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_第1頁
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_第2頁
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_第3頁
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_第4頁
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嘉應學院精品課程公共教育學EDUCATIONDEPARTMENT主講:范遠波范遠波自我介紹主講《教育學》、《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藝術論》、《科學課程與教學》等課程。電話箱:fyb-3639@163.net博客:老范談教育課程學習介紹目標:拓寬視野、啟迪思考、應付考試內容:分五塊教育與教育學的發(fā)展、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目的、課程與教學、德育與管理方法:講授和討論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教育目的教育規(guī)律課程教師和學生(教育活動基本因素)教學基本原理

課堂教學實踐教育制度德育理論與實踐

德育論教學論

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概論

導論教育學

緒論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1、教育活動及其結果(教育規(guī)律)2、教育認識和思想(教育經(jīng)驗和教育藝術)3、教育制度和法規(guī)(教育價值取向)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相伴隨。原始社會時期,教育與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相伴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沒有分化,也沒有專門的教育場所。出現(xiàn)階級分化后,學校萌芽,原始社會的各種特點逐漸為許多新的因素所取代。階級社會的教育形態(tài)主要指獨立的教育形式—一學校產(chǎn)生以后所呈現(xiàn)的各種教育形態(tài),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教育形態(tài)。1.古代中國。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兩種第一種是“成均”,被認為是傳說中五帝時代的學校?!俺删钡谋玖x是指平坦、寬闊的場地,并且是經(jīng)過人工整修的。這類廣場在夏秋收獲季節(jié)用于堆積收獲物,同時,也是全體氏族成員聚會、娛樂、舉行某種規(guī)模較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或向氏族成員宣告氏族首領教令及決定的場所?!俺删钡慕逃齼热荩詷方虨橹?,音樂又是氏族舉行祭祀典禮所必需的。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1.古代中國。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兩種第二種是“庠”,被認為是傳說中虞舜時代的學校,兼作養(yǎng)老、儲存谷物之處。養(yǎng)老是氏族社會在生產(chǎn)有剩余產(chǎn)品后的必然舉措。氏族將富有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知識的老人集中起來,由集體供養(yǎng)?!抖Y記?王制》載:“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卑础抖Y記?明堂位》的解釋:“庠,有虞氏之米廩也。”養(yǎng)老于米倉自然便利,不過老人也不是白吃閑飯的,他們要將自己豐富的閱歷、經(jīng)驗和技能,對下一代進行傳授?!扳浴焙髞沓蔀閷W校的名稱之一,可見學校從養(yǎng)老場所的傳授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演進而來。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1.古代中國。內容:軍事、禮樂、孝道。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教授六藝: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書,習字教育;數(shù),簡單的讀、寫、算教育。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1.古代中國。春秋戰(zhàn)國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鬃铀綄W的規(guī)模最大,私學沖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學校從宮廷移到民間,教育對象由貴族擴大到平民,教師可以隨處講學,學生可以自由擇師。由于各家各派互相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漢代武帝以后,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設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對后世影響深遠。隋唐以后,科舉成了教育的指揮棒。宋代,儒家經(jīng)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jīng)》,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jīng)書的背誦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guī)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緒31年(1905)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婆e開學堂,興辦現(xiàn)代學校,1862年京師同文官??婆e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院試、鄉(xiāng)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童生(儒生)、生員及監(jiān)生、舉人、貢士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2.古代印度。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國之一,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把人分成4種等級,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受到最優(yōu)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為軍事貴族,這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tǒng)治者;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nóng)工商業(yè);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jīng)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處死。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jīng)典《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惟一的教師。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jīng)典和鉆研經(jīng)義。3古代埃及。埃及在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和貴族子弟的場所;中王國以后,宮廷學校已不能滿足培養(yǎng)官吏的需要,開設了職官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也兼負文化訓練和業(yè)務訓練的任務。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寫善書,執(zhí)掌治事權限,比較受到尊重,“學為文士”成為一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許多文士便設立私學,招收生徒,同時也有傳授天文、數(shù)學、醫(yī)學等實用知識的文士學校。于是“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4.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與東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歲~12歲的兒童進入私立學校學習,但進入這種學校學習的大都是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階層的子弟,貴族階級子弟都是聘請家庭教師,不送子女上學,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有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進入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聯(lián)系、互相利用的時期。統(tǒng)治殘酷、等級森嚴、思想專制,文化教育幾乎完全為宗教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yǎng)僧侶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由僧院學?;虼笾鹘虒W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七藝即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七門學科,學生盲目服從圣書和僧侶教師的權威,學習方法是背誦。東西方的教育雖然在具體內容和形態(tài)上存在許多差異,但都反映了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1等級性,2.道統(tǒng)性,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是惟一被認可的,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4刻板性,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tǒng)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4刻板性,教育方法刻板,死記硬背,機械模仿。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教育的功用性價值不受重視。二、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近現(xiàn)代教育中國,自1904年癸卯學制開始,建立現(xiàn)代學制。西方,14世紀以文藝復興運動開始,這場運動以人性反對神性、以科學理性反對蒙蔽主義、以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專制、以平等友愛反對等級觀念,重視現(xiàn)世生活,肯定現(xiàn)實生活的幸福和享樂,反對禁欲主義,對擴大教育內容和受教育者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屬于州政府,確立了地方分權的原則,成為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每次重要進展,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規(guī)定和保證??傊?,19世紀后的近代教育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5)知識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技術為創(chuàng)新教育、個性教育、綜合學科教育和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可能。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隨著教育經(jīng)驗和認識的豐富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中國:在古籍中,有許多關于原始時期教育的記載。據(jù)《韓非子?五蠹》所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o蜯蛤bangha,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這反映了原始人類已經(jīng)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對于火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識,與此同時,也產(chǎn)生了相應的教育活動,長輩們在日常用火的過程中,依靠教育活動把這些生活方面道理和知識教給下一代。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中國:漁獵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尸子》載:“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山頂洞遺址出土的一條魚上眶骨化石,據(jù)考定魚長0.8米,這是我國氏族社會捕魚的物證,顯示了當時的捕魚能力,同時也表明當時“教民以漁”的教育確有相當水平?!妒印酚州d:“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弊畛醯尼鳙C只是用木棍、石塊,后來改用標槍、石球,還發(fā)明了弓箭,表明了狩獵技術也在逐步提高。隨著原始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教民農(nóng)作的教育也相應產(chǎn)生,古籍對此記載頗多?!栋谆⑼ā份d:“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nóng),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nóng)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nóng)耕。”《易經(jīng)?系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孟子?滕文公上》也載:“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边@些記載說明原始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農(nóng)作技術,并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中國:制度化教育——學校的產(chǎn)生學校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教育場所,文字的產(chǎn)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區(qū)分。教育獨立場所脫胎于敬養(yǎng)長老的地方?!抖Y記?王制》: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抖Y記?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階級私有制出現(xiàn)之后,這個具有樸素等級和特權的場所就被由氏族顯貴演變而來的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國老庶老”的年齡等級被階級等級所取代。“庠”逐漸地與個人的階級身份掛起鉤來,而不是與生理年齡掛鉤了。這個時候,養(yǎng)老場所的性質也就發(fā)生了變化,統(tǒng)治階級獲取了享用“庠”的資格,成了名不副實的“國老庶老”,而真正達到年齡限的“國老庶老”卻無法進入。其理由就是借助文字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中國:制度化教育——學校的產(chǎn)生學校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教育場所,文字的產(chǎn)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區(qū)分。文字的產(chǎn)生:伏羲仰觀象于天,俯視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兑捉?jīng)?系辭》古者伏羲氏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渡袝?序》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韓非子?五蠹》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說文解字?敘》蘇東坡《石鐘山記》談到石鐘山發(fā)聲原因不為人知時就說過:“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边@“不能言”實際上就是不能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文字與地位尊貴相聯(lián)系。盡管漁工水師成天在絕壁下勞作,熟知石鐘山的聲音是如何發(fā)出的,但是他們沒有掌握文字,社會地位低,也就沒有了“發(fā)言權”而“不能言”。古籍中“惟官有書,而民無書,學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記載,就說明學校、文字、統(tǒng)治階級三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中國:制度化教育——學校的產(chǎn)生學校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教育場所,文字的產(chǎn)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區(qū)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區(qū)分師,尊稱地位高者。最初是軍官的稱號,“惟官有書,而民無書,學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師合一”師,指稱學識高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識高深就是老師。關于師的說法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天地君親師并舉(天地生之本,先祖類之本,君師,治之本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西方:教育跟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xiàn)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以西方為主,《大教學論》,認為人的終生目標在今生以外,今生只是永生的準備。其理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住所都有三重,母親的子宮、世上和天堂,子宮形成的未來生活的身體,世上生活形成的是理性的靈魂。第一重是第二重的預備,第二重是第三重的預備,從第一重到第二重是誕生,第一重是第二重的預備,從第二重到第三重是死亡或復活,到第三重,人就不再動了,永遠歇在那里。每一重的過渡都有覆蓋的外物需要去掉,所以是痛苦的,第一次是胎衣,第二次是身體。基督教思想之父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根據(jù)圣經(jīng),自從人類始祖亞當偷吃禁果,道德墮落,犯了“原罪”時起,就形成了以上帝的善為一方的天上之城,和以人類的惡為一方的地上之城。教會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體現(xiàn),教導人通過齋戒、鞭軀來驅逐邪念、克制情欲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一)教育起源的認識西方:制度化教育——學校。英文學校(school)的古代形式是schole,由拉丁文schola變化而來,而拉丁文schola這一詞又脫胎于本義為休閑的希臘文??梢?,西方的學校本義和休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個人怡情達興的場所,與傳授生活技能和實行禮樂教化不沾邊。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中國:零碎思想,如《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系統(tǒng)思想,如《學記》《論語》在教育的社會功能上看,孔子認為教育工作是一種政治工作,通過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這樣就會對政治發(fā)生重大影響。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從政,孔子回答說:“《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鬃舆€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在教育促進個體發(fā)展上,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質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較大的差別,是后天之“習”的結果。這一觀點肯定了人不論等級貴賤,生來的天賦素質應該是平等的。這種立足于普遍意義上的人性論,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緣來決定人的高低貴踐的觀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為他實施“有教無類”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鬃诱J為個性差別主要是由于人們的后天環(huán)境習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影響,力量更大,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拔┥现桥c下愚不移”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中國:零碎思想,如《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系統(tǒng)思想,如《學記》《論語》在教育目的上,孔子主張培養(yǎng)“君子”,原是上流社會人士的專稱。孔子把它發(fā)展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多次將君子與小人對照而言,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君子總是追求道義,而小人總是追求功利。二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即君子總是要求自己,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強調了君子在修養(yǎng)內容上,將道德標準置于首位,在修養(yǎng)方法上,則首先是嚴于律己。在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學思并重。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中國:零碎思想,如《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系統(tǒng)思想,如《學記》《論語》啟發(fā)誘導,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眴l(fā)一詞即從此而來。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認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啟發(fā)他;經(jīng)過思考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shù)难赞o表達,此時可以開導他。要求學生開動腦筋,做到“舉一反三”。《論語?八佾》中有一個例子:當子夏讀《詩》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時,問孔子什么意思,孔子啟發(fā)說:“繪事后素。”子夏就領會到孔子是說禮須建立在仁的基礎上,但不確定,就再進一步問:“禮后乎?”孔子很高興,說:“能夠闡明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啊,現(xiàn)在可以跟你談論詩經(jīng)了!”孔子善于啟發(fā)誘導,獲得弟子對他的稱贊:“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論語》因材施教,孔子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yōu)缺點了如指掌,比如他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有有做邑宰之才,公西華有外交才能等。他曾概括地指出他的幾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論語?雍也》云:“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奔醋勇穲詻Q果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有多才多藝。因材施教是孔子作為老師所踐行的基本原則,也是他的教學活動中處處所采用的方法?!墩撜Z?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狈t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梗ǖ谝淮螁柸省队阂病罚┓t問「仁」。子曰:「愛人。」第二次問仁《顏淵》)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梗ǖ谌螁柸省蹲勇贰罚?/p>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了解學生不是易事??鬃泳桶l(fā)出了解人難的感慨。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讀音li二聲,草名,嫩葉可做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讀音cuan四聲,燒火煮飯)之,幾熟??鬃油婎伝鼐鹌潢担ㄗx音zeng四聲,古代蒸食的炊具)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鬃悠鹪唬骸敖裾邏粢娤染?,食潔而后饋?!鳖伝貙υ唬骸安豢?,向者煤炱(讀音,tai二聲,黑煙灰)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p>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看這個學生應作何判斷和評價:媽媽叫相成拿了兩只碗去買六個銅圓的酒,六個銅圓的油。相成問媽媽,那六個銅圓買酒,那六個銅圓買油。媽媽說,隨便好了。相成又問媽媽,那一只碗買酒,那一只碗買油,媽媽說,隨便好了,相成又問媽媽,先買酒呢,還是先買油?媽媽說,隨便好了。相成又問媽媽,那一只手拿酒那一只手拿油。媽媽說,你太笨了,我和你一同去買罷。

二、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孟子在人性論和教育目的上的認識:“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泵献又鲝埥逃康脑谟谂囵B(yǎng)“君子”、“圣賢”及“大丈夫”。他有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痈爬酥袊糯鷮W校教育的目的——“明人倫”:“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睙o論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還是三代共同的學,其目的都是為了闡明人際之間的各種關系及掌握社會生活準則,具體來說,所謂“明人倫”,就是“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荀子人性論和教師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主張“化性起偽”,重任在教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彼f:“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人無師法,就會任憑惡的本性支配,有師法才有禮教,才能向善。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奔串斀處熡兴膫€條件,一般的傳習學問,不在其列。一是有尊嚴,使人敬畏;二是年紀五六十歲,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講授解說準確適當,不違背師道;四是能體會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闡發(fā)。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道家老子和莊子:教育和知識的負面作用,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崩献又鲝垺皬蜌w于樸”、“復歸于嬰兒”,希望回歸原始淳樸的狀態(tài),就像嬰兒時代一樣。而學習恰恰與老子的主張背道而馳。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边@樣就將“學”與“道”對立起來,為學的趨勢總是逐步增加、積累,而為道的趨勢則是逐步減少、削除,削減得越徹底,就越貼近自然。因此,他提出“絕學無憂”的著名命題。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道家老子和莊子: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jiānténɡ

、固扃鐍(jiōngjué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也?

《莊子·天地》:“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qi),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gu)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摯水若抽,數(shù)如泆湯,其名為槔(gao)。'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指子貢瞞然,俯而不對?!庇袡C心,想投機取巧。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系統(tǒng)思想《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學記》是一篇教育專著,成文大約在戰(zhàn)國末期。全文1229字?!秾W記》主要論述教育的實施,其著眼點偏重于教育過程內部的關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個領域,首次從理論上對教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秾W記》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具有極高的價值。(一)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育對個人發(fā)展的作用?!秾W記》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為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保ǘ┙逃贫扰c學校管理?!秾W記》以追求古代理想社會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tǒng):“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边@種按行政建制設學的思想,對后世興辦學校影響很大。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氨饶耆雽W,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保ㄈ┙逃虒W原則。

《學記》在綜合各家長期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這是《學記》的精華所在。1.教學相長。2.藏息相輔?!秾W記》指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3.豫時孫摩?!霸ァ笔穷A防,“禁于未發(fā)之謂豫”,要在不良傾向尚未發(fā)作時就采取預防措施,否則,待到不良行為發(fā)生后再去糾正,則“捍格而不勝”,即遭遇抵觸而難有成效;“時”是及時,“當其可之謂時”,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適時進行。否則,“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孫”是指循序,“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否則,“雜施而不孫”,學生將苦不堪言;“摩”指觀摩,“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取長補短,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4.啟發(fā)誘導?!秾W記》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長善救失?!秾W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總之,《學記》的教育思想相當豐富,論述相當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秾W記》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樹立了典范,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型”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漢代以后的教育認識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是西漢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有“漢代孔子”之稱。董仲舒學識淵博,遍通五經(jīng),尤精于“春秋公羊學”。漢景帝時任博士,此時他在學界已有很高聲望,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漢武帝即位不久,讓各地薦舉賢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薦舉。漢武帝就治國大道進行策問,董仲舒連對三策,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學術造詣,頗受漢武帝欣賞。但是,董仲舒后來在仕途上并不順利,主要從事講學活動。晚年辭官居家,不問家產(chǎn),一心著書立說。董仲舒的著作大部分都散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春秋繁露》一書。

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議董仲舒在應對漢武帝的賢良策問時,根據(jù)當時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獨尊儒術、興太學、重選舉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議: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興學校以養(yǎng)士,行教化美習俗。興學校重點是辦好中央的大學,大學是“賢士之所關”,“教化之本原”。3、重選舉以選用賢才。他建議選舉賢良,“量材而授官”。董仲舒的建議直接推動了漢代察舉制的創(chuàng)立。在教育作用上,董仲舒的理論依據(jù)是他的人性學說。他認為人性是“天”賦予人的一種素質。天有陰陽,人性也相應地包含性與情兩種成分,即:性屬陽,是仁的、善的;情屬陰,是貪的、惡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須通過教育,才能繼續(xù)發(fā)展成為人的善德,即所謂“性非教化不成”??梢姡偈嬲J為人性中兼有善惡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發(fā)展人性,使人成為善人。同時,董仲舒認為,教育的任務應由“承天意”的帝王來承擔。為此,他還提出“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與“斗筲之性”。所謂“圣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岸敷庵浴?,是無“善質”的,生來就“惡”的,教化無用,只能采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而“中民之性”,也就是萬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必須通過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董仲舒關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為對象,主要是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政治主張?zhí)峁├碚撘罁?jù),同時又留有推崇圣賢和鎮(zhèn)壓所謂惡人的余地。在教學目的內容上,是“三綱”、“五?!薄!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拔宄!奔慈?、義、禮、智、信?!拔宄!笔堑赖聹蕜t,“三綱”及其相應的忠(臣)、孝(子)、節(jié)(婦)等封建道德,說成是上天賦予的,是違背不了的。董仲舒的這一理論被后人稱為“名教”,毛澤東將其概括為君權、族權、夫權,再加上封建迷信的神權,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西方古代教育認識

蘇格拉底與“精神助產(chǎn)術”(產(chǎn)婆術)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著名。他在與鞋匠、商人、士兵和富有的青年貴族問答時,佯裝無知,通過巧妙的詰問,暴露出對方觀點的破綻和自相矛盾之處。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明了所用概念的根本意義,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像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chǎn)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不同的是,他所實施的對象是靈魂而不是肉體。蘇格拉底在施行助產(chǎn)術時所采用的方式是問答法,即通過發(fā)問與回答的形式,運用比喻、啟發(fā)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正確認識,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兒。這種方法被稱為蘇格拉底精神助產(chǎn)法,一般被總結為三步,第一步彌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jīng)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chǎn)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如什么是道德?

一天,蘇格拉底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我問怎樣才是有道德的,可人人都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反譏和歸納: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么和敵人作戰(zhàn)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碧K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jīng)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zhàn)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碧K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p>

定義:蘇格拉底并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不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助產(chǎn)術: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使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發(fā)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chǎn)術”。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西方古代教育認識柏拉圖與理念世界柏拉圖提出理念說,把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認為真正的知識存在于理念世界,我們出生時由于慌亂忘記這些知識,出生后必須通過現(xiàn)象世界的影子逐一去回憶,掌握知識靠的是回憶,而不是知覺。他同時認為人的肉體是人的靈魂的影子,人的靈魂里有三種成分:理性、意志、情感,分別表現(xiàn)為智慧、勇敢和欲望。根據(jù)何者占主導地位,區(qū)分出三種人:受理性支配的哲學家、受意志支配的軍人、受情感支配的勞動者。根據(jù)這三種品質在一人的德行中占主導地位,他把人分為三種集團或等級:1、運用智慧管理國家的哲學家,2憑借勇敢精神保衛(wèi)國家的軍人。3、受情緒驅動的勞動者。人類要想從“現(xiàn)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幫助未來的統(tǒng)治者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這種教育只有貫徹了睿智的哲學家和統(tǒng)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導眾生走向光明。教育與政治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未來的統(tǒng)治者為宗旨的教育是實現(xiàn)理想國家的工具。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二)教育學的萌芽西方古代教育認識亞里斯多德與三種靈魂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稟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也成為后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fā)展的思想淵源。分階段源于靈魂成分的區(qū)分: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智靈魂,相應于身體、情感、理智方面的教育。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三)教育學的雛形(1)教育學雛形這一時期,教育學從哲學的母體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1623年,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發(fā)表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fā)展》一文,在對科學的分類中,他首次把教學的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提出來。盡管在培根那里,作為教育學雛形的講述與傳授的藝術還僅僅是作為哲學門類中邏輯學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培根畢竟已經(jīng)將教育教學作為一個科學中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在研究結果方面,這一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和教育學著作。在獨立形態(tài)的教育學形成的過程中,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涿兰~斯一生寫了大量有關教育學的著作,其中《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學巨著。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制度,論證了班級授課制,規(guī)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高度評價了教師的職業(yè),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貫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討了“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涿兰~斯對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獨立形態(tài)的教育學的開端。這一時期,英國的洛克、法國的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等哲學家、思想家對教育也有了獨立的探索。1693年,洛克出版了凝聚自己畢生心血的《教育漫話》,提出了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體系。1762年,盧梭出版了其后享譽全球的《愛彌兒》,在書中,盧梭強調教育活動必須注重感性、直觀,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盧梭的這種教育思想后來被人們總結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齊一生寫了許多教育論著,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林哈德與葛篤德》。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的教育目的,為達到這個目的,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必須符合學生的本性,必須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在此基礎上,裴斯泰洛齊明確提出了“人類教育心理學化”的觀點。

2.主要成就

(1)夸美紐斯(J、A、Comenins,1592—1670),捷克著名的教育家,1632年寫成,1657年出版了《大教學論》,是西歐最早出現(xiàn)的教育專著,該書總結了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首次對班級授課制與義務教育制度等進行了的研究和論述。本人被尊崇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資產(chǎn)階級教育學的鼻祖。

“《大教學論》它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薄涿兰~斯西方真正體現(xiàn)教育學科誕生標志的是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涿兰~斯的知識分類建立在他對自然和人類的認識上。在自然觀上,夸美紐斯篤信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與主宰是上帝,“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身上自然存在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但實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則必須從行動、教育、祈禱中獲取。獲得這些實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目的是為永生做準備。永生只有在第三重住所里存在。人有三重住所:母親的子宮、世上、天堂。所謂學問,就是熟悉萬物,能喚出萬物的名字并推考世間的一切事物,具體說來,知道世界的構造和各種運行的潛力,知道時間的始末,知道生物的個性,知道植物的種類和效能,知道風的暴烈和人的思想。他給這些知識做了分類:1、我們所能觀察的東西,如天地以及天地之中的一切.2、是我們所能模仿的東西,比如事物的秩序,這是人在行動中所應模仿的.3、是我們所能享受的東西,如同上帝所賜的種種福。所謂德行,指具有管束萬物和自己得的能力。所謂虔信,就是使自己與萬物均歸于萬有之源的上帝。盡管學問、德行、虔信的種子自然存在于人身上,但實際的學問、德行、虔信卻沒有給我們,而需要從祈禱、教育和行動中去獲得。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三)教育學形成1717年,德國普魯士王朝頒發(fā)了世界第一部義務教育法。隨著教育的普及,學校的學生數(shù)量激增,班級授課制興盛。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在個別教育組織形式下成長起來的教師已經(jīng)不適應班級授課制下的教育,師范教育應運而生。在師范教育中,教育理論的培訓開始受到重視,格斯納(J.Gesener,1691-1761)開風氣之先,于1753年左右在哥廷根開創(chuàng)了一個“教育學研討班”,開設了教育理論方面的講座。此舉后來演變?yōu)槠蒸斒扛鞔髮W的一個慣例:哲學系教授必須輪流給學生開設教育學講座,每周兩小時,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期間就先后四次講授教育學。教育學走進大學的講壇,意味著開始有了專門的研究群體和機構,教育學跟哲學等其他學科一樣開始登上“大雅之堂”。一大批的教育學家和教育學論著的出現(xiàn),教育學成為大學講座的內容,這些都顯示了教育學已經(jīng)逐步向學科的方向邁進。但是,教育學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標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出版。赫爾巴特繼康德后被任命為德國哥尼斯堡大學哲學和教育學講座教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被世人公認為“現(xiàn)代教育學之父”及“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哲學的體系,形成了教育學自身的話語體系,以被認為是教育學學科形成的標志。

(2)赫爾巴特(J、F、Herbarit,1776—1841),德國著名的教育家,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本書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與原則、教學過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師生地位等作了全面的論述與研究,在理論上創(chuàng)立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赫爾巴特學派,稱為舊三中心主義,由此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學派。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三)教育學形成下面是《普通教育學》的目錄緒論第一篇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一章兒童的管理第二章真正的教育第二篇興趣的多方面性第一章多方面性的概念第二章興趣的概念第三章多方面興趣的對象第四章教學第五章教學的過程第六章教學的結果第三篇性格的道德力量第一章究竟什么叫做性格第二章論道德的概念第三章道德性格的表現(xiàn)形式第四章性格形成的自然過程第五章訓育第六章訓育特殊性的考察

三、教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三)教育學的形成赫爾巴特從心理學出發(fā),主張課程應為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服務,共有六種:經(jīng)驗的興趣(自然物理化學地理)、思辯的興趣(設置數(shù)學邏輯文法)、審美的興趣(文學唱歌圖畫)、同情的興趣(外國語本國語)、社會的興趣(歷史政治法律)、宗教的興趣(神學)。依據(jù)興趣進行教學的程序分為4步: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明了階段就是明白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聯(lián)想就是把學習內容與舊有觀念的聯(lián)系結合。系統(tǒng),就是在舊觀念的基礎上形成新觀念,或者說舊經(jīng)驗把新經(jīng)驗統(tǒng)進去了,形成了新觀念、新結論新規(guī)則。方法就是把系統(tǒng)化了知識運用于實際。這就是赫爾巴特階段教學。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德國國家主義的思想,在教育目的上特別強凋道德目標和培養(yǎng)對社會的有用之才。

(四)現(xiàn)代教育學的創(chuàng)建1.科學教育的背景:從19世紀中葉以后到20世紀初??萍歼M步,工業(yè)革命,使人類的欲望得到極大滿足和膨脹.人類對科學的崇拜近乎狂熱,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很多由各種團體和個人集資興辦的,或是政府支持的實科學校。這些學校面向社會和平民,注重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的教育,以培養(yǎng)科學人才和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勞動者為目標。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科學教育開始被納入西方國家的義務教育體系中,科學課程成為初等教育體系中最年輕的一門課程。

(四)現(xiàn)代教育學的創(chuàng)建1.科學教育的背景:19世紀中期,一批有遠見的思想家為科學教育鼓與呼。他們從科學對于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心智發(fā)展的意義出發(fā).力爭提高科學教育的地位,抨擊古典文科教育。斯賓塞,深刻批判了英國古典教育中“裝飾先于實用”的弊端,向封建、腐朽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挑戰(zhàn),也從此拉開了近代科學教育的序幕。斯賓塞從1854年至1859年,連續(xù)寫了四篇關于教育問題的論文,對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的教育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這些論文大膽論述了科學知識的價值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對學生進行智育、德育和體育,后來以《教育論》為題匯集出版,引起了當時教育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其開卷篇《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