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_第1頁
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_第2頁
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_第3頁
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_第4頁
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理論考試復習綜合資料一、核心概念梳理與辨析文學理論的底層邏輯建立在基礎概念的精準理解之上。以下是考試中高頻出現且易混淆的核心概念,需結合定義、語境與例子深化記憶。(一)文學本質類概念1.文學性(Literariness)定義: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雅各布森提出,指文學文本區(qū)別于非文學文本(如新聞、哲學論文)的獨特語言屬性,即“使語言變得陌生的手法”(什克洛夫斯基補充)。關鍵特征:語言的修辭性(隱喻、象征、反諷)、結構的自足性(如詩歌的韻律、小說的敘事閉環(huán))、感知的延宕性(通過“陌生化”延長讀者對事物的審美體驗)。例子:魯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通過“站著”與“穿長衫”的矛盾,將“知識分子的落魄”這一熟悉現象陌生化,引發(fā)讀者對階層固化的思考。2.審美意識形態(tài)定義:中國當代文論的核心命題(錢中文、童慶炳等提出),指文學是審美屬性與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有機統(tǒng)一。邏輯關系:審美屬性是形式載體:通過形象、情感、想象實現(如《詩經·蒹葭》用“蒹葭”“白露”的意象營造朦朧美感);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內容內核:隱含階級、時代、文化的價值判斷(如《白毛女》通過喜兒的遭遇批判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誤區(qū)提醒:避免將“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對立,二者是“你中有我”的關系——審美是意識形態(tài)的“糖衣”,意識形態(tài)是審美的“內核”。3.詩言志定義:中國古典文論的核心命題(出自《尚書·堯典》),指詩歌是作者思想、情感與志向的表達。發(fā)展脈絡:從先秦的“志”(道德志向,如《詩經·關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隱含對“禮樂和諧”的追求),到魏晉的“情”(個人情感,如陶淵明《飲酒》的“采菊東籬下”表達歸隱之志),再到唐宋的“意”(意境,如李白《將進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抒發(fā)壯志豪情),逐漸豐富為“情志統(tǒng)一”的理論。(二)文本分析類概念1.文本(Text)與作品(Work)區(qū)別:文本:未經讀者闡釋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如一本未被閱讀的《紅樓夢》書稿);作品:經過讀者閱讀與闡釋后的審美對象(如讀者心中“悲金悼玉”的《紅樓夢》)。聯系:文本是作品的“原材料”,作品是文本的“實現形態(tài)”——沒有讀者的參與,文本只是一堆文字;沒有文本,作品也無從談起。2.敘事視角(NarrativePerspective)定義:敘事者觀察與講述故事的角度,決定了讀者接收信息的方式。類型:第一人稱視角(限知):以“我”的口吻敘事(如魯迅《故鄉(xiāng)》中的“我”,只能感知自己的所見所聞,無法知道閏土的內心活動);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全知):敘事者像“上帝”一樣知曉一切(如《紅樓夢》中的敘事者,能同時描寫黛玉的心思與寶釵的算計);第三人稱限知視角(半知):以某一人物的視角敘事(如《簡·愛》中以簡·愛的視角觀察羅切斯特,讀者只能通過她的感知了解故事)。考試重點:分析視角的審美效果——如第一人稱增強真實感,全知視角便于展開宏大敘事,限知視角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3.隱喻(Metaphor)與象征(Symbol)區(qū)別:隱喻:臨時的、具體的比喻(如“時間是一把刀”,將時間比作刀,強調其鋒利);象征:固定的、抽象的符號(如“玫瑰”象征愛情,“烏鴉”象征死亡,是文化約定俗成的)。例子:《詩經·氓》中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是隱喻(用桑葉的茂盛比喻女子的青春);《紅樓夢》中的“石頭”是象征(象征寶玉的“頑劣”與“世俗之外”的身份)。(三)文學接受類概念1.期待視野(HorizonofExpectations)定義:由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姚斯提出,指讀者在閱讀前已有的文化知識、審美經驗與價值觀念,決定了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方向。例子:當代讀者讀《紅樓夢》,可能會關注其中的“女性主義”(如黛玉的反抗精神),而清代讀者可能更關注“家族興衰”(如賈府的敗落)——這是因為兩者的期待視野不同。2.審美距離(AestheticDistance)定義:由瑞士美學家布洛提出,指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心理距離,既不能太近(如代入感過強導致無法客觀審美),也不能太遠(如完全不理解文本導致審美無效)。例子:讀《羅密歐與朱麗葉》,讀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欣賞其愛情的悲劇美;如果過于代入,可能會因悲傷而無法體會作品的藝術價值。3.共鳴(Resonance)定義:讀者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即讀者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情感體驗(如讀《背影》時,想起自己父親的付出)。條件:文本的普遍性(如親情、愛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與讀者的個體經驗(如讀者有過類似的經歷)相結合。二、主要文學理論流派與代表思想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是流派更迭的過程,每個流派都有其核心問題與解決方式。以下是考試中高頻考查的流派,需掌握其核心觀點、代表人物與著作。(一)古典文論(古希臘-18世紀)1.古希臘文論柏拉圖(《理想國》):核心觀點:“模仿說”——文學是“模仿的模仿”(現實是理念的模仿,文學是現實的模仿),因此文學是“不真實的”;對詩人的態(tài)度:詩人是“瘋子”(靠靈感創(chuàng)作,沒有理性),應被逐出理想國。亞里士多德(《詩學》):修正“模仿說”:文學是“模仿現實的本質”(如悲劇模仿“比現實更完美的人”),因此文學是“真實的”;悲劇理論: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通過“憐憫與恐懼”實現“凈化”(Catharsis)——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命運引發(fā)讀者的憐憫與恐懼,從而凈化讀者的情感。2.古典主義(17世紀法國)核心主張:理性至上(遵循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規(guī)則嚴格(如“三一律”:劇情發(fā)生在一天內、一個地點、圍繞一個主題);代表人物:布瓦洛(《詩的藝術》)——提出“美即真”“自然即人性”,強調文學要符合“常情常理”;例子:莫里哀的《偽君子》嚴格遵循“三一律”,通過達爾杜弗的虛偽,批判宗教偽善。(二)現代文論(19世紀末-20世紀中期)1.形式主義(俄國/捷克)核心問題:“文學為什么是文學?”(即文學性);代表人物與觀點: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提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通過藝術手法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延長感知過程(如托爾斯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用農民的視角寫戰(zhàn)爭,使讀者重新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雅各布森(《語言學與詩學》):提出“文學性”——文學的本質是“語言的自我指涉”(即語言不是用來傳達信息,而是用來展示自身的美感)。2.精神分析(奧地利)核心問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力是什么?”;代表人物與觀點:榮格(《集體無意識》):提出“原型”(Archetype)——文學中的意象(如“母親”“英雄”“死亡”)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體現(如《西游記》中的“唐僧取經”是“英雄之旅”的原型)。3.結構主義(法國)核心問題:“文學文本的結構是什么?”;代表人物與觀點: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用結構主義方法分析神話(如俄狄浦斯神話的“亂倫”與“禁忌”的對立);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提出“敘事結構”理論——所有敘事作品都可以分解為“功能”(如“出發(fā)”“考驗”“返回”)和“行動者”(如“英雄”“反派”“助手”)(如《灰姑娘》的結構:灰姑娘(英雄)→受到繼母迫害(考驗)→仙女幫助(助手)→與王子結婚(返回))。(三)后現代文論(20世紀中期以后)1.解構主義(法國)核心問題:“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基礎是否可靠?”;代表人物與觀點:德里達(《論文字學》):提出“延異”(Différance)——語言的意義是不確定的,因為每個詞都依賴于其他詞的差異(如“正義”的意義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與“非正義”的對比中產生的);羅蘭·巴特(《作者之死》):提出“作者已死”——文本的意義不是由作者決定的,而是由讀者決定的(如《紅樓夢》的意義不是曹雪芹的“原意”,而是讀者的“闡釋”)。2.女性主義(英美/法國)核心問題:“文學中的性別偏見是什么?”;代表人物與觀點: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如“天使”“妖婦”)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如《簡·愛》中的簡·愛是“反抗男權”的女性形象);桑德拉·吉爾伯特(《閣樓上的瘋女人》):提出“女性寫作”——女性作家通過寫作打破男權的“沉默”(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強調女性需要“經濟獨立”與“空間獨立”)。3.后殖民主義(印度/巴勒斯坦)核心問題:“文學中的殖民主義痕跡是什么?”;代表人物與觀點: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提出“東方主義”(Orientalism)——西方對東方的描述是“刻板印象”(如《阿拉丁神燈》中的“東方”是“神秘、落后”的),目的是為殖民主義辯護;加亞特里·斯皮瓦克(《庶民能說話嗎?》):提出“庶民”(Subaltern)——殖民地的底層人民無法表達自己的聲音(如《印度之行》中的印度人阿齊茲,他的話語被英國人忽視)。三、經典理論命題解讀經典命題是文學理論的“濃縮精華”,考試中常以簡答題或論述題形式出現,需掌握其溯源、內涵與影響。(一)“模仿說”(Mimesis)溯源:古希臘文論的核心命題,由柏拉圖提出,亞里士多德修正。內涵:柏拉圖:文學是“模仿的模仿”(理念→現實→文學),因此文學是“不真實的”;亞里士多德:文學是“模仿現實的本質”(如悲劇模仿“比現實更完美的人”),因此文學是“真實的”。影響:成為西方文論的“主流傳統(tǒng)”,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才被“表現說”取代。(二)“悲劇的凈化說”(Catharsis)提出者:亞里士多德(《詩學》)。內涵:悲劇通過“憐憫與恐懼”的情感體驗,凈化讀者的“過度情感”(如過度的憐憫或恐懼),使讀者達到“情感的平衡”。例子:《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自我懲罰”(刺瞎雙眼)引發(fā)讀者的憐憫與恐懼,從而凈化讀者的情感——讀者會意識到“命運的無?!保瑥亩诱湎М斚?。(三)“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提出者:19世紀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戈蒂埃(《莫班小姐》序言)。內涵:文學的目的是“自身的美感”,不是“道德教育”或“社會批判”(如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用“丑惡”的意象營造美感)。影響:推動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發(fā)展(如象征主義、唯美主義),強調文學的“自主性”。(四)“作者已死”(TheDeathoftheAuthor)提出者:羅蘭·巴特(《作者之死》)。內涵:文本的意義不是由作者決定的,而是由讀者決定的——作者的“原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的“闡釋”(如《紅樓夢》的“索隱派”“考證派”“文學批評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闡釋)。影響:打破了“作者中心論”,推動了“讀者中心論”的發(fā)展(如接受美學)。四、文學研究方法指南文學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考試中常以應用類題目(如“用文本細讀分析《詩經·蒹葭》”)考查研究方法的掌握。以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需掌握其操作步驟與適用范圍。(一)文本細讀(CloseReading)定義: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修辭進行細致分析,挖掘其深層意義。操作步驟:1.確定核心意象/關鍵詞(如《蒹葭》中的“蒹葭”“白露”“伊人”);2.分析其重復/對比/隱喻(如“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的重復,強調“追尋”的持續(xù)性;“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時間變化,強調“追尋”的艱難);3.聯系上下文與語境(如“伊人”的“宛在水中央”,暗示“追尋”的可望而不可即);4.總結審美/思想內涵(如《蒹葭》通過“追尋伊人”的故事,表達對“美好理想”的向往與追求)。適用范圍:詩歌、散文等語言凝練的文本。(二)社會歷史批評(SociologicalHistoricalCriticism)定義:將文本置于社會歷史語境中,分析其與社會、歷史的關系。操作步驟:1.研究作者的生平(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需聯系魯迅的“學醫(yī)救國”經歷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背景);2.分析文本中的社會現象(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的墮落”,需聯系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底層人民的苦難”);3.探討文本的社會功能(如《白毛女》的“階級批判”功能,推動了土地改革)。適用范圍:現實主義小說、戲劇等反映社會現實的文本。(三)心理分析批評(PsychoanalyticCriticism)定義:用精神分析理論(如潛意識、原型)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作者動機。操作步驟:1.分析人物的潛意識(如《哈姆雷特》中的“延宕”,需聯系哈姆雷特對母親的“俄狄浦斯情結”);2.解讀文本中的象征(如《紅樓夢》中的“石頭”,需聯系寶玉的“潛意識反抗”);3.探討作者的“白日夢”(如《簡·愛》中的“簡·愛的反抗”,需聯系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識”)。適用范圍:現代主義小說、詩歌等注重心理描寫的文本。(四)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定義:將文本置于文化語境中,分析其與文化、權力的關系(如性別、階級、種族)。操作步驟:1.識別文本中的文化符號(如《阿拉丁神燈》中的“東方”符號);2.分析符號的權力關系(如“東方”符號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3.探討文本的文化意義(如《簡·愛》中的“女性獨立”,是“女權運動”的文化產物)。適用范圍:后現代小說、戲劇等涉及文化議題的文本。五、高頻考點與答題策略考試的核心是用理論解決問題,以下是高頻考點與對應的答題思路,需結合例子與理論依據深化記憶。(一)名詞解釋(5-10分/題)答題要求:準確、簡潔、有例子。高頻考點:陌生化、審美意識形態(tài)、期待視野、敘事視角、隱喻、模仿說、凈化說、作者已死。答題模板:1.定義(提出者/出處);2.核心特征;3.例子(文學作品/理論著作)。示例:問:請解釋“陌生化”。答:“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指通過藝術手法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延長讀者的感知過程(定義)。其核心特征是“打破常規(guī)”(如用非日常的語言、視角描寫日常事物)(核心特征)。例如,托爾斯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用農民的視角寫戰(zhàn)爭,沒有描寫“英雄的犧牲”,而是描寫“士兵的饑餓”“尸體的腐爛”,使讀者重新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例子)。(二)簡答題(10-15分/題)答題要求:邏輯清晰、分點論述、有理論依據。高頻考點:簡述浪漫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主張;簡述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主張;簡述接受美學的“期待視野”理論;簡述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觀點。答題模板:1.總述(流派/理論的地位);2.分點論述(核心主張+理論依據+例子);3.總結(影響/意義)。示例:問:簡述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主張。答:現實主義是19世紀西方文論的主流流派,強調“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總述)。其核心主張包括:1.真實觀:文學是“社會的鏡子”(巴爾扎克),需真實反映社會的“本來面目”(如《人間喜劇》描寫了法國19世紀的階級矛盾);2.典型化原則: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即人物的性格是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民的典型性格);3.客觀性:作者需“隱藏自己的立場”(福樓拜的“零度寫作”),讓讀者自己判斷(如《包法利夫人》中,福樓拜沒有批判愛瑪的“虛榮”,而是客觀描寫她的命運);4.批判性:文學需“揭露社會矛盾”(狄更斯),推動社會進步(如《霧都孤兒》揭露了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童工問題)(分點論述)?,F實主義理論推動了文學的“世俗化”與“大眾化”,成為現代文學的重要傳統(tǒng)(總結)。(三)論述題(20-30分/題)答題要求:深入分析、結合例子、有理論深度。高頻考點:論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屬性;論后現代主義對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論“作者已死”與“讀者中心論”的關系;論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當代意義。答題模板:1.引言(提出問題/理論背景);2.分點論述(理論依據+例子+分析);3.結論(總結觀點/展望未來)。示例:問:論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屬性。答: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中國當代文論的核心命題,強調文學是“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有機統(tǒng)一(引言)。其內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1.審美屬性是形式載體:文學通過形象、情感、想象實現審美(如《詩經·蒹葭》用“蒹葭”“白露”的意象營造朦朧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