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_第1頁
《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_第2頁
《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_第3頁
《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廣播電視深度報道》教案、講稿07

課題廣播電視深度報道實用采訪技法(2)課時2教學目的與要求1.了解廣播電視深度報道的其他幾種采訪技法;2.把握幾種最常用的廣播電視深度報道采訪技法的內涵;3.要求對給定采訪節(jié)目進行深度報道采訪技法分析.3.要求對給定采訪節(jié)目進行深度報道采訪技法分析.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廣播電視深度報道的實用采訪技法.[教學難點]廣播電視深度報道采訪技法的運用方法。教學過程主要內容及步驟備注第四節(jié)廣播電視深度報道實用采訪技法(2)五、聲東擊西法記者采訪某一新聞事件,必須向事件的各方當事人了解情況,而針對一些負面性的事件,有關當事人往往拒絕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有的時候,記者為了了解情況不得不采取聲樂擊西的辦法,以采訪報道其他新聞事件的名義約見當事人,把真正要詢問的問題隱含在-系列問話之中.六、抓住矛盾采訪一些情況復雜頭緒紛繁,常常會碰到事件各方當事人說法不一、難辨真的的情況,一個采訪訣竅是緊緊抓住矛盾不放。七、限制提問法記者采訪某一負面性的新聞事件,常常遇到當事人出于種種考慮而回避記者的提問,有時記者不得不設置一些特殊的采訪條件與環(huán)境,使得被訪者正面回答提問。具體分兩種情況.一是記者在采訪中故意設置圈套,使被采訪對象不知不覺中了圈套。八、追問法當記者發(fā)現(xiàn)被采訪對象的談話中有漏洞時,應該繼續(xù)追問,同樣會得到希望的答案。九、側面印證法側面印證法,又叫勾推采訪法,從側面、非直接相關人處得到信息或者有關證據(jù)十、整合認識法記者采訪報道的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而認識事物就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因此記者在采訪中,應該有整體意識,把事件、人物放到整個事件的系統(tǒng)中去認識,有的時候僅僅局限在個體環(huán)境中去判斷的話,會無意中放大有關人員的責任過失,偏離了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授課效果分析總結濰坊學院教案

講稿第四節(jié)廣播電視深度報道實用采訪技法(2)五、聲東擊西法記者采訪某一新聞事件,必須向事件的各方當事人了解情況,而針對一些負面性的事件,有關當事人往往拒絕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有的時候,記者為了了解情況不得不采取聲樂擊西的辦法,以采訪報道其他新聞事件的名義約見當事人,把真正要詢問的問題隱含在—系列問話之中。比如,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記者楊杰、尹永鑄采制的報道《"改革"改出52個鎮(zhèn)領導》,記者報道了這樣的新聞事件: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減少吃財政飯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數(shù)量,山東省從2001年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鄉(xiāng)鎮(zhèn)合并,可是一年多之后,記者在山東菏澤市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采訪發(fā)現(xiàn),合并完成后農民負擔非但沒有減下來,鄉(xiāng)鎮(zhèn)官員數(shù)量卻有了大幅度增長.這一報道具有深刻而廣泛的意義,近年來,中國廣大農村的發(fā)展步伐緩慢,特別是在很多以農業(yè)為主的地區(qū),因為農產品大量過剩而導致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們看到的現(xiàn)象是農民增產不增收,與此同時,需要農民養(yǎng)活的基層吃財政飯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卻越來越多,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而且干部多了,位置有限,一個媳婦多個婆婆,辦事效率低下,程序復雜,矛盾和問題日漸突出。這一電視報道沒有采用令人炫目的特別制作手法,只是運用了最簡單最基本的電視畫面和同期聲的組合,但恰恰是幾段同期聲運用構成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某鎮(zhèn)鎮(zhèn)長對著記者的攝像機介紹自己鎮(zhèn)里的干部數(shù)量:"8個?12個副鎮(zhèn)長?13個副鎮(zhèn)長。12個副書記.副鎮(zhèn)長、副書記、人大主任、政協(xié)主席,總共52個。"這個鎮(zhèn)的一位工作人員也抱怨說:"這么多領導,誰分管哪一攤子,誰該找哪個辦事,你別說老百姓不清楚,就是合并鄉(xiāng)鎮(zhèn)后,我們這些機關干部,哪個干部管我們、怎么管,現(xiàn)在還摘不清。"而鎮(zhèn)黨委書記更是在話筒前解釋著自己"丐幫幫主"綽號的由來:"顧名思義,就是說我得要飯吃,領著十多萬人,光這些財政供養(yǎng)人員就1500多人,所以收入跟不上那就得要飯,所以就給我了個外號,叫丐幫幫主.我們這是由馬嶺崗、二郎廟和解元集這三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的,合并后簡稱‘馬二解',‘馬二解’聽不明白就成了,‘馬二姐’了。所以他們說,你這個丐幫幫主還配了個夫人,叫馬二姐。"在采訪手記中,記者楊杰介紹說上述精彩音像就是通過聲東擊西的采訪方法得到的:“你拿著話筒直接問鎮(zhèn)長書記你們這里有多少鎮(zhèn)級領導,肯定是得不到答案,所以我們采用了迂回戰(zhàn)術,到菏澤我們是帶著其他題目來的,以我們先采訪了一些與鄉(xiāng)鎮(zhèn)合并沒有關聯(lián)的問題,然后告訴鎮(zhèn)長采訪已經結束了,大家隨便聊聊天-—當然,攝像機并沒有關掉——聊天的話題自然是回到了鄉(xiāng)鎮(zhèn)合并的主題,而為了讓鎮(zhèn)長透露這個鎮(zhèn)的真實情況,提前幾天我們就一直接觸鎊鎮(zhèn)領導,起碼混了個臉熟,為閑聊時可以無話不談做好鋪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雖然不太光明,但好在我們用最直接的方式得到了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六、抓住矛盾采訪記者在采訪報道一些情況復雜頭緒紛繁的事件時,常常會碰到事件各方當事人說法不一、難辨真的的情況,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記者抓不到頭緒報道無法進行下去,這種情況下,一個采訪訣竅是緊緊抓住矛盾不放:各方當事人敘述的矛盾點、敘述與常理相悖的矛盾點、當事人敘述與記者所見所聞的矛盾點等等。矛盾點往往就是新聞事件的關鍵和核心,抓住一個個矛盾進行論證采訪,就會找出真相。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記者采制的連續(xù)報道《助學貸款遭遇尷尬》,涉及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記者就是運用抓住矛盾采訪的方法.安徽淮南師范學院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徐懷斌給記者訂來電話,反映他交不上拖欠學校的學費,學校就不許他參加畢業(yè)考試,不許畢業(yè).徐懷斌說,自己家在農村,家庭非常貧困,實在交不起學費,而不能畢業(yè),就無法找到工作,更還不起錢了。聽起來,學校的做法不對,應該讓學生畢業(yè)。記者由此展開調查采訪,卻發(fā)現(xiàn)學校的管理者們也是一肚子委屈:安徽淮南師范學院學生拖大學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一年拖欠幾百萬,已經影響了學校正常的工作和進一步發(fā)展.從歷年的情況看,如果讓拖欠學費的學生都順利畢業(yè),那就會有更多的人不交學費。這么一說,學校的極端做法也有些道理。那么,學生們?yōu)槭裁催@么大量拖欠學費呢?學校說,也不是學生們惡意拖欠,實在是因為全校貧困生太多,達28%,國家明確規(guī)定不能讓一個大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所以當初就沒有把這些交不起學費的學生拒之門外。看起來,誰都有道理,可是矛盾怎么解決呢?學校一方和學生們都說:解決的辦法有,那就是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但是當?shù)氐膸准毅y行都不愿意受理貧困生的貸款,這才發(fā)生了這樣的矛盾。記者又到銀行了解,沒想到銀行方面更有著充足的理由:不是我銀行不想給貧困生貸款,而是因為自從國家推行助學貸款政策以來,銀行就面臨還款難的風險。你貸了款就不還,學生畢業(yè)后我連人都找不著了,朝誰要錢去?這又形成了一個矛盾.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貧困大學生指責學校不該因為自己交不起學費就不讓畢業(yè),學校指責貧困學生不該大量拖欠學費導致學校正常工作受到影響,學生和學校又一起指責銀行不積極落實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銀行反過來也指責學校和學生不配合工作,貸了款就不還。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都有各方的道理,問題像踢皮球一樣傳來傳去又回到原來位置,不知該怎么解決。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靜下心來,牢牢抓住一個個矛盾,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終于采制成三集連續(xù)報道《助學貸款遭遇尷尬》,由一個學生欠費的個案調查開去,引出國家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缺陷、操作問題,全篇報道分為:一個大學生的煩惱、學校遭遇學生欠費困境、助學貸款面臨的信用危機、助學貸款的根本出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報道播出后,引發(fā)社會各界熱烈討論,許多媒體轉載報道,國家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也進—步重視這個問題,并研究修改有關政策。七、限制提問法記者采訪某一負面性的新聞事件,常常遇到當事人出于種種考慮而回避記者的提問,有時記者不得不設置一些特殊的采訪條件與環(huán)境,使得被訪者正面回答提問。具體分兩種情況。一是記者在采訪中故意設置圈套,使被采訪對象不知不覺中了圈套.1994年11月15日吉林博物館的火災事件引起廠很多人的關注,《焦點訪談》記者也趕到現(xiàn)場,記者發(fā)現(xiàn)了火災起源是個夜總會.抓住這點進行了深挖調查,發(fā)現(xiàn)這是一家沒有經過消防許可驗收的娛樂場所,片中對吉林市副市長徐祚祥的一段采訪和緊接著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對文化局副局長趙廷貴的采訪就屬于設置圈套式采訪.還有的時候,記者是采取另一種語言設置,拋開通常的開放式問句,明確提出"是不是……"的閉合式問題。因為對開放式提問,回答者可以敷衍塞責、答非所問;而針對閉合式提問,回答范圍很明確,"是"或者"非",回答者很難回避這樣的問題。比如,上面我們分析過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節(jié)目2002年播出的報道《與神話較量的人》,在采訪臨近結尾的時候,記者希望劉姝威明確指出造成藍田事件的根本原因,記者先是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劉姝威沒有正面回答,記者又進一步追問閉合性問題,最終得到了被訪人的明確回答,成為全篇報道最精彩最點睛的一筆.當記者已經知道答案,但要被采訪對象親自說出來,這是通常采用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閉合式問題,通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八、追問法當記者發(fā)現(xiàn)被采訪對象的談話中有漏洞時,應該繼續(xù)追問,同樣會得到希望的答案.如果明明可以追問,而沒有問,就失去了一次通過來訪論證的機會。如某臺制作的報道《鎮(zhèn)》,說的是基層政府虛報數(shù)字的問題.為了保證計劃生育工作,上報的指標為零,某鎮(zhèn)領導要求各超生戶,在上面抽查時回避。在報道結尾部分,記者問該鎮(zhèn)黨委書記"回避"的意思是什么.黨委書記說:"回避的意思就是流動人口到這里來打工或者做個小啥小生意,很快就走了,對這些人我們沒辦法查,所以叫把這個事情回避了。記者問:"對流動人口不能報的通知中有沒有注明?"黨委書記說:"這沒注明。"記者問這個問題是想說明,流動人口也應該上報。其實記者可以問一個更尖銳的問題.在報道的前半部分,記者采訪了一些"回避"的村民,如果這段采訪是在對鎮(zhèn)黨委書記的采訪之間,記者只需要問一句,那某某某是外來的流動人口嗎?因為記者心里有數(shù)-—這個人是本村的。鎮(zhèn)黨委書記的謊言就不攻自破了.九、側面印證法側面印證法,又叫勾推采訪法。所謂"勾推法","說的是唐朝是一個官員,在審案時,不先問原告與被告,而先問他們身邊的人,這樣有助于了解案件的真相。勾椎采訪法就借用此名,意指在新聞采訪中,不先把‘新聞的主角’定位采訪對象,而先以與新聞相關的人作為采訪對象."記者采訪某一負面性的新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