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_第1頁
“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_第2頁
“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_第3頁
“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_第4頁
“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親親相隱”制度的司法實踐價值探析目錄TOC\o"1-2"\h\u6910Abstract15248目錄 31271摘要 4 425893引言 531019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含義及歷史沿襲 524598(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含義 64880(二)“親親相隱”制度的沿襲 64321二、現(xiàn)代法治中“親親相隱”制度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分析 710590(一)現(xiàn)代法治中“親親相隱”制度的合理性 726501(二)現(xiàn)代法治中“親親相隱”制度的可行性 87654三、現(xiàn)代法治中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條件與弊端 920787(一)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條件 931022(二)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弊端 1011274四、“親親相隱”制度的實踐價值探析 11449(一)“親親相隱”制度符合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理念 1210663(二)“親親相隱”制度融入法律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保障人權 126917(三)“親親相隱”制度可以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秩序 137984結語 133981參考文獻: 15摘要:“親親相隱”是獨具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法律制度,對我國古代的立法和司法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本身經(jīng)歷了從萌芽到發(fā)展到完善過程。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傳承了兩千多年,是中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的一部分,體現(xiàn)的是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文章從“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沿襲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通過對“親親相隱”制度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得出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可行性與所需的條件;再通過對“親親相隱”制度的實踐價值研究,提出親親相隱制度順應人性的要求,符合現(xiàn)代法治的精神的觀點。我國現(xiàn)代法治體系下越來越注重人權的保障,是現(xiàn)代法治發(fā)展的需要,而法律的公正和正義是為人性服務的,親親相隱制度所維護的社會基本倫理與此相符合。關鍵詞:親親相隱;刑事制度;司法實踐引言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也曾被稱為“親親得相首匿”或“親屬相容隱”。這一制度在我國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法律觀念,并在漢代被正式納入國家的法律體系。唐代的律法疏議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深入而具體的修訂,使其在后代得到了廣泛的傳承。文章將從親親相隱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入手,分析它的理論基礎以及其與現(xiàn)代刑事訴訟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進而探究這一古老的司法理念在當今時代所發(fā)揮的作用及影響。親親相隱是一種法律原則和制度,它規(guī)定如果親屬之間出現(xiàn)犯罪行為,他們應該相互隱瞞、藏匿、拒絕作證、幫助犯罪親屬逃跑等,而不承擔舉證責任,并且不對這些行為進行處罰或減輕處罰。同時,如果法律規(guī)定應該互相隱瞞的親屬進行告發(fā)和舉證行為,那么他們將會被判罪并受到處罰。這一原則與制度不僅適用于刑法領域而且還涉及到民法和行政法等多個方面,因此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和現(xiàn)實意義。親親相隱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法律原則和制度,在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體系中已經(jīng)存在了超過兩千年,并且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法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對于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之一。親親相隱的觀念最初源于以孔子為核心的儒家經(jīng)典文獻,它繼承了周禮中的親親尊尊傳統(tǒng)。西漢時代,統(tǒng)治者將親親相隱的思想融入法律中,確立了它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這一制度得到了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親親扣隱的法律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完善,但在明木清初逐漸被淡化,并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發(fā)生了轉變,最終在新中國的建立中遭遇了失敗。在親親相隱的制度之下,隱藏著豐富的人文關心,這反映了我國古代法律與禮儀的融合,以及家族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一制度不僅能夠保障家庭生活和諧穩(wěn)定,還能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紤]到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特點,這一制度在當下的中國也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從理論上看,親親相隱制度有其合理之處,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許多弊端,需要加以完善。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含義及歷史沿襲“親親相隱”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指導制度,在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中也隨之發(fā)現(xiàn)變化。現(xiàn)代法治體系下“親親相隱”制度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順應人性的要求,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法制中法律對人情倫理的關懷。(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含義“親親相隱”制度又叫“親親相隱得相首匿”。親親相隱,指出于人本性從而對自己的親人有所袒護、隱瞞,不檢舉親人可以免受或者減輕刑事責任。參見梁霞:《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嬗變及相關問題思考》,參見梁霞:《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嬗變及相關問題思考》,載《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9月,第39卷,第5期。出自《論語·顏淵》據(jù)此可以認為儒家所主張的德治仁政實質上是推崇圣人政治的人治。親親相隱制度在古代中國被視為一種基本道德規(guī)范,并被納入到法律體系之中。雖然親親相隱制度在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和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但其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不可忽視。雖然親親相隱制度被剔除過參見張曉冉:《親屬特權與“親親相隱”之比較》,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研究生論文。,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其體現(xiàn)的儒家的倫理綱常與現(xiàn)代法治精神并不沖突。近年來,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親親相隱制度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并對其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參見張曉冉:《親屬特權與“親親相隱”之比較》,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研究生論文。(二)“親親相隱”制度的沿襲“親親相隱”這一制度隨朝代的更替與時代的變遷,其適用范圍也逐漸廣泛。“親親”由最初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血親擴大為同居即為“親親”。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論語》記載的葉公與孔子關于家庭關系的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隱”,指“不稱揚其過失”?!抖Y記·檀弓》謂:“事親,有隱而無犯?!编嵭ⅲ骸半[謂不稱揚其過失也?!钡墩撜Z》此章先言“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隱”系對“證”而言,“證”,《說文》釋為“告也”,可知孔子在此處所言之“隱”,具體地說就是隱瞞不告。秦朝時期,立法以法家思想為知道,從而“親親相隱”逐步發(fā)展為法律。秦簡《法律答問》記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眳⒁姟端⒌厍啬怪窈啞罚奈锍霭嫔?978年版,第195-196頁。參見《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196頁。漢代以來,隨秦朝的滅亡,法家思想也隨之失去主導地位,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xiàn),使儒家思想成為主導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中的宗法倫理思想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其直接體現(xiàn)便是親親相隱制度。漢宣帝時期《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記載:“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辈茏粤ⅲ骸冬F(xiàn)代孝親意識的喚醒》,載《天府新論》,2010年,第5期。《通典》中有便有案例說明“親親相隱”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曹自立:《現(xiàn)代孝親意識的喚醒》,載《天府新論》,2010年,第5期。參見《通典》卷六十九載有董仲舒《春秋決獄》的一個案例,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罪?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洞呵铩分x,‘父為子隱’。甲宜匿乙?!痹t不當坐。由此可知,在漢代親親相隱的發(fā)展已經(jīng)由單向容隱發(fā)展為雙向的容隱。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是期隋唐時期,中國法律體系在此刻形成,同時親親相隱制度的發(fā)展趨于成熟,成為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隋唐時期的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因此唐法典《唐律疏議》處處可見儒家倫理綱常思想的影子,隨之滲透者儒家倫理觀念的親親相隱制度也隨之更加完備。參見李靖雯:《參見李靖雯:《唐代“親親相隱”制度研究》黑龍江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參見馮紅:《淺析唐代“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演變》,載《法制與經(jīng)濟》2014年1月,第372期。參見(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到新中國成立,由于奉行國家利益至上,親親相隱制度被當做封建流毒從法律中消除,此時親親相隱制度走向衰落。二、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合理性與可行性親親相隱制度與我國現(xiàn)代法治精神相一致。我國現(xiàn)代法治體系下越來越注重人權的保障,親親相隱制度順應人性的要求,符合現(xiàn)代法治的精神,是現(xiàn)代法治發(fā)展的需要,而法律所追求的公正與正義是符合天然的人性的,而親親相隱的制度所維護的社會倫理觀念與此是一致的。(一)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合理性親親相隱制度與刑法的謙抑性相一致。刑法的謙抑性體現(xiàn)在力求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少用或不用刑罰,獲取最大的法律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坝H親”之間的容隱行為并不是達到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司法實踐效益,相反,此制度的存在反而可以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參見參見陸建紅,楊華:《現(xiàn)代法治條件下“親親相隱”制度之構建--從歷史、比較研究和現(xiàn)實思考出發(fā)》,載《法律適用》2017年第3期,第22頁。親親相隱制度與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相一致。所謂的期待可能性,是基于行為發(fā)生時的實際狀況,期望行為者能夠采取合法的行動。法律并不是強制執(zhí)行的,如果根據(jù)行為發(fā)生時的實際狀況,不能期望行為者進行合法的操作,那么即便行為人做出了違法或犯罪的行為,他仍然是無罪的。親親相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天然的人性的表現(xiàn),親屬之間相互容隱,這符合刑法所體現(xiàn)的“期待可能性”。這體現(xiàn)了“法不強人所難”,符合道德人倫,順應人性的要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當代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人權至上;體現(xiàn)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條例,而是體現(xiàn)人情關懷的有溫度的力量。(二)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可行性親親相隱制度的存在與我國現(xiàn)代發(fā)展理念并不違背,道德與法律并不沖突。親親相隱制度的的適用,可以在保障法律權威的同時保障人權。親親相隱制度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親親相隱制度體現(xiàn)出的是對人性的關懷與包容。如若親人犯罪,家人則毫不猶豫的“大義滅親”,那么確實保證了法律的權威,但是破壞的是家庭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社會也會變成冷冰冰的社會。而親親相隱制度則可以緩解道德與法律之間的沖突,司法有人情味,允許“親親”之間“相隱”那么驗證罪犯的親屬作證的真實性所用到的司法資源可以直接節(jié)省下來,提高司法的效率,同時也保障了人們所接受的道德倫理觀念。法學家伯爾曼曾經(jīng)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就會蛻變?yōu)榻┧赖慕虠l”參見(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頁。參見(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頁。親親相隱制度可以保障人權。從法理學上看,追究罪行的主體是國家司法機關,公民個人則不承擔追究罪責和揭發(fā)他人犯罪行為的責任。同時在司法實踐中,國家公權力、司法機關都能更好地去追究罪行,而公民個體的權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不可能左右某項犯罪可以或不可以追究的程度。親屬之間不指認不揭露,不意味著違法犯罪行為不會暴露或者不能夠查清楚,即使出現(xiàn)這種情況,更多的也是司法機關的責任。更進一步說,那些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站出來作證,并指出犯罪行為可能存在偏見或造假行為,這對于案件事實的深入調查是不利的。強令親屬間揭發(fā)指認罪行有悖人道主義精神,不利于國家法治和文明進步?!坝H親相隱”制度賦予親屬間指認罪行以適度沉默權而非強制出庭作證,這既符合社會最為根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又有助于對人權的尊重與維護,親親相隱制度符合人倫道德。親屬相互容隱是天然的人性的表現(xiàn),這種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法律的設立與實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而親情是人必不可少的根本情感,我國《刑法》中有包庇罪的規(guī)定,但是對親屬犯罪進行包庇容隱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親屬容隱是人之常情,親親相隱制度體現(xiàn)法律以人為本,在立法中允許“親親相隱”則會使家庭穩(wěn)定,社會穩(wěn)定。三、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條件與弊端“親親相隱”制度符合當代發(fā)展理念同時不可否認其存在諸多問題,法律與道德、公平與正義如何平衡都是現(xiàn)代法治中實行“親親相隱”制度應解決的問題。同樣在司法實踐中,這一制度也是既存在積極的一面,也面臨這問題和挑戰(zhàn)。(一)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條件首先,這一制度可能導致一些犯罪行為的隱瞞和逃避法律制裁,影響司法公正和效率。其次,對于非親屬之間的人身關系是否也應該適用這一制度也存在爭議。此外,如何平衡親屬之間的利益和法律公正也是一項挑戰(zhàn)。一是明確“親親相隱”中“親親”的適用范圍?!坝H親相隱”制度,本身是為保障人權,到了唐朝同居即可相隱,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到如今,同居的人已經(jīng)不局限在親屬之間了,同居的人不是親屬也可適用“親親相隱”制度,則會破壞法律的權威,影響司法的效率與正義,同樣會使犯罪分子抱有僥幸心理,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綜上所述,擴大容隱范圍不利于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所以,我們應當將“相隱”的范圍進行限縮,例如可以規(guī)定“親親相隱”只適用于父母、子女、配偶之間。明確規(guī)范“親親”的范圍,更有利于“親親相隱”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運用,更好的平衡道德與法律。二是明確“親親相隱”中“相隱”的適用類型。在我國古代,對“親親相隱”制度的適用,一般都會做出一定的限制。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也會做出規(guī)定,那些重罪不適用這個制度。例如:謀大逆、謀反、謀叛等。參見俞榮根,蔣海松:《親屬權利的法律之痛——兼論“親親相隱”的現(xiàn)代轉化》,載《現(xiàn)代法學》,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參見俞榮根,蔣海松:《親屬權利的法律之痛——兼論“親親相隱”的現(xiàn)代轉化》,載《現(xiàn)代法學》,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二)實施“親親相隱”制度的弊端一是忽視了人與人的平等性。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律體系中,“禮”始終被視為其核心和基石,這也反映了我國的家庭成員關系和倫理道德觀念。親親相隱的制度恰恰是這種“禮”在精神層面上的具體表現(xiàn),它充分地運用了人倫道德來對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調控。盡管這種調控策略在當時對社會矛盾的調解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親親相隱的制度是基于宗法等級構建的,它常常優(yōu)先考慮“尊”的利益,更具體地說,就是“為尊者隱”。這種隱秘主要體現(xiàn)在“子為父隱”的方面,而真正涉及“父為子隱”的情況則相對較少”。在唐朝時期,宗法等級中的“相隱”不平等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唐律疏議》里,明文規(guī)定了對于控告祖父母或父母犯下罪行的人將會受到絞刑的處罰,而對于父親告發(fā)子女的行為,他們則僅僅是選擇不坐;對于那些向其他親屬告發(fā)的人,將被判處兩年的有期徒刑,而對卑親的親屬告發(fā)的人則只會被判處六十杖刑。這在法律上明確顯示了親屬之間的不平等。對于家族中的卑親屬,他們通常只承擔著隱藏尊親屬和尊者犯罪的責任,而不享有被隱匿的權利。在西方國家的親親相隱制度中,尊卑親屬之間的區(qū)別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他們主要強調的是親屬關系,而在這種關系中,所有人都持有平等的立場。平等,作為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社交紐帶,構成了社會和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我國現(xiàn)行的親親相隱制度深刻反映了尊貴者與低微親屬間的不平等現(xiàn)象,這也導致了在實際的司法操作中,人們對法律中的平等性原則有了一些誤解和偏見。因此,這種對法律平等原則的忽視,是當前最迫切需要消除和拋棄的。二是忽視了個人權利的保護。確切地說,在我國古代的法律制定初期,并沒有完全忽視對個人權益的維護。唐代的法律也深入地考慮了對低微兒童的權益,同時也確保了囚犯的個人權利得到了保障。這種尊重與保障個人權利的法律制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親親相隱”制度的起源和發(fā)展。然而,到了封建社會的晚期,這種強調親情和相隱的制度逐漸被賦予更高社會地位的綱理倫常所取代。這種觀念導致人們在犯罪或發(fā)現(xiàn)犯罪事實后,首先會考慮如何隱藏親屬罪行,而不是優(yōu)先保護個人權利。這種思維方式也逐漸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本能,使得人們在思想層面上默認了綱理倫常的重要性。在唐代法律當中,對于親屬的隱匿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這種隱匿在卑幼對尊長罪行的掩蓋上尤為明顯;其次是對于親族與姻親之間的罪行上的隱匿。然后是根據(jù)家族成員的身份地位和近期的情況來確定隱藏的責任程度以及舉報后的法律責任。同時在訴訟過程中,對于親屬的刑訊,處罰等問題上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漠視。然而,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人們在保護個人權益方面的疏忽,這種疏忽與當前我國的立法理念存在嚴重的沖突。四、“親親相隱”制度的實踐價值探析“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價值。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親親相隱”的原則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訴訟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窩藏、包庇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guī)定的窩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chǎn)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guī)定的窩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chǎn)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由于種種原因,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延續(xù)了近千年的親親相隱制度在新中國誕生后連同舊法被一并廢除,并在隨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空白狀態(tài)。隨著思想的解放,我們對親親相隱的認識也逐漸走向客觀,不再以消極、否定的眼光看待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親親相隱。隨后的幾十年中,親親相隱被重新挖掘并逐漸回歸中國法治,這一點在刑事程序法中略有體現(xiàn),但對于刑事實體法特別是窩藏、包庇罪,直到今天也未能引入親親相隱原則。不可否定,親親相隱制度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具有相當?shù)臍v史局限性,但通過前文對國外容隱制度的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親親相隱”是一項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親親相隱制度蘊含著某種普世的基本價值,剔除親親相隱落后、消極的一面,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尋找到符合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刑事法律需求的價值。(一)“親親相隱”制度符合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理念“親親相隱”這一制度在調和家庭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及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找到平衡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我國法制體系不斷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識增強,“親親相隱制度”逐漸被賦予新的含義,成為一種新型的刑法適用規(guī)則?!坝H親相隱”這一制度彰顯了道德與法律的相互依賴,也就是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兩者和諧共存的核心價值觀。盡管“親親相隱”是儒家道德觀念在法律體系中的具體體現(xiàn),但道德的約束和約束力相對較弱,因此有必要通過具有強制力的法律來加以維護和保障。“親親相隱制”在中國古代就已經(jīng)存在并發(fā)揮著積極的社會功能,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它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成為阻礙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障礙?!坝H親相隱”制度的核心價值在于,只有通過法律的保護和維護,道德才能增強人們的自覺性,并實現(xiàn)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二)“親親相隱”制度融入法律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保障人權早在1998年10月5日,我國已經(jīng)正式簽署并加入了聯(lián)合國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隨著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我國加入這一公約也勢在必行。根據(jù)該公約的第二十三條第一款,家庭被視為一個自然且基礎的社會單位,并且應當?shù)玫缴鐣蛧覍用娴谋U??!币虼耍彝コ蓡T之間應該相互照顧、相互理解,不得侵犯對方的基本權利。這意味著我們現(xiàn)有的法律應當與維護人權的明確規(guī)定保持一致,不能有任何違反。通過吸納“親親相隱”這一合理觀點,我們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這不僅符合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也符合全球的通行做法,因此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接受。從立法上看,在我國確立“親親相隱制度”有著重要意義。此外,“親親相隱”制度所展現(xiàn)出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體現(xiàn)了法律的人性關懷和人權保護的核心思想,這使得“親親相隱”制度在現(xiàn)代法制建設中具有巨大的實踐意義。(三)“親親相隱”制度可以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盡管“親親相隱”這一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局限,但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代表和體現(xiàn),它依然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倫理和道德秩序。在刑事立法上,也有一些國家通過規(guī)定這一法律原則來限制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的取證權,以保障其訴訟權利不被侵犯。我國刑訴法領域的知名專家陳光中教授曾經(jīng)明確指出,“犯罪嫌疑人的家屬應當有權拒絕作證”。他持有這樣的觀點,即這樣的做法將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并對如何在現(xiàn)代法律體系中融入親親相隱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刑事立法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的價值。這一法律制定的核心理念是:社會高度重視某些關系,并希望通過保守機密來加強這種關系。為了維護這種秘密的本質,社會甚至愿意犧牲與案件最終結果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這就造成了犯罪嫌疑人親屬在面對犯罪時無法得到公正對待,也導致了他們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而使國家、集體及個人蒙受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家庭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現(xiàn)代法治追求通過近親屬的免證權,在懲罰犯罪時做出微小的犧牲和讓步,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利益,這是現(xiàn)代法治追求的一種效益。“親親相隱法”的價值在于它使國家司法機關能夠更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從而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供有力保障。在當今的法制社會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拋棄“親親相隱”的觀念,而應該批判性地繼承其合理之處,并為其注入現(xiàn)代的活力。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親親相隱制度”進行了規(guī)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刑事法律體系中,“親親相隱”的原則主要在兩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首先,罪犯的親屬作為知情者是否有作證的義務,或者說,法律是否授予了知曉案情真相的罪犯親屬免于作證的權益,這主要在刑事訴訟和證據(jù)領域得到了體現(xiàn)。其次,關于刑事實體法中的“親親相隱”行為,是否應給予豁免的處罰。相較而言,“親親相隱制度”對于刑事司法實踐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構建我國的相隱制度時,主要是從上述兩個維度進行考慮。結語縱觀“親親相隱”制度的發(fā)展歷程,從春秋到現(xiàn)代經(jīng)歷了萌芽到完善到衰落再到現(xiàn)如今被大家所熟知和認可?,F(xiàn)代法治下,“親親相隱”制度應該得到合理的評價和運用,即在家庭倫理和法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尊重和保護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系,同時也維護社會秩序和法律公正?!坝H親相隱”制度在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表明,這一制度不僅僅是一種古代法律規(guī)范,而且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價值。隨著法學研究的深入和刑事訴訟制度的不斷完善,“親親相隱”制度有望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認可。除了國內和國外的理論研究,“親親相隱”制度還在一些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得到了應用。例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允許親屬之間在某些情況下作有利于對方的證言。此外,一些學者和司法實踐者也開始關注親親相隱制度在非刑事領域的應用。雖然,這一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一定的應用和發(fā)展,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和爭議。例如,親屬之間的互相包庇會影響證言的可信度,并且會導致一些犯罪行為的隱瞞和逃避法律制裁,從而影響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非親屬之間的人身關系是否也應該適用這一制度也存在爭議。此外,如何平衡親屬之間的利益和法律公正也是一項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實現(xiàn)法律公正和社會和諧。未來,隨著法學研究的深入和刑事訴訟制度的不斷完善,親親相隱制度有望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認可,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家庭倫理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綜上所述,親親相隱的法律制度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盡管它對當前的法律觀念和制度構成了一定的障礙,但從其存在的合理性角度來看,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完全排除在外。親親相隱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保障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與現(xiàn)實需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親親相隱制度在維護人倫親情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該制度所包含的人文價值,并在法律構建過程中借鑒其在保護家庭倫理方面的合理性。這樣做不僅能確保法律的公正性,還能有效地維護社會和諧。參考文獻:[1]孟憲玉:《“親親相隱”與現(xiàn)代法治精神》,載《人民論壇》2011年第17期。[2]王瑋:《“親親相隱”制度之于現(xiàn)代刑法的作用》,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