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_第1頁
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_第2頁
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_第3頁
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_第4頁
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文化苦旅》有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1

很早就有同學跟我強烈推薦《文化苦旅》這本著作,但是一

直找不到機會靜下心來認真去品位這本書,上了大學,終于有機

會細細地去體會這本書所帶來的深刻內涵。余秋雨教授在《文化

苦旅》這本書的自序中寫到“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

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

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

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p>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山水集,它還把歷史解剖在人們面前,踏著歷

史的腳印,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其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

回到那真實的場景,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所以,看這本書要

慢、要細,里面的思考,只有慢慢地去品位,才能真正理解,真正

領悟。

手捧著《文化苦旅》,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天高地闊,萬

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

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旅行本應是陶醉于祖

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

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

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

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

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

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走過汨羅江,我們看到了汨羅,想到

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去參觀長城,我

們感嘆她的雄偉與壯麗,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

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

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讓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

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

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

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

土掩風流”吧?;蛟S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

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

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

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

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

過程。一一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睕]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

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

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

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

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這本書里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

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

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

汗顏。看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

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感受了中國歷史的苦澀與堅強,

也讓我領悟了人生之路的得與失!讀《文化苦旅》有感2

流浪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

串探索的足跡?一一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

中也是堪稱經典?;拿4竽?,一個五老的意象,記錄了敦煌文

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赤誠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

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

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芻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

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

木無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

低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

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

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主的影子拉長。如血的余暉,

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

唱著最后的挽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啼

哭?讀《文化苦旅》有感3

從小,受家中長輩們的耳濡目染,我把閱讀當作了最大的愛

好。一次次的閱讀可以讓任何一顆心靈用色彩點綴,變得豐富多

彩起來。這,就是書的妙處。讀書,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分享讀書

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書,開拓了我的視野。這是紀錄中國千年文

化的一本書,是一本描寫祖國古代文明的書。初讀這本書,對它

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覺得這只不過是月極平淡的文字,描寫了些

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罷了。全書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讀下來并沒

有任何感覺。我不甘心一一媽媽口中的好書,絕不是這樣的!我

又一次捧起了這本書。通過一個多月的細心斟酌,我漸漸發(fā)現作

者簡潔的文字下,藏著一種有張力的感情。整本書就圍繞著一個

“苦”字,作者用獨特的角度,深思n國這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

化,寫出代代人為探索文化奧秘的艱苦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世世

代代文人們的艱辛。我不由得對中國這個文化古國感到深深的敬

佩。好一本山水文字書!余秋雨先生以一個“浪子”的身份,借

山水景物探求文化靈魂和秘密。于是我終于知道為什么這本書被

稱為最深刻的中國文化歷史散文書了。

每讀一遍書,收獲一個不一樣的心境,書的魅力妙不可言。

從剛拿到書本時的.好奇,到心靈隨著書本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而產生

的感觸,再到看完書后的意猶未盡的思索,都是我讀書的樂趣。

在書的潛移默化中,我成為一個心中多彩的人,我在書上認識一

個不一樣的世界。嗯?書紙的香味,又隨微風,飄到我們身邊了……

讀《文化苦旅》有感4

我家有個大書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書,我沒事就去里面找

上幾本看上幾小時。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舊舊的綠色的老書一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開那泛黃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寫莫

高窟的神圣和道士塔的悲憤驚呆了,敦煌美麗景色給深深吸引了

我,使我對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滿了向往。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仿佛追尋著余秋雨的足跡,想象來到

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當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

走。

走進一個個洞窟,看著一面面精美的壁畫,一尊尊莊嚴的雕

像。雖說畫面上人和事物歷經上千年,卻還保有著他們原有的顏

色。畫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著我。雖然因為年代

久遠,有的地方顏色不是很清楚,但畫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

數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紀,卻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

若,令人神往。

可卻有那么幾幅壁畫,他們面色慘白,有的卻“滿面黑灰”C

更有甚者,連畫都沒了,只剩下空空的墻壁。雕像雖不易毀壞,

可還是有幾尊面目全非。這是何人所為?何人許之?

又來到一個叫藏經洞的地方,雖說是藏經洞,可哪來的經書。

從藏經洞不到一平方來見方的門向內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

只是隱約可幾張微不足道的“小紙卷”。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繼續(xù)跟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來到了

道士塔。

藏有無數經書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樣,這些個疑問跟隨了

我許多年。終于道士塔出現了。我不禁感慨萬千,是啊,站在王

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士王圓錄無意中發(fā)現了藏

經洞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外國人陸續(xù)聽說

了藏經洞,因為中國當時很亂,王道二也不識貨,居然就把這些

國寶低價甩賣了出去,從此外國開始大肆毀壞藏經洞和各洞窟中

的壁畫經書,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關道士塔的記憶,在時光的,流轉中,

去不曾淡去。

我從《文化苦旅》書中看到莫高窟中不僅看到了美麗的壁畫,

雕塑我還看出了民族的興衰,國人的迂腐,外國人的侵掠!歷史

上有人說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卻不認同,王道士只是一個不幸的

發(fā)現者,當時國家混亂,沒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好心

卻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卻是清末的官僚,他們才是能左右

歷史,左右國家興衰的人!讀《文化苦旅》有感5

我非常喜愛余秋雨這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僅寫

得很打動人,更是一代大師,在文學上有這樣的成就,值得我們

每一個人學習,他的作品《文化苦旅》就是代表作之一,我非常

喜歡。

讀過余秋雨的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有很多,讓我了解了很多

文化古跡,這些勝跡的出現和保留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心酸

和艱難,今人應該珍惜和繼承發(fā)揚。散文集中還寫到了人生之旅

等主題,也讓我明白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所謂閱

歷不光是要多讀書,還要多思考和經歷,這樣才是真正的見多識

廣。讀《文化苦旅》有感6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

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

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

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

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

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

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

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

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

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

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

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

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

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

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

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生,讀書,寫字,意

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

又有誰學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

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

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

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

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

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

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

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

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

想參加特洛伊戰(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

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

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

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

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讀《文化

苦旅》有感7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

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

絲許的感覺。

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后,便慢

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

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蛟S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

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

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

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去到了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

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

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

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

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

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

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

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芻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

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

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

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

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

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

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

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

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

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

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

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

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學

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

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亍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

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入能因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

理念的影響而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

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

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

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

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

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

所收獲。猶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學生的成長和

發(fā)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

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細節(jié)。要知

道學生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聽的是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

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

真誠地賞識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有責任心還是不夠

的,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關鍵之所

在。這些是我在讀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讀《文

化苦旅》有感8

讀過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本著作,但令我最深刻的還是這本《文

化苦旅》,在老先生筆下的每一個文字都有靈魂,很真實,真實到

彷佛你就是文中的人物,在經歷著文中的年代。

第一次打開這本書,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從敦煌莫高

窟走進去,跟著老先生一起感受文化的偉大,感受著歷史給我們

留下的氣息,那種莊嚴神圣感蕩漾在心中,仿佛在撫摸一個初生

的‘嬰兒,但同時也很傷感,因為我們的私欲、我們的無知,我們

一遍又一遍的去破壞這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可惜、

悲憤、氣惱的情緒無處安置。莫高窟,它是一千年的層層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這生命里蘊藏了我們所有的信仰,我們要虔誠的接受它的洗禮和

熏陶。

從莫高窟開始,跟著老先生一起暢游了陽關雪、白帝城、都

江堰等等歷史著名圣地,感受著那個年代的繁華,聯想著當時文

人墨客的集會,你的心中似有龐大的力量推動著你,向前,一直

向前,去看,去聽,去感受,那些古詩詞里面的場景就這樣呈現

在你的眼底,很美,很愜意,一場文化的盛宴在你心中種了蠱,

客觀可嘆。

一本書,出神入化的講解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

了千秋百代歷史的更迭,囊括了中華大地的人文山水,在你沒時

間出去走走的日子里,我想你應該去讀讀這本書,給自己心靈上

來一次洗禮。讀《文化苦旅》有感9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

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旅途上的行者,歷史軌跡上的行者,

人生路上的行者,還愁無處可達嗎?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边@句話一時火遍大江南北,

正是因為它道出了無數人心中的愿望。而我此時,在讀了《文化

苦旅》之后,真想沖出家門,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去導一尋那沉

甸甸的歷史,即便再“苦”,也義無反顧。而現在的我做不到,

只能無盡地想象,想象都江堰那“壯麗的馴順”;想象攔下車隊

時血色的殘陽,訴盡歷史的凄涼;想象陋室的老尼孤守沙原隱泉,

秋雨先生的曲折領悟;想象凌厲荒原,王維溫厚傾訴友人的陽關

古址;想象荒無人煙的喀什雪峰之上的人煙;想象“廢井的冷眼”;

想象疏浚西湖的偉業(yè)……我的靈魂在沖撞,在突破,終于它找到

了《文化苦旅》,找到了這扇門,它更加激動,攻勢愈發(fā)猛烈,想

要帶上我的身體,撞破路的桎梏,不顧一切地去往那些地方!門

終于被撞開,我的靈魂還在不顧一切地癡癡沖撞,突的沒了阻攔,

它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沖了出去,仿佛一道看不見的光,它得償所

愿,終于在那些地方好一番游覽,好一番驚嘆,卻驚奇地發(fā)現,

我的身體還在門邊遙遙張望,而我的靈魂只是與秋雨先生一番共

視罷了。我這才頓悟,行者無疆,即便只是靈魂。

那個黃昏,無盡的冗長,那抹晚霞,無盡的凄艷,“那里,一

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

天邊,我一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那個不惑之年的秋雨先生,背對著如血的晚霞,伸出雙臂攔

下了他們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他

苦苦辯論,終于,斯坦因在他的說服下留下了車隊,那一行人離

去了,卻一次次的回頭,終于消失在了黛褐色的山丘后面,其實

他們也看出了秋雨先生的難處,我不知道那是否帶著一種嘲笑的

憐憫,我只知道這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一批象征民族自

信的'經文,注定要歷經一場千年后的劫難,它的發(fā)現就是一個悲

劇。我作為一個行者的“腳步”延伸回溯,仿佛看到了那千年后

的人們永遠無緣目睹的場景,玄奘運回經文的途中,部分經文不

幸落水,玄奘不分日夜地搶救補抄,終于有了這個藏經洞的一切,

然而,卻在千年后被一個愚蠢無知的守護者和兩個連哄帶騙的小

偷把這批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了原生的土地,構成一場掠奪??蓱z秋雨

先生,就連他在希冀中好不容易攔下?偷運經文的車隊,處處混

戰(zhàn)的中國也沒有一座城、一個人能夠保留他們,只剩下了覬覦和

褻瀆。最后,換來的,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受傷的狼最后的

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

我好像在這里初嘗了“苦”,歷史明晃晃攤在你的眼前,“苦”

得理所當然。

秋雨先生的文字何其犀利,他甚至未有言明,卻一語道破了

這些行竊者的秘密。全書像這樣對歷史遺留下的深深傷痛而發(fā)出

的憤懣并不僅僅只這一處。我細細思量,是啊,中國是一片多么

遼闊的土地,它的歷史又是多么厚重,這里的苦,豈是輕易便能

嘗完的?秋雨先生用他最難放下的筆,腳下永未停息的路,和從

未有遺忘的歷史遺留,發(fā)出了最犀利的泣訴,句句直指人心,甚

至可以說是口無遮攔,但凡是他認定的歷史罪人,便逃不出承受

唾罵的結果,他寫到王圓箓,寫到斯因坦,寫到蔣孝琬,它是在

一點一點撕破他們千奇百怪卻始終帶著罪惡的嘴臉,甚至不著痕

跡的表達了對蔣孝琬所做之事的厭惡,又進而提升到對他本人的

不屑;他寫到烏臺詩案,更是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愛憎分明,也

在其他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更突出了那一伙告

狀的人是多么的好笑善妒。

當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豐功偉績,

那些美麗的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的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zhí)著才

成就馬克?波羅眼中杭州稱甲的美景;被流放的文化人再多么悲

哀煎熬的歲月里熬盡了希望,苦苦做工,終于發(fā)現了歷史遺跡卻

因時日無多而無法深入探究……秋雨先生的筆觸寫到這些偉大的

人們,好像替他們抒發(fā)了胸中苦悶,這苦悶是我們對于他們的苦

而形成的悲傷,其實他們一直豁達開朗,心甘情愿,就像白居易、

蘇東坡,他們甚至放棄詩文而投身西湖的疏浚,更有錢鑼放棄了

政治上的建樹,一心一意造福西湖;而流放的文人心知沒有明日

的光芒,此時能找到遺跡并寫在筆記里留給后世,便已知足。這

便使我們更加感懷。

豁達背后的苦,“苦”得如泣如訴。

秋雨先生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找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

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實現,秋雨先生腳下的路,心中的路,

都匯聚成眼前的這本《文化苦旅》。多久以前,我還是不明白這苦

的。

想要明白歷史與文化種種的苦,似乎就只有兩條路。一條,

來一場這樣宏偉的文化苦旅,深切體會;一條,讓心靈在文字中

頓悟。而秋雨先生是文化苦旅的鼻祖,任何只有行走而沒有慨嘆

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走上過旅途,而無病呻吟的慨嘆是濫竽充數

的天馬行空。是他,給予我們靈魂的“文化苦旅”。

我的腳步,穿行于大江南北,穿行于歷史,我第一次真正感

受到了一種無疆的境界,就是在秋雨先生的書中,不僅僅局限于

土地的無疆,更是時空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是多么

的豪邁與奔放,是最遙遠、最廣袤的無疆?!拔磥韺儆趦煞N人,

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

勞動。”唯有行走,唯有思想,才能帶給你無疆的未來。

土地的無疆讓我們領略時空的更迭變換;時空的無疆帶給我

們獨立的思想;而思想的無疆讓我們忘卻了他們只是存在于歷史

中的人們,與我們毫無關聯,功臣也罷,罪人也罷。當我們有幸

能夠得見那些歷史的遺跡一眼,就好像來到了他們身邊。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總

有一個,要去體悟行者無疆的境界。如果你此時正被年齡禁錮,

沒有辦法來一場需要無限學識和勇氣的文化苦旅,那么,你便放

空自己,在局促的房間也好,遼闊的山野也好,只要你翻開《文

化苦旅》,你便成為了行者,能夠領悟無疆之境界。

秋雨先生是真正的行者。他在不惑之年受到了一位美國教授

的影響,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走出書齋,踏上了旅途,開始

了文化苦旅。最開始的黑白照片里的秋雨先生,發(fā)絲微亂,眼神

中是沉重的向往、思索與追尋。我在他的眼里找到了一枚厚重的

靈魂。

行者擁有無疆的靈魂。讀《文化苦旅》有感10

在距今半個世紀之久的明朝,寧波月湖西畔,一位身著朝服

的官員背著一只近乎磨白了的藍布包袱,手中緊緊攥著一張卷邊

的墨紙,佇立在湖邊,朝著遠方的晨曦久久凝望。他是范欽,他

在尋找下一個文脈連接處。

范欽一生輾轉各地,最高官職以兵部右侍郎為終。很難想象,

如此一位官吏,竟然與藏書這一項事業(yè)存在交集。余老就曾在《風

雨天一閣》一文中作出了個人的見解一一先是功利,再是熱愛,

最后堅守。不可否認,范欽的藏書事業(yè)著實創(chuàng)造了一番輝煌,但

是藏書事業(yè)的開始卻是以謀求仕途高升為目的的。但是,在收集

了各方政書、實錄、地方志后,范欽在機械的搜尋、研讀、實踐官

場理論后,恍然發(fā)覺自身興趣似乎與藏書開始了一段似有若無的

微妙關系。適逢此時范欽在官場上遭受誣告而因“廷杖”入獄,

這一切徹底改變了他一心求官酬志的熱情,卻轉而將這似火熱血

一門心思拋灑在壯闊的藏書事業(yè)上。退去朝服,范欽走得更加輕

松;拋去雜念,范欽找尋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文脈,傳承的是延

綿不斷的文化基因。

范欽的熱愛和堅守已經達到了一種極致,以至于這座始創(chuàng)明

朝的天一閣能夠逃離朝廷的搜刮、戰(zhàn)亂的.危難與水火的無情,如

今已并入于世界三大家族藏書閣之列。但就像余老在書中反復提

及的,藏書雖然完好的保存了,但如果沒有廣泛的傳播與普及,

再多再好的古籍也只能淪為一堆廢紙,在中華文明的纜索上發(fā)出

沉重的嘆息。

“藏”不是終極目的,藏書的關鍵在于將其廣泛傳播。偉大

藏書家范欽在這一點上確實略有欠缺,所以更需要如今的我們擔

起使命。在多元文化競爭的社會轉型期,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精

神內核,將其坦示世界成為了我們的共同責任。同時,我們又面

臨著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傳統(tǒng)到底應該用何種方式健康久遠地

傳承?不經聯想到對待韓國泡菜申遺事件,與其計較泡菜的原產

地在不在中國,四川泡菜的味道有沒有韓國的好,不如將目光著

眼于傳承、創(chuàng)新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傳播而論,不能持有

故步自封的態(tài)度,更不能不問目的愚忠式地傳遞責任,而是要懷

著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在與世界各地區(qū)特色文化的交融互鑒中迸發(fā)

出新的生命活力,以一種飽滿昂揚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

化之林。讀《文化苦旅》有感11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了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后,便

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八^古址,已經沒

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

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

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

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

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

此的景致,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C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鎮(zhèn),嚴加把守??申栮P如今早已不

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

“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

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

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奇,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余秋

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凄冷之

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

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

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

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凹幢闶峭炼铡?/p>

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

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

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

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p>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

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c想起樓

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于一旦,也許正應

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

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

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

的事物,千百年后,也會隨歲月的輪回而被漸漸淡忘吧。讀《文

化苦旅》有感12

難得有了一陣子的閑情逸致,便輕輕翻開了這本《文化苦旅》,

讀后,感慨萬千。

或許有人會說,文化為我們所展現出來的一切,皆是銀裝素

裹、分外妖燒,但他們何曾想過,文化竟有苦澀的一面!

久遠的歷史之路,鮮花耀眼,可那鮮花一旁的一棵古樹,卻

衰老滄桑,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風吹雨打。漫漫的歷史長河,宛

如仙境,夢幻飄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卻傷痕累累,不知承

受了多少次波濤的沖擊。

現在的文化總是將她們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

表,那所謂的”打扮“,或許就是文化的.經歷與結果罷。就敦煌

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為樂樽的和尚來到此處修筑的,石壁

精美,結構美觀,氣息古樸,夕陽之下,落輝滿窟,仿佛萬物都在

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麗,也就是綿綿歲月的杰作,

還記得作者對它做出了這么一個評價:它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

斧鑿的叮當聲。是啊!一幅極佳的藝術作品,又怎不會是在千錘

萬鑿之下誕生的呢?

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現在可以看見一些企業(yè)家,

坐在名貴的椅子上,抽著名貴的煙,他們都是一些成功者。難道

一個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們唯有在人生路上歷經磨難與挫

折,在艱難險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獲取經驗,為成功之路鋪上

一塊又一塊的磚。

在少年時,我們需要經歷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許也就是如此,

我們往后的成就才會更加輝煌。

古今人皆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文化苦旅》有感

13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先生,喜歡看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

疆》、《霜冷長河》,而最讓我愛不釋手就是他的《文化苦旅》。讀

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名教

師,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后,便慢

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

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蛟S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

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

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

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去到了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

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

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

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

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

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

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

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

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

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

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

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

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

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

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

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

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

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

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

作為新老師,由于經驗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

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一種十年如一日

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

掌聲。我們所做的.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學生教好,把自己所

知道的傳授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

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

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

因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

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

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

作任重而道遠。讀《文化苦旅》有感14

自能讀懂書的年紀以來,便一直與之相伴。記憶里那窩在被

子里溫暖的冬日,那踩在落葉上聲音細碎的秋,那寂靜清涼的夏

天夜晚,同那晨光仍熹微的春晨,都被書香浸染。那些讀后唇齒

留香的字句久久縈繞,編織著我與書的情結。

一直以為,書中人物同讀者心靈是息息相通的。讀一本書,

便讓我得以走進許多人的生活,想他們之所想,悟他們之所悟,

同苦同樂,也受到震動,獲得啟迪。

初讀《文化苦旅》尚在二三年之前。雖然以一個十幾歲學生

的學識與體悟,還不足以將這本書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意義挖掘出

來,但其中字句確令我動容。

文字始于《道士塔》一章。僅覽此一章,便令我深受震撼。王

圓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農民,偶然地逃荒到了甘肅做了道

士,又不幸地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明。

卑微愚昧的他不懂這墻壁上釉色圖案的重大意義,以一個農民的

想法,讓外國冒險家們一次次將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運走,以換

取極少的錢財,還沾沾自喜。“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對

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

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讀到這一句時,我仿佛親眼看到晚霞之

下流淚的莫高窟,看到了一個民族曾有的悲劇。

我于是痛恨那個道士,并為這平白的流失而深深痛惜,作為

一個中國人為民族的不幸而感慨萬千。但憤怒的同時,也深深領

悟到,他們是歷史的必然存在,正因有了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