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四川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當今世界,人文學科的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重視它的,常嚴辭辯護,認為不可忽略,但又大多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輕視它的,則覺得這只是學術內部的風向問題,加上人文學科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貢獻殊少,根本無關痛癢。殊不知,人文學科的萎縮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即人們將逐漸失去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或金錢)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這里我們需要的是對人文學科及其意義的恰當理解。扼要來說,人文學科是人類運用其心智創(chuàng)發(fā)出的各種意義和價值,并以不同的形式、技巧與風格來表達。而各種意義和價值的創(chuàng)發(fā)正顯示出我們是可以采取豐富多樣的角度來理解世界。依此,歷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回顧過往,并藉由考證、解釋等史學方法來彰顯鑒古知今的意義和價值;文學乃是我們心靈之感通人、物與事,并藉由文字的創(chuàng)作力來彰顯感受的抒發(fā)、交流及升華的意義和價值;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理性能力,并藉由哲學的思辨方式來彰顯分析、反省道理的意義和價值(其他的可類推,不必一一述及)。舉例來說,社會學家亦會研究社會的價值觀,但卻是將價值觀視為社會事實而非價值本身,其調查報告是要去描述與解釋此社會事實。而讀者需要知道的只是報告的內容,故若有可靠的轉述,讀者甚至不必親身閱讀報告。與此不同,文學家運用小說來表達他對社會價值觀的感受或反思,乃是如其所如地看待價值。而讀者若只通過別人的轉述來知悉小說的內容則可以說是毫無意義,因為小說向讀者發(fā)出的邀請是:你必須自己閱讀并與其中流露出的價值產生共鳴。明乎人文學科的性質,我們就知道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培養(yǎng)人們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具備敏銳的觸覺。這樣,我們在思考人生問題時才會明白跟社會流行的想法合模只是其中一個選項;生命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等待我們勇敢地去進行探索。同樣,我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才會懂得不應凡事依循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除了追求經濟效益外,亦應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另外從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其實還可以擔當部分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的角色。首先,人文教育能如實地看待價值,引領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不正是不淪為說教、灌輸?shù)淖钣行У膬r值教育?而學生若對意義和價值的多樣性無知無覺,又豈有真正的創(chuàng)意可言?最后,如果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提供公共事務的資訊而是育成有素質的公民,則人文教育肯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由此可知,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摘編自鄭宗義《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材料二:人物:從社會發(fā)展、行業(yè)變化的角度來看,之前二十年,房地產、互聯(lián)網、金融等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給了文科畢業(yè)生參與時代紅利的機會。但當下新興且快速發(fā)展的行業(yè),比如人工智能,似乎更加技術化,甚至率先可能被取代的就是例如翻譯之類的一些“文科崗位”。你覺得在這樣的趨勢下,文科學生還有直接參與時代生產力變革的機會嗎?朱國華:科學的發(fā)展、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是會使得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社會格局、社會面貌發(fā)生某種變化,這個變化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比如說無人駕駛的技術出現(xiàn)了,出租車行業(yè)可能會發(fā)生系統(tǒng)性的變化,很多司機失業(yè)了,該怎么解決?他們的家庭怎么辦?這個系統(tǒng)性的變化,還是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來關注?;ヂ?lián)網也好,AI也好,生物醫(yī)學也好,這些技術對社會的運用,在什么意義上是合理的呢?在什么意義上,例如某些基因編輯的操作方式是反人類的呢?某些技術手段該如何大范圍推廣或進行局部限制,才能有助于我們走向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如何進行有效的統(tǒng)籌管理?這些方面文科還是可以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在今年的演講中我提到,我早年的一個中文系學生現(xiàn)在任教于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她就承擔過一個為無家可歸者設計住房分配的政府項目,她的同事負責提供技術手段,而她則負責為“何為公平合理的算法”提供方向性意見。事實上,AI技術越是發(fā)達,社會對人文學科的渴求就會越強烈。在AI時代,無論學什么專業(yè),如果一個人缺乏想象力,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話,在未來可能可替代性是比較強的。AI技術當然會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樣的變革會走向何方,是難以預料、也難以避免的。對技術變革的前景,我們不能采取鴕鳥主義抱殘守缺的態(tài)度,我覺得還是應該迎頭而上。模仿荀子的話“制天命而用之”,我們對技術的態(tài)度應該是“制技術而用之”。AI當然會生成一些內容,但是我們畢竟需要向它喂料,也就是提出創(chuàng)意,讓AI來實現(xiàn)。所以,創(chuàng)造性的事情畢竟還是以人為主體。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文科是科學技術的盟友;作為一種關注人與社會、關注價值的學科,它存在于科學技術的彼岸。它會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它永遠不會消失。如果不幸消失,那么這就意味著人世的沉淪。(摘編自《人物》雜志專訪《文科到底有什么用》)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文學科的萎縮,既有學術內部的原因,也與經濟至上或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有關。B.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體現(xiàn)了人類對各種意義和價值的追求。C.讓人們在思考人生問題時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D.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公民教育不能全部靠人文教育來實現(xiàn),但能通過它更好地實現(xiàn)。2.根據(jù)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文科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必然趨勢,但并不等于文科生沒有直接參與時代生產力變革的機會。B.人工智能再發(fā)達,也需要人為其提供創(chuàng)意和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對人文學科的需求不會消減。C.文科是科學技術的盟友,因為它們可以相互促進;文科是科學技術的彼岸,因為一些技術反人類。D.朱國華對AI技術帶來的變革和AI時代文科的發(fā)展持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但對文科的消失也有隱憂。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和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從人文學科的邊緣化以及引發(fā)的爭論切入,議論富有針對性。B.材料一采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明確了人文學科的性質。C.材料二朱國華針對訪談者的提問,指出了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D.材料一所論的“人文學科”和材料二所論的“文科”,概念并不全同。4.鄭宗義認為,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他所說的沉重代價是什么?5.“人文”二字,最早見于《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埜鶕?jù)材料,談談“化成天下”在當代社會的體現(xiàn)?!敬鸢浮?.C2.B3.C4.①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②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失效。5.①人文教育培養(yǎng)人們對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讓社會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②人文教育引領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激發(fā)創(chuàng)意,育成有素質的公民;③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讓人工智能等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窘馕觥俊緦дZ】這篇閱讀材料通過兩則文本探討了人文學科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困境。材料一以嚴謹?shù)膶W術筆觸,從人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切入,強調其培養(yǎng)多元價值認知、抵御社會單一化的重要功能;材料二則以訪談形式,在AI技術背景下論證文科的不可替代性。兩文形成互補:前者側重理論建構,后者注重現(xiàn)實回應,共同揭示了人文學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現(xiàn)代意義——既塑造個體精神世界,又為技術社會提供價值導航?!?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錯,根據(jù)原文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生命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只是其中一個選項”。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文科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必然趨勢”錯,原文說“甚至率先可能被取代的就是例如翻譯之類的一些‘文科崗位’”,選項擴大范圍,且將可能性說成必然性。C.“因為一些技術反人類”錯,文中“彼岸”是方向、目標等意思,與“一些技術反人類”毫不相干。D.“謹慎樂觀”“隱憂”錯,“它永遠不會消失”是非常樂觀,而不只是謹慎樂觀;“如果不幸消失,那么這就意味著人世的沉淪”是對“它永遠不會消失”觀點的強化,不是隱憂。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指出了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錯,朱國華指出的是文科的價值和前景,而不是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文章第二段有“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的表述,最后一段有“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的表述,這兩處都屬于“沉重的代價”。前一處表述的后文,后一處表述的前文,都是對“代價”的具體闡述。①由原文“人文學科的萎縮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即人們將逐漸失去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或金錢)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可知,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②由原文“人文教育其實還可以擔當部分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的角色……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可知,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失效?!?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化成天下”,大體說來,就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改變世界面貌的意思。然后在兩則材料中搜索人文學科改變人們精神和世界面貌的信息。①材料一指出,人文學科的核心是“創(chuàng)發(fā)各種意義和價值”,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yǎng)人們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具備敏銳的觸覺”,使社會“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避免“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當代體現(xiàn):在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人文教育通過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引導人們超越經濟理性,關注生命體驗、倫理道德和文化傳承。②材料一提到,人文教育是“最有效的價值教育”,能讓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同時“對意義和價值的多樣性感知”是“真正創(chuàng)意的基礎”,也是“育成有素質公民的關鍵。當代體現(xiàn):人文教育通過經典閱讀、藝術鑒賞等方式,引導個體理解正義、自由、平等的內涵,而非簡單的道德灌輸。③材料二強調,AI等技術的社會應用需回答“何為合理”“何為反人類”等問題,而文科能“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實現(xiàn)“制技術而用之”。(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ㄊ┫U存這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在清清冷冷的朝陽里,蓬著頭發(fā)的阿玲走到竹籬邊,覺得那些紫的白的喇叭花正開得美麗有趣,一時高興,便伸手摘了一朵紫的玩。但不意給那在廊下盥口的老主人看見了。他鼻子里狠狠地哼了一聲,接著又忙把還未漱凈口腔的混著牙膏的水哇的噴了出來,一面用毛巾拭著嘴唇,一面就罵起來了:“喂!不準采!誰許你采?你這小畜生!昨天一朵月季花也給你摘掉了。下回看見,擰斷你的項頸!”幼小的阿玲驚惶著了。他平時看見過父親也挨著他的辱罵,而父親也是被震懾到幾乎整個身子都顫動著,雖則明知昨天的月季花是那個惡刻的小主人自己折下來的,可是這個老花匠的唯一的孩子并沒有辯護的膽氣。他睜大著吃驚的天真的眼睛,慢慢地從葉蔭中隱身地溜過竹籬笆,像一只被獵狗窮追著的兔兒似的,踮著小小的赤足一氣跑回到花園角上的小屋里。自從這一天以后,幼小的阿玲心中似乎自覺著有點不安靜。他看見小主人、姨太太、小姐都曾當著那老主人的面采摘各式各樣的鮮花。這引起了阿玲的疑問:為什么我不能采一朵花呢?而且還只是一朵呢?不是別的東西,是花,是父親種出來的東西呢?當天夜里,阿玲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所有的花——不管院子里的和花園里的——都已經開在自己鄉(xiāng)下的家里了。多美麗??!這些花,在草屋里的地上都開滿了,而且還延長出去,一直開到竹編的大門外,開到那小石橋邊。那個禿頂?shù)睦现魅?,漱著嘴,在廊下,眼前看出來是一片白地,連一瓣葉兒也沒有,不用說是花了。那個老主人揩著眼淚哭起來了,那些姨太太從地上揀起泥塊和瓦片來給他,當作是各種的花。這樣的夢,直樂得阿玲跳醒轉來。他一點也不疑心這是一個夢,看看天已經亮了,便一骨碌起來,拔掉門閂就沖出去,滿心以為昨天還存在的花園一定已經變作一片白地了,但結果是——這當然不用說了。然而阿玲并不是就此沒有了主意。他想定了一個堅決的辦法,他要做一個報復,給自己種花。阿玲找了幾個破得還可以使用的花盆,向父親討了些花籽花苗,學種起花來。每逢跟父親回鄉(xiāng)下去,他也把他所貯藏在香煙匣子里的花籽和新分出來的花苗帶回家,在叔叔種著蔬菜的園地里,獨自費了許多工夫種下了。這種自動的行為,使他的父親很喜歡,以為自己的兒子將來一定可以繼續(xù)他的職業(yè)了,于是很熱心地指點他種種栽花的方法。以后一方面從事于栽花,一方面他被父親送進一所小學校讀書了。這個時期,他最覺得快樂。他永不再走到老主人的園中央和院子里去,放學回來,他帶了親密的同學們來賞玩自己栽培出來的花。年齡和智識增長起來,當他逐漸地明白了父親之所以在王閣老府上栽花的意義的時候,他的“給自己種花”的信仰似乎覺得有些靠不住了。他知道父親將來要他也給人家去栽花接樹,掙些工錢。但他總覺得不愿意。為什么自己制造出玩賞的美麗的花而自己不能玩賞呢?阿玲十三歲了,小學已經畢業(yè)。他父親就躊躇起來,想將他送到一個朋友開的花園里去做個小伙計。但他反對了:“我不愿意做這種生活,爸。”“為什么?”仁慈的父親也有些發(fā)怒了?!拔也辉敢庀癜诌@樣種花給別人玩。”“什么?”“我不高興做爸的生活。”“那么你從小就學會了種花做甚么?”“種給自己玩的?!薄芭?!小畜生,你沒有長這種福氣!”阿玲一呆,好像受了一擊。福氣?沒有長這種福氣?給自己種些花來玩,難道也是十分尊貴的事情么?阿玲的頭腦里,頓然間混亂著。六天之后,阿玲由王府里的女仆朱媽帶坐火車來到上海,投奔朱媽哥嫂所開的一家煙紙店里。阿玲便每天從早晨到晚上在柜臺里過著收小洋二角,付銅元四十八枚或是收銅元十枚付仙女牌一包的工作。隨身帶出來的一包蔦蘿花籽是看看也不像有什么地方可以種了,因為屋子里簡直沒有泥土地的院子。還有一包鳳仙花籽他覺得丟了可惜,便覷空兒找了一個破痰盂,從修馬路的工人那里討了些泥土,給種下了,放在水門汀的曬臺上。每天早晨去澆一點水。他覺得所有的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了。但是,這個愉快卻持續(xù)不到四天。那老板娘這天在曬臺上曬衣服,看見了這破痰盂,便著人拿下樓去丟在垃圾箱里了。等到阿玲次日早晨去澆水,卻早已找不到了。他心中悲哀著,難道窮人連賞花都不成的么?花鋪子里的花賣得都駭人地貴,幾曾看見上海的窮人手里拿過一朵花過嗎?雖然自己沒有了賞花的福氣,想想鄉(xiāng)下的家里一定已經開滿了花了,折些到上海來賣,不是很可以賺些錢嗎?這樣思想著,阿玲便向店主告假了一二天,自己回到家里來。一到家,第一樁事情就是到叔叔的蔬菜園里去看看自己所栽種的許多花草。海棠花、月季花、桂花,種種草本的和木本的,追想起來,沒有走到園門,已經覺得如同重新覓得了久已失去的東西似的快樂。但是,一走進園中,花呢?所有的花呢?從前辛辛苦苦地在墻腳邊和籬落旁栽種著的花木,全都不見了,代替了它們的是叔叔的菜畦了。這是很明白的,叔叔要擴充菜畦,增加生產,把那些不能換飯吃的花木全給毀掉了。愛花的阿玲哭出來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阿玲沒有為自己辯護的膽氣,是因為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重的陰影。B.阿玲的夢境,既是他對花朵的渴望的折射,也是對老主人不滿和怨恨情緒的一種宣泄。C.阿玲的工作單調乏味,因此靠種花來打發(fā)時光,可是連這點樂趣都被老板娘給破壞了。D.叔叔毀掉阿玲栽種的花木去擴充菜畦,體現(xiàn)了他為了物質需求犧牲精神生活的特點。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正側面結合的描寫方法,生動刻畫出老主人粗鄙不堪、野蠻兇狠的特點。B.小說將阿玲比成一只被獵狗窮追著的兔兒,形象地表現(xiàn)了阿玲的幼小、膽怯和驚惶。C.“仁慈的父親”竟同老主人一樣罵阿玲是“小畜生”,“仁慈”二字帶有反諷的意味。D.小說的故事時間跨度較大,場景變換較多,卻以“花”為線索巧妙串聯(lián),結構緊湊。8.小說中的“花”意蘊豐富,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9.小說是如何通過阿玲的兒童身份來強化故事的悲劇色彩的?請簡要分析?!敬鸢浮?.B7.C8.①辛勤勞動的成果。②渴望的平等。③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④美好的童真。9.①兒童的身份與成人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表現(xiàn)孩子得不到關愛與理解。②兒童的純真與現(xiàn)實的殘酷形成對比,凸顯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平。③年齡成長與“信仰”的消失形成反差,體現(xiàn)美好童真的退化?!窘馕觥俊緦дZ】本文以“花”為意象核心,通過孩童阿玲的視角,揭示了階級差異與精神壓迫的悲劇。老主人的粗暴與父親的懦弱形成雙重壓抑,而阿玲對花的執(zhí)著象征著底層對美的本能追求。夢境與現(xiàn)實的撕裂強化了理想幻滅感,最終花木被毀的結局,直指物質生存對精神需求的碾壓。施蟄存將兒童的天真與社會的殘酷并置,展現(xiàn)了舊時代底層人民被剝奪的尊嚴與希望。【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為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重的陰影”錯誤。原文說“幼小的阿玲驚惶著了……可是這個老花匠的唯一的孩子并沒有辯護的膽氣”,可知阿玲不敢辯護主要是因為他自己驚惶畏懼,而非看見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所致。C.“因此靠種花來打發(fā)時光”錯誤?!八X得所有的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了”,可知阿玲種花是出于對花的熱愛,不是為了打發(fā)時光。D.“體現(xiàn)了他為了物質需求犧牲精神生活的特點”錯誤。從“叔叔要擴充菜畦,增加生產”可知,叔叔只停留在物質需求的層面,但談不上精神生活的犧牲。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仁慈’二字帶有反諷的意味”錯誤。“仁慈”是父親對阿玲的一貫態(tài)度,并非反諷;他罵“小畜生”是出于對兒子不聽話的憤怒,與老主人兇狠的咒罵不一樣。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小說中意象以及分析主題的能力。①老主人不準阿玲摘花,阿玲感到疑惑:“為什么我不能采一朵花呢?而且還只是一朵呢?不是別的東西,是花,是父親種出來的東西呢?”可見,花是勞動成果的代表,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這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不公平。②從“他要做一個報復,給自己種花”“種給自己玩的”等語句中,我們能體會到,花其實不只是用來“玩”的,而是平等生活的象征。③阿玲逐漸長大,花更確乎有了“玩”的成分,尤其是在上海工作之余種花,純然為了欣賞;花被扔掉,他感慨道:“難道窮人連賞花都不成的么?”明確指出“賞”字,這就是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精神上對美的需求了。④對花的喜愛和渴望,貫穿了阿玲的整個童年,但從決定回鄉(xiāng)的那一刻,花就已經與“賺錢”關聯(lián),那種平等、美等附加意義已經無存;到后來發(fā)現(xiàn)叔叔已經毀掉所有的花,那個純真的少年,或者說少年的純真便永遠“消失”了。所以,“花”是作者美好童真的象征。【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敘述視角以及對小說意蘊的把握能力。①阿玲摘喇叭花時,老主人辱罵他“喂!不準采!誰許你采?你這小畜生!昨天一朵月季花也給你摘掉了。下回看見,擰斷你的項頸!”;阿玲小學畢業(yè)后,想將他送到一個朋友開的花園里去做個小伙計,阿玲反對,于是父親有些發(fā)怒,并且罵他“呸!小畜生,你沒有長這種福氣!”;阿玲來到上海朱媽哥嫂所開的一家煙紙店做工,用破痰盂種的鳳仙花被老板娘丟在垃圾箱里;阿玲在鄉(xiāng)下叔叔家種的花被叔叔全部給毀掉了。從而可以看出作為兒童的阿玲并沒有從成年人那里得到關愛和理解,而是被粗暴地對待。②阿玲從“偷摘一朵花”到“自建小花園”,再到“用破痰盂種花”,其夢想隨年齡增長不斷萎縮,最終在“菜畦取代花樹”的現(xiàn)實中徹底崩塌。兒童對美的純真追求,在成人主導的“實用主義”,如叔叔種菜換糧,父親讓賺錢生存等,毫無招架之力;兒童的純真與現(xiàn)實的殘酷形成對比,凸顯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平。③阿玲種花不為謀生、不為討好,只為“玩賞美麗”,甚至在上海用破痰盂種花時,“所有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這種純粹的熱愛,與父親“種花是職業(yè)”、叔叔“花木換不得飯吃”、老板娘“丟棄花盆”的功利態(tài)度形成撕裂,暗示隨著年齡的成長,“信仰”會逐漸消失,從而體現(xiàn)美好童真的退化。(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徐有功,名弘敏,為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時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謀己。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數(shù)犯顏爭枉直,后厲語折抑,有功爭益牢。有韓紀孝者,受徐敬業(yè)偽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顧仲琰籍其家,詔已報可。有功追議曰:“律,謀反者斬。身亡即無斬法無斬法則不得相緣所緣之人亡則所因之罪減?!痹t從之,皆以更赦免,如此獲宥者數(shù)十百姓。起拜左司郎中,轉司刑少卿。與皇甫文備同按獄,誣有功縱逆黨。久之,文備坐事下獄,有功出之?;蛟唬骸氨藝L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對曰:“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節(jié)選自《新唐書·徐有功傳》)材料二: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上于是報充國曰:“皇帝問后將軍,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shù)。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上以破羌、強弩將軍數(shù)言當擊,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恐虜犯之,于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卬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卬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節(jié)選自《漢書·趙充國傳》)材料三:夫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墮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是以范武歸晉而國奸逃,華元反朝而魚氏亡。故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而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言,此所謂與仇選使、令囚擇吏者也?!稌吩疲骸爸\及乃心,謀及庶人?!笨鬃釉唬骸氨姾弥?,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節(jié)選自《群書治要》)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身亡A即無斬法B無斬法C則不得D相緣E所緣之人F亡G則所因之H罪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物故,死亡,與《蘇武傳》中“前以降及物故”中的“物故”意思不同。B.生,使……活,使動用法,與《鴻門宴》中“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什三,“什”通“十”,古代用于分數(shù)的表達,“什三”意思就是十分之三。D.以,表目的,與《歸去來兮辭》中的“木欣欣以向榮”的“以”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徐有功主張謀反者已死,則不應對其家人施行連坐,使數(shù)十上百人家獲得赦免。B.皇甫文備曾誣陷徐有功縱容逆黨,但當他犯罪下獄時,徐有功卻依法公正處理。C.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否定了趙充國的屯田策略,聽從破羌、強弩將軍的出擊建議。D.材料三以范武、華元為例,表明重用賢者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暗含對君王的警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獨有功數(shù)犯顏爭枉直,后厲語折抑,有功爭益牢。(2)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14.材料三提出了賢臣應具備的品質,這些品質在徐有功和趙充國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請結合材料一、二簡要分析。【答案】10.BEG11.A12.C13.(1)唯獨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后威嚴爭辯是非曲直,武后用嚴厲的語言進行壓制,徐有功爭辯得更加堅決(2)(你)上書說可以戰(zhàn)勝羌虜?shù)霓k法,現(xiàn)在聽從將軍的意見,將軍的計策很好。14.(1)徐有功:①武后威勢盛極,眾人皆不敢正言,而徐有功多次犯顏直諫,據(jù)理力爭,體現(xiàn)了不迎合取悅他人的品質;②武后已下詔同意查抄韓紀孝家,徐有功堅守律法,提出異議,體現(xiàn)了不因畏懼強權而歪曲法律的品質;③徐有功不泄私憤,對皇甫文備秉公處理,體現(xiàn)了不以私害公的品質。(2)趙充國:趙充國每次上奏章,一開始少有人贊同,到后來才得到廣泛認可,側面體現(xiàn)了不迎合取悅他人、不朋比結黨的品質?!窘馕觥俊緦дZ】這組閱讀材料以人物傳記與論說結合,展現(xiàn)賢臣風范。材料一借徐有功抗顏直諫、秉公執(zhí)法、公私分明,凸顯其忠正守法;材料二通過趙充國屯田之策的爭議與見效,表現(xiàn)其遠見卓識;材料三則從理論層面總結賢臣品質,三者互為印證,以史為鑒,警示為政者需親賢遠佞、兼聽則明,具有鮮明的倫理價值與歷史借鑒意義。【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本人已經死亡就沒有斬首的刑罰,沒有斬首的刑罰就不能株連,所株連的人已經死亡,那么所依據(jù)的罪名就減輕。兩個“無斬法”不能相連,須從中間B處斷開;“無斬法則不得相緣”中“則”連接“無斬法”和“不得相緣”,聯(lián)系緊密,不能斷開,E處斷開;“所緣之人亡”是主謂結構,應單獨成句,“則”用于句首,引出下句,G處斷開。故選BEG?!?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都是“死亡”的意思。句意:之前已經去世。/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人)。B.正確。句意:現(xiàn)在你(卻讓)他活下來。/我讓他活了下來。C.正確。句意:起初,贊成趙充國計劃的人占十分之三。D.正確。連詞,表目的/連詞,表修飾。句意:不損害君主來奉承奸佞之人。/草木茂盛欣欣向榮。故選A。【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否定了趙充國屯田策略”錯誤,由原文“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可知,皇帝認為趙充國的屯田主張“計善”,“今聽將軍”。故選C。【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數(shù)”,多次;“犯顏”,冒犯威嚴;“折抑”,壓制;“牢”,堅決。(2)“道”,方法;“聽”,聽從;“計”,計謀?!?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1)徐有功:①武后篡權時“朝野震恐,莫敢正言”,唯獨徐有功“數(shù)犯顏爭枉直”,即便被武后嚴厲斥責,仍堅持爭辯。這體現(xiàn)他不畏懼權威、不隨波逐流,敢于逆勢直言的剛正品格。②韓紀孝已去世,武后下詔查抄其家,徐有功依據(jù)律法反駁“身亡即無斬法,無斬法則不得相緣”,最終使數(shù)十百姓獲赦。他不因皇權已裁決而屈從,而是以法律為準繩,堅守司法公正。③皇甫文備曾誣陷徐有功“縱逆黨”,但后來文備下獄,徐有功仍依法為其開脫。他明確表示“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摒棄個人恩怨,以法律為行事準則。(2)趙充國:趙充國的屯田策略最初“初是充國計者什三”,多數(shù)人反對,但他堅持上奏,最終“最后什八”得到認可。這表明他不迎合多數(shù)人的短視意見,而是基于專業(yè)判斷堅持己見,體現(xiàn)“不阿眾取容”“不朋比結黨”的獨立品格。參考譯文:材料一:徐有功,名叫弘敏,為政仁厚,不忍心施行杖罰,百姓都感佩他的恩德。當時武則天篡奪帝位,畏懼唐朝大臣圖謀自己。朝廷內外震驚恐懼,沒有人敢直言,唯獨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后威嚴爭辯是非曲直,武后用嚴厲的語言進行壓制,徐有功爭辯得更加堅決。有個叫韓紀孝的人,接受了徐敬業(yè)授予的官職,之前已經去世,推事使顧仲琰要沒收他的家產,詔書已經批準同意。徐有功追議(此事)說:“按照法律,謀反的人要斬首。本人已經死亡就沒有斬首的刑罰,沒有斬首的刑罰就不能株連,所株連的人已經死亡,那么所依據(jù)的罪名就減輕?!保ㄎ浜螅┫略t聽從了他的意見,(這些人)都因為再次大赦而得以免罪,像這樣獲得寬宥的有幾十上百戶人家。(徐有功)被起用擔任左司郎中,后轉任司刑少卿。(他)和皇甫文備一同審理案件,(皇甫文備)誣陷徐有功放縱叛逆黨徒。過了很久,皇甫文備因犯事被關進監(jiān)獄,徐有功使他出獄。有人說:“他曾經陷害你到死地,現(xiàn)在你(卻讓)他活下來,(這是)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說:“你所說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國家公法,不可以因為私人恩怨而損害公法?!辈牧隙黑w充國的奏書每次呈上,(皇帝)總是交給公卿大臣們商議。起初,贊成趙充國計劃的人占十分之三,中間占十分之五,最后占十分之八。(皇帝)下詔責問先前說(趙充國計劃)不利的人,(這些人)都叩頭認罪。丞相魏相說:“我愚笨,不熟悉軍事的利害得失,后將軍多次謀劃軍事策略,他的話常常是正確的,我擔保他的計策一定可以施行?!被实塾谑谴饛挖w充國說:“皇帝問后將軍,(你)上書說可以戰(zhàn)勝羌虜?shù)霓k法,現(xiàn)在聽從將軍的意見,將軍的計策很好。請把留駐屯田以及應當罷去的人馬數(shù)目呈上來。將軍努力加餐,謹慎處理軍事事務,愛惜自己!”皇帝因為破羌將軍、強弩將軍多次說應當出擊,又考慮到趙充國屯田的地方人員分散,恐怕羌人侵犯,于是聽從了他們雙方的計策,下詔讓兩位將軍與中郎將卬出擊。強弩將軍出擊,使四千多人投降,破羌將軍斬首二千人,中郎將卬斬首和招降的也有二千多人,而趙充國招降的又得到五千多人。(皇帝)下詔罷兵,只有趙充國留下來屯田。材料三:賢能的人作為臣子,不損害君主來奉承奸佞之人,不迎合眾人來取悅他人,不毀壞公事來聽從私情,不因畏懼強暴而歪曲法律。他們有明察的能力可以照見奸邪,而且堅守道義不結黨營私。因此范武子回到晉國,國內的奸邪之徒就逃跑了;華元返回朝廷,魚石等人就出逃了。所以正義之士和邪惡奸佞之人不能并存。而君主選拔人才時,不能廣泛聽取百姓的意見,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作出判斷),反而只相信奸臣的說法,只采用污吏的言論,這就是所說的和仇人一起選拔使者、讓囚犯挑選官吏啊。《尚書》說:“謀劃要出自自己的內心,謀劃也要聽取百姓的意見。”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考察;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保ㄋ模╅喿x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小題。春日游齊山寺用杜牧之韻二首(其二)王守仁倦鳥投枝已亂飛,林間暝色漸霏微。春山日暮成孤坐,游子天涯正憶歸。古洞濕云含宿雨,碧溪明月弄清輝。桃花不管人間事,只笑山人未拂衣①。〖備注〗①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倦鳥投枝”“暝色霏微”既是眼前實景,也不無暗示,切合詩人當下的處境與心境。B.詩人在山中遇見一游子,對方孤身獨坐,思歸情切,觸發(fā)了詩人同病相憐的情緒。C.頸聯(lián)用“含”“弄”二字寫洞中云、溪上月,賦予自然以靈性,一靜一動,生動傳神。D.從“暝色”,到“明月”,再到“桃花笑”,暗含時間變化,從中可想見夜宿山寺的行蹤。16.尾聯(lián)說“桃花不管人間事”,又說它在笑自己,是否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敬鸢浮?5.B16.不矛盾。①“桃花”暗用桃花源典故,“不管人間事”點明隱逸避世之意;②笑“山人未拂衣”,即笑詩人還未歸隱;③兩句意思相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歸隱之心?!窘馕觥俊緦дZ】這首詩以山水田園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和含蓄的情感抒發(fā),展現(xiàn)了王守仁對自然的熱愛、對歸隱的向往以及對現(xiàn)實的無奈。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佳作?!?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藝術特點鑒賞的能力。B.“游子”錯誤,詩中“游子”是詩人自己,而非山中遇見之人。故選B?!?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詩人思想感情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作答該題,需要對古代隱逸文化和典故有一定了解。①“桃花不管人間事,只笑山人未拂衣”,這里的桃花,不只是山中所見景物,還與《桃花源記》發(fā)生文化上的聯(lián)結,明確這一點,才能理解“不管人間事”的隱逸避世之意。②拂衣是另一個典故,也是歸隱的委婉說法(比如謝靈運詩句“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未拂衣就是未歸隱。這樣就能很好地理解桃花之“不管”與桃花之“笑”的同一性。(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黃庭堅《登快閣》中“_______,_______”兩句,既是初登快閣亭時對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2)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敘述了自己改造項脊軒的系列舉措和效果,比如通過種植竹木,使庭院面貌大變:“_______,_______?!保?)古人常常在詩詞中運用擬人手法描寫物象,或渲染氣氛,或托物言志,如“_______,_______”即是其中一例?!敬鸢浮浚?)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舊時欄楯亦遂增勝(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冬天是從路開始瘦的。路就是路,沒有了花花草草,把自己從田地、從荒丘里找了回來。花花草草占著路大半年后,終于路歸原主,使路更像路,向前彎彎繞繞,向田壟深處延伸,向山林插進去,向山坡掛上去,或是沿著一條垅岔左拐右拐,徑入村子里的一縷炊煙懷抱。太陽終于放下了包袱,這段時間沒有烏云,沒有雨霧。隨意一抬頭,天就藍了下來。太陽暢行于天空大地、田野山林、村舍與城郭,幫塵世吸脂去浮,讓一切虛的東西都收斂了。圍爐煮酒,園中品茶,戶外遛彎,檐下閑嘮,冬日這樣的慢時光,令人悠然。除了簡樸的生活,我尤愛刪繁就簡之樹。此地山里更多的是落葉喬木與貫木,它們愜意地隨風卸下全身負累,露出好看的身段,反到更有魅力。那些揮舞了寒風的虬枝任意申展,就像一個人的思緒,由著心性擴展,①。它不規(guī)則的線條,因為長在挺拔的樹干上,令人著迷。想怎樣就怎樣,想張開一點或縮小一點,挺一點或歪一點,都無妨。一枚落葉,輕了就可以飛,像鳥一樣且歌且行。樹呢,輕了就變得更深沉……在我生活的小城,忙忙碌碌的人,背負沉重擔子的人,自然不在少數(shù)。但我也常見到許多②的人,在街邊,在廣場,在門前院內,相約而舞。總能聽到他們的放聲歌唱,那節(jié)奏感很強的旋律,就是要一下一下、一樣一樣地抖落人身上的沉疴。18.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喬木”構詞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A.炊煙 B.城郭 C.擔子 D.沉疴19.文中第三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1.文中加點的短語“且歌且行”可否刪去?請簡要說明理由。22.某鄉(xiāng)村村口新近落成一座牌樓,現(xiàn)需為牌樓撰寫楹聯(lián)及橫額,充分展現(xiàn)當?shù)氐莫毺仫L貌與生活氛圍。有人已寫好上聯(lián),請你依照一、二兩段內容完成下聯(lián),并根據(jù)上下聯(lián)撰寫四字橫額。上聯(lián):瘦徑入山林,圍爐煮酒添雅興下聯(lián):_______橫額:_______【答案】18.D19.“貫”改為“灌”;“到”改為“倒”;“申”改為“伸”。20.①無拘無束/自由自/漫無邊際②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衣食無憂21.不可刪去。理由:①有聲音,有姿態(tài),更貼合喻體“鳥”的特征;②“歌”運用擬人的手法,傳達出落葉飄飛時帶給人的悠然、從容之感。22.①暖陽去浮脂,把盞品茗享清歡②山居悠境【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意義,辨析合構成方式的能力。“喬木”為“形+名”的偏正結構。A.“炊煙”為“動+名”的偏正結構。B.“城郭”為“名+名”的并列結構。C.“擔子”是以詞根加后綴的方式構詞。D.“沉疴”為“形+名”偏正結構。故選D?!?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xiàn)代常用規(guī)范漢字的能力?!柏災尽睉獮椤肮嗄尽薄!肮嗄尽?,沒有明顯主干、呈叢生狀態(tài)木本植物。“反到”應為“反倒”。“反倒”,反而?!吧暾埂睉獮椤吧煺埂薄!吧煺埂保蛞欢ǚ较蜓娱L或擴展。【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處,前文描述虬枝“任意伸展,就像一個人的思緒,由著心性擴展”,強調其任意自在、自由舒展、沒有束縛、沒有邊際的狀態(tài),并且后文“不規(guī)則的線條”與之呼應,可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或“漫無邊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沒有限制,不受約束。自由自在:沒有拘束,十分安閑舒適。漫無邊際:形容非常廣闊,一眼望不到邊。②處,本空與前文“忙忙碌碌”“背負沉重擔子”形成對比,后文“抖落沉疴”暗示放下負擔、輕松前行,并且后文“相約而舞”“放聲歌唱”的輕松場景表明他們生活的愜意,沒有憂慮,十分自在,可填“無憂無慮”“悠閑自在”或“衣食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一點憂愁,顧慮和擔心。悠閑自在:閑暇舒適,無憂無慮。衣食無憂:生活條件富足,衣物和食物都不需要擔心?!?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觀點:不可刪去。然后闡述理由。①“像鳥一樣且歌且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落葉”比作了“鳥”,“且歌且行”寫出了鳥一邊飛行一邊歌唱的特點,更貼合喻體“鳥”的特征。②落葉本身無“歌”,文中只不過是將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賦予落葉,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落葉“輕了就可以飛”的狀態(tài),借落葉的“且歌且行”,帶給人以悠然自得、從容自在的券感覺?!?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提取概括主要信息,以及撰寫對聯(lián)的能力。首先,所給上聯(lián)“瘦徑入山林,圍爐煮酒添雅興”概括了第一段對“路”的描寫,摘取了第二段“圍爐煮酒”的生活情境,并用“添雅興”作點評,形成了“景物+生活+意義”的內容組合。在結構上,“瘦徑入山林”采用了偏正結構名詞+動詞+偏正結構名詞,構成主謂賓的結構形式;“圍爐煮酒”為動賓結構+動賓結構,構成并列結構;“添雅興”為動詞+偏正結構名詞結構,構成動賓結構。然后分析概括第二段內容,本段主要是圍繞太陽來寫,結合“幫塵世吸脂去浮,讓一切虛的東西都收斂了”,可見太陽去除了塵世的浮脂,可概括出“暖陽去浮脂”來對“瘦徑入山林”,同是主謂賓結構。再結合“圍爐煮酒,園中品茶,戶外遛彎,檐下閑嘮,冬日這樣的慢時光,令人悠然”,可見冬日的慢享生活,可以選取“園中品茗”這一具有田園生活特點的生活情境,可用“把盞品茗”來對“圍爐煮酒”,同是并列結構。同時要對這樣的時候進行點評,“園中品茗”是一種非常清雅閑適的生活,可用“享清歡”對“添雅興”,同是動賓結構。其次,四字橫額的撰寫,要體現(xiàn)題干中“鄉(xiāng)村村口”的鄉(xiāng)村因素,以及文中描繪的鄉(xiāng)村生活的特點,結合“冬日這樣的慢時光,令人悠然”,所以寫出了山居生活的悠閑自在的特點,可用“山居悠境”。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本試卷閱讀Ⅰ材料二中寫到:“我們對技術的態(tài)度應該是‘制技術而用之’。”這個說法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這段材料提出了一個關于技術使用的重要觀點:“制技術而用之”。這個說法看似簡單,卻包含著深刻的智慧。首先,“制”字很關鍵,它意味著對技術的掌控和駕馭,而不是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就像馴服一匹烈馬,既要讓它發(fā)揮奔跑的能力,又不能讓它失控傷人。其次,“用之”強調的是技術的工具屬性,技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手機,用好了是便利生活的工具,沉迷其中就成了時間的黑洞。再比如人工智能,合理使用可以提高效率,過度依賴可能削弱人的思考能力。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器”永遠是為“事”服務的。“制技術而用之”提醒我們,在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保持清醒的頭腦尤為重要。不能因為技術先進就盲目追捧,也不能因為擔心風險就一味排斥。要在理解和掌握技術的基礎上,讓它真正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服務。就像使用菜刀,既要知道它的鋒利,也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這樣才能切菜不傷手。說到底,技術是中性的,關鍵在于人怎么用它。我們既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又要保持理性和節(jié)制,讓技術成為提升生活質量的幫手,而不是主宰生活的“主人”。這種平衡的智慧,正是“制技術而用之”的精髓所在。寫作時,開頭可從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切入,指出技術既是工具也可能成為束縛,引用材料中“制技術而用之”的觀點,提出核心論點:人類需以主體姿態(tài)駕馭技術,而非被技術反噬。中間部分可分層展開:先分析技術失控的隱患(如算法偏見、信息繭房),再對比主動“制技術”的案例(如人工干預AI倫理、限制屏幕時間的工具設計),強調人的能動性;接著引申到技術與人性的關系,說明技術應服務于人文價值(如醫(yī)療技術延長生命,而非替代醫(yī)患溫情)。結尾可回歸“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呼吁在創(chuàng)新中保持清醒,以“制”為舵,讓技術真正照亮人類前路。立意:(1)以人為尺,技術發(fā)展需錨定人文坐標。(2)技術如駿馬,韁繩在手方能行穩(wěn)致遠。(3)破除技術迷信,“制用”之道才是智慧。四川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當今世界,人文學科的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重視它的,常嚴辭辯護,認為不可忽略,但又大多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輕視它的,則覺得這只是學術內部的風向問題,加上人文學科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貢獻殊少,根本無關痛癢。殊不知,人文學科的萎縮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即人們將逐漸失去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或金錢)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這里我們需要的是對人文學科及其意義的恰當理解。扼要來說,人文學科是人類運用其心智創(chuàng)發(fā)出的各種意義和價值,并以不同的形式、技巧與風格來表達。而各種意義和價值的創(chuàng)發(fā)正顯示出我們是可以采取豐富多樣的角度來理解世界。依此,歷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回顧過往,并藉由考證、解釋等史學方法來彰顯鑒古知今的意義和價值;文學乃是我們心靈之感通人、物與事,并藉由文字的創(chuàng)作力來彰顯感受的抒發(fā)、交流及升華的意義和價值;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理性能力,并藉由哲學的思辨方式來彰顯分析、反省道理的意義和價值(其他的可類推,不必一一述及)。舉例來說,社會學家亦會研究社會的價值觀,但卻是將價值觀視為社會事實而非價值本身,其調查報告是要去描述與解釋此社會事實。而讀者需要知道的只是報告的內容,故若有可靠的轉述,讀者甚至不必親身閱讀報告。與此不同,文學家運用小說來表達他對社會價值觀的感受或反思,乃是如其所如地看待價值。而讀者若只通過別人的轉述來知悉小說的內容則可以說是毫無意義,因為小說向讀者發(fā)出的邀請是:你必須自己閱讀并與其中流露出的價值產生共鳴。明乎人文學科的性質,我們就知道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培養(yǎng)人們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具備敏銳的觸覺。這樣,我們在思考人生問題時才會明白跟社會流行的想法合模只是其中一個選項;生命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等待我們勇敢地去進行探索。同樣,我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才會懂得不應凡事依循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除了追求經濟效益外,亦應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另外從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其實還可以擔當部分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的角色。首先,人文教育能如實地看待價值,引領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不正是不淪為說教、灌輸?shù)淖钣行У膬r值教育?而學生若對意義和價值的多樣性無知無覺,又豈有真正的創(chuàng)意可言?最后,如果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提供公共事務的資訊而是育成有素質的公民,則人文教育肯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由此可知,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摘編自鄭宗義《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材料二:人物:從社會發(fā)展、行業(yè)變化的角度來看,之前二十年,房地產、互聯(lián)網、金融等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給了文科畢業(yè)生參與時代紅利的機會。但當下新興且快速發(fā)展的行業(yè),比如人工智能,似乎更加技術化,甚至率先可能被取代的就是例如翻譯之類的一些“文科崗位”。你覺得在這樣的趨勢下,文科學生還有直接參與時代生產力變革的機會嗎?朱國華:科學的發(fā)展、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是會使得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社會格局、社會面貌發(fā)生某種變化,這個變化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比如說無人駕駛的技術出現(xiàn)了,出租車行業(yè)可能會發(fā)生系統(tǒng)性的變化,很多司機失業(yè)了,該怎么解決?他們的家庭怎么辦?這個系統(tǒng)性的變化,還是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來關注?;ヂ?lián)網也好,AI也好,生物醫(yī)學也好,這些技術對社會的運用,在什么意義上是合理的呢?在什么意義上,例如某些基因編輯的操作方式是反人類的呢?某些技術手段該如何大范圍推廣或進行局部限制,才能有助于我們走向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如何進行有效的統(tǒng)籌管理?這些方面文科還是可以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在今年的演講中我提到,我早年的一個中文系學生現(xiàn)在任教于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她就承擔過一個為無家可歸者設計住房分配的政府項目,她的同事負責提供技術手段,而她則負責為“何為公平合理的算法”提供方向性意見。事實上,AI技術越是發(fā)達,社會對人文學科的渴求就會越強烈。在AI時代,無論學什么專業(yè),如果一個人缺乏想象力,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話,在未來可能可替代性是比較強的。AI技術當然會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樣的變革會走向何方,是難以預料、也難以避免的。對技術變革的前景,我們不能采取鴕鳥主義抱殘守缺的態(tài)度,我覺得還是應該迎頭而上。模仿荀子的話“制天命而用之”,我們對技術的態(tài)度應該是“制技術而用之”。AI當然會生成一些內容,但是我們畢竟需要向它喂料,也就是提出創(chuàng)意,讓AI來實現(xiàn)。所以,創(chuàng)造性的事情畢竟還是以人為主體。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文科是科學技術的盟友;作為一種關注人與社會、關注價值的學科,它存在于科學技術的彼岸。它會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它永遠不會消失。如果不幸消失,那么這就意味著人世的沉淪。(摘編自《人物》雜志專訪《文科到底有什么用》)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文學科的萎縮,既有學術內部的原因,也與經濟至上或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有關。B.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體現(xiàn)了人類對各種意義和價值的追求。C.讓人們在思考人生問題時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D.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公民教育不能全部靠人文教育來實現(xiàn),但能通過它更好地實現(xiàn)。2.根據(jù)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文科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必然趨勢,但并不等于文科生沒有直接參與時代生產力變革的機會。B.人工智能再發(fā)達,也需要人為其提供創(chuàng)意和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對人文學科的需求不會消減。C.文科是科學技術的盟友,因為它們可以相互促進;文科是科學技術的彼岸,因為一些技術反人類。D.朱國華對AI技術帶來的變革和AI時代文科的發(fā)展持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但對文科的消失也有隱憂。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和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從人文學科的邊緣化以及引發(fā)的爭論切入,議論富有針對性。B.材料一采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明確了人文學科的性質。C.材料二朱國華針對訪談者的提問,指出了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D.材料一所論的“人文學科”和材料二所論的“文科”,概念并不全同。4.鄭宗義認為,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他所說的沉重代價是什么?5.“人文”二字,最早見于《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埜鶕?jù)材料,談談“化成天下”在當代社會的體現(xiàn)。【答案】1.C2.B3.C4.①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②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失效。5.①人文教育培養(yǎng)人們對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讓社會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②人文教育引領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激發(fā)創(chuàng)意,育成有素質的公民;③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和意見,讓人工智能等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窘馕觥俊緦дZ】這篇閱讀材料通過兩則文本探討了人文學科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困境。材料一以嚴謹?shù)膶W術筆觸,從人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切入,強調其培養(yǎng)多元價值認知、抵御社會單一化的重要功能;材料二則以訪談形式,在AI技術背景下論證文科的不可替代性。兩文形成互補:前者側重理論建構,后者注重現(xiàn)實回應,共同揭示了人文學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現(xiàn)代意義——既塑造個體精神世界,又為技術社會提供價值導航?!?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錯,根據(jù)原文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生命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跟社會流行的想法保持一致“只是其中一個選項”。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文科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必然趨勢”錯,原文說“甚至率先可能被取代的就是例如翻譯之類的一些‘文科崗位’”,選項擴大范圍,且將可能性說成必然性。C.“因為一些技術反人類”錯,文中“彼岸”是方向、目標等意思,與“一些技術反人類”毫不相干。D.“謹慎樂觀”“隱憂”錯,“它永遠不會消失”是非常樂觀,而不只是謹慎樂觀;“如果不幸消失,那么這就意味著人世的沉淪”是對“它永遠不會消失”觀點的強化,不是隱憂。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指出了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錯,朱國華指出的是文科的價值和前景,而不是文科專業(yè)的擇業(yè)、就業(yè)前景。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文章第二段有“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的表述,最后一段有“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的表述,這兩處都屬于“沉重的代價”。前一處表述的后文,后一處表述的前文,都是對“代價”的具體闡述。①由原文“人文學科的萎縮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即人們將逐漸失去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的敏銳觸覺,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或金錢)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可知,整個社會益發(fā)趨向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②由原文“人文教育其實還可以擔當部分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的角色……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可知,價值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以至公民教育失效?!?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化成天下”,大體說來,就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改變世界面貌的意思。然后在兩則材料中搜索人文學科改變人們精神和世界面貌的信息。①材料一指出,人文學科的核心是“創(chuàng)發(fā)各種意義和價值”,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yǎng)人們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具備敏銳的觸覺”,使社會“講求歷史、文藝與倫理等的意義和價值”,避免“唯經濟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當代體現(xiàn):在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人文教育通過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引導人們超越經濟理性,關注生命體驗、倫理道德和文化傳承。②材料一提到,人文教育是“最有效的價值教育”,能讓學生“對價值產生共鳴”,同時“對意義和價值的多樣性感知”是“真正創(chuàng)意的基礎”,也是“育成有素質公民的關鍵。當代體現(xiàn):人文教育通過經典閱讀、藝術鑒賞等方式,引導個體理解正義、自由、平等的內涵,而非簡單的道德灌輸。③材料二強調,AI等技術的社會應用需回答“何為合理”“何為反人類”等問題,而文科能“為生產力引發(fā)的變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議”,實現(xiàn)“制技術而用之”。(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ㄊ┫U存這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在清清冷冷的朝陽里,蓬著頭發(fā)的阿玲走到竹籬邊,覺得那些紫的白的喇叭花正開得美麗有趣,一時高興,便伸手摘了一朵紫的玩。但不意給那在廊下盥口的老主人看見了。他鼻子里狠狠地哼了一聲,接著又忙把還未漱凈口腔的混著牙膏的水哇的噴了出來,一面用毛巾拭著嘴唇,一面就罵起來了:“喂!不準采!誰許你采?你這小畜生!昨天一朵月季花也給你摘掉了。下回看見,擰斷你的項頸!”幼小的阿玲驚惶著了。他平時看見過父親也挨著他的辱罵,而父親也是被震懾到幾乎整個身子都顫動著,雖則明知昨天的月季花是那個惡刻的小主人自己折下來的,可是這個老花匠的唯一的孩子并沒有辯護的膽氣。他睜大著吃驚的天真的眼睛,慢慢地從葉蔭中隱身地溜過竹籬笆,像一只被獵狗窮追著的兔兒似的,踮著小小的赤足一氣跑回到花園角上的小屋里。自從這一天以后,幼小的阿玲心中似乎自覺著有點不安靜。他看見小主人、姨太太、小姐都曾當著那老主人的面采摘各式各樣的鮮花。這引起了阿玲的疑問:為什么我不能采一朵花呢?而且還只是一朵呢?不是別的東西,是花,是父親種出來的東西呢?當天夜里,阿玲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所有的花——不管院子里的和花園里的——都已經開在自己鄉(xiāng)下的家里了。多美麗啊!這些花,在草屋里的地上都開滿了,而且還延長出去,一直開到竹編的大門外,開到那小石橋邊。那個禿頂?shù)睦现魅?,漱著嘴,在廊下,眼前看出來是一片白地,連一瓣葉兒也沒有,不用說是花了。那個老主人揩著眼淚哭起來了,那些姨太太從地上揀起泥塊和瓦片來給他,當作是各種的花。這樣的夢,直樂得阿玲跳醒轉來。他一點也不疑心這是一個夢,看看天已經亮了,便一骨碌起來,拔掉門閂就沖出去,滿心以為昨天還存在的花園一定已經變作一片白地了,但結果是——這當然不用說了。然而阿玲并不是就此沒有了主意。他想定了一個堅決的辦法,他要做一個報復,給自己種花。阿玲找了幾個破得還可以使用的花盆,向父親討了些花籽花苗,學種起花來。每逢跟父親回鄉(xiāng)下去,他也把他所貯藏在香煙匣子里的花籽和新分出來的花苗帶回家,在叔叔種著蔬菜的園地里,獨自費了許多工夫種下了。這種自動的行為,使他的父親很喜歡,以為自己的兒子將來一定可以繼續(xù)他的職業(yè)了,于是很熱心地指點他種種栽花的方法。以后一方面從事于栽花,一方面他被父親送進一所小學校讀書了。這個時期,他最覺得快樂。他永不再走到老主人的園中央和院子里去,放學回來,他帶了親密的同學們來賞玩自己栽培出來的花。年齡和智識增長起來,當他逐漸地明白了父親之所以在王閣老府上栽花的意義的時候,他的“給自己種花”的信仰似乎覺得有些靠不住了。他知道父親將來要他也給人家去栽花接樹,掙些工錢。但他總覺得不愿意。為什么自己制造出玩賞的美麗的花而自己不能玩賞呢?阿玲十三歲了,小學已經畢業(yè)。他父親就躊躇起來,想將他送到一個朋友開的花園里去做個小伙計。但他反對了:“我不愿意做這種生活,爸?!薄盀槭裁矗俊比蚀鹊母赣H也有些發(fā)怒了。“我不愿意像爸這樣種花給別人玩?!薄笆裁矗俊薄拔也桓吲d做爸的生活?!薄澳敲茨銖男【蛯W會了種花做甚么?”“種給自己玩的。”“呸!小畜生,你沒有長這種福氣!”阿玲一呆,好像受了一擊。福氣?沒有長這種福氣?給自己種些花來玩,難道也是十分尊貴的事情么?阿玲的頭腦里,頓然間混亂著。六天之后,阿玲由王府里的女仆朱媽帶坐火車來到上海,投奔朱媽哥嫂所開的一家煙紙店里。阿玲便每天從早晨到晚上在柜臺里過著收小洋二角,付銅元四十八枚或是收銅元十枚付仙女牌一包的工作。隨身帶出來的一包蔦蘿花籽是看看也不像有什么地方可以種了,因為屋子里簡直沒有泥土地的院子。還有一包鳳仙花籽他覺得丟了可惜,便覷空兒找了一個破痰盂,從修馬路的工人那里討了些泥土,給種下了,放在水門汀的曬臺上。每天早晨去澆一點水。他覺得所有的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了。但是,這個愉快卻持續(xù)不到四天。那老板娘這天在曬臺上曬衣服,看見了這破痰盂,便著人拿下樓去丟在垃圾箱里了。等到阿玲次日早晨去澆水,卻早已找不到了。他心中悲哀著,難道窮人連賞花都不成的么?花鋪子里的花賣得都駭人地貴,幾曾看見上海的窮人手里拿過一朵花過嗎?雖然自己沒有了賞花的福氣,想想鄉(xiāng)下的家里一定已經開滿了花了,折些到上海來賣,不是很可以賺些錢嗎?這樣思想著,阿玲便向店主告假了一二天,自己回到家里來。一到家,第一樁事情就是到叔叔的蔬菜園里去看看自己所栽種的許多花草。海棠花、月季花、桂花,種種草本的和木本的,追想起來,沒有走到園門,已經覺得如同重新覓得了久已失去的東西似的快樂。但是,一走進園中,花呢?所有的花呢?從前辛辛苦苦地在墻腳邊和籬落旁栽種著的花木,全都不見了,代替了它們的是叔叔的菜畦了。這是很明白的,叔叔要擴充菜畦,增加生產,把那些不能換飯吃的花木全給毀掉了。愛花的阿玲哭出來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阿玲沒有為自己辯護的膽氣,是因為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重的陰影。B.阿玲的夢境,既是他對花朵的渴望的折射,也是對老主人不滿和怨恨情緒的一種宣泄。C.阿玲的工作單調乏味,因此靠種花來打發(fā)時光,可是連這點樂趣都被老板娘給破壞了。D.叔叔毀掉阿玲栽種的花木去擴充菜畦,體現(xiàn)了他為了物質需求犧牲精神生活的特點。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正側面結合的描寫方法,生動刻畫出老主人粗鄙不堪、野蠻兇狠的特點。B.小說將阿玲比成一只被獵狗窮追著的兔兒,形象地表現(xiàn)了阿玲的幼小、膽怯和驚惶。C.“仁慈的父親”竟同老主人一樣罵阿玲是“小畜生”,“仁慈”二字帶有反諷的意味。D.小說的故事時間跨度較大,場景變換較多,卻以“花”為線索巧妙串聯(lián),結構緊湊。8.小說中的“花”意蘊豐富,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9.小說是如何通過阿玲的兒童身份來強化故事的悲劇色彩的?請簡要分析?!敬鸢浮?.B7.C8.①辛勤勞動的成果。②渴望的平等。③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④美好的童真。9.①兒童的身份與成人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表現(xiàn)孩子得不到關愛與理解。②兒童的純真與現(xiàn)實的殘酷形成對比,凸顯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平。③年齡成長與“信仰”的消失形成反差,體現(xiàn)美好童真的退化。【解析】【導語】本文以“花”為意象核心,通過孩童阿玲的視角,揭示了階級差異與精神壓迫的悲劇。老主人的粗暴與父親的懦弱形成雙重壓抑,而阿玲對花的執(zhí)著象征著底層對美的本能追求。夢境與現(xiàn)實的撕裂強化了理想幻滅感,最終花木被毀的結局,直指物質生存對精神需求的碾壓。施蟄存將兒童的天真與社會的殘酷并置,展現(xiàn)了舊時代底層人民被剝奪的尊嚴與希望?!?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為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重的陰影”錯誤。原文說“幼小的阿玲驚惶著了……可是這個老花匠的唯一的孩子并沒有辯護的膽氣”,可知阿玲不敢辯護主要是因為他自己驚惶畏懼,而非看見父親遭受辱罵的情景所致。C.“因此靠種花來打發(fā)時光”錯誤?!八X得所有的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了”,可知阿玲種花是出于對花的熱愛,不是為了打發(fā)時光。D.“體現(xiàn)了他為了物質需求犧牲精神生活的特點”錯誤。從“叔叔要擴充菜畦,增加生產”可知,叔叔只停留在物質需求的層面,但談不上精神生活的犧牲。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仁慈’二字帶有反諷的意味”錯誤?!叭蚀取笔歉赣H對阿玲的一貫態(tài)度,并非反諷;他罵“小畜生”是出于對兒子不聽話的憤怒,與老主人兇狠的咒罵不一樣。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小說中意象以及分析主題的能力。①老主人不準阿玲摘花,阿玲感到疑惑:“為什么我不能采一朵花呢?而且還只是一朵呢?不是別的東西,是花,是父親種出來的東西呢?”可見,花是勞動成果的代表,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這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不公平。②從“他要做一個報復,給自己種花”“種給自己玩的”等語句中,我們能體會到,花其實不只是用來“玩”的,而是平等生活的象征。③阿玲逐漸長大,花更確乎有了“玩”的成分,尤其是在上海工作之余種花,純然為了欣賞;花被扔掉,他感慨道:“難道窮人連賞花都不成的么?”明確指出“賞”字,這就是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精神上對美的需求了。④對花的喜愛和渴望,貫穿了阿玲的整個童年,但從決定回鄉(xiāng)的那一刻,花就已經與“賺錢”關聯(lián),那種平等、美等附加意義已經無存;到后來發(fā)現(xiàn)叔叔已經毀掉所有的花,那個純真的少年,或者說少年的純真便永遠“消失”了。所以,“花”是作者美好童真的象征?!?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敘述視角以及對小說意蘊的把握能力。①阿玲摘喇叭花時,老主人辱罵他“喂!不準采!誰許你采?你這小畜生!昨天一朵月季花也給你摘掉了。下回看見,擰斷你的項頸!”;阿玲小學畢業(yè)后,想將他送到一個朋友開的花園里去做個小伙計,阿玲反對,于是父親有些發(fā)怒,并且罵他“呸!小畜生,你沒有長這種福氣!”;阿玲來到上海朱媽哥嫂所開的一家煙紙店做工,用破痰盂種的鳳仙花被老板娘丟在垃圾箱里;阿玲在鄉(xiāng)下叔叔家種的花被叔叔全部給毀掉了。從而可以看出作為兒童的阿玲并沒有從成年人那里得到關愛和理解,而是被粗暴地對待。②阿玲從“偷摘一朵花”到“自建小花園”,再到“用破痰盂種花”,其夢想隨年齡增長不斷萎縮,最終在“菜畦取代花樹”的現(xiàn)實中徹底崩塌。兒童對美的純真追求,在成人主導的“實用主義”,如叔叔種菜換糧,父親讓賺錢生存等,毫無招架之力;兒童的純真與現(xiàn)實的殘酷形成對比,凸顯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平。③阿玲種花不為謀生、不為討好,只為“玩賞美麗”,甚至在上海用破痰盂種花時,“所有愉快都在這一點點東西上”。這種純粹的熱愛,與父親“種花是職業(yè)”、叔叔“花木換不得飯吃”、老板娘“丟棄花盆”的功利態(tài)度形成撕裂,暗示隨著年齡的成長,“信仰”會逐漸消失,從而體現(xiàn)美好童真的退化。(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徐有功,名弘敏,為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時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謀己。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數(shù)犯顏爭枉直,后厲語折抑,有功爭益牢。有韓紀孝者,受徐敬業(yè)偽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顧仲琰籍其家,詔已報可。有功追議曰:“律,謀反者斬。身亡即無斬法無斬法則不得相緣所緣之人亡則所因之罪減?!痹t從之,皆以更赦免,如此獲宥者數(shù)十百姓。起拜左司郎中,轉司刑少卿。與皇甫文備同按獄,誣有功縱逆黨。久之,文備坐事下獄,有功出之?;蛟唬骸氨藝L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對曰:“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節(jié)選自《新唐書·徐有功傳》)材料二: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鄙嫌谑菆蟪鋰唬骸盎实蹎柡髮④?,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shù)。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上以破羌、強弩將軍數(shù)言當擊,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恐虜犯之,于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卬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卬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節(jié)選自《漢書·趙充國傳》)材料三:夫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墮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是以范武歸晉而國奸逃,華元反朝而魚氏亡。故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而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言,此所謂與仇選使、令囚擇吏者也?!稌吩疲骸爸\及乃心,謀及庶人。”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節(jié)選自《群書治要》)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身亡A即無斬法B無斬法C則不得D相緣E所緣之人F亡G則所因之H罪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物故,死亡,與《蘇武傳》中“前以降及物故”中的“物故”意思不同。B.生,使……活,使動用法,與《鴻門宴》中“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什三,“什”通“十”,古代用于分數(shù)的表達,“什三”意思就是十分之三。D.以,表目的,與《歸去來兮辭》中的“木欣欣以向榮”的“以”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徐有功主張謀反者已死,則不應對其家人施行連坐,使數(shù)十上百人家獲得赦免。B.皇甫文備曾誣陷徐有功縱容逆黨,但當他犯罪下獄時,徐有功卻依法公正處理。C.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否定了趙充國的屯田策略,聽從破羌、強弩將軍的出擊建議。D.材料三以范武、華元為例,表明重用賢者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暗含對君王的警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獨有功數(shù)犯顏爭枉直,后厲語折抑,有功爭益牢。(2)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14.材料三提出了賢臣應具備的品質,這些品質在徐有功和趙充國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請結合材料一、二簡要分析?!敬鸢浮?0.BEG11.A12.C13.(1)唯獨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后威嚴爭辯是非曲直,武后用嚴厲的語言進行壓制,徐有功爭辯得更加堅決(2)(你)上書說可以戰(zhàn)勝羌虜?shù)霓k法,現(xiàn)在聽從將軍的意見,將軍的計策很好。14.(1)徐有功:①武后威勢盛極,眾人皆不敢正言,而徐有功多次犯顏直諫,據(jù)理力爭,體現(xiàn)了不迎合取悅他人的品質;②武后已下詔同意查抄韓紀孝家,徐有功堅守律法,提出異議,體現(xiàn)了不因畏懼強權而歪曲法律的品質;③徐有功不泄私憤,對皇甫文備秉公處理,體現(xiàn)了不以私害公的品質。(2)趙充國:趙充國每次上奏章,一開始少有人贊同,到后來才得到廣泛認可,側面體現(xiàn)了不迎合取悅他人、不朋比結黨的品質?!窘馕觥俊緦дZ】這組閱讀材料以人物傳記與論說結合,展現(xiàn)賢臣風范。材料一借徐有功抗顏直諫、秉公執(zhí)法、公私分明,凸顯其忠正守法;材料二通過趙充國屯田之策的爭議與見效,表現(xiàn)其遠見卓識;材料三則從理論層面總結賢臣品質,三者互為印證,以史為鑒,警示為政者需親賢遠佞、兼聽則明,具有鮮明的倫理價值與歷史借鑒意義?!?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本人已經死亡就沒有斬首的刑罰,沒有斬首的刑罰就不能株連,所株連的人已經死亡,那么所依據(jù)的罪名就減輕。兩個“無斬法”不能相連,須從中間B處斷開;“無斬法則不得相緣”中“則”連接“無斬法”和“不得相緣”,聯(lián)系緊密,不能斷開,E處斷開;“所緣之人亡”是主謂結構,應單獨成句,“則”用于句首,引出下句,G處斷開。故選BE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都是“死亡”的意思。句意:之前已經去世。/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人)。B.正確。句意:現(xiàn)在你(卻讓)他活下來。/我讓他活了下來。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