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天津市_第1頁
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天津市_第2頁
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天津市_第3頁
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天津市_第4頁
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天津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DB12B18天津市地方標準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telligentsystemofelectricheatinginsolargreenhouses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發(fā)布DB12/T811—2018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天津市氣候中心、天津市尚通科技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黎貞發(fā)、宮志宏、李春、張冬巖、劉巍、董朝陽、劉淑梅、李寧。IDB12/T811—2018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1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的術語和定義、溫控設備與指標要求、安裝方法、系統(tǒng)可操作執(zhí)行以及運行維護。本標準適用于基于物聯(lián)網的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設計與應用。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4706.1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7665傳感器通用術語GB50217-200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guī)范QX/T61-2007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17部分:自動氣象站觀測術語和定義3日光溫室智能電加溫系統(tǒng)intelligentsystemofelectricheatinginsolargreenhouses將溫度要素監(jiān)測、設備控制、網絡化應用集于一體的面向日光溫室的自動化系統(tǒng),主要完成溫室內用于采集傳感器數據并將數據傳輸給控制器,負責數據處理、數據存儲、數據傳輸、數據顯示。負責與采集設備進行數據命令交互,處理接收到的數據命令,并進行回復應答。包括控制后級執(zhí)行機構的開關通斷,獲取設備的手動或自動工作模式,利用交流檢測模塊監(jiān)控交流輸出是否正常等功能。4一般由數據采集系統(tǒng)(空氣溫度傳感器、數據采集器、通訊模塊)、控制器、執(zhí)行設備(加溫裝置)和遠程控制系統(tǒng)組成。1DB12/T811—20184.1.2基礎功能系統(tǒng)通過采集溫室內空氣溫度,并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進行智能控制,自動開啟/關閉指定的溫度調節(jié)設備,且用戶也可通過互聯(lián)網隨時了解溫室的環(huán)境信息及完成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圖1表1在單個日光溫室內,一般要求安裝空氣溫度傳感器不少于2個,互為參照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溫包括傳感器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兩種方式,對于垂直分布,傳感器的安裝位置一般按表2設置,應用者也可根據所栽培的作物高度變化而調整,如果是水平分布一般是日光溫室中心位置設置1個,中心至兩側墻體1/2處設置1~2個傳感器。2DB12/T811—2018表2空氣溫度傳感器安裝要求儀器數量(個)安裝高度(cm)150允許誤差(cm)基準部位±5±5感應部位中心感應部位中心空氣溫度傳感器250(或根據作物高度確定)4.3數據采集器4.3.1主要性能指標4.3.1.14.3.1.24.3.1.34.3.1.44.3.1.54.3.1.6采樣時鐘誤差每月不超過15秒。本地存儲3個月以上的觀測數據。具有無線數據傳輸功能,同時可以連接有線設備。預留現場RS485總線接口和新增觀測要素傳感器接口。具有在線升級程序的調試接口。具有現場數據顯示功能或和擴展外部LED接口。4.3.2電氣性能指標4.3.2.14.3.2.2輸入電壓范圍:6V~18V。數據采集系統(tǒng)總體功耗:≤2W。4.3.3電源要求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設置,RS485總線與電腦接連進行設置和遠程終端控制軟件進行遠程操控。通過現場總線接口連接主采集器。具有在線升級程序的調試接口。具有自動和手動模式切換的功能。具有監(jiān)測執(zhí)行機構的功能,形成閉環(huán)控制。具有指示燈面板,標識控制器各種狀態(tài)。具有急停功能。前級輸入電壓范圍:6V~18V??刂破髑凹壙傮w功耗:≤0.3W。控制器后級輸出電流能力:≥4kW/路。3DB12/T811—20184.5.14.5.2應包括站點管理功能、參數設置功能、查詢功能、遠程遙控功能和回復顯示功能。遠程控制軟件應符合QX/T61-2007的規(guī)定。4.6加溫裝置4.6.1主要性能指標4.6.1.14.6.1.24.6.1.3功率分布:15kW/130㎡。供電電壓:380VAC50Hz??刂菩盘枺?20VAC50Hz。4.6.2常用的電加熱裝置常用的電加熱裝置有:工業(yè)熱風機、導熱油爐、石英加熱板、加熱棒等。加溫設備安裝數量與功率應該充分考慮溫室的容積與保溫性能、作物的適溫范圍等因素綜合考慮。4.6.3電器安全要求電器安全性應符合GB4706.1標準的強制性規(guī)定。5安裝方法5.1電纜的鋪設電纜鋪設應符合GB50217-2007的強制性規(guī)定。數據采集器的安裝數據采集系統(tǒng)架設應選在日光溫室內東西長度的中間、南北跨度自南向北作物種植區(qū)的2/3的位置。采集系統(tǒng)的安裝原則是便于拆裝、占地面積小,最大限度地減小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采集系統(tǒng)的本地顯示界面應朝向溫室通道方向,便于觀察。采集系統(tǒng)的安裝固定采用直插方式,為保證農業(yè)作業(yè)方便,不建議使用水泥基礎和有斜拉支撐。位置在溫室內東西方向的1/2位置,保證距離兩側的加溫設備對稱,便于控制線纜的布設。加溫設備的安裝采用壁掛方式,安裝在日光溫室的北面墻壁上,按照功率分布均勻架設。加溫設備架設高度應與溫室頂部接近,出風口不宜直吹農作物,出風方向應保持水平或朝上。電加熱裝置的加熱和吹風機必須同比控制,以確保排除無風干燒的危險。電加熱器進風口端需加裝過濾網,且定期清理過濾網,避免各種異物進入損壞電熱管或影響加64DB12/T811—20186.1.16.1.26.1.3一般每周維護1次。觀測環(huán)境勘察要求查看觀測場周圍環(huán)境有無變化、是否有產生影響觀測質量的現象。清潔和清洗要避開正點時次進行,并避免由此導致的不實數據存儲和上傳,清潔內容主要包括:——傳感器;——采集器;——蓄電池;——防輻射罩。6.1.4檢查電源線、信號線、接插件等是否連接牢固,以及穿線管有無損毀。檢查加溫設備的本地控制情況。6.1.56.1.66.1.7檢查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各種功能情況。檢查并記錄加溫設備的開啟時間、關閉時間,并填寫加溫設備使用記錄表。6.2傳感器6.2.16.2.2外觀檢查要查看各類傳感器是否正常、固定是否牢固。檢查空氣溫度傳感器橫臂是否水平,輻射罩、設備箱(即電源箱、采集單元等)及固定裝置是否牢固、有無銹蝕和損毀。6.3采集器維護6.3.16.3.26.3.36.3.46.3.56.3.6檢查各個傳感器的位置和電路安裝情況。檢查采集器的本地顯示情況。檢查通訊系統(tǒng)運行情況。檢查采集器的電源系統(tǒng)運行情況。對傳感器、采集器和整機進行年檢和計量檢定。針對檢查情況進行實時維護,并記入值班日志。針對檢查情況進行實時維護,并記入值班日志。5DB12/T811—2018參考文獻[1]GB50217-200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guī)范[2]JB/T10297-2014溫室加熱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3]QX/T261-2015設施農業(yè)小氣候觀測規(guī)范[4]QX/T61-2007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5]基于物聯(lián)網的日光溫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