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篇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算法。
2、學會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
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
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前知識C
教學過程:
一、實踐調查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qū)住戶情況
二、課內交流
1、讓同學們根據調查所得的'數(shù)學信息編一道數(shù)學應用題。
2、根據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算法
三、習題鞏固:
1、試一試
11X4324X1244X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四、綜合應用:
陳老師班上有42名同學,她為同學們購置書包和文具,一個書
包24元,一個文具11元,買書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錢?一共花了
多少錢?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法,掌握簡單的
時間單位的換算。
2、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意義的數(shù)學信息,找出要解決的問
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掌握解學問題的基
本方法。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運用所學
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一起點時間二經過的時
間。
3、滲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
與反思。
教學難點:
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一起點時間二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
開學了,熊大加熊二從熊堡出發(fā)去學校,熊大用了2小時,熊
二用了120分鐘,熊大說它用的時間少,熊二說它的用時少,它倆
誰也不甘示弱。同學們,請你們當裁判,它們倆究竟誰用的時間少,
好嗎?
二、學
(一)單位換算
1、從熊堡到學校,熊大熊二誰用的時間少?為什么2時=120
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
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學間相互說一說。
4、180秒二()分,你是怎么想的?
5、練一練:3分二()秒
600分二()時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獨立思考,然后與你的同學交流交流。
(二)時間計算
9月1日,小明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課件出示)
三、析
1、觀察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數(shù)學信息?(小明7時30
分離家,7時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小明從家到學
校用了多長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
什么方法?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3、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收集信息。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1)直接數(shù)一數(shù),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鐘。
(2)7:30到7:45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3)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鐘。
5、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對嗎?你是怎么想的?(7:30
過15分鐘就是7:45,15分鐘是對的。)
6、寫上答語。(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7、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8、整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誰
來說說?師做整理板書:閱讀與理解一分析與解答一回顧與反思。
四、練
1、填一填。
在O里填上、或二
9分090秒4時024分1分15秒065秒3時0200分140秒
02分1時30分0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給外地打工的媽媽打電話,電話亭的營業(yè)時間,早二9:
00開門,晚上8:00關門。小明8:40到達,他還要等多久呢?
3、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4、作業(yè):課本第7頁第8題。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通分的意義,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練的把異分母分數(shù)化成與它們相等的
同分母分數(shù)。
3、能靈活的運用通分的方法進行分教的大小比較。
教學重難點:
運用通分的方法進行分數(shù)大小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什么是通分?怎樣通分?
2、我們可以在什么時候應用通分?
3、互動:相互出題練習相互評價交流(3分鐘)
二、教學例5
學生提出問題c分析解答。
師:誰看的頁數(shù)多?這個問題實質是什么?
生:比較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師:小組研究,比較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方法一:畫圖比較
方法二:通分比較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shù)
方法三:化成小數(shù)再比較學生匯報,分類領悟比較的方法。注
意方法的規(guī)范。
3/5=27/454/9=20/45
因為27/4520/45
所以3/54/9小芳看的書多。
你還有什么別的比較方法嗎?
小結:通分的方法在比較分數(shù)大小中的運用
三、鞏固練習
1.先通分,再比較下面各組分數(shù)的大小66頁練一練
2、練習十二第五題先明確題目的要求有兩個。
3、自由練習
分小組編擬交換練習
四、課堂小結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相遇問題》第58準備題、例5及做一
做,并完成練習十三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
2、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的
解答方法。
3、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
義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通過電腦演示了解相遇問題中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
電腦演示一聲槍響后,兩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來。
提問:一聲槍響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們的出發(fā)時間和運
動方向是怎樣的?
(板書: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如果他們繼續(xù)走下去,結果可能會怎樣?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來、相遇以后相交而過)
結果究竟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
電腦演示兩人相遇。
(板書:結果相遇)
誰能完整的說說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評析: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chuàng)設動
態(tài)情境,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同時出發(fā)、相向
而行、結果相遇這幾個相遇問題的幾個基本要素,為例題教學掃除
了文字障礙。并且通過生動形象卡通畫導入新課,大大激發(fā)了學生
學習的興趣。]
2、揭示課題:
像這樣,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最后相
遇,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用遇問題)
過去我們學過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你們還記得一個物體
運動時,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問題中,運動物體變成了兩個,他們的速度、
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研
究這個問題。
二、引導探究,教學新知
(一)教學準備題。
1、電腦配音顯示準備題。
我是張華,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誠,我的速度是每分
70米。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他倆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向對方走去。
下面是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請同學們先看動畫,
再完成下表,然后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走的時間張華走的路程李誠走的路程兩人所走的路程和
現(xiàn)在兩人的距離1分60米79米2分3分
討論:①出發(fā)3分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說明了什
么?
②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2、觀察填表,討論分析。
(1)學生填寫表格,并討論屏幕上的兩個問題。
(2)全班校對答案。提問:2分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
怎樣計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_2=260米)
(3)學生回答討論的兩個問題。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自己觀察、填寫、討論,發(fā)現(xiàn)了兩個物體
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兩家的
距離。下面我們就利用這個規(guī)律自己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評析:在準備題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討
論,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兩人所走的路程與兩家距離的關系,為
研究解題方法作了充分的準備,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
神。]
(二)教學例50
1、電腦出示例5及線段圖: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
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
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學生嘗試解答,兩生上臺板書。65_4+70_4(65+70)
_4=260+280=135_4=540(米)=540(米)
3、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①請用第一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提問:題中只有一個4,為什么算式中出現(xiàn)了兩個4?
師:經過4分兩人相遇,說明相遇時兩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
們也可以把這個時間稱為相遇時間。相遇時間在這種解法中要用到
兩次。
②請用第二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
[評析:在學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時間三者間關系的基礎上,
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通過自己探索,尋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
的思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電腦演示強化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相遇問題中求路程有幾種解法?請
看屏幕。
電腦演示:一種是先求出小強走的路程和小麗走的路程,再加
起來就得到兩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另一種解法是
先把小強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麗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來,得到每分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因為經過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時間4,就得
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
[評析:通過大屏幕色彩鮮艷的線段閃銀演示,加深了學生對
第一種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種解法的難點,通過將兩
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動、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內涵。教者
靈活地利用多媒體圖象的移動、合并、返回的運動特點,揭示速度
和、相遇時間、距離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第二種方法的理
解。]
5、總結數(shù)量關系式: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種解法,你更喜歡哪一
種?根據這種解法你發(fā)現(xiàn)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
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和、相遇)有了這個數(shù)量關系式,你知道相遇問題中
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6、學生看書質疑。
三、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根據題意連線。
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
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兩車相遇。
442.5兩人的速度和522.5兩地的距離44+52相遇時甲
車所行的路程(44+52)_2,5
相遇時乙車所行的路程44_2,5+52_2.52、用兩種方法解答。
(59頁做一做第1題)
2、只列式不計算。(練習十三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反饋中引導學生把第2題與前面的
習題比較,明確雖然兩車運動方向、出發(fā)地點等情況與前面習題不
同,但它們都是求兩個物體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一時間二
路程得到。
[評析: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有坡度有層次,目的性強。先通
過連線題強化相遇問題中的各個概念;然后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
應用題,實現(xiàn)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最后解決有變化的相遇問
題,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重點突出,一題一得,既減輕了學生的
過重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益。]
四、闖關游戲,拓思創(chuàng)新:
電腦演示闖關畫面,配音出示游戲規(guī)則。
1、第一關:貓和老鼠從兩地相向而行,貓每分跑50米,老鼠
每分跑6米。跑了2分,還相距120米,求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用速度和乘以時間得到了路程,為什么還要加120?
2、第二關: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
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
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關:甲乙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
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過,走了4分,兩人相距90米,求兩
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為什么每一種算法都要減90?
4、小結:今后同學們在解答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時,首先
要弄清他們運動的時間、方向和結果,再靈活運用相遇問題的思路
進行解答。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探記“求平均數(shù)”問題的分析
方法。
2、能正確列式解答“求平均數(shù)”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shù)”問題的分析方
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三個數(shù)學小伙伴都想和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內看誰投
中的個數(shù)多。小胖1分鐘投中了5個,他認為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
水平,于是要求再給他兩次機會,讓他能充分發(fā)揮出水平。第二次,
他投中了5個,第三次,還是5個??磥硭乃胶芊€(wěn)定,用5來
代表他1分鐘投籃的水平合適嗎?
二、新授
1、師:小淘氣1分鐘投了3個,他也要求再給兩次機會。第二
次投中5個,第三次投中4個。
剛剛小胖三次都投中5個,那顯然就用5來代表小胖的水平。
現(xiàn)在用幾來代表小淘氣1分鐘的水平呢,說說理由。
生:用4來表示...;用5來表示....。
師:用超常發(fā)揮的補救發(fā)揮失常的,這時候,用4來代表他的
水平比較合適。這個方法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因為4在3和5的中間;把超常發(fā)揮和發(fā)揮失常的去掉,
他們不具備代表性;因為4是3、4、5的平均數(shù)……
師:不管超常發(fā)揮還是發(fā)揮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
再均分,(板書)能使每一次的個數(shù)一樣多。移多補少的目的也是
將每一次的個數(shù)變成一樣多(板書)。用一樣多的這個數(shù)來代表他
的水平合適嗎?
遇到這樣數(shù)據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過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
代表他水平的'數(shù)。
2、師: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機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第一次投了3個,第二次投了7個,第三次2個,看來水平很
不穩(wěn)定,一起用手勢高低來表示他的三次投籃結果。
師:你覺得用幾來代表他1分鐘的水平呢?
生:計算,是4。
師:4是從哪里來的?前面的小淘氣是3個、4個、5個,好歹
還有個4出現(xiàn),這里一個4都沒有,怎么會用4來代表呢?和同桌
說說道理。
生:3+7+2=12個12+3=4個(板書算式)
生: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7拿出1給3,再拿出2給2。
(媒體)
師:現(xiàn)在用4耒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適嗎?不管是求和均分還
是移多補少,這兩個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數(shù)據變得同樣多,像這樣
通過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補少,使得數(shù)據變得同樣多,就是在求原來
這些數(shù)據的平均數(shù)c(板書)
我們說,4是3、7、2這3個三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
那么小淘氣的投籃水平也是4,這個4又是哪些數(shù)的平均數(shù)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數(shù)。
師:這個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二
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籃水平嗎?我們辛苦了那么
久,結果這個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
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師:平均數(shù)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這一組數(shù)據的平均
水平、整體水平。(板書)
3、師:終于輪到老師投籃了,老師想要4次投籃機會,小朋友
會同意嗎?為什么?
師:小丁丁笑了,老師,我們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總數(shù),
你投好了,還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們就
同意你投4次。
老師第一次1分鐘投進了4個,第二次6個,第三次5個。到
這里老師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師想就此收手,
你們猜3個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么?老師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贏
嗎?也可能輸。
老師第四次投中了1個。我贏了還是輸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個,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
了9個呢?
三、練習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點,就有人
的身高...
不然移多補少補給誰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間的人一定是
160嗎?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嗎?
生: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補少的結果,是求和均分的結果,
也許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圖片C
師:掌握了平均數(shù)以后,回到生活中再來看在這些數(shù)據還會上
當嗎?
4、有一則調查新聞,說先在的男性平均壽命是71歲。30年過
去了,男性平均壽命從68上升到了71,該高興還是難過?可是一
個老爺爺看到新聞都難過得哭出來了,他今天剛過了70歲生日,你
覺得他為什么會難過?他有必要去難過嗎?說明他不懂平均數(shù)。你
懂不懂平均數(shù)?你能用今天學的本領來勸勸他,讓他喜笑顏開嗎?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還是短?出示。
《2010年世界衛(wèi)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
71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4歲。
四、總結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L知識技能:經歷探索分數(shù)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shù)的基本
性質,能運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shù)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
大小不變的分數(shù)。
2.思考與問題解決:經歷觀察討論,操作等學習活動,能對分
數(shù)的基本性質作出簡要的,合理的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
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數(shù)學學習活動,使學生
進一步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鼓勵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勇
于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探索,發(fā)現(xiàn)和掌握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并能運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歸納概括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正方形紙.,彩筆。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分別出示兩張不同的孫悟空的照片。師:學們仔細看看
這兩張照片,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指名回答)。
2.教師引導交流:孫悟空本人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外表的打扮
裝飾發(fā)生了改變。
3.學生初步感知了什么變了而什么卻沒有變的概念。
4.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探記什么變了而什么沒有變的
有關內容。教師板書課題: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
興趣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能力,為下一步學習營造一
個輕松活躍的氛圍C
二、探究新知C
(一):1.師:在我們在學習這個新的內容之前,我們首先來
復習一下除法與分數(shù)的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被除數(shù)二課件出示:120+30=(120X2)4-(30X2)=
(1204-10)4-(304-10)=2.同學們說說這幾道相等嗎?(指名回
答)。
3.教師引導說出商不變的性質,課件出示商不變的性質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商不變的性質,為下一步更容易的學習分
數(shù)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知。
L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把手中的紙平均
折成4份,其中把3份圖上你喜歡的顏色。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并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學生的作業(yè)。
4.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
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指名回答)。
5.教師歸納總結,并課件出示:設計意圖:同一張紙能平均分
成不同的份數(shù),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6.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它們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樣變,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后,
教師集體指導觀察,并板書:
教師歸納總結后,學生完成課本66頁的填空題,完成后集伍回
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一些表象,但這些表象還須
上升為科學理論,這就需要學生能透過表象識別表現(xiàn)后蘊藏的規(guī)律,
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舉一反三,解決同類相關問
題。
7.課件出示:(通知互相討論)
(1)相比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變化?(2)在這個變化中,
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8.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
數(shù)(0除外)分數(shù)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教師特別
強調“同時”"同一個數(shù)”)。
9.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要0除外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因為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得0,而分數(shù)的分母是不能為0的。
10.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來看看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你們以前學習過
得商不變性質有什么不同呢?(課件出示兩性質作對比)
師: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
三、鞏固強化,拓展應用。
(1)課件出示:(集體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數(shù)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數(shù)大小不變的分數(shù)。(指名到臺
上板演)。
(4)課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爺爺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到了這塊她的,老
二分到了這塊地的C老三分到了這塊的。老大、老二覺得自己很吃
虧,于是三人就大吵起來。剛好阿凡提路過,問清爭吵的原因后,
哈哈的笑了起來,給他們講了幾句話,三兄弟就停止了爭吵。
你知道,阿凡提為什么會笑嗎?他對三兄弟講了哪些話?(讓
學生課后去思考)
設計意圖:多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調動
了學習的積極性。
四、回顧總結,梳理新知。
同學們,你們對分數(shù)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書設計:分數(shù)
的基本性質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分數(shù)
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教學反思:
L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出示孫悟空的照片激發(fā)學生的興
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數(shù)。請同學們用一張正方形
紙片,動手折一折,通過三次的對折,每次找出一個和相等的分數(shù),
比較涂色部分大小有沒有變化?(沒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經歷總結得出:分數(shù)的分子
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分數(shù)大小不變。學生對此
進行鞏固后,再引導學生說出:0除外。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
動腦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難點,取得很好的效果。
3,鞏固練習,圍繞中心。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
呈現(xiàn),使學生加深對分數(shù)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所學知識,學有所獲,并進一步學習約分和通
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能直接在方格圖上,數(shù)出相關圖形的面積。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將較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
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策略、方法的多樣性。
二、重點難點
整點:指導學生如何將圖形進行分割,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解決
問題的多樣性和簡便性。
難點:學生能靈活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來學習《地毯上的圖形面積》。請同學們把書P18
頁,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地毯圖,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組討論。
3、匯報:對稱圖形、邊長為14米的正方形、圖案由藍色組成。
4、看這副地毯圖,請你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面積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圖形面
積是多少呢?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怎樣簡
便就怎樣想,并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3、小組內交流、討論。
4、全班匯報。
a)直接一個一個地數(shù),為了不重復,在圖上編號。(數(shù)方格法)
b)因為這個圖形是對稱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數(shù)出一份中
藍色的面積,再乘4。(化整為零法)
c)用總正方形面積減去白色部分的面積。(大減小法)
d)將中間8個藍色小正方形轉移到四周蘭色重疊的地方,就變
成4個3_6的長方形加上4個3_3的正方形。(轉移填補法)
5、師總結求藍色部分面積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第一題。
(1)學生獨立思考,求圖1的面積。
(2)說一說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不滿一格的
當作半格數(shù)”O(jiān)
2、第二題。獨立解決后班內反饋。
3、第三題。
(1)學生獨立填空。求出每組圖形的面積。學生完成后班內交
流反饋答案。
(2)學生觀察結果,說發(fā)現(xiàn)。
第(1)題的4個圖形面積分別為1、2、3、4的、平方數(shù)。
第(2)題與第(1)題進行比較,第(2)題的3個圖形的面積
分別是前面一組題的前3個圖形面積的一半。
(四)總結
對于計算方格圖中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分割,可以直接
數(shù),可以“大減小”,還可以轉移填補。
四、板書設計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
一個一個地數(shù)(數(shù)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為零法)
總面積減去白色面積。(大減小法)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從設計上講,我充分考慮到學生是主體的新理念,采用
小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學形式,在大膽猜測、積極嘗試中尋找解
決問題的策略,對于不同情況優(yōu)化選擇。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
8)
教學目標
1、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
格紙依據兩個數(shù)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進一步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數(shù)對與位置一一對
應思想。
3、初步建立坐標系的概念,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1、能運用數(shù)對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紙上畫出指定圖形或地點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提問:怎樣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要先確定列數(shù),再確定行數(shù),即(列
數(shù),行數(shù))。
設計意圖
通過復習用數(shù)對表示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明確要先確定列數(shù),
再確定行數(shù),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橫排和豎排所構成的區(qū)域是整個動物園的范圍。動物園的各場
館都畫成一個點,這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與橫線的交點上。
(2)師談話引出問題。
不僅找座位需要確定位置,看圖時我們也要確定位置。這張動
物園圖很清楚地表示了每個場館的位置,你能說出這個場館分成了
幾行幾列嗎?(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數(shù)對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門的位置,熊貓館的位置該怎樣表示?你能
表示出其它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大象館(_)猴山(_)海洋館(_)。
(4)在圖上表示場館的位置。
出示飛禽館(1,1),學生說明位置后,再在圖上標出位置。
學生獨立標出猩猩館(0,3),獅虎山(4,3)的.位置,然后
再投影訂正。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數(shù)對,有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不同?
小結:表示同一列物體位置的數(shù)對,它們的第一個數(shù)相同;表
示同一行物體位置的數(shù)對,它們的第二個數(shù)相同。
3、適時練習: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4、小結:想一想:怎樣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先找出數(shù)對表示的是第幾
列,第幾行,然后在列數(shù)與行數(shù)相交處描點,標上名稱。
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實
際操作,會根據題目中所給數(shù)對在方格紙上確定具體物體的位置。
三、鞏固練習
1、根據數(shù)對,在方格上標出各種動物的位置。
熊貓(2,1)、小兔(3,4)、小貓(2,4)、小狗(3,1)
2、完成練習五第3題。
讓學生對照數(shù)對涂方格,涂描后教師展示學生的進行對照。
3、完成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理解國際象棋在棋盤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規(guī)則,并會用數(shù)
對確定棋子的位置C
四、課堂總結
談談今天你的收獲?
教后思考: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9)
設計說明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起
來并不難,教學時應注意突出以下兩點: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制造懸念,激
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本設計由學生喜歡的孫悟空導入,
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練習時,將“做一做”的題
目融入到游戲之中,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鞏固強化
的目的。
2、以人為本,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
識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即學生能學會的,老師
決不代替。本設計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究
出最簡分數(shù)的意義c學習約分時,放手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不是最簡
分數(shù)的分數(shù)化成最簡分數(shù),讓學生說出不司的思路和方法,體現(xiàn)了
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Q
設計意圖:
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及時反饋,教師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
約分的兩種方法時,讓學生在頭腦中感受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知識
表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1)復習鞏固,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求下面每組數(shù)的公因數(shù)。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大家都看過《西游記》,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誰最厲害?大
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別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
節(jié)課我們就來“變分數(shù)”。
(2)認識約分
1、嘗試“變分數(shù)”。
課件出示教材65頁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較小且分數(shù)大小
不變的分數(shù)。
讓學生了解“變化”的要求:
①這個分數(shù)要與的大小相等。
②這個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①所變出的分數(shù)與原分數(shù)有什么關系?
②像這樣,把一個分數(shù)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
的分數(shù),叫做約分C
③請學生說一說所變的分數(shù)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fā)現(xiàn)分數(shù)的大小不變,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shù)的分
子、分母小。
3、認識最簡分數(shù)。
①約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②小結:像這樣,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shù)1的分數(shù),叫做最簡
分數(shù)。
4、說出幾個最簡分數(shù),強化最簡分教的概念。
(3)合作交流,總結方法
1、討論: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2、小結。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方法:
①逐步約分法C
如約分時,依次用12,18的公因數(shù)2和3去除,最后約分成。
②一次約分法C
如約分時,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shù),也可以直
接用最大公因數(shù)6去除,一次約分成。
3、小結:我僅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shù)去除,一步一步地
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數(shù)去除,直接一次約分。五年級下冊數(shù)
學教案(篇10)
設計說明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伊始,讓學生觀看“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全過程,讓學
生從機毀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帶來的危害,領悟到檢驗的
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
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2、重視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推理過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
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表達解決問題
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本設計在教學例1時,通過組織
學生進行試驗的操作活動,讓他們在充分的操作、試驗、討論、探
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然后引導學生用直觀、簡明的.方
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后面數(shù)量更多
的找次品問題做好認知和方法上的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天平3瓶鈣片
學生準備
每人8張圓片學具每組1張找次品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效果檢測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1、課件播放“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錄像。
2、引導學生猜測造成飛機失事的原因。
3、導入新課。
1、看錄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1:駕駛員操作不當。
生2:飛機故阿,零件不合格。
3、明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1、列舉生活中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10分鐘)
1、出示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探究找次品
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3、出示3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嘗試找出輕
的一瓶。
4、引導學生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引導梳理、比較:無論是先稱哪2瓶,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
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開瓶子把鈣片倒出來數(shù)一數(shù)。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稱一稱。
2、認識天平,明確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兩端放入質量相
同的物體,感受天平平衡的條件。
3、利用學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3瓶
鈣片,進行實際操作。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匯報: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稱,天平兩端
各放1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兩端各放2瓶,
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發(fā)現(xiàn)最優(yōu)方案。(15分鐘)
1、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組織小組合作找出次品,填寫表格。
3、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分組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4、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數(shù)、分的方法與找出次品所要稱的次數(shù)有什么關
系?
(2)怎樣分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shù)最少?
5、用你發(fā)現(xiàn)的方法找出9個、10個、11個零件中的1個次品
(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shù)也是最少的。
1、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合作,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作記錄,1名
同學填寫“找次品記錄表”。
3、利用實物和表格匯報:
(1)分成8(3,3,2),至少要稱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稱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稱4次。
4、討論、交流,明確:把8分成3份(每份數(shù)量盡量相等)去
稱,能保證稱的次數(shù)最少。
5、小組合作操作、驗證,匯報試驗結果。
3、用天平從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輕一些),把7件
物品分成()份稱較合適。
4、有8瓶水,其中7瓶質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
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稱()次能保證找出這瓶糖水。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8分鐘)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補充說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數(shù)
量盡量相等。
1、獨立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匯報,說明自己的最優(yōu)方案。
5、如果有12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應
該怎么分,稱的次數(shù)最少而且保證能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11)
學習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21頁第8題、第22頁。
學習目標:
1.通過綜合練習,我能熟練掌握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
2.我能運用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
熟練掌握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
學習難點:
運用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解決綜合訶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獨學
1.互動分享獨學部分的完成情況。
2.質疑探討。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完成課本第21頁第8題。
(1)3個3的倍數(shù)的偶數(shù)
(2)3個5的倍數(shù)的奇數(shù)
討論:你能說出3個既是3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的偶數(shù)或奇數(shù)
嗎?
2.自主完成第22頁第10題,然后與司伴交流。
3.小組合作,完成第11題,然后組內代表匯報。
4.小組交流”生活中的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并能較熟練地運用它解形如_+a=b
的方程。
2、能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_+a=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義,會檢驗給出的未知數(shù)的
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書寫和自覺檢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對等式的基本性質一的理解和運用。
2、掌握解形如_+a=b的方程的依據、步驟和書寫格式。
3、能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_+a=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1、掌握解形如_+a=b的方程的依據、步驟和書寫格式。
2、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_+"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c
教學過程:
教學時由復習方程的意義入手,在出示情境圖后提出問題,學
生最先想到的是算術方法,此時引導:你能列方程解決這一問題嗎?
在列出方程600+=860
后,怎樣求一呢?在學生渴望解決這一問題的內在需求的驅使下,
展開合作探索活動C
在教學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可利用實物演示,通過提問:怎樣
變換,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把
兩組圖的內容歸納成一句話。這樣,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
性,實現(xiàn)必要的抽象概括。
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一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組討
論后匯報。學生在陳述自己的想法時,不僅要說出自己是怎樣推算
的,還要請學生說出這樣推算的理由。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強調
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教學中還要重視對學生書寫的要求,初學時,可要求學生等號
對齊。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數(shù)的計算過程,開始練習時也要求學
生寫出來,待熟練之后再簡寫。無論是解方程還是檢驗,都要從一
開始就強化書寫規(guī)范,以發(fā)揮首次感知先入為主的強勢效應,促進
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時,要強調:方程的解是一
個數(shù),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區(qū)別這兩個概念。
模式方法:觀察實驗討論交流概括結論
作業(yè)設計:自主練習1—3題。
討論要點
1、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天平,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討論、
交流,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一。
2、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算術思維向方程思維的轉變。
3、在檢驗的問題上,要注重引導學生由算術法的驗算向方程
法的檢驗轉變。
4、教學時,要加大引領力度,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一要做
好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引領,進一步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渠
道,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對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問題
的思路、步驟及格式的引領。
活動總結
本次教研活動,使老師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較為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較為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降
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也為教師在教學中圍繞重點、突破難點指
明了方向。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篇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P92-93例4、例5,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一
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認識圓周率,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
算公式。應用圓的周長公式計算周長,解決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
題。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測量、計算和交流、歸納等活動過
程,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積累推導計算公式的學習過程,發(fā)展
分析、綜合和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
價值,積累參與實驗探究,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感受探索計
算公式的成功,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推導圓的周長公式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4。
1.談話:同學們,我們經常聽人們說:我買了一個28的自行
車。我買了一個24英寸的彩電。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體
規(guī)格的數(shù)字。
2.課件出示例4題目及圖示,全班交流:你從圖中了解哪些信
息?
3.小組交流:從你課前滾動大小不同的圓片的過程中,你有什
么發(fā)現(xiàn)?
4.課件演示車輪滾動,驗證學生的發(fā)現(xiàn)。
5.全班交流
你覺得圓的周長和圓的什么關系?(直徑越大,圓也就越大,
所以周長也越長。因為直徑是半徑的2倍,所以說圓的周長跟半徑
也有關。)
二、教學例5。
1.課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這樣的.實驗你們課前做了嗎?
2.拿出課前探究圓周長與圓的直徑關系實驗單,小組交流并演
示自己的探究過程知結果。
周長/cm直徑/'cm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保留兩位小數(shù))
3.指名匯報,全班交流。
(1)各小組派一名同學展示實驗記錄單,介紹實驗過程。
(2)縱觀各組的實驗結果,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4.學生自學課本93頁,了解圓周率及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的杰出
研究成果。
5.概括圓周長公式。
(1)圓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圓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字母
d表示,誰來說一說、C、d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書:Cd=,C=d,C=d)
⑵求圓的周長用哪個公式?(C=d或C=2r)
三、鞏固拓展
1.完成試一試
(1)學生獨立計算。(2)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練一練。
3.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練習十四第2題。
(1)學生獨立計算。
(2)全班展示交流。
(3)學生訂正。
5.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指名口頭列式,學生集體計算。
交流:為什么求是車輪的周長?
6.完成練習十四第4題。
學生獨立計算后再匯報交流。
四、總結延伸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訶?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做,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會用三角板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紙上能畫出指定邊和這條邊上高的長度的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點難點
重點: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難點:在方格紙上畫指定條件的圖形。
三、教學準備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學設計
(一)情境設計,導入課題
1、同學們都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
2、現(xiàn)在老師有一個平行四邊形,我想把它剪成一個盡可能大的
長方形,應怎么剪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洛陽宜陽縣選聘縣屬國有集團公司部長10名模擬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5年春季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市縣分公司招聘模擬試卷及1套參考答案詳解
- 2025福建廈門大學醫(yī)學中心(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yī)院)高層次人才招聘103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黃金題型)
- 2025湖北恩施州宣恩縣衛(wèi)生健康局招聘1人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典型題)
- 2025第六師五家渠市面向校園招聘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57人)模擬試卷參考答案詳解
- 2025年吉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各地真題)
- 2025湖南長沙市望城區(qū)面向社會招聘教師183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
- 2025有關租房合同和購房合同的區(qū)別
- 2025河南濟源示范區(qū)鄉(xiāng)村醫(yī)生“鄉(xiāng)聘村用”招聘7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一套
- 2025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引進高層次人才(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含答案詳解
- 護理低溫燙傷課件
- 攪拌站泵車管理制度
- 減肥店衛(wèi)生管理制度
- 組胺H1受體拮抗劑合理應用專家共識(2025版)解讀
- 2025年PE板材項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老年人合理用藥管理制度
- 日間手術操作規(guī)范管理制度
- 第二課 教室環(huán)境我布置-期初扮新家
- 臺球廳員工工作流程
- 5203措施巷作業(yè)規(guī)程
- 小班歌唱活動《小手拍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