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3100字】_第1頁
【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3100字】_第2頁
【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3100字】_第3頁
【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3100字】_第4頁
【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31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綜述目錄TOC\o"1-3"\h\u9860企業(yè)組織與組織變革相關理論綜述 1163761.1企業(yè)組織及組織變革的再認識 128201.2系統(tǒng)與權變的組織變革理論 2297181.3資源與能力的組織變革理論 2268681.4關于集權和分權的代理成本理論 33597參考文獻 41.1企業(yè)組織及組織變革的再認識對于什么是企業(yè)組織,韋伯(1947)[2]和法約爾(1925)[3]等人提出了有封閉或限制性邊界的職能組織觀,巴納德(1938)用協作系統(tǒng)分析企業(yè)組織,提出共同目標、信息溝通和協作意愿三要素[4],西蒙(1949)認為組織是決策者組成的系統(tǒng)[5],豪爾(1991)則認為組織是有著一定邊界、秩序、層級和溝通的協調系統(tǒng),以環(huán)境為基礎而生存,以一系列目標從事活動,并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成員負有責任[6]??偨Y以上研究結果,得出企業(yè)組織具備以下特征:組織即基本子系統(tǒng)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與此同時它自身也是社會子系統(tǒng);組織基于共同目標和使命,通過溝通和協調從事活動,形成分工和專業(yè)化;組織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許多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一直致力于企業(yè)組織變革的研究,不同時期的企業(yè)組織變革理論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產生,有其自身價值也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現實中組織變革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關于其內涵尚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近些年來,學術界將組織結構變革視為組織變革的重點內容[7-8]。從組織內涵中開放和動態(tài)的特征可以看出,變革與組織是有機統(tǒng)一的,一方面,組織以持續(xù)的環(huán)境為基礎而生存,它會通過變革主動、快速、靈活地與環(huán)境相適應和協調,使自身有效率地運行;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明確企業(yè)組織的內涵,才能更準確地厘清自身,為變革路徑指明方向,從而做出適時的、適當的調整。企業(yè)管理體制的表現形式一般為組織結構,如果企業(yè)管理體制發(fā)生了變化,客觀上就要求有相適應的組織結構與其匹配。因此,本文認為企業(yè)組織變革就是企業(yè)為與環(huán)境變化相適應和協調,而在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做出適時的、適當的調整或重構。1.2系統(tǒng)與權變的組織變革理論柏森斯最先把一般系統(tǒng)論應用在組織變革研究當中,他提出組織自身就是社會分系統(tǒng),具有統(tǒng)一協調、匹配環(huán)境、保持形態(tài)、完成目標等四方面特征,并通過決策、管理、技術三個層次來維持[9]??ㄋ固睾土_森茨韋克(1970)發(fā)展了柏森斯的思想,指出組織具備開放性,其邊界與環(huán)境之間彼此產生作用,其內部則擁有互相之間既獨立但又存在特定聯系的分系統(tǒng)[10]。瓊·伍德沃德發(fā)表《工業(yè)組織:理論和實踐》(1965)提出組織結構會隨技術特點而變化調整,并且組織績效與結構和技術之間的適應度相關的權變觀。弗雷德·菲德勒(1967)基于領導行為與情景之間關聯,首次提出領導權變模型。莫爾斯和洛希(1970)認為沒有一個適合所有、穩(wěn)固不變的萬能管理辦法,組織運行受到內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可當做組織函數自變量,也會受到自身管理理念及技術影響,可當做組織函數因變量,組織需要根據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函數關系,將各種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的資源做最佳整合[11]??ㄋ固睾土_森茨韋克將以上兩種觀點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廣義上系統(tǒng)與權變的組織成長理論。本文從上述理論歸納出系統(tǒng)與權變理論的要點有:組織即開放、動態(tài)、復雜系統(tǒng),內部擁有既關聯又獨立的分系統(tǒng);與此同時組織自身也屬于社會系統(tǒng)一部分,同其他各分系統(tǒng)之間彼此依賴、互相影響,并根據內外環(huán)境變化進行動態(tài)適應調整;組織是在管理者的領導下,對其中一切有目標的活動進行管理,組織內各分系統(tǒng)之間也會因權變因素影響,不斷調整和適應,以達到內部協調。1.3資源與能力的組織變革理論彭羅斯(1959)構建“資源—能力—成長”組織分析框架,提出其增長力量來自內部稀缺性資源[12],這些觀點為資源基礎理論奠定基礎。沃納費爾特(1984)開啟了資源基礎理論,他將企業(yè)視為資源結合體,強調從優(yōu)化資源、提升能力和累積知識的角度來分析競爭優(yōu)勢[13]。杰恩·巴尼(1991)提出資源包含表現為實物形態(tài)的有形資源,表現為技術、知識、文化、品牌、商譽等的無形資源以及表現為組織能力的組織資源的綜合體系,并首次界定使企業(yè)具有長久競爭力的資源應具備價值性、異質性、不易模仿和不可替代等四個特點[14]。科格特和桑德爾(1992)提出企業(yè)知識基礎觀點,即企業(yè)通過知識轉移,吸收并且有效利用對自身有益的知識,使得組織獲得競爭優(yōu)勢[15]。茲奧羅和溫特(2002)指出顯性知識明確化、隱性知識累積及知識編碼等三類機制協同進化為生成企業(yè)能力奠定根基[16]。提斯等人(1997)將演化經濟學與資源基礎理論結合,將企業(yè)長期形成的學習適應性和組織能力定義為“動態(tài)能力”并提出分析框架,認為企業(yè)內部擁有動態(tài)重組優(yōu)勢的整合能力,該種能力來源于企業(yè)為適應變化持續(xù)演進的路徑以及內在更新自身專長的整合過程[17]。杰恩·巴尼(2001)建議引進“能力”來填補資源基礎理論過于強調競爭優(yōu)勢來自有形資源的缺陷,提出了企業(yè)本質就是有效利用資源的能力[18]。以上研究均是針對企業(yè)如何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且動態(tài)復雜市場環(huán)境下獲取長久競爭優(yōu)勢這一基本問題,上述三類理論對此做出了相對應探究,綜合起來概括出廣義上基于資源與能力的組織成長理論基本框架,把競爭力的研究從外部轉到了內部,認為企業(yè)想要獲取長久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內部能夠掌控并加以利用的資源與能力,內部資源、能力的累積、整合與應用是解釋自身為適應變化而進行組織變革提高長久競爭力的關鍵。1.4關于集權和分權的代理成本理論20世紀70年代左右,經濟學家研究拓展了組織理論,一個是交易費用理論,另一個是代理成本理論,其中,以代理成本理論為基礎對企業(yè)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進行研究的影響最為深刻。詹森和麥克林(1976)研究了完全不存在以及必然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兩種情況,指出只要存在上述關系,“委托-代理”雙方就會因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產生代理成本,主要構成有委托人監(jiān)督代理人和代理人自我擔保所產生的成本,以及代理人決策與委托人最優(yōu)決策有偏差造成的效用損失[19]。他們認為將信息傳給有決策權的人,又或是決策者將權力授給有相應信息的人,便能將信息與決策權有機結合起來。在代理成本理論基礎之上,芮明杰和陳守明(1999)把決策權配置同做優(yōu)決策所需信息傳遞建立聯系,提出了一個權衡“集權”與“分權”的分析模型,即組織成本歸為代理成本與信息成本相加之和[20]。其中,代理成本是分權管理體制下因“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成本,信息成本是集權管理體制下的信息不對稱成本。綜上,為便于理論分析,本文將代理成本簡單的理解為監(jiān)督成本,企業(yè)組織的管理成本主要受監(jiān)督成本和信息成本影響,集權管理體制下監(jiān)督成本低而信息成本高,分權管理體制下信息成本低而監(jiān)督成本高,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變革就是監(jiān)督成本與信息成本追求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參考文獻[1]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塑造工業(yè)時代:現代化學工業(yè)和制藥工業(yè)的非凡歷程[M].羅仲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8.[2]MaxWeber.TheTheoryofSocialandEconomicOrganization[M].A.M.HendersonandT.Parsons,trans.NewYork:TheFreePress,1947:145-146.[3]亨利·法約爾.工業(yè)管理與一般管理(珍藏版)[M].遲力耕,張璇,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4]C.I.Barnard.TheFunctionoftheExecutive[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8:73.[5]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M].楊礪,韓春立,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9.[6]Richard.Hall.Organizations:Structures,Processes,&Outcomes[M].NewJersey:PrentieeHall,Ine.1991:32.[7]KRLP,KRLOVV.Approachestochangingorganizationalstructure:theeffectofdriversandcommunication[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6,69(11):5169-5174.[8]李海艦,李燕.企業(yè)組織形態(tài)演進研究——從工業(yè)經濟時代到智能經濟時代[J].經濟管理,2019(10):22-36.[9]T.Parsons.TheSocialSystem[M].NewYork:TheFreePress,1951.[10]E.卡斯特,E.羅森茨韋克.組織與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1]焦明宇.我國國有企業(yè)組織結構變革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7.[12]伊迪絲·彭羅斯.企業(yè)成長理論[M].趙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13]Wern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5(2):171-180.[14]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15]KogutB,ZanderU.KnowledgeoftheFirm,CombinativeCapabilities,andtheReplicationofTechnology[J].OrganizationScience,1992,(3):383-397.[16]ZolloM,WinterSG.DeliberateLearningandtheEvolutionofDynamic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Science,2002,13(3):339-351.[17][18][19]MCJensen,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