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營造技術》課后習題及參考答案 項目五任務 1 主要用材林、防護林樹種造林技術_第1頁
《森林營造技術》課后習題及參考答案 項目五任務 1 主要用材林、防護林樹種造林技術_第2頁
《森林營造技術》課后習題及參考答案 項目五任務 1 主要用材林、防護林樹種造林技術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五任務1?主要用材林、防護林樹種造林技術一、思考與練習題(一)填空題1.油松耐旱、耐瘠薄,不耐()和(),適宜在中性和微酸性的土壤上生長。在通氣、排水不良的黏重土壤上生長緩慢,枝葉稀疏,早期干梢。2.楊樹喜()、喜溫暖、喜()、喜(),需水量大。3.落葉松的生長期(),春季萌動(),秋季停止生長()。4.紅松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常出現(xiàn)()現(xiàn)象,過早分叉會影響木材的質量和產量(特別是人工林)。5.紅松為()樹種,主根不發(fā)達,側根向水平方向展開,有利于吸收養(yǎng)分;但因根系較淺,若疏伐不當則常引起大量樹木風倒,造成損失。6.側柏的適應性(),耐(),耐()。7.側柏是()樹種,幼苗和幼樹耐庇蔭,在郁閉度()的林地上天然更新良好,20年后需光量增大。8.刺槐雖耐旱、耐瘠薄,但在()、()的立地生長不良。9.刺槐根系(),具有根瘤,能固氮,萌蘗能力()。1.耐水濕、鹽堿。2.光、氣、肥。3.長,早,晚。4.分叉5.淺根性6.旱、耐、輕度鹽堿。7.喜光,0.88.土層薄、水分條件差9.發(fā)達,強。(二)判斷題(正確的在括號內畫“√”,錯誤的在括號內畫“×”)1.水曲柳在季節(jié)性積水和排水不良地塊栽植,生長好。()2.楊樹喜溫暖的氣候條件,不抗寒,對早霜和晚霜敏感。()3.毛竹的最佳造林季節(jié)是11月—翌年2月。()4.油松幼年時生長較慢,干形不夠通直,側枝較粗壯,應適當密植。()1.×2.√3.√4.√(三)問答題1.簡述油松造林技術。2.簡述落葉松的生物學特性。3.簡述紅松的生態(tài)學特性。4.簡述側柏的生態(tài)學特性。5.簡述樟子松造林技術。1.(1)造林地的選擇用材林,選擇地勢比較平緩、土壤深厚肥沃、排水通氣良好的造林地。(2)整地方式根據(jù)造林地立地條件,可采用魚鱗坑、穴狀、水平溝整地。(3)造林季節(jié)和造林方法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植苗造林為主。(4)造林密度油松幼年時生長較慢,干形不夠通直,側枝較粗壯,應適當密植,造林密度為3330-6660株/hm2。(5)種植點配置長方形或品字形配置。(6)樹種組成油松可與櫟類、山楊、小葉楊、元寶楓、側柏、紫穗槐、沙棘、刺槐等帶狀混交,或塊狀混交造林。2.(1)生長速度快。(2)生長期長,春季萌動早,秋季停止生長晚。(3)樹干通直圓滿,自然整枝良好,根系可塑性大。(4)在濕潤、肥沃、深厚的土壤中,Ⅰ級側根可貼地表生長,主根深長;在土層淺薄或水分過多時,往往形成淺根性樹種,不定根發(fā)達;在干旱條件下主根較深,側根不甚發(fā)達。3.對氣候條件的要求較嚴,要求溫和、涼爽的氣候條件。喜濕潤氣候,分布區(qū)的年降水量在500~600mm,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上生長較好,在50%以下生長不良。在土壤肥沃、通氣良好,土層深厚、pH值為5.5~6.5的山坡地帶生長得最好。不耐瘠薄、水濕,不耐旱和鹽堿。4.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耐輕度鹽堿。喜光,幼苗和幼樹耐庇蔭,在郁閉度0.8的林地上天然更新良好,20年后需光量增大。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向陽、干燥、瘠薄的山坡和石縫中均能生長,在石灰?guī)r、花崗巖等山地都可以造林。耐水濕能力較弱,在地下水位過高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上生長易爛根死亡。5.(1)造林地的選擇速生豐產用材林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通透性好的Ⅰ、Ⅱ類立地。(2)整地方式立地條件好,穴狀整地;坡度較緩,帶狀整地;地形破碎,魚鱗坑整地。(3)造林密度大徑級用材林,2500-3300株/hm2;中小徑級用材林,3300-4400株/hm2。(4)樹種組成適宜與落葉松、紅皮云杉、紅松、水曲柳、椴樹等帶狀混交或塊狀混交造林。(5)造林季節(jié)早春土壤返漿期頂漿造林為好,應先陽坡,后陰坡。也可秋季造林。容器苗可在雨季造林。(四)綜合能力題油松是喜光樹種。在北方石質山區(qū),在陽坡栽植的油松林生長發(fā)育差,形成“小老樹”,而在陰坡栽植的油松林卻生長旺盛。請分析原因,并說明提高石質山區(qū)油松造林成活率的技術要點。答:(1)在北方石質山區(qū)陽坡,光照強,溫度高,空氣濕度低,土壤壤蒸發(fā)量大,土壤干旱瘠薄,不適宜油松生長。而陰坡光照相對較弱,溫度低,空氣濕度高,土壤濕潤肥沃,有利于油松生長。所以在北方北方石質山區(qū),油松造林應選擇陰坡或半陰坡。(2)提高石質山區(qū)油松造林成活率的技術要點。①選擇適宜的立地:低海拔區(qū),一般為陰坡、半陰坡。②設計合理的密度:株距1.5-2m,行距2-3m。1667-3300株/公頃。③選擇適宜的混交樹種和混交方法:多與灌木(山杏、沙棘、檸條)進行株間或行間混交。④采用魚鱗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