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強基聯(lián)盟2026屆高三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古詩鑒賞詳解:賀鑄《蝶戀花·為問宛溪橋畔柳》_第1頁
浙江省強基聯(lián)盟2026屆高三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古詩鑒賞詳解:賀鑄《蝶戀花·為問宛溪橋畔柳》_第2頁
浙江省強基聯(lián)盟2026屆高三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古詩鑒賞詳解:賀鑄《蝶戀花·為問宛溪橋畔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真題呈現(xiàn)]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蝶戀花·為問宛溪橋畔柳賀鑄為問宛溪橋畔柳。拂水倡條,幾贈行人手。一樣葉眉偏解皺,白綿飛盡因誰瘦。今日離亭還對酒。唱斷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蔭向人疏似舊,何須更待秋風后。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蝶戀花是詞牌名,也可以作為蝴蝶眷戀花朵的意象,與本詞的內容情感有暗合之處。B.詞以問為開頭,采用人與柳枝柳葉對話的方式,將人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景物之上。C.詞人用“白綿”來比喻“柳絮”,不僅外形貼切,且更顯其漫天飛舞的輕盈之態(tài)。D.柳蔭依然如往日般美麗,但人已稀疏,說明此景已經(jīng)不必等待秋天到來時再欣賞了。16.詞中其他句子未見“離”字,卻盡顯“今日離亭還對酒”一句中的“離”意,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15.D【解析】美麗的柳蔭如同過去一般已經(jīng)稀疏,何必再等到秋風把柳葉吹落。16.①古人的“折柳”贈送即表達了離別之意;②詞的開頭寫與友人分別之際,詞人要借故問柳,讓柳樹通人性,懂人情,在樂景之中融入悲情。③詞人形容柳葉細如“眉”,柳絮白如“綿”,用比喻使之形象化。柳葉皺眉,柳樹消瘦,表現(xiàn)了離別之愁,寓情于景;④結尾寫柳樹都懂得別離的滋味,柳枝也變得稀疏起來,何況人呢?!窘馕觥棵奎c2分,答出三點給滿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給分。[譯文]

我問宛溪橋畔的垂柳,你拂水輕搖,美麗的枝條,多少次贈予離別的行人?同樣的樹葉,為什么你的葉子,偏偏如眉頭一般皺起?柳絮飛盡,你又因誰而變得如此消瘦?

今日在離別的驛亭,和好友對酒當歌。歌聲悲傷,唱斷青青楊柳。好好地離去吧,不要再回首。別離的場景,美好的柳蔭已變得往日般稀疏,哪還須等到秋天的風,來把枝葉吹落?[賞析]

賀鑄的詞作素來以

“深情綿邈”

見長,這首《蝶戀花?為問宛溪橋畔柳》更是將離別之緒融入尋常景物,以柳為媒、以酒為引,在淺淡筆觸間藏盡千回百轉的情意,讀來令人心折。

詞的開篇以問句起筆,“為問宛溪橋畔柳”,看似是對柳樹的詰問,實則是詞人將自身離愁投射于外物的巧妙筆法?!巴鹣獦颉秉c明離別之地,而

“柳”

自古便是離愁的象征

——

古人折柳贈別,柳的

“留”

與離別的

“離”

諧音,早已成為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情感符號。緊接著

“拂水倡條,幾贈行人手”,便呼應了這一傳統(tǒng):那輕拂水面的柔軟柳條,曾多少次被折下,遞到遠行之人的手中?一個

“幾”

字,道盡了宛溪橋畔離別場景的頻繁,也讓這株柳樹成為了無數(shù)離愁的見證者,瞬間為全詞奠定了傷感的基調。

下句

“一樣葉眉偏解皺,白綿飛盡因誰瘦”,更是將柳樹寫得靈動又含情。詞人將柳葉比作

“葉眉”,本是清新俏皮的比喻,卻以

“偏解皺”

轉折

——

柳葉舒展如眉,本無愁緒,可在詞人眼中,它卻似懂得人間離別之苦,故意皺起了眉頭。而

“白綿飛盡因誰瘦”,則把柳絮飄飛后的柳枝枯瘦,歸因為

“為離別而消瘦”,這種擬人化的寫法,讓柳樹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與詞人共情的

“知己”,將離別帶來的愁苦具象化,更顯真摯動人。

上闋借柳抒情,下闋則直面離別場景,情感更進一層?!敖袢针x亭還對酒”,“離亭”“對酒”都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離別意象,“還”字則暗示了詞人或許已不是第一次在此處送別,過往的離別記憶與當下的不舍交織,讓這杯酒更添苦澀?!俺獢嗲嗲?,好去休回首”一句,情感尤為復雜——“唱斷青青”,既可能是指歌聲凄婉,將岸邊的“青青”柳色都唱得“斷”了,也暗含著詞人想借歌聲留住行人,卻又深知留不住的無奈;“好去休回首”,看似是勸行人安心離去,不必回頭,實則是怕行人回頭時,自己會更難割舍,將“舍不得”藏在“勸離去”的話語背后,欲蓋彌彰的深情更顯動人。

詞的結尾

“美蔭向人疏似舊,何須更待秋風后”,則將離別后的孤寂與悵惘推向極致。行人離去后,岸邊柳樹的

“美蔭”

依舊,卻因少了行人的身影,顯得

“疏似舊”——

不是柳蔭真的變稀疏了,而是詞人心中因離別而空落,連熟悉的柳蔭都覺得陌生。“何須更待秋風后”,更是點睛之筆:秋風會讓柳葉凋零,本是蕭瑟之景,可詞人卻覺得,即便沒有秋風,離別帶來的

“寒意”

早已讓心中的

“柳蔭”

凋零,不必再等秋風來添愁緒。這句將外在景物與內心感受完美融合,以景結情,卻讓離愁更顯綿長,余味無窮。

整首詞以“柳”為線索,從詰問柳樹到與柳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