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正式版)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正式版)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正式版)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正式版)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B16DB23黑龍江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黑龍江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IDB23/T2899—2021本標準依據GB/T1.1—2009的編寫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黑龍江省林業(yè)與草原局提出。本標準起草單位: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方正縣紅星林場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鄧勛、宋小雙、遇文婧、劉麗鳳、馬曉乾、周琦、姜瑞鳳、劉艷紅、劉欣、王琪、趙紅盈、申國濤、石春玲、梁新宇、王笑松、朱天博。DB23/T2899—2021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本標準規(guī)定了榛子葉部病害白粉?。∕icrosphaeracoryliHomma)、葉枯?。ˋ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的發(fā)生與危害情況調查方法、防治技術、驗收和技術檔案。本標準適用于榛子葉部病害白粉病、葉枯病的防治。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15781-2015森林撫育規(guī)程LY/T1681-2006林業(yè)主要有害生物發(fā)生及成災標準LY/T2011-2012林業(yè)有害生物調查總則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guī)范總則3病情調查3.1病情調查方法采取線路踏查和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參考附錄A和附錄B進行白粉病和葉枯病的病害識別。3.2病情踏查3.2.1踏查時間白粉病和葉枯病發(fā)生始盛期時。3.2.2踏查線路按森林資源小班分布圖,在查閱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沿設計線路對擬調查林分進行踏查,踏查線路應避免重復。具體做法是沿林間小道、小班線或調查線,邊走邊觀測調查。踏查路線應穿越擬調查林分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3.2.3踏查方法按LY/T2011-2006中的8.1.3的規(guī)定執(zhí)行,將踏查數據錄入附錄C.1中。3.3病情標準地調查3.3.1標準地的設置DB23/T2899—20212按LY/T2011-2006中的8.1.4和8.1.5的規(guī)定執(zhí)行。3.3.2標準地調查方法在標準地內采用“五點取樣法”或“對角線取樣法”隨機抽取50樣株~100樣株,調查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的發(fā)病情況,記載發(fā)病株樹及調查總株數,按照公式(1)計算發(fā)病株率。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危害程度調查采用標準株法調查,每個標準地設置30株~100株標準株,在標準株的上、中、下部位,各選取4個50cm標準枝條,總計12個標準枝條,調查病害發(fā)生的嚴重程度,統(tǒng)計感病葉片數量和調查葉片總數,進行病情分級,并按照公式(2)計算病情指數,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病情分級標準見表1。將標準地被害株率和病情指數填入表D.1中。表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的病情分級標準Ⅰ0Ⅱ1感病葉片數量占調查葉片總數量≤25%Ⅲ225%<感病葉片數量占調查葉片總數量≤50%Ⅳ350%<感病葉片數量占調查葉片總數量≤75%Ⅴ43.3.3危害程度判定按LY/T1681-2006中的表f的規(guī)定執(zhí)行。將標準地的受害程度填入表D.2中。3.3.4成災標準按LY/T1681-2006中的表2的規(guī)定執(zhí)行。4防治技術4.1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yōu)先采用營林、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必須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農藥使用應符合GB/T8321和NY/T1276的規(guī)定。4.2防治方法根據危害程度選擇適宜的防治措施。輕度危害時可進行營林防治、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中度危害時可進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局部藥劑防治;重度危害時應進行全面的綜合防治。4.3營林措施營林措施中的修枝、割灌除草按照GB/T15781-2015中的7.8和7.9的規(guī)定執(zhí)行。4.4生物防治DB23/T2899—20213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發(fā)病初期,可采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藥劑,利用機動噴霧4.5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和盛期,榛子白粉病可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學藥劑,利用機動噴霧榛子葉枯病可采用百菌清、苯醚甲環(huán)唑、嘧菌酯等化學藥劑,利用機動噴霧防治。5防治效果評價5.1評價時間防治后20天~30天。5.2評價標準發(fā)病株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分別按公式(1)~(3)計算。t式中:P——發(fā)病株率,%;Pa——發(fā)病株數,單位為株;Pt——調查總株數,單位為株。式中:A——病情指數;Xi——各病級受害株數;Fi——各病級代表值;Fii——最高病級代表數值;N——調查樣株總數。c式中:E——防治效果,%;Ac——對照區(qū)病情指數;At——防治區(qū)病情指數。5.3評價方法DB23/T2899—20214在防治區(qū)和對照區(qū)分別設立標準地,標準地調查方法參照3.3。按照5.2公式計算發(fā)病株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將檢查結果記入表E.1中,防治效果≥85%,為合格。5.4技術檔案應建立技術檔案,內容包括:病情調查、防治技術和防治效果評價等。5(資料性附錄)榛子白粉病A.1病原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門Ascomycota核菌綱Pyrenomycetes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A.2發(fā)病癥狀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發(fā)病,主要危害榛子葉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發(fā)病初期葉面、葉背出現(xiàn)不明顯的黃斑,不久黃斑處長出白粉。病斑背面褪綠,致使葉片變黃、扭曲變形、枯焦,早期落葉,發(fā)病后期在白分層上出現(xiàn)黑色小顆粒(閉囊殼),是榛子主要的葉部病害之一。圖1榛子白粉病發(fā)病癥狀6(資料性附錄)榛子葉枯病B.1病原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門Ascomycota腔菌綱Loculoasc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鏈格孢屬Alternaria榛子生鏈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B.2發(fā)病癥狀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發(fā)病,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和苞片上出現(xiàn)小的褐色斑點,圓形或近圓形,病斑不斷擴大,中期一般呈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后期大多病斑連合,形成更大的斑塊或枯死的斑塊,褐色,病斑邊緣社褐色,在病斑上隱約可見黑色的小黑點(分生孢子器),部分發(fā)病可出現(xiàn)病葉邊緣枯死并向內側卷曲的現(xiàn)象。嚴重發(fā)病的植株可提前落葉,是榛子主要的葉部病害之一。圖2榛子葉枯病發(fā)病癥狀DB23/T2899—20217(規(guī)范性附錄)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踏查記錄表C.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踏查記錄表見表C.1。表C.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踏查記錄表主要樹種:DB23/T2899—20218(規(guī)范性附錄)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標準地調查記錄表D.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標準地調查記錄表見表D.1。表D.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標準地調查記錄表量量量123456....................................DB23/T2899—20219D.2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標準地調查匯總表見表D.2。表D2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標準地調查匯總表輕中重DB23/T2899—2021(規(guī)范性附錄)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治效果調查表E.1榛子白粉病和葉枯病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