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導學案【學習目標】1、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構建清晰的時空框架。2、分析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xiàn)、原因及影響,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意義。3、探討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原因、表現(xiàn)和影響,認識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動態(tài)變化。4、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制度、思想文化等領域的新成就,體會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局攸c難點】1、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的更迭過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江南地區(qū)經濟開發(fā)的原因、表現(xiàn)和歷史影響。2、難點深入理解民族交融的復雜過程和多元表現(xiàn)形式,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探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對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雙重影響,以及文化成就的獨特價值?!局R梳理】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①魏:220年,____稱帝,國號魏,定都____,曹魏繼承了東漢在北方的大部分領土,國力較強。②蜀:221年,劉備稱帝,史稱____,定都成都。蜀地易守難攻,____積極治理,加強了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管理。③吳:229年,____稱帝,國號吳,定都____(今江蘇南京)。憑借長江天險,重視水師建設,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及____的聯(lián)系與控制。2、西晉①建立與統(tǒng)一:266年,____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____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實現(xiàn)短暫統(tǒng)一。②滅亡:自東漢以來,__、__、__、__、____等少數(shù)民族不斷內遷。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爭奪中央權力,引發(fā)“____”,西晉統(tǒng)治力量受到極大削弱。316年,西晉被內遷____貴族所滅。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①建立:____年,司馬睿在____重建晉朝,史稱東晉。②士族政治: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_____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特權,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2、南朝①政權更迭:____年,劉裕建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宋、___、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均定都____。②江南開發(fā)原因: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____,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____,充實了南方勞動力;南方相對安定,戰(zhàn)亂較少;南方統(tǒng)治者重視經濟發(fā)展,推行____等政策;南方____優(yōu)越。表現(xiàn):農業(yè)上,土地大量開墾,____品種增加,產量提高,如水稻產量提升,麥類等作物在南方推廣;手工業(yè)方面,紡織、礦冶、____、造船、造紙等行業(yè)顯著進步,如絲織業(yè)技術提高,____窯青瓷聞名。影響:促進了南方經濟發(fā)展,改變了____的落后面貌;推動了山區(qū)____與漢族的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①建立: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xiàn)15個割據(jù)政權,加上西南的____,合稱“____”,大部分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②統(tǒng)治特點:采用中原模式的____、年號,學習____制度;各族在混戰(zhàn)中,民族布局被打亂,頻繁接觸,差異縮小,但____仍廣泛存在。③前秦統(tǒng)一北方: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____統(tǒng)一北方,后在____中被東晉擊敗,政權迅速崩潰。北朝①北魏統(tǒng)一北方:4世紀末,鮮卑____建立北魏,____年統(tǒng)一北方。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遷都____,擺脫舊勢力束縛,加強對中原控制;推行____政策,如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與漢族通婚。意義:順應北方民族________的歷史趨勢,緩解民族矛盾;促進北魏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為北方統(tǒng)一南方及____出現(xiàn)奠定基礎。③政權更迭: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分別被北齊、____取代。____滅掉北齊,____年,隋取代北周,____年隋滅陳,統(tǒng)一全國。【課堂探究】探究一:政權更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根據(jù)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分析三國之間的政治態(tài)勢。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結束的。探究二:士族政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東漢時期,士大夫以經術起家,憑借特有的文化權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經學”以達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勢后,便轉而擴張家族的土地與財富,使得家族與政治結合,逐步構成了門閥的基礎。曹魏時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組織具有血緣家族的一般性質和功能,又有明顯的政治、軍事色彩,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出現(xiàn),其政治色彩日漸突出。以士大夫官僚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團,隨之發(fā)展成門閥士族。在兩晉的門閥專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連士族中的卑門和高門在權力上也有著天差地別,朝廷的要職多由高門門間出身的人擔任,并由以王、桓、謝等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壟斷政權,封鈿山澤,依官品占田?!幾孕靽弧稖\述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的特點。(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時期門閥士族興盛的原因。探究三:江南開發(f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楚越之地(長江流域及江南一帶),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賈(商人)而足,地勢饒食?!瓱o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摘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勞,役務寬簡,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糧棲畝,戶不業(yè)闔,蓋東南之極也。自晉氏流遷,迄于太元(年號,376~396)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戰(zhàn)亂),區(qū)域之內晏如此?!源艘灾劣诖竺鳎晏?,457~465)之際,年逾六紀,民戶繁育……良田亦數(shù)十萬頃,畝值一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摘自《宋書》材料三

二月丙子,詔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貧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憂之。”——摘自《宋書》根據(jù)材料,分析從漢代到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狀況出現(xiàn)什么變化。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的原因。這一時期北方經濟與南方相比因種種原因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由此看來,你認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探究四:北魏孝文帝改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與中國壤斷土隔”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疆域線,進入了與漢文化相適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一種低勢能文化,……與此反觀照,漢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高勢能文化,并充分展現(xiàn)出其優(yōu)勝性。胡漢文化之間的“社會距離”,產生了胡漢文化質的不相容性。……文化沖突中的對立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沖突中潛下改變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結構,從對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質,從而在調整、適應的過程中趨于一體化。(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改革的漢化措施。(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所產生的影響?!倦S堂鞏固】1.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某同學設計了下列示意圖,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這段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主要是(

)A.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散亂頻繁 B.早期國家產生和發(fā)展C.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2.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提到:“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边@一現(xiàn)象(

)A.實現(xiàn)經濟重心的轉移 B.削弱豪強大族的勢力 C.消除南北民族的隔閡 D.帶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3.據(jù)《晉書》記載,前趙(匈奴建立)皇帝劉曜在宮中設太學和小學,教授儒家經典;前秦(氐族建立)“優(yōu)禮耆老,修尚儒學”。材料反映南北朝時期(

)A.三教融合成為主流 B.少數(shù)民族政權完成封建化 C.民族交融趨勢增強 D.思想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現(xiàn)象4.魏晉南北朝以來,內遷的多個民族打破了過去聚族而居的狀態(tài),與當?shù)氐臐h人雜居錯處,開始過定居生活,他們不斷學習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這一變化(

)A.消除了民族間的隔閡 B.推動了民族交融發(fā)展 C.提高了少數(shù)民族地位 D.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5.南朝時,會稽郡“帶海傍湖,良疇亦數(shù)十萬頃,膏腴土地,畝直一金”。荊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建康“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長安、洛陽)”。這一現(xiàn)象(

)A.體現(xiàn)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 B.加劇南北經濟的不平衡C.緣于門閥士族政治的瓦解 D.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遷6.秦漢時期山林屬國家所有,不允許私家占有山林湖泊。東晉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澤,晉成帝頒布了“占山護澤,強盜律論”的禁令,但難以執(zhí)行。這一變化側面反映出東晉時期(

)A.南方經濟得到開發(fā) B.士族專權局面形成 C.政府承認山澤私有 D.政府力保生態(tài)環(huán)境7.據(jù)學者研究,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北方,谷、帛普遍當作交易媒介,金屬貨幣幾乎絕跡:但在南方,金屬貨幣的使用不斷擴大,還產生了籌碼不足和錢幣盜鑄等問題。這反映出當時(

)A.南方社會較北方相對安定 B.南方商品經濟發(fā)展較發(fā)達C.貨幣功能和價值有所下降 D.中央集權制受到較大沖擊8.北魏孝文帝設立四門小學,規(guī)定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教學內容,專門招收鮮卑族子弟入學,其入學資格有嚴格的門第限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漢族士人的文化交流互動。這一舉措的實行旨在(

)A.實現(xiàn)鮮卑人的平等B.確立儒家主導地位 C.規(guī)范北魏社會秩序D.提升官員文化素質9.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這說明(

)A.少數(shù)民族政權已完成封建化B.漢化改革順應民族交融潮流C.遷都洛陽便于學習中原文化D.自然氣候影響政治格局變動10.魏晉時期,北方包括鮮卑、匈奴、柔然、高車等在內的諸多民族都存在祖述炎黃的現(xiàn)象。前趙劉淵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前秦苻堅、北魏孝文帝頻繁祭祀天地、圣賢、祖先。他們此舉意在(

)A.宣揚儒家思想 B.強化政權的正統(tǒng)性C.強化思想控制 D.促進民族間的交融【參考答案】探究一(1)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為魏;劉備定都成都,國號依然是漢,簡稱蜀;孫權定都建業(yè),國號為吳。三國之中魏國國力較強,蜀、吳加強了聯(lián)合。(2)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fā)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tǒng)一。探究二(1)特點:政治上按門第高低享有特權,把控朝政;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社會生活中等級色彩明顯,不與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學傳家,崇尚清談。原因:儒學處于獨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權;土地兼并的加??;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皇權的相對衰弱。探究三(1)變化:漢代:江南地區(qū)人口稀少,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幾乎沒有商業(yè)活動,貧富分化不嚴重;東晉南朝時期:江南人口增加,大量土地被開墾出來,商業(yè)發(fā)展,貧富分化加劇。(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南方戰(zhàn)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統(tǒng)治者的政策比較寬松,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