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卷(福建專用)(考試時間:75分鐘,分值: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測試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8課。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原創(chuàng))距今約9000—75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出土了一批契刻符號,部分符號與晚商殷墟甲骨文存在形態(tài)關聯;江淮地區(qū)的雙墩遺址(距今約7300年)、浙江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等也發(fā)現過刻畫符號。以下對這些考古發(fā)現解讀正確的是()A.證明中國文字起源于江淮流域 B.說明中原文化始終領先其他區(qū)域C.反映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與傳承脈絡 D.體現商周時期已形成成熟文字體系2.(原創(chuàng))甲骨文里有諸多關于祭祀的記載,如“登黍于祖乙”(將黍這種祭品進獻祖先乙)、“求雨于四方神”;同時有豐富的天象記錄,像“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記錄特定日期傍晚出現新星靠近心宿二的天象);還有對農業(yè)生產“觀黍”(觀察黍的生長情況)等活動的刻畫。據此可推斷商代()A.迷信色彩阻礙社會發(fā)展進程 B.天文歷法完全服務于祭祀C.社會生活與文化傳承緊密關聯 D.文字成熟度落后于后世文獻3.周初分封的71國中,姬姓國53個;戰(zhàn)國七雄中僅燕國為姬姓。這一變化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徹底瓦解 B.政權與族權分離加快C.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 D.中央集權的全面強化4.(原創(chuàng))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墓葬多以青銅鼎、簋等禮器為主,器物組合嚴格遵循“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的禮制;而周邊部族墓葬中,青銅禮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為主,且無固定組合規(guī)范。到戰(zhàn)國時期,周邊部族墓葬中青銅鼎、簋等禮器的數量顯著增加,器物組合逐漸向中原禮制靠攏,部分墓葬甚至出現“五鼎四簋”的規(guī)格。這一變化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A.中原地區(qū)禮樂文化逐漸衰退 B.周邊部族與中原的文化差異擴大C.統一趨勢推動區(qū)域文化融合 D.青銅禮器制作技術向周邊擴散5.(原創(chuàng))下表為先秦諸子關于“社會治理”的核心主張摘錄。據此可知,先秦思想家()學派代表人物核心主張(節(jié)選)儒家孔子“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道家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墨家墨子“兼相愛,交相利,國與國不相攻”法家韓非子“不務德而務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A.均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B.致力于探索理想的社會秩序C.普遍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 D.一致反對諸侯間兼并戰(zhàn)爭6.(原創(chuàng))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粟作農業(yè)為特色,長江下游的馬家浜文化以黑陶、稻作農業(yè)為代表,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則以玉器、聚落祭祀為顯著特征。至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遺址中出現了稻作遺存,馬家浜文化遺址發(fā)現了彩陶紋飾,紅山文化的玉器工藝在中原、江南地區(qū)均有出土。這一變化反映了()A.農業(yè)生產方式決定文化發(fā)展方向 B.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特征C.中原文化始終引領周邊文化發(fā)展 D.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導致文化隔絕7.(原創(chuàng))下表所示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部分學者的言論摘錄。這些言論()學者言論老聃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莊周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A.蘊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強調遵循客觀自然規(guī)律C.反映對社會動蕩的批判 D.主張追求精神上的自由8.(原創(chuàng))秦朝統一后,在嶺南地區(qū)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遷徙50萬中原百姓前往定居;同時推廣中原的鐵制農具、牛耕技術,并將小篆作為官方文字頒行。這些舉措()A.消除了嶺南與中原的經濟差距 B.標志著嶺南地區(q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C.促進了邊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融 D.導致嶺南地區(qū)傳統文化完全消失9.(原創(chuàng))漢武帝時期,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除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外,還頒布“附益之法”,嚴禁諸侯王與地方官吏勾結;規(guī)定諸侯王需定期到長安朝覲,不得私自離開封地;對王國的官吏任免、財政收支也加以嚴格限制。這些舉措()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C.導致諸侯王與中央矛盾激化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0.(原創(chuàng))戰(zhàn)國時期,李悝在魏國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精耕細作以提高糧食產量,同時實行“平糴法”,由國家調控糧價以穩(wěn)定農業(yè);軍事上創(chuàng)立“武卒制”,選拔精銳士兵進行嚴格訓練,并重賞有功將士。這些舉措()A.以保障農民生活為首要目標 B.使魏國成為春秋首霸C.服務于富國強兵的核心需求 D.徹底改變了井田制殘余11.(原創(chuàng))秦朝完成統一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以吏為師,以法為教”。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 B.奠定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潛在隱患 D.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12.(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深刻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發(fā)展脈絡。下列關于中樞機構的變化,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設立中朝,削弱丞相職權 ②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③設三省六部,分割相權 ④設二府三司,進一步分化相權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13.(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種監(jiān)察或行政措施。下列措施中,與西漢刺史職能相似的是()①東漢州牧總攬一州軍政大權 ②北宋在各州設通判監(jiān)督知州③元朝在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④明朝在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監(jiān)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不斷融合,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下列歷史現象中,能體現民族交融的是()①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推行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等措施②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仿漢字創(chuàng)制契丹文字,學習中原王朝典章制度③元朝統治者將全國人口分為四等,實行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④清朝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加強對西藏地區(qū)的管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原創(chuàng))據《隋書·地理志》載,東晉南朝時期,“揚、荊二州,戶口半天下”,其中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帶)“沃野墾辟,家給人足,蓄藏無缺”,而北方“自永嘉之亂,百有余年,蒼生殄滅,百不存一二”。這可用于說明()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引發(fā)社會動蕩 B.南方農業(yè)技術水平超過北方C.南方經濟開發(fā)的區(qū)域成效顯著 D.全國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16.(原創(chuàng))金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系列社會現象:女真貴族中“仿漢俗,改漢姓”者日益增多,如完顏氏改姓“王”,紇石烈氏改姓“高”;猛安謀克(女真軍事編制)遷入中原后,多“棄鞍馬,事耕織”,與漢族通婚者漸眾;世宗時期,科舉考試中女真士子研習儒家經典者占比過半。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A.女真族徹底喪失本民族特征 B.中原地區(qū)經濟得到恢復發(fā)展C.民族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 D.金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穩(wěn)定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ぶ檬亍⑽?、監(jiān)。監(jiān),秦官,掌監(jiān)郡。——摘編自《漢書·百官公卿表》材料二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涞凼┲鞲钢畠?,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摘編自《史記·平準書》(1)據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職,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設置的目的。(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6分)18.(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摘編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凡牧隙偈娴娜鍖W改造,將儒家倫理與陰陽五行之說相結合,構建了“三綱五?!钡牡赖麦w系,主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并將其與“天”的意志相聯系,強調“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這種倫理化的儒學既為皇權提供了合法性論證,也為社會秩序確立了道德準則。但與此同時,儒學也逐漸從“士人之學”轉變?yōu)椤俺⒅畬W”,其批判精神漸弱,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幾詮堌M之《中國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提出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10分)19.(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農具不斷改進,出現了可深耕的“蔚犁”(一種鐵犁),還推廣了龍骨翻車用于灌溉。作物種植上,除水稻外,小麥、粟等北方作物在江南廣泛種植,形成“稻麥輪作”的耕作模式。有些地區(qū)還出現了雙季稻,“一歲再熟”的記載屢見史書記載。耕作技術上,強調“務盡地利”,通過深耕、除草、施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會稽郡(今浙江一帶)甚至出現“畝產二十斛”的高產田?!幾岳顒r《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材料二永嘉之亂后,“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江淮”,僅東晉初年遷入江南的人口就達百萬以上。南朝統治者重視農業(yè),宋文帝曾下詔“使民肆力千畝”,要求地方官“督農桑之業(yè)”。同時,江南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百姓樂業(yè),谷帛殷阜”,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逐漸成為重要的農業(yè)區(qū)?!幾浴赌淆R書·州郡志》(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yè)發(fā)展的具體表現。(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南朝江南農業(yè)發(fā)展的原因,并簡述其歷史意義。(4分)20.(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早期文明的“文化”往往表現為物質遺存與精神觀念的統一體。從考古發(fā)現看,都城布局、禮器制度、文字系統等不僅是技術或藝術的體現,更承載著社會的權力結構、等級秩序與價值認同;從文獻記載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表述,揭示了祭祀與軍事在早期國家運行中的核心地位,而這兩者又與族群認同、權力合法性緊密相連。這種“文化”的整體性,正是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鮮明特征?!幾岳顚W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商周時期的文明為例,就“文化是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鮮明特征”這一觀點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卷(福建專用)全解全析(考試時間:75分鐘,分值: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測試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8課。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原創(chuàng))距今約9000—75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出土了一批契刻符號,部分符號與晚商殷墟甲骨文存在形態(tài)關聯;江淮地區(qū)的雙墩遺址(距今約7300年)、浙江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等也發(fā)現過刻畫符號。以下對這些考古發(fā)現解讀正確的是()A.證明中國文字起源于江淮流域B.說明中原文化始終領先其他區(qū)域C.反映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與傳承脈絡D.體現商周時期已形成成熟文字體系【答案】C【解析】賈湖遺址在河南(屬中原),雙墩遺址在江淮,良渚文化在浙江,文字起源是多元的,并非單一源于江淮流域,A錯誤。材料僅體現不同區(qū)域有古老刻畫符號,未體現中原文化“始終領先”,且這種說法不符合多元文明發(fā)展史實,B錯誤。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遺址都有刻畫符號,部分有傳承關聯,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不同區(qū)域起源),又有一體性(符號傳承體現內在聯系),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更早時期的刻畫符號及關聯,并非聚焦商周成熟文字體系(甲骨文是成熟文字,但題干重點在更早起源傳承),D錯誤。故選C。2.(原創(chuàng))甲骨文里有諸多關于祭祀的記載,如“登黍于祖乙”(將黍這種祭品進獻祖先乙)、“求雨于四方神”;同時有豐富的天象記錄,像“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記錄特定日期傍晚出現新星靠近心宿二的天象);還有對農業(yè)生產“觀黍”(觀察黍的生長情況)等活動的刻畫。據此可推斷商代()A.迷信色彩阻礙社會發(fā)展進程 B.天文歷法完全服務于祭祀C.社會生活與文化傳承緊密關聯 D.文字成熟度落后于后世文獻【答案】C【解析】題干中提到甲骨文記載了祭祀(如“登黍于祖乙”“求雨于四方神”)、天象(如“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和農業(yè)生產(如“觀黍”)等活動。這些記載反映出商代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祭祀、農業(yè)、天文觀察)都通過文字(甲骨文)得以記錄和傳承,體現了社會生活與文化傳承的緊密關聯,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迷信色彩對社會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屬于無中生有,排除A項;“完全服務于祭祀”表述絕對,天象記錄也可能與農業(yè)生產等其他社會活動相關,排除B項;題干沒有將甲骨文的成熟度與后世文獻進行比較,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D項。故選C。3.周初分封的71國中,姬姓國53個;戰(zhàn)國七雄中僅燕國為姬姓。這一變化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徹底瓦解 B.政權與族權分離加快C.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 D.中央集權的全面強化【答案】B【解析】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姬姓國占比極高,體現了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結合,政權與族權(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宗族權力)高度統一;而戰(zhàn)國七雄中僅燕國為姬姓,說明隨著時間推移,血緣關系對政權的影響大幅減弱,政權不再主要依賴宗族血緣維系,反映出政權與族權分離的速度加快,B項正確。A項中“徹底瓦解”的表述絕對,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雖走向衰落,但并未完全消失,排除;C項,官僚制度初步形成主要表現為官吏選拔和管理的制度化,材料未體現這一內容,排除;D項,中央集權的全面強化是在秦朝以后,戰(zhàn)國時期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排除。故選B。4.(原創(chuàng))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墓葬多以青銅鼎、簋等禮器為主,器物組合嚴格遵循“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的禮制;而周邊部族墓葬中,青銅禮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為主,且無固定組合規(guī)范。到戰(zhàn)國時期,周邊部族墓葬中青銅鼎、簋等禮器的數量顯著增加,器物組合逐漸向中原禮制靠攏,部分墓葬甚至出現“五鼎四簋”的規(guī)格。這一變化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A.中原地區(qū)禮樂文化逐漸衰退 B.周邊部族與中原的文化差異擴大C.統一趨勢推動區(qū)域文化融合 D.青銅禮器制作技術向周邊擴散【答案】C【解析】材料中周邊部族墓葬向中原禮制靠攏,說明中原禮樂文化影響力增強,而非“衰退”,A錯誤。戰(zhàn)國時期周邊與中原的器物組合差異縮小,并非“擴大”,B錯誤。春秋時期區(qū)域文化差異顯著,戰(zhàn)國時期周邊向中原禮制靠攏,體現了在統一趨勢下,區(qū)域文化逐漸融合,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禮器組合所反映的文化規(guī)范的趨同,而非“制作技術擴散”,D偏離核心邏輯,錯誤。故選C。5.(原創(chuàng))下表為先秦諸子關于“社會治理”的核心主張摘錄。據此可知,先秦思想家()學派代表人物核心主張(節(jié)選)儒家孔子“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道家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墨家墨子“兼相愛,交相利,國與國不相攻”法家韓非子“不務德而務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A.均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B.致力于探索理想的社會秩序C.普遍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 D.一致反對諸侯間兼并戰(zhàn)爭【答案】B【解析】僅儒家孔子主張“復禮”,道家、墨家、法家均不認同恢復西周禮樂,“均主張”表述錯誤,A錯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諸子分別提出“復禮歸仁”“無為自化”“兼愛非攻”“以法治國”等主張,均是針對亂世探索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與秩序,B正確。法家強調“務法”,反對單純依賴道德教化,“普遍強調”不符合史實,C錯誤。法家主張通過變法強國,并不反對符合“法治”邏輯的兼并戰(zhàn)爭,“一致反對”錯誤,D錯誤。故選B。6.(原創(chuàng))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粟作農業(yè)為特色,長江下游的馬家浜文化以黑陶、稻作農業(yè)為代表,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則以玉器、聚落祭祀為顯著特征。至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遺址中出現了稻作遺存,馬家浜文化遺址發(fā)現了彩陶紋飾,紅山文化的玉器工藝在中原、江南地區(qū)均有出土。這一變化反映了()A.農業(yè)生產方式決定文化發(fā)展方向 B.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特征C.中原文化始終引領周邊文化發(fā)展 D.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導致文化隔絕【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的是不同區(qū)域文化的交流互鑒,而非“農業(yè)生產方式決定文化方向”,且“決定”表述絕對,A錯誤。新石器時代中期,不同流域文化各有特色(多元);晚期各文化間出現器物、技術的相互傳播(一體),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中“多元并存、相互交融”的特征,B正確。材料中紅山文化、馬家浜文化的元素也影響了中原,并非“中原始終引領”,C錯誤。晚期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說明并非“文化隔絕”,D與材料信息矛盾,錯誤。故選B。7.(原創(chuàng))下表所示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部分學者的言論摘錄。這些言論()學者言論老聃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莊周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A.蘊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強調遵循客觀自然規(guī)律C.反映對社會動蕩的批判 D.主張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答案】A【解析】老聃的言論指出“曲與全”“枉與直”等對立事物相互依存、轉化;莊周的言論體現事物的相對性(“彼”與“是”的對立統一),均蘊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立統一、相互轉化),A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事物間的辯證關系,而非“客觀自然規(guī)律”(如“道法自然”),B偏離核心內涵,錯誤。言論未涉及對社會動蕩的批判,更多是對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考,C錯誤?!白非缶褡杂伞笔乔f子“逍遙游”的主張,與材料中辯證看待事物的內容無關,D錯誤。故選A。8.(原創(chuàng))秦朝統一后,在嶺南地區(qū)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遷徙50萬中原百姓前往定居;同時推廣中原的鐵制農具、牛耕技術,并將小篆作為官方文字頒行。這些舉措()A.消除了嶺南與中原的經濟差距 B.標志著嶺南地區(q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C.促進了邊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融 D.導致嶺南地區(qū)傳統文化完全消失【答案】C【解析】“消除了經濟差距”表述絕對,秦朝雖推動嶺南發(fā)展,但地區(qū)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A錯誤。嶺南納入中央版圖的標志是三郡的設置,而非遷徙百姓、推廣技術等舉措,B混淆了“設置行政機構”與“后續(xù)治理措施”的邏輯,錯誤。遷徙中原百姓、推廣中原農具與牛耕(經濟交流)、頒行小篆(文化統一),均促進了嶺南與中原在經濟、文化上的交融,C正確。“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實,嶺南傳統地域文化在與中原文化交融中仍有保留,D錯誤。故選C。9.(原創(chuàng))漢武帝時期,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除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外,還頒布“附益之法”,嚴禁諸侯王與地方官吏勾結;規(guī)定諸侯王需定期到長安朝覲,不得私自離開封地;對王國的官吏任免、財政收支也加以嚴格限制。這些舉措()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C.導致諸侯王與中央矛盾激化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答案】B【解析】“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表述絕對,漢初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是王國的土地與財富,這些舉措雖削弱其勢力,但未完全“消除”,A錯誤?!案揭嬷ā毕拗浦T侯王與地方勾結、規(guī)范朝覲制度、管控王國官吏與財政,與刺史制度共同作用,強化了中央對地方(尤其是王國)的直接管控,B正確。這些舉措通過柔和手段削弱王國勢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央與諸侯王的矛盾(如避免直接武力削藩的沖突),“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實,C錯誤。材料舉措聚焦對王國的限制,而非“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如郡縣制的調整),D偏離核心邏輯,錯誤。故選B。10.(原創(chuàng))戰(zhàn)國時期,李悝在魏國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精耕細作以提高糧食產量,同時實行“平糴法”,由國家調控糧價以穩(wěn)定農業(yè);軍事上創(chuàng)立“武卒制”,選拔精銳士兵進行嚴格訓練,并重賞有功將士。這些舉措()A.以保障農民生活為首要目標 B.使魏國成為春秋首霸C.服務于富國強兵的核心需求 D.徹底改變了井田制殘余【答案】C【解析】“盡地力之教”“平糴法”雖有利于農業(yè)穩(wěn)定,但根本目的是通過發(fā)展農業(y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保障農民生活”并非首要目標,A錯誤。李悝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而“春秋首霸”指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時間不符,B錯誤。經濟上鼓勵農業(yè)、穩(wěn)定糧價(富國),軍事上訓練精銳、獎勵軍功(強兵),均圍繞富國強兵展開,符合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核心需求,C正確?!皬氐赘淖儭北硎鼋^對,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逐漸瓦解,但殘余仍存,李悝變法雖推動土地私有發(fā)展,卻未完全消除其殘余,D錯誤。故選C。11.(原創(chuàng))秦朝完成統一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以吏為師,以法為教”。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 B.奠定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潛在隱患 D.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影響。A項錯誤,秦朝推行“焚書坑儒”,壓制儒家思想,并未強化其教化功能;B項正確,題干中“收天下兵”“徙豪富”削弱地方勢力,“統一貨幣”加強經濟管控,“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強化思想與行政統一,這些措施共同服務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鞏固,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基礎;C項錯誤,“消除”表述絕對,地方割據的經濟、社會基礎并未完全根除;D項錯誤,秦朝措施更側重思想與制度的統一,而非多元文化的融合。故選B。12.(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深刻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發(fā)展脈絡。下列關于中樞機構的變化,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設立中朝,削弱丞相職權 ②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③設三省六部,分割相權 ④設二府三司,進一步分化相權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核心是君主專制的強化過程。①設立中朝是漢武帝時期的舉措,目的是削弱外朝丞相的權力;②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措施,標志著相權徹底被廢除;③三省六部制確立于隋唐時期,通過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割相權;④二府三司制是北宋時期的制度,“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三司”掌財政,進一步分化相權。按時間先后排序為:①(西漢)→③(隋唐)→④(北宋)→②(明朝),故答案為A。13.(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種監(jiān)察或行政措施。下列措施中,與西漢刺史職能相似的是()①東漢州牧總攬一州軍政大權 ②北宋在各州設通判監(jiān)督知州③元朝在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④明朝在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監(jiān)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察與控制,核心是對地方監(jiān)察制度職能的理解。西漢刺史的核心職能是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高官(郡守)和強宗豪右,屬于地方監(jiān)察制度,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①東漢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后來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已從監(jiān)察官轉變?yōu)榈胤叫姓L官,與刺史職能不同;②北宋通判負責監(jiān)督知州,屬于地方監(jiān)察官員,與刺史監(jiān)察地方的職能相似;③元朝行省下設路、府、州、縣,是地方行政層級的劃分,屬于行政制度,與監(jiān)察職能無關;④明朝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監(jiān)察、司法,屬于地方監(jiān)察機構,職能與刺史相似。因此,與西漢刺史職能相似的是②④,答案為C。14.(原創(chuàng))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不斷融合,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下列歷史現象中,能體現民族交融的是()①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推行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等措施②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仿漢字創(chuàng)制契丹文字,學習中原王朝典章制度③元朝統治者將全國人口分為四等,實行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④清朝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加強對西藏地區(qū)的管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現,核心是理解民族交融的本質——各民族在文化、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推動共同發(fā)展。①北魏孝文帝改革通過遷都、移風易俗等措施,推動鮮卑族漢化,是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現;②契丹族學習漢字創(chuàng)制文字、借鑒中原典章制度,體現了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的吸收,屬于民族交融;③元朝的民族等級制度人為劃分民族差異,不利于民族交融,反而加劇隔閡;④清朝冊封班禪是加強對西藏管轄的政治措施,主要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未直接體現民族間的文化或習俗交融。因此,能體現民族交融的是①②,答案為A。15.(原創(chuàng))據《隋書·地理志》載,東晉南朝時期,“揚、荊二州,戶口半天下”,其中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帶)“沃野墾辟,家給人足,蓄藏無缺”,而北方“自永嘉之亂,百有余年,蒼生殄滅,百不存一二”。這可用于說明()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引發(fā)社會動蕩 B.南方農業(yè)技術水平超過北方C.南方經濟開發(fā)的區(qū)域成效顯著 D.全國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開發(fā)的狀況,核心是南方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成效。A項錯誤,材料側重南方經濟發(fā)展,未體現“社會動蕩”,且人口南遷是南方開發(fā)的重要原因,并非材料主旨;B項錯誤,材料僅描述南方“良疇萬頃”“家給人足”,未涉及農業(yè)技術對比,無法得出“超過北方”;C項正確,材料中揚、荊二州戶口眾多,會稽、豫章等地土地開墾、物產豐足,與北方的殘破形成對比,體現了南方經濟開發(fā)的顯著成效;D項錯誤,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東晉南朝尚未完成。故選C。16.(原創(chuàng))金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系列社會現象:女真貴族中“仿漢俗,改漢姓”者日益增多,如完顏氏改姓“王”,紇石烈氏改姓“高”;猛安謀克(女真軍事編制)遷入中原后,多“棄鞍馬,事耕織”,與漢族通婚者漸眾;世宗時期,科舉考試中女真士子研習儒家經典者占比過半。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A.女真族徹底喪失本民族特征 B.中原地區(qū)經濟得到恢復發(fā)展C.民族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 D.金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穩(wěn)定【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金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核心是理解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文化、習俗、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相互影響。材料中女真貴族改漢姓、猛安謀克從事農耕并與漢族通婚、女真士子研習儒家經典等,體現了女真族與漢族在姓氏、生產方式、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反映了民族交融趨勢的加強,C項正確;A項“徹底喪失”表述絕對,女真族仍保留部分本民族特征;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材料未涉及中原經濟恢復;D項錯誤,金朝并未實現全國統一,且“穩(wěn)定”與史實不符(金朝后期戰(zhàn)亂頻繁)。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ぶ檬?、尉、監(jiān)。監(jiān),秦官,掌監(jiān)郡?!幾浴稘h書·百官公卿表》材料二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涞凼┲鞲钢畠裕峦贫髦?,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摘編自《史記·平準書》(1)據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職,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設置的目的。(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6分)【答案】(1)中央官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官職: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2分)目的: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鞏固秦朝的統一。(2分)(2)措施:漢初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設立刺史監(jiān)察地方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大一統局面。(2分,任答一點即可)【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置守、尉、監(jiān)”,可得出中央官職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官職為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其目的是通過分工明確的官僚體系,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秦朝的統一。(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武帝……下推恩之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概括措施為:漢初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恢復社會經濟;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此外,漢武帝還通過設立刺史監(jiān)察地方、酎金奪爵等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第二小問,影響是:漢初政策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物質基礎;漢武帝的措施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大一統局面。18.(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薄幾浴稘h書·董仲舒?zhèn)鳌凡牧隙偈娴娜鍖W改造,將儒家倫理與陰陽五行之說相結合,構建了“三綱五?!钡牡赖麦w系,主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并將其與“天”的意志相聯系,強調“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這種倫理化的儒學既為皇權提供了合法性論證,也為社會秩序確立了道德準則。但與此同時,儒學也逐漸從“士人之學”轉變?yōu)椤俺⒅畬W”,其批判精神漸弱,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幾詮堌M之《中國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提出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10分)【答案】(1)核心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分)背景:漢武帝時期,國家需要進一步鞏固統一;漢初黃老思想已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求;儒學自身的改造使其更符合統治需要。(4分,任答兩點即可)(2)積極方面,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的需要;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為社會秩序提供了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6分)消極方面:強化了思想專制,抑制了其他學派的發(fā)展;使儒學逐漸淪為專制統治的工具,削弱了其批判精神。(4分)【解析】(1)第一小問核心主張,由材料一“《春秋》大一統者……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可概括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時期國家需要加強中央集權以鞏固統一,而漢初的黃老思想已不適應統治需求,儒學經過改造后更能滿足現實需要。(2)評價需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方面,材料一體現其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求,推動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材料二提到“為皇權提供了合法性論證,也為社會秩序確立了道德準則”,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消極方面,材料二指出儒學“批判精神漸弱,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束縛了思想發(fā)展,也使儒學逐漸失去獨立品格。19.(原創(chuàng))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農具不斷改進,出現了可深耕的“蔚犁”(一種鐵犁),還推廣了龍骨翻車用于灌溉。作物種植上,除水稻外,小麥、粟等北方作物在江南廣泛種植,形成“稻麥輪作”的耕作模式。有些地區(qū)還出現了雙季稻,“一歲再熟”的記載屢見史書記載。耕作技術上,強調“務盡地利”,通過深耕、除草、施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培訓體系構建及在線學習平臺
- 雨后的彩虹橋寫景童話作文15篇
- 2025年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機關事務服務中心招聘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完整答案詳解
- 2025廣東深圳大學彭孝軍院士團隊專職研究員招聘2名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名師系列)
- 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醫(yī)院招聘若干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有答案詳解
- 企業(yè)培訓材料標準化制作指南
- 2025年寶應縣公安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30人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模擬題)
- 2025安徽安慶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面向校園招聘2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必刷)
- 2025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烏蘭牧騎招聘事業(yè)編制舞蹈演員2人模擬試卷有答案詳解
- 2025湖南湘西州瀘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招聘高校見習生5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有一套)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InfiniBand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水資源利用與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構建與完善資源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
-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上冊期中測試數學試卷(含答案)
- 宅基地爭議申請書
- 河南省百師聯盟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聯考化學試題(A)含答案
- 重慶通信安全員c證題庫及答案解析
- 頸椎骨折護理圍手術期管理方案
- 新型建筑材料的實驗檢測技術與創(chuàng)新進展
- 2025年德州中考數學試卷及答案
- 住宅小區(qū)物業(yè)管理應急預案方案
- 【MOOC期末】《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北京科技大學)期末慕課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