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綜合練07變異與進化
.01練基礎—
1.(2024?全國?高三專題練習)下列關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可遺傳的變異,但突變的基因不一定遺傳給子代
B.基因突變的隨機性表現(xiàn)在一個基因可突變?yōu)槎鄠€等位基因
C.基因重組一般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D.基因重組不能產(chǎn)生新基因,但可通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等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
【答案】B
【分析】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chǎn)生新基因;基因突
變的特點: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低頻性(個體的基因突變率低,但種群中個體數(shù),其突變率較高)、隨機
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
①自由組合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
組合。②互換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換而發(fā)生重
組。此外,某些細菌(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在人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產(chǎn)生基因重組。
【詳解】A、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遺傳物質發(fā)生了改變,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對于動物細胞而言,若基
因突變發(fā)生在體細胞中,則不能遺傳給后帶,故突變的基因不一定遺傳給子代,A正確;
B、基因突變的隨機性表現(xiàn)在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細胞內的
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B錯誤;
C、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
①自由組合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
組合;②互換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換而發(fā)生重
組,C正確;
D、基因重組沒有產(chǎn)生新的基因,但可通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等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
一,D正確。
故選Bo
2.(2023秋?河北邯鄲?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神經(jīng)膠質細胞是對神經(jīng)元起輔助作用的細胞,我國科學家研
究證明膠質細胞可以在體內重編程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顱內腫瘤,患者5
年生存率不足5%o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神經(jīng)膠質細胞分化程度高,不能再進一步分裂分化
B.神經(jīng)膠質細胞在體內重編程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C.癌變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分裂能力增強,細胞周期變短
D.衰老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體積增大
【答案】A
【分析】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chǎn)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
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
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
3、衰老細胞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
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
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
【詳解】A、根據(jù)題意“我國科學家研究證明膠質細胞可以在體內重編程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元”,可知神經(jīng)膠質細
胞能再進一步分裂分化,A錯誤;
B、神經(jīng)膠質細胞在體內重編程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元的過程中涉及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B正確;
C、癌變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分裂能力增強,分裂速度快,故而細胞周期縮短,C正確;
D、衰老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體積增大,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代謝減慢,D正確。
故選A。
3.(2023秋?廣東廣州?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水稻育種有兩次綠色革命,一次是高稈變矮稈,一次是常規(guī)
稻變雜交稻。兩次綠色革命,都使水稻產(chǎn)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多倍體水稻同樣具有大幅度提高產(chǎn)量的潛力,
一旦成功,可以說是水稻育種的第三次綠色革命。下列相關敘述簿送的是()
A.高稈變矮稈的原理是基因突變
B.雜交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組可產(chǎn)生新的性狀
C.多倍體水稻谷粒更大,莖稈也更加粗壯,營養(yǎng)含量更高
D.一般來說,通過雜交獲得純合四倍體品種比純合二倍體品種所需時間更長
【答案】B
【分析】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基因重
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
目或結構的變化,稱為染色體變異。
【詳解】A、高稈變矮稈是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新性狀,A正確;
B、雜交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組可產(chǎn)生新的性狀組合,基因突變產(chǎn)生新的性狀,B錯誤;
C、基于四倍體水稻具有比二倍體成倍增加的基因組,包含著成倍增加的基因數(shù),并且在每一個基因位點上
具有4個相對性狀基因?;虮磉_的總量增多,故多倍體水稻谷粒更大,莖稈也更加粗壯,蛋白質、氨基
酸等營養(yǎng)成分都比普通二倍體水稻的更高,C正確;
D、從遺傳學分析看,4個等位基因涉及到配對、交換、分離之后全部純合的過程,這比二倍體復雜得多,
獲得純合穩(wěn)定的品種,所需時間可能要更長,D正確。
故選Bo
4.(2023秋?山東濟南?高三統(tǒng)考開學考試)下列關于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相關敘述,正
確的是()
A.基因突變只有發(fā)生在生殖細胞中,突變的基因才能遺傳給下一代
B.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C.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并表達,依據(jù)的遺傳學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D.貓叫綜合征是人的5號染色體缺失引起的遺傳病
【答案】B
【分析】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chǎn)生新基因。
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
①自由組合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
組合。交叉互換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
互換,從而發(fā)生重組,此外,某些細菌(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在人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產(chǎn)生
基因重組。
3、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重復、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詳解】A、若基因突變發(fā)生在植物的體細胞,可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等遺傳給下一代,A錯誤;
B、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包括一對同源染色體
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組和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B正確;
C、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并表達,依據(jù)的遺傳學原理是基因重組,C錯誤;
D、貓叫綜合征是人的5號染色體斷臂缺失引起的遺傳病,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5號染色體缺失屬于數(shù)目
變異,D錯誤。
故選Bo
5.(2023秋?河北張家口?高三統(tǒng)考開學考試)下列關于生物變異的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突變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B.DNA中某個基因的缺失引起的變異不屬于基因突變
C.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互換屬于基因自由組合
D.酵母菌能發(fā)生的可遺傳變異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答案】C
【分析】1、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在生物體通過減數(shù)分
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
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fā)生交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
3、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或結構的變化,稱為染色體變異。
【詳解】A、對于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當發(fā)生隱性突變時,如基因型從AA突變成Aa,性狀并不
發(fā)生改變,A正確;
B、DNA中某個基因的缺失引起的變異不屬于基因突變,而是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B正確;
C、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互換屬于基因重組,不屬于基因自由組合,C錯誤;
D、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染色體,可以發(fā)生的可遺傳變異包括了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D正
確。
故選Co
6.(2023秋?重慶?高三開學考試)下列關于遺傳學規(guī)律及其發(fā)現(xiàn)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孟德爾描述的“遺傳因子”與格里菲思提出的“轉化因子”化學本質相同
B.摩爾根依據(jù)果蠅雜交實驗結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染色體是由基因組成的,其上不帶致病基因也可能導致遺傳病
D.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在遺傳時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但表現(xiàn)為伴性遺傳
【答案】A
【分析】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做的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做的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
的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的實驗證明轉化因子
為DNA,DNA是遺傳物質。
【詳解】A、孟德爾描述的“遺傳因子”實質是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轉
化因子”是DNA,兩者化學本質相同,A正確;
B、摩爾根通過假說一演繹法利用果蠅雜交遺傳實驗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B錯誤;
C、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染色體上不帶致病基因也可能導致遺傳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病,C
錯誤;
D、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隨性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也遵循分離定律,并表現(xiàn)為伴性遺傳,D錯誤。
故選Ao
7.(2023秋?河南?高三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馬方綜合征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骨骼異常、
肢體細長等,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500多種不同該病致病基因、某患者的家庭遺傳系譜圖如下,且家族中的正常
女性不攜帶致病基因。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圖例
□正常男性
o正常女性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A.馬方綜合征是由一個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B.人群中馬方綜合征患者的男性多于女性
C.不考慮基因突變,該家系中所有男性患者基因型相同
D.基因檢測無法作為產(chǎn)前診斷的方法
【答案】C
【分析】據(jù)題圖分析:兄弟均患病,母親不患病,為常染色體遺傳。因為題干提到女性不攜帶致病基因,
若為伴性遺傳,母親必患病。且為顯性遺傳,因為隱性遺傳不符合題意。
【詳解】A、馬方綜合征是單基因遺傳病,題干提到女性不攜帶致病基因,若為伴性遺傳,母親必患病,與
題意不符,因此不是伴性遺傳,如果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第三代男性患病,第二代女性一定含有致病基
因,與題意不符,因此不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那么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A
錯誤;
B、馬方綜合征是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B錯誤;
C、不考慮基因突變,該家系中所有男性患者基因型相同,為顯性雜合子,C正確;
D、基因檢測可以作為產(chǎn)前診斷的方法,D錯誤。
故選Co
8.(2023春?云南紅河?高三開遠市第一中學校??茧A段練習)下列人類遺傳病中,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
的是()
A.抗維生素D佝僂病B.紅綠色盲
C.鐮狀細胞貧血癥D.貓叫綜合征
【答案】D
【分析】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海?)單基因遺傳病包括常染
色體顯性遺傳?。ㄈ绮⒅福⒊H旧w隱性遺傳?。ㄈ绨谆。?、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血友病、色盲)、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ㄈ缈咕S生素D佝僂病);(2)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等位基因異常引起的,如青少
年型糖尿?。唬?)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包括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ㄈ缲埥芯C合征)和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遺傳
?。ㄈ?1三體綜合征)。
【詳解】ABC、抗維生素D佝僂病、紅綠色盲和鐮狀細胞貧血癥均屬于單基因遺傳病,它們都是由致病基因
引起的,ABC錯誤;
D、貓叫綜合征屬于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病,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D正確。
故選D。
9.(2023秋?湖南長沙?高三??茧A段練習)內共生學說認為真核細胞的祖先是一種古核生物,它將需氧
細菌吞噬,建立起共生關系,需氧細菌最終演化為線粒體,藍細菌也通過類似的過程演化成為葉綠體。下
列選項不能作為支持內共生學說的證據(jù)是()
A.線粒體和葉綠體的某些蛋白質由核基因指導合成
B.線粒體和葉綠體有自己獨立的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
C.線粒體和葉綠體能以類似細菌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
D.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組在大小和結構方面與細菌類似
【答案】A
【分析】內共生起源學說認為,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藍細菌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
“生活廢物”制造營養(yǎng)物質,逐漸進化為葉綠體。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需氧細菌均化為線粒體。
【詳解】A、線粒體和葉綠體的某些蛋白質由核基因指導合成,體現(xiàn)的是線粒體、葉綠體與細胞核的聯(lián)系,
故不支持內共生起源學說,A符合題意;
B、線粒體和葉綠體有自己獨立的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支持內共生學說,B不符合題意;
C、線粒體和葉綠體能以類似細菌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這能支持內共生起源學說,C不符合題意;
D、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組在大小和結構方面與細菌類似,能支持內共生起源學說,D不符合題意。
故選Ao
10.(2024春?安徽?高三合肥一中校聯(lián)考開學考試)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斯萬特?帕博
從尼安德特人的遺骸中先后提取到了線粒體DNA和核DNA并進行了研究和測序,發(fā)現(xiàn)生活在非洲之外的歐
洲或亞洲血統(tǒng)的現(xiàn)代人體內都有遙-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用NADTC表示),現(xiàn)代人的線粒體和Y染色體基
因中則沒有發(fā)現(xiàn)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現(xiàn)代人線粒體和Y染色體無NADTC的原因是NADTG在人線粒體和Y染色體上分別為母系和父系遺傳
B.若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需要測定24條染色體上的所有堿基序列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差異可以揭示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
D.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尼安德特人和現(xiàn)代人的祖先曾經(jīng)發(fā)生過基因的交流
【答案】A
【分析】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由于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都具有物種特異性,因此可以利
用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差異來揭示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
【詳解】A、非洲以外現(xiàn)代人類族群具有少量尼安德特人基因(1.5%到4%),這少部分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都
存在于人類的常染色體,而不是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或母系遺傳,A錯誤;
B、人類為二倍體生物,染色體組成是44條常染色體+2條性染色體,因此基因組測序應該測定22條常染色
體+XY兩條性染色體上的所有序列(即需要測定24條染色體上的所有堿基序列),B正確;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差異可以揭示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屬于分子水平的證據(jù),C
正確;
D、歐洲或亞洲血統(tǒng)的現(xiàn)代人中,大約有1%至4%的基因組來自尼安德特人說明尼安德特人和現(xiàn)代人的祖先
曾經(jīng)發(fā)生過基因的交流,D正確。
故選Ao
11.(2023?四川綿陽?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校考模擬預測)沙棘是一種生命力較為頑強的天然野生植物,
它一般生長在氣候較為極端的地區(qū),干燥、寒冷的貧瘠山區(qū)和沙漠中經(jīng)常能看到它的蹤跡。下列有關沙棘
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沙棘根毛細胞吸收多種無機鹽離子時需要酶對ATP進行水解
B.沙棘根毛細胞主要通過被動運輸從環(huán)境中吸收多種無機鹽以增大細胞液濃度,從而增強其吸水能力
C.沙棘細胞核的大分子mRNA通過胞吐進入細胞質
D.生長在氣候較為極端的地區(qū)的沙棘在進化過程中發(fā)生了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
【答案】A
【分析】被動運輸:簡單來說就是小分子物質從高濃度運輸?shù)降蜐舛?,是最簡單的跨膜運輸方式,不需能
量。被動運輸又分為兩種方式: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蛋白協(xié)助,如:氧氣,二氧化碳,脂肪,協(xié)助擴散:
需要載體蛋白協(xié)助,如:氨基酸,核甘酸等。
【詳解】A、沙棘根毛細胞吸收多種無機鹽離子時需要ATP水解(需要ATP水解酶)供能,A正確;
B、沙棘根毛細胞主要通過主動運輸從環(huán)境中吸收多種無機鹽以增大細胞液濃度,從而增強其吸水能力,B
錯誤;
C、棘細胞核的大分子m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C錯誤;
D、變異是不定向的,氣候較為極端的環(huán)境選擇了適宜在其內生長的沙棘,淘汰了不適應環(huán)境的沙棘,D錯
誤。
故選A?
12.(2024春?云南?高三云南省下關第一中學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一一鳳
嬌昆明魚,是迄今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唯一的證據(jù)
B.昆明魚適應性變異的產(chǎn)生是環(huán)境改變導致的
C.昆明魚的進化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D.昆明魚進化出了多種多樣的脊椎動物,說明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
【答案】C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
(1)根據(jù)動物的骨骼化石推測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
(2)根據(jù)植物化石推測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和分類地位。
(3)根據(jù)動物的牙齒化石推測它們的飲食情況。
【詳解】A、化石不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jù),還包括比較解剖學證據(jù)、胚胎學證據(jù)、細胞水平的證據(jù)和
分子水平的證據(jù),A錯誤;
B、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即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
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chǎn)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基因頻率會不斷提高,故適應性變異不是環(huán)境改變導致
的,B錯誤;
C、昆明魚是真核生物,可以發(fā)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C正確;
D、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可以決定進化的方向,D錯誤。
故選D。
13.(2023?廣東東莞?東莞實驗中學??寄M預測)已知物種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來,形成過程如圖所示
(乙和丙種群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圖中A、B、C分別表示不同的3個地區(qū)。E/e位于常染色體上,G/g位
于X染色體上。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染色體結構變異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B.物種乙和物種丙的g基因頻率可能相同
C.物種乙和物種丙存在生殖隔離,故二者不能交配
D.若只考慮E/e基因,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數(shù)量相當,則E和e的基因頻率相等
【答案】B
【分析】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
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chǎn)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
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A、染色體結構變異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故染色體結構
變異不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A錯誤;
B、圖中物種乙和物種丙分別在BC兩個不同的地區(qū),數(shù)量上可能有差異,但基因型頻率可能相同,根據(jù)遺
傳平衡,二者的g基因頻率可能相同,B正確;
C、乙和丙屬于不同的物種存在生殖隔離,二者有可能可以交配,但是無法產(chǎn)生可育后代,C錯誤;
D、若種群中E和e的基因頻率相等,則E基因頻率=50%,根據(jù)遺傳平衡,則EE的基因型頻率=0.5X0.5=25%,
Ee=0.5X0.5X2=50%,ee=25%,顯性性狀個體數(shù)量是隱性性狀的3倍,D錯誤。
故選Bo
14.(2023秋?青海?高三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棲息于灌木上的雨蛙通常為亮綠體色,而近年在切爾諾貝利核
電站受損核反應堆的附近有較多漆黑體色的雨蛙出現(xiàn),研究表明黑色素有助于吸收并消散部分輻射能量。
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污染區(qū)所有雨蛙控制體色的基因總和為該種群的基因庫
B.漆黑體色雨蛙與亮綠體色雨蛙之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
C.雨蛙體色的變化說明突變的利弊是相對的
D.污染區(qū)雨蛙種群中漆黑體色的基因頻率上升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答案】C
【分析】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chǎn)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不
斷提高;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下降。因此,在自然選
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詳解】A、污染區(qū)所有雨蛙所有的基因總和為該種群的基因庫,A錯誤;
B、漆黑體色雨蛙與亮綠體色雨蛙可能還是一個物種,能發(fā)生基因交流,B錯誤;
C、生物的變異的利弊是相對的,是由環(huán)境決定,C正確;
D、污染區(qū)雨蛙種群中漆黑體色的基因頻率上升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
故選Co
15.(2023秋?山西呂梁?高三統(tǒng)考開學考試)我國澄江生物群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不
僅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這一非線性突發(fā)性演化提供了科學事實,同時對達爾文漸變式進化理論產(chǎn)生了重大
的挑戰(zhàn)。各種理論交鋒的過程中進化理論本身也在“進化”。下列有關敘述專肯誤的是()
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自然選擇對個體表型的選擇
B.生物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
C.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生物進化過程實際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
【答案】A
【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
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
進化的方向;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
B、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B正確;
C、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正確;
D、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D正確。
故選A?
16.(2023秋?寧夏銀川?高三??茧A段練習)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描述,正確的是()
A.是否形成新物種是生物進化的標志
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標志著新物種的產(chǎn)生
C.馬和驢交配能產(chǎn)生后代騾子,所以馬和驢屬于同一物種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答案】B
【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
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
產(chǎn)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
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A、生物進化的標志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
B、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出現(xiàn)生殖隔離,B正確;
C、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的現(xiàn)象,騾子不可育,故
馬和驢不屬于同一物種,C錯誤;
D、捕食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xiàn)絕對優(yōu)勢種,為其他生物的生存開拓了空間,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
形成,D錯誤。
故選Bo
17.(2023秋?福建漳州?高三福建省華安縣第一中學??奸_學考試)二甲雙服的抗腫瘤效應越來越受到人
們的關注,它可以通過抑制某種細胞器的功能而抑制細胞的生長,其作用機理如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有關
問題:
⑴細胞核的核膜是雙層膜結構,其基本骨架是;核孔的作用是。
(2)據(jù)圖分析,二甲雙服通過抑制的功能,進而直接影響了的跨核孔運輸,最終達到抑制細胞
生長的效果。
(3)據(jù)圖分析,正常生長的細胞中,乙的活性受到(填“激活”或“抑制”),由此推測,圖中ACAD10
(填“激活”或“抑制”)細胞生長。
(4)據(jù)圖分析,分泌蛋白的運輸是否可能受二甲雙胭的影響?,其理由是
【答案】(1)磷脂雙分子層實現(xiàn)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2)線粒體無活型RagC和激活型RagC
⑶抑制抑制
(4)是二甲雙胭抑制線粒體的功能,分泌蛋白的運輸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該生理過程可能會受到
二甲雙胭的影響
【分析】據(jù)圖分析可知,二甲雙服作用于線粒體,抑制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階段,抑制ATP的生成,進
而影響了需要消耗ATP的反應(無活型和激活型RagC的運輸)。
【詳解】(1)核膜是雙層膜結構,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其基本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核孔的作用
是實現(xiàn)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如RNA和蛋白質等物質。
(2)由題圖分析可知,二甲雙胭主要是抑制了線粒體的功能,抑制ATP的生成,進而影響了無活型和激活
型RagC的跨核孔運輸。
(3)由題圖分析可知,常情況下乙的活性是受到抑制的,在激活型RagC的作用下,被活化參與調控;由
題干信息可知,二甲雙肌能夠抗腫瘤,說明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從圖中的作用途徑來看,最終是促進ACAD10
來抑制細胞的生長,則說明正常情況下,如果細胞沒有發(fā)生癌變的話,ACAD10是抑制細胞的生長的。
(4)分泌蛋白的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而二甲雙服抑制線粒體的功能,進而影響能量的供應,因此分泌蛋白
的運輸可能受二甲雙肌:的影響。
18.(2023?湖北?一模)如圖1所示為某地區(qū)中某種老鼠原種群被一條河分割成加、乙兩個種群后的進化
過程圖。圖2為在某段時間內,種群甲中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物
種
①品基因頻率
b
種
系
-群②"
原11
甲③
種J
種④
群
物
L品
群⑤b
f
種
系
乙⑥
22
圖1
(1)圖1中a過程為;b過程是。
(2)圖2中在時間段內甲種群生物發(fā)生了進化,在T點時(填“是”、“否”或“不一定”)形
成新物種。
(3)若測得乙種群某時間段基因型AA、Aa、aa個體分別占60%、30%、10%,則該種群A的基因頻率是,
若此后環(huán)境發(fā)生新的改變,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則A的基因頻率會。
【答案】(1)地理隔離自然選擇
(2)QR不一定
(3)75%升高
【分析】1、①?⑥表示生物變異,a表示地理隔離,b表示自然選擇,c表示生殖隔離。2、圖2:圖中QR
時間段內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說明該時間段內甲種群生物發(fā)生了進化;OQ和RT段種群基因頻率不改變,說
明該時間段內甲種群生物不發(fā)生進化。
【詳解】(1)圖1中a過程為地理隔離;b過程是自然選擇,其直接作用對象是生物個體的表現(xiàn)型,選出與
環(huán)境適應的個體。
(2)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圖中QR時間段內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說明該時間段內
甲種群生物發(fā)生了進化;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從圖中無法判斷出是否形成生殖隔離,因此在T
點時不一定形成新物種。
(3)該動物種群中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60樂30%和10%,A的基因頻率=AA的頻率
+Aa的頻率X1/2=75%,若此后環(huán)境發(fā)生新的改變,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則A的基因頻率會升高。
-02提能力,
1.(2023秋?四川宜賓?高三??奸_學考試)貧血癥主要是由于身體無法制造足夠的血紅蛋白造成的,主
要表現(xiàn)為乏力和感覺筋疲力盡等癥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人體成熟紅細胞需要源源不斷合成血紅蛋白
B.飲食中長期缺乏Ca2+的攝入會導致貧血癥
C.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病因是發(fā)生了染色體變異
D.貧血癥患者的肌肉細胞容易發(fā)生產(chǎn)乳酸的無氧呼吸
【答案】D
【分析】無機鹽主要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①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Fe
是血紅蛋白的必要成分;Mg是葉綠素的必要成分;②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如鈣離子可調節(jié)肌肉收縮和血
液凝固,血鈣過高會造成肌無力,血鈣過低會引起抽搐;③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和細胞的形態(tài)。
【詳解】A、人體的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不能合成蛋白質,A錯誤;
B、飲食中長期缺乏Fe"會導致貧血癥,B錯誤;
C、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的結果,C錯誤;
D、貧血癥會使機體運輸氧氣減少,進而導致機體發(fā)生無氧呼吸,D正確。
故選Do
2.(2024?四川巴中?統(tǒng)考模擬預測)人的基因組中,只有大約2%的DNA序列編碼蛋白質,稱為編碼區(qū)。
其余98%不編碼蛋白質,稱為非編碼區(qū),曾經(jīng)有科學家把非編碼區(qū)稱為“垃圾DNA”,認為此區(qū)域的DNA沒
有用處。但研究表明,非編碼區(qū)可以對基因的表達進行相關調控,比如非編碼區(qū)存在著一些“RNA基因”,
可以指導合成tRNA和rRN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編碼區(qū)可以指導mRNA的合成
B.編碼區(qū)堿基序列發(fā)生改變,性狀不一定改變
C.“RNA基因”的復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參與
D.“RNA基因”的存在說明某些基因可以位于RNA上
【答案】D
【分析】據(jù)題干信息可知:人類基因組中含有一些非編碼序列,可以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不能編碼蛋白
質,但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詳解】A、編碼區(qū)是能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因此編碼區(qū)可以指導mRNA的合成,A正確;
B、編碼區(qū)存在內含子和外顯子,外顯子轉錄的RNA才參與翻譯,因此,編碼區(qū)堿基序列發(fā)生改變,合成的
mRNA序列可能改變或不變,再加上密碼子具有簡并性特點,后代性狀不一定改變,B正確;
C、非編碼區(qū)存在著一些“RNA基因”,該基因是DNA片段,故“RNA基因”的復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參與,
C正確;
D、人的遺傳物質是DNA,“RNA基因”屬于DNA片段,這些基因位于DNA上,D錯誤。
故選D。
3.(2023秋?山西忻州?高三校聯(lián)考開學考試)多藥耐藥基因(MDR基因)的表達產(chǎn)物P糖蛋白(P-gp)
是一種跨膜蛋白,P-gp既能與化學藥物結合,又能與ATP結合,可作為“藥泵”將藥物轉運至細胞外。下
列說法正確的是()
A.“藥泵”發(fā)揮作用時所消耗的ATP全部由線粒體提供
B.進行癌癥化療時,正常細胞通過表達Pgp來實現(xiàn)自我保護
C.腫瘤細胞出現(xiàn)耐藥性的原因可能是其細胞內MDR基因表達量過低
D.Pgp運輸藥物時會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構象變化,因此需要不斷合成
【答案】B
【分析】緊扣題意“MDR基因表達產(chǎn)物是P-糖蛋白(P-gp),該蛋白位于細胞膜上,有ATP依賴性跨膜轉運
活性,可將藥物轉運至細胞外,使細胞獲得耐藥性”解題。
【詳解】A、“藥泵”發(fā)揮作用時所消耗的ATP也可能來自細胞質基質,A錯誤;
B、進行癌癥化療時,正常細胞通過表達Pgp將藥物轉運至細胞外,從而實現(xiàn)正常細胞的自我保護,B正確;
C、腫瘤細胞出現(xiàn)耐藥性的原因可能是其細胞內的MDR基因過度表達,C錯誤;
D、P-gp運輸藥物時發(fā)生的構象變化是可逆轉的,D錯誤。
故選Bo
4.(2023?四川成都?校聯(lián)考一模)下列幾種育種目的及對應方法中,錯誤的是()
A.培育能夠產(chǎn)生人胰島素的大腸桿菌-誘變育種
B.利用高產(chǎn)高稈和低產(chǎn)矮稈品種培育高產(chǎn)矮稈品種-雜交育種
C.培育自然狀態(tài)下的無子西瓜-多倍體育種
D.利用抗蟲蘇云金桿菌培育抗蟲棉花-基因工程
【答案】A
【分析】1、雜交育種:①方法:雜交一自交一選優(yōu),②原理:基因重組。
2、誘變育種:①方法:輻射誘變、激光誘變、化學藥劑處理,②原理:基因突變。
3、單倍體育種:①方法:花藥離體培養(yǎng)、秋水仙素誘導加倍,②原理: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組先成倍減少,
再加倍,得到純種)。
4、多倍體育種:①方法: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②原理: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組成倍增加)。
【詳解】A、利用大腸桿菌產(chǎn)生大胰島素,涉及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需要通過基因工程,A錯誤;
B、高產(chǎn)高稈和低產(chǎn)矮稈培育高產(chǎn)矮稈品種是集中不同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需要通過雜交育種完成,B正確;
C、自然狀態(tài)下要培育無子西瓜,需要培育得到三倍體植株,所以需要選擇多倍體育種方法,C正確;
D、將蘇云金桿菌的抗蟲基因(目的基因)導入棉花,得到抗蟲棉,屬于通過基因工程完成,D正確。
故選Ao
5.(2023秋?江蘇南京?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細胞中染色體的正確排列、分離與黏連蛋白有關,SG0蛋白
可以保護黏連蛋白不被水解,圖1表示相關過程。圖2表示某二倍體生物細胞增殖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
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黏連蛋白水
黏連蛋白露后的產(chǎn)物
相對值
AB
cfD――E時期
FG-*
圖1圖2
A.水解黏連蛋白的酶在圖2中的FG段可以發(fā)揮作用
B.SGO蛋白在圖2中的CD段合成,DE段逐漸水解
C.黏連蛋白水解異常導致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D.黏連蛋白水解會導致圖2中的BC段和EF段的變化
【答案】A
【分析】分析圖1:圖1表示著絲點(著絲粒)分裂后,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在紡錘絲的牽引
下均勻地移向兩極;分析圖2:圖2表示某二倍體生物細胞增殖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的變化,F(xiàn)點之后無
同源染色體。
【詳解】A、分析題意可知,細胞中染色體的正確排列、分離與黏連蛋白有關,F(xiàn)G段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此時水解黏連蛋白的酶可能發(fā)揮作用導致黏連蛋白被分解而失效,A正確;
B、結合題圖信息可知,SGO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體的著絲粒位置,其合成時期應是間期,而圖中的CD段不
表示間期,B錯誤;
C、黏連蛋白水解異??赡軙е轮z粒不能分裂,染色體分離出現(xiàn)異常,該變異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C
錯誤;
D、圖中BC和EF的變化是由于細胞分裂造成的,而黏連蛋白水解會導致著絲粒分裂,D錯誤。
故選Ao
6.(2023秋?山西呂梁?高三統(tǒng)考開學考試)圖中IV1和Wz個體婚配后去醫(yī)院做遺傳咨詢,醫(yī)生根據(jù)其提
供的家庭遺傳系譜圖進行推測,得出他們生出一個患半乳糖血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⒆拥母怕适?/48,
并建議他們及相關家庭成員去進行基因檢測。其家庭成員控制該病的等位基因進行PCR擴增,經(jīng)過凝膠電
泳后一定會出現(xiàn)的結果是()
I
□O正常男女
■患病男性
II
III
IV
17
11121314THnnnII
A.B.2345
mimmmIV1IV
c.234D.2
【答案】B
【分析】幾種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及其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喝缂t綠色盲、血友病等,發(fā)病特點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隔代交叉遺傳,
即男性患者將致病基因通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均為患者。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發(fā)病特點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男性患者的母
親和女兒均為患者,③世代相傳。
3、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喝绨谆?、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癥等,發(fā)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
不連續(xù)。
4、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多指、并指、軟骨發(fā)育不全等,發(fā)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xù)得病。
5、伴Y染色體遺傳?。喝缛祟惖耐舛蓝嗝Y,特點是患者都是男性,傳男不傳女。
【詳解】半乳糖血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基因檢測之前醫(yī)生可通過家庭遺傳系譜圖推測出一個確定的
發(fā)病率,說明IL、IIL、IIL必須是顯性純合子,無論12和I4是否純合,IL、II3,II4,IL均為雜合子,但
111八及IV1和W?基因型無法確定,故其II代所有個體的基因型均可確定,I代和III代部分個體的基因型
無法確定,IV代所有個體的基因型均無法確定,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7.(2023秋?河北唐山?高三統(tǒng)考開學考試)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錯誤的是()
A.遺傳病是指基因結構改變引發(fā)的疾病
B.伴X染色體遺傳病在不同性別的發(fā)病率不同
C.某些遺傳病可以利用人的血液、毛發(fā)等進行基因檢測
D.某些遺傳病的發(fā)病率與母親的生育年齡有關
【答案】A
【分析】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1)單基因遺傳病包括常染
色體顯性遺傳?。ㄈ绮⒅福?、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白化?。?、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血友病、色盲)、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抗維生素D佝僂?。#?)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等位基因異常引起的,如青少
年型糖尿病。(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包括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ㄈ缲埥芯C合征)和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遺傳
病(如21三體綜合征)。
【詳解】A、人類遺傳病是指遺傳物質改變而引發(fā)的疾病,可能是基因結構改變,也可能是染色體改變,A
錯誤;
B、伴X染色體遺傳病在不同性別的發(fā)病率不同,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伴
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正確;
C、人的血液、唾液、精液、毛發(fā)等都含有DNA分子,因而都可以用來進行基因檢測,基因異常遺傳病可通
過該方法進行檢測,C正確;
D、某些遺傳病的發(fā)病率與母親的生育年齡有關,如21三體綜合征,D正確。
故選Ao
8.(2023秋?全國?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科研人員對藍星睡蓮(一種開兩性花的被子植物,2n=28)的基因
組和轉錄組(細胞中所有RNA)進行了測序。通過分析DNA序列和植物化石,發(fā)現(xiàn)被子植物起源于234~263
萬年前。另外,在花瓣細胞中NC11基因高表達,其表達產(chǎn)物可催化一種吸引傳粉者的芳香味物質產(chǎn)生。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藍星睡蓮基因組測序需要對28條染色體DNA分子的堿基順序進行檢測
B.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依據(jù)了化石證據(jù)和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C.為吸引傳粉者,花瓣細胞中的NC11突變?yōu)楦弑磉_的基因
D.藍星睡蓮和其他基因庫相近的植物種群之間沒有生殖隔離
【答案】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
(1)化石證據(jù):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jù),化石在地層中出現(xiàn)的先后
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
(2)比較解剖學證據(jù):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
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chǎn)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
(3)胚胎學證據(jù):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都出現(xiàn)鯉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
彼此相似的階段。
(4)細胞水平的證據(jù):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
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5)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
【詳解】A、藍星睡蓮是一種開兩性花的植物,說明藍星睡蓮為雌雄同體,雌雄同株的植物無性染色體,故
藍星睡蓮基因組測序需要對14條染色體DNA分子的堿基順序進行檢測,A錯誤;
B、分析DNA序列和植物化石,發(fā)現(xiàn)被子植物起源于234~263萬年前,說明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依據(jù)了分
子生物學(DNA序列)和化石證據(jù)(植物化石)證據(jù),B正確;
C、由題意可知,花瓣細胞中NC11基因的表達量增加,并沒有說花瓣細胞中的NC11突變?yōu)楦弑磉_的基因,
C錯誤;
D、藍星睡蓮和其他基因庫相近的植物種群之間可能屬于兩個物種,可能形成了生殖隔離,D錯誤。
故選Bo
9.(2023秋?浙江?高三校聯(lián)考開學考試)細胞色素C是一種由10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各種生物的
細胞色素C與人的細胞色素C之間不相同的氨基酸數(shù)目如下表所示。
生物名稱黑猩猩袋鼠雞響尾蛇天蠶蛾酵母菌
氨基酸差別01013143144
下列敘述錯誤的()
A.不同生物細胞色素C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
B.黑猩猩與人的細胞色素C基因序列可能存在差異
C.雞與響尾蛇的親緣關系比雞與袋鼠的親緣關系近
D.表中數(shù)據(jù)從分子水平上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答案】C
【分析】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細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比如人和黑猩猩。而如果在進化史上相去甚
遠,則其細胞色素c也相差越遠,比如人和酵母菌。
【詳解】A、細胞色素c在細胞中的合成過程是基因的表達,包括轉錄、翻譯兩個過程,導致不同生物細胞
色素c氨基酸序列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A正確;
B、由于存在密碼子的簡并性,即使黑猩猩與人的細胞色素C沒有氨基酸的差別,指導合成細胞色素C的基
因序列可能存在差異,B正確;
C、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反應的是不同生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的遠近,無法比較雞與響尾蛇的親緣關系是否比雞與
袋鼠的親緣關系近,C錯誤;
D、表格中細胞色素C的數(shù)據(jù)從分子水平上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D正確。
故選Co
10.(2023春?重慶?高三重慶巴蜀中學??茧A段練習)以下關于高中生物學中部分實驗的描述,錯誤的是
()
①花生子葉細胞脂肪顆粒的觀察②綠葉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離③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④觀察根尖
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⑤調查某市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⑥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A.①②④均使用到乙醇
B.①③④均需使用光學顯微鏡
C.①④均需使用染色劑
D.⑤⑥選取樣本時均需隨機性
【答案】D
【分析】1、用蘇丹III溶液染色時,常用體積分數(shù)50%的酒精洗去浮色。原因是蘇丹III溶液溶于50%的酒精。
2、調查人類遺傳病時,最好選取群體中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調查的是
遺傳病的發(fā)病率,則應在群體中抽樣調查,選取的樣本要足夠的多,且要隨機取樣。
【詳解】A、①花生子葉細胞脂肪顆粒的觀察需要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②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需
無水乙醇提取色素,④觀察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中解離液需要使用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即①②④均
使用到乙醇,A正確;
B、①花生子葉細胞脂肪顆粒的觀察需光學顯微鏡觀察脂肪顆粒,③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需使用低倍
光學顯微鏡觀察,④觀察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需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即①③④均需使用光學顯微鏡,
B正確;
c、①花生子葉細胞脂肪顆粒的觀察需使用蘇丹ni為染色,④觀察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需使用堿性染料
對染色體進行染色,即①④均需使用染色劑,C正確;
D、⑤調查某市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樣本數(shù)量要足夠豐富,并且需要隨機取樣,⑥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
用需要比較特定菌落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進行觀察,不需要隨機取樣,D錯誤。
故選Do
11.(2024?全國?高三專題練習)某研究小組為比較甲、乙兩種抗生素對某細菌生長和繁殖的抑制能力,
分別將含有兩種抗生素的紙片放在布滿某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上,得到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不含抗生
素的紙片
A.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周圍的細菌也可能具有耐藥性
B.抗生素甲比抗生素乙的抑菌效果好
C.抗生素誘導細菌產(chǎn)生的耐藥性有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D.也可用此方法來比較兩種抗生素對病毒的抑制能力
【答案】A
【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G NX 數(shù)字化建模與工程圖繪制》課件 項目2 球閥的建模-任務2.2填料壓蓋的建模
- 總復習高頻易錯提高卷(含解析)-北師大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
- 小學一年級升二年級暑假數(shù)學作業(yè)-預習闖關每日一練
- 宇宙中的地球(4大考點+百題過關)-江蘇高一地理期末分項匯編(解析版)
- 2025年光伏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產(chǎn)月安全考試試題與答案
- 2025年“醫(yī)療廢物、污水管理”考核試題有答案
- 醫(yī)藥行業(yè)數(shù)字化營銷效果轉化路徑優(yōu)化策略考核試卷
- 光學儀器在電力傳輸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 2025版勞務公司掛靠合作服務合同模板下載
- 腎結石合并膿毒癥護理查房記錄
- 《關于暫停開展企業(yè)安全生產(chǎn)標準化定級工作的通知》解讀培訓
- 模具數(shù)據(jù)管理辦法
- 北京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集團系統(tǒng)招聘考試真題2024
- 2025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全冊重點知識點早背晚默
- 2025年保健按摩師技術資格認證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保密在線考試題庫及答案
- 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23)解讀
- 臺州市街頭鎮(zhèn)張家桐村調研報告
- 上期開特下期出特公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