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江蘇省四校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四校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四校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四校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四校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蘇省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未成年時,我們無需任何世俗成就即可成為世界的中心,在無條件的寵愛中肆意生長。然而成年之后,社會突然變作布滿勢利目光的修羅場——我們不得不背負“身份焦慮”的枷鎖,在他人對權力與聲望的丈量中尋找存在感。這種從“無條件被愛”到“有條件認可”的轉變,構成了人類精神成長的殘酷底色,也揭開了勢利現(xiàn)象的情感序幕。②“勢利”一詞的語義蛻變本身就是一部微縮文明史。19世紀20年代,牛津劍橋的教授們在考試名冊上用“s.nob.”標記普通學生,這個意為“無貴族身份”的縮寫,原本只是客觀的身份標簽,但當它在維多利亞時代演變?yōu)椤耙蛩说匚坏拖露缫暋钡馁H義詞時,折射出的是平等精神對傳統(tǒng)等級秩序的沖擊。正如薩克雷在《勢利人臉譜》中驚嘆的,19世紀中葉的英國已“遍地勢利鬼”,但事實上,勢利如同影子般伴隨人類文明——當斯巴達的士兵、中世紀的教士、魏瑪?shù)脑娙艘来纬蔀槌绨輰ο髸r,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權力金字塔在不同時代的投影。③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徹底否定“身份之外的自我”:即便你擁有所羅門的智慧、奧德賽的機敏,只要缺乏社會認可的標簽,就會被歸入“無價值者”的范疇。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描繪的餐館場景堪稱經典注腳:中產敘述者獨自抵達時,服務生的態(tài)度倨傲如冰;當貴族朋友德?圣盧侯爵出現(xiàn)后,經理立刻換上諂媚的微笑。這種轉變不是出于對個體的尊重,而是對權力符號的本能朝拜——正如經理竭力撇清殷勤與侯爵的關系時,暴露的正是勢利者對“純粹價值”的漠視。④追溯勢利的心理根源,會發(fā)現(xiàn)它與人類童年體驗存在深刻勾連。嬰兒無需財富、地位或成就,僅憑生命本身就能獲得全然的愛,這種“無條件的被接納”成為精神故鄉(xiāng)的溫暖記憶。而成人世界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彬彬有禮、學業(yè)優(yōu)異、事業(yè)有成,才能兌換他人的關注。所以我們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漫長追尋。⑤大眾傳媒在勢利現(xiàn)象的蔓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9世紀英國《晨郵報》的“宮廷活動”版,連篇累牘地報道貴族的舞會、婚訊與新生兒,字里行間滲透著“普通人生活毫無意義”的暗示。薩克雷痛斥這類報紙是“勢利的發(fā)動機”,因為當全社會的注意力被權貴的雞毛蒜皮壟斷時,“身份焦慮”就成為集體流行病。試想,當一個人每天閱讀的都是“某位勛爵的獵狐計劃”“某公爵夫人的禮服細節(jié)”,又怎能不潛移默化地接受“地位決定價值”的思維范式?媒體的選擇不僅塑造著公眾的認知,更在編織著社會的價值之網。⑥勢利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僅是個體的道德瑕疵,更是代代相承的群體病癥?!侗孔尽分芸穆嬛?,母親拒絕與“想攀附的人”交往,理由是“主動示好即身份低下”——這種荒誕邏輯背后,是“身份焦慮”的代際遺傳。當父母將“地位卑微等于人生失敗”的觀念注入子女血脈,年輕一代即便反感勢利,也會因渴望上層認可而陷入循環(huán)。這種群體性的思維定式,使得整個社會為“贏得尊重”而追逐虛妄的標簽:維多利亞風格的橡木櫥柜上,60公分高的鍍金公牛昂首而立,這種艷俗浮夸的設計,何嘗不是人們用物質符號吶喊“我值得被尊重”的精神縮影?⑦在勢利社會的雙重壓迫下,身份低下者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劇痛。貧困是直觀的生存重負,而被漠視、被輕蔑的精神創(chuàng)傷更具殺傷力。當一個人在社交場合被當作空氣,這種“存在的虛無感”如同慢性毒藥,侵蝕著人的尊嚴根基。正如某文中所言,勢利者的眼神是最鋒利的手術刀,將人切割成“有價值”與“無價值”的碎片,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淪為這架價值分揀機下的犧牲品。⑧破解勢利的桎梏,需要超越道德批判的維度,審視其背后的社會結構。那些熱衷于炫耀鍍金水龍頭的人,與其說是貪欲作祟,不如說是被社會規(guī)范逼入死角的困獸——當“尊重”被異化為對身份符號的崇拜,普通人只能用夸張的物質裝備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批判勢利不能停留在嘲笑個體的“虛榮”,而應追問:是什么樣的評價體系,讓“善良”“智慧”等非功利品質失去了分量?如果媒體能少關注貴族嬰兒的誕生,多講述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如果社會能寬容多元的成功標準,讓“無用之用”獲得認可,或許我們才能真正走出“以身份論英雄”的認知牢籠。⑨勢利現(xiàn)象如同文明的一面鏡子,既映照出人類對愛與尊嚴的永恒渴望,也折射出社會進步的艱難歷程。當我們學會理解勢利者背后的恐懼與挫折,當我們開始反思評價體系的單一與偏狹,或許才能在身份焦慮的迷霧中,看見那個超越標簽、以靈魂本真相互照見的理想世界。畢竟,一個文明的真正進步,不在于對成功者的追捧有多熱烈,而在于對“無身份者”的尊重有多深厚——這才是破解勢利困境的終極答案。(本文選自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勢利”一詞起源于牛津劍橋對學生的身份標記,最初含義與現(xiàn)代完全不同,是對“無貴族身份者”的客觀描述。B.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通過社會歧視維護等級秩序,這種行為隨時代變遷,崇拜對象從貴族擴展到士兵、詩人等群體。C.薩克雷認為英國報紙對貴族生活細節(jié)的報道加劇了社會的勢利現(xiàn)象,他主張媒體不要關注權貴,從而消除身份焦慮。D.維多利亞風格家具的艷俗浮夸設計反映了消費者對物質主義的一種盲目追求,同時也是是社會審美畸形化的典型表現(xiàn)。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社會評價體系多元化,認可善良、智慧等非功利價值,勢利現(xiàn)象的生存基礎或許將被動搖。B.勢利者對權貴的奉承本質上是對“愛與認可”的扭曲追求,其行為具有一定的心理合理性。C.媒體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其意義在于能幫助緩解公眾的身份焦慮,推動社會平等觀念的發(fā)展。D.年輕一代反感勢利卻又追逐上層認可,表明個體無法抵抗群體心理的恐懼,進而產生挫敗感。3.下列關于文學作品中勢利現(xiàn)象的分析,不符合原文觀點的一項是()A.《紅樓夢》中賈雨村得知甄士隱落魄后態(tài)度變得很冷漠,體現(xiàn)了勢利者以“現(xiàn)實地位”衡量人際關系的邏輯。B.《祝?!分恤旀?zhèn)人對祥林嫂的嫌棄,是因她失去“勞動能力”這一社會認可的價值標簽,符合勢利的核心特征。C.《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鄙夷“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病態(tài)地維護“社會規(guī)范”,屬于典型的勢利表現(xiàn)。D.《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的巨大轉變,鮮明展現(xiàn)了“科舉地位決定個人價值”的勢利法則。4.文中多處出現(xiàn)對比,請概括并分析其表達效果。5.魯迅筆下的阿Q也具有一些“勢利”特征,請結合材料分析其“精神勝利法”。【答案】1.A2.D3.C4.(1)“勢利”的古今語義對比:古代指“無顯赫身份者”與現(xiàn)代指“以地位歧視他人者”對比,凸顯社會價值觀從“等級默認”到“平等批判”的變遷,增強歷史縱深感。(2)嬰兒與成人的愛的條件對比:嬰兒無需成就即可獲無條件的愛與成人需以“彬彬有禮”“社會地位”兌換認可對比,揭示勢利現(xiàn)象的心理動機。(3)餐館招待的前后態(tài)度對比:敘述者獨處時被冷落與貴族朋友到來后被殷勤對待對比,暴露勢利者“以身份定價值”的邏輯,強化現(xiàn)象的荒誕性與普遍性5.(1)“勢利”本質均為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阿Q通過攀附權力構建優(yōu)越感,掩蓋“不被尊重”的恐懼。(2)阿Q在被趙太爺打耳光后,以“兒子打老子”自我安慰,本質是將社會地位(趙太爺?shù)臋鄤荩┡c自我價值強行掛鉤。(3)被權力碾壓的阿Q,復制勢利邏輯對待底層他人(如嘲笑王胡“癩”),用對他人的輕蔑(材料⑦“勢利者的手術刀”)緩解自身“存在的虛無感”。(4)阿Q所處的未莊等級森嚴,底層尊嚴被剝奪,被迫用扭曲方式維持心理平衡,本質上都是畸形社會結構的產物?!窘馕觥俊緦дZ】這篇選文以“勢利”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身份焦慮現(xiàn)象。文章采用遞進式結構,從現(xiàn)象描述到歷史溯源,再到心理分析和社會批判,層層深入。作者運用大量歷史典故和文學例證,通過對比手法(如童年/成年、貴族/平民)展現(xiàn)勢利的社會危害。語言犀利又不失哲理,既批判了勢利現(xiàn)象,又提出建設性思考,體現(xiàn)了對社會公平與人性尊嚴的深切關懷?!?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通過社會歧視維護等級秩序”錯誤,文本第③段說“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可見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等同,而非維護等級秩序。C.“他主張媒體不要關注權貴”錯誤,文本第⑤段說“薩克雷痛斥這類報紙是‘勢利的發(fā)動機’”,可見薩克雷主張痛斥登貴族無聊話題,“不要關注權貴”的說法沒有依據(jù)。D.“反映了消費者對物質主義的一種盲目追求”錯誤,文本第⑥段說“維多利亞風格的橡木櫥柜上,60公分高的鍍金公牛昂首而立,這種艷俗浮夸的設計,何嘗不是人們用物質符號吶喊‘我值得被尊重’的精神縮影?”,可見家具設計本質是對尊重的病態(tài)追求,與社會評價體系相關,而非物質主義盲目追求。故選A?!?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進而產生挫敗感”錯,原文年輕一代“即便反感勢利,也會因渴望上層認可而陷入循環(huán)。這種群體性的思維定式,使得整個社會為‘贏得尊重’而追逐虛妄的標簽”,只能說明年輕一代反感勢利但又渴望上層認可,無法表明其挫敗感。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原文強調勢利的核心是“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等同”,而別里科夫的行為源于對“秩序”的恐懼,屬于保守性格的體現(xiàn),并非因“對方社會地位低下”而歧視,故不符合勢利的定義。其他三項中賈雨村的態(tài)度變化,魯鎮(zhèn)人對祥林嫂的價值否定,胡屠戶的前后恭倨,均體現(xiàn)了“以身份/地位衡量價值”的勢利邏輯,與原文觀點一致。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語言特色、分析論證方法及效果的能力。(1)“勢利”古今語義對比:“19世紀20年代,牛津劍橋的教授們在考試名冊上用‘s.nob.’標記普通學生,這個意為‘無貴族身份’的縮寫,原本只是客觀的身份標簽,但當它在維多利亞時代演變?yōu)椤蛩说匚坏拖露缫暋馁H義詞時”。通過“s.nob.”從“客觀身份標簽”到“歧視性貶義詞”的語義變化,展現(xiàn)平等精神對傳統(tǒng)等級秩序的沖擊,揭示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賦予論述歷史縱深感。(2)嬰兒與成人獲得“愛與認可”的條件對比:“嬰兒無需財富、地位或成就,僅憑生命本身就能獲得全然的愛……而成人世界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彬彬有禮、學業(yè)優(yōu)異、事業(yè)有成,才能兌換他人的關注”。對比嬰兒“無條件被接納”與成人“以成就、地位兌換認可”的差異,追溯勢利的心理根源,說明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追尋,深化對人性動機的剖析。(3)餐館中服務生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中產敘述者獨自抵達時,服務生的態(tài)度倨傲如冰;當貴族朋友德·圣盧侯爵出現(xiàn)后,經理立刻換上諂媚的微笑”。以服務生對不同身份者的態(tài)度反差,直觀暴露勢利者“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畫等號”的核心邏輯,以具體場景強化這種思維的荒誕性與普遍性,增強論述的說服力?!?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1)本質均為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勢利者“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漫長追尋”,勢利會導致“存在的虛無感”。阿Q覺得自己和趙老太爺都姓趙而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兒子打老子”,是通過虛幻的優(yōu)越感掩蓋“不被尊重”的恐懼,均為應對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機制,其本質是通過攀附有勢力者來掩蓋自己不被尊重的恐懼。(2)將社會地位與自我價值強行掛鉤。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阿Q被趙太爺打耳光后,以“兒子打老子”自我安慰,將趙太爺?shù)臋鄤荩ㄉ鐣匚唬┡c“老子”的身份(自我價值)強行關聯(lián),用扭曲的方式維護“自我價值”,符合勢利者“以地位定價值”的思維。(3)通過輕蔑他人緩解自身虛無感。勢利者用“眼神這把手術刀”切割他人,以“對他人的輕蔑”緩解自身“存在的虛無感”。阿Q被上層壓迫后,轉而嘲笑王胡“癩”、欺負小尼姑,通過對更底層者的輕蔑復制勢利邏輯,緩解自身被權力碾壓的虛無感,與材料中“勢利的壓迫鏈條”相契合。(4)均為畸形社會結構的產物.勢利是“代代相承的群體病癥”,源于“單一評價體系”對個體的壓迫。阿Q所處的未莊等級森嚴,底層尊嚴被剝奪,其“精神勝利法”與材料中“普通人用物質符號證明存在”同理,均為畸形社會下,個體被迫采取的扭曲生存策略,是社會結構缺陷的折射。(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只風箏的一生梁曉聲這是春季里一個明媚的日子。陽光溫柔,風兒和煦,鳥兒的歌唱此起彼伏。一叢年輕的竹,在一戶人家后院愉快地交談。它們都正在預想和憧憬著它們的將來。有的希望做桅桿、有的希望做家具、有的希望做工藝品,還有一個說:“我才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呢!我只想永永遠遠地是我自己,永永遠遠地是一棵竹!”話音剛落,一個男人握著砍刀走來。他是一個專做風箏賣風箏的男人。此刻,對那一叢年輕的竹而言,那個瘦小黝黑其貌不揚的男人,乃是決定它們命運的上帝,他使它們感到無比的怵畏。他的目光瞧著那棵“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竹子。他緩緩地舉起了砍刀,它無助地倒下了,被拖走了……做風箏的男人將它剁為幾段,選取了其中最滿意的一段,砍成了無數(shù)篾子。他只用幾條篾子就熟練地扎成了一只風箏的骨架。后來那風箏就被一位父親為自己六七歲的兒子買去了。在另一個明媚的日子里,父親帶著兒子將風箏放起來了。它越飛越高,許多行人都不由得駐足仰頭觀望那只美麗的風箏。風箏也自高空朝地面俯瞰著。它對另一只風箏喊:“瞧,多少人被我的美麗和我達到的高度所吸引呀!我比你飛得高!”“我比你飛得高!那些人是被我的美麗和我達到的高度所吸引的!”另一只風箏不服氣起來?!拔绎w得高!”“我飛得高!”“我比你美麗!我像蝴蝶,而你像什么呀!”“我美麗!”于是它們在空中爭吵,都不顧風箏線的松緊,各自拼命往更高處升,都一心想超過對方的高度。不幸得很,蝶形的風箏,首先掙斷了控制它高度和操縱它方向的線,從空中翻著筋斗墜落著。一陣突起的大風將它刮走了……翌日,一個女人站在自家窗前,若有所思地凝視著它。幾只麻雀——城市里司空見慣的小東西落在電線上。它們對那只美麗的、蝶形的風箏感到十分好奇,嘰嘰喳喳地評論它。第一場雨下起來了。被纏在電線上的風箏粘滿塵土,骯臟了,而且破了。它的用竹篾編扎成的骨架暴露了,像魚刺從一條爛魚的皮下穿出來一樣。只有麻雀們仍愿落近它,仍喜歡啄它,仿佛它變得越狼狽不堪,越使它們感到高興似的。還有那個女人,也一直在天天隔窗關注著它由美變丑的過程。她是一位女散文家。那風箏觸發(fā)了她的某種文思,于是不久她寫成了一篇充滿傷感意味的嘆物散文發(fā)在報上。此篇散文一時被四處轉載,還獲了獎。女散文家用三千元獎金買了一套時裝。她穿著它出現(xiàn)在各種社交場合,常會招來刮目相看的目光。這使她那顆女人的心獲得極大的滿足。有一位攝影家,從報上讀到了女散文家那篇散文。于是有一天,他挎著攝影機,提著三角架,來到了她家住的那一條街。他選好了角度,連拍了一卷兒才離去。他將膠卷沖洗出來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一張的意境拍得格外之好。后來,他舉辦了一次個人攝影展,那一張當然也放大了懸置其中,取題為《一只風箏的彌留之際》。替攝影家操辦攝影展的經紀人,從人們憂郁的神情中預測到了這一藝術攝影的商業(yè)價值。他讓手下人暗中將出售標價牌兒為他偷來了,打算再加幾個零……突然響起了一個孩子的哭叫聲:“這是我的風箏!我到處找過它!我能認出這就是我那只風箏!”他央求他父親替他將那攝影作品買下。當父親的不忍拒絕兒子,領著兒子找到了那經紀人。經紀人伸出了一根指頭。“一千?”經紀人搖搖頭,向那當父親的出示標價牌兒——一千后已被加上了一個零。孩子很懂事,知道這完全超出了父親的經濟實力,噙著淚跟著父親走了。那攝影作品立即被一位“大款”買定?!按罂睢钡共惶矚g它,他喜歡的是當眾在別人買不起時,自己一擲萬金買下任何東西的那份兒好感覺。那攝影作品被一位“大款”以萬金買定的事見了報,并且此消息報導配有那攝影作品。女散文家那天一看報,當即給自己的代理律師撥通了電話,指出這是公然的侵權,甚至是公然的剽竊。于是一場“版權”官司又見報。寂寞的報界大喜過望,“炒”得個“天翻地覆慨而慷”。那當父親的看到了有關報導,便向女散文家和男攝影家同時進行了起訴。電臺、電視臺也不甘落后,分頭進行采訪。由于案例獨特,律師界也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大討論。媒界推波助瀾,使討論發(fā)展成了辯論。于是有經濟頭腦的人,不失時機地就此事組織了一場法律系大學生們的辯論大賽,有人從中大發(fā)廣告效益之財。于是引起一位雜文家對此現(xiàn)象的批評,于是引起另一位雜文家的措詞激烈的“商榷”,于是有人支持前者,有人支持后者,掀起了一場雜文大戰(zhàn)……第二年的春天里的一個日子,在那一戶人家后院,那一叢都長高了幾節(jié)的年輕的竹子,又在愉快地交談著:“還記得咱們那個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兄弟么?可憐的家伙,結果落了個尸骨不全的下場!”“嗨,你不提,我們早把它忘了!我一點兒也不同情它,誰叫它那么狂妄呢!”那用完了竹篾的男人,又握著砍刀走來了。竹們頓時全嚇得悄無聲息,連一片最小的葉子也不敢抖動一下……許多種美的誕生是以另外許多種美的毀滅為代價的,而在這過程和其后,更會有許多無聊的沒意思的事伴隨著……(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片年輕的竹子在后院討論各自的未來,其中一棵竹子在男人的幫助下變成了美麗而輕盈的風箏,從而獲得了美的新生。B.風箏飛入云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嘗試用爭吵來證明自己的優(yōu)越性。但隨著故事發(fā)展,風箏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C.由美變丑的風箏成為散文家的寫作素材,為其贏得聲譽,散文家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不知不覺間已步入了風箏的后塵。D.風箏的一生,從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到逐漸被人遺忘,最終淪為他人追逐名利的工具,這個過程充滿了諷刺與悲劇意味。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竹林“愉快交談”的場景在結尾處被刻意復現(xiàn),男人“握砍刀走來”的相似場景和重復動作凸顯了命運循環(huán)的殘酷性。B.當風箏升入云端,小說用行人駐足觀望側面襯托了風箏的美麗,但人們的關注助長了它的虛榮與自負,預示著結局的凄慘。C.當風箏被電線纏繞又經歷雨淋后,編扎骨架的竹篾像是穿出爛魚皮下的魚刺,曾經的美麗與今天的丑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D.文章以“風箏”為核心意象,嵌套了“竹子”“電線”“攝影作品”及“時裝”等其它意象,最終形成了輻射狀的象征網絡。8.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劃線句的理解。9.寓言小說是以寓言為內核,借虛構故事來寄寓哲理、諷喻現(xiàn)實的文學體裁。有人說本文是一篇“寓言小說”,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A7.D8.(1)作為竹子的美麗和活力被毀滅了,被剁成了幾段,砍成了竹篾,誕生了風箏的美。(2)風箏的由美變丑,卻成為了散文家的素材與攝影者的靈感,誕生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9.(1)寓言體小說會借助動物、植物、物品等非人類形象承載人性主題:本文借由風箏、竹子等非人類形象傳遞對于人性的反思。(2)通過象征化的敘事,表現(xiàn)深刻的社會觀察或生命思考:思考人類與藝術的關系,思考藝術與道德的界限等。(3)具有勸喻和諷刺的文學功能:通過風箏一生的經歷諷刺人類的心靈空虛、盲目攀比等?!窘馕觥俊緦дZ】這篇寓言小說以風箏的一生為線索,通過竹子被制成風箏、風箏的虛榮與墜落、以及后續(xù)引發(fā)的社會鬧劇,層層遞進地展現(xiàn)了美的毀滅與異化過程。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將風箏的命運與人性弱點、社會浮躁相勾連,揭示了虛榮、名利追逐的荒誕性。結尾的循環(huán)結構強化了命運的殘酷,而“美以毀滅為代價”的點題則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全文以簡潔的敘事承載豐富的哲理思考,體現(xiàn)了寓言小說借物喻人的典型特征?!?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幫助”錯誤,男人對竹子提供的并非幫助,竹子并不愿意“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它是被迫接受;“從而獲得了美的新生”也不正確,“可憐的家伙,結果落了個尸骨不全的下場!”,可見其結果并不美麗。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最終形成了輻射狀的象征網絡”其中“輻射狀”錯誤,應為鏈條式。故選D。【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原文中“那棵‘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竹子……被剁為幾段,砍成了無數(shù)篾子……扎成了一只風箏的骨架”。竹子原本作為自然生命,擁有蓬勃生長的活力之美,這種美被毀滅后,才誕生了風箏形態(tài)精巧、色彩艷麗的外在之美。(2)原文中蝶形風箏“掙斷了線……從空中翻著筋斗墜落……被纏在電線上……粘滿塵土,骯臟了,而且破了”,卻觸發(fā)女散文家“寫成了一篇充滿傷感意味的嘆物散文”,也讓攝影家拍出“意境格外之好”的《一只風箏的彌留之際》。風箏自身的美麗在破損、衰敗中毀滅,卻為文學與攝影藝術提供了素材,誕生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價值?!?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1)原文以“竹子”“風箏”等非人類形象展開敘事:竹子的對話展現(xiàn)對命運的不同態(tài)度,風箏的經歷映射人類社會的復雜關系。這符合寓言體小說借動植物承載人性主題的特點,通過自然物的遭遇傳遞對人類欲望、價值迷失的反思。(2)原文中風箏的一生象征著被異化的價值追求:從攀比高度、炫耀美麗,到墜落破損后被各方利用,引發(fā)一系列商業(yè)炒作與爭議。這種象征化敘事超越了具體故事,指向對社會功利化、藝術商業(yè)化等深層問題的思考,體現(xiàn)寓言對生命與社會的深刻觀照。(3)原文中年輕的竹子們在愉快地交談著“還記得咱們那個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兄弟么?可憐的家伙,結果落了個尸骨不全的下場!”,同伴下場凄慘,它們沒有任何同情,結果那個做風箏的男人又“握著砍刀走來了”,誰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文中的諸多官司,如“女散文家那天一看報,當即給自己的代理律師撥通了電話,指出這是公然的侵權,甚至是公然的剽竊”“那當父親的看到了有關報導,便向女散文家和男攝影家同時進行了起訴”“于是有經濟頭腦的人,不失時機地就此事組織了一場法律系大學生們的辯論大賽,有人從中大發(fā)廣告效益之財”等等,都在映射現(xiàn)實。總之,“竹子們”對同伴命運的冷漠、人們圍繞風箏展開的名利爭奪,如版權官司、商業(yè)炒作,都帶有鮮明的諷刺意味。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八月,李希烈將兵三萬圍襄城。上①發(fā)涇原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軍士冒雨,寒甚,多攜子弟而來,冀得厚賜遺其家。既至,一無所賜。丁未,發(fā)至浐水,詔京兆尹王翃犒師,惟糲食菜餤。眾怒,蹴而覆之。因揚言曰:“吾輩將死于敵,而食月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蹦诉Ъ讖埰旃脑?,還趣京城。令言入辭,尚在禁中,聞之,馳至長樂阪,遇之。軍士射令言,令言抱馬鬣突入亂兵,呼曰:“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軍士不聽,以兵擁令言而西。上遽命賜帛,人二匹。眾益怒,射中使。又命中使宣慰,賊已至通化門外,中使出門,賊殺之。又命出金帛二十車賜之。賊已入城,喧聲浩浩,不復可遏,百姓狼狽駭走。賊大呼告之曰:“汝曹勿恐,不奪汝商貨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陌錢矣!”上遣普王誼、翰林學士姜公輔出慰諭之,賊已陳于丹鳳門外,小民聚觀者以萬計。初,神策軍使白志貞掌召募禁兵,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隱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司農卿段秀實上言:“禁兵不精,其數(shù)全少,卒有患難,將何待之!”不聽。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賊,竟無一人至者。賊已斬關而入,上乃與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門出,王貴妃以傳國寶系衣中以從。后宮、諸王、公主不及從者什七八。(《資治通鑒》)材料二:上②與陸贄語及亂故,深自克責。贄曰:“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鄙显唬骸按艘嗵烀?,非由人事?!辟椡耍鲜?,以為:“陛下志一區(qū)宇,四征不庭。兇渠稽誅,逆將繼亂,兵連禍結,行及三年。征師日滋,賦斂日重,內自京邑,外洎邊陲,行者有鋒刃之憂,居者有誅求之困。是以叛亂繼起,怨望并興,非常之虞,億兆同慮。唯陛下穆然凝邃,獨不得聞。至使兇卒鼓行白晝犯闕豈不以乘我間隙因人攜離哉!陛下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有諫諍之列,有備衛(wèi)之司,見危不能竭其誠,臨難不能效其死。臣所謂致今日之患,群臣之罪者,豈徒言歟?圣旨又以國家興衰,皆有天命。臣聞天所視聽,皆因于人?!保ā顿Y治通鑒》)〖備注〗①②上:唐德宗。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至使兇卒A鼓行B白晝犯C闕D豈不E以乘我F間隙G因人H攜離哉!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丙午,與“戊申晦”(《登泰山記》)中的“戊申”一樣,都是用“干支紀法”來紀日。B.相與,共同,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中的“相與”意思不同。C.趣,奔赴、奔向,與“園日涉以成趣”(《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趣”意思不同。D.一,一概、都,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中的“一”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希烈率領三萬兵包圍襄城,涇原士兵冒雨遠征卻未獲朝廷厚賞,加之京兆尹王翃僅以粗劣食物犒勞,導致軍心怨憤。B.姚令言得知士兵叛亂后,雖疾馳勸阻并指出東征立功可獲得富貴,但叛軍仍執(zhí)意入城,足見其失去對軍隊的控制。C.神策軍使白志貞隱瞞軍隊缺額,只是讓賄賂他的富家子弟成為禁軍參加戰(zhàn)斗,導致禁軍戰(zhàn)斗力下降,叛軍攻入時禁軍無人抵抗。D.唐德宗在與陸贄談論叛亂的原因時,唐德宗認為士兵叛亂“非由人事”,陸贄認為上天所看到的和聽到的,都基于人間的情況。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禁兵不精,其數(shù)全少,卒有患難,將何待之!(2)是以叛亂繼起,怨望并興,非常之虞,億兆同慮。14.陸贄認為“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陸贄這樣說的事實依據(jù)?!敬鸢浮?0.BDG11.D12.C13.(1)禁軍不精銳,人數(shù)不足,突然遭遇禍亂,將如何抵御?。?)因此叛亂接連發(fā)生,怨恨之聲一并出現(xiàn),意外的憂患,百姓都擔憂。14.①姚令言統(tǒng)兵不力,失去對士兵的控制。②王翃用粗劣的食物犒軍,漠視士兵的需求。③白志貞作為禁軍統(tǒng)帥,隱瞞士兵缺額、貪污受賄。【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選自《資治通鑒》,通過兩則材料展現(xiàn)了唐德宗時期涇原兵變的始末。材料一以敘事為主,生動描繪了軍士因犒賞不公而嘩變的過程,暴露出朝廷軍政管理的混亂;材料二轉為議論,通過陸贄與德宗的對話,探討叛亂根源,體現(xiàn)了史家“以史為鑒”的深意。兩則材料在敘事與議論間形成互補,既具歷史細節(jié)的真實性,又含治國理政的警示性,展現(xiàn)了《資治通鑒》寓論于史的典型筆法?!?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以至于讓兇徒大搖大擺地行進,在白天就攻打宮闕,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鉆了我們的空子,趁著人心離散嗎!“鼓行”指擊鼓行軍,為動詞短語,作“兇卒”的謂語,其后B處斷開?!胺戈I”為動賓結構,“闕”指宮闕,作“犯”賓語,其后D處斷開?!俺宋议g隙”與“因人攜離”為并列結構,“間隙”后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正確。共同/相互交往。句意:不如一起去奪取它們。/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C.正確。奔赴、奔向/樂趣。句意:返回奔向京城。/園子里每天都要去走走,已經成了樂趣。D.錯誤。意思相同,均指統(tǒng)一。句意:陛下立志統(tǒng)一天下。/六國滅亡了,天下統(tǒng)一了。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只是讓賄賂他的富家子弟成為禁軍參加戰(zhàn)斗,導致禁軍戰(zhàn)斗力下降”錯誤,根據(jù)原文“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隱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可知,富家子弟只是名義上加入禁軍,并不參加訓練和戰(zhàn)斗。故選C。【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數(shù)全少”,人數(shù)不足;“卒”通“猝”,突然;“待”,對付,抵御。(2)“望”,怨恨;“非?!?,意外的或突如其來的;“虞”,憂患;“億兆”,代指“百姓”?!?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姚令言帶領五千軍隊到達京師,當時士兵困苦,心有不滿,“軍士冒雨,寒甚,多攜子弟而來,冀得厚賜遺其家。既至,一無所賜”,加上京兆尹王翃犒師“惟糲食菜餤”,導致士兵情緒失控;而姚令言得知士兵叛亂,“抱馬鬣突入亂兵,呼曰:‘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但士兵不聽,“擁令言而西”??梢娨α钛越y(tǒng)兵不力,失去對士兵的控制。②皇帝令王翃犒勞士兵,結果“惟糲食菜餤”,士兵本來就“冒雨,寒甚”,加上想要得到厚賜結果“一無所賜”,導致“眾怒,蹴而覆之”。可見王翃用粗劣的食物犒軍,漠視士兵的需求。③白志貞當時掌管招募禁軍,“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隱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導致“禁兵不精,其數(shù)全少”??梢姲字矩懽鳛榻娊y(tǒng)帥,隱瞞士兵缺額、貪污受賄。參考譯文:材料一:八月,李希烈率領三萬軍隊圍困襄城。唐德宗征調涇原各道軍隊救援襄城。冬季十月丙午日,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士兵抵達京城。軍士們冒著大雨,深感寒冷,許多人帶著子弟前來,希望能得到豐厚的賞賜送給家人。到達后,卻一無所獲。丁未日,軍隊開拔到浐水,朝廷詔令京兆尹王翃犒勞軍隊,卻只有粗米飯菜。眾人大怒,踢翻了食物,于是揚言說:“我們即將戰(zhàn)死沙場,卻連飯都吃不飽,怎能用微不足道的性命去抵擋敵人的刀刃呢?聽說瓊林、大盈兩座倉庫里,金銀布帛堆積如山,不如一起去奪取它們?!庇谑桥讏?zhí)旗,擂鼓吶喊,返回奔向京城。姚令言當時正在宮中向皇帝辭別,聽說兵變后,急忙騎馬跑到長樂阪,遇上了叛軍。軍士們向姚令言射箭,他抱住馬鬃沖進亂軍之中,高呼道:“諸位做了錯誤的打算!向東出征立下戰(zhàn)功,何愁不能富貴,為何要走上滅族的道路呢?”軍士們不聽,用兵器簇擁著姚令言向西進軍。德宗急忙下令賞賜布帛,每人兩匹。眾人更加憤怒,射傷了宮中使者。德宗又派使者前去安撫,此時叛軍已到達通化門外,使者剛出門,就被叛軍殺死。德宗又命令取出二十車金銀布帛賞賜,然而叛軍已經入城,喧嘩聲浩大,無法遏制,百姓驚慌失措,四處逃散。叛軍大聲向百姓宣告:“你們不要害怕!我們不會搶奪你們的貨物和典當物品!不會征收你們的間架稅和陌錢!”德宗派遣普王李誼、翰林學士姜公輔出城安撫,此時叛軍已在丹鳳門外列陣,聚集圍觀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當初,神策軍使白志貞掌管招募禁軍,東征中戰(zhàn)死的士兵,白志貞都隱瞞不報,只接受市井富家子弟的賄賂來補入軍籍,這些人名列軍籍享受供給賞賜,卻住在街市店鋪中。司農卿段秀實進言:“禁軍不精銳,人數(shù)不足,突然遭遇禍亂,將如何抵御!”德宗不聽。到了此時,德宗征召禁軍抵抗叛軍,竟然沒有一人前來。叛軍已經攻破城門涌入,德宗于是與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唐安公主從宮苑北門出逃,王貴妃將傳國玉璽系在衣中跟隨。后宮嬪妃、諸王、公主來不及跟隨的十有七八。材料二:唐德宗與陸贄談論叛亂的原因,深深自責。陸贄說:“招致今日的禍患,都是群臣的罪過?!钡伦谡f:“這也是天命,并非人為所致?!标戀椡讼潞?,上疏認為:“陛下立志統(tǒng)一天下,四處征討不服從朝廷的勢力。元兇首惡尚未誅滅,叛逆將領接連作亂,戰(zhàn)爭連綿不斷,持續(xù)將近三年。征調的軍隊日益增多,賦稅征收日益繁重,從京城之內到邊疆之外,出征的人有死于刀兵的憂慮,居家的人有被搜刮的困苦。因此叛亂接連發(fā)生,怨恨之聲一并出現(xiàn),意外的憂患,百姓都擔憂。只有陛下莊重深沉,唯獨不能聽聞這些情況。以至于讓兇徒大搖大擺地行進,在白天就攻打宮闕,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鉆了我們的空子,趁著人心離散嗎!陛下有輔佐的大臣,有負責偵察情報的官員,有直言勸諫的諫官,有保衛(wèi)宮廷的部門,他們見到危險不能竭盡忠誠,面臨災難不能舍身效死。我所說的招致今日禍患是群臣的罪過,難道是空話嗎?陛下又認為國家的興衰都是天命。臣聽說上天所看到的和聽到的,都基于人間的情況?!保ǘ┕糯姼栝喿x(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宋·黃庭堅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①和前韻,即席答之。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紓渥ⅰ舰偈窇狐S庭堅在戎州貶所時的朋友,授館為業(yè),落魄無檢,喜作鄙語,時人以屠膾視之。②倒著冠:晉代征南將軍山簡,經常暢飲大醉,反戴帽子而歸。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的“寒”字交代季候特點,也點明了詞人的心情,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哀婉的基調。B.“人生莫放酒杯干”以直接抒情的方法,強調了人生應盡情行樂,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力度。C.“風前橫笛斜吹雨”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描寫出酒后的浪漫舉動,極具畫面感和感染力。D.全詞語言看似質樸,甚至使用了口語“身健在,且加餐”,實則雅俗共賞,別有意趣。16.詞作首句和第七句都出現(xiàn)了菊花這一意象,各有什么作用?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敬鸢浮?5.A16.首句中的菊花在秋寒時節(jié)枝頭綻放,交代時令,渲染肅殺氛圍,反襯及時行樂的瀟灑豁達;第七句頭戴菊花,與白發(fā)相映成趣,無懼世人眼光,菊花成為孤傲人格的象征,表達堅守自我、抗爭世俗的決心?!窘馕觥俊緦дZ】黃庭堅的《鷓鴣天》盡顯貶謫時的曠達。開篇“黃菊”,既點時令,又彰高潔。以醉態(tài)中的橫笛、簪花、倒冠,塑造疏狂隱士形象。下闋口語質樸,雅意相融。結尾借黃花白發(fā),蔑視世俗,盡顯笑對逆境的超脫?!?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哀婉的基調”錯誤。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中,“寒”字主要交代秋晨的季節(jié)特點,雖帶清冷感,但全詞通過“莫放酒杯干”“橫笛吹雨”“倒著冠”等疏狂舉動,以及“且加餐”“盡清歡”“冷眼看”的灑脫態(tài)度,展現(xiàn)的是貶謫中的曠達與傲岸,并非“凄涼哀婉的基調”。此句以菊起興,既點時令,又為后文的疏狂形象鋪墊,情感基調實則昂揚。故選A。【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中,菊花在秋晨的寒意中綻放,既清晰交代了時令為秋季,又以“曉寒”勾勒出清冷肅殺的氛圍。但這寒意并未消解詞人的興致,反而與后文“人生莫放酒杯干”的暢飲、“橫笛吹雨”“倒著冠”的疏狂形成對比,反襯出他在逆境中及時行樂的瀟灑與豁達,讓菊花成為觸發(fā)這份曠達心境的背景元素。第七句“黃花白發(fā)相牽挽”里,“黃花”即菊花,詞人醉中簪花,讓菊花與自己的白發(fā)相互映襯。這一畫面打破了世俗對衰老與失態(tài)的偏見,此時的菊花已不再僅僅是自然景物,更成為詞人孤傲人格的象征。它承載著詞人無懼世人非議、堅守自我本真的態(tài)度,鮮明表達出在世俗眼光下,依然要與志同道合者共尋“清歡”、抗爭世俗的堅定決心。(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難》中“________”用夸張手法極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而“________”則寫出了瀑布飛瀉,爭相喧鬧的場景。(2)《望海潮》和《揚州慢》都寫到樹木,而意境各異,前者“________”寫杭州之柔美清麗,后者“________”寫揚州衰敗荒涼。(3)“微”字有豐富的內涵,有時形容輕微、微小,如《石鐘山記》中“________”;有時形容語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傳》中“其辭微”;有時形容身份卑微,如《陳情表》中“________”。【答案】(1)連峰去天不盈尺飛湍瀑流爭喧豗(2)煙柳畫橋廢池喬木(3)微風鼓浪/微波入焉猥以微賤/至微至陋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如果我們一次性吃掉的荔枝過多,可能最終引發(fā)荔枝病。荔枝這么美味的水果,為什么會有毒呢?換句話說,這對于一個物種來說,到底有什么好處呢?最簡單直接的回答就是,這樣做可以慢慢地讓動物對其產生戒心,從而演化出對自己的畏懼基因。其實植物之所以會主動制造有毒物質,主要是因為它們不會動。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植物最終選擇了拿起生化武器保護自己。但是,A。并不是毒性越大、毒素越多,植物就越有優(yōu)勢。這里面隱藏著一套相當復雜的生存策略。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在自然界中這屬于稀缺資源。但是,你要知道,這些糖分可是(甲),植物合成任何一種有機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把荔枝樹看作一家游戲公司,那么吃荔枝的動物,就可以看作玩家。荔枝樹用甜美的荔枝作獎勵,吸引玩家們去努力完成傳播種子的游戲任務。然而,玩家們總是想要偷懶,它們想要獲取獎勵,卻不想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完成任務。荔枝不僅果肉好吃,種子里也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那可是動物(乙)的食物。B,還把種子也嚼著吃了,那荔枝可就虧大了。所以,荔枝樹就必須設計一種有效的游戲機制,讓那些充當玩家的動物能夠按照規(guī)則行事,也就是帶走荔枝,吃掉果肉,最后拋棄果核。種子中的毒素就是游戲中的懲罰機制,如果哪位玩家偷吃了種子,就會受到毒素的懲罰。動物只要嘗上一口,就會立即學乖,然后按照既定的游戲規(guī)則,幫助荔枝傳播種子。在億萬年的演化中,①植物制造了無數(shù)種毒素,而動物則練就了一種迅速識別有毒物質。②這種絕技,就是對苦味的感知。③對于動物,對苦味的感知越敏感,被毒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對各種動物苦味感知受體的研究,④給了科學家一個重要的啟示:植物與動物之間的毒素斗爭是由來已久的,植物在演化中創(chuàng)造了太多種有毒物質,⑤如果動物無法分辨某種物質有沒有毒,就會直接標記為苦味,這是一種保守但是安全的做法。(摘編自汪詰《植物的戰(zhàn)斗》)18.請在文中括號里填入恰當?shù)某烧Z。甲:________乙:________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A:________B:________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玩家們總是想要偷懶,它們想要獲取獎勵,卻不想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完成任務”。22.請結合文本闡釋“游戲機制”的內涵,并概括“游戲機制”包括哪些方面?【答案】18.甲:來之不易乙:夢寐以求19.A.制造毒素并不簡單B.如果動物不僅吃掉了果肉20.①植物制造了無數(shù)種毒素,而動物則練就了一種迅速識別有毒物質的絕技。③對于動物來說,對苦味的感知越敏感,被毒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21.①運用比喻,將動物比作“玩家”,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動物在面對荔枝獎勵時,只想要獲取好處卻不愿履行傳播種子義務的特點;②運用擬人,“偷懶”一詞賦予動物人的行為特點,使表述更加活潑有趣,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22.內涵:荔枝樹為了實現(xiàn)種子傳播,模擬游戲規(guī)則所設計的一套生存策略。方面:獎勵機制、懲罰機制。【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甲:后文說到“植物合成任何一種有機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強調糖分的合成需要成本,并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可用“來之不易”?!皝碇灰住?,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財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乙:語境描述種子含有豐富營養(yǎng),對動物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它們非??释玫降?,可用“夢寐以求”?!皦裘乱郧蟆保稳輰δ呈挛锘蚰繕说膹娏铱释c迫切期待。【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前文說植物用毒素保護自己,后文轉折“并不是毒性越大、毒素越多,植物就越有優(yōu)勢”,且提到“這里面隱藏著一套相當復雜的生存策略”,說明制造毒素還是相當復雜的,可填“制造毒素并不簡單”。B.前文講動物可能偷懶,既吃果肉又想吃種子(種子里也含有營養(yǎng)),后文說“還把種子嚼著吃了”,故此處應假設動物“不光吃果肉”,形成遞進關系,可填“如果動物不僅吃掉了果肉”。【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練就了一種迅速識別有毒物質”成分殘缺,缺少和“練就”相搭配的賓語,應在最后加上“的絕技”。③“對于動物”成分殘缺,缺少和“對于”相搭配的詞語,可改為“對于動物來說”?!?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①本處運用比喻的手法,前文將荔枝樹比作一家游戲公司,將吃荔枝的動物比作玩家。所以,本處的“玩家”為喻體,本體就是吃荔枝的動物。這些玩家想要獲取獎勵,而不想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完成任務,從而說明這些動物只想獲得甜美的荔枝這一獎勵,卻不愿努力完成傳播種子的任務。比喻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②“偷懶”一詞是人具有的行為,而本處是用來形容動物,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行為特點,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表述更加活潑有趣,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概括要點的能力。內涵:由原文“如果把荔枝樹看作一家游戲公司,那么吃荔枝的動物,就可以看作玩家。荔枝樹用甜美的荔枝作獎勵,吸引玩家們去努力完成傳播種子的游戲任務”可知,本處運用比喻的手法,將荔枝樹比作一家游戲公司,將吃荔枝的動物比作玩家,將荔枝樹為了實現(xiàn)種子傳播,用甜美的荔枝作獎勵去吸引動物們去努力完成傳播種子比作游戲任務,所以,“游戲機制”實際上是荔枝樹的一種生存策略,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種子的傳播,手段是模擬游戲規(guī)則吸引動物去完成種子傳播。所以“游戲機制”是指荔枝樹為了實現(xiàn)種子傳播,模擬游戲規(guī)則所設計的一套生存策略。方面:由原文“荔枝樹用甜美的荔枝作獎勵,吸引玩家們去努力完成傳播種子的游戲任務”可知,荔枝樹以甜美的荔枝作為對動物的獎勵,設立了獎勵機制;由原文“如果哪位玩家偷吃了種子,就會受到毒素的懲罰”可知,荔枝樹對那些偷吃種子的動物進行懲罰,設立了懲罰機制。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二十四橋朦朧美好,其實是一座普通的石橋;蘭亭清幽雅致,其實是一處簡單的園林。面對作家筆下的景物,親見后有人大呼失望,有人仍然贊嘆不已……看景如此,識人觀物亦如此。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一、材料核心解讀材料以“二十四橋”和“蘭亭”為例,展現(xiàn)文學描繪與現(xiàn)實景物的差異:在作家筆下,二十四橋朦朧美好,蘭亭清幽雅致;但實際所見,它們不過是普通石橋與簡單園林。面對這種反差,有人失望,有人依然贊嘆,等等。材料明確指出“看景如此,識人觀物亦如此”,將討論范圍從景物拓展到更廣泛的認知領域,即我們對人、事、物的認知,往往會因主觀期待、他人描述與現(xiàn)實產生偏差。二、立意參考(一)從“主觀期待與現(xiàn)實落差”角度立意放下過高期待,理性看待現(xiàn)實與想象的差距。人們因文學作品對景物產生美好想象,當現(xiàn)實與之不符時便感到失望。這啟示我們,在生活中對人、事、物不應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追星時,粉絲將偶像完美化,一旦發(fā)現(xiàn)偶像真實性格存在瑕疵就難以接受。我們應學會以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減少因期待過高帶來的心理落差。(二)從“不同認知態(tài)度”角度立意保持積極心態(tài),以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事物獨特之美。同樣面對與想象不符的景物,有人失望,有人贊嘆。這體現(xiàn)出認知態(tài)度的重要性。生活中,即便事物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我們也應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就像老舊的城區(qū),在有些人眼中滿是破敗,但在熱愛生活的人看來,那里充滿人間煙火氣,藏著獨特的歷史韻味和生活氣息。(三)從“文學與現(xiàn)實關系”角度立意文學賦予事物詩意與想象,現(xiàn)實為認知提供真實基礎,二者相互補充。作家筆下的景物因文學創(chuàng)作增添了浪漫色彩,這種藝術加工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而現(xiàn)實景物則讓我們回歸真實。比如《邊城》里描繪的湘西小鎮(zhèn)充滿寧靜美好,吸引無數(shù)人前往,實地游覽雖難尋書中完美景象,但也能感受當?shù)卣鎸嵉娘L土人情。文學與現(xiàn)實各有價值,共同塑造我們對世界的完整認知。(四)從“識人觀物本質”角度立意避免被表象或他人描述誤導,深入觀察才能認清人、事、物的本質。只憑借文學作品對景物的描述形成認知,未深入了解就會產生片面看法。識人觀物也是如此,不能僅憑第一印象或他人評價就輕易下結論。例如歷史人物,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可能存在偏差,只有查閱多方資料,全面了解才能還原其真實形象。寫作時開篇以材料中“二十四橋、蘭亭的文學描繪與現(xiàn)實反差”切入,引出核心觀點:認知差異源于主觀濾鏡與客觀現(xiàn)實的碰撞,識人觀物需兼顧感性想象與理性認知。主體部分從兩方面展開:分析“失望者”的心態(tài),因過度依賴他人描述或主觀想象,忽視現(xiàn)實本真,如追星時對偶像的“完美化”期待導致幻滅;闡釋“贊嘆者”的智慧,能在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文學意象的精神內核,如蘭亭雖簡,卻因王羲之的筆墨留存著文化氣韻,體現(xiàn)“透過表象見本質”的認知能力。延伸至識人觀物,以歷史人物評價、日常人際交往為例,強調摒棄片面印象,在現(xiàn)實觀察中融合感性理解與理性判斷。結尾總結:接納現(xiàn)實與想象的差異,在認知中保留詩意,更需扎根真實,方能達成對世界的完整認知。立意:(1)實景與詩境:認知的雙重維度。(2)練就不被濾鏡遮蔽的眼睛。(3)于尋常處見真章。江蘇省四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未成年時,我們無需任何世俗成就即可成為世界的中心,在無條件的寵愛中肆意生長。然而成年之后,社會突然變作布滿勢利目光的修羅場——我們不得不背負“身份焦慮”的枷鎖,在他人對權力與聲望的丈量中尋找存在感。這種從“無條件被愛”到“有條件認可”的轉變,構成了人類精神成長的殘酷底色,也揭開了勢利現(xiàn)象的情感序幕。②“勢利”一詞的語義蛻變本身就是一部微縮文明史。19世紀20年代,牛津劍橋的教授們在考試名冊上用“s.nob.”標記普通學生,這個意為“無貴族身份”的縮寫,原本只是客觀的身份標簽,但當它在維多利亞時代演變?yōu)椤耙蛩说匚坏拖露缫暋钡馁H義詞時,折射出的是平等精神對傳統(tǒng)等級秩序的沖擊。正如薩克雷在《勢利人臉譜》中驚嘆的,19世紀中葉的英國已“遍地勢利鬼”,但事實上,勢利如同影子般伴隨人類文明——當斯巴達的士兵、中世紀的教士、魏瑪?shù)脑娙艘来纬蔀槌绨輰ο髸r,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權力金字塔在不同時代的投影。③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徹底否定“身份之外的自我”:即便你擁有所羅門的智慧、奧德賽的機敏,只要缺乏社會認可的標簽,就會被歸入“無價值者”的范疇。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描繪的餐館場景堪稱經典注腳:中產敘述者獨自抵達時,服務生的態(tài)度倨傲如冰;當貴族朋友德?圣盧侯爵出現(xiàn)后,經理立刻換上諂媚的微笑。這種轉變不是出于對個體的尊重,而是對權力符號的本能朝拜——正如經理竭力撇清殷勤與侯爵的關系時,暴露的正是勢利者對“純粹價值”的漠視。④追溯勢利的心理根源,會發(fā)現(xiàn)它與人類童年體驗存在深刻勾連。嬰兒無需財富、地位或成就,僅憑生命本身就能獲得全然的愛,這種“無條件的被接納”成為精神故鄉(xiāng)的溫暖記憶。而成人世界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彬彬有禮、學業(yè)優(yōu)異、事業(yè)有成,才能兌換他人的關注。所以我們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漫長追尋。⑤大眾傳媒在勢利現(xiàn)象的蔓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9世紀英國《晨郵報》的“宮廷活動”版,連篇累牘地報道貴族的舞會、婚訊與新生兒,字里行間滲透著“普通人生活毫無意義”的暗示。薩克雷痛斥這類報紙是“勢利的發(fā)動機”,因為當全社會的注意力被權貴的雞毛蒜皮壟斷時,“身份焦慮”就成為集體流行病。試想,當一個人每天閱讀的都是“某位勛爵的獵狐計劃”“某公爵夫人的禮服細節(jié)”,又怎能不潛移默化地接受“地位決定價值”的思維范式?媒體的選擇不僅塑造著公眾的認知,更在編織著社會的價值之網。⑥勢利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僅是個體的道德瑕疵,更是代代相承的群體病癥?!侗孔尽分芸穆嬛校赣H拒絕與“想攀附的人”交往,理由是“主動示好即身份低下”——這種荒誕邏輯背后,是“身份焦慮”的代際遺傳。當父母將“地位卑微等于人生失敗”的觀念注入子女血脈,年輕一代即便反感勢利,也會因渴望上層認可而陷入循環(huán)。這種群體性的思維定式,使得整個社會為“贏得尊重”而追逐虛妄的標簽:維多利亞風格的橡木櫥柜上,60公分高的鍍金公牛昂首而立,這種艷俗浮夸的設計,何嘗不是人們用物質符號吶喊“我值得被尊重”的精神縮影?⑦在勢利社會的雙重壓迫下,身份低下者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劇痛。貧困是直觀的生存重負,而被漠視、被輕蔑的精神創(chuàng)傷更具殺傷力。當一個人在社交場合被當作空氣,這種“存在的虛無感”如同慢性毒藥,侵蝕著人的尊嚴根基。正如某文中所言,勢利者的眼神是最鋒利的手術刀,將人切割成“有價值”與“無價值”的碎片,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淪為這架價值分揀機下的犧牲品。⑧破解勢利的桎梏,需要超越道德批判的維度,審視其背后的社會結構。那些熱衷于炫耀鍍金水龍頭的人,與其說是貪欲作祟,不如說是被社會規(guī)范逼入死角的困獸——當“尊重”被異化為對身份符號的崇拜,普通人只能用夸張的物質裝備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批判勢利不能停留在嘲笑個體的“虛榮”,而應追問:是什么樣的評價體系,讓“善良”“智慧”等非功利品質失去了分量?如果媒體能少關注貴族嬰兒的誕生,多講述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如果社會能寬容多元的成功標準,讓“無用之用”獲得認可,或許我們才能真正走出“以身份論英雄”的認知牢籠。⑨勢利現(xiàn)象如同文明的一面鏡子,既映照出人類對愛與尊嚴的永恒渴望,也折射出社會進步的艱難歷程。當我們學會理解勢利者背后的恐懼與挫折,當我們開始反思評價體系的單一與偏狹,或許才能在身份焦慮的迷霧中,看見那個超越標簽、以靈魂本真相互照見的理想世界。畢竟,一個文明的真正進步,不在于對成功者的追捧有多熱烈,而在于對“無身份者”的尊重有多深厚——這才是破解勢利困境的終極答案。(本文選自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勢利”一詞起源于牛津劍橋對學生的身份標記,最初含義與現(xiàn)代完全不同,是對“無貴族身份者”的客觀描述。B.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通過社會歧視維護等級秩序,這種行為隨時代變遷,崇拜對象從貴族擴展到士兵、詩人等群體。C.薩克雷認為英國報紙對貴族生活細節(jié)的報道加劇了社會的勢利現(xiàn)象,他主張媒體不要關注權貴,從而消除身份焦慮。D.維多利亞風格家具的艷俗浮夸設計反映了消費者對物質主義的一種盲目追求,同時也是是社會審美畸形化的典型表現(xiàn)。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社會評價體系多元化,認可善良、智慧等非功利價值,勢利現(xiàn)象的生存基礎或許將被動搖。B.勢利者對權貴的奉承本質上是對“愛與認可”的扭曲追求,其行為具有一定的心理合理性。C.媒體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其意義在于能幫助緩解公眾的身份焦慮,推動社會平等觀念的發(fā)展。D.年輕一代反感勢利卻又追逐上層認可,表明個體無法抵抗群體心理的恐懼,進而產生挫敗感。3.下列關于文學作品中勢利現(xiàn)象的分析,不符合原文觀點的一項是()A.《紅樓夢》中賈雨村得知甄士隱落魄后態(tài)度變得很冷漠,體現(xiàn)了勢利者以“現(xiàn)實地位”衡量人際關系的邏輯。B.《祝?!分恤旀?zhèn)人對祥林嫂的嫌棄,是因她失去“勞動能力”這一社會認可的價值標簽,符合勢利的核心特征。C.《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鄙夷“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病態(tài)地維護“社會規(guī)范”,屬于典型的勢利表現(xiàn)。D.《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的巨大轉變,鮮明展現(xiàn)了“科舉地位決定個人價值”的勢利法則。4.文中多處出現(xiàn)對比,請概括并分析其表達效果。5.魯迅筆下的阿Q也具有一些“勢利”特征,請結合材料分析其“精神勝利法”?!敬鸢浮?.A2.D3.C4.(1)“勢利”的古今語義對比:古代指“無顯赫身份者”與現(xiàn)代指“以地位歧視他人者”對比,凸顯社會價值觀從“等級默認”到“平等批判”的變遷,增強歷史縱深感。(2)嬰兒與成人的愛的條件對比:嬰兒無需成就即可獲無條件的愛與成人需以“彬彬有禮”“社會地位”兌換認可對比,揭示勢利現(xiàn)象的心理動機。(3)餐館招待的前后態(tài)度對比:敘述者獨處時被冷落與貴族朋友到來后被殷勤對待對比,暴露勢利者“以身份定價值”的邏輯,強化現(xiàn)象的荒誕性與普遍性5.(1)“勢利”本質均為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阿Q通過攀附權力構建優(yōu)越感,掩蓋“不被尊重”的恐懼。(2)阿Q在被趙太爺打耳光后,以“兒子打老子”自我安慰,本質是將社會地位(趙太爺?shù)臋鄤荩┡c自我價值強行掛鉤。(3)被權力碾壓的阿Q,復制勢利邏輯對待底層他人(如嘲笑王胡“癩”),用對他人的輕蔑(材料⑦“勢利者的手術刀”)緩解自身“存在的虛無感”。(4)阿Q所處的未莊等級森嚴,底層尊嚴被剝奪,被迫用扭曲方式維持心理平衡,本質上都是畸形社會結構的產物?!窘馕觥俊緦дZ】這篇選文以“勢利”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身份焦慮現(xiàn)象。文章采用遞進式結構,從現(xiàn)象描述到歷史溯源,再到心理分析和社會批判,層層深入。作者運用大量歷史典故和文學例證,通過對比手法(如童年/成年、貴族/平民)展現(xiàn)勢利的社會危害。語言犀利又不失哲理,既批判了勢利現(xiàn)象,又提出建設性思考,體現(xiàn)了對社會公平與人性尊嚴的深切關懷?!?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通過社會歧視維護等級秩序”錯誤,文本第③段說“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可見勢利者的核心特征是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等同,而非維護等級秩序。C.“他主張媒體不要關注權貴”錯誤,文本第⑤段說“薩克雷痛斥這類報紙是‘勢利的發(fā)動機’”,可見薩克雷主張痛斥登貴族無聊話題,“不要關注權貴”的說法沒有依據(jù)。D.“反映了消費者對物質主義的一種盲目追求”錯誤,文本第⑥段說“維多利亞風格的橡木櫥柜上,60公分高的鍍金公牛昂首而立,這種艷俗浮夸的設計,何嘗不是人們用物質符號吶喊‘我值得被尊重’的精神縮影?”,可見家具設計本質是對尊重的病態(tài)追求,與社會評價體系相關,而非物質主義盲目追求。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進而產生挫敗感”錯,原文年輕一代“即便反感勢利,也會因渴望上層認可而陷入循環(huán)。這種群體性的思維定式,使得整個社會為‘贏得尊重’而追逐虛妄的標簽”,只能說明年輕一代反感勢利但又渴望上層認可,無法表明其挫敗感。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原文強調勢利的核心是“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等同”,而別里科夫的行為源于對“秩序”的恐懼,屬于保守性格的體現(xiàn),并非因“對方社會地位低下”而歧視,故不符合勢利的定義。其他三項中賈雨村的態(tài)度變化,魯鎮(zhèn)人對祥林嫂的價值否定,胡屠戶的前后恭倨,均體現(xiàn)了“以身份/地位衡量價值”的勢利邏輯,與原文觀點一致。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語言特色、分析論證方法及效果的能力。(1)“勢利”古今語義對比:“19世紀20年代,牛津劍橋的教授們在考試名冊上用‘s.nob.’標記普通學生,這個意為‘無貴族身份’的縮寫,原本只是客觀的身份標簽,但當它在維多利亞時代演變?yōu)椤蛩说匚坏拖露缫暋馁H義詞時”。通過“s.nob.”從“客觀身份標簽”到“歧視性貶義詞”的語義變化,展現(xiàn)平等精神對傳統(tǒng)等級秩序的沖擊,揭示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賦予論述歷史縱深感。(2)嬰兒與成人獲得“愛與認可”的條件對比:“嬰兒無需財富、地位或成就,僅憑生命本身就能獲得全然的愛……而成人世界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彬彬有禮、學業(yè)優(yōu)異、事業(yè)有成,才能兌換他人的關注”。對比嬰兒“無條件被接納”與成人“以成就、地位兌換認可”的差異,追溯勢利的心理根源,說明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追尋,深化對人性動機的剖析。(3)餐館中服務生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中產敘述者獨自抵達時,服務生的態(tài)度倨傲如冰;當貴族朋友德·圣盧侯爵出現(xiàn)后,經理立刻換上諂媚的微笑”。以服務生對不同身份者的態(tài)度反差,直觀暴露勢利者“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畫等號”的核心邏輯,以具體場景強化這種思維的荒誕性與普遍性,增強論述的說服力?!?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1)本質均為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勢利者“對‘身份認可’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童年純粹之愛的漫長追尋”,勢利會導致“存在的虛無感”。阿Q覺得自己和趙老太爺都姓趙而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兒子打老子”,是通過虛幻的優(yōu)越感掩蓋“不被尊重”的恐懼,均為應對尊嚴危機的心理防御機制,其本質是通過攀附有勢力者來掩蓋自己不被尊重的恐懼。(2)將社會地位與自我價值強行掛鉤。勢利者的核心邏輯是“在‘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畫上等號”。阿Q被趙太爺打耳光后,以“兒子打老子”自我安慰,將趙太爺?shù)臋鄤荩ㄉ鐣匚唬┡c“老子”的身份(自我價值)強行關聯(lián),用扭曲的方式維護“自我價值”,符合勢利者“以地位定價值”的思維。(3)通過輕蔑他人緩解自身虛無感。勢利者用“眼神這把手術刀”切割他人,以“對他人的輕蔑”緩解自身“存在的虛無感”。阿Q被上層壓迫后,轉而嘲笑王胡“癩”、欺負小尼姑,通過對更底層者的輕蔑復制勢利邏輯,緩解自身被權力碾壓的虛無感,與材料中“勢利的壓迫鏈條”相契合。(4)均為畸形社會結構的產物.勢利是“代代相承的群體病癥”,源于“單一評價體系”對個體的壓迫。阿Q所處的未莊等級森嚴,底層尊嚴被剝奪,其“精神勝利法”與材料中“普通人用物質符號證明存在”同理,均為畸形社會下,個體被迫采取的扭曲生存策略,是社會結構缺陷的折射。(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只風箏的一生梁曉聲這是春季里一個明媚的日子。陽光溫柔,風兒和煦,鳥兒的歌唱此起彼伏。一叢年輕的竹,在一戶人家后院愉快地交談。它們都正在預想和憧憬著它們的將來。有的希望做桅桿、有的希望做家具、有的希望做工藝品,還有一個說:“我才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呢!我只想永永遠遠地是我自己,永永遠遠地是一棵竹!”話音剛落,一個男人握著砍刀走來。他是一個專做風箏賣風箏的男人。此刻,對那一叢年輕的竹而言,那個瘦小黝黑其貌不揚的男人,乃是決定它們命運的上帝,他使它們感到無比的怵畏。他的目光瞧著那棵“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竹子。他緩緩地舉起了砍刀,它無助地倒下了,被拖走了……做風箏的男人將它剁為幾段,選取了其中最滿意的一段,砍成了無數(shù)篾子。他只用幾條篾子就熟練地扎成了一只風箏的骨架。后來那風箏就被一位父親為自己六七歲的兒子買去了。在另一個明媚的日子里,父親帶著兒子將風箏放起來了。它越飛越高,許多行人都不由得駐足仰頭觀望那只美麗的風箏。風箏也自高空朝地面俯瞰著。它對另一只風箏喊:“瞧,多少人被我的美麗和我達到的高度所吸引呀!我比你飛得高!”“我比你飛得高!那些人是被我的美麗和我達到的高度所吸引的!”另一只風箏不服氣起來。“我飛得高!”“我飛得高!”“我比你美麗!我像蝴蝶,而你像什么呀!”“我美麗!”于是它們在空中爭吵,都不顧風箏線的松緊,各自拼命往更高處升,都一心想超過對方的高度。不幸得很,蝶形的風箏,首先掙斷了控制它高度和操縱它方向的線,從空中翻著筋斗墜落著。一陣突起的大風將它刮走了……翌日,一個女人站在自家窗前,若有所思地凝視著它。幾只麻雀——城市里司空見慣的小東西落在電線上。它們對那只美麗的、蝶形的風箏感到十分好奇,嘰嘰喳喳地評論它。第一場雨下起來了。被纏在電線上的風箏粘滿塵土,骯臟了,而且破了。它的用竹篾編扎成的骨架暴露了,像魚刺從一條爛魚的皮下穿出來一樣。只有麻雀們仍愿落近它,仍喜歡啄它,仿佛它變得越狼狽不堪,越使它們感到高興似的。還有那個女人,也一直在天天隔窗關注著它由美變丑的過程。她是一位女散文家。那風箏觸發(fā)了她的某種文思,于是不久她寫成了一篇充滿傷感意味的嘆物散文發(fā)在報上。此篇散文一時被四處轉載,還獲了獎。女散文家用三千元獎金買了一套時裝。她穿著它出現(xiàn)在各種社交場合,常會招來刮目相看的目光。這使她那顆女人的心獲得極大的滿足。有一位攝影家,從報上讀到了女散文家那篇散文。于是有一天,他挎著攝影機,提著三角架,來到了她家住的那一條街。他選好了角度,連拍了一卷兒才離去。他將膠卷沖洗出來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一張的意境拍得格外之好。后來,他舉辦了一次個人攝影展,那一張當然也放大了懸置其中,取題為《一只風箏的彌留之際》。替攝影家操辦攝影展的經紀人,從人們憂郁的神情中預測到了這一藝術攝影的商業(yè)價值。他讓手下人暗中將出售標價牌兒為他偷來了,打算再加幾個零……突然響起了一個孩子的哭叫聲:“這是我的風箏!我到處找過它!我能認出這就是我那只風箏!”他央求他父親替他將那攝影作品買下。當父親的不忍拒絕兒子,領著兒子找到了那經紀人。經紀人伸出了一根指頭?!耙磺В俊苯浖o人搖搖頭,向那當父親的出示標價牌兒——一千后已被加上了一個零。孩子很懂事,知道這完全超出了父親的經濟實力,噙著淚跟著父親走了。那攝影作品立即被一位“大款”買定?!按罂睢钡共惶矚g它,他喜歡的是當眾在別人買不起時,自己一擲萬金買下任何東西的那份兒好感覺。那攝影作品被一位“大款”以萬金買定的事見了報,并且此消息報導配有那攝影作品。女散文家那天一看報,當即給自己的代理律師撥通了電話,指出這是公然的侵權,甚至是公然的剽竊。于是一場“版權”官司又見報。寂寞的報界大喜過望,“炒”得個“天翻地覆慨而慷”。那當父親的看到了有關報導,便向女散文家和男攝影家同時進行了起訴。電臺、電視臺也不甘落后,分頭進行采訪。由于案例獨特,律師界也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大討論。媒界推波助瀾,使討論發(fā)展成了辯論。于是有經濟頭腦的人,不失時機地就此事組織了一場法律系大學生們的辯論大賽,有人從中大發(fā)廣告效益之財。于是引起一位雜文家對此現(xiàn)象的批評,于是引起另一位雜文家的措詞激烈的“商榷”,于是有人支持前者,有人支持后者,掀起了一場雜文大戰(zhàn)……第二年的春天里的一個日子,在那一戶人家后院,那一叢都長高了幾節(jié)的年輕的竹子,又在愉快地交談著:“還記得咱們那個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兄弟么?可憐的家伙,結果落了個尸骨不全的下場!”“嗨,你不提,我們早把它忘了!我一點兒也不同情它,誰叫它那么狂妄呢!”那用完了竹篾的男人,又握著砍刀走來了。竹們頓時全嚇得悄無聲息,連一片最小的葉子也不敢抖動一下……許多種美的誕生是以另外許多種美的毀滅為代價的,而在這過程和其后,更會有許多無聊的沒意思的事伴隨著……(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片年輕的竹子在后院討論各自的未來,其中一棵竹子在男人的幫助下變成了美麗而輕盈的風箏,從而獲得了美的新生。B.風箏飛入云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嘗試用爭吵來證明自己的優(yōu)越性。但隨著故事發(fā)展,風箏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C.由美變丑的風箏成為散文家的寫作素材,為其贏得聲譽,散文家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不知不覺間已步入了風箏的后塵。D.風箏的一生,從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到逐漸被人遺忘,最終淪為他人追逐名利的工具,這個過程充滿了諷刺與悲劇意味。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竹林“愉快交談”的場景在結尾處被刻意復現(xiàn),男人“握砍刀走來”的相似場景和重復動作凸顯了命運循環(huán)的殘酷性。B.當風箏升入云端,小說用行人駐足觀望側面襯托了風箏的美麗,但人們的關注助長了它的虛榮與自負,預示著結局的凄慘。C.當風箏被電線纏繞又經歷雨淋后,編扎骨架的竹篾像是穿出爛魚皮下的魚刺,曾經的美麗與今天的丑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D.文章以“風箏”為核心意象,嵌套了“竹子”“電線”“攝影作品”及“時裝”等其它意象,最終形成了輻射狀的象征網絡。8.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劃線句的理解。9.寓言小說是以寓言為內核,借虛構故事來寄寓哲理、諷喻現(xiàn)實的文學體裁。有人說本文是一篇“寓言小說”,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A7.D8.(1)作為竹子的美麗和活力被毀滅了,被剁成了幾段,砍成了竹篾,誕生了風箏的美。(2)風箏的由美變丑,卻成為了散文家的素材與攝影者的靈感,誕生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9.(1)寓言體小說會借助動物、植物、物品等非人類形象承載人性主題:本文借由風箏、竹子等非人類形象傳遞對于人性的反思。(2)通過象征化的敘事,表現(xiàn)深刻的社會觀察或生命思考:思考人類與藝術的關系,思考藝術與道德的界限等。(3)具有勸喻和諷刺的文學功能:通過風箏一生的經歷諷刺人類的心靈空虛、盲目攀比等?!窘馕觥俊緦дZ】這篇寓言小說以風箏的一生為線索,通過竹子被制成風箏、風箏的虛榮與墜落、以及后續(xù)引發(fā)的社會鬧劇,層層遞進地展現(xiàn)了美的毀滅與異化過程。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將風箏的命運與人性弱點、社會浮躁相勾連,揭示了虛榮、名利追逐的荒誕性。結尾的循環(huán)結構強化了命運的殘酷,而“美以毀滅為代價”的點題則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全文以簡潔的敘事承載豐富的哲理思考,體現(xiàn)了寓言小說借物喻人的典型特征。【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幫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