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_第1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_第2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_第3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_第4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3課時)四上9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以“觀察"為主題的單元。以“觀察”為主題,在統(tǒng)編教科書中,已經(jīng)是第三個單元了,前兩個單元分別是三上第5單元和三下第4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學習的要求有了進一步提升。單元教材的編寫,緊扣“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這條主線,從課文《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到單元習作《學寫觀察日記》,再到語文園地,形成了一個整體結構,可以說既具有閱讀策略單元的特點,又具有習作單元的特點。

《古詩三首》選編了一首唐詩,兩首宋詩。

《暮江吟》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寫景小詩。詩中寫得最妙的是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睔堦栍痴赵诮嫔?,不說“映"和“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也很有想象力,連用兩個新穎貼切的比喻,描繪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這樣的江景確實很迷人,難怪白居易一直從傍晚看到了深夜。從詩句可以看出,白居易觀察江上的景物,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從傍晚一直到夜晚。這么長時間的持續(xù)觀察,詩人觀察到的景物也肯定很多,除了殘陽、江水、露水、月亮,應該還有晚霞、歸鳥、江上的船只、岸邊的青山、樹木、花草……這么多的景物,詩人為什么在詩中寫了這幾種景物呢?這其實就是連續(xù)觀察景物時的取舍了,詩人選擇把自己看到的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寫到了詩中,從而呈現(xiàn)出了兩幅獨特的畫面。

《題西林壁》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一首名作,與唐代詩人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完全不同,體現(xiàn)了唐詩重情趣,宋詩重理趣的鮮明特點。詩的前兩句,蘇軾一連用了六個方位詞:橫、側、遠、近、高、低,可見他看廬山之用心,這里面當然有他對廬山的喜愛,但他卻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見,他寫這首詩,并非像李白那樣只是表達個人喜好之情,而是另有所指,那就是他想告訴人們的哲理,也可能因此他把這首詩題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那怎么辦呢?那就是要多角度地觀察、全方位地了解事物的特點。

古往今來,梅花是詩人爭相吟詠的對象,而且詩人吟詠梅花,總是把梅花與雪放在一起,王安石的《梅花》如此,盧鉞這首《雪梅》亦如此。詩的首句“梅雪爭春未肯降"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都認為自己是春天的使者,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出來了。次句“騷人閣筆費評章”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只好停下筆來思索。最終,詩人還是給出了結論:“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和雪,原來是各有短長。這首詩不禁贊美了雪和梅,而且還在暗示為人處世的道理。而從持續(xù)觀察的方法這個角度來看,詩人不僅用眼睛仔細看,而且還用鼻子用心聞,調(diào)動了多種感官。

教學目標

1.認識“暮、瑟”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降”,會寫“暮、吟”等12個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三首古詩,會默寫《題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釋、插圖和生活經(jīng)驗,理解詩句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4.體會詩句中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初步懂得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插圖和生活經(jīng)驗,理解詩句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體會詩句中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初步懂得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暮江吟》)

◎單元導讀,明確要求

1.回顧三上第5單元和三下第4單元:學習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2.出示本單元篇章頁,讀讀單元主題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大自然中處處都有學問,這個單元我們進一步學習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明確本單元學習要求:

(1)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

(2)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

3.導覽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本單元,我們將——

通過《古詩三首》,學習古代詩人是如何連續(xù)細致地觀察事物的。

通過學習《爬山虎的腳》,學習現(xiàn)代作家葉圣陶爺爺是如何連續(xù)細致地觀察事物的。

通過學習《蟋蟀的住宅》,學習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是如何連續(xù)細致地觀察事物的。

同時,我們還要運用學到的方法,連續(xù)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寫一寫觀察日記。

◎揭示課題,導入古詩

1.我們先來學習課文《古詩三首》,向古代詩人學習觀察方法。這節(jié)課先學習第一首《暮江吟》

齊讀詩題:暮江吟

學習生字“暮”,理解“暮江”。

了解“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2.簡介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詩人,與李白杜甫并稱唐代三大詩人。

◎通讀詩句,找出景物

1.認識詩中的生字“瑟”。

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瑟瑟"的意思。

拓展詞語,了解“瑟”的不同含義:琴瑟、秋風瑟瑟、瑟瑟發(fā)抖

2.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

3.白居易觀察了哪些景物?詩中找一找,圈一圈。

交流,反饋:殘陽、江水、露珠、月

◎品味詩句,想象畫面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1.讀一讀這聯(lián)詩句,借助圖片理解什么叫“殘陽"。

2.理解“一道殘陽”,體會“鋪"的準確生動。

(1)為什么叫“一道殘陽”而不是“一個殘陽"或者“一輪殘陽”呢?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說一說:因為太陽就要落到江面之下了,只露出了一半、一小半。

(2)“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如“照、映、射、落……")用“鋪”字好在哪里呢?引導學生再次觀察插圖說一說:殘陽映照在江面上,染紅了大半個江面,江上就像鋪著一張紅色地毯似的。

4.回顧“瑟瑟"的意思,說說江水為什么是“半江瑟瑟半江紅”呢?借助注釋,結合插圖說一說:因為江邊有山,有的江水沒有被殘陽照射到。

5.再讀一讀這聯(lián)詩句,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同桌互相說,然后指名說:一道殘陽鋪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綠色的,一半是紅色的。

白居易留心觀察,不見欣賞到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景,還欣賞到了——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學生齊讀詩句,借助注釋理解“可憐”“真珠"。

2.借助圖片,體會“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妙在哪里。

“露似真珠”:把露水比作珍珠,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露水的晶瑩剔透。

“月似弓":把月亮比作弓,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的形狀特點。

◎?qū)W習觀察,體會情感

1.你從詩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詩人是連續(xù)細致地觀察的?

交流,明確:詩的前兩句所寫的是傍晚的畫面;詩的后兩句寫的是深夜的畫面。從傍晚的景物寫到深夜的景物,說明詩人連續(xù)觀察了很長的時間。

2.這么長的時間,詩人還可能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

比如:江上的船只、岸邊的樹木、遠處的青山、空中的飛鳥……

3.既然可以觀察到這么多的景物,詩人為什么只在詩中寫這幾種景物呢?

交流,相機引導明白:作者從觀察的景物中,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特征的景物來寫。

4.這首《暮江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帶著體會有感情地朗讀。

第二課時(學習《題西林壁》)

◎復習回顧,引出古詩

1.欣賞一組廬山的圖片,回顧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2.引出試題:題西林壁。理解“題”的意思,了解題壁詩。

3.了解蘇軾:蘇軾,宋代大文豪,杰出的詩人、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認識詩中的生字“緣"。

2.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

◎體會觀察,想象畫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詩人蘇軾是怎樣連續(xù)細致地觀察廬山的呢?圈出詩中表示觀察方位的詞。

2.配圖片,讓學生描述不同角度看到的畫面:

示例:

橫看,只見廬山一座座山嶺連綿起伏、形態(tài)各異。

側看,只見廬山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高聳入云。

遠看,只見廬山云霧繚繞,若隱若現(xiàn),好像仙境一般。

近看,只見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高處看,只見一座座山峰高低錯落。

低處看,只見廬山高聳入云。

3.蘇軾看來看去,看清楚了廬山是什么樣子的嗎?于是他不禁感嘆——

◎聯(lián)系生活,體悟詩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蘇軾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如何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2.你在生活中有沒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比如有些同學的行為看不懂、有的作業(yè)題看不明白……)我們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持續(xù)觀察、細致觀察、多角度觀察)

3.回應詩題:蘇軾為什么要把這首詩題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呢?

引導學生猜想:可能是要把他觀察廬山的感受和體會分享給大家;也可能是想把他悟出的道理告訴給大家。

◎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不同

比較《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都是寫廬山,觀察角度和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交流,明確:

《望廬山瀑布》重點觀察了廬山的瀑布,抒發(fā)了詩人對廬山瀑布的贊美之情;《題西林壁》則從多個角度整體上觀察了廬山全貌,并沒有具體描寫某個景物,主要表達了詩人的感悟的道理。

◎默寫《題西林壁》

第三課時(學習《雪梅》)

◎復習回顧,引出《雪梅》

1.梅花是一種著名的花,在冬天開放。自古以來,梅花總是和雪聯(lián)系在一起,被寫進詩里。欣賞一組梅花的圖片,回顧王安石的《梅花》。

2.引出試題:雪梅。

◎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認識詩中的生字“降、騷、遜、輸”。

2.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

3.參看注釋,理解詞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整首詩的大意:

梅花和雪花都想爭當春天的使者,誰也不肯服輸。難以評議梅與雪的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品味詩句,體悟詩意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1.詩句中的哪個詞語寫得特別有情趣呢?理解“爭春"的意思:爭當春天的使者、報春的主角。

2.想象體會“梅雪爭春未肯降”的情景:

一朵朵梅花綻放在枝頭,它仿佛在對雪花說:……

一片片雪花飄落在枝頭,它仿佛在對梅花說:……

3.梅花和雪花誰也不肯認輸,于是它們讓詩人盧鉞來評論評論。

引導想象“騷人擱筆費評章"的情形:到底梅花更能體現(xiàn)初春的特點,還是雪花更能體現(xiàn)初春的特點呢?

詩人為什么“費評章”呢?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1.引導體會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三分白”“一段香”的用詞準確性與分寸感。

2.模擬詩人盧鉞的口吻,對爭春的梅和雪說一說。

◎?qū)W習觀察,體悟詩理

1.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作者怎樣的觀察方法?

交流,明確:用眼睛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