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2025秋1_第1頁
初中化學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2025秋1_第2頁
初中化學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2025秋1_第3頁
初中化學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2025秋1_第4頁
初中化學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2025秋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核心素養(yǎng)目標】[化學觀念]1.認識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知道質子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屬于同種元素,了解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的種類是不變的,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也可以轉變?yōu)殡x子,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3認識表示分子、原子離子的符號,認識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及應用。[科學思維]1通過化學史實和實驗探究活動,學會通過實驗想象、推理、假說、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質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能夠根據事實和邏輯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能根據提供的不同信息觀點和結論作出質疑與批判,培養(yǎng)嚴謹?shù)淖C據推理和批判質疑能力。2.能基于真實情境,從元素、原子、分子的視角分析有關物質及其變化,并作出合理的解釋和判斷。3.能基于“宏觀一微觀一符號”多重表征認識物質的組成。[科學探究與實踐]1.通過觀察并解釋氨水揮發(fā)使酚酞溶液變紅,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化學問題的實踐能力,了解微觀粒子(分子)的主要性質。2.通過觀察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實驗現(xiàn)象,能用圖示表征變化的微觀過程,培養(yǎng)建構模型的方法和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1.通過實驗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動或動畫模擬等可視化手段,了解研究物質的組成對認識和創(chuàng)造物質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2.培養(yǎng)學生面對問題敢于大膽質疑,勇于提出、修正自己的見解或放棄錯誤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批判與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緦W習目標】1.初步形成認識物質成分的微觀視角,知道原子和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能根據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判斷核內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能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某些變化或現(xiàn)象。2.認識物質是由元索組成的,知道質子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屬于同種元素,能對元素進行簡單分類,能識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能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該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等信息。3.通過對同種元素不同原子的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比較分析,建立宏觀元素與微觀原子之間的關聯(lián),知道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形成化學反應過程中元素不變的觀點,4.通過科學史實體會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智慧,了解人類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探索是不斷發(fā)展的。課題1分子和原子從本課題開始,學生將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過認識分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不同變化來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課題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日?,F(xiàn)象(花香、水的蒸發(fā)、糖的溶解)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接著用簡單的幾句話將人類對分子、原子的探索歷程與現(xiàn)代結論聯(lián)系起來。【素養(yǎng)目標】1.認識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知道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的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點、不同點及聯(lián)系;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2和實驗現(xiàn)象。3.形成運用分子的觀點來重新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思路和方法?!窘虒W重點】1.認識物質的由微觀粒子構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問題。2.從宏觀現(xiàn)象來想象微觀現(xiàn)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窘虒W難點】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2.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教具準備】1.教師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品紅溶液、水、燒杯。2.學生用具:三個相同的小燒杯、一個大燒杯、量筒、蒸餾水、酚酞溶液、濃氨水、酒精、【課前預習】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其基本性質有:(1)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3)分子之間有間隔。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化學反應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4.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qū)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為原子,而原子卻不能再分。【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帶一瓶香水走進教室,請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思考下列問題:1.你們聞到香味了嗎?為什么聞得到?2.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減少,如果受熱會減少得更快,這是為什么?3.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4.濕衣服為什么會變干?而且夏天要干得快些?5.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這是什么原因?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其實,這些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他們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設想。并用這一設想來解釋上述問題。那么,事實是不是如此呢?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習的分子和原子。二、進行新課知識點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過渡]本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問題: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注意]品紅的量一定要少。品紅的擴散現(xiàn)象極易觀察,但從放入水中到擴散均勻需時間較長。可以留一、兩份讓學生在課外繼續(xù)觀察。用溫水做這個實驗,時間可縮短。[現(xiàn)象]品紅在水中迅速擴散,但較長時間后才擴散均勻。[提問]為什么品紅能在水中擴散呢?(提示學生用科學家提出的設想來解釋)[回答]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提問]我們用肉眼可以看見分子嗎?[課堂延伸]微觀世界與我們看到的宏觀世界不同,它不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但二者也有聯(lián)系,我們既可以通過宏觀現(xiàn)象感受微觀粒子的相關性質;也可以運用微觀粒子來解釋常見的宏觀現(xiàn)象。[回答]不可以。[提問]用普通的顯微鏡能觀察到分子嗎?[回答]也不可以。[提問]那怎么樣才能看見分子呢?[回答]必須用非常先進的科學儀器。如剛才照片中提到的掃描隧道顯微鏡。3[講解]用肉眼和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樣。分子盡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例如: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為1mL計算)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這個數(shù)字有多大呢?如果10億人來數(shù)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shù)3萬多年才能數(shù)完??梢姺肿拥囊籟過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關分子的知識嗎?那么,就請大家按以下建議進行實驗。[活動與探究](可用多媒體展示探究內容和步驟)已知酚酞和氨氣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①盛有約20mL蒸餾水的小燒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攪拌均勻,觀察溶液的顏色。②從燒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③取一個小燒杯B,加入約5mL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B兩個小燒杯(如圖)。觀察幾分鐘,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你能解釋這一現(xiàn)象嗎?[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實驗①的結論]溶液為無色。說明:酚酞本身是一種無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餾水中,以[實驗②的結論]溶液顏色由無色變?yōu)榧t色。說明濃氨水能使酚酞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實驗③的結論]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提問]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運動。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溶液變?yōu)榧t色。[教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十分準確。其實利用他剛才所說的分子運動的觀點也可以解釋我們[總結]以上這些問題都說明了分子的同一個特點——在不斷運動著。這也是物理上講過的[過渡]我們知道,物質存在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種狀態(tài),物質都有熱脹冷縮,這都是為什么呢?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活動與探究。[活動與探究]請學生分別取100mL水與100mL的酒精,把它們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混合[現(xiàn)象]所得混合液體的體積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講解]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間有間隔,當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會互相占據分子之間的間隔,所以所得溶液[提問]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利用這一觀點來解釋剛才提出的兩個問題:(1)為什么物質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tài)?(2)為什么物質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回答](1)分子之間有間隔,相同質量的同一種物質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時所占體積不同,就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一般情況下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關系:氣態(tài)分子>液態(tài)分子>固態(tài)分子,所以物質一般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tài)。(2)物質存在熱脹冷縮現(xiàn)象是因為分子間的[講解]夏天自行車的氣不應打得太足,鐵路上的鐵軌之間應稍留些空隙都是這個原因??蒣總結]微觀粒子(如分子)的特點:①質量和體積都很小;②總是在不停的運動;③分子知識點2分子可以分為原子[提問]很多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進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課件展示]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氣分子、氫氣分子等的模型。[總結]從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個水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的,1個氫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構成的,1個氧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4[過渡]前面我們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現(xiàn)在我們又認識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們學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觀角度去解釋宏觀世界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呢?[討論]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1)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fā)的過程和過無論是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還是熱脹冷縮,都是因為分子之間的間隔發(fā)生了改變,而分子本身的體積和數(shù)目并未發(fā)生改變。分子的運動快慢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分子間的間隔與壓強、溫度都有關,加壓、降溫都可以使分子間的間隔減少。原子的性質與分子類似,也具有以下性質:質量和體積都很??;原子在不斷運動;原子之間有間隔。二、進行新課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的過程。(2)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如圖所示)。試分析在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水的分解等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斷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匯報]小組內討論后進行組間匯報,并相互補充。(1)在水的蒸發(fā)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水的狀態(tài)由液態(tài)變成了氣態(tài),屬于物理變化;水分子沒有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它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fā)生改變,只是水分子間的間隔增大了。而在過氧化氫分解的過程中生成了兩種新物質——水和氧氣,屬于化學變化,在此變化中反應物過氧化氫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的,而生成物水和氧氣分別是由水分子和氧氣分子構成的,過氧化氫分子變成了與其化學性質不同的水分子和氧氣分子,過氧化氫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說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由示意圖可以看出,在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過程中,氫氣分子和氯化氫分子中的氫原子相同,氯氣分子中和氯化氫分子中的氯原子相同,說明在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原子沒有發(fā)生改變。[講解]加熱紅色的氧化汞粉末時,氧化汞分子會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許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屬汞。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可以發(fā)生改變,原子的種類不會發(fā)生改變;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這也是原子的概念。[總結](1)分子由原子構成。(2)在物理變化中,分子不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構成物質的分子是保持該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3)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知識拓展]分子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不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如氣味、熔點、沸點、顏色、密度等需要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共同體現(xiàn),單個分子不能體現(xiàn)物質的物理性質。如SO2氣體具有刺激性的氣味,而單個SO2分子不具有刺激性氣味。二、進行新課(4)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講解]盡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個水分子中有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氫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個氧化汞分子中有1個汞原子和1個氧原子,所以氧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無關系的分子和原子則無法說誰大誰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就無法進行【板書設計】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分子和原子5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1)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2)分子的特點:①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②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③分子之間有間隔(3)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2.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分子的觀點①分子由原子構成。②在物理變化中,分子不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③構成物質的分子是保持該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觀點①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知道分子、原子都能構成物質,學習了微觀粒子(分子)的特點:①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②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③分子之間有間隔。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理解可以利用分子的特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并且學會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去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静贾米鳂I(yè)】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課題2原子結構本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離子的形成、相對原子質量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重點。為了說明離子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就必須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結構的特征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為離子的教學作一個鋪墊。因此教材編寫了“核外電子的排布”部分。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講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它有不同于宏觀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電子層的理解有一定困難,是教學的難點,但不是教學的重點。此處只要求學生對核外電子分層排布有一個初步觀念就可以了。第三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質量也很小,所以書寫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此處只能要求學生對相對原子質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將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作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使用)。第1課時原子的構成【素養(yǎng)目標】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3.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4.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教學重點】1.原子的構成。2.相對原子質量。【教學難點】1.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2.相對原子質量的應用?!窘叹邷蕚洹慷嗝襟w課件【課前預習】1.原子是由居其中心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62.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3.相對原子質量:國際上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比值,就是該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窘虒W過程】一、新課導入[展示]多媒體展示近、現(xiàn)代原子的認識模型發(fā)展過程及相關理論。[引入]原子模型的演變反映了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漫長歷程,隨著人們的不斷探索,對原子的認識不斷深入,原子能夠結合成分子的奧秘,正在被逐步的揭示出來。二、進行新課知識點1原子的構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請?zhí)岢瞿愕募僭O。[交流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組匯報]學生1:我們小組認為,原子像一個實心小球。學生2:原子像一個乒乓球。學生3:像我們家的櫻桃?!璠過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fā)現(xiàn)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復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問題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個什么樣的結構呢?[情景展示]一、原子的構成示意圖二、幾種原子的構成:[知識拓展]1803年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的觀點,認為原子是實心的不可分割的小球。后來科學家們對原子的結構進行了多種猜想和實驗,并提出了行星結構模型、中性模型、實心帶電球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波爾模型等多種模型結構,這些模型的建立對人類研究原子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問題探究]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數(shù)目關系是怎樣的?[交流討論]學生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種。學生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學生3: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但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不一定等于中子數(shù),如氫原子無中子。[繼續(xù)探究]原子中有帶電荷粒子嗎?為什么原子不顯電性?[交流討論]學生1: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荷。學生2:構成原子核的兩種粒子中,質子帶電荷,中子不帶電荷,因此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與核內的質子數(shù)相等。學生3:由于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數(shù)相等,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活動探究]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更新的認識,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課本,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呢?[交流討論]學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個部分構成。學生2:原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微粒構成的。學生3:我認為應該加“一般”兩個字。學生4:在原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電子數(shù),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shù)。學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學生6: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原子雖然由一些帶電荷的微粒構成,但它并不顯電性,我的理由是……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不是,在氫原子核中只有質子,沒有中子)同種原子,原子核內的質子數(shù)不一定等于中子數(shù)。7二、進行新課知識點2相對原子質量[提出問題]出示三種原子的質量測定值1個碳原子:1.993×10-26kg1個氫原子:1.67×10-27kg1個氧原子:2.657×10-26kg用這樣小的數(shù)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種好寫、好記、好用、化繁為簡的方法來表示原子質量呢?[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誘思]會計記帳通常用“萬元”作單元,例如5萬元記作“5”,不用畫那么多“0”了。像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如商店以“件”為單位記錄當天銷售汽水的[交流討論]學生1:我明白了,用一個比實際質量更小的質量作比較的標準,實際質量除以它,得數(shù)就變大了。學生2:這樣的數(shù)字最好在兩位數(shù)以內,這樣用起來方便一些……[評價]同學們說得很好,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高中化學還會遇到,比如學習“摩爾”、“物質的量”等就是這樣。今天你領悟了這種思想方法,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幫助。[課件展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提出問題]上面所說的碳原子,指的是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叫作碳-12),它的質量為1.993×10-26kg,其1/12是1.993×10—26kg×1/12≈1.66×10-27kg,下面請同學們按組分別具體計算一下氫、氧、鐵三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可以請三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學生演練]學生通過計算,得出氫、氧、鐵三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是1、16、56。[閱讀感知]相對原子質量是通過艱難的測定過程計算出來的,我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為測定相對原子質量做出卓越的貢獻。大家閱讀課本資料,了解有關張青蓮教授的事跡。[講解]經過這樣的計算得到的數(shù)據都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由于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已經被全部測定出來,所以在平時做題過程中,并不【歸納總結】由于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1個質子或1個中子的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即1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之比,均約等于1,因此可得出如下關系: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1)原子的實際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不方便,因此采用相對原子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值,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3)(3)相對原子質量有單位,國際單位為“1”,一般不寫也不讀出。二、進行新課需要再計算,只需要查閱書后的元素周期表即可?,F(xiàn)在看誰又快又準地把課本表3-1中的五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查出。[學生查表]氫-1碳-12氧-16鈉-23氯-35.5鐵-56[引導探究]同學們觀察表中數(shù)字看相對原子質量與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電子數(shù)的關系?[討論交流]思考、討論。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相對原子質量[教師小結](1)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是一個比值,它的單位是一,符號是1(單位1,一般不寫出)。(2)因為跟質子、中子比電子質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相比較,均約等于1。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子數(shù)加中子數(shù)?!景鍟O計】課題2原子結構第1課時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1.原子的構成2.相對原子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是比。8(3)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認識了原子的內部結構?,F(xiàn)在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練w納總結】①原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②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③同一原子中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④同種原子質子數(shù)相同,不同種原子質子數(shù)不同?!静贾米鳂I(yè)】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第2課時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離子的形成【素養(yǎng)目標】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2.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元素性質的關系。3.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4.學習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窘虒W重點】1.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2.離子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1.核外電子排布。2.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離子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窘叹邷蕚洹慷嗝襟w課件。【課前預習】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作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陰離子。2.離子符號的意義:3Ca2+2表示1個鈣離子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3表示3個鈣離子3.在含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低,離核遠的電子能量較高,因此,核外電子的運動是按能量高低在分層運動。【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引入]我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講,原子核外空間很大,電子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那么,電子的運動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就是這節(jié)課研究的重點。二、進行新課知識點1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思考](1)核外電子的排布特點氫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這一電子圍繞氫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間里高速運動。在具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課件展示]動畫展示核外電子的分層運動。[學生閱讀]請大家閱讀課本“原子核核外電子的排布”一段內容,總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及排布特點。[分析]由剛才的動畫模擬可知:核外電子的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它不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xiàn)的區(qū)域??茖W家把這些區(qū)域稱為電子層。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人們又把這種現(xiàn)象叫作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最外層電子數(shù)最多不超過8個(只有第1層的不超過2個)。電子排布時,總是最先排布在離核較近的能量較低的電子層里,然后再依據能量高低逐漸向外層排布。(2)原子結構示意圖[過渡]為了簡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結構及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我們引入了原子9結構示意圖。我們以氧元素為例介紹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畫法。①圓圈及其內數(shù)字代表原子核及核電荷數(shù);②弧線表示電子層;③弧線上的數(shù)字表示該電子層上排布的電子數(shù)。[練習]結合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畫出鎂原子、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小結]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1)電子是分層排布的,第一層不超過2個電子,第二層不超過8個電子,……最外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只有第1層的不超過2個)。(2)電子排布時依據電子層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課外延伸: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體積很??;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在這個空間里做著高速的運動?!咎貏e提醒】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簡明、方便地表示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原子結構示意圖中的小圈和圈內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shù),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shù)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shù)。二、進行新課知識點2離子的形成[閱讀]請學生閱讀課本P67“離子的形成”內容,同時思考下列問題。(1)什么叫離子?什么叫陽離子和陰離子?(2)如何來表示離子的符號呢?(3)講述NaCl的形成過程。(4)離子與原子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回答]問題(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原子叫作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作陰離子。[教師補充]在化學反應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少于4的原子容易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失去幾個電子就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而最外層電子數(shù)多于4的原子容易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的陰離子,得到幾個電子就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回答]問題(2):離子符號表示式為Xn+或Xn-,X表示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化學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離子帶的是正電荷還是負電荷,“n”表示帶n個單位的電荷。例如,A13+表示1個帶3個單位正電荷的鋁離子;3表示3個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酸根離子。[教師講解]離子的寫法:先寫出元素符號,再在右上角標明該離子帶的電荷數(shù),注意“+、-”在數(shù)字后面,離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或1個單位的負電荷時,“1”省略不寫。如:①陽離子:Na+,Mg2+,A13+,NH4+等;②陰離子:C1-,;等。③3個硫酸根離子:3,兩個鎂離子:2Mg2+。[回答]問題(3):鈉與氯氣反應時,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容易失去,形成帶1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表示為Na+);氯原子的最外層有7個電子,容易得到1個電子形成穩(wěn)定結構,成為帶1個單位負電荷的氯離子(即C1-),Na+與Cl-由靜電作用結合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氯化鈉NaCl。像這種由于陰陽離子互相結合而形成的化合物還有很多。小組問題討論:原子得失電子后,核內質子數(shù)改變嗎?(不改變)[課件展示]動畫演示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回答]問題(4):原子、離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提問]原子、分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你知道哪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回答][小結]①金屬、部分固態(tài)非金屬和稀有氣體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如:銅、鐵等。②大部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水、氫氣、氧氣等。③一般由一種金屬與一種非金屬互相作用形成的化合物是由離子構成的,如氯化鈉、硫化鉀[練習]多媒體展示練習內容:下面的物質中,哪些是由分子構成的?哪些是由原子構成的?哪些是由離子構成的?[答案]①②④⑥⑨⑩由原子構成⑤⑦由分子構成③⑧由離子構成(5)物質的構成①由原子構成的物質:金屬、固態(tài)非金屬、稀有氣體②分子構成的物質:氧氣、氫氣、水。③由離子構成的物質:氯化鈉、硫酸銅。[討論](6)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有何種關系。根據核電荷數(shù)或質子數(shù)與核外電子數(shù)的大小關系可以確定某微粒是原子還是離子。原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的微粒是原子;質子數(shù)大于核外電子數(shù)的微粒是陽離子;質子數(shù)小于核外電子數(shù)的微粒是陰離子?!景鍟O計】課題2原子結構第2課時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離子的形成1.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分層排布,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2)原子結構示意圖。(3)原子結構與元素種類及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元素種類及元素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shù)目關系最密切。2.離子的形成(1)離子的定義: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離子的分類: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原子失電子)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原子得電子)(2)離子符號的書寫(3)NaCl的形成過程(4)離子與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5)物質的構成(6)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有何種關系?!菊n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離子化合物是由離子構成的。我們還知道了元素的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shù)目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判斷一種元素是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還是稀有氣體元素,是易得電子、易失電子還是具有穩(wěn)定結構時,只要看其核外電子排布,觀察其最外層上的電子數(shù)目即可?!静贾米鳂I(yè)】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課題3元素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儲備時,學生難以理解。理解元素的概念的困難還在于容易跟原子的概念混淆。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本課題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和名稱,必須會寫、會讀、會用。學生在學本單元之前,并沒學多少元素,尚難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課題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會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他們可以從原子序數(shù)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shù)、相對原子質量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信息,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提供方便。第1課時元素及元素符號【素養(yǎng)目標】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tǒng)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4.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fā)生變化而元素不發(fā)生變5.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理解?!窘虒W重點】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號?!窘虒W難點】1.元素符號的含義。2.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課前預習】1.元素是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還能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有時還能表示一種物質。【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化學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氣中含有氧氣,氧氣由氧元素組成;水中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中也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質很多,可見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課題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元素的知識。二、進行新課知識點1元素[課件展示]介紹幾種原子質子數(shù)6中子數(shù)6碳原子質子數(shù)6中子數(shù)7碳元素質子數(shù)6中子數(shù)8質子數(shù)8中子數(shù)8氧原子質子數(shù)8中子數(shù)9氧元素質子數(shù)8中子數(shù)10我們把質子數(shù)都是6的一類原子叫作碳元素,而質子數(shù)都是8的一類原子叫作氧元素等等。(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思考]怎樣區(qū)分氫元素和氧元素?[歸納]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shù)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shù)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例:所有核電荷數(shù)為8的氧原子總稱為氧元素,所有核電荷數(shù)為1的氫原子總稱為氫元素等等。(2)特點: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質的組成時,只能說該物質由幾種元素組成,而不能說該物質由幾個元素組成。(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①元素是以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為標準對原子進行分類的,所以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shù)。②元素是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內的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同?!咎貏e提醒】元素是一類原子(質子數(shù)相同的原子)的總稱;只表示種類,不論個數(shù),是宏觀概念。原子是微觀概念,既表示種類,又有數(shù)量含義。[過渡]物質的種類很多,但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并不多,到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元素種類僅一百多種。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分別是多少呢?[分析]在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幾種元素的順序為:氧、硅、鋁、鐵。[圖片展示][分析]由上圖可看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等用品,這里的氟、鈣、碘、硒、鐵指的是什么?[回答]都是指元素。[討論]在發(fā)生化學反應S+02S02中,分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結論]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的重組,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發(fā)生變化。[小結]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原子種類、元素種類均不變。(4)原子和元素的區(qū)別[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關系?[講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質的微觀結構,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質的宏觀組成。原子時只能對應微觀粒子,而用元素時只能對應宏觀物質。[總結]分子、原子、元素、物質之間的關系:①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shù)。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元素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咎貏e提醒】地殼中的元素含量是以質量分數(shù)計的,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以體積分數(shù)計的。巧學妙記: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依次為氧、硅、鋁、鐵、鈣,可巧記為“養(yǎng)龜用鋁和鐵蓋住”??諝庵泻孔疃嗟氖堑?。[課件展示]展示下列練習: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將錯誤的說法加以改正。a.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氧化汞中含有氧氣分子。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c.水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答案]a.錯誤。改正: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b.錯誤。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c.錯誤。改正: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小結]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時一般用“構成”,描述物質的宏觀結構時一般用“組成”,對應關系如下:宏觀→物質→元素→組成微觀→分子→原子→構成知識點2元素符號(1)書寫[過渡]了解了元素的定義以及它的特點后,我們再來看元素的表示?!爸R是無國界的”,但各個國家有各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來表示,則給學術交流帶來很多的不便,從而也會阻礙化學前進的腳步。所以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國際上采用統(tǒng)一的符號——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閱讀]請大家閱讀資料,了解元素符號的來源和書寫方法。[小結]①道爾頓曾用圖形加字母的方式作為元素符號。但隨著發(fā)現(xiàn)的元素越來越多,符號設計越來越復雜,這種符號不便于書寫和記憶,因此未能廣泛采用。②現(xiàn)在國際上統(tǒng)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元素,書寫時要大寫。如,氧一—0,氫——H,碳——C。[課外拓展]據報道,目前有些中小學生喜歡使用涂改液,經實驗證明涂改液中含有許多揮發(fā)性有害物質,吸入后易引起慢性中毒而頭暈、頭痛,嚴重者抽搐、呼吸困難,二氯甲烷就是其中一種。二氯甲[歸納]元素符號的書寫方法:第一個字母一定要大寫,第二個字母一定要小寫,即“一大[提問]從課本的表格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回答]①知道一種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號。②知道一種元素,還可以查出該元素的相對[說明]相對原子質量一般是不要求記憶的,做題時可查閱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對原子質量(2)意義[思考]元素符號表示什么意義呢?[講解][思考]如果在元素符號前面加上化學計量數(shù)是否還能表示該元素?[小結]如果在元素符號前面加上化學計量數(shù),就只表示該元素原子個數(shù),不能表示該元[練習]下列符號各表示什么意義?①2N②3S③nFe[答案]①2N表示2個氮原子②3S表示3個硫原子③nFe表示n個鐵原子(3)元素的分類書寫由兩個字母組成的元素符號時,一定要注意“一大二小”原則,否則容易出錯。如Co表示鈷元素,若寫成CO,則表示一氧化碳。要點提示:元素符號既表示一種元素,又表示一個原子,但不一定都表示[回答]元素中文名稱造字有規(guī)律,從它們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們屬于哪一類元素:有“乍”字旁的是金屬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態(tài)非金屬元素,有“氣”字“氵”字旁的是液態(tài)非金屬元素。只有金屬元素汞例外,通常狀況下它是液態(tài)。[思考]請大家結合教材資料,來分析一下元素可以怎么分類?【板書設計】課題3元素第1課時元素及元素符號1.元素(1)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氧、硅、鋁、鐵(3)特點: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4)分子、原子、元素、物質之間的關系2.元素符號(1)寫法:一大二小(2)意義:(3)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我們知道,元素表示物質的宏觀組成,它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F(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元素有一百多種,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質就是由這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元素用統(tǒng)一的元素符號表示,我們不僅要認識元素符號,還要會寫、會讀、會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元素符號具有兩個意義;它既可表示一種元素,又可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静贾米鳂I(yè)】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第2課時元素周期表【素養(yǎng)目標】1.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2.通過展示元素周期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元素的有關知識,并能根據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3.使學生感受到元素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化學學科的實踐價值?!窘虒W重點】元素周期表的認識?!窘虒W難點】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菊n前預習】1.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橫行,18個縱行,每一個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叫作一個族(8、9、10三個縱列共同組成一個族)。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電荷數(shù)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的序號,叫作原子序數(shù)。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與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在數(shù)值上相同?!窘虒W過程】一、新課導入超市中的商品成千上萬種,為了便于顧客選購,必須將商品分門別類、有序地擺放。同樣組成物質的一百多種元素,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也需將它們按其內在規(guī)律排列。那么這一百多種元素是按怎樣的規(guī)律排列的呢?知識點一、元素周期表[簡介]許多化學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有關元素周期表的知識。[提問]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回答]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種元素均占據一格。對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等內容。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數(shù)由1遞增到8(或2),達到稀有氣體原子的相對穩(wěn)定結構,然后又重新出現(xiàn)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從1遞增到8的變化規(guī)律,這種呈規(guī)律性的變化就是“元素周期表”名稱的來源。[提問]關于核電荷數(shù)我們學過什么等量關系?[回答]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分析]原子序數(shù)和核電荷數(shù)在數(shù)值上相等,所以我們可將以上等量關系拓展為如下等量關系: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提問]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幾個橫行和縱行,分別叫什么?[回答]元素周期表每一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叫作一族。[小結]元素周期表每一橫行叫作一個周期,共有7個橫行。周期表的18個縱行中,每一個縱行叫作一族(第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有16個族。(記憶:橫是周期,縱是[思考]元素周期表上有幾種顏色?不同顏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區(qū)別?[回答]共有三種顏色,三種顏色將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進行了區(qū)分。[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元素周期表,但是我們還要學會熟練地使用元素周期表,了解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意義。[小結]元素周期表的意義: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①尋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尋求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②便于學習和記憶。[活動]以鄰座的同學為一小組,從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數(shù)為6、7、12、14、16、18、20、29、47的元素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shù)和相對原子質量,并指出它們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每個同學查找?guī)追N元素,并互相訂正答案。[活動(1)]①6號元素為碳,符號C,核外電子數(shù)6,相對原子質量12,非金屬元素(以下順序相同)。②7號:氮,N,7,14,非金屬。③12號:鎂,Mg,12,24,金屬。④14號:硅,Si,14,28,非金屬。⑤16號:硫,S,16,32,非金屬。⑥18號:氬,Ar,18,39.95,稀有氣小組問題討論:元素周期表中,每格左上角的數(shù)字(原子序數(shù))在數(shù)值上等于什么數(shù)?(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金屬。⑧29號:銅,Cu,29,63.5,金屬。⑨47號:銀,Ag,47,108,金屬。[設問]考查每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么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元素周期表”這個名稱與這個規(guī)律有沒有關系?[講解]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開頭為金屬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屬元素,結尾是稀有氣體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性質出現(xiàn)了周期性的變化?!霸刂芷诒怼钡拿Q與這一規(guī)律有關。【板書設計】課題3元素第2課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等內容。(2)周期表每一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縱行叫作一個族。(3)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學工具——元素周期表。通過元素周期表,我們可以獲得許多化學知識,知道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布置作業(yè)】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鐚W科實踐活動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學習和理解“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有助于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視角,建立認識物質的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之間的聯(lián)系。本活動通過“探究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認識模型在探索物質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