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0文言文閱讀(解析版)
11-2025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瞥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
草木之有花,浮冶①而易壞,非正人達士之所好也。然余嘗理屈原之為文,香草龍鳳,以比忠正,而菊
同為所?、凇6諟Y明以松名配菊,連語而稱之曳夫屈原、淵明,皆正人達士之流,至于菊,猶貴重之如
此,是菊雖以花為名,固與浮冶易壞之物不可同年而語也。凡花皆以春盛,而菊獨以秋花悅茂④于風霜搖落
之時。草木有花葉者,花未必可食;花可食者,根葉未必可食。夫菊以一草之微,自本至宋,無非⑤可食,
有功于人者。古人配之以歲寒之操,夫豈獨然而已哉!
(摘選自劉蒙《劉氏菊譜》)
【注釋】①浮冶:輕浮艷麗。②同為所?。阂煌凰x擇。③連語而稱之:這里指將“松菊”連在一起說。
④悅茂:茂盛的樣子。⑤無非:無不。
11.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畫的一項是()
A.可愛者甚蕃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B.陶后弊有聞芳草鰥美(《桃花源記》)
C.非正人達士之所好也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與朱元思書》)
D.然余嘗那屈原之為文家貧,無從致書以那(《送東陽馬生序》)
12.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13.乙文中的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出兩點。
14.甲、乙兩文都寫到了陶淵明,目的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11.D12.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13.①秋季開花,不畏風霜;②全身可食,有功于人。
14.甲文以陶淵明愛菊襯托自己愛蓮,表明不慕名利的志向;乙文借陶淵明將松菊并提,強調菊與浮冶之
花不同,突出其“歲寒之操”,論證菊為正人達士所好。
【解析】
【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選取了周敦頤《愛蓮說》和劉蒙《劉氏菊譜》兩個文段,通過對比蓮與菊的象征意
義,展現了古代文人對高潔品格的追求。甲文以蓮喻君子,強調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乙文則突出
菊的“歲寒之操”與實用價值。兩文均提及陶淵明,但甲文借其愛菊反襯蓮之獨特,乙文則通過屈原、陶
淵明的推崇,強化菊的文化內涵。全文體現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彰顯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值得,大約;
B.少,很少,鮮艷;
C.喜愛,愛好,美好的,美麗的;
D.看'看;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予,我。何人,什么人。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耐寒堅韌,于風霜中綻放:文中指出“凡花皆以春盛,而菊獨以秋花悅茂于風霜搖落之時”,通過與其他
花卉的對比,凸顯菊在肅殺秋季依然繁茂的特性,暗合“歲寒之操”的堅韌品質。
全身可食,有功于人:文中提到“夫菊以一草之微,自本至末,無非可食”,強調菊從根到莖(“本至末”)
皆可食用,體現其“有功于人”的實用性,區(qū)別于其他“花未必可食”“根葉未必可食”的草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甲文里,周敦頤寫下“晉陶淵明獨愛菊”,在文中構建出“菊-隱逸者”的關聯,緊接著闡述自己“獨愛蓮
之出淤泥而不染……”。借陶淵明對菊的偏愛,先給菊貼上“隱逸”標簽,再拿蓮與菊對比、與牡丹對照,
用菊的隱逸來類比,凸顯蓮如君子般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性,借此清晰傳遞出自己對蓮的欣賞,更
將這份情感升華為對君子品格的尊崇與追求,讓讀者能透過菊的影子,更深刻領會蓮所代表的精神境界。
乙文提及“陶淵明以松名配菊,連語而稱之”,前文已鋪墊“屈原、淵明,皆正人達士之流,至于菊,猶
貴重之如此”。作者借陶淵明身為正人達士卻看重菊這一事實,把菊和正人達士的品味相綁定,有力佐證
“菊雖以花為名,固與浮冶易壞之物不可同年而語”,強調菊具備超越普通花卉的價值,不只是外在美麗,
更有內在值得挖掘的可貴品質,借助陶淵明的推崇,讓菊的獨特與珍貴更具說服力,也深化了對菊的贊美。
【點睛】參考譯文:
甲: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
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o
(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
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
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乙:草木開的花,輕浮艷麗又容易凋謝,不是正直通達之人所喜愛的。但我曾看屈原寫的文章,(他用)
香草、龍鳳,來比喻忠貞正直的人,而菊花也一同被他選用。還有陶淵明把松樹和菊花并列,連在一起稱
贊它們。屈原、陶淵明,都是正直通達之人這類人,對于菊花,尚且如此珍視看重,這樣看來,菊花雖然
以“花”為名,原本就和那些輕浮艷麗、容易凋謝的東西不能相提并論啊。大凡花都是在春天盛開,可菊
花偏偏在秋風霜寒、萬物凋零的時節(jié)茂盛開放。草木中,有花有葉的,花不一定能吃;花能吃的,枝葉不
一定能吃??删栈ㄗ鳛橐环N卑微的小草,從根到花,沒有一樣不能吃,對人有功勞。古人把它和有耐寒節(jié)
操的事物相配,難道只是因為它(耐寒)孤獨(開放)罷了嗎!
12-2024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呵焉?”劌曰:“肉
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
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
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
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曹劌論戰(zhàn)》)
【乙】員即人軍于蒲騷②,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請濟師于王?"斗廉⑤對
B:“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⑥,君之所呼也。成軍⑦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
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哪師于蒲騷。
(摘選自《左傳?桓公H^一■年》)
【注釋】①哪(yiin):古國名。②蒲騷;哪國地名。③莫敖:楚國官職名,掌管軍旅之事。④盍:何不。
⑤斗廉:楚國大夫。⑥商、周之不敵:商不敵周。據史書記載,商紂王軍事實力遠超周武王,結果卻被周
武王所滅。⑦成軍:整頓軍隊。
13.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思項的一項是
A.“又何間焉”中的“間”是“參與”的意思,與“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間”意
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實情”的意思,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中的“信”意
思不同。
C.“軍”有“軍隊”“軍隊駐扎”“攻擊”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哪人軍于蒲騷”中的“軍”是“攻
擊”的意思。
D.“聞”有“聽到”“聞名”“名聲”“傳播”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君之所聞也”中的“聞”是“聽
到”的意思。
14.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15.作戰(zhàn)時,智者能抓住機會,巧者能果斷決策。你認為曹劌是“智者”和“巧者”嗎?請結合甲文第二
段和第三段的內容簡述理由。
16.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斗廉認為不必請求增援,他們作出判斷的依據分別是什么?這些依據中蘊含
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
13.C
14.魯莊公和曹劌共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
15.曹劌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齊軍三鼓后,見齊軍士氣衰竭,而魯軍士氣正盛,立即下令進軍;
他在齊軍潰敗時,判斷齊軍沒有埋伏,立即下令追擊。他能抓住機會并果斷決策,是“智者”和“巧者”。
16.曹劌的依據是魯莊公能誠心處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盡了職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據是作戰(zhàn)取勝在
于軍隊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軍能做到上下一心。蘊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字詞。
C.“哪人軍于蒲騷”意為:哪國人的軍隊駐扎在蒲騷。軍:軍隊駐扎;
故選C。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重點字詞: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之,指曹劌;于:在。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第二段“公將鼓之。劌曰:‘未可?!R人三鼓。劌日:‘可矣?!R師敗績”,第三段“一鼓
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當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時,魯軍并未急于出戰(zhàn),而是在
曹劌的建議下堅守陣地,等待最佳時機。而當齊軍三次擊鼓后士氣低落時,曹劌果斷下令出擊,取得了戰(zhàn)
爭的勝利,正是“智者”所具備的,善于抓住機會。
根據甲文第二段“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熘瘕R師”,第三段“夫大
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戰(zhàn)爭過程中,曹劌表現出了果斷的決
策能力,在攻擊勝利后,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在判斷對方沒有設伏之后才下令追擊,這種能夠根據戰(zhàn)場
形勢靈活調整戰(zhàn)術,果斷作出決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備的。
綜上所述,曹劌在戰(zhàn)前能夠準確判斷局勢,選擇最佳時機出擊;在戰(zhàn)爭中又能根據戰(zhàn)場形勢靈活調整戰(zhàn)術,
果斷作出決策。這些表現都充分證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畬υ唬骸抑畬僖???梢砸粦?zhàn)'”可知,曹劌認可
魯莊公作戰(zhàn)的理由一一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覺得這
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能夠贏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戰(zhàn)。
根據乙文“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可知,斗廉認為軍隊的勝利在于內部的團
結和協(xié)作,而不是人數的多少。他進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戰(zhàn)爭并不是因為人數的多少而決定勝負的。
他認為楚軍能做到軍心團結,就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自然不必求援。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關于戰(zhàn)爭是否取勝,他們判斷依據是君主是否得民心,軍隊上下是否士氣高漲、團結
一心,所以共同強調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xiāng)說:
“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p>
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
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辈軇セ卮鹫f:“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
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
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
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
一類的事??梢裕☉{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钡鹊?/p>
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
“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
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
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
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
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p>
【乙】哪國人的軍隊駐扎在蒲騷,準備和隨、絞、州、蓼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莫敖擔心這件事。莫敖
說:“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兵?”斗廉回答說:“軍隊能夠獲勝,在于團結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敵不過
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整頓軍隊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說:“那我們占卜一下(看看結果如何)?”
斗廉回答說:“占卜是用來解決疑難的,既然沒有疑惑,為什么還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騷打敗哪國軍
隊。
13-2023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
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
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町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予家城市,人事叢委①,應酬為勞。老母在堂,于禮不能遠離,日惟避喧南園內。園去城二余里,無雜
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歲久舷漏,不蔽風
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后猶能
辨蠅頭字。中設一扁,名以“后知軒”。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
孰謂斯名不情稱哉?
(摘選自李開先《后知軒記》)
【注釋】①叢委:繁雜,堆積。②卑隘:矮小狹窄。③牖(y6u):窗戶。
13.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四町之景不同詞語推斷法:四町?更替—
查閱詞典法:①離開。②距,距離。③赴,前往。④
(2)園寺城二余里(填序號)
表示行為的趨勢。(摘自《古代漢語詞典》)
(3)歲久舷漏課內遷移法:余則編袍舷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14.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15.下面是甲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另一種標點方式,請解說其合理性。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郡也。
16.甲乙兩文所寫的亭和軒分別用“醉翁”和“后知”來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
【答案】
13.①季,季節(jié)②②③破,破舊,破爛
14.野花開放而散發(fā)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濃密的綠蔭。
15.這樣標點層次分明。前兩句先整體描寫西南諸峰之美,后兩句再聚焦其中的瑯郡山。
16.“醉翁”:因作者自號“醉翁”,又常與客人來此飲酒,所以用“醉翁”來命名此亭。
“后知”:因為軒的周圍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們的品質(作者借此表明心志),
所以用“后知”來命名此軒。
【解析】
【13題詳解】
考查詞語釋義。
(1)四時更替:四季更替。時,季,季節(jié)。四時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不同。
(2)句意:南園距離城市有二里多。去,距離。故選②。
(3)余則編袍敝衣處其間:我則穿著破舊的衣服處在他們中間。敝,破,破舊,破爛。歲久敝漏:年代久
遠,破舊漏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
注意:野芳,野花。發(fā),開放。而,表順承,就。秀,美好。繁陰,繁茂成陰。
【15題詳解】
考查句子理解。
題目中給出的標點方式與原句相比,是把一個句子分成了兩個句子。”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寫西南諸
峰之美,這是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郡也”聚集西南諸峰中的瑯哪山,這是點。由面到點,層次分
明。
【16題詳解】
考查比較閱讀。
根據甲文第一段中的“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可知,因作者自號
“醉翁”,又常與客人來此飲酒,所以用“醉翁”來命名此亭。
根據乙文中的“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
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可知,因為軒的周圍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們
的品質(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來命名此軒。
【點睛】參考譯文:
甲:環(huán)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麗的,是瑯郡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
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
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
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升起,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
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
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
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雜堆積,因為應酬而勞苦。老母在堂,出于禮法不能遠離,每天只能在南園內躲
避喧囂。南園距離城市二里多,沒有別的樹木,有三百株柏樹,松樹只有五顆,計算它們種下的時間,才
四十年就已經長成了林子。松樹和柏樹之間,有一座草廬,年代久遠,破舊漏風,不能遮蔽風雨,而且矮
小狹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己只能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蓋,左右開窗,前后開了門,疏朗空洞,
落日后還能看清蠅頭小字。中間掛了一塊匾,用“后知軒”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一定在一年里
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居住在四面通明的地方叫做軒,誰說這個名稱與性情不相符呢?
14-2022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聞水聲,如鳴現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級,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
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4折峭行,明不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
翊日,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央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
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huán)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幕,至明教院,
夜宿于連云閣。
(節(jié)選自柳開《游天平山記》)
【注釋】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u):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
13.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涼的意思,寫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涼。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樣,表現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滅可見”中的“明滅”指忽明忽暗,寫出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這里有玩賞的意思,表現了作者的閑適愉悅之情。
14.把甲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1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經歷了由“樂”到“憂”的變化,“樂”和“憂”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具
體內容簡要分析。
16.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寫法。請根據兩個文段的內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和進行了描繪。乙文段以“移步換景”
為主,作者的游蹤是:早上從林慮出發(fā),,后來途徑槐林,,夜宿于連云閣。
【答案】
10.C
11.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15.“樂”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憂”的原因是:環(huán)境凄清,不能久留。
16.①潭周圍環(huán)境②到桃林村③環(huán)翠亭④明教院
【解析】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C.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滅可見”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
而非表現“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故選C。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
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下,向下照射。澈:透過。布:照映,分布。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和理解。
根據【甲】“隔算竹,聞水聲,如鳴現環(huán),心樂之”“青樹翠蔓,蒙絡搖級,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
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等景
物描寫可知,作者“樂”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根據【甲】“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寫可知,
作者“憂”的原因是:環(huán)境凄清,不能久留;結合作者經歷可知,引發(fā)了作者的貶謫之憂。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信息篩選。
(1)根據題干“甲文段以‘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可知,此處應填:潭周圍環(huán)境;
(2)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fā)",找到“亭午抵桃林
村”,可提煉出游蹤是:桃林村;
(3)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fā)",以及上一游蹤是“桃
林村”,找到“憩環(huán)翠亭”可提煉出游蹤是:環(huán)翠亭
(4)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fā)",以及上一游蹤是“環(huán)
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煉出游蹤是:明教院。
【點睛】參考譯文
【甲】
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
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
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
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
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
游人逗樂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
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
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乙】
第二天,在林慮吃早飯,正午是抵達桃林村,原來這里才是山腳。山泉聲在道路兩旁叮咚作響,路邊
奇形怪狀的石頭和珍奇花草,數不勝數。山回路轉,有一塊幾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頭上,擺弄
著山泉,不知不覺到了下午申時,在環(huán)翠亭上休息,環(huán)顧四周,景色清新脫俗,忽然懷疑自己在人世之外,
我留連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時,到了明教院,當晚住宿在連云閣。
15-2021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出師表》(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期臣于
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于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強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
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至,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6.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日侍坐備顧問奮不顧身
B.遂許先帝以驅馳潭中魚可百個頭以身告國
C.庶姆弩鈍再而衰,三而竭舉盡全力
D.至于斟酌損益香遠益清精益求精
7.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8.選文第一段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來的經歷有什么用意?請簡要概括兩點。
9.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可謂盡職盡責,下面鏈接材料中的蘇軾作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請結
合他的所作所為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
(蘇軾)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復得
賜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果常平米,多作信⑧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釋)①路:行政區(qū)劃名。②度僧牒:批準出家為僧的文書。③值(zhan):稠粥。
【答案】
6.C
7.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
8.①抒發(fā)對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寫出先帝的任人唯賢,為
后主樹立榜樣。④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后主努力進取。(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
9.示例一:蘇軾做到了。面對饑疫,他一方面請求減輕百姓負擔,想方設法教濟饑民;另一方面熬制藥劑,
派醫(yī)生救治病人。
示例二:蘇軾做到了。作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饑荒和瘟疫時,想方設法救助饑民、救治病人,救活
了很多人。
【解析】
6.
A.顧:探望,拜訪/詢問,咨詢/顧慮,考慮;
B.許:答應/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來”/預先答應給予;
C.竭:盡/盡/盡;
D.益:增加/更加/更加;
故選C。
7.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
文言語句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中重點詞匯:
效:完成;傷:損害。
8.
本題考查情節(jié)的用意。由“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可概括為:抒
發(fā)對先帝的感激之情;由“遂許先帝以驅馳”,可概括為: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
由“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可概括為: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后主努力進?。挥蛇@二十一年
的知遇以及成就,可概括為:先帝任人唯賢,為后主樹立榜樣。
9.
本題考查對文言材料的理解與概括。回答本題,需整體理解材料大意,抓住關鍵語句作答。由“免本路上
供米三之一”,可概括出:蘇軾請求朝廷減輕百姓負擔;由“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
價梟常平米”,可概括出蘇軾通過交換、降價等措施想方設法救濟災民;由“多作信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
坊治病”,可概括出蘇軾派人熬制藥劑,派醫(yī)生救治病人。
【點睛】
《出師表》節(jié)選譯文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
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
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
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己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土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
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
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鏈接材料譯文
(蘇軾)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州。蘇軾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饑荒和瘟疫并發(fā)。蘇軾向朝廷請求,
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米來救濟饑餓的人。第二年春天,又減
價出售常平倉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藥劑,派人帶著醫(yī)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0?**
11-2025年5月河南省實驗中學中考三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
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
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
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
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
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
明日,宿旦子岡久甫②行數里,見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
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
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巴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
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節(jié)選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⑥,有刪改)
【注釋】①旦子岡:地名。②甫:開始,剛剛。③耘:除草。④洵:誠然,確實。⑤郁郁然:草木茂盛的
樣子。⑥《乙亥北行日記》是清代文人戴名世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逐日地記述作者從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
十幾天的見聞感觸。
14.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交通”(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
稱)意思不同。
B.“便要還家”中的“要”同“邀”,邀請,與“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中“延”意思相近。
C.“余顧而慕之”中的“顧”是“回頭看”的意思,與“三顧茅廬”中“顧”意思相同。
D.“其俗洵美矣”中的“美”是“美好”的意思,與“芳草鮮美”中“美”意思不同。
15.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6.結合《桃花源記》內容,分析桃花源人“皆嘆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
17.《桃花源記》描繪了世外桃源,《乙亥北行日記》選文展現了農家生活,二者在主旨上有何異同?請
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14.C15.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
16.“皆嘆惋”體現桃花潭香羞是亮樸,聽聞外界苦難后流露出同情,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將桃花源內安
寧與外界動蕩形成鮮明對照,突出桃花源的美好;為下文桃花源人叮囑漁人保密及再尋無果埋下伏筆。
17.相同點:二者均以美好的生活圖景表達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淳樸民風的贊美。
不同點:《桃花源記》借與世隔絕的理想世界,批判動蕩黑暗的現實;《乙亥北行日記》對比西北與江北
民風,更側重表現所見農家的美好。
【解析】
【導語】《桃花源記》虛構安寧祥和的桃花源,借漁人經歷,以“不足為外人道也”等情節(jié),暗諷現實動
蕩,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乙亥北行日記》寫實,通過“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等場景,展現農家
勞作之美與家庭溫馨,凸顯對淳樸民風的贊美。兩文一虛一實,均傳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
C.根據《乙亥北行日記》“余顧而慕之”可知,“顧”是“看”的意思;而“三顧茅廬”中“顧”意為“拜
訪”,二者含義不同。
故選c。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
重點字詞有: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可知,漁人向桃花源人講述外界的戰(zhàn)亂、苛稅等苦難,眾人聽后均
發(fā)出嘆息與惋惜。這一細節(jié)首先體現出桃花源人天性淳樸善良,對外界百姓的遭遇心懷深切同情,使人物
形象更具層次感與真實性;
根據“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與第3段“皆嘆惋”形成對照可知,桃花源內百姓長期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而外界卻歷經朝代更迭、戰(zhàn)
亂頻仍,“嘆惋”將二者的巨大差異進一步凸顯,強化了桃花源作為理想樂土的美好特質,深化了作者對
和平生活的向往;
根據“皆嘆惋”后“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
人因同情外界苦難而更珍惜眼前生活,這為他們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的行為提供了心理依據,也為
后文漁人“詣太守,說如此”卻“尋向所志,遂迷”的情節(jié)埋下伏筆,使故事發(fā)展更具邏輯性。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相同點:
根據《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髯,
并怡然自樂”可知,作者通過描繪桃花源內土地平整、屋舍整齊、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圖景,展現了一個沒有
戰(zhàn)亂、自給自足的和諧社會,表達了對安寧生活與淳樸民風的向往;
根據《乙亥北行日記》“見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
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可知,文中通過描寫江北農家男女共同
勞作、田園生機盎然、家庭溫馨和睦的場景,直接呈現了作者眼中理想的農家生活狀態(tài),字里行間流露出
對這種勤勞和諧、自給自足生活的贊美。
由此可見,兩文均以美好的生活場景為載體,表達了對和諧生活與淳樸風氣的追求。
不同點:
根據《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可知,桃花源是因躲避戰(zhàn)亂而形成的“與世隔絕”之地,結合漁人“具言所聞”后眾人“皆嘆惋”的反應,
暗指外界長期處于動蕩不安之中,作者借桃花源的“理想性”,含蓄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與戰(zhàn)亂頻繁;
根據《乙亥北行日記》“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美矣”可知,作者通過對比西北男子“游
惰”與江北男女“耕田力作”的不同風氣,直接突出江北民風的勤勞質樸,全文聚焦于眼前所見的農家生
活細節(jié)(如“丈夫擔糞灌園,婦人汲井浣衣”“兒女啼笑,雞犬鳴吠”),側重對具體生活場景的紀實性
贊美。
因此,《桃花源記》以虛構的理想世界映射現實矛盾,而《乙亥北行日記》以寫實手法展現特定地域的民
風之美,主旨側重點不同。
【點睛】參考譯文:
【甲】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
十分驚異,又繼續(xù)向前劃去,想找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于是下船,
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只見
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
間能相互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
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都十分驚訝,問他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村人便邀請他到家里做客,擺
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
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
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向他們詳
細說出,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停留
了幾天,向村里的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
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位志向高潔的隱土,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就因
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乙】第二天,我住在旦子岡。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四周的田野里莊稼長得很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間
除草耕作。大概是江北的風俗,婦女也都下地辛勤勞作;與西北那些游手好閑不從事生產的男子相比,這
里的風俗實在是太美了。我偶爾下馬步行,路過一戶農家,這家的男主人正挑著糞水澆灌菜園,女主人從
井里打水又在洗衣裳;門口有豆棚瓜架,還有幾棵枝葉茂盛的樹,孩子們嬉戲歡笑,雞狗啼叫。我看著十
分羨慕,覺得這一戶人家中,萬物都各得其所,遺憾自己遠遠比不上他們的生活?。?/p>
12-2025年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外國語中學中考三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鰥。鰥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
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有怪者也。
《諧》之言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
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jié)選自孟子《逍遙游》)
【乙】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然蕉曷②嘗有聲,聲假雨也。?
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之為聲。蕉雨固相能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③而成聲,
聲與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涌涌⑤;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諷堂,如漁鳴榔⑥,如珠傾,
如馬驥⑦,得而象之,又后聽者之妙也。
長洲胡日之種蕉于庭,以伺雨,號“聽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動靜之機者歟?
(選自《石田先生文鈔》)
【注釋】①不忒(饒):沒有差錯。②曷:疑問代詞,何,什么。③戛摩:擊撞摩擦。④迨(dai):同“逮”,
等到。⑤匝匝涌涌(chd):象聲詞。⑥鳴榔:漁人敲擊船舷發(fā)出聲音,用以驚魚,使入網中。⑦驥(xia
ng):奔馳。
15.下列對甲乙兩文中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翼”是“翅膀”的意思,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中的
“翼”意思相同。
B.“志怪者也”中的“志”是“記述”的意思,與“處處志之”(《桃花源記》)中的“志”意思相同。
C.“聲假雨也”中的“假”和“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假”都是“借”的意思。
D.“屬”有“歸屬,屬于”“部屬,親屬”“類”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又屬聽者之妙也”中的“屬”
是“屬于”的意思。
16.將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
17.甲文富有浪漫色彩,文章是如何體現的?試結合內容加以分析。
18.甲乙兩文共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道理?這個道理在酈道元的《三峽》一文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三
峽》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15.D16.雨點不落(打、停)在(芭)蕉葉上,那么(芭)蕉也只是默默地靜(安)靜地立在那里。
17.①“鰻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边\用夸張手法,突出鯨鵬的體大無比,氣象宏偉的特點,體現了浪
漫色彩。
②“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边\用比喻手法,把鯨鵬的翅膀比作懸掛在天空的云彩,生動形象地描寫
出鯨鵬的翅膀巨大,氣勢磅礴的特點,富有浪漫色彩。
③“其下視也,亦若是則已矣?!边\用想象,以人之視天來想象鵬之視下的情形,意境開闊邈遠,充滿浪
漫色彩。
18.示例一:甲乙兩文共同揭示了世間萬物都有所憑借,有所依托的道理?!度龒{》首段中“重巖疊嶂,
隱天蔽日”一句描寫出三峽山高俊陡峭的特點,第二段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一句描寫出三峽水勢的
浩大湍急。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體現出相互依托的道理。
示例二:甲乙兩文共同揭示了世間萬物都有所憑借,有所依托的道理?!度龒{》中“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或: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等句子突出三峽連綿高峻的特點,正所謂水借山勢,正是有了這樣的特點,才
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這樣的浩大水勢。
【解析】
【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選取了莊子《逍遙游》和明代《石田先生文鈔》兩個文段,形成鮮明對比。甲文以
鰥鵬之變展現宏大意象,充滿道家浪漫主義色彩;乙文則細膩描繪蕉雨相生的自然聲響,體現文人雅趣。
兩文一動一靜,一宏大一精微,共同探討了自然與人的互動關系。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句意是“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其中的“翼”是“翅膀”的意思;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的句意是“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其中的“翼”是“像鳥
張開翅膀”的意思,兩個字的意思不相同。
B.“志怪者也”的句意是“記載怪異事物的書”,其中的“志”是“記載”的意思;“處處志之”的句意
是“處處都做了標記”,其中的“志”是“做了標記”的意思,意思不相同。
C.“聲假雨也”的句意是“它是借助雨點才發(fā)出聲音的",其中的“假”是“借助”的意思;“人多以書
假余”的句意是“因此很多人愿意借書給我”,其中的“假”是“借”的意思,意思不相同。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
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集:匯聚;植:直立、佇立。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章寫法。
結合甲文“鯨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水擊三千里,
拎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可知:文章描寫鯨鵬”不知其幾千里”的巨大體型,飛翔時“水擊三千里”“技
扶搖而上九萬里”的磅礴氣勢,以夸張手法展現超越現實的雄奇景象,體現浪漫色彩。
結合甲文“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文章運用比喻手法,把大鵬的翅膀比作天空的云彩,生動
形象地表現大鵬飛翔時,它的翅膀很大,氣勢很雄偉,富有浪漫色彩。
結合甲文“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可知:作者想象大鵬
在天空飛翔的時候俯瞰大地時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空的情景。此處運用想象手法,描繪了一種營造出恢宏
開闊的意境,富有浪漫色彩。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題。
結合甲文”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
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大鵬需憑“海運”“六月息”遷徙,塵埃賴
“生物之以息相吹”,強調萬物依憑外力而動。鵬要乘著六月的大風才能實現從北冥遷徙到南冥的夢想。
這體現大鵬的活動是“有所依憑”的,它是不自由的。
結合乙文“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龍州高中期末數學試卷
- 今年高考天津市數學試卷
- 萊蕪初三上冊數學試卷
- 瀏陽小升初數學試卷
- 臨山小學一年級數學試卷
- 快速突破小升初數學試卷
- 分診課件教學課件
- 模擬考場數學試卷
- 分析化驗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金星海淀八模數學試卷
- 2024年重慶雙江航運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真題
- 國家籃球裁判考試題目含答案
- 智能化招生系統(tǒng)在2025年教育行業(yè)中的應用與招生策略優(yōu)化報告
- 2024年人力資源管理師技能大賽理論題庫
- 2025至2030中國盆底康復治療儀行業(yè)市場現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報告
- 無人機培訓機構運營管理方案
- 物業(yè)管理公司市場拓展方案
- GB 35181-2025重大火災隱患判定規(guī)則
- 針刀室管理制度
- 醫(yī)療投訴管理培訓
- 提升門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