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題文言文閱讀匯編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
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
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
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
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
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
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
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
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
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
之萌應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
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
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虻乐缘陆?,或驅(qū)之以法
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
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亡它
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
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
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
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
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雒,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
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
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A
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取材于《漢書?賈誼傳》)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無道之暴也暴:短促B.所上者告訐也訐:揭發(fā)
C.道之以德教道:引導D.禍幾及身幾:大多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秦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
B.是故法之所用易見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
C.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
異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顧不用哉難道反而不用(賞善罰惡)嗎
B.皆以積漸然都憑借積累漸變使社會達到這種狀態(tài)
C.湯武之定取舍審商湯和周武王審查并制定治國的方略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人主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
的史實來考察上述言論呢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從小做起,應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近朱者赤,近墨
的.o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能預見將會發(fā)生的
事情。
C.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實
驗證。
D.君主的治國方略不一定會應驗于國之安危,百姓哀樂才是國之安危
的根本。
10.請歸納文章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
(2021?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zhàn),飲食也。貴耕戰(zhàn)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
使禮義廢,綱紀敗,上下亂而陰陽謬,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死,
農(nóng)不得耕,土不得戰(zhàn)也。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
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
有損。夫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⑴禮義而成。猶足蹈路而行,
所路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而益
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zhàn)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
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
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
位若脫躅者,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yè)者也。國之所以存者,
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義士,
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者,貪夫廉,
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qū)?。此上化也,非人所見?/p>
段干木’2)闔門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閭,秦軍聞之,卒不攻魏。
使魏無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于魏,
魏國必破,三軍兵頓,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
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高節(jié)之上,曰狂調(diào)、華士,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仕非其主。
太公封于齊,以此二子解沮q)齊眾,開不為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
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
夫狂遍、華上,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到;魏文侯式之,卻
強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謫、華士之操,干木之節(jié)也,使韓子善干木
闔門之節(jié)、高魏文之式是也,則善太公之誅非也。使韓子非干木之行,下
魏文之式.則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為有功;是韓子不賞功、
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論衡?非韓》)
注釋:(1)須:等待,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戰(zhàn)國時魏國
隱士。(3)魏文:魏文候,戰(zhàn)國初魏國君主。(4)解沮:瓦解、渙散。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耕戰(zhàn)而賤儒生賤:輕視
B.使禮義廢,綱紀敗使:假如
C.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防:防備
D.薄夫敦,鄙夫?qū)挾兀憾睾?/p>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上下亂而陰陽謬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
B.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齊眾
C.此禮義為業(yè)者也國之所以存者
D.人民為善開不為上用之路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儒名而俗行名義上是儒生,行動卻跟一般人一樣
B.不徇爵祿不為了爵位和俸祿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見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責干木的操行、貶低魏文扶軾致敬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認為儒生沒有用處只有害處,本文認為儒生很有用處,不應拋棄。
B.本文贊賞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軾致敬的做法,認為功勞很大,無法超越。
C.韓非認為留著狂謫、華士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因而贊賞太公殺了他們。
D.本文認為狂謫、華士與段干木是同一類人,對保全國家沒有什么用
處。
5.本文第一段體現(xiàn)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也有相互
依賴、相互促成的一面。請結合本段相關語句,用自己的話談談作者是
如何闡明這一思想的。
(2020?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她以為邑。出公怒,告
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
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當是時,晉國政皆決智伯。
智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智伯怒,遂率
韓、魏攻趙。趙襄子’1)懼,乃奔保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懸釜
而炊,易子而食,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
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盎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附,以
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幺希疵謂智伯目:“韓、
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幺希疵日:“以人事知之。夫從
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
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幺希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
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
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篩疵入日:“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日:“臣見其視臣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浚。幺希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
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
而謀泄,則禍立至矣?!睆埫险勅眨骸爸\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
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
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
家分智氏之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
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取材于《史記》《資治通鑒》)
注釋:[1]趙襄子:晉國臣子,趙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韓康子分別為
魏地之主和韓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墻用的夾板。城墻未
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塊夾板的高度。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難必及韓、魏矣難:難免
B.而二子無喜志志:心思
C.智伯不慘慘:悔改
D.晉絕不祀絕:滅亡
7.下列對句中“以”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欲以伐四卿以:憑借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將
D.子何以知之以:依據(jù)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非反而何
這種情況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見其視臣而趨疾
我看到他們一見到我就快步走開了
C.為之期日而遣之
為此確定了具體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將卒犯其前
趙襄子將最后攻擊智伯軍的正面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晉國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晉國的大權,并不斷擴張自己的
勢力范圍。
B.臣子^疵見微知著,預見韓、魏必反,向智伯進言反被懷疑,只好求
救于齊國。
C.張孟談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陣營,致使
智氏滅族。
D.韓、趙、魏分別得到了諸侯封號,瓜分了晉國的國土,歷史的格局
發(fā)生了改變。
10.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
11.第五段中韓、魏二子對張孟談說“我心知其然也”,請從文中找出
可以佐證此話的動作描寫語句。
(2019?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左氏《國語》,其文深閔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
概于圣。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
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
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
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寒。源
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shù)之紀也。
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笔菤q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
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她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
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直
固有所逼弓I.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
灌者,必沖蕩演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A
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漕洞帽帽,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
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
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則吾既陳于前
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
所棄,不過其紀。"愈甚豐哉!吾無取乎爾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
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2)鴻洞情情:彌漫無際廣闊深遠。
12.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由:沿著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惡乎與我謀惡乎:于何、怎么會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爛
⑥抑人事乎抑:還是
⑦吾既陳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術乎術:途徑、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zhuǎn).④⑤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文深閔杰異
《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
B.其說多誣淫
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
D.又況天地之無倪
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
1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宗元認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
此文撥亂反正。
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lián)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
思想為基礎的。
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diào)、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
以被認識的。
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xiàn)了樸素的
唯物主義思想。
15.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認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16.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
層展開批駁的。
(2018?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5題。
(1)積微,月不勝⑴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
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生
事之至也數(shù).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
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
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
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
勝日志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对姟?/p>
日:“德藉⑷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
樣,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情:
分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
猶可矣。且⑴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與東夷八國
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
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
贖人矣?!比∑浣?,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翱鬃右娭约?,
觀化遠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釋:(1)且:連詞,表示轉(zhuǎn)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不勝月時間:季節(jié)
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悲傷
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
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
18.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
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1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事之至也數(shù)
小事出現(xiàn)得很頻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業(yè)很顯赫
D.賜失之矣
20.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德例如毛,民鮮克舉之
②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21.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根據(jù)要求作答。
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②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標題字數(shù)限定2—5
字)
(2017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秦廢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絡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
±0"始皇下其議,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
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觸,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易制。
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
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
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
蘇子曰: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
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
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里,其勢足以建侯
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
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
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
國后,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知諸
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維,豈獨高帝所為,
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口:“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p>
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
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
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
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平?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
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
侯王子孫,其馀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
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
當為萬世法也。
(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
注釋:(1)書契:指有文字記載。
22.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后屬疏遠屬:親屬
B.諸侯更相誅伐更:交替
C.子房亦與焉與:參與
D.不能易也易:交換
23.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以有侯王爭必以利
B.三代之興知諸侯之不可復
C.而學士大夫多非之而諸子之論廢矣
D.襲封而爭位者君臣父子相賊虐者
2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請立諸子
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
B.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諸皇子和功臣們皆封侯并用國家的賦稅重賞他們
C.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封侯的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
D.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25.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時非圣人之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
26.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題“秦廢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廢除了三代以來分封諸侯的國家
制度。
B.始皇不急于說出己見,而讓群臣議論丞相的諫言,群臣多贊成丞相的
意見。
C.廷尉李斯深諳時移世變,以史為鑒,力排眾議,反對恢復分封諸侯的
制度。
D.蘇東坡學養(yǎng)深厚,縱論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
有優(yōu)劣。
27.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這是作
者借柳宗元的話做出的判斷。請用自己的話具體說明作者做出這個判斷
的直接依據(jù)。
【答案】
22.D
23.C
24.B
25.①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jīng)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
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患。
26.D
27.漢高帝和張子房是反對分封諸侯的,但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封韓信
等人為諸侯王,所以說“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分析】
22.試題分析: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理解,結合文意,運
用適當?shù)姆椒?,比如字音推斷法、字形推斷法、對稱結構推斷法、語法
分析法、聯(lián)想遷移法、上下文推斷法、代入法等。此題只要根據(jù)上下文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該“易”為一詞多義,文中“甚易制”中的“易”
是“容易”的意思,而此處是說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論,是“改變”
的意思。
2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虛詞的用法,A項的“以”是“因為”的意思;
B項“之”為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項的第一個
“而”有轉(zhuǎn)折之意,第二個為順承;D項的“者”均為助詞,意為“……
的人”。
24.試題分析:B項中“皆封侯”在“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一
句中找不到對應的內(nèi)容,屬于無中生有。
25.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內(nèi)容。文言文的翻譯注意
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
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
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為”“失
時”“已”“篡弒”等詞語的落實,翻譯完后一定要對句子進行必要的
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26.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考生篩選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題干要
求選出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篩選區(qū)間遍布全文。D項最后一句“指
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yōu)劣”不當,該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
至于其他并無過多的論述,此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27.試題分析:考生解答此題時要看清題目的要求,題干中明確說明要
求考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判斷的直接依據(jù)”,根據(jù)文中
“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說這句話的依據(jù),也是作
者做出這個判斷的直接依據(jù),而前面的內(nèi)容即漢高帝和張子房分封諸侯
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達為:漢高帝和張子房是反對分封諸侯的,但
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等人為諸侯王,所以說“封建非圣人意也,
勢也”。
點睛:做這類題目首先要樹立全局觀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
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題干,明確篩選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圍
是整個選文還是某個片段。最后到文中篩選信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考化學模擬考試卷(帶答案)
- 2025年藥學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牙科口腔常識題庫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綜合測評真題及答案
- 2025年體育場館管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職面試文秘真題及答案
- 化學實驗活動(設計實驗)參與度與興趣調(diào)查試題
- 2025年高三物理高考復習試題
- 構成理論考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多過程問題分析能力提升試題
- 徽商與徽文化課件
- 品質(zhì)測量員試題及答案
- 潔凈燈具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項目公司廉政風險點及防范措施
- 無人駕駛車輛在醫(yī)療物資運輸中的應用研究-洞察分析
- 暴雨過后工地復工復產(chǎn)方案
- TNBSIA 001-2024 建筑設備一體化管控平臺建設技術要求
- JT-T-848-2013公路用復合隔離柵立柱
- 《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課件:其他輔助設備
- chap5-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物理力學性能
- 縣河長制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