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七節(jié)仁義禮智我固有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七節(jié)仁義禮智我固有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七節(jié)仁義禮智我固有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七節(jié)仁義禮智我固有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七節(jié)仁義禮智我固有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3-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基礎·夯實]一、識記字音1.孺子(rú) 2.怵惕(chù)3.惻隱之心(cè) 4.非由外鑠我也(shuò)5.不如荑稗(tíbài)二、通假字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納,結交2.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摯友也 通徼,求取3.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同燃,燃燒三、古今異義1.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古義:在于 今義:在意,介意2.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古義:……的地方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四、一詞多義1.惡eq\b\lc\{\rc\(\a\vs4\al\co1(①非惡其聲而然也厭惡,②無羞惡之心憎惡,③廉君宣惡言不好,④彼且惡乎待哉什么))2.辭eq\b\lc\{\rc\(\a\vs4\al\co1(①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謙讓,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借口,托辭,③莫辭更坐彈一曲推辭,④故人西辭黃鶴樓辭別,⑤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拒絕,辭卻))3.是eq\b\lc\{\rc\(\a\vs4\al\co1(①是非之心正確,②人之有是四端也這))4.于eq\b\lc\{\rc\(\a\vs4\al\co1(①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到,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跟))5.而eq\b\lc\{\rc\(\a\vs4\al\co1(①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表轉折,②知皆擴而充之矣表順承,③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表假設,④強恕而行表修飾))6.然eq\b\lc\{\rc\(\a\vs4\al\co1(①非惡其聲而然也這樣,②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燒))五、詞類活用(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非由外鑠我也 外:從外部2.名詞作動詞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二)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動詞舜明于庶物 明:明白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1)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熟:使……成熟(2)曠安宅而弗居 曠:使……空閑六、文言句式(一)推斷句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也”表示推斷)2.仁,人之安宅也(“也”表示推斷)3.義,人之正路也(“也”表示推斷)(二)省略句自暴者不行與(之)有言也,自棄者不行與(之)有為也(省略代詞“之”)(三)狀語后置句1.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摯友也(“于鄉(xiāng)黨摯友”作狀語,后置)2.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于禽獸者”作狀語,后置)3.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詞結構“于孺子之父母”后置)(四)賓語前置句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自”作“賊”的賓語,前置)(五)定語后置句五谷者,種之美者也(定語“美”后置)[課文·譯注](1)eq\f(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加害別人的心即憐憫心。)eq\f(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古代圣賢的帝王有不忍加害別人憐恤別人的心,就有了不狠)eq\f(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心加害別人憐恤別人的政治。用憐恤別人的心施行憐恤)eq\f(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別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能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簡單了。)eq\b\lc\[\rc\](\a\vs4\al\co1(忍:狠心加害。不忍:憐恤、憐憫。之:最終一個為代詞,代,天下,其余均為結構助詞“的”。以:用。行:施行。治:治理。))eq\f(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說人都有憐恤、憐憫別人的心的緣由,就在于人們假如突然)eq\f(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望見一個小孩將要掉到井里,都會有恐驚憐憫的心理,)eq\b\lc\[\rc\(\a\vs4\al\co1(所以:……,的緣由。))eq\b\lc\\rc\](\a\vs4\al\co1(謂:說。今:假如,假如。乍:突然。孺子:兒童、小,孩。于:到。怵惕chùtì:驚駭、恐驚。惻隱:憐憫。))eq\f(——非,——有這種)eq\f(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心理的緣由,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結交,不是想向鄉(xiāng)里摯友)eq\f(摯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謀取聲譽,也不是厭惡小孩的哭叫聲因而才這樣的。)eq\b\lc\[\rc\(\a\vs4\al\co1(所以:,……的))緣由。內(nà):通“納”。內交:結交。要(yāo)譽:“要”通“徼”,謀求,求取聲譽。惡(wù):厭惡。于:第一個作介詞“跟”,其次個作介eq\b\lc\\rc\](\a\vs4\al\co1(詞“向”。其:代小孩。而:因,果連詞,因而。然:這樣。))eq\f(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由此看來,沒有憐憫心,就不是)eq\f(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人;沒有羞愧、憎惡心,就不是人;沒有謙讓心,就不是人;沒)eq\f(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有是非心,就不是人。憐憫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惡心,是義的)eq\f(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eq\b\lc\[\rc\(\a\vs4\al\co1(由是觀之:,由,從;是,))這,這些;之,音節(jié)助詞,沒有實義。羞惡(wù):羞,羞愧,因自身不善而羞愧;惡,憎惡,因別人不善而憎惡。辭讓:推讓、謙讓。eq\b\lc\\rc\](\a\vs4\al\co1(是非:是,正確;非,錯,誤。端:開端、發(fā)端。))eq\f(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似乎他有四肢一樣。)eq\b\lc\[\rc\](\a\vs4\al\co1(之:用在主謂之間。猶:猶如,,似乎。其:代人。四體:四肢。))eq\f(有是四端而自謂,有這四種發(fā)端卻自己說自己)eq\f(不能者,自賊者也;謂,不能做到仁義禮智的人,是自己殘害自己;有這四種發(fā)端卻說)eq\f(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自己的國君不能做到仁義禮智的人,是殘害自己的國君。)eq\b\lc\[\rc\(\a\vs4\al\co1(而:,卻。))eq\b\lc\\rc\](\a\vs4\al\co1(謂:說。其:代人,,自己。賊:殘害。))eq\f(凡有四端于我者,,全部跟我一樣有四種發(fā)端的人,假如)eq\f(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都懂得擴充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燒一樣最終形成)eq\f(泉之始達。,燎原之勢,就會像泉水剛剛流出去一樣最終匯成大江大河。)eq\b\lc\[\rc\](\a\vs4\al\co1(凡:全部,一切。于我:跟我一樣。而:承接連詞。若:似乎。然:同,“燃”,燃燒。之:第一個代四端,其次、三個用在主謂之間。))eq\f(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如要能擴充它們,就足夠用來占有天下;假如不擴充它們,)eq\f(不足以事父母。”,用來侍奉父母都不夠?!?eq\b\lc\[\rc\](\a\vs4\al\co1(茍:假如。之:代四端。保:,擁有、占有。四海:指天下。))(2)eq\f(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尊敬,憐憫心,人人都有;羞惡心,人人都有;尊敬)eq\f(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eq\b\lc\[\rc\(\a\vs4\al\co1(之:每一分句中前,一個為結構助詞,))eq\b\lc\\rc\](\a\vs4\al\co1(后一個,為代詞。))eq\f(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尊敬之心,,憐憫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惡心,是義的發(fā)端;尊敬心,)eq\f(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仁義禮智,不是從外部)eq\f(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強加給我們的,我們心中原來就擁有這些,只是不專心去思索、)eq\f(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領悟罷了。所以說:“向內心追求就能得到仁義禮智,不向)eq\f(則失之?!?內心追求就會失去它們?!?eq\b\lc\[\rc\(\a\vs4\al\co1(由:從。鑠shuò:本指以火銷金,自,外至內而熔化,在此比方從外部強加。))eq\b\lc\\rc\](\a\vs4\al\co1(固:原來。之:最終三個,均為代詞,代仁義禮智。))(3)eq\f(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說:“人用來顯示跟禽獸不同的方式很少,)eq\b\lc\[\rc\](\a\vs4\al\co1(所以:用來……的方式、方,法。于:跟。幾jī希:很少。))eq\f(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丟棄它,而君子保存它。)eq\b\lc\[\rc\](\a\vs4\al\co1(之:代人區(qū)分于,禽獸的表現方式。))eq\f(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舜明白萬物之理,對人際關系視察細致了解透徹,)eq\b\lc\[\rc\](\a\vs4\al\co1(于:對。庶物:萬物。明、察:細致視察,,透徹了解。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eq\f(由仁,他認為是因為心中)eq\f(義行,非行仁義也?!?有仁義才去施行,而不是用行動去推行仁義。”)eq\b\lc\[\rc\](\a\vs4\al\co1(由:由于,,因為。,))(4)eq\f(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說:“對我來說,世間萬物我都具備了當然包括)eq\f(反身而誠,,仁義禮智。反省自己后,假如認為自己是真誠的即行仁、行義)eq\f(樂莫大焉。,了,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歡樂了。)eq\b\lc\[\rc\(\a\vs4\al\co1(反:反省。而:表假設。誠:意,動用法,認為自己是真誠的。))eq\b\lc\\rc\](\a\vs4\al\co1(焉:兼詞“于之”。于,比;,之,代認為自己是真誠的。))eq\f(強恕而行,求仁莫,盡力根據恕道去做,追求仁德再沒有)eq\f(近焉?!?比這更近的了?!?eq\b\lc\[\rc\(\a\vs4\al\co1(強qiǎnɡ:盡力,竭力。恕:恕道,指仁愛,,推己及人之道;在此是名詞作狀語,當“按))eq\b\lc\\rc\](\a\vs4\al\co1(照恕道”講。焉:,用法同前一個。))(5)eq\f(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孟子說:“五谷,是最好的種子;但假如不能生長)eq\f(熟,不如荑稗。,成熟,還比不上荑草和稗子。)eq\b\lc\[\rc\(\a\vs4\al\co1(之:與“者”配對,作為定語后置,的標記。茍為:假如。荑tí:))eq\b\lc\\rc\](\a\vs4\al\co1(一種形似稗子的草,實如小米。稗bài:稗子,,一年生禾草,雜生于稻田中,對稻子生長有害。))eq\f(夫仁,亦在乎,仁,也在于使)eq\f(熟之而已矣?!?它成熟罷了?!?eq\b\lc\[\rc\](\a\vs4\al\co1(夫fú:句首發(fā)語詞,引發(fā)爭論。乎:于。,熟:使動用法,使……成熟。之:代仁。))(6)eq\f(孟子曰:“自暴者不行與有言也,自,孟子說:“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跟他說什么,自己)eq\f(棄者不行與有為也。,放棄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做什么。)eq\b\lc\[\rc\(\a\vs4\al\co1(暴:糟蹋、殘害。與:介詞,,跟。有:助詞,用在動詞前,))eq\b\lc\\rc\](\a\vs4\al\co1(無義。言:,說。為:做。))eq\f(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說話違反禮義,就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己)eq\f(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不能遵循仁義,就叫做自己放棄自己。)eq\b\lc\[\rc\(\a\vs4\al\co1(非:違反,不符合。,謂:叫做,稱為。))eq\b\lc\\rc\](\a\vs4\al\co1(吾身:自己。居仁由義:,遵循仁義;居、由,遵循。))eq\f(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仁,是人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正確的)eq\f(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道路。讓安適的住宅空著卻不去居住,舍棄正路卻不沿著)eq\f(由,哀哉!”,正路走,可悲??!”)eq\b\lc\[\rc\](\a\vs4\al\co1(曠:使動用法,使讓……空著。,而:卻。居:居住。由:經由,經過。))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評析]人人都有對別人的苦痛、不幸、危難等覺得不忍的憐憫心。這句話是孟子對孔子“性相近”思想的進一步拓展,也是儒家思想“人性本善”的集中體現。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天賦道德,假如君王以此為基礎,推行“不忍人之政”,國家便可運于掌上了。試想一下,假如在人與人溝通更常見的現代社會,假如人人以“不忍人之心”對待別人,與人為善,那么,現代社會中的人際冷漠便渙然冰釋,人人皆成為堯舜了。2.自暴者不行與有言也,自棄者不行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評析]自己殘害自己的人沒法和他談出什么善言,自己放棄而不求上進的人沒法和他有所作為。說話違反禮義,這就叫自我殘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義而行,這就叫自己放棄。仁是人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正確的道路。孟子認為,仁、義都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根據這些準則行事就是自暴自棄。一個人假如自暴“禮義”,自棄“仁”,就好比空著平安舒適的住宅不住,舍棄正確的道路不走,原來應成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終成為卑鄙無恥的小人,這樣的結局,又是多么的可悲。3.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評析]這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公都子在爭論人性善惡問題時講的一句話,是宣揚人性論的。善惡之心每個人都有,羞惡心屬于義。這“義”不是外加的,是我們原來就具有的,只不過沒有意識到罷了。[問題1]選文1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用了哪些例子加以證明的?[明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了先王之政和孺子將入于井兩個例子。[問題2]選文2,為什么說“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明確]因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尊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只要專心追求,加以擴充就能得到仁、義、禮、智。[問題3]選文3,孟子以“舜”為例,印證了什么觀點?[明確]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問題4]選文4,擴充“四端”成為仁、義、禮、智的看法與方法是什么?[明確]反身而誠;強恕而行。[問題5]選文5中“仁義禮智”與“五谷”有什么相像點?[明確]仁義禮智就像五谷,是人固有的美德,假如不培育它,它就不會成熟。而要把它發(fā)揚光大并不難,就像種莊稼一樣,好好照料它就是了。[問題6]選文5以“種五谷”設喻,目的是什么?[明確]說明將“四端”“擴而充之”成為仁、義、禮、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問題7]選文6,孟子用“自暴自棄”闡明的目的是什么?[明確]闡明堅決本性追求仁、義、禮、智的必要性。一、基礎學問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摯友也 (謀求)B.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殘害)C.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即使)D.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竭力,盡力)解析:茍:假如。答案:C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 B.eq\b\lc\{\rc\(\a\vs4\al\co1(仁,人之安宅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C.eq\b\lc\{\rc\(\a\vs4\al\co1(知皆擴而充之矣,非惡其聲而然也)) D.eq\b\lc\{\rc\(\a\vs4\al\co1(明于庶物,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解析:A項,定語后置的標記;結構助詞“的”。B項,均為推斷句的標記。C項,表順承;表因果。D項,對;跟。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A.義,人之正路也B.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C.惻隱之心,人皆有之D.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解析:“正路”古義是正確的道路;今義是指做人做事的正值途徑。其他三項古今義相同。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餓其體膚”中的“餓”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強恕而行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察于人倫 D.反身而誠解析:A項,名詞作狀語,根據恕道。B項,使動用法,使……成熟;與例句同。C項,無活用,“細致視察”之意。D項,意動用法,認為……真誠。答案:B二、閱讀理解(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9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摯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下列加點的詞的含義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恐驚)B.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納”,結交)C.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摯友也(通“徼”,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的樣子)解析:然:同“燃”,燃燒。答案:D6.選出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A.eq\b\lc\{\rc\(\a\vs4\al\co1(由是觀之,是非之心)) B.eq\b\lc\{\rc\(\a\vs4\al\co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賢))C.eq\b\lc\{\rc\(\a\vs4\al\co1(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天子能薦人于天)) D.eq\b\lc\{\rc\(\a\vs4\al\co1(自賊者也,賊其君者也))解析:A項,前“是”,這;后“是”,對的、正確的。B項,前“非”,不是;后“非”,無。C項,前“于”為介詞,到;后“于”為介詞,給、向。D項,殘害、損害。答案:D7.下列各句句式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例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A.義,人之正路也 B.羞惡之心,義之端也C.五谷者,種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解析:D項既是省略句,即“運之(于)掌上”,又是狀語后置句,即“(于)掌上運之”。A、B、C三項與例句都是推斷句。答案:D8.下列關于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突出仁政應當是天經地義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對孔子關于“人性”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尤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仁義禮智”,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認“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體現了孟子樸實的唯物主義思想。D.孟子在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時,并不完全否認后天培育的作用,強調需“擴而充之”才能發(fā)揚光大。解析:“唯物主義思想”說法錯誤,應是“唯心主義思想”。答案:C9.分析文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比方的妙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句話用火由起先燃燒到成為熊熊大火,泉水由起先流出到匯合成江河,來比方把仁、義、禮、智的發(fā)端擴大充溢開來的氣象。此句顯明生動,言簡意賅。(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陳亢問于伯魚①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論語·季氏》)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樱覇栴ぶ浅?,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注]①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A.鯉趨而過庭 (趨向)B.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 (勞碌)C.舜之不臣堯 (以……為臣)D.以意逆志 (揣測)解析:A項“趨”意為“快步走”。答案:A11.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鯉趨而過庭,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 B.eq\b\lc\{\rc\(\a\vs4\al\co1(子亦有異聞乎,天下事有難易乎))C.eq\b\lc\{\rc\(\a\vs4\al\co1(陳亢問于伯魚曰,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 D.eq\b\lc\{\rc\(\a\vs4\al\co1(舜之不臣堯,普天之下))解析:A.連詞,表修飾;連詞,表因果。B.疑問語氣詞,“嗎”。C.介詞,向;介詞,在。D.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的。答案:B1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嘗獨立,鯉趨而過庭。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詩也,非是之謂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走過庭院。(2)這首詩,不是說的這個意思。13.對于學《詩》,孔子和孟子的觀點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認為行事、說話要以《詩經》中的內容為依據,要以《詩經》中的內容來規(guī)范自己,約束自己。孟子認為讀《詩經》不能望文生義、機械理解,須要自己去領悟。參考譯文:陳亢問伯魚:“你在夫子那里得到過別出心裁的教育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走過庭院。他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一厝ゾ蛯W《詩經》?!毕糖鹈烧f:“舜沒有把堯當作臣,我已領教了您的說明了?!对娊洝飞险f:‘普天之下,沒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沒有哪個不是天子的臣民?!匆呀涀隽颂熳恿耍s不是他的臣民,請問這又是怎么回事?”孟子說:“這首詩,不是說的這個意思,(是說作這首詩的人)公事勞碌以至于不能奉養(yǎng)父母。(意思是)說:‘這些沒有一件不是公事,卻只有我最勞碌?!越庹f詩的人,不能因為字面的說明而損害詞句的意思,不能因為詞句的說明而損害全詩的意思。要用自己的體會去揣度作者的原意,這樣才能把握住《詩經》的意思?!比?、語言表達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特警總隊主要負責處置性質嚴峻、規(guī)模大、社會危害性大、暴力性和對抗性強的、市級公安機關其他警種或事發(fā)地公安機關難以擔當的反恐、反暴、防暴等事務,擔當重大活動的安保等特別任務。B.具有中國鐵路“純正基因”的亞吉鐵路,正在成為中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深化產能合作,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C.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決策者和監(jiān)管機構沒有剛好實行措施應對并且充分地意識到金融市場正在擴大的風險,未能剛好進行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慮本國監(jiān)管不力所產生的后果。D.在談及水下文物愛護時,專家指出,白鶴梁題刻長期浸在水中,不僅要經受泥化、石化的侵蝕,還要經受藻類生物膜的“困擾”也是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解析:B項,賓語殘缺,應在句末加上“的典范”。C項,語序混亂,應改為“沒有充分地意識到并且剛好實行措施應對”。D項,句式雜糅,“還要經受藻類生物膜的‘困擾’”與“藻類生物膜的‘困擾’也是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兩種句式雜糅,任選其一即可。答案:A15.在進行語言交際時應細致傾聽,機靈應對。假如你正在參與某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試,請聽出面試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簡明得體的語言應對。不超過70個字。面試官:你的成果很優(yōu)秀,也參與過許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我們希望招收的是能把“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結合起來的學生。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從“參與過許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把‘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結合起來”中可得出面試官的言外之意是認為“我”閱讀量少。圍繞這個點可從“承認不足,爭取機會”或“強調優(yōu)勢,化解尷尬”的角度應答。答案:(示例一)老師,我的確因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耽擱了閱讀。但希望您能給我一次機會,我信任您會看到一個內外都出彩的學生。(示例二)老師,有這么兩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雖然在閱讀量方面可能比不過其他同學,但我信任我的實踐實力是其他同學所不具備的。關于孟子馮友蘭我們已經知道,孔子對于“仁”講了許多,對“義”“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個人應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