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考古文考查
七上10、《論語》,則
1、《論(_l!in_)語》記
錄孔子和血的菊子言行的
一部書,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
作。
2、子:—先生這里指孔
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時習(xí):按一定的時間復(fù)
習(xí)
4、說(y詫)通貨”,
愉快。
5、慍(ytin)生氣,
發(fā)怒
6、君子:_這里指道德上
養(yǎng)
修
有
的
吾
人
7稱
\:我。
日
每
8天
:
、
9、三?。▁ing)
多次進(jìn)行自我檢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誠,誠實
11、傳(chudn)
老師傳授的知識
12、溫故而知新:溫習(xí)學(xué)
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
解與體會。故:學(xué)過的知
識。
13、罔,迷惑。意思是感
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殆:有害。
15、女:同“汝”人稱代
詞,你。
16、是知也,這是聰明的。
是,此、這;
通“智O
17、見賢思齊焉:見到賢
人就向他學(xué)習(xí),希望
能和他一樣。
18、弘毅:強(qiáng)毅
19、凋:凋謝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怒”
了。其:大概、也許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
仁愛待人。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
強(qiáng)加給別人。
22、文中的學(xué)習(xí)方法有:
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
則殆;
23、文中的成語有:
見賢思齊,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yuǎn),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下23、馬說
一、簡答1、O《馬說》
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
寫法,千里馬寓人才,伯
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
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
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2、中心句其真不知馬也!
干里馬的遭遇“祗辱于奴
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析之
間,,,寫千里馬被埋沒的
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
3、作者借“千里馬”不遇
“伯樂”的遭遇,寄托了
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
懣心情
4、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
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
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
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
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
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
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
殘人才,進(jìn)行了諷刺、針
硬和控訴。
5、啟示: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
護(hù)人才,否則,人才就會
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
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
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
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
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
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
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二、詞語
21>祇:只是22、
或:有時23、食馬者:通
“飼”,喂養(yǎng)24、見:通“現(xiàn)”
25、且:猶,尚且26、策
之:鞭打27、執(zhí)策:拿
著鞭子。祇,只是。駢死
于槽楊之間,和普通的馬
一同死在槽楊之間。駢,
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
死。槽析,喂牲口用的槽。
一食、食不飽,讀shL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食之不能盡其材,食
讀si,通“飼”,飼養(yǎng)。才
美不外見,才能不表現(xiàn)在
外面。見,通“現(xiàn)且欲
與常馬等不可得:且一猶,
尚且。策之,執(zhí)策而臨之,
前者用鞭子打;后者鞭子。
28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
馬的正確方法。道:正確
的方法29、材:通“才”
30、臨:面對31、其真無
馬也,真的沒有千里馬
嗎?牙B:通“耶”,表示疑
問,相當(dāng)于“嗎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
馬
2、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
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4、才美不外見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
思
、執(zhí)策而臨之
9、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
馬也
26小石潭記
一、簡答1、課文是按照
發(fā)現(xiàn)小石潭一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一潭中氣
氛的順序?qū)懙?,抓住了?/p>
石潭的幽靜特點(diǎn)?作者對
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幽深
冷寂,孤凄悲涼。
2、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
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
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
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
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度冷寂的
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
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
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
物跟心情結(jié)合起來,寫出
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
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
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
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
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
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
人的痛苦心情。潭中氣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
的反映)一寓情于景。
3.文章前面寫“心樂之”,
后面又寫“悄愴幽邃”,
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
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
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
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
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
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
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
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
o
4、寫出作者孤凄悲涼的心
境的句子:凄神塞胃」情
愴幽邃。離開小石潭的原
因的句子以其境過清,不
可久居,
二、詞語
1、水尤清洌:水格外清
涼。尤,格外斑;水中高
地。嶼:小島。崛:不平
的巖石。2、翠蔓:翠綠
的藤蔓3、可:大約4、
汪;表示約數(shù)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
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
±o5、借然:呆呆的樣子
6、俶爾遠(yuǎn)逝:忽然向遠(yuǎn)處
游去。斗折蛇行,明滅可
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
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
行,時隱時現(xiàn)。7、翕忽:
輕快敏捷的樣子8、聊寒
骨,悄愴幽邃:感到心情
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
遠(yuǎn),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悄愴,憂傷的樣子
11、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
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
遮蓋交結(jié),搖動下垂,參
差不齊,隨風(fēng)飄動。
12、日光下激,影布石上
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
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
忽又忽然向遠(yuǎn)處游
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
人一同歡樂。
折蛇行,明滅可見。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
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時隱時現(xiàn)。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兜男螤钕袢?/p>
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
它的源泉在哪里。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
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令人感到悲哀。
1、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2、全石以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
3、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
參差披拂。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
空游無所依。
5、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6、怡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
1、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
樂。
8、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1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
居,乃記之而去。
28、《醉翁亭記》.
一、簡答、中心句“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間也“。
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
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間也。
為后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
(七個字的成語)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
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唱人權(quán)
高調(diào),真是“醉翁之意不
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別
國內(nèi)政。(用《醉翁亭記》
中的原句答)
①文中作者描繪瑯珊山山
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
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
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
間之朝暮也
②文中作者描繪四時之景
的句子是:野芳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
四時也
③文中與“飲少輒醉,
而年又最高”相照應(yīng)的文
字是:蒼顏白發(fā),頹然乎
其間者,太守醉也。
4、作者到底都在“樂”些
什么呢?:一是“山水之
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
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
酣之樂”,近取“山肴野
蔽”,佐酒“非絲非竹。
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
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
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
一,都是“與民同樂
5、范仲淹“進(jìn)亦憂,i
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歐陽
修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
同樂”,二人行為模式不
同,其精神實質(zhì)是一樣的。
相比之下,歐陽修的表現(xiàn)
更體現(xiàn)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
6、如何看待歐陽修的“醉
和“樂”?
“醉”和“樂”是表象
和實質(zhì)的關(guān)系,“醉”是表
象,“樂”是實質(zhì),他的“醉”
和“樂”是統(tǒng)一的,寫“醉”
正是為了寫“樂醉翁之
意,實在是與民同樂。
6、第三段,寫游寫宴:分
四層滁人游一太守宴
一眾賓歡一太守醉
7、本文的語言特點(diǎn)駢散結(jié)
合
二、詞語
28課1、KM:茂盛
的樣子2、翼益:向鳥
張開翅膀一樣3、臉_
靠近3、意:情趣4、僵
之心而富:領(lǐng)會。寄托6、
芳:香花7、秀:開花,
滋長8、負(fù)者:背著東
西的人10、謔提攜:
腰背彎曲12、藪:菜
疏13、陳擺開14、
ffi:盡興的喝酒15、弈:
下棋19、?。壕票?。20、
*:酒籌20、頹然: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
21、翳:遮蓋22、
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
林23>謂: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珊
也。遠(yuǎn)遠(yuǎn)看去樹木茂
幽深秀麗的,是瑯珊
山啊。
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游賞山水的樂趣,
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
To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游賞山水的樂
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
上罷了。
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
暝,晦明變化者,太陽出
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
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
29、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
音樂。
3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
其文者,醉了能和大家一
起快樂,酒醒后能用文章
記述這樂事的人。,
《小石潭記》柳宗元唐朝
11、《岳陽樓記》范仲淹北
宋或宋朝12、《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或宋朝
1、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瑯珊也。
1、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
也。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間也。
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
歸而巖穴暝,
5、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
暮也。
2、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陰,
6、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者,山間之四時也
7、朝而往,暮而歸,四時
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也。
8、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樹,
3、低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者,滁人游也
9、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
10、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射者中,弈者勝,
4、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
者,眾賓歡也。
11、蒼然白發(fā),頹然乎其
間者,太守醉也。
12、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
樂,而不知人之樂;
5、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6、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
者,太守也
九上22、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詞。
不睦使命.:辱沒、辜負(fù)
易安陵:交換
其詫寡人:答應(yīng)
大王加惠:給予恩惠
甚善:好
雖然:雖然這樣
基敢星:不;交換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
派;出使
以君為長者一故不錯意也:
把,所以;錯通“措”
請匚于君:擴(kuò)充
逆寡人者:違背
輕寡人與:輕視
非若是也:像;這樣
雖千里不敢易:即使
豈直五百里哉:難道;只,
僅僅怫敢怒:盛
怒的樣子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
生;布衣:平
民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
著腳。
以頭推地用:撞;罷了
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
非土之怒:有才能有膽識
的人
食鷹:通“蒼”
休提:吉兇的征兆。休,
吉祥。吉,不祥。
若士必怒:如果
縮素:穿提服
色撓:變了臉色;屈服
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
向唐雎道歉。
寡人It矣: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
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
愿終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
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
(敝國)小面積的土地,
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
王那里繼承了這塊土地,
(我)愿意意始終守住它,
不敢拿它來交換。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
■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
國。
3)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
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
者,多義性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
寡人與?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
交換安陵),擴(kuò)大他的領(lǐng)
±,然而,安陵君違背我
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
嗎?
5)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
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
敢交換,難道只(換)面
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耳。
老百姓發(fā)怒,也不過是摘
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
地上撞罷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懷怒未發(fā),休罹降于
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
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
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迸
發(fā)出來,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
To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鎬素,今
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
(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
(那么現(xiàn)在立刻)倒下兩
具失調(diào),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
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
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
是這樣。
9)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曰。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
向唐雎道歉說。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
AJ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
秦。
3、雖然,受地于先王,愿
終守之,弗敢易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
也
5、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輕寡人與?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
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
豈宜五百里哉?
7、公亦嘗聞天子之怒
乎?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頭搶地爾
9、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
M懷怒未發(fā),休裱降于
天,
11>與臣而將四矣。
1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
之
13、寡人諭矣:夫韓、魏
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也
3.理解課文,回答問題。
1)本文選自哪部作品,秦
王是怎樣一個人?唐雎是
怎樣一個人?
答:《戰(zhàn)國策》;驕橫狂妄、
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
強(qiáng)中干;
從容鎮(zhèn)定、不畏強(qiáng)暴、有
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
愛祖國、不怕犧牲
2)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
史實有什么用意?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
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
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
秦王吸取教訓(xùn),不要輕舉
妄動。自尋死路。
3)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
的神態(tài)變化對刻畫唐雎的
形象有何作用?
從側(cè)面烘托唐雎有智有
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
神。
4)文未說秦王“色撓”,“長
跪而謝之”,并且請?zhí)砌?/p>
“坐”,秦王真的屈服了
嗎?為什么?
這是秦王的權(quán)宜之計,表
現(xiàn)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
唐雎“坐”,是坐下來談,
不是放棄吞并。文中所說,
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
當(dāng)時秦在軍事的占壓倒優(yōu)
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
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4.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
倉鷹擊與殿上:“倉”通
“蒼”,青色
長跪而謝之:道歉
5.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It矣:夫韓、魏滅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
亡,可安陵卻憑借五十里
的地土地幸存下來,只是
因為有先生啊。
6.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
蓄,隱藏著“潛臺詞”,聽
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
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
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
送給我,不染的話我將發(fā)
怒,那后果將是不堪設(shè)想。
②與臣而將四矣。我將效
法他們?nèi)?,與你同歸于
盡。
7.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
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
是個怎樣的人?
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
步不讓,用“布衣之怒”
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
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
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
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
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qiáng)暴,
刺殺秦王。最后,唐雎“挺
劍而起”,以死相拼,舍生
取義,挫敗秦王。
8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
分別用一句概括他們的只
要事跡。
答:答墨子阻止公輸盤和
楚王攻打宋國。2)宴子
出使楚國,另楚王自取其
3)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山」,
聯(lián)吳抗曹
1o通假字。
①故不錯意也(“錯”通
“措。安放。錯意,放
在心上。句意:因此沒有
放在心上。)
②輕寡人與C與”通“歟”
表示詢問語氣,相當(dāng)于
“嗎”、“呢句意:這
豈不是小看我嗎!)
③倉鷹擊于殿上(“倉”通
“蒼”?!吧n鷹”即“老鷹”。
句意:蒼鷹飛撲到宮殿
±o)
2.古今異義詞
①唐雎不辱使命(使命:
使,出使;命:任務(wù)。今
“使命”指“重大的任
務(wù)”。)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寡人:君主自稱。
今無此詞)
③雖然,受地于先王……
(“雖然”是兩個詞。雖,
雖然;然,這樣,如此。
和現(xiàn)代漢語做轉(zhuǎn)折連詞
“雖然”用法不同。)
④非若是也(是:這樣,
如此。今常用做判斷詞。)
⑤休程降于天(休:吉祥。
今常用義為:休息O)
3.詞類活動
①請亡于君(廣,形容詞,
意為“廣大”、“寬廣”,在
句中帶補(bǔ)語“于君”,用做
動詞:擴(kuò)大、補(bǔ)充。)
②輕寡人與(形容詞“輕”
到賓語“寡人”,用做動詞:
輕視,看不起。)
③天下編素(名詞“縮素,,
充當(dāng)主語“天下”的謂語,
用做動詞:穿戴袋服。)
④優(yōu)尸百萬,流血千里
(伏、流,做動詞的使動
用法:使…伏,使…流。)
⑤且秦滅韓:t魏(亡,動
詞的使動用法:使…亡;
滅亡)
4.一詞多義
【使】
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派,派遣,動詞)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前一個“使”是派遣;
后一個“使”是出使。兩
個“使”均為動詞)
【雖然】
①雖然,受地于先王(雖
然,轉(zhuǎn)折連詞)
②量千里不敢易也(即使,
讓步連詞)
【怒】
①秦王怫然怒(生氣,發(fā)
怒,動詞。下文“公亦嘗
聞天子之怒乎”、“天子之
怒”、、“大王嘗聞布衣之
怒乎”、“布衣之怒”、此
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中“怒”同此。)
②懷怒未發(fā)(憤怒、名詞)
【徒】
①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②徒以有先生也(只,僅
僅,副詞)
【以】
①寡人欲幺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用,把,憑,介詞。
下文“以頭搶地爾”、“而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著”中
“以”同此。)
②以君為長者(因,介詞。
下文“徒以有先生也”中
“以”同此)
【亦】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表強(qiáng)調(diào),副詞)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不過,副詞)
【夫】
①此庸去之怒也(成年男
子,名詞)
②去專諸之刺王僚也(發(fā)
語詞,無義)
5.古漢語句式
①判斷局
例一:非若是也(用否定
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句意:不像您說的這樣
啊。)
例二:此庸夫之怒也,非
士之怒也(前分句用“……
也”表肯定判斷,后分句
用“非……也”表否定判
斷。句意:這是平庸無能
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
膽識的人發(fā)怒啊。)
②倒裝句例:
例一:受地于先王(介詞
結(jié)構(gòu)后置。句意:(我)從
先王那里繼承了這片土
地。)
例二:請廣于君(“于君”
放在用做動詞的形容詞
“廣”后面做補(bǔ)語,“于”
相當(dāng)于“給”。句意:讓安
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
例三:倉鷹擊于殿上(“于
殿上”置于動詞“擊”后
面做補(bǔ)語,“于”相當(dāng)于
“在句意:蒼鷹飛撲到
宮殿上。)
18課<孟子)二章
1.通假字
①親威畔之(畔通“叛”,
背叛。句意:(幫助他的
人少到了極點(diǎn))兄弟骨肉
都會背叛他。)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增。增加。句意:增
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③困與心,衡于慮(衡通
“橫”,梗塞,指不通順。
句意: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
塞。)
④人則無法家拂士(拂通
“弼,輔佐。句意:在國
內(nèi)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
輔佐君王的賢士。)
2.一詞多義
[亡]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亡:逃跑。句意:現(xiàn)在
逃跑也是死,發(fā)動起義也
是死)
②國恒亡。(亡:滅亡。句
意: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
亡。)
①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舉:被舉用,被選拔。
句意:膠鬲從魚鹽販中被
舉用)
②死即舉大名。(舉:做,
干。句意:要死,就應(yīng)當(dāng)
要做大事留下大的名聲。)
[故]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
也。(故:因此。句意:因
此上天將要下達(dá)重大使命
給這樣的人。)
②扶蘇以數(shù)諫故。(故:緣
故。句意:公子扶蘇因為
多次規(guī)勸秦始皇的緣故。)
3.古今異義詞
①寡助之,親威畔之。(親
威,古義:親威朋友,包
括父母兄弟:今義:親威
朋友,不包括父母兄弟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池,古義:護(hù)城河;
今義:水塘。)
③管夷吾舉于士。(士,古
義:獄官;今義:士兵。)
4.詞類活用
①域不以封疆之界(域:
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
名詞活用成動詞。句意: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
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
邊疆的界限。)
②空乏其身,行拂亂其
所為(空乏,使他受到貧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
③所以動心忍性(動:
使----驚動。動詞的使動
用法。句意:用來使他的
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
起來)
4.解釋詞語
郭:外城。環(huán):圍。池:
護(hù)城河。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
時令等條件。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勢
和: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人心所向
(環(huán))而攻之:圍
(然而)不勝者:這樣一
來卻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是
(池)非不深也:護(hù)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泛
指武器裝備
(米粟)非不多也:泛指
糧食(委)而(去)
之:放棄;離開
(故)曰:所以(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威)天下:威懾
(得道者)多助:施行仁
政的人才寡助(之
至):到極點(diǎn)
(親戚畔)之:內(nèi)親外戚;
畔通“叛”,背叛
(以)天下之所順:用
(君子)有不戰(zhàn):得道者。
施行仁政的人
舜(發(fā))與歐畝之中:被
任用
傅說(舉)于叛筑之間:
被選擇
(故)天將降(大任)于
(是)人也:所以;重大
使命、責(zé)任;這
(勞)其筋骨:使……勞
累
必先(苦)心志:使
痛苦
(餓)其體膚:使…饑
餓
(空乏)其身:使…貧
困
行拂(亂其所為):使他的
行為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
用來;使……驚動;使……
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通
“增”,增加人
(恒過):犯過失
(然后)能改:這樣才
入:在里面,在國內(nèi);在
外面,在國外
無法家拂士:沒有堅持法
度的世臣和輔助君王的賢
士
國恒(亡):滅亡
5.翻譯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
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
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
心所向、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
(2)委知而去。
棄城而逃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
下不以賓革之利。
使人民安居定下來而不遷
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
定邊疆的界限。鞏國防,
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qiáng)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行“仁政”的君主,支出
幫助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
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
戰(zhàn)就一定勝利。
6)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
安樂也
這樣就可以知道因有憂患
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
而I-O
7)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內(nèi)心困苦,思慮阻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
表現(xiàn)到臉色上,表達(dá)于言
語之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7)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在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的世
臣和輔助君王的賢士,在
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
和外患,那國家通常會滅
亡。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2、
行拂亂其所為,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4、人恒過,然后能改;
5、于心,衡于慮,而后
作;
6、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喻。
7、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
于安樂也。
6閱讀課文《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1)本文論述了人和在戰(zhàn)爭
勝負(fù)中的決定性作用,體
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
文的主要觀點(diǎn)是:天時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運(yùn)用雙重否定的
排比句,起肯定、加強(qiáng)語
言氣勢的作用。
7.課文內(nèi)容理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
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
論點(diǎn):生于憂患,死與安
o
(2)在作者看來,一個人
經(jīng)受了艱難困苦的磨練,
將會有怎樣的益處?答: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3)文中由個人升華到國
家,論證“死于安樂”的
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
入則無法家拂,出于無敵
國外患者,國恒亡。第一
段運(yùn)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
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
理。
(4)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
子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
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
他人。
(5)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
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
道理是:長久大業(yè),必須
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其中闡
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
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
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
在生活上磨練的句子是: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
(6)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
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
境能激發(fā)人的斗志。寫人
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困于心,
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
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
發(fā)于聲,而后喻。
(7)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
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
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的斗志
(個人):人恒過,然后能
改。困于心,衡于慮,而
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
而后喻。從反面提示國家
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
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過
外患這,國恒亡。
(8)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
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
士,出則無敵過外患者,
國恒亡。孟子認(rèn)為國家要
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
拂士和敵國外患。
(9)用自己的話概括文中
所舉的6個事例中的人物
中最終被舉薦或任用的原
因。
答:都是在經(jīng)歷一番艱難
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
的事業(yè)。
19《魚我所欲也》
1、《魚我所欲也》的作者
是孟子,他名軻,字立
黑,鄒人,戰(zhàn)國時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
家。
2、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上》,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
是
本文的觀點(diǎn)可用一個成語
來概括,這一成語是:
舍生取義。
3、本文的論證方法
是
_0試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
來舉例分析: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
“避”,躲避。)
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
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
通“德”,即恩惠。這里是
感激的意思?!芭c”通“歟”,
語氣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
“向”,從前。)
2古今異義詞
一豆羹(豆:古代一種木
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現(xiàn)常
為“豆子”類名稱。句意:
一碗湯。)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這。
今常用做判斷詞。句意:
這種行為不也是可以停止
了嗎?)
3一詞多義
而
呼爾而與之(而:修飾連
詞。)
由是生而有不用也(而:
轉(zhuǎn)折連詞。)
于
所欲有聲甚于生者(于:
比)
萬鐘于我何加焉(于:對)
為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為:為
了,動詞,讀w4i.)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為:
第一個是介詞,讀,球”,
為了;第二個是動詞,“讀
wei",做、接受的意思。)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為:動詞,讀w6i,做。)
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
動詞)
得之則生(得:得到,獲
得,動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
通“德”,感恩,動詞。)
4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例一:魚,我所欲也
("……..也”表判斷。句
意:魚,是我喜愛的。
例二: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斷。
句意:舍棄魚而選取熊
掌。)
②倒裝句
例一:萬鐘于我何加焉(疑
問句中,疑問代詞“何”
作動詞“加”的賓語,前
置,意識是“什么”。句意:
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
益處呢?)
例二:所欲有甚于生者(介
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介詞“于”
是“比”的意識。句意:
喜愛的動西有不生命更重
要的)
5、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字詞
茍得,茍且偷生;患,禍
患,災(zāi)難;二者不可(得
兼)--------同時得到
(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假如,假使。何不用
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賢者能勿(喪)耳
不丟掉。
簞,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
物的器具。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
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蹴)爾而與之---------
用腳踢。不屑,因輕視而
不肯接受。
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
之一一萬鐘,這里指高位
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
器。辯,通“辨”,辨別。
萬鐘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處
妻妾之(奉)-------侍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一一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
激我嗎?得,通“德”,恩
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語氣助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一一
從前為了義,寧愿死也不
接受。鄉(xiāng),通“向”,從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停
止,放棄。
此之謂失其(本心)一
本性、天良。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避”,躲避
6、翻譯句子
1.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去生命而選取大義。
2.非獨(dú)賢臣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賢臣能勿喪耳。
不只是賢人有這種本性,
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
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吆喝著給他。
4.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
嗎?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
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愿死也不愿接受
(施舍),現(xiàn)在有了住宅的
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使其本心。
這樣叫做喪失了人的本
性。
1、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3、故患有所不避也。
4、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5、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
耳。
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
7、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
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8、為宮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歟?
9>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
宮室之美為之;
10、此之謂失其本心。
7、理解課文,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什
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
論點(diǎn)的?
答:舍生取義;運(yùn)用比喻
(2)“魚”與“熊掌”分
別比喻什么?
答:“魚"比喻"生”,“熊
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贊揚(yáng)了什
么?批評了什么?為什么
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
舍?
答:贊揚(yáng)了舍生取義的精
神,批評見利忘義的人。
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舍,
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
的舍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
及他們的名言。
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誰
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
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
還有后來人。
5.“舍生取義”是中華民
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一直激
勵著歷代志士仁人為正義
事業(yè)奮斗,至今仍有教育
意義,請你談?wù)効捶ā?/p>
答:在新時代,為祖國建
設(shè)的繁榮富強(qiáng),需要它;
面對社會上的不良惡習(xí),
也需要這種精神。
,,
6.請你舉一個“見利忘義
的例子,聯(lián)系實際,結(jié)合
孟子的“義”談?wù)勀愕目?/p>
法。
答:如大汗奸汪精衛(wèi),為
了自己的私欲,出賣國家,
永遠(yuǎn)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
±0我們在面對義與利的
選擇上,一定要以民族大
義、正義為選擇。決不可
見利忘義。
7).孟子主張“舍生忘死
取義”,宋明理學(xué)家主張
“餓死小事,失節(jié)大事”,
張曉風(fēng)說要“敬畏生命”,
蒙田說應(yīng)“熱愛生命”,你
同意那種說法?簡要談?wù)?/p>
你的真實想法。
答:其實他們的說法都有
共同之處的。生命是應(yīng)該
值得熱愛和珍惜的,但并
能說,為了活命,就什么
事都可以做。為了正義,
為了大義,正是為了讓生
命活得更有意義。
文段二:
1.這一段文字論述的內(nèi)容
是什么?(B)
A用腳踐踏過的食物給別
人,企丐都不會接受
B指出有些人之所以失其
本心,是由于貪戀物質(zhì)享
受造成的
C“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
之”是“失其本心”的人
D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2.解釋加點(diǎn)詞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通
“向”,從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
止,放棄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
屑也。
翻:如果吆喝著給他吃,
就連路過的饑餓的人也不
會接受;用腳踐踏過給人
家,即使乞丐也不愿接受
的。
4.不吃“嗟來之食”是個
人節(jié)操的表現(xiàn),也是民族
氣節(jié)、骨氣的體現(xiàn),你最
敬重的具有這種民族氣節(jié)
的名人是誰?
答:現(xiàn)代文學(xué)家朱自清,
在拒絕領(lǐng)導(dǎo)美國救濟(jì)面粉
的倡議書上簽字,臨死前
還再三叮囑家人,寧死不
吃美國救濟(jì)面粉。
5.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
的選擇,讀完此文,你從
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1)不能貪圖錢財,
出賣人格、國格;(2)不
能夠違法亂紀(jì);(3)要有
長遠(yuǎn)的目標(biāo),不能只顧眼
前利益。
23、愚公移山
一、本文選自《列子?湯
問》?!读凶印废鄠鳛閼?zhàn)國
初期鄭國列御寇所作。本
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文中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
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qiáng)毅
力。
愚公:有遠(yuǎn)大抱負(fù),有
發(fā)展眼光,有信心、毅力。
智叟:嘲笑愚公,目光
短淺,是個自作聰明的人。
二、解釋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
思
1方七百里,指面積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
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
做陽。
年且九十:將近。
2懲山北之塞,苦于
3出入之迂也,曲折,繞遠(yuǎn)
4聚室而謀,室,家,商量
5吾與汝畢力平險,險峻的
大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
7雜然相許,紛紛,贊同。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連魁
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
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
呢?
其妻獻(xiàn)疑曰,提出疑問
9且焉置土石,況且,疑問
代詞,哪里。安放。
10寒暑易節(jié),交換
11始一反焉,通“返”,返
I、往返。
12汝之不惠,通“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標(biāo)準(zhǔn)版合同協(xié)議樣本
- 建材商場合同范本
- 2025年個體承運(yùn)快遞服務(wù)合同
- 2025物流公司合同范本
- 品牌整合合同范本
- 2025寫字樓餐廳外包合同范本
- 咨詢房屋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平房防水勞務(wù)合同范本
- 2025技術(shù)合同網(wǎng)絡(luò)平臺服務(wù)使用許可合同
- 貨運(yùn)合同范本簡單版
- 合伙人股權(quán)激勵制度
- 導(dǎo)尿管相關(guān)尿路感染預(yù)防與控制
- 《新媒體寫作與傳播(第2版)》教學(xué)大綱、課程標(biāo)準(zhǔn)、習(xí)題答案
- 骨質(zhì)疏松癥完整版本
- 國企投資后評價操作實務(wù)
- 《頭發(fā)頭皮生理學(xué)》課件
- 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明代文學(xué)
- 磨光機(jī)使用安全培訓(xùn)
- 有限空間專項安全檢查表
- 艦艇損害管制與艦艇損害管制訓(xùn)練
- 廣西桂林旅游文化宣傳城市介紹文旅科普美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