還受到在場嘉賓的一致贊許。這次

聯(lián)句,遂傳為一時佳話,謝道鎘從此也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后來南朝梁劉孝綽寫過一首《對雪

詩》,其中有“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語比咸池曲,飄搖千里飛”。也許是受到謝道提的啟發(fā)。

須要說明的是,謝道提的出色聯(lián)句。并不是一時之功,剎那靈感,而是有她平時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

作基礎的?!妒勒f新語?言語》篇引《婦人集》稱她“有文才,所著詩、賦、誄,頌傳于世”??上?/p>

絕大部分沒有保存到今天。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詠雪》

劉義慶(南北朝〕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p>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

二、《陳太丘與友期行》

劉義慶(南北朝〕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p>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p>

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

入門不顧。

【作者介紹】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學家。宋武

帝劉裕的侄子。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歷仕秘書監(jiān)、

丹陽尹、尚書左仆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賢傳》《江左名士傳》《世說新語》。

【創(chuàng)作背景】

《世說新語》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是魏晉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

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重點注釋】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富的長子。

陳太丘:陳富(shi),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縣(現(xiàn)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離開。

舍:舍棄,拋棄。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嬉戲。

—5—

尊君在不(fd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誠信,

講信用。時年:當時的年齡。非:

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拋棄,舍棄。

已去:已經(jīng)離開。

曰:說。

則:就是。

顧:回頭看。

慚:感到慚愧。

【全文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

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

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坝讶吮闵鷼獾卣f道:“真不

是君子??!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

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迸笥迅械綉M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

不回地走進家門。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二、古今異義

1、去

古:離開;今:到什么地方去

2.委古意:丟下、舍棄;今意:委屈、委托。

3.顧古意:回頭看;今意:照顧

三、一詞多義

1、顧:

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6—

顧野有麥場(看)

2、信

則是無信(講信用)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四、重點詞語

重點詞語

1、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時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禺開。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戲:玩耍。

6、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7、非人哉:簡直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8、委,丟下、舍棄。去,離開。

9、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10、弓I:拉,這里有友好的意思。

n、顧:回頭看。

【文章賞析】

《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一篇文言文,出自《世說新語》。此文章篇幅雖短,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

故事,其也是關于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文中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刻畫了三個具

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了文章主題思想,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

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全文細節(jié)微言、涵泳無窮,值得品讀。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

劉義慶(南北朝〕

—7—

—8—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p>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9—

三、《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1先秦)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薄稙檎?/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p>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p>

子夏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作者介紹】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

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

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

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纖徐含蓄的

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

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

—10—

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重點注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一說練習,實踐)。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fā)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wa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di):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yè)。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11—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肱

(go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于:介詞,對,對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樣。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

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全文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一說學習的道理在合適的時機去實踐),不也是

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

德的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老

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立足于世,四十歲(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

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

又不超出規(guī)矩?!?/p>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p>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

見?!?/p>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

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p>

—12—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的人?!?/p>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陋的飯食,著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p>

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p>

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

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p>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聞廣學又堅持自己的志向,仔細地求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p>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說:同“悅”,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二、古今異義

1、學而時習之

時,古義:按一定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義:每天;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今義:數(shù)詞,三

3、溫故而知新

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

4、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

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許可

三、一詞多義

為:

①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為師矣(成為,做)

而:

學而時習之(表順承,然后,就)

—13—

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去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表修飾)

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不譯)

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但是,去D

擇其善者而從之(表順承,然后、就)

博學而篤志(表并列,并且、和)

知:

①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

③溫故而知新(得到)

樂:

①不亦樂乎(愉快,快樂)

②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

苴/、.?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稱代詞,他的)

人不堪其憂(指示代詞,這、那)

回也不改其樂(人稱代詞,他的)

樂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詞,這)

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詞,這)

四、特殊句式

人不知而不慍(省略句,人不知吾而吾不慍)

可以為師矣。(省略句,可以之為師矣)

賢哉,回也!(省略句,主謂倒裝)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判斷句)

【文章賞析】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自《論語》,其中多為孔子言行的記敘,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語錄

體文集。文中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

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后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此文還有關于思

—14—

想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其蘊意深遠,哲理精深,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15—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16—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薄稙檎?/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17—

四、《誡子書》

諸葛亮(兩漢)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

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

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

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

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

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

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

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yè)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

下這封書信告誡諸葛瞻。

【重點注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

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

夫(fu):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fā)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18—

修身:修養(yǎng)身心。

養(yǎng)德:培養(yǎng)品德。

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

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

才:才干。

廣才:增長才干。廣:增長。

成:達成,成就。

淫慢:放縱懈怠。

淫:放縱。慢:懈怠。

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

治性:修養(yǎng)性情。治:修養(yǎng)。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飛快逝去。與:跟隨。

馳:疾行,指飛速逝去。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遂:最終。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全文翻譯】

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內心寧靜專一來修養(yǎng)身心,以儉樸節(jié)約來培養(yǎng)品德。不恬淡寡欲就無法使(自己的)

志向明確,不清靜寡欲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則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

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放縱懈怠就不能勉勵心志振奮精

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年華隨同時光飛快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最終(像黃葉一樣)

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觸世事,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敗的房子里,那時再悔恨

又怎么來得及!

—19—

【文言知識】

一、重點字詞解釋

1.夫:句首發(fā)語詞,不用翻譯。

Z

:結構助詞,的。

?品行,操守。

: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5.儉:節(jié)儉。

6.養(yǎng):培養(yǎng)。

7.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禾U。

8.明:明確。

9.明志:明確志向。

10.致:達到。

n.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志向。

12.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增長。

13.才:才干。

14.淫:放縱。

15.慢:懈怠。

16.勵:振奮。

17.險:輕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養(yǎng)性情。治:修養(yǎng)。

20.與:跟隨

21.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終。

23.枯落:凋落,衰殘。比喻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24.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誡:勸勉、告誡

26.書:書信o

二、一詞多義

1.之:

學而時習之:代詞,代指學過的知識

—20—

君子之行:結構助詞,的

2.以:

靜以修身:介詞,表目的,用……來

寧靜無以致遠:介詞,用來

3.志:

非淡泊無以明志:遠大志向

非志無以成學: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4.學:

夫學須靜也:動詞,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yè)

5.成:

成非志無以成學:完成,實現(xiàn)

遂成枯落:變成,成為

6.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7?思,-v*r.:

意與日去:意志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態(tài)度

三、詞類活用

1.志

非志無以成學: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2.廣

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增長

3.遠

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志向

【文章賞析】

《誡子書》是作者臨終前寫給兒子的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從文中可

—21—

以看出其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在此書中展露無遺。全文

語言清新雅致,說理平易近人,作者運用智慧理性、簡練嚴謹?shù)奈淖?,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p>

表達得非常深切,使這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2—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誡子書》

諸葛亮(兩漢)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3—

五、《狼》

蒲松齡(清代〕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

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

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作者介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

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

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

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

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于地,并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

人,以搜集奇聞逸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滴跏四辏?679)春,40歲的蒲松齡

初次將手稿結集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弟作序。此后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

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余年,傾注了蒲松

齡大半生精力。

—24—

【重點注釋】

屠:這里指屠戶,宰殺牲畜賣肉的人。

晚:在晚上。

歸:回家。

止:通“只”,翻譯為僅,只。

綴行甚遠:緊隨著走了很遠。綴,連接,緊跟。甚,很。

懼:害怕

投以骨:倒裝,就是“以骨投之”,意為把骨頭扔給狼。以,把。

從:跟從,跟隨。

復:又,再

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并,一起。驅,追隨、追趕。如故,跟原來一樣。

窘(jibng):困窘,處境危急,困迫為難。

恐:恐懼,擔心。

敵:名詞作動詞,指攻擊的意思。

顧:看,視。這里指往旁邊看。

積薪:堆積柴草。積,堆積。薪,柴草。

苫(shan)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覆蓋、遮蓋。

乃:于是,就。

弛:解除、卸下。

眈眈(dandon)相向:(狼)瞪著眼看著(屠戶)。眈眈,注視的樣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

瞪屠戶,非“相互”。

少(shoo)時:一會兒

犬坐于前: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久之:很久。之,音節(jié)助詞,表示修飾前字,沒有實在意義。

瞑(ming):閉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情、態(tài)度。暇,悠閑、從容。

暴:突然。

斃:殺死。

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這里作動詞。

隧入:從通道進入。隧:通道,這里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尻(kdo):屁股。

自:從。

股:大腿

假寐(m?i):假裝睡覺。寐:睡覺。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這里有“原來是”的意思。

黠:狡猾。

頃刻:一會兒。

亦:也。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這里是“能有多少”的

意思。哉,語氣詞,相當于“啊”。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全文翻譯】

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jīng)賣完了,只剩下骨頭。屠戶在半路上遇到兩只狼,(兩只狼)

緊跟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屠戶再

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jīng)沒有了,但兩只狼像

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fā)現(xiàn)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

人把柴草堆積在里面,覆蓋成小山一樣。屠戶于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lián)幽闷鹜赖丁善?/p>

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看著屠戶。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

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連砍了幾刀把狼殺死。他剛剛想

離開上路,轉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從柴草堆中打洞來從后面攻擊屠戶。狼的身

體已經(jīng)鉆進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這只狼也被殺死了。他才領悟

到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引敵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間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

—26—

1、去(一狼徑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某一地方

2、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古義:多少

今義:幾何學的簡稱

3、耳(止增笑耳)

古義:古文言文出現(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

今義:耳朵。

4、股(屠自后斷其股)

古義:大腿

今義:大腿,自胯至膝蓋的部分;屁股5、蓋(蓋以誘敵)古義:原來是

今義:遮蔽、覆蓋

6、弛(弛擔持刀)

古義:卸下

今義:放松、松弛

7、薪(場主積薪其中)

古義:柴草

今義:工資

8、暴(屠暴起)

古義:突然

今義:強大

二、一詞多義

止:

1、通“只”。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息:

1、神情、態(tài)度。例句:意暇甚。

2、意圖。例句: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敵:

—27—

1、攻擊。例句:恐前后受其敵。

2、敵人。例句:蓋以誘敵。

、,.

刖:

1、前面??智昂笫芷鋽场?/p>

2、向前。狼不敢前。

積薪:

1、堆積柴草。例句:場主積薪其中

2、堆積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轉視積薪后

之:

1、復投之(代狼)

2、又數(shù)刀斃之(代狼)

3、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久之,目似瞑(助詞,不譯)

5、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以:

1、投以骨(介詞,把)

2、以刀劈狼首(介詞,用)

3、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連詞,來)

4、蓋以誘敵(介詞,用)

三、詞類活用

1、狼不敢(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敵)(名詞作動詞,攻擊)。

3、一狼(洞)其中(名詞作動詞,打洞)。

4、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5、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

6、(苫)蔽成丘(名詞作狀語,蓋上)。

7、一(屠)晚歸(動詞作名詞,屠夫,宰殺牲畜賣肉的人)。

8、一屠(晚)歸(名詞作狀語,傍晚)。

9、(弛)擔持刀(形容詞作動詞,卸下)。

—28—

四、文言文式

(一)省略句

省略賓語: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賓語“之”,代狼,可補充為“投之以骨”。

2、“一狼仍從”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一狼仍從之”。

省略介詞:

3、“場主積薪其中”省略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場主積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詞“于",可補充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語:

6、“顧野有麥場”中省略主語“屠”,可補充為“屠顧野有麥場”。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敝惺÷灾髡Z“屠”,可補充為“屠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二)倒裝句

8、“投以骨”中“以”是介詞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以骨投”。

9、“意暇甚”,正常語序應為“意甚暇”。

10、“身已半入”,正常語序應為“身已入半”。

11、“而兩狼之并驅如故”,正常語序應為“而兩狼如故之并驅”

五、虛詞的用法

代詞,它,指狼。例句:又數(shù)刀斃之。

助詞,的。例句: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jié),不譯。例句:久之。

助詞,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句: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代詞,代狼。例句:復投之。

介詞,把。例句:投以骨。

介詞,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介詞,來。例句: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詞,用來。例句:蓋以誘敵。

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29—

場主積薪其中。(指麥場)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久之:調節(jié)音節(jié),無意義。

亦斃之:代詞,指它。

又數(shù)刀斃之:代詞,它,指狼。

蓋以誘敵:表原因。這里有“原來”的意思。

【文章賞析】

《狼》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這篇文

章一共為五段。第一段寫屠夫遇狼,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時而被迫抵抗自衛(wèi);第二段

寫屠夫懼狼,他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第三段寫屠夫御狼,在危急關頭,他產(chǎn)生

了激烈的思想斗爭;第四段詳盡描寫屠夫殺狼;第五段議狼,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嘲笑其頃刻而

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此文闡明: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xié)退讓,而要像

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狼》

蒲松齡(清代〕

—30—

—31—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

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

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32—

六、《穿井得一人》

呂不韋(先秦〕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p>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作者介紹】

呂不韋(前292年一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

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

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

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后因嫂毒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

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于是飲鴆自盡。

【創(chuàng)作背景】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秴问洗呵铩?,又稱《呂覽》,先秦雜家

代表著作。戰(zhàn)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共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

共一百六十篇。

【重點注釋】

穿:挖穿、開鑿。宋: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澆田。

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33—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對:應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于:在。

【全文翻譯】

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澆地,經(jīng)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p>

井挖到了一個人?!本幼≡趪贾械娜硕荚谡務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

向丁氏詢問情況,丁氏回答說:“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內挖到了一個人?!毕襁@樣得到的

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文章賞析】

《穿井得一人》出自《呂氏春秋》。這則故事精簡地揭示了信息傳播中容易出現(xiàn)的誤解和失真現(xiàn)

象。丁氏原本只是說挖井后節(jié)省了人力,但傳言卻逐漸變形,最終變成了丁氏挖井挖出了一個人。這

種誤傳不僅曲解了丁氏的原意,還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誤解。全文闡明這樣一個道理:在信息傳

播過程中要保持警惕,避免輕信謠言,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辭,避免因表述不清而引起誤解。

啟示

①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②不要輕信流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二、默寫訓練(在橫線上默寫全文,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穿井得一人》

呂不韋(先秦〕

—34—

—35—

三、翻譯訓練(在橫線上翻譯對應句子,并檢查修改,注意錯別字)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p>

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36—

七、《杞人憂天》

《列子》(先秦〕

一、必背知識點梳理匯總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p>

其人日:“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跌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

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創(chuàng)作背景】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jīng)》相傳戰(zhàn)國列御寇所著,后被尊為《沖虛真經(jīng)》。該書按章節(jié)分為《天

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八篇,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

事組成,寓道于事。

【重點注釋】

杞:春秋時期國名,在今河南杞縣。

崩墜:崩塌,墜落。

身亡(WU)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依托。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之,的。憂,憂愁、擔心。

曉:開導。

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