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藥學復習資料_第1頁
2016中藥學復習資料_第2頁
2016中藥學復習資料_第3頁
2016中藥學復習資料_第4頁
2016中藥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藥學

1.掌握中藥、本草、中藥學的概念;2.熟悉歷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內(nèi)容;3.了解中藥的

起源。

中藥:在中醫(yī)中藥在中醫(yī)中藥基礎(chǔ)理論指導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藥及其加工

品。

草藥:此詞始見于宋代。習慣上稱在藥書上沒有記載的而為民間草藥醫(yī)所掌握使用的植

物藥。

本草:中藥的統(tǒng)稱或原始稱號,始見于《漢書?平帝紀》。

中藥學:專門研究中藥的基礎(chǔ)理論和中藥的來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應(yīng)用方法

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西藥:又稱化學藥,是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而制成的藥物。天然藥:在天然環(huán)境下而

形成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藥物。

草藥:此詞始見于宋代。習慣上稱在藥書上沒有記載的而為民間草藥醫(yī)所掌握使用的植

物藥。

本草:中藥的統(tǒng)稱或原始稱號,始見于《漢書?平帝紀》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

一、中藥學略具規(guī)模,至遲在秦漢之際,這可從《山海經(jīng)》、《周禮》、《五十二病方》

等書所記載的大量動、植、礦物和藥物名稱的豐富知識中推斷出來。

二、成書于東漢末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此書簡稱《本經(jīng)》。全

書共3卷。載藥365種,按有毒與無毒,養(yǎng)身延年與祛邪治病分為上品120種,中品120

種,下品125種。分類比《山海經(jīng)》多人、米谷、菜、蟲四類。進一步充實了中藥四氣五味,

有毒無毒、配伍法度、服藥方法等藥學基本理論。載有丸、散、膏、酒等多種劑型。始創(chuàng)藥

物功效分類方法(三品分類)。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其缺點是略而不詳。

三、《本草經(jīng)集注》是對《本經(jīng)》的補充和發(fā)揮南朝梁人陶弘景所著,載藥730種。本

書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和有名未用

七類。對藥物的產(chǎn)地、采集與療效的關(guān)系以及藥物的性味、形態(tài)、鑒別、炮制方面的論述頗

多補充和發(fā)揮。如把藥性分為大寒、寒、微寒、平、溫、微溫、大溫、大熱8種。并創(chuàng)立了

便于臨床應(yīng)用的諸病通用藥物的分類法。如治風通用藥,治黃疸通用藥等等。此種分類法一

直沿用了一千幾百年,后世中藥的分類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該書反映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藥學成就,并且標志著綜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確立。

四、《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第一部由政府修訂發(fā)行的本

草書。本書以《本草經(jīng)集注》為藍本,由公孫無忌主持,由蘇敬、呂才、許敬宗等20余位

名醫(yī)擔任編輯編著而成。全書計53卷,分為本草學、藥圖、圖經(jīng)三部分,載藥844種.本書

的特點是:圖文對照法首創(chuàng)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

五、唐慎微《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即《證類本草》是集宋以前藥物學之大成本書共30

卷,共載藥物1558余種。先后經(jīng)官方修定過三次。本書的特點是:廣收博引,內(nèi)容豐富。

系統(tǒng)集錄了上自《本經(jīng)》,下迄唐宋各家醫(yī)藥名著,收集了《經(jīng)史傳記》、《佛家道娥》等

書中有關(guān)藥物學的資料,共選輯藥物書目十七種,方書達九十七部,其它書目133種,共

247種(部)。本書是研究六朝唐宋亡佚方書的重要文獻資料。對藥物的產(chǎn)地、采集、炮制

等作了進一步的考訂和補充。其繪圖精致清晰,堪稱是集宋以前藥物學之大成。在《本草綱

目》刊行前,上下五百年間,一直作為研究本草學的范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學術(shù)價值、

實用價值。

六、《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藥物學巨著全書凡52卷,約200萬字,

繪圖1092幅,載藥1892種(其中新增374種),并附單方、驗方11096個,分為16綱60

類(目)。其中植物藥按自然屬性分類,“從賤至貴”,具有進化論思想的萌芽?是中古(秦、

漢、唐、宋)本草學最完備的分類系統(tǒng)。藥物的性味以及生長環(huán)境、與人類生活的關(guān)系等各

種因素,綜合分析,歸納比較而制定出來的。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提出類似分類法較之要

晚170多年。對明及明前中藥學進行了大總結(jié)。七、《本草綱目拾遺》是對《綱目》的補

充修正。及文獻保存價值,清?杭州(錢塘)名醫(yī)趙學敏參閱文獻600余種,編纂成《綱目

拾遺》一書。全書共10卷。載藥921種,新增710種,分部較《綱目》多藤、花兩部。

第二章中藥產(chǎn)地與的采集

一、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優(yōu)質(zhì)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

它是指歷史悠久、產(chǎn)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chǎn)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

點的藥材。

二、采集

第三章中藥的炮制

目的和要求:掌握中藥炮制的目的了解其余炮制方法及炮制的概念。

所謂炮制,是藥物在應(yīng)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

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

第一節(jié)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二、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

效。

三、改變藥物的性味、功能,使之更能適應(yīng)病情的需要。四、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

便于區(qū)分等級、貯存、制劑、使用。

五、純凈藥材,保證藥材品質(zhì)和用量準確及矯臭、矯味,以便于服用及定向用藥,即

引藥入經(jīng)。

第二節(jié)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純凈處理:挑揀、顛簸、篩、舌h刷。2.粉碎處理:搗、碾、鎊、鋰。

3.切制處理:切片、切絲、切塊、鋤段。

二、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其目的是清潔、軟

化藥材,調(diào)整藥性。常用清洗、淋、泡、潤、漂、水飛等。

三、火制:

直接或間接用火加熱,并投入所需輔料以處理藥物的方法。常用者有炒、炙、煨、煨等。

四、水火共制:

將藥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的處理方法。目的是改變藥材的形態(tài)、性能,降低毒性、刺

激性,或矯味、矯臭。常用者有蒸、煮、輝、淬等。

五、其它制法:法制、制霜、發(fā)酵、發(fā)芽、提凈。

第四章藥性理論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及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氣的概念,所表示的藥物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藥物作用,及氣與味的綜合效應(yīng)。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與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的關(guān)系,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對臨床的

指導意義。5.掌握歸經(jīng)的概念,歸經(jīng)理論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6.掌握毒性的概念,引

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應(yīng)用有毒藥物的注意事項。

基本概念

一、中藥的藥性理論:即中藥的性能,又稱藥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

毒性、配伍、禁忌等。二、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糾偏(以中藥的寒熱偏性,糾正

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中藥的作用是指中藥對機體的影響,亦即機體對藥物的反應(yīng)。

治療作用(功效)

中藥的作肝副作電

不良如1-

(不良反應(yīng))毒性反應(yīng)

三、毒性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毒性

含義:即藥物的偏性,是藥物的性能之一。因病有陰陽之偏,故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病的

陰陽之偏,以恢復重建機體的陰陽平衡而達愈疾之目的。2、狹義的毒性含義:有二:一是

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應(yīng)用時安全系數(shù)小。二是指藥物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性大,

可產(chǎn)生嚴重的甚至不可逆轉(zhuǎn)的后果。

四、副作用:是指在常規(guī)劑量(治療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無

關(guān)的不適反應(yīng)。治療作用與副作用是相對的,通過配伍可以監(jiān)制副作用的產(chǎn)生。停藥后

可消失。

五、毒性反應(yīng):是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yīng),常因劑量

過大或用藥過長或體質(zhì)因素而引起。廣義:指中藥的偏性,狹義:指中藥的毒性反應(yīng),

可產(chǎn)生嚴重不可逆的損害。

第一節(jié)四氣

一、含義:指“寒”、“涼”、“溫”、“熱”(平)四種不同的藥性,寒、熱偏性不明

顯,作用和緩的藥物稱為平性藥二、“四氣”與“四性”

一年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不同的自然氣候,古人以此作為說理工具,用以說

明藥物的四種不同藥性、故有“四氣”之名。實際上,藥物之性與四時氣候有密切關(guān)系,即

藥物感四時之氣而生成,故有寒涼溫。

三、“四氣”的論定和重要意義

“四氣”是通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逐步加以認定的。

如:

桑葉J解表,一涼

石膏卜!服之后需里熱一寒

紫蘇]通過機體,表寒一溫

附子[反應(yīng)溫土寒一熱

“四氣”是中藥性能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在臨床用藥治病中有重要意義,即

寒涼藥治溫熱病一一寒者熱之溫熱藥治寒涼病一一熱者寒之寒、熱證皆可使用一

平性藥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用藥原則。

第二節(jié)五味

?、含義:指“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藥味。而“淡附于

甘”,“澀為酸之變味”,故仍稱五味。二、“五味”的各自效能

一散一散邪{寒、熱、濕等}散結(jié)-

1、“辛”宣一宣肺透疹

行一行氣行血“動”的特性

_通一通關(guān)通竅一

“辛”還能潤,特指能補腎壯火這類的藥物。如:桂、附、菟絲子之類。李時珍說:“肉

桂下行,益火之源,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媵理,致津液,通其氣者

也。”過食辛,損津耗氣。

2、“甘”能:

補益:補益氣、血、陰、陽

和中:調(diào)理中焦脾胃功能“甘先入脾”如炙甘草、大棗

藥性緩和:如防風、秦無、天麻為“風中之潤劑”

緩和一

緩除藥性及解毒、緩急止痛:

如:甘草能緩和附子之急猛

蜜能緩和硝、拿、遂之峻下

麻子仁丸中用白蜜意在緩下

甘草能緩急止痛

過食甘味,易導致甘壅,影響運化而減食。

3、“淡”能:

滲濕利水:如茯苓、演仁、豬苓、澤瀉

4、“酸(澀)”能:

收斂:收斂肺氣,收澀止汗

固澀:固澀腎精,澀腸止瀉

多食酸損骨壞齒

5、“苦”能

一清泄火熱

泄-通泄二便

誓泄肺氣

燥|■苦{溫}燥濕散寒苦能抑制腺體分泌功能,使水之吸

/{寒}燥濕清熱收與排泄加快

堅堅陰(瀉火存陰)——知、柏

過食“苦”易化燥敗胃,但少量“苦”能增加食欲

三、“四氣”與“五味”綜合

正確認識藥物作用,經(jīng)將“四氣”與“五味”綜合起來。如:

紫蘇「溫一^發(fā)散表寒味同性異

?發(fā)散作用同中有異

薄荷涼——發(fā)散表熱

浮萍「辛二]一發(fā)散表熱性同味異

寒「一清熱-作用同中有異

麥冬L甘一1養(yǎng)陰清熱

黃苓、黃連、黃柏——苦寒——清熱燥濕-性味相同作用相似

甘一補脾益氣辛一祛風濕-性多味

白術(shù)一性溫苦一燥濕利水蒼術(shù)一性溫苦一燥脾濕作用廣泛

四、“四氣”、“五味”的可變性

1.通過炮制改變:

干姜一辛熱一炒炭一苦澀溫一炮姜

生地一苦甘寒一蒸曬一甘溫一熟地

2.通過配伍改變

吳茱萸一-苦寒之性減緩

黃連配入

升麻、柴胡一-苦降之性減緩

五、“四氣”、“五味”的陰陽屬性

酸、苦、咸、澀味及寒涼——屬陰

辛、甘、淡味及溫、熱——屬陽

六、“四氣”“五味”的綜合應(yīng)用

王好古《湯液木草》:“藥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熱、溫、涼,氣也。味

則五,氣則四,五味之中,每一味有四氣,有使氣者,有使味者,所用不也?!?/p>

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

-、含義:指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zhì)

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

降——下降,

浮——發(fā)散,

沉——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

二、應(yīng)用

1、順著病勢,使藥達病所

風寒頭痛——在上——選上升的藥,如川萼

小便不利一在下一一選下降的藥,如茯苓

疹透不暢一一在表一一選外浮的藥,如浮萍

遺精帶下一一在內(nèi)一一選內(nèi)沉的藥,如牡蠣

2、逆著病勢,制止病勢發(fā)展

肺氣上逆——向上——選下降的藥,如杏仁

內(nèi)臟下垂—向下——選上升的藥,如黃茜

邪熱由氣入營——向內(nèi)——選取外透藥,如銀翹散

肺氣耗散——向外——選內(nèi)收藥,如五味子

3、升降浮沉特性的轉(zhuǎn)化

1.通過炮制轉(zhuǎn)化:如黃連酒炒則升,鹽制則降,姜制則浮,醋制則沉。

2.通過配伍轉(zhuǎn)化:如《本草匯言》:防風“與茸、芷上行,治頭目之風;與羌、獨下

行,治腰膝之風;與當歸治血風”;李時珍說:陳皮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3.與藥物質(zhì)地輕重有關(guān):花、葉、皮、枝,味淡氣薄者多為升浮,氣重味厚質(zhì)地重者

多為沉降。

總之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受到其四氣、五味、氣味厚薄、質(zhì)地輕重、炮制、配伍等元素

的影響。

其一般規(guī)律是:辛甘溫熱藥大多升浮,酸苦咸寒藥大多沉降。

但李時珍所謂的“咸無升”,特指味咸氣?。ê疀觯┧幬锏淖饔泌呄?一沉降。

第四節(jié)歸經(jīng)

一、含義:

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jīng)是臟腑經(jīng)絡(luò)的概

稱。換句話說,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和特殊的適應(yīng)范圍。

二、歸經(jīng)的基礎(chǔ)、依據(jù)

歸經(jīng)的基礎(chǔ):臟腑經(jīng)絡(luò)學說。歸經(jīng)的依據(jù):藥物所治具體病證。三、歸經(jīng)的意義

1.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

水腫脾不運化水濕——選入脾有白術(shù)、茯苓等

小便腎不蒸化水濕——選入腎的澤瀉、豬苓等

不利肺不通調(diào)水道——選入肺的麻黃、通草等

2.便于對功效近似的藥進行鑒別

用活一一善治太陽經(jīng)頭痛

白芷一一善治陽明經(jīng)頭痛

均治柴胡一一善治少陽經(jīng)頭痛

頭痛另茱萸一-善治厥陰經(jīng)頭痛

細辛--善治少陰經(jīng)頭痛

川.--善治一切頭痛

第五章中藥的配伍

掌握:

1、配伍的目的。

2、藥物“七情”及各種配伍關(guān)系的含義,配伍用藥原則。

一、含義: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或兩味以上藥物配合

使用的用藥形式。

二、目的:(一)增強藥效。(二)減低副作用與毒性如果一種藥物有毒而又在所

必用,可配伍他藥以減其毒(如半夏配生姜),或牽制其偏勝的作用(如黃連配干姜)。(三)

適應(yīng)復雜多變的病情(四)改變與影響藥效

三、方法:

1、同類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可增強原有療效。

2、異類相使:即在性能或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或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

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

3、相畏相殺:這是?種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說法。?藥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藥減輕或

消除稱相畏。反過來,?藥能減輕或消除另一藥的毒性或副作用稱相殺。

4、相惡相反:

相惡:兩藥合用,一藥能使另一藥原有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

生或增強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

第六章中藥的用藥禁忌

一、配伍禁忌

原則上禁止配伍,目前認可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歌訣如下: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婁貝數(shù)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原則上禁止配伍,目前認可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2、十九畏:歌訣如下: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爭

二、證候禁忌

三、妊娠用藥禁忌(妊娠禁止使用的藥物)

慎用藥: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大辛大熱藥。

禁用藥:藥性峻猛者、有毒性者。

但如在所必用,可斟酌使用。《內(nèi)經(jīng)》云:“有故無隕,亦無殞也?!?/p>

四、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第七章用藥劑量與用法

熟悉:

1、用藥劑量與藥效的關(guān)系及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jù)。

2、中藥的煎煮時間與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洋化等不同要求)。

第一節(jié):中藥的用藥劑量

?、含義:指每一味藥的成人-日量。也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

里。

二、確定中藥具體用量的因素:主要有病情方面(輕緩急重)、藥物和應(yīng)用方面(作

用強弱、毒性大小、單味或復方、劑型如何、質(zhì)地輕重等)和三因(因時、因地、因人)等。

第二節(jié)中藥的用法

一、給藥途徑:

二、應(yīng)用形式:

1、煎煮方法:火候與時間:發(fā)散藥、芳香藥、武火速煎沸數(shù)分鐘后改文火略煎。補益

滋膩藥,大多文火久煎。

2、特殊煎法:

打碎先煎:(礦、貝)

后下:(芳香)

布包煎:(粉末狀、細小植物種子)

不入煎:膠質(zhì):怦化;液態(tài):兌服;貴重:散劑沖服。

三、服藥方法:

1、服藥時間:

空腹:瀉下、驅(qū)蟲藥飯前:滋補藥

飯后:健胃藥或?qū)ξ赣写碳に幩埃喊采袼?/p>

2、服藥溫度:

溫服:湯劑

冷服:反佐,真寒假熱時

熱服:反佐,真熱假寒時

3、服藥頻度:

頓服:每隔4小時左右一次,晝夜不?!∏榫o急時

頻服:少量多次——嘔吐者或藥物中毒者

各論

第八章解表藥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發(fā)散風寒藥與發(fā)散風熱藥的性能

特點、配伍原則和使用注意。相似藥物功效、應(yīng)用的異同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荊芥

3.熟悉:羌活白芷細辛香兼防風

概述:

一、含義:凡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二、特點:大多味辛,歸肺經(jīng)。

三、適應(yīng)證:

1.表證:寒、熱、脈浮、苔薄等。

2.表邪犯肺之喘咳。

3.瘡癰有表者?!渡鷼馔ㄌ煺摗罚骸盃I衛(wèi)不從,逆于肉理乃為癰腫。”

4.疹發(fā)不暢。章虛谷:“疹宜透發(fā)。”

5.水腫兼表或腰以上水腫者。《金匱要略》:“腰以上腫當發(fā)其汗。”

四、分類:

發(fā)散風寒藥--辛溫解表藥發(fā)散風熱藥-一辛涼解表藥

五、應(yīng)用:

1、針對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的不同,分別選用發(fā)散風寒和疏散風熱的解表藥。

2、體虛而患表證者,應(yīng)適當配伍補益藥。

六、使用注意

1、發(fā)汗以“遍身微似有汗”為度,以免損耗陽氣和津液。

2、發(fā)汗力強的解表藥,忌用于汗家及熱病后期津液虧耗者,慎用于瘡家、淋家、亡血

家。

第一節(jié)發(fā)散風寒藥

--辛溫,發(fā)汗作用較強--以發(fā)散風寒為主要作用

--適應(yīng)于外感風寒表證、風寒喘咳、瘡癰兼表、風濕痹證、水腫兼表者。

麻黃---桂枝

共性:發(fā)汗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無汗)——二者相須合用

麻黃:辛溫發(fā)汗之峻品

1、藥性:辛溫、微苦;入肺膀胱經(jīng)

2、特點:辛散溫通,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品,宣肺平喘利水之要藥,

尤適宜于風寒束肺,肺氣不宣之喘證。

①發(fā)汗解表一一外感風寒表實證,常配桂枝

②宣肺平喘一一各種喘證(寒喘配杏仁;熱喘配石膏;寒痰喘配細辛、半夏、干姜)

③利水消腫--善治風水、腰以上水腫

④溫通辛散一一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3、用法:宜先煎去沫,解表生用,平喘生用或炙用

4、使用注意: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腎虛喘證均不宜用。

桂枝:藥性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jīng)。

1、發(fā)汗解肌--風寒表證(表實配麻黃,表虛配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2、溫通經(jīng)脈一

寒凝血滯諸證。胸痹、寒濕痹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凍傷。3、助陽化氣一脾腎陽氣虛,水濕

不化一)心悸、痰飲、蓄水證。

紫蘇一一生姜一一香簿

共性:

——和中、解表散寒,和胃止嘔

——胃腸型風寒表證,嘔吐——寒熱頭痛與腹痛、胃痛、嘔吐、泄瀉同時出現(xiàn)者?!?/p>

常相須合用。

紫蘇

1、散寒之力較緩和,為外感風寒靈藥

2、長于行氣寬中醒脾,為行氣止嘔之良藥-一脾胃氣滯,胸悶嘔吐。3、兼理氣安胎,

解魚蟹毒。

生姜

1、發(fā)汗之力較弱

2、長于溫中止嘔,“嘔吐家之圣藥”--胃寒嘔吐,脾胃虛寒證

3、溫肺止咳--肺寒咳嗽。

荊芥一一防風

共性:辛、微溫,歸肝經(jīng)

1、祛風解表——輕揚發(fā)散,微溫不烈,性較平和,外感風寒、風熱表證皆可用。

2、透疹止癢--風疹瘙癢,疹發(fā)不透,皆可使用。一一常相須合用,方如荊防敗毒散。

荊芥:

1、消瘡一-瘡瘍初起有表證者。2、炒炭苦澀止血--各種出血證。

故《本草綱目》云:“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p>

防風:

甘緩不峻,質(zhì)地柔潤,勝濕(止瀉)、止痙、止痛,為“風藥中之

潤劑”長于祛在表、在經(jīng)絡(luò)、在關(guān)節(jié)之風。常用治風痹、破傷風、腸風下血和脾虛濕勝、

肝郁乘脾之痛瀉?!侗静輩R言》:“與茍、芷上行,治頭目之風;與羌、獨下行,治腰膝之

風;與當歸治血風;與白術(shù)治脾風;與蘇麻治寒風;與苓、連治熱風;與乳、桂治痛風,及

大人中風、小兒驚風,防風盡能去之。

羌活---白芷----藁本

共性

——皆辛溫,祛風散寒解表,勝濕止痛——適于風寒、風寒挾濕之表證和風寒濕痹

羌活:辛溫氣雄,發(fā)表散寒,勝濕止痛力強。善治太陽頭痛,后項頭痛,腰以上風濕痹

痛。

藁本:辛溫升浮力強,善治巔頂頭痛(歸膀胱、肝經(jīng))。但血虛、肝陽上亢,火熱內(nèi)盛

頭痛忌服。

白芷:辛香溫通,辛香溫燥,

1.善治頭面諸痛,尤其陽明頭痛;

2.善通鼻竅,治鼻淵頭痛;

3.善燥濕止帶,治白帶和黃帶;

4.通行氣血,消腫排膿,無論瘡癰初起還是膿已成皆可用。

5.香燥傷陰助熱,故陰虛血熱者忌服。

細辛---蒼耳子----辛夷

共性:辛燥溫通

——發(fā)散風寒,通竅止痛

——均善治風寒頭痛和鼻淵頭痛。

蒼耳子:本品多硬刺,而“刺多祛風”,故有祛風除濕作用,治風濕痹痛。

辛夷:

1.為治鼻淵頭痛的要藥,故凡鼻淵,偏寒偏熱皆可用。

細辛:

1.入肺腎,達表除在表之風寒,入里走腎,除在里之寒,尤其治陽虛外感。

2.長于止痛,治痹痛、頭面諸風頭痛:偏正頭痛、鼻淵頭痛、三叉N痛、尤善治冷風牙

痛。

3.溫肺化飲--肺寒痰飲之喘咳、痰白清稀量多者。

4.用量:研末吞服不可過半錢匕,煎湯可過錢。

5.使用注意:反藜蘆。

第二節(jié)發(fā)散風熱藥

藥性--大多辛涼,

作用-一散風熱為主。發(fā)汗解表作用較緩和。

適用證-一外感風熱表證、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咽喉腫痛、咳嗽和麻疹不透等。

常配伍清熱解毒藥。

薄荷---蟬蛻----牛勞子

共性:

■疏散風熱,清熱利咽,透疹(宣肺以利咽喉)

1、外感風熱表證,風溫、溫病初起

2、風熱上攻的頭痛目赤

3、風熱郁肺的咽喉腫痛

4、麻疹初期,疹發(fā)不暢

牛膏子:

一外散內(nèi)清,長于解毒利咽消腫,滑利通便

--咽喉腫痛,瘡癰腫毒,丹毒、瘁腮,兼便秘者尤宜。

使用注意:因其滑利通便,故氣虛便濾者不宜。

薄荷:

1.長于清利頭目一風熱上攻的頭痛目赤。

2.疏肝解郁--肝氣郁滯的胸悶、脅肋脹痛,此時薄荷用量宜輕。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體虛多汗不宜。

蟬蛻:

1.長于息風止痙。尤其善治小兒驚風夜啼,一小兒急驚風、驚癇、破傷風等

2.長于宣發(fā)肺熱療音啞--咽痛音啞3.長于發(fā)散肝經(jīng)風熱,明目退翳一目赤腫痛

桑葉---菊花

——苦、甘、寒

——歸肺肝——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1、外感風熱,感冒頭痛

2、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

3、肝火上攻或肝經(jīng)風熱或肝腎不足的目疾

——常相須合用。

桑葉:

1、長于疏散風熱,清肺潤燥一一善治肺熱或肺燥咳嗽(干咳少痰)

2、又可涼血止血(止上部出血)

菊花:

1.長于清肝平肝,明目-一善治肝經(jīng)虛實H疾,肝陽上亢的眩暈頭痛。

2.長于清熱解毒--善治疔瘡腫毒。

用法:外感風熱用黃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滁菊花)?!赌翀蚤e談》:

“真菊延齡,野菊泄人?!?/p>

葛根一升麻一柴胡

共性

1.辛涼解表——外感風熱表證。2.升發(fā)清陽--氣虛下陷諸證?!O囗毷褂谩?/p>

升麻、柴胡-一為升陽舉陷之要藥,但用量宜小。

葛根、升麻:善于透疹,治疹發(fā)不暢。

柴胡-一長于疏肝解郁,善治肝郁諸證,為治少陽證之要藥。

柴胡:

1.善疏散少陽半表之邪,為治少陽證之要藥,為治外感發(fā)熱,退熱之良藥。

2.長于疏肝解郁,善治肝郁諸證。為治肝郁胸脅脹痛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主藥。

使用注意:和解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骨蒸勞熱宜鱉甲血炒。

升麻:

--長于清熱解毒,善治陽明熱毒

一陽明熱毒發(fā)斑和陽明胃熱頭痛、牙痛、口舌生瘡使用注意:發(fā)表透疹宜生用,升陽舉

陷宜制用。

淡豆豉:

寒:用青蒿、桑葉發(fā)酵溫:用麻黃、蘇葉發(fā)酵宣散表邪力薄,善解表除煩。風寒風熱

皆可用蔓荊子

一一辛涼疏散風熱,苦涼清利頭目

一一長于治頭痛,太陽穴痛。

第九章清熱藥

【教學內(nèi)容】

1.熟悉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及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

2.掌握:石膏、知母、桅子、黃連、金銀花、連翹、生地、赤芍、青蒿、地骨皮

3.熟悉:竹葉、夏枯草、龍膽草、黃苓、黃柏、板藍根、蒲公英、牡丹皮、玄參、

銀柴胡、胡黃連

一、概念:以清瀉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為清熱藥。

二、特點及作用:大多寒涼。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退虛熱。

三、適應(yīng)癥:各種里熱證一發(fā)熱不惡寒,或(午后)潮熱,口渴或煩躁不寧,小便短赤,

大便干燥,舌紅苔黃或少苔,脈數(shù)或細數(shù)。

四、應(yīng)用:根據(jù)里熱證的病因、病程階段、病人體質(zhì)及各藥的作用特點,選用不同的

藥物,進行治療。共分5類:

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虛熱藥

五、使用注意:

1、辨清熱的真假、性質(zhì)(寒熱)、部位(氣、營血、臟腑)熱邪傷津與否,熱的程度,

以及病因、兼挾(挾寒、熱)。

2、脾胃虛寒,胃納不佳,腸滑易瀉者、雖有內(nèi)熱,也應(yīng)慎用。

3、中病即止,勿使太過。

第一節(jié)清熱瀉火藥

一、含義:以清熱瀉火為主要作用,適于急性熱病和部分內(nèi)臟熱盛及暑熱證的藥物為清

熱瀉火藥。

二、適應(yīng)癥:煩、渴、高熱、大汗、澹語、狂躁、脈洪實,苔黃。

三、注意:體虛有里熱者須配合補益藥。脾虛慎用。

石膏一知母

共性:甘寒,清瀉肺胃大火,除煩止渴(蘆根天花粉功同力稍弱),為治肺胃氣分實

熱證的要藥,相須為用治:

1、熱病煩渴:高熱煩渴、暑熱煩渴、消渴;

2、肺熱喘咳;

3、胃火牙痛

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內(nèi)清,不生津。內(nèi)服生用:善治實熱消渴,長于清瀉肺胃實火。

知母--質(zhì)潤生津,又可入腎,長于清潤,滋陰潤燥,善治內(nèi)熱消渴。凡肺胃腎實火虛

火皆清

石膏:

L煙后外用:清熱收濕斂瘡,生肌止血,治:瘡瘍濕疹、水火燙傷久不收口,外傷出血

2.使用注意:打碎先煎15-60g。脾胃虛寒、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知母:

1.瀉火除煩止渴-一熱病煩渴

2.上清肺熱一肺熱痰咳,陰虛燥咳

3.中瀉胃火一善治內(nèi)熱消渴

4.下瀉腎火一-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陰虛便秘。

5.使用注意:實火生用,虛火鹽水炙。

蘆根一-天花粉

共性:甘寒

1、清熱生津,除煩止渴一肺胃氣分實熱,熱病煩渴

2、清肺熱止咳--------肺熱咳嗽

3、消癰排膿一治癰

天花粉:

1、偏治肺熱燥咳,清胃熱治內(nèi)熱消渴一同知母

2、長于治外癰

蘆根:

1、偏治肺熱痰咳,咳吐膿血,長于治肺癰

2、清胃熱止嘔.一一胃熱嘔吐

3、清熱利水----熱淋

淡竹葉--竹葉一桅子

--性寒,瀉火,除煩,利水與蘆根相同

----熱病心煩,熱淋

淡竹葉、竹葉

1.甘寒長于清心胃之火,除煩止渴(尤竹葉卷心)一一善治熱病煩渴

2.善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下移于小腸之小便淋痛

3.區(qū)別:竹葉蘆根生津,淡竹葉不生津

桅子:苦寒燥濕一一通行十二經(jīng),引水火下行

1.長于瀉三焦之火,除煩力強于淡竹葉、竹葉一-為治熱病心煩的要藥。

2.善清下焦?jié)駸?,利膽退黃一一濕熱黃疸,血淋熱痛

3.涼血止血,消腫止痛--血熱妄行,火毒瘡癰,目赤腫痛

4.使用注意:瀉火生用,止血炒炭,脾虛慎用

決明子一一夏枯草

2、苦寒藥具有養(yǎng)胃陰作用,但需用量小,大則傷胃。

共性:

1、為清肝火,益腎陰,明目之佳品,虛實目疾,眩暈頭痛均可。

2、皆可降血壓。

夏枯草清肝膽之火,力大于決子明

決明子--益肝陰大于夏枯草,還可潤腸通便

夏枯草:凡肝膽循行部位虛實諸火、郁結(jié)、熱毒癰腫皆可使用:

1.尤治目睛夜痛

2.散結(jié)消腫--為治肝郁痰火之瘵歷、瘦瘤、痰核的要藥

3.善治乳癰

第二節(jié)清熱燥濕藥

大多苦寒,色黃。以清熱燥濕為主,適于各種濕熱證,如:

濕溫、暑濕-一身熱不揚,胸腹脹滿尿赤苔膩

濕熱中阻一脫腹脹滿、嘔吐泄瀉

大腸濕熱一泄瀉、痢疾、痔屢等

肝膽濕熱一黃疸、脅痛、口苦等

下焦?jié)駸嵋涣?、帶下?/p>

濕熱痹癥一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低熱纏綿等

濕熱浸淫肌膚一濕疹,濕瘡等

使用注意:

1、本類藥物性燥,易傷脾胃之陰,脾虛胃弱,津液虧損者不宜,或須配伍養(yǎng)胃陰之品。

2、苦寒藥具有養(yǎng)胃陰作用,但需用量小,大則傷胃。

黃連---黃苓---黃柏

共性:

1、苦寒,長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

2、善清大腸濕熱為治濕熱瀉泄、痢疾的要藥,也治黃疸

3、內(nèi)服外用治火熱毒盛、熱毒瘡癰、濕瘡濕疹

使用注意:苦寒敗胃,脾胃虛寒者慎用

黃苓一長于瀉上焦肺火一肺熱咳嗽

黃連一長于瀉心火、胃火、中焦?jié)駸?/p>

黃柏一-長于瀉下焦相火、除骨蒸、濕熱下注諸證

黃苓:

1、入肺善清上、中焦及膽、大腸濕熱,尤其長于清中、上焦?jié)駸嵋稽S疸、少陽往來寒

2、善清肺和上焦實火一肺熱咳嗽、發(fā)熱

3、涼血止血安胎:血熱妄行之各種出血,血熱胎動不安

此外還可用于:

1、長期服用皮質(zhì)激素引起的失眠、心煩、多語、納呆、苔黃膩、脈弦細數(shù)一一配等份

肉桂

2、各期高血壓一配菊花、丹皮、青木香

用法:清熱生用;安胎炒用,治上酒炒;止血炒炭;枯苓善清肺火;子苓善瀉大腸濕熱

黃連:

大苦大寒,清熱燥濕力大于黃苓,善清中焦及大腸濕熱,善瀉

心胃實火。善療疔毒,可用于:

1.心火亢盛:高熱神昏、煩躁不眠、吐螞

2.濕熱中阻:胃痛痞滿、嘔吐泛酸;

3.胃熱:消谷善饑之消渴;牙痛

用法:清上酒炙,清胃止嘔姜汁炙,瀉肝膽實火豬膽汁炙,清肝和胃用吳茱萸炒。

比較:

清熱黃連一既入氣分又入血分一“毒”熱波及神志和血分

瀉火[石膏一主入氣分一“熱”一熱在氣分

黃柏:

1、長于入腎清相火(瀉腎火、虛火)退骨蒸勞熱,善治:陰虛火旺(相火旺)-一骨蒸潮

熱,盜汗遺精--鹽水炒,配知母。

2、善清下焦及大腸濕熱:濕熱帶下,淋痛、瀉痢,黃疸,濕熱腳氣、痿證

龍膽草:

苦寒沉降,善瀉肝膽實火、濕熱和卜一焦?jié)駸帷?/p>

1.肝膽實火諸證2.肝經(jīng)熱盛,熱極生風

3.下焦?jié)駸嶂T證一一治同黃柏

清下焦?jié)駸猃埬懖?-長于瀉肝膽實火

黃柏L一長于瀉相火清虛火

苦參:

1.苦寒,長于清熱燥濕,止痢,退黃,止癢,殺蟲利水——切濕熱之證的常用藥--穿心蓮

有同功

2.濕熱下痢,濕熱淋證

3.濕熱黃疸白鮮皮

4.濕熱帶下,陰癢清熱燥濕

5.濕疹瘡癢疥癬祛風止癢

還治熱痹

秦皮:

1、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一一濕熱帶下,瀉痢,陰癢

2、清肝明目--肝火目疾

第三節(jié)清熱解毒藥

--多苦寒

--清火解熱毒為主要作用

-一急性熱病,高熱發(fā)斑疹,及各種火熱毒盛之證。

一如:癰瘡疔將,丹毒,咽喉腫痛,痢疾,蟲蛇咬傷及癌癥等。

應(yīng)用:注意熱毒的部位、表現(xiàn),在氣在血,有無挾濕,適當配伍。藥性寒涼,中病即止,

免傷中。

金銀花--連翹

共性-一外散內(nèi)清一-清熱解毒,散熱

1.善清心火熱毒,善散肺熱,透熱達表,治外感熱?。?/p>

衛(wèi)分:發(fā)熱微惡風寒

氣分:壯熱煩渴

營血分:昏澹斑疹一有透熱轉(zhuǎn)氣之功

2.為治一切陽性內(nèi)外瘡癰、痰火瘵肪、痰核結(jié)節(jié)的要藥。連翹為瘡家之圣藥

銀花:

涼血止痢—熱毒血痢

使用:清熱生用;外感熱病輕用;熱毒瘡癰重用;熱毒血痢炒炭用;熱痹用藤,解暑用露。

連翹:

1、解毒力強于金銀花,善消腫散結(jié),為治火熱結(jié)節(jié)的要藥--為瘡家之圣藥

2、清心利水-熱淋

穿心蓮:

1.清熱解毒一一凡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諸證皆可。

2.長于清肺熱,消癰消腫,涼血止痢。

------以上二點功同金銀花

3.苦寒燥濕,凡濕熱諸證皆可使用--治濕熱諸證同苦參。

板藍根大青葉青黛貫眾共性

——解毒,消斑,涼血止血

--血熱發(fā)斑出血,溫熱火毒之證:斑疹,丹毒,咽喉腫痛,舞腮,火毒瘡癰

前三者同出一源。

板藍根一一善瀉實火,長于散結(jié)利咽,尤解頭面與局部熱毒為長。

大青葉--涼血消斑力強,尤適于心胃火盛上攻外發(fā)者。善解瘟毒時疫。

青黛--善清肝火定驚,小兒驚風,肝火犯肺,痰中帶血。

貫眾--有毒,可殺各種腸道寄生蟲。

蒲公英地丁野菊白花蛇舌草白頭翁魚腥草金養(yǎng)麥大血藤敗醬

草土茯苓綠豆馬齒寬半邊蓮熊膽千里光拳參白蔽重

樓翻白草四季青漏蘆--21味

共性:性寒,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癰瘡癰腫毒咽喉腫痛蟲蛇咬傷

另外:可入肝經(jīng)清肝火

1、公英、地「、野菊熊膽千里光敗醬草--清肝明目--肝火目疾,眩暈頭痛

2、熊膽重樓拳參一-涼肝息風,定驚止痙一熱極生風,驚風、子癇

另外:可清熱祛濕利水

魚腥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千里光四季青馬齒覽半邊蓮一利水通淋一-熱淋、濕熱

黃疸、帶下、瀉痢。

大血藤漏蘆一一風濕痹痛。

白頭翁一外洗可治陰癢帶下。

野菊半邊蓮千里光四季青--濕疹,風疹,濕瘡瘙癢。

拳參綠豆一利水消腫一水腫不便不利

半邊蓮--腹脹水腫,腹水

另外:可涼血止血止痢

-熱毒血痢--白頭翁馬齒范拳參鴉膽子--涼血止痢

白頭翁為治熱毒血痢的良藥,馬齒莫為治痢的常用藥

濕熱瀉痢一-魚腥草千里光

止血--治血熱妄行

馬齒尼--血熱妄行之漏血、便血痔瘡

拳參一-涼血止血,血熱妄行各種出血

白藪一血熱妄行之吐血、咯血

四季青一外傷出血

另外: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

r肺癰:蒲公英魚腥草金養(yǎng)麥敗醬草

乳癰:漏蘆紫花地丁蒲公英

腸癰:紫花地丁敗醬草大血藤

疔毒:紫花地丁野菊花黃連

L痰火瘵肪痰核:白斂金養(yǎng)麥拳參白頭翁夏枯草連翹

要藥:

敗醬草-一為治腸癰的首選藥

大血藤--為治腸癰的要藥

魚腥草金養(yǎng)麥--善治肺癰,為治肺癰的要藥,又為治外癰的常用藥。

亦治急慢性氣管炎、肺炎,腸炎

野菊花一為治疔癰的良藥

漏蘆一-為治乳癰的良藥,通乳佳品

蒲公英一為治乳癰的要藥,消癰散結(jié)的佳品

另外:可解瘀痛一活血化瘀止痛

大血藤一-跌打瘀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

敗醬草-一產(chǎn)后瘀阻腹痛

重樓白藪--消腫止痛--跌打瘀痛

另外

綠豆-一消暑,除煩止渴,解食物中毒,為解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熱藥中毒為良藥。

土茯苓一-淋濁帶下,濕疹濕瘡瘙癢,祛濕通利關(guān)節(jié)一-汞中毒關(guān)節(jié)肢體拘痛,熱淋,陰

癢帶下,為治梅毒的要藥

山慈菇--還治癰疽發(fā)背,^痼痞塊肝硬化,長于化痰,治風痰癲癇。

另外

金養(yǎng)麥--健脾消食--食積,疳積

野菊長于入里消癰:黃菊長于走表散風熱;白菊長于平肝明目。

白藪四季青一斂瘡生肌,治水火燙傷,手足皺裂

鴉膽子一冷積久痢,各種瘧疾,尤其間II瘧、三日瘧效佳。腐蝕贅疣雞眼。

山豆根射干馬勃青果金果欖木蝴蝶

共性: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皆為治療咽喉腫痛、喑啞的要藥。

山豆根-一大苦大寒,有毒。又長于清胃火,治胃火牙痛,口舌生瘡。

射干-一苦寒,又長于降氣消痰,清肺火。適當配伍也治寒痰。治痰盛咳喘嗽

青果一生津止渴一咳嗽咽下煩渴,解魚蟹毒,解酒消食

馬勃一涼血止血一血熱妄行的吐血蝴血,外傷出血

金果欖一瘡癰疔毒,胃脫熱痛瀉痢

木蝴蝶--舒肝和胃止痛一肝胃氣痛,肺熱咳嗽

第四節(jié)清熱涼血藥

--多咸苦甘寒,色多赤,主入血分,多入心肝經(jīng)

--清營涼血,養(yǎng)陰滋液

--熱入營血;熱病傷陰證;熱入心包;血熱妄行

--氣血兩燔時,應(yīng)注意配伍清熱瀉火藥

―一脾虛便循者慎用

生地一-玄參

共性:

-一苦甘寒,入肝腎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1.凡營血分實熱證;血熱妄行出血

2.熱病或虛熱傷陰劫液:而見煩渴,腸燥便秘;陰虛內(nèi)熱骨蒸,消渴者常合用。

生地一清熱涼血力強一血熱出血

玄參一一咸寒入肝腎,降火解毒,咸寒軟堅力強一清肝明目,散結(jié)消

腫--肝火目疾,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白喉爆病痰核,脫疽使用:滋陰宜用干地黃,清

熱涼血宜用鮮汁

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共性:

-—苦微寒,入肝經(jīng)

1、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熱入營血:血熱妄行,瘀熱發(fā)斑,及各種血熱出血瘀血

2、清熱解毒

--瘡癰腫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常相須為用

入心通心「丹皮:性寒一通血脈中熱

脈中瘀滯I桂枝:性溫一通血脈中寒滯

丹皮赤芍

又都可用于各種瘀血疼痛,治瘀血痛經(jīng)閉經(jīng),外傷瘀血,肝郁脅痛,瘤病--常相須為用

丹皮--涼血作用強,味辛,可透陰分伏熱,治陰虛內(nèi)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

赤芍--活血、祛瘀、止痛力強,苦泄力大。

清熱涼血--生用;活血散瘀--炒用;止血--炒炭

比較:

丹皮--長于清透血分虛實火--透

赤芍--長于活血化瘀止痛清肝--消

紫草一-長于治斑疹紫黑,疹發(fā)不透,濕瘡水火燙傷--活血、透疹、收濕斂瘡

水牛角-一咸寒入心,長于瀉火解毒定驚-一治熱極生風,熱擾心神諸證-一熱病煩、澹、

狂、痙

第五節(jié)清虛熱藥

--多苦寒或甘寒

--清虛熱,退骨蒸

一皆治溫病后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及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之證

--注意配伍清熱涼血藥,養(yǎng)陰清熱藥,以標本兼顧

青蒿:辛苦寒--透虛熱,涼血熱,解暑熱,為截瘧要藥。長于清熱涼血,退虛熱

地骨皮:清泄肺中虛實火一肺熱咳嗽,

止血一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

銀柴胡胡黃連:除疳熱,小兒疳積發(fā)熱

胡黃連:又為治濕熱瀉痢的良藥

白薇:

1.清熱涼血--善治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熱淋血淋。

2.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瘡癰腫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3.清透肺熱--治陰虛外感

比較:二味皆治骨蒸

地骨皮一味甘,治有汗骨蒸,瀉肺中伏火

丹皮一味辛,治無汗骨蒸,瀉血中伏火

第十章瀉下藥

【教學內(nèi)容】

掌握:大黃、火麻仁

熟悉:芒硝、郁李仁、甘遂

了解:番瀉葉、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

一、概念:凡能引起腹瀉或潤滑大腸,促使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二、功效:苦味或質(zhì)潤,歸大腸經(jīng),瀉下通便,攻逐水飲,瀉下實熱。(蟲-一不妥)

三、適應(yīng)證:

腸胃中的:大便秘結(jié)--燥屎

胃腸積滯--宿食不消、蟲積

實熱內(nèi)熾---熾熱瘀毒

水飲停積-一懸飲、膨脹

--等里實證。

四、使用注意:

1.里實兼表,宜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雙解。

2.里實正虛,宜攻補兼施。

3.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應(yīng)慎用或忌用。

五、分類:根據(jù)瀉下藥作用峻緩和作用機理的不同,分為三類

攻下藥潤下藥峻下逐水藥

第一節(jié)攻下藥

一、特點:苦寒沉降,主入胃腸,瀉下作用較強。

二、功效:既通便,又清熱瀉火。

三、使用注意: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應(yīng)慎用或忌用。

四、適應(yīng)證:

1.實熱積滯,燥屎堅結(jié),大便秘結(jié)水飲膨脹一常配行氣、清熱藥以加強瀉下清熱作用。

2.配伍溫里藥一一治寒積便秘。

3.外感熱病之高熱昏澹發(fā)狂,或火熱炎上所致的頭痛、目赤、咽喉或牙齦腫痛及吐蜘等

癥,不拘便秘與否,均取攻下藥的瀉下清熱作用,以導熱下行。

4.根據(jù)“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和“通則不痛”的理論,本類藥物通過配伍清

熱解毒藥、活血祛瘀藥而廣泛應(yīng)用于各種急腹癥

大黃一一芒硝

共性:

——苦、寒歸胃、大腸經(jīng)

——瀉下,清熱

—用于熱結(jié)便秘,大便燥結(jié),澹語發(fā)斑等——常相須合用,如大承氣、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

1.瀉下積滯作用強,蕩滌胃腸積滯,是治積滯便秘之要藥??捎糜冢?/p>

實率積滯一便秘高熱昏澹,配芒硝

胃腸積滯凝熱積滯一泄瀉、痢疾一配黃連

寒冷和滯一腹部冷痛便秘或久痢

赤白一配附子

2.瀉火解毒一火熱熾盛諸證:目赤咽腫,瘡癰腫毒,水火燙傷

3.涼血止血--血熱妄行出血。方如瀉心湯、十灰散等?,F(xiàn)代用治上消化道出血,單用

大黃粉吞服有良效。

4.活血祛瘀,凡瘀血諸痛皆可。

5.通臟腑,降濕濁,破痰實--濕熱痢疾,黃疸,淋痛,頑痰實火之癲狂驚癇

用法:瀉下攻積生用,入湯后下或泡開水服;止血用炭;活血祛瘀用酒大黃。

芒硝:瀉熱通便,潤下軟堅,蕩滌胃腸力強。

1.味咸而軟堅瀉下,為擴容性瀉下藥。

2.清熱消腫一一多用于五官科和外科。如咽喉腫痛、口腔生瘡,以之吹布;目赤腫痛,

以之化水點眼;乳癰初起,用紗布裹之外敷;腸癰初起,用之與大黃、大蒜搗敷;痔,化水

外洗。用法:爛化服。

番瀉葉一一蘆薈

共性:

---苦寒歸大腸

一-瀉下清熱

——熱結(jié)便秘

蘆薈--殺蟲療疳積;清肝火:煩躁驚癇,

番瀉葉一一導滯利水消脹一腹水

第二節(jié)潤下藥

一甘質(zhì)潤,均歸大腸經(jīng),多為植物種子或種仁,富含油脂

--潤滑大腸,使大便軟化易于排出

一一年老津枯、產(chǎn)后血虛、熱病傷津及失血等所致津枯腸燥便秘

--使用時針對病因,應(yīng)配治本藥。

火麻仁--郁李仁

——甘潤

——歸大腸

--潤腸通便(郁李仁強于火麻仁)

--津枯血虛腸燥便秘

火麻仁—滋養(yǎng)補益

郁李仁---利水消腫

第三節(jié)峻下逐水藥

一、特點:大多有毒、苦寒,作用峻猛,可引起劇烈腹痛腹瀉。

二、作用:逐水瀉飲(將體內(nèi)潴留的水液痰飲從大小便排出)

三、適應(yīng)證:水腫、懸飲、水般、痰飲喘滿等。

四、應(yīng)用:注意固護正氣,或先補后攻,或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

五、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2.掌握好炮制、劑量、用法及禁忌癥,以保安全有效。

3.用藥后,應(yīng)密切注意病人精神、飲食情況,以決定是否繼續(xù)用藥。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

共性:

逐水瀉飲——懸飲,水股病一甘遂強于京大戟芫花,商陸弱

消腫散結(jié)一瘡癰腫毒摞疣,內(nèi)外用皆可

甘遂一-還可蕩滌痰涎--風痰癲癇

芫花牽牛子-一祛痰止咳,慢性咳嗽,痰喘效良;

芫花一殺蟲療瘡一頭瘡白禿,頑癬

牽牛子一祛積殺蟲一蟲積腹痛

用法:皆宜入丸散

比較:

甘遂一善歸經(jīng)隧之水

逐水瀉飲大戟薛瀉臟腑之水

芫花一善瀉卜脅之水,長于祛痰止咳

巴豆: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