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施肥技術(全國一等獎)_第1頁
甘薯施肥技術(全國一等獎)_第2頁
甘薯施肥技術(全國一等獎)_第3頁
甘薯施肥技術(全國一等獎)_第4頁
甘薯施肥技術(全國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薯施肥技術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甘薯生產技術甘薯施肥要經濟合理,應以較少的肥料,獲得最大的效果。為此,要掌握氮、磷、鉀相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基肥中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追肥中前、中、后期相結合。從而達到前期早發(fā)棵,早結薯;中期穩(wěn)長,不徒長;后期猛長薯,不早衰的長相要求,實現(xiàn)大面積平衡增產。(一)甘薯常用肥料的種類及其性質1.有機肥料有機肥料是一種完全肥料,施用后逐漸分解,不斷發(fā)揮肥效,適應甘薯生長期較長的需要。增施有機肥料,不僅能提高甘薯產量,而且可以改良土壤,培養(yǎng)地力。甘薯生產中常用的有機肥抖種類較多,主要有廄肥、堆肥、人糞尿、綠肥、餅肥、海肥等。這些有機肥料中,2.無機肥料無機肥料主要包括硫酸銨、氯化銨、尿素、硝酸銨、碳酸氫銨、氨水等氮素化肥;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等磷素化肥;硫酸鉀、氯化鉀等鉀素化肥。它們具有養(yǎng)分濃度高,效果快,成分單純等特點。因此,在施用中要掌握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相配合,氮、磷、鉀化肥相配合的原則。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甘薯生產技術(二)施肥原則1.淺施速效肥,深施遲效肥2.肥料不足的應集中施肥3.三要素要配合施用據(jù)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的試驗,施氮、磷、鉀區(qū)的比對照(無肥區(qū))增產18.3%,施氮區(qū)增產12.4%,施鉀區(qū)增產10.2%0,說明氮、磷、鉀配合施用效果最好。(三)施肥方法1.根據(jù)氣候特點進行施肥北方薯區(qū),前期低溫干旱,中期高溫多雨,后期又低溫干旱。栽培春薯,應掌握基肥與追肥相結合,以基肥為主;基肥中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中,前期與后期相結合,以前期為主。長江流域“伏旱”嚴重的地區(qū),栽培夏薯,應施足基肥和早追氮肥,促使莖葉在“伏旱”來臨之前封壟,增強抗旱能力,對增產有利。南方薯區(qū),前期高溫多雨,后期低溫干旱,而且生長期較長,因此,栽培夏、秋薯,應在適施基肥的基礎上,增加追肥的比重和追肥次數(shù),以滿足各期生長的需要。福建省和廣東省高產經驗,夏、秋薯,其基肥只占30~35%,而追肥卻占65~70%。甘薯施肥技術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甘薯施肥技術靳改龍2019.2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甘薯生產技術2.根據(jù)土質條件進行施肥砂土基肥要增施半生、半熟的有機肥,分期追施速效肥,一次用量不宜過多;粘土基肥宜用腐熟的有機肥,追肥每次施用量可增多些,施肥次數(shù)則可減少些;紅壤旱地,不但保肥、保水力差,而且缺乏有機質,鈣鎂也不易被吸收利用,因此基肥要增施腐熟的有機肥,追肥要增施鈣鎂肥。

3.重視在大面積旱薄地上增施氮肥4.根據(jù)植株的長相進行追肥綜合各地群眾經驗,追肥有以下幾種方式(1)促苗肥這是保證苗勻苗壯,促進早發(fā)棵和平衡大小株的有效措施。促苗肥要做到小苗多施,大苗少施或不施。(2)壯株肥這是在莖葉生長盛期以前施用的追肥,能促進早結薯和早封壟,在栽后30~40天追肥,增產效果較好。甘薯施肥技術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甘薯生產技術(3)促薯肥為了促進薯塊膨大而進行的追肥,稱為促薯肥。有以下幾種:①夾邊肥一般在栽后45天左右,地上部已甩蔓下壟,薯塊數(shù)基本定型,在壟的一側,用犁破開三分之一,曝曬半天至一天重施夾邊肥。夾邊肥的用量約占總施肥量的40%左右。②裂縫肥:甘薯生長后期,薯塊盛長,在壟背裂縫時所施的追肥,叫做裂縫肥、白露肥,或叫長薯肥。一般每666.7米2用人畜糞水或化肥水10~15擔,從裂縫處澆施。③根外噴肥可用0.5%尿素稀釋液,2~3%過磷酸鈣液,5%草木灰水,0.2%磷酸二氫鉀溶液。噴肥時間宜在傍晚,每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