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園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知識考點整理
附模擬試卷5份(含答案)
目錄
第一章學前兒童發(fā)展............................................2
第二章學前教育原理...........................................31
第三章生活指導...............................................42
第四章環(huán)境創(chuàng)設...............................................44
第五章游戲活動的指導.........................................48
第六章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54
第七章教育評價...............................................59
幼兒園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模擬試卷5份(含答案)..61
第一章學前兒童發(fā)展
1.嬰幼兒發(fā)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生理的發(fā)展是心理發(fā)展的前提和
基礎。
2.嬰幼兒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1)遺傳素質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①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fā)展的前提,
為個體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fā)展有一
定的影響作用,但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③遺傳素質的成熟機制制約著人
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及階段,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
制。
(2)環(huán)境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①環(huán)境使遺傳所提供的心理發(fā)展的可
能性變?yōu)楝F實;②環(huán)境制約個體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和方向;③教育作為社會
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發(fā)展起主導作用。
(3)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動力,是促進個體發(fā)展的決定性因
素。①兒童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積
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對環(huán)境的刺激有較強的選擇性,并表現出作為獨立
的生命體所具有的能動性;②同樣的環(huán)境對于不同的兒童可以產生不同的
影響;③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來看,兒童認識外界是兒童內部的主動活動的
過程;④沒有兒童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難以完全得到實
現。
3.成熟勢力說簡稱成熟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格塞
爾認為支配兒黃心理發(fā)展的是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其中,成熟才是推動
兒童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格賽爾的經典實驗“雙牛.廣爬梯”,就是這一觀點
很有力的佐證。
4.華生.認為心理的本質就是行為,行為是時以預測和控制的,已知刺激
能預測反應,已知反應能推斷出刺激,這就是“刺激(S)一反應(R)”
理論。這一理論最突出的觀點
是認為人的發(fā)展完全是由外界環(huán)境決定的。
5.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為的習得與及時強化有
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所謂正強化,是由于一個刺激的加
入而增強了一個操作性行為發(fā)生的概率作用。所謂負強化,是由于幾個刺
激的排除而加強了某一操作性行為發(fā)生的概率作用。
6.班杜拉強調觀察學習在行為發(fā)展中的作用。觀察學習是指人通過觀察
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在觀察學習中,觀察
學習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范者。觀察學習可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
觀察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觀察。班杜拉認為,新行為的習得過程是-個復雜的認
知過程,包括注意、保持、運動再現和動機作用四個具體過程.,強化的種
類可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7.弗洛伊彳忠認為,在人格發(fā)展上存在三個主要的、連續(xù)的階段,這些階
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中,本我遵循的是快樂
原則,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8.弗洛伊德根據不同階段兒童的集中活動能力,把心理和行為發(fā)展劃分
為由低到高的五個漸次階段,依次是口后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
生殖期。
9.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fā)展受四個因素的共同影響,這四個因素分別是
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和平衡化。皮亞杰將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分為感
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四個階段。
10.維果斯基認為兒最的發(fā)展何兩種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
定的已經完成的發(fā)展系統(tǒng)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fā)展水平;二是即將達
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大
小是兒童心理發(fā)展?jié)撃艿闹饕獦酥尽?/p>
11.嬰幼兒發(fā)展的一般特點:連續(xù)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
性、差異性。
12.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在兒童身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環(huán)境影響能
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即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
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個體的某一方面訓練
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13.嬰幼兒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與發(fā)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嬰兒期、
幼兒前期、幼兒期。
14.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埃里克森的八個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是與弗
洛伊德的發(fā)展階段平行的,在每一階段都有一個明確的發(fā)展危機或任務,
而這一危機是每個人在這一階段必須解決的,每個階段中,兒童都有主要
要完成的任務。
15.嬰兒期的年齡特征(1)新生兒期(0-1個JJ)心理發(fā)生的基礎:
能動作;心理發(fā)生的標志:條件反射的出現。(2)嬰兒早期(1-6個
月)嬰兒視覺、聽覺迅速發(fā)展,手眼協(xié)調動作開始發(fā)生,主動招人,
始認生.(3)嬰兒晚期(6.12個月)身體動作迅速發(fā)展、手的動作開
始形成、言語開始萌芽、依戀關系發(fā)展。
16.幼兒前期的年齡特征(1-3歲)(1)三語的形成;(2)思維的萌
芽;(3)自我意識的萌芽:最重要的標志是掌握
了代名詞“我”。
17.幼兒期的年齡特征(3-6歲)(1)處于幼兒初期的幼兒心理具有以下
特點: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目愛模仿、思維仍帶存直覺行動性。
(2)4-5歲屬于幼兒中期,幼兒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以下心理特點:
愛玩、會玩、活潑好動、思維具體形象、開始接受任務、開始白日組織游
戲(3)5-6歲屬于幼兒晚期,這一時期幼兒注意表現為以下心理特點:
好學、好問、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fā)展、個性初具雛形、開始掌握認知方法。
18.嬰幼兒身體發(fā)育具體有以下兒個特點:身R中心點隨若年齡的增氏卜
移;體圍發(fā)育的順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嬰幼兒各器官系統(tǒng)的發(fā)
育不平衡,有先快后慢的差別。
19.幼兒身體發(fā)育的規(guī)律主要有以下幾點:幼兒身體發(fā)育是連續(xù)性和階段
性的統(tǒng)一;幼兒身體發(fā)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幼兒身體發(fā)育是具有程序性
的;各系統(tǒng)的發(fā)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統(tǒng)一協(xié)調的.
20.兒童身體的動作和手的動作發(fā)展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每個兒童動作發(fā)展
的順序大致相同,時間也大致相近。其規(guī)律是:(1)從整體動作到局部
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3)從中央
部分的動作到邊緣部分的動作;(4)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5)
從無意動作
到有意動作。
21.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
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
22.按照有無預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將注意分為兩類:無意注
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
意志的努力。
23.幼兒注意發(fā)展的特征是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地位,有意注意逐漸發(fā)展。
24.注意的規(guī)律:(1)注意的選擇性注意具有選擇信息的功能,這就是注
意的選擇性。在眾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選擇性表現為偏向于對一類刺
激注意得多,而對另一類刺激注意得少。(2)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力在同
一活動范圍內所維持的時間長短。幼兒注意的穩(wěn)定性有如下幾個特點:①
幼兒注意的穩(wěn)定性比較差。3歲幼兒能夠集中注意3-5分鐘左右,4歲幼
兒可持續(xù)注意10分鐘左右,5-6歲的幼兒能保持注意20分鐘左右.②活
動中影響幼兒注意穩(wěn)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對象新穎、生動,形象鮮明;活
動的游戲化;注意與幼兒操作活動的結合;幼兒的身體狀況;幼兒注意的
穩(wěn)定性存在明顯的年齡差異。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對象與
活動上,這就是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廣度(注意的范圍):指一個人
在同一時間內能夠清楚地覺察和把握對象的數量。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
要有注意對象的特點、活動的任務和個人的知識經驗。
25.引起幼兒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①無關刺激的干擾;②疲勞;③目的
要求不明確;④注意轉移的能力差;⑤不能很好地進行無意注意和有意注
意的轉換。
26.幼兒注意分散的防止:①避免無關刺激的干擾;②根據幼兒的興趣和
需要組織活動;③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④合理地組織教育活
動。
27.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客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28.感覺分: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主要是接受來自體外的各種刺
激,反映外部事物的個別屬性,主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膚覺;
內部感覺主要是接受機體內部的各種刺激,反映人體的位置、運動和內臟
器官的不同狀態(tài),主要有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
29.視敏度即視覺敏銳度,是指人分辨細小物體或遠距離物體細微部分的
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稱的視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視覺敏度也在不
斷提高,但其發(fā)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歲與6-7歲的幼兒視敏度水平比
較接近,而4-5歲與5-6歲幼兒的視敏度水平相差很大。
30.“重聽”是指有些幼兒雖然對別人所說的話聽得不清楚,不完全,但
是他們常常能根據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動作及當時說話的情境,正
確地猜到別人所說的內容。
31.觸覺是膚覺和運動覺的聯合,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嬰幼兒觸
覺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觸覺探索活動的形成以及活動過程中與其他感覺的
結合。嬰幼兒的觸覺主要有兩種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32.感覺規(guī)律包括感覺適應、感覺對比、聯覺、感覺的補償作用。
33.形狀知覺是人們對物體形狀的感知能力。幼兒對不同幾何圖形辨別的
難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難的順序是:圓形一正方形一丫?圓形一K方形
三角形一八邊形一五邊形一梯形菱形。
34.大小知覺是頭腦對物體的長度、面積、體積在量方面變化的反映。它
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的協(xié)同活動實現的,其中視知覺起主導作用。
35.深度知覺是指人對深度的知覺,深度知覺是距離知覺的一種。嬰兒已
經能在一定程度上區(qū)分物體和自己的距離,并能區(qū)分物體是朝向自己還是
明顯不會碰到自己。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已有深度知覺。
36.方位知覺是個體對自身或物體所處位置和方位的反映,嬰幼兒方位知
覺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對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別方面。一般來說,3
歲兒童能正確辨別上卜一方位,4歲能正確辨別前后,5歲開始能以自身為
中心辨別左右,7歲后才能以他人為中心辨別左右,以及兩個物體之間的
左右方位。由于幼兒只能辨別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兒園教
師面向幼兒做示范動作時,其動作要以幼兒的左右為基準,即“鏡面示范
二此外,幼兒方位知覺的發(fā)展早于對方位詞的掌握。
37.時間知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的
反映。幼兒的時間知覺表現出以下特點和發(fā)展趨勢:(1)時間知覺的精
確性與年齡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精確性越高,其中7-8歲
是時間知覺迅速發(fā)展的時期;(2)時間知覺的發(fā)展水平與兒童的生活經
驗呈正相關;(3)幼兒對時間單元的知覺和理解有一個由中間向兩端、
由近及遠的發(fā)展趨勢;(4)理解和利用時間標尺(包括計時工具)的能
力與其年齡呈正相關。
38.知覺規(guī)律(1)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興
趣等因素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
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的現象。(2)知覺的理解性在知覺過程中,
人對于知覺的對象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并用此來把它標志出
來,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不同的知識經驗背景和理解力會影響人對同一
客觀事物的知覺。(3)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對象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
的部分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總是把
它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4)知覺的恒常性知
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了的時候,知覺的映像仍
然保持相對不變。常見的知覺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狀直覺性、顏色恒
常性等。
39.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
態(tài)。觀察力的發(fā)展在3歲后比較明顯,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階段,
觀察力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目的性加強;
(2)持續(xù)性延長;(3)細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觀察方法
的形成。
40.觀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夠觀察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據研究,兒童對圖畫
的觀察逐漸概括化,可以分為4個階段:認識“個別對象”階段;認識
“空間關系”階段;認識“因果關系”階段;認識“對象總體”階段。幼
兒對圖畫的觀察主要處于“個別對象”和“空間聯系”階段。
41.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記憶包
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再現(回憶)三個環(huán)節(jié)。
42.根據內容不同,記憶可分為形象記憶、運動記憶、情緒記憶和邏輯記
憶。
43.根據保持的時間,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44.幼兒記憶發(fā)展的特點:記憶保持時間的延長;無意識記占優(yōu)勢,有意
識記逐漸發(fā)展;較多運用機械識記,意義識記開始發(fā)展;形象識記占優(yōu)勢,
語詞記憶逐漸發(fā)展。
45.記憶保持時間是指從識記材料開始到能對材料再認或再現之間的間
隔時間,也稱為記憶的潛伏期。在幼兒記憶保持時間的發(fā)展中,存在兩種
獨特的現象:幼年健忘和記憶恢復(回漲)現象。
46.根據識記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可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無意識記指
事先沒有明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識記;有意識記是有明確目的、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識記。兒識記的基本特點是無意識記占優(yōu)勢,有意識
記逐漸發(fā)展。(1)無意識記占優(yōu)勢,具體表現為:①無意識記的效果優(yōu)
于有意識記;②無意識記的效果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③無意識記
是積極認知活動的副產物。(2)有意識記逐漸發(fā)展,具體表現為:①幼兒
的有意識記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漸產生的;②有意識記的效果依賴于對識
記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③幼兒有意再現的發(fā)展先于有意識記。
47.根據對識記材料是否理解,識記可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機械識
記指對所記材料的意義和邏輯關系不理解,采用簡單、機械重復的方法進
行識記。意義識記是指根據對所記材料的內容、意義及其邏輯關系的理解
進行的識記,也稱為理解識記或邏輯識記。幼兒階段,機械識記用得多,
意義識記效果好;幼兒的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都在不斷發(fā)展。
48.形象記憶占優(yōu)勢,語詞記憶逐漸發(fā)展(1)幼兒形象記憶的效果優(yōu)于
語詞記憶;(2)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
(3)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差別逐漸縮小。49.幼兒記憶的意識性和記
憶策略逐漸發(fā)展
(1)記憶意識性的發(fā)展。
元記憶的發(fā)展是指兒童對自己記憶過程的認識或意識的發(fā)展,它包括以下
幾個方面:①明確記憶任務,包括認識到記憶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記憶的
內容;②估計到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困難,努力去完成任務,并選擇記憶方
法;③能夠檢查自己的記憶過程,評價自己的記憶水平。
(2)記憶策略的形成
記憶策略是兒童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響著記憶的
效果。兒童常見的記憶策略有:①反復背誦或自我復述;②使記憶材料系
統(tǒng)化;③間接的意義識記。
50.幼兒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
(1)為幼兒提供形象、鮮明、生動、富有濃厚情緒色彩的識記材料;
(2)向幼兒提出具體、明確的記憶任務;(3)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幫
助幼兒理解識記的材料;(4)教給幼兒運用記憶策略。
51.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過程。想象
的兩大特點是形象性和新穎性。
52.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可以把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無意想象又稱不隨意想象,是指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響下,不
由自主地進行的想象,是一種最簡單、初級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又稱隨
意想象,指根據預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覺進行的想象。
53.根據有意想象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
分為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形符號的示
意,在人腦中形成相應事物新形象的過程。創(chuàng)造想象是指根據一定目的和
任務不依據現成的描述在人腦中獨立地創(chuàng)造出某種新形象和心理過程
54.幼兒想象的特點
(1)以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開始發(fā)展
①以無意想象為主: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確;想象的主題易受外界的干擾
而變化;想象過程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
②有意想象開始發(fā)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教育的影響,幼兒想象的
有意性開始發(fā)展,并逐步豐富。
(2)再造想象為主,創(chuàng)造想象開始發(fā)展
①再造想象為主:整個幼兒時期,幼兒是以再造想象為主的。表現為,想
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復制性和模仿性。有研究者把幼兒的再造想象從內容
上分為經驗性想象、情
境性想象、愿望性想象、擬人化想象、夸張
性想象。
②創(chuàng)造想象開始發(fā)展:到了幼兒中期,在教育的影響下,再造想象中開
始出現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對于幼兒已萌發(fā)出的非??上驳膭?chuàng)造因素,老師要
給以保護、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幼兒創(chuàng)造性想象發(fā)展。
(3)想象有時和現實混淆幼兒時期,常將想象的東西和現實進行混淆,
表現在三個方面: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已經得到;把希望發(fā)生的事情當
成已發(fā)生的事情來描述;在參加游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身臨其境,
與角色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
55.幼兒想象發(fā)展的策略
(1)豐富幼兒的表象,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現力;(2)在文學藝術等多
種活動中,創(chuàng)造幼兒想象發(fā)展的條件;(3)在游戲中,鼓勵和引導幼兒
大膽想象;(4)在活動中進行適當的訓練,提高幼兒的想象力。
56.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
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的聯系。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
實現的理性認識形式。
57.思維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兩個特點。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能對感官
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與頭腦加工來進行反映。思維的
概括性指思維反映的是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應的是事物之間普遍的
必然的聯系。由于這一特性,人能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外部特征而認識
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58.幼兒思維發(fā)展的趨勢:幼兒思維發(fā)展呈現出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分別是
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
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晚期抽象邏輯思
維開始萌芽。
59.直覺行動思維,也稱直觀行動思維,指依靠對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
動作來進行的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最低水平的思維,這種思維的進行離
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60.2.5-3歲是幼
兒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轉化的關鍵年齡。
3-6>7歲幼兒的思維主要就是具體形象思維。其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
性;具有了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61.抽象邏輯思維。6、7歲以后,兒童的思維開始進入邏輯思維階段。抽
象邏輯思維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征,是運用概念、根據事物的邏輯關系
來進行的思維。它是靠語言進行的思維,是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幼兒
階段抽象思維僅僅開始萌芽。具體表現為: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
維;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
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并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
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
性等于B,B等于C,則A必然等于C。
62.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具有具體性、形象性、經驗性、擬人性、片面性
和固定性等特點。
63.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質特征的反應。概念是在概括
的基礎上形成的,幼兒掌握概念的特點直接受概括水平的制約。
64.幼兒概括的特點:幼兒的概括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水平,分別是動作概
括水平、具體形象水平和本質抽象的概括水平。幼兒概括能力的發(fā)展主要
處于形象概括水平,有以下兩個特點:概括的內容比較貧乏;概括的特征
是外部的、非本質的。
65.幼兒具體形象概念的形成:幼兒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的、具體的、
有關熟悉的物體和動作的,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幼兒晚期還可掌握一
些較為抽象的道德概念??偟膩碚f,幼兒的概念往往是具體形象的概念,
幼兒的概念形成是將所認識的事物或現象逐步加以歸納和概括,抽出共同
特征的過程,但這個特征通常不是事物的本質特征。
66.數概念是關于反映事物數量和事物間序列的概念。幼兒掌握數概念也
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大致經歷對數量的感知動作階段、數詞
和物體數量間建立聯系的階段、數運算的初期階段三個階段。幼兒數概念
的掌握遵循著下列順序:最初從對實物的感知來認識數;其后,憑借實物
的表象來認識數;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數的概念。
67.幼兒判斷、推理的特點的表現
(1)幼兒把直接觀察到的事物之間的表面現象或事物之間偶然的外部聯
系作為判斷事物的依據;(2)幼兒會以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判斷和推理
的依據;(3)幼兒的判斷、推理有時不能服從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務;(4)
幼兒判斷推理的依據逐漸明確化,并開始趨于合理。
68.理解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乃至其本質
和規(guī)律的思維活動。學前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有以下發(fā)展趨勢:
(1)從對個別事物的理解,發(fā)展到理解事物的關系;(2)從主要依靠
具體形象來理解事物,發(fā)展到依靠語言說明來理解;(3)從對事物做簡
單、表面的理解,發(fā)展到理解事物較復雜、較深刻的含義;(4)從理解與
情感密切聯系,發(fā)展到比較客觀的理解;(5)從不理解事物的相對關系,
發(fā)展到逐漸能理解事物的相對關系。
69.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1)創(chuàng)設直接感知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根據幼兒思維的直觀行動性進行
培養(yǎng)①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動材料;②創(chuàng)
造活動與操作的條件和機會;③引導幼兒由表象代替動作,逐步向具體形
象性過渡。(2)不斷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根據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
進行培養(yǎng)①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②選擇適應的活動材料和教學方法;③尊
重和理解幼兒的思維特點。
70.語言既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和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也是人們進行
思維活動的工具。言語是一個人運用語言工具進行思考和社會交往的行為
過程,言語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活動。
71.按照言語活動的分類,可以把言語活動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幼
兒期主要發(fā)展的是日頭言謂。
72.嬰兒的發(fā)音準備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
(1)簡單發(fā)音階段(初生-3月)這階段的發(fā)音是一種本能行為,沒有任
何符號意義,天生聾啞的兒童也能發(fā)出這些
聲音。(2)連續(xù)重復同一音節(jié)階段(4.8月)。這一階段,嬰兒發(fā)出的聲
音中,不僅韻母增多,聲母出現,而且連續(xù)重復同一音節(jié),如ba-ba-ba,
da-da-da等其中有些音節(jié)與
詞音很相似,如ha-ha,ma-ma等。(3)模仿發(fā)音---學話萌發(fā)階段(9-
12月)這一階段,兒童所發(fā)的音聽起來仿佛是
在說話,但是這些“話”仍然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階段,近似詞的發(fā)音更
多,而且,嬰兒開始能模仿成人的語音,女口Jie-jie(姐姐),mao-mao
(帽帽)。這一進步標志著兒童學
話的萌芽。
73.理解語言的準備
(1)語音知覺。有研究表明,嬰兒對言語刺激是非常敏
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qū)分語音和其他聲音,并對語音表現
出明顯的“偏愛”。語音知覺的發(fā)展為語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
“聽準音”才可能“聽懂義”。
(2)語詞理解。8、9個月的嬰兒已經能“聽懂”成人的
一些言語,表現為能對言語做出相應的反應。但這時,引起兒童反應的主
要是語調與整個情境(如說話人的動作表情等),而不是詞的意義。如果
成人同樣發(fā)這種詞音,但改變
語調和語言情境,嬰兒就不再反應。相反,語調不變而改變詞匯,反應還
可能發(fā)生。
74.嬰兒言語的形成(L3歲)。這一時期,兒童口語的發(fā)展可分為兩個大
的階段:(1)不完整句階段。①單詞句階段(1T.5歲)。兒童言語的發(fā)
展主要反映在言語理解方面。他們開始主動說出有一定意義的詞,說出詞
有單音重疊、?詞多義、以詞代句的特點。②雙詞句階段
(1.5-2歲)。開始說雙詞或二詞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階段(2
歲以后)許多研究表明,2-3歲是人生初學說話的關鍵時期。兒童語言的
發(fā)展主要表現在:①能說完整的簡單句,并出現殳合句;②詞匯量迅速增
加。
75.幼兒言語發(fā)展的主要特征:進入幼兒期,言語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口語的
發(fā)展,出現了掌握書面語言的可能性。
76.幼兒口語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掌握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語言表達力
的發(fā)展。
77.在幼兒詞匯中,主要是意義比較具體的實詞。其中又以名詞為最多,
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最后才是副詞。幼兒也逐漸掌握了一些比較
抽象、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的虛詞,如介詞、連詞等。
78.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不斷交往中,自然掌握了一些基本語法結構和句型。
研究資料表明,我國幼兒所說出的句子類型,有以下發(fā)展趨勢:
(1)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從簡單句到復合句;(3)從陳述句到
多種形式的句子。
79.幼兒在掌握語言成分的基礎上,口語表達能力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1)對話言語的發(fā)展和獨白言語的出現。幼兒前期的孩子,交際多采用
對話形式。(2)情境性言語的發(fā)展和連貫性言語的產生。
80.出現內部言語的過渡形式一一出聲的自言自語。這種自言自語有兩種
形式,一種是“游戲言語”,另一種是問題言語。游戲言語是一種在游戲
繪畫活動中出現的言語。其特點是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話,用言語補充和
豐富自己的行動。這
種言語通常比較完整、詳細,有豐富的情感和表現力;問題言語是在活動
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產生的言語,用以表示困惑、懷疑、驚奇等。這種言
語一般比較簡單、零碎,由一些壓縮的詞句組成。
81.書面言語產生的基礎是口頭言語。幼兒期已為書面言語的學習做了準
備。具體表現為:掌握口語詞匯、掌握語音;掌握基本語法和口語表達力;
幼兒圖形知覺的發(fā)展。
82.幼兒言語發(fā)展中易出現的問題
(1)音準差。①不能正確學握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江,3-4歲的幼兒由于
生理上不夠成熟,不能恰當地支配發(fā)音器官,發(fā)出的元音錯誤少,錯誤往
往在發(fā)輔音上;②方言影響,發(fā)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響以外,更受環(huán)境和
教育影響。(2)不會掌握言語表情技巧。
83.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言語能力:(1)有目的、有計劃的幼兒園語
言教育活動是發(fā)展幼兒言語能力的重要途徑;(2)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提供幼兒交往的機會;(3)把言語活動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4)
教師良好的言語榜樣;(5)注重個別教育。
84.情緒(包括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自身需要之間關系的態(tài)度體驗,
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形式,是由某種外部的刺激或內在的身體狀
況作用而引起的體驗。
85.根據情緒發(fā)生的強度、持續(xù)時間和緊張度,將情緒分為心境、激情和
應激。
(1)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2)激情是一種強烈的、
爆發(fā)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tài)。(3)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huán)境刺
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86.按照情感的社會內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7.情緒情感的功能: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信號功能、保健
功能。
88”依戀是嬰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系的傾向。
它是兒童與母親或其他主要撫養(yǎng)者相互作用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
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系。
89.根據鮑爾比、艾斯沃斯等人的研究,依戀發(fā)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J'7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出生-3個月);(2)有差別的社會反應
階段(3-6個月);(3)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2歲);(4)目
標調整的伙伴關系階段(2歲以后)。
90.心理學家艾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的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把嬰兒
的依戀分為性質不同的三種模式: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
*
91.影響依戀的因素:(1)擾養(yǎng)質量??母親的敏感性和反應性;(2)兒
童的特點;(3)文化因素。
92.幼兒情緒情感發(fā)展的一般趨勢
(1)幼兒情緒的發(fā)展。情緒的社會化、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jié)化、情緒控制與掩飾成分增加。
(2)幼兒高級情感的發(fā)展。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理可感
和美感等三個方面,并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①道德感,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指向個別行為,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
好的;中班孩子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
人的行為,并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到了大班,幼兒的道德感進一步發(fā)展
和復雜化。他們對好與壞、好人與壞人,有鮮明的不同感情。②理智感。
幼兒期是兒童理智感開始發(fā)展的時期。幼兒的理智感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形
式即好奇好問。幼兒初期的孩子往往問“這是什么”,逐漸發(fā)展到問“為
什么”、“怎么樣”等。如果問題得到解決,幼兒就會感到極大滿足,否
則就會不高興。幼兒理智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與動作相聯系的“破壞”
行為。
③美感。美感是人對事物審美的體驗。幼兒對色彩鮮艷的藝術作品或物品
容易產生喜愛之情。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中期能從音樂、繪畫作品中,
從自己從事的美術活動、跳舞、朗誦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兒晚期,兒童開
始不滿足于顏色鮮艷,還要求顏色搭配協(xié)調。
93.幼兒情緒情感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各種情緒體馬僉逐漸十富和深刻,情
感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情緒的易沖動性、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
情緒的外露性。
94.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點或品質
的獨特組合。
95.個性的心理結構包括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識。
96.個性的基本特征:獨特性、整體性、穩(wěn)定性、社會性。
97.3-6歲幼兒的個性開始形成,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心理活
動整體性的形成;(2)心理活動穩(wěn)定性的增長;(3)心理活動獨特性的
發(fā)展;(4)心理活動能動積極性的發(fā)展。
98.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穩(wěn)定的
心理特征。根據神經類型活動的強度、平衡性及靈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
活中,一般將人的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及抑郁
質。
99.幼兒氣質的發(fā)展表現出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兩大特點。
100.幼兒氣質對其心理活動和行為發(fā)展的意義:(1)幼兒的氣質是幼兒
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2)幼兒的氣質影響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從而影
響幼兒的個性發(fā)展;(3)根據不同氣質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101.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中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
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特征,它是個性的核心。
102.人的性格非常復雜,它是由各種各樣的性格特征有機結合組成的統(tǒng)
一體。具體包括性格的態(tài)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和性
格的理智特征。
103.幼兒的性格是在先天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在幼兒與父母相互作用中
逐漸形成的。幼兒性格的最初表現是在嬰兒期。3歲左右,幼兒出現了最
初的性格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合群性;
(2)獨立性;(3)自制力;(4)活動性。
104.幼兒性格的年齡特點:(1)活潑好動;(2)哀歡交往;(3)好奇
好問;(4)模仿性強;(5)好沖動。
105.影響幼兒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性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受遺傳、家庭、
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1)遺傳的作用。人的神經系統(tǒng)類型在性格形成中有?定的作用,人的
氣質影響著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現。
(2)家庭的影響。家庭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對兒地性格的形成與發(fā)
展〃者直接的影響作用:家庭生活氣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對兒童的性格也
有明顯的影響。
(3)幼兒園教育的作用。幼兒園的教育和教學對兒童性格的形成起主
導作用。
(4)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是復雜的,對兒童性格形成的影
響主要是通過文化媒介傳播進行的。
(5)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性格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把其接受的
外部社會要求逐漸內化為自己內部要求的過程。在這個內化過程中,個人
的理解和領悟以及個人的需要、動機和態(tài)度起著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106.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107.幼兒能力發(fā)展的特點
(1)多種能力的顯現與發(fā)展。①操作能力最早表現并逐步發(fā)展;②言語
能力在嬰兒期發(fā)展迅速,幼兒期是口語發(fā)展的關鍵時期;③模仿能力迅速
發(fā)展,是幼兒學習的基礎;④認識能力迅速發(fā)展,是幼兒學習的前提;⑤
特殊能力有所表現;⑥創(chuàng)造能力萌芽。
(2)智力結構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
(3)出現了主導能力的萌芽,開始出現較明顯的類型差異
(4)智力發(fā)展迅速。布盧姆以17歲為發(fā)展的最高點,假定其智力為
100猊得出了各年齡兒童智力發(fā)展的百分比:1歲,20%;4歲,50%;8
歲,80%;13歲,92%;17歲,100%“幼兒期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108.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階段和特點
(1)自我感覺的發(fā)展(1歲前):兒童由1歲前不能把自日作為一個主
體同周圍的客體區(qū)分開到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識的最
初形式,即自我感覺階段。
(2)自我認識的發(fā)展(1-2歲):孩子會叫媽媽,表明他已經把自己作
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個月之后已開始知
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識的萌芽(2.3歲):自我意識的真正出現是和兒童言語的
發(fā)展相聯系的,掌握代詞“我”是門我意以萌芽的重要標志,能準確使用
“我”來表達愿望標志著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產生。
(4)自我意識各方面的發(fā)展(3歲以后):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
調節(jié)逐漸發(fā)展起來。
109.幼兒自我認識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自我評價方面:(1)主要依賴成人
的評價;(2)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3)自我評價受認
識水平的限制。
110.幼兒的自我評價受整體思維、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很大,這突出表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幼兒的自我評價一般比較籠統(tǒng),較多地只從某
個方面對自己進行評價,以后逐漸向比較具體、細致的方向發(fā)展,做出比
較全面的評價;(2)最初往往較多局限于對外部行動的評價,之后逐漸
出現對內心品質的評價;(3)從只有評價沒有論據發(fā)展到有論據的評價。
111.幼兒自我體驗表現出的特點
(1)從與生理相關的體驗向社會性體驗發(fā)展如愉快和憤怒的體驗較早
而自尊、委屈和內疚感則較晚;(2)表現出易受暗示性的特點。成人的
暗示對幼兒自我體驗的產生起著重要作用,年齡越小,表現越明顯;(3)
隨年齡增長而豐富,并有一定的順序性。其中愉快感和憤怒感發(fā)展較早,
自尊感和委屈感發(fā)生較晚。
112.社會性發(fā)展(有時也稱幼兒的社會化)是指幼兒從一個生物人到逐
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并逐漸步
入社會的過程。它是在個體與社會群體、幼兒集體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
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
113.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內容有: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性別角色、親
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既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
內容(人際關系),又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性別角色是作
為一個有特定性別的人在社會中的適當行為的總和,是社會性的主要方面;
而親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則屬于兒童道德發(fā)展的范疇。
114,親了關系是指幼兒早期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即依戀,
115.親子關系通常被分成三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不同的
親子關系類型對幼兒的影響是不同的。研究證明,民主型的親子關系最有
益于幼兒個性的良好發(fā)展。
116.親子交往的影響因素
(1)父母的性格、愛好、教育觀念及對幼兒發(fā)展的期望對其教養(yǎng)行為有
直接的影響;(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
母之間的關系狀況等;(3)幼兒自身的發(fā)育水平和發(fā)展特點。
(4)家庭因素。
117.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幼兒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xié)
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
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
118.幼兒同伴交往的意義:(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兒學習社交技能和策
略,促進其社會行為向友好、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2)同伴交往是幼兒積極情感的屯四后盾;(3)同伴交往促進幼兒認知
能力的發(fā)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兒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fā)展。
119.幼兒同伴交往的發(fā)生:大約2個月時,嬰兒能注視同伴;3-4個月
時,嬰兒能夠相互觸摸和觀望;6個月時?,他們能彼此微笑和發(fā)出
“咿呀”的聲音。6個月前嬰兒的這些反應并不具有真正的社會性質,直
到出生后的下半年,真正具有社會性的相互作用才開始出現。
120.帕頓按照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將幼兒游戲分為無所事事、旁觀、獨自
游戲、平行游戲、協(xié)同游戲和合作游戲。帕頓的研究數據表明,
2-5歲,協(xié)同、合作游戲的數量在上升,而獨自游戲、旁觀和無所事事的
行為在下降。
121.龐麗娟采用“同伴現場提名法”對幼兒的同伴社交類型進行研究,
將幼兒同伴交往類型分為受歡迎型、被拒幺色型、被忽視型和一般型。
122.同伴交往的影響因素:(1)早期親K交往的經驗;(2)幼兒自身
的特征;(3)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
123.兒童性別角色的認識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對于幼兒而言,主要經
歷了前三個階段的發(fā)展。
(1)知道自己的性別,并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3歲)
幼兒的性別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性別的認識,一方面是對
他人性別的認識。2歲開始認識別人的性別,但還不能準確說出自己是女
孩還是男孩。2.5-3歲左右,絕大多數孩子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性別。同時,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關于性別角色的初步知識,如女孩要玩娃娃,
男孩要玩汽車等。
(2)自我中心地認識性別角色(3-4歲)。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能明確
分辨出白己的性別,并對性別角色的知識逐漸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
服和游戲、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這個時期的孩子能接受各種與性別習慣
不符的行為偏差,如認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3)刻板地認識性別佑色(5-7歲)。這個階段幼兒不僅對男孩和女孩
在行為方面的區(qū)別認識得越來越清楚,同時開始認識到一些與性別有關的
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膽大、勇敢等。幼兒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也表現出刻板
性,他們認為遷反性別角色習慣是錯誤的,如一個男孩玩娃娃會遭到同性
別孩
子的反對等。
124.一般認為,影響幼兒性別角色行為的因素有兩類:一是生物因素,
二是社會因素。
(1)生物因素對幼兒性別行為有一定的影響;(2)父母的行為對幼兒
性別角色和行為起著引導、被模仿和強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性別行為的
引導者,父母是孩了?性別行為的模仿對象。
125.社會性行為指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現出的態(tài)度、
言語和行為反應。它在交往中產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根據動機和
目的不同,社會性行為可以分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兩大類。
126.親社會行為是指?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或群體的行為及傾向。具
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等。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是幼兒道德發(fā)展的
核心問題。
127.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社會牛.活環(huán)境。社會牛.活環(huán)境包括社會文化的影響和電視媒介的影
響。社會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要通過幼兒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來起作用,因為幼兒
是生活在具體的家庭和同伴環(huán)境中的。(2)幼兒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具體包
括家庭的影響、同伴相互作用和移情。移情是導致親社會行為最根本、最
內在的因素,是親社會行為的動力基礎、前提或動
機。
128.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以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的行為。實質上的差別
分:敵芯性攻擊行為和工具性攻擊行為。
129.幼兒期攻擊行為的特點:(1)幼兒攻擊性行為頻繁,主要表現為為
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爭吵、打架行為更多是直接爭奪或破壞玩具和物品
(2)幼兒更多依靠身體上的攻擊,而不是言語的攻擊;(3)從工具性攻
擊向敵意性攻擊轉化,小班幼兒的工具性攻擊行為多于敵意性攻擊行為,
而大班
幼兒的敵意性攻擊則顯著多于工具性攻擊;(4)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著
明顯的性別差異,幼兒園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慫恿和卷入攻擊性事件。男孩
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擊以后發(fā)動報復行為,碰到對方是男性比對方是女
性時更容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130.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1)父母的懲罰;(2)大眾傳播媒
介;(3)強化;(4)挫折。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土要是挫折。
131.智力的個體差異包括智力發(fā)展水平差異、智力類型差異和智力表現
早晚的差異。
132.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
性格特征差異性格特征差異表現在下面四個方面:①個體對現實態(tài)度的性
格特征差異,如對社會、集體的態(tài)度,對自己的態(tài)度等;②個體的理智特
征差異;③個體性格的情緒特征;④個體性格的意志特征,如自覺性、果
斷性等。
性格類型差異性格:一個人身上所有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分為外向型、
內向型、獨立型與順從型等。
133.學習類型是個人對學習情境的一種特殊反應傾向或習慣方式,它主
要包括認知風格、學習策略、內外控制點等。學習類型具有獨特性、穩(wěn)定
性,學習類型的差異通過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來。
其中,個體認知風格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與沉
思型等方面。場依存型的幼兒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社會
敏感性強;場獨立型幼兒傾向對事物進行獨立判斷。沖動型幼兒認識問題
速度快,但錯誤多;沉思型幼兒認識問題時,謹慎全面,錯誤少。
134.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教師有U的、有計劃地對所要研究的現象
或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的?種方法。觀察法實施步驟:觀察前的準
備工作、進行預備觀察、進行正式觀察、觀察反思。
135.談話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J訪”被調查對象,通過談話的
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對某個人、某件事情、某種行為或現象的看法和態(tài)度,
談話法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談話法實施步驟:談話
前的準備工作、進入談話現場、進行正式談話、結束談話。
136.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運用-足的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和有效經驗,對
研究對象專門活動的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了解研究對象心理活動的-
種方法。作品觀察法實施步驟確定研究目標與研究主題、定義關鍵術語、
作品抽樣、設計與開發(fā)簡易研究工具、信度檢測、評價與自我指導。作品
抽樣的方法包括來源抽樣、日期抽樣和單元抽樣三種方法。
137.實驗法是教師根據研完目的對?某些條件加以控制,有計劃地改變
某種教育因素,從而考察該因素與隨之產生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種研
究方法'實驗法可以按實驗場地的不同,分為實瞼室實驗與自然實驗。試
驗法實施步驟:提出實驗課題、建立實驗假說、實驗設計、實驗的實施、
資料的統(tǒng)計處理、實驗報告。
第二章學前教育原理
1.教育的概念: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
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
發(fā)展的活動。
2.教育的本質屬性:有目的地培券人的社會活動,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1)教仃是人類所獨仃的社會現象;(2)教育是有意識、有U的、自覺
地時受教育者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3)在教育這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
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教育的功能:(1)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fā)展功
能指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動的內部結特征所決定,
發(fā)生于教育活動內部,也稱為教育的本體功能或固有功能。
教育的社會功能指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2)正向功能與負向
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和作
用。負向功能指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
(3)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顯性功能指教育活動依照教育目的,在實際
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吻合的結果。隱性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
的非預期性的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一旦隱性的潛
在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fā)、利用,就可以轉變成顯性教育功能。
5.教育目的的作用包括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評價作用。
6.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國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個層次,它是由國家
提出來的,其決策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一般體現在國家的教育文本和
教育法令中。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居于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國家的
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某一專業(yè)對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是國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級別的學校、不同專業(yè)方向的具體
化。教師的教學目標居于第三個層次,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所能達到
的預期標準。
7.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1)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
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yǎng)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奧古斯「、托
馬斯?阿奎那等。
(2)社會本位論。社會本位論的觀點是:因為個人生活在
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huán)境,所以要從社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注重教育的社會
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是培菲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事業(yè);評價
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的指標。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涂爾干、凱
興斯泰納、赫欽斯、巴格萊等。
(3)個人本位論“個人本位論的觀點是:要從個人本位本
能的需要出發(fā),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
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發(fā)展人的個
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其代表人物有盧梭、羅杰斯
TJ*0
(4)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目的論是由杜威提出來的。他在《民主主義
與教育》一書中明確指出:“教育的過程,除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
是它自己的目的?!倍磐穸ǖ氖墙逃话愕?、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
教育過程的內有
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并非主張教育無目的。
8.1999年6)J,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簡稱《決定》)。這一表述體現了時代的特征,反
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養(yǎng)的人是什公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
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tǒng)一;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
面的和諧發(fā)展;(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斥學生的
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4)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基能技能,r解一些擇業(yè)
的常識,具有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
9.教育「政治制度的關系:(1)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具體表現為:
①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②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的對象及其權利;③
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某些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具體表現為:①教育是社
會政治關系再生產的重要手段②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
論來作用于政治。
10.教育H生產力的關系(1)教育的發(fā)展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所制約,具體
表現為:①生產力發(fā)展制約著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②生產力發(fā)展制約
著教育目的(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③生產力發(fā)展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
容的改革④生產力發(fā)展促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選
(2)教育的發(fā)展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功能),具體表現為:①教育
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勞動力變?yōu)楝F實的勞動力,提
高勞動者素質,從而促進生產的發(fā)展;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
段,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③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發(fā)展科學的
重要手段。
11.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因素:(1)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fā)展的物質前提。
(2)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社會
環(huán)境不起決定作用,因為:①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是自發(fā),偶然的,零碎的,
沒有既定的目的,也不能按一定的方向長期系統(tǒng)地影響兒童,它不能決定
人們身心發(fā)展的方向和水平;②人們接受環(huán)境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
主動的過程-(3)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其中,學
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身心發(fā)展
的動力,是促進個體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12.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各種因素。
13.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1)學校教育對個
體發(fā)展做出社會性規(guī)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
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
14.教育要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1)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
首先,身心發(fā)展是有順序的:人從出生到成人,其身心發(fā)展是一個由低級
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xù)過程,具有一定的順序;其次,身心發(fā)展具
有階段性:人的一生,都要經歷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
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幾個階段。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fā)展的不
同特征。(2)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
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發(fā)展在不
同時期發(fā)展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體重在出生后一年發(fā)展最快,以后緩
慢,到青春期又高速發(fā)展;二是不同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
早階段就能達到較高水平,有些方面則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覺、知覺
在少年期之前已發(fā)展到相當水平,而邏輯思維要到青年期才有相當程度的
發(fā)展。(3)身心發(fā)展具有穩(wěn)定性和時變性。穩(wěn)定性:在一定社會和教育
條件下,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的順序、年齡特征和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電梯施工安全協(xié)議及設備安裝質量保證合同
- 2025版建筑室內外設計合作協(xié)議書示范
- 二零二五年度廉政合作協(xié)議范本-3月24日發(fā)布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防水材料銷售及施工一體化合同范本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設備運輸及安裝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板材行業(yè)展會銷售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在線旅游平臺合伙人合同
- 二零二五年離婚協(xié)議起草范本:婚姻解除法律文書
- 2025版?zhèn)€人股權無償轉讓與公司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協(xié)議
- 2025版教育信息化軟件維護與教學資源整合合同
- 特種設備教育培訓考試題
- 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呼吸系統(tǒng)
- 檢驗科醫(yī)師(技師)晉升高級職稱晉升專題報告病例分析匯編三篇
- 工程師站及電子間管理規(guī)定
- 最新山東地圖含市縣地圖矢量分層可編輯地圖PPT模板
- 建設生態(tài)文明ppt模板課件
- T∕CGMA 033001-2018 壓縮空氣站能效分級指南
- 浙江鵬友化工有限公司
- 江蘇常熟新材料產業(yè)園環(huán)境風險評估報告
- 《創(chuàng)新方法》課程教學大綱
- REFLEXW使用指南規(guī)范.do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