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滬粵版(2024)八年級下冊物理期末復習全冊知識點考點提綱
第六章力和機械
第一節(jié)怎么樣認識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
說明:①受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②施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③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3、力的符號:力可以用符號F表示。所有的力都可以用F表示,為了區(qū)分不同的力可以在F
右下角加下標用以區(qū)分。
4、力的分類:
①按是否接觸分類:接觸力(彈力、摩擦力等)和非接觸力(重力、磁鐵的吸引力)。
②按性質分類:重力、建力、摩擦力、浮力等。
說明:彈力,包括支持力、拉力、推力、星力等因接觸形變產生的力。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生,單位符號用上表示。(所有力的單
位都是牛頓)(托起兩個雞蛋的力約為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1)力使物體的發(fā)生形變。(改變物體的形狀或大小也叫做形變。)
(2)力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2、運動狀態(tài):①運動快慢改變或運動方向改變都是運動狀態(tài)改變。
②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運動只有兩種: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性質: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3)物體A對物體B的力與物體B對物體A的力互為相互作用力。(“對”字前后的物體是
對調時,這兩個力互為相互作用力)
2、相互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兩個力稱為相互作用力,其中一個叫作用力時,
另一個叫做反作用力。
3、相互作用力的規(guī)律:大小相等(差太)、方向相反(&句)、在同一條直線上(去線)、
第1頁共27頁
在不同的物體上(異物)0
四、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節(jié)怎么測量和表示力
一'怎么樣測量力的大小
1、彈簧測力計
⑴用途:測量力的大小。
(2)構造:彈簧、指針、刻度盤、拉環(huán)、掛鉤等。
⑶原理: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會被拉的越長。
(4)使用前:
①估測所測力的大小,選擇合適量程和分度值的彈簧測力計。(被測力的大小應在量
程之內)
②觀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讀數)。
③觀察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處(校零或調零)。
④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防止彈簧卡殼。
⑸使用中:
①測力時,要使彈簧伸長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使指針和外殼無摩擦,
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②讀數時,彈簧測力計應處于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視線要與刻度板面垂直。
(5)注意事項:
①調零(校零):拉動刻度盤使指針指向零刻度線;在那個方向上測力,就在那個方
向上調零。
②左右用同樣的力拉彈簧測力計時,讀數為其中一邊的力,如圖所示,讀數為5N。
*闌砥w的碩0(“帆c
5N5N
③錯誤的測力方法:倒過來測,此時的示數是重物和彈簧測力計外殼的總重力。
二、怎么用圖表示力
1、力的示意圖作圖步驟
(1)通過讀題,按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的順序考慮,確定題目要畫的力有幾個;
(2)畫出作用點,一個力以上作用在同一個物體時,作用點全部畫在重心;
第2頁共27頁
(3)先選擇一個力,根據力的方向畫出線段,并在末端畫箭頭;
(4)標符號,若給出力的大小,則要再寫上等號、數值和單位,然后畫其他要求畫的力。
2、作圖要求:尺規(guī)作圖
拓展: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失去力時丕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
4、彈力的產生條件:接觸、發(fā)生彈性形變(有擠壓)。
5、彈力的影響因素: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
為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
6、彈性限度:彈簧超過這個限度時,彈簧就壞了,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
7、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的彈力成正比。
第三節(jié)重力
一、重力的產生
1.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2.重力: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11而受的力叫重力;
3.重力的符號:G,
4.重力的單位:簡稱生,單位的符號是N;
5.重力區(qū)別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是: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無論固體、液體、氣體都受地球的吸引,都有重力。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面上的物體。
(3)重力是非接觸力。與彈力、摩擦力、浮力等是不同性質的力。
拓展:重力特指地球對物體的吸引,由萬有引力產生,但與萬有引力并不完全相同。
二、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1)豎直向下:與水平面垂直,并且向下的方向。對試卷而言,也是指平行紙面的左右邊界,
并向下的方向。
(2)重力的方向的應用:鉛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3)水平方向:水平面所在的方向,對試卷而言,也是指平行紙面上下邊界的方向。
三、重力的大小
L重力的大?。和ǔ0阎亓Φ拇笮〗兄亓?物重)。
(1)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其中g=9.8N/kg,粗略計算的時候g=10N/kg。
第3頁共27頁
(2)g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3)g是物體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拓展:g在同一地方相同,在不同緯度的地方略有不同,兩極最大,赤道最小。
四、物體的重心
1.重力的作用點
(1)重心:物體各個部分都會受到重力,看做重力作用在某一點上,這個點叫做重心。
(2)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體上,如圓環(huán)的重心在圓心,空心球的重心在球心。
(3)質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
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2.重心的應用:物體的重心所在的豎直直線在接觸面時,物體穩(wěn)定,不傾倒。
3.穩(wěn)度:描述物體穩(wěn)定性的量。
(1)穩(wěn)度: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越大,物體就越不容易傾倒。
(2)提高穩(wěn)度的方法:一是增大支持面的面積,二是降低重心。
第四節(jié)探究滑動摩擦力
一'生活中的摩擦
1、滑動摩擦力定義:滑動摩擦中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1)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
(2)相對運動:一個物體在另外一個物體表面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就說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
發(fā)生了相對運動。
(3)測量水平方向的滑動摩擦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物體,此時彈簧測力計
讀數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
1、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猜想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可能有:
①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大小;②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觸面的大??;④物體的速度。
第4頁共27頁
棉布
(1)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在長木板上滑動,這樣做是為了利用二力平衡的
原理得出拉力等于摩擦力,從而測出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如果要探究猜想①,應該選擇甲乙兩幅圖所示的實驗步驟來操作。
結論: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如果要探究猜想②,應該選擇乙丙兩幅圖所示的實驗步驟來操作。
結論: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要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大小的關系,一定要控制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結論:在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5)要探究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速度的關系,一定要控制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結論:在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滑動摩擦力與物體的速度大小無關。
(6)改良實驗:如圖所示
/
/―木塊
長木板
優(yōu)點: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便于讀數。不需要勻速拉動長木板,便于進行實驗。
2、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粗糙程度。
(1)在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2)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求解滑動摩擦力的方法:
①勻速直線運動時,5F㈤②壓力大小和粗糙程度不變,f滑不變
二、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壓力(3)用滑動代替滾動
2、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2)減小壓力(3)用滾動代替滑動
(4)使兩個互相接觸的表面隔開。
第5頁共27頁
3、摩擦的分類:①靜摩擦;②滑動摩擦;③滾動摩擦.
4、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幽時產生的摩擦。
5、靜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即將滑動,但又未滑動時產生的摩擦。
拓展:
1、摩擦力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滑動或者有相對滑動的趨勢時,在接
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者相對運動趨勢的力。
注:相對運動趨勢是指若無摩擦力,則物體會發(fā)生相對運動,有摩擦力會保持靜止。
2、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彈力(接觸、擠壓)、相對運動或者相對運動趨勢、接觸面粗糙。
3、靜摩擦力的大?。?/p>
(1)靜摩擦力和勻速滑動時摩擦力的計算: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解:f=F
注:(1)靜摩擦力隨外力的增大而增大。(2)只能通過二力平衡求靜摩擦力。
4、幾個辨析:
①有摩擦力時一定有彈力,但有彈力時不一定有摩擦力;
②靜止的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是靜摩擦力,同理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也不一定是滑
動摩擦力。區(qū)分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關鍵是物體在產生摩擦力的物體的位置是否發(fā)生變
他,若發(fā)生了位置發(fā)生了變化,互相間產生的摩擦力是滑動摩擦力,反之則是靜摩擦力。
③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第五節(jié)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一、探究蹺蹺板中的道理
1.杠桿:把能繞著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桿。
2.杠桿的五要素:
支點:杠桿可以繞其轉動的點0;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i;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動力臂:從支點0到動力Fi作用線的距離li;
阻力臂:從支點0到動力F2作用線的距離12。
3.動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一個力使杠桿順時針轉動,另一個力使杠桿逆時針轉動。
4.力的作用線:通過力的作用點沿著力的方向或者反方向所在的直線。
5.杠桿作圖:
(1)畫力臂:
①確定支點:若沒有標注字母,則在支點處標注O;
第6頁共27頁
②畫出力的作用線:需要延長或者反向延長時,用虛線延長;
③作垂線: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畫法一:畫虛線時,用大括號標注力臂范圍,并在大括號中間標注力臂h或12。
畫法二:畫實線時,要求兩端畫箭頭,中間留空用于標注力臂11或12(不方便留空也可以不
留空,標注在實線旁邊也可以),感覺表示還不夠明確時也可以在箭頭兩端加上小短線;
④標注:垂足位置畫出直角符號;
(2)畫力:已知力臂畫力時
①在非支點的一端,作力臂的垂線,用虛線畫;
②在虛線與杠桿相交的地方為力的作用點,判斷出力的方向后,沿著虛線用實線畫出帶箭頭
的線段;
③畫出力的符號Fi或F2和直角符號;
(3)最小動力問題:
①用線段連接支點O和作用點(最遠),該線為最長力臂;
②在作用點用虛線作出力臂的垂線,在根據題意判斷出力的方向后,沿著虛線用實線畫出帶
箭頭的線段,即最小動力;
③標上力的符號Fi或F2和直角符號-
6.杠桿的平衡狀態(tài):杠桿處于靛止狀態(tài)。
7.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調節(jié)杠桿兩端平衡螺母使不掛鉤碼時,杠桿水平。
優(yōu)點:①便于測量力臂(力臂在杠桿上可以直接讀數);②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平衡螺母調節(jié)原則:左高左調;
(3)左右兩端掛不同的鉤碼的好處:使動力和阻力不相等,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4)多次實驗的目的: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8.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公式:FIII=F212
二、杠桿的作用
1、杠桿的分類:等臂杠桿、省力杠桿、費力杠桿。
杠桿類型判斷條件:力臂判斷條件:力特點應用舉例
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不省力不省天平、定滑輪等
11=12F1=F2距離
第7頁共27頁
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費距離撬棒、鋤刀、動滑輪、輪軸、
h>hF1<F2羊角錘、鋼絲鉗等
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省距離釣魚桿、鑲子、船槳、人的
h<hF1>F2前臂等
第六節(jié)探究滑輪的作用
一、動滑輪和定滑輪
1.滑輪:包括動滑輪和定滑輪。
2.定滑輪: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3、動滑輪:軸可以動的滑輪。
二、探究兩類滑輪的作用
1.定滑輪的作用:不省力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實質:等臂杠桿。
2.動滑輪的作用:省力費距離,但不改變力的方向。實質:省力杠桿。
三'滑輪組
1、滑輪組: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形成滑輪組??梢允×?也可以改變方向,但不省距
離。
2、繩子段數的判斷:在動滑輪和定滑輪之間劃一橫線,只數連接在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
3、滑輪組力的關系:nF=G總(不考慮摩擦力)
說明:n是動滑輪的繩子條數,F是繩子自由端的拉力,G總是物體重力和動滑輪的重力總和。
4、距離關系:s^nh(不可伸長的繩子)
說明:s是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h是物體上升的高度。
5、滑輪組畫圖:奇動偶定
繩子條數是奇數時,從動滑輪的開始連;繩子條數是偶數時,從定滑輪的開始連;
6、輪軸:由輪和軸組成的能繞共同軸心轉動的簡單機械。
(1)可以看著是不等臂杠桿。
(2)動力作用在輪上時為省力杠桿;動力作用在軸上時為費力杠桿。
拓展:(1)滑輪組的速度關系:v繩=nv物
說明:v繩是繩子自由端的速度,v物是物體上升的速度
(2)差動滑輪(俗稱:神仙葫蘆):省力裝置。
第8頁共27頁
第七章運動和力
第一節(jié)怎么描述運動
一、什么是運動和靜止
1.機械運動: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簡稱運動。
2.參照物定義: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要選擇一個物體作參照,這個物體叫做參照
物。
(1)運動: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2)靜止: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改變。
(3)理解:①魚厘物體都可做參照物(丕熊選擇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
②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
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③參照物一旦被選定,無論參照物相對地面的運動情況如何,都假定該物體是靜止的。
(4)判斷機械運動的方法或者依據: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有沒有變化。
解析:位置包括與參照物的距離和方位等,不能只說距離,寫位置是最好的。
(5)判斷步驟:①明確研究對象②選擇合適的參照物③分析位置變化情況④判斷運動情況。
運動和靜止的判斷依據書寫格式: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或沒有發(fā)生變
化)。(研究對象和參照物寫具體名稱)
(6)判斷參照物的方法:根據運動情況,判斷出研究對象的位置相對與參照物是否變化,然
后分析研究對象相對于那個物體會滿足這種位置關系,這個物體就是參照物。
(7)規(guī)律:①兩個物體互為參照物時,運動方向相反。
舉例:一個球從空中放下,以地面為參照物,球向下運動;以球作為參照物,地面向卜.運動。
②以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與以地面為參照物時二柱。
舉例:向東運動的小車,以地面為參照物是向東運動的,以相對地面靜止的樹木作為參照物
也是靜止的。
(8)特殊例子:向東運動的甲小車看到乙小車往后退,有三種情況:
①乙汽車沒動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同理:風從東往西吹時,小船上的旗幟往西,有三種情況:
①船沒動②船向東運動③船向西運動,但船沒有風速快。
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1.運動的相對性: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物運動情況宜能丕顯。運動和靜止取決于所選
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第9頁共27頁
2.運動的絕對性: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三'自然界中運動的多樣性
運動是宇宙中最疊遢的現象,除了機械運動還有多種運動形式,如微觀世界里的分子和原子
的運動、電磁運動、生命運動等。
第二節(jié)怎么比較運動快慢
一'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
1.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路程越長,運動越快。
2.相同路程比較時間,時間越短,運動越快。
二、速度及其計算公式
1.定義:路程與時間的比
2.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
過的路程。這個數值越大,表示物體運動得越快。
解析:物理量是指物理相關的量,長度、時間、速度等,都是物理量。
s
V=—
3.公式:t
①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②公式中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于同一個物體;
③計算中單位要統(tǒng)一,且單位參與計算過程。
S
t=—
4.變形公式:①5=力;②V
5.速度的基本單位:米每秒,單位符號:m/s或m.s"。
6.速度的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單位符號:km/h,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一般是km/h。
7.速度單位換算:lm/s=3.6km/h
8.??歼\動物體速度的估測: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l.lm/s;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40m/s;自卸車的行駛速度約5m/s.......
三'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
1.機械運動的分類:
①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②直線運動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第10頁共27頁
勻速直線運動
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
機械運動
曲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速度不變是指任意時刻的速度v都不變。勻速直線
運動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
3、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大小變化的直線運動。
4.速度-時間圖像(v-t圖像),如圖(1)所示,路程-時間圖像(s-t圖像),如圖(2)所示。
變速直線運動
VS勻速直線運動
靜止
圖⑴圖(2)
5.圖像說明:
(1)一個圖像,只能表示直線運動,不能表示曲線運動。
(2)除了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外,其他的線都表示變速直線運動。
(3)拓展:v-t圖像中,線與t軸圍成的面積表示路程。s-t圖像中,線越傾斜,速度越快。
6.平均速度的定義:物體運動的某一段路程與在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
7.平均速度的意義: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通常說的速度一般指平均速度。
8.平均速度的注意事項:
(1)求平均速度時,一定要指回是那一段路程或者那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時間要
————對應。
(2)平均速度與速度的平均值不同。
_s_2m+7m_9m_
舉例:物體第1s通過路程2m,后2s通過路程7m,則平均速度「「工百"三二”兩段
-_2m/s+3.5根/s
的平均速度分別為2m/s和3.5m/s,速度的平均值為廠—2—。
拓展:1、路牌信息
(1)路程信息:一般方形路牌上有km作為單位,如圖所示右邊指的是路程信息,一般是指
所在地到目的地的路程。
(2)限速信息:限速為多少,一般是圓圈內的數字代表限速多少,單位是km/h,限速是指
第11頁共27頁
該道路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
2、常見速度計算題型
(1)基礎題型:給出速度、路程和時間中的三個量,求另外一個量。
(2)過橋問題:過橋的路程S=橋長SI+車長S2;完全在橋中的路程S=橋長SL車長S2。
(3)車時刻表:認清楚時刻表,找到題目要求的路程和時間,計算即可。
(4)路牌類型:認識清路牌,速度單位是km/h,路程單位是km。
(5)回聲計算:①解題思路1:到障礙物距離是聲音的傳播路程的二生。②解題思路2:聲
音到障礙物的傳播時間是回聲的一半。
(6)比例問題:寫出表達式,將已知比例的數分別代入,即可求出結果。
舉例:已知甲乙的時間比為5:3,路程比為3:2,求速度比(分數比化簡,可以交叉相乘)。
|/----V].Vy-.—.—7.IV/
因為J則53
第三節(jié)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一'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1、對力和運動的認識發(fā)展歷程:
亞里士多德: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伽利略:物體不受力,將一直運動下去;
牛頓: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
2、“力與運動關系的探究實驗”:
將同一輛小車分別從相同的高度處由靜止開始沿斜面滑下,小車在三種不同的水平面運動一
段距離后,分別停在如圖所示的位置.
(1)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且靜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車開始沿平面運動時速度相同;
(2)小車在三個水平面上運動時,水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由此推斷,當小車
受到阻力為零,速度將不會減小,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第12頁共27頁
(3)實驗結論:接觸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車的速度減少的越慢,小車運動
的距離就越遠。假設水平面對小車完全沒有摩擦,小車將一直運動下去。
(4)此實驗正確地揭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5)實驗方法: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沒有摩擦和無限長的水平面都是不能實現的,
是理想的。
3、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①適用對象:一切物體;
②適用條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理想情況,也可適用于所受的合力為0的物體)
③重要意義:揭示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即物體的
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④牛頓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實驗得出的,而是在實驗的基礎上推理出來的。
⑤特殊地,物體運動方向準備變成反向時,此時物體的速度為0m/s,若此時不受一切外力,
則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例如:物體在豎直方向上運動到最高點時,速度為空,若此時不受
一切外力,則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
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二、慣性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
(1)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其他因素無關。
(2)慣性是一種性質,不是力;(只能說“具有慣性”、“由于慣性”,不能出現“慣性力”、“慣
性作用”、“受到慣性”等說法)
(3)慣性的利用與防范。利用:跳遠助跑、射箭等;防范:安全帶等。
(4)運動狀態(tài)不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qū)別:慣性定律是描述物體運動規(guī)律的,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蜃隹。
慣性定律是有條件的,而慣性是任何物體都具有的,即慣性是無條件的。
3、力和慣性的區(qū)別: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力也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維持物
體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是慣性,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三'生活中的慣性
1、前后或左右運動的物體突然變速,物體的傾倒情況或者在車上位置變化情況。
(1)前后傾倒
①往前傾倒:突然減速(向右運動突然減速和向左運動突然減速都是往運動的前方傾倒);
②往后傾倒:空頷遵(向左運動突然加速和向右運動突然加速都是往運動的后方傾倒)。
第13頁共27頁
(2)左右傾倒
①往右傾斜:向右運動突然減速或向左運動突然加速
②往左傾斜:向右運動突然加速或向左運動突然減速
注意事項:加速時,可以是從零開始加速,也可以有一定速度后加速。
第四節(jié)探究物體受力時怎么運動
一'什么是二力平衡
平衡狀態(tài)指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二'二力平衡的條件
1、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探究是否需要在同一直線,扭轉小車后松手。現象:旋轉后恢復原狀。結論:兩個力必須
在同一直線上,物體才能平衡。
⑶探究是否需要在同一物體,剪開卡片分成兩份?,F象:兩邊都不能保持平衡。
結論:兩個力必須在同一物體上,物體才能平衡。
(4)探究是否需要大小相等,左右掛上重物?,F象:只有當左右掛的重物重力相等時,才能平
衡。結論: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物體才能平衡。
⑸探究方向是否需要相反,轉動其中一個力?,F象:只有當兩個力反向,時才能平衡。
結論:兩個力必須方向相反,物體才能平衡。
(6)改良實驗:減少摩擦力的對實驗的影響。用的實驗器材有木塊、小車、小卡片,從木塊到
小卡片,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越小。
2、二力平衡的特點:差大、反包、去線、同住
3、同一直線上的合力
(1)同一條直線上,當一個力與多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時,這個力稱為合力。
(2)同一直線上的合力計算規(guī)則:同向加,反向減。
4、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關系:
相同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菱大,反包,去線)
不同點:①受力物體不同:平衡力是同一物體受力,而相互作用力為互為受力物體。(平衡
力同體,相互作用力異物)
②相互作用力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并且力的性質相同。
③平衡力可以求合力(合力為0),而相互作用力不能求合力。
5、關系圖:
第14頁共27頁
等大、反向、共線、同體(二力平衡)
三、非平衡力和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
1.非平衡力6—運動狀態(tài)改變(速度或者運動方向改變)
第八章神奇的壓強
第一節(jié)認識壓強
一'什么是壓力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說明:①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
②壓力的作用點:在被壓物體的表面上,壓力屬于被壓物體,一般畫在接觸面。
③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且從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
④壓力不是重力,壓力屬于彈力,力的性質不同,壓力的大小丕二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1、探究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
⑴實驗裝置
甲乙丙
⑵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⑶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觀察海棉的凹陷程度(或形變程度)。
⑷實驗結論:表述1: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
表述2: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
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注意:不能將壓力作用效果寫成壓強)
(5)實驗用海綿,而不用木板的原因:木板形變不易觀察,海綿形變容易觀察。
二、什么叫壓強
1、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第15頁共27頁
⑴壓強公式:p=(,變形式:F=pS
⑵符號含義及其單位:
物理量符號物理量含義物理量單位符號面積單位換算
P壓強Pa面積換算關系圖:m2<—1102^cm2
F壓力N常見換算:1cm2=10-4m2;1dm2=10-2m2
S受力面積m2
說明:①使用壓強公式及其變形式時,計算前要統(tǒng)一單位,只能用上述單位進行計算。
②夕為小寫,R和S為大寫字母。
2、固體對固體壓力的計算方法
⑴方法1: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FS=G物=mg
⑵方法2:根據靶世計算壓力
三、怎么增大或減少壓強
1、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減小受力面積、同時增大壓力和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同時減小壓力和增大受力面積。
2、壓強的物理意義:是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大小等于單位面積上物體所受壓力大
小。例如100P。的物理意義:1/受力面積上所受壓力大小為100N。
第二節(jié)探究液體壓強
一'令人驚奇的實驗
1.帕斯卡裂桶實驗:1648年,帕斯卡向插上管子并裝滿水的木桶灌水,桶裂開了。
二'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內部產生壓強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
2、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等量替代法(次要方法)
測量工具:壓強計
實驗操作:通過觀察?型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反應壓強大小
實驗結論1:在液體內部的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實驗結論2: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有關,在同一液體中,液體的深度越深,壓強越大;
實驗結論3: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注意事項:①實驗中U型管兩側液面高度差與。型管中液體多少無關,與待測液體某深度處
的壓強有關。②實驗前,組裝好。型壓強計后,需檢驗氣密性:用手按壓橡皮膜,看。型管
第16頁共27頁
兩側液面是否出現高度差。
3、液體壓強公式:p=pgh。
(1)符號含義及其單位:
物理量符號物理量含義物理量單位符號單位換算
P壓強Pa
P密度kg/m3常見換算:1g/cm3=1Nk/m3
h深度m常見換算:lcm=10'2m
g重力與質量的比值N/kg
(2)說明: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容
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h為深度,不是高度。
例題:如圖1,在用夕計算壓強時,在A、B、C點的深度hB,hco
甲乙丙
(3)液體壓力與水重力甲的關系:圖中RFG水;乙圖中水;丙圖中水(其中R
壓是液體對底部的壓力)
解析:壓力表達式:F=pS=pmghS;重力表達式:3=7叫=「液丫液g=p液gV液。由于/?S表示以面積
S作為底的柱狀體積,p和g相同,比較//S和V波的大小即可得出結論。
4、液隹產生的壓力和壓強:先求壓強p,再求壓力F
⑴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p=pg^,然后再算壓力F=pS
⑵若形狀規(guī)則的柱形容器: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以尸壓=6液=機液g
F
P=—
5、固性產生的壓力和壓強:先求壓力F,再求壓強p。一般先算口壓=6總=機總g;再算S
三、連通器
1、連通器:上端開口,下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連通器原理:連通器里裝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1)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下水管、乳牛自動喂水器、涵洞、船閘等。
(2)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連通器:三峽船閘
第17頁共27頁
第三節(jié)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
一'怎么知道大氣有壓強
1.大氣壓強:大氣產生的壓強,簡稱大氣壓。
2.大氣壓強的產生原因:由于受到重力,并且空氣具有流動性。
3.大氣壓的應用:
(1)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抽水機。
(2)一切抽吸液體的過程都是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
(3)例子:瓶吞雞蛋、覆杯實驗(紙盤托水)、吸盤、喝飲料等。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
壓存在,并且大氣壓強很大。
二'怎么測量大氣壓
1.大氣壓的測量一托里拆利實驗。
⑴實驗裝置
⑵實驗說明:
①實驗前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銀上方為真空;
②本實驗若把水銀改成水,則需要玻璃管的長度為10.3m。
③將玻璃管稍上提、工壓、蠅、改變管的粗細,管內外液面的高度差不變。此高度差與外
界大氣壓有關,外界大氣壓不變則不變,外界大氣壓變小,則變小。
⑷標準大氣壓強為L013xl()5pa,約為lxl()5pa。在標準大氣壓下做托里拆利實驗,水銀高度
差為760mm或76cm。
(4)托里拆利實驗測量結果皿的原因:①試管底部混有空氣;②當地大氣壓較小。
2.自制氣壓計:氣壓越大,液柱越低。
原理:瓶內氣壓=液柱產生的壓強+大氣壓強(p內=p濃大氣)
第18頁共27頁
玻璃管
空氣
mTniz
UK
帚色的水
三、大氣壓與人類生活
1.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氣壓越大,液體沸點越高。
2.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海拔、天氣、季節(jié)。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3.壓強與體積的關系:質量一定的氣體,溫度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越小,壓強越大。
第九章浮力與升力
第一節(jié)認識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浮力的定義: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的力,這個叫浮力。
2.浮力方向:豎直向上
3.施力物體:液(氣)體。
二'浮力是怎么產生的
1.浮力產生的原因(實質):液(氣)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向上、向下的
壓力差即浮力。(至少要有向上的壓力,才能有浮力)
(如下圖,物體緊密連著底部時,都沒有浮力)
2.沒有浮力的情況:若下表面緊貼容器的底部或者與容器底部連成一體,則物體不受浮力作
用,因為物體下方沒有液體或氣體,此時沒有向上的壓力時,不存在浮力。
3.原因法:F浮=尸向上向下(用浮力產生的原因求浮力)
4.稱重法:F^G-F示(原理:同一直線上的三力平衡)(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解析:三力平衡,三個力的合力為零,即同向兩個力的和與反方向的力等大。
三、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
L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關的實驗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浮力的大小影響因素:液體密度和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質量、
物體所在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無關。
第19頁共27頁
第二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
一、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
1.實驗誤差:溢水杯內的液面與溢水口若不相平,會導致G推的測量值僅h,從而導致測量結
F浮>6排
2.實驗注意事項:
(1)可先將溢水杯中多加一些水。使水從溢水口溢出,當水不再出時水面和水口平齊,
這樣就可將小桶放在溢水口處收集物體排開的水。
(2)實驗中先測空桶重再測小桶和水的總重力,避免了因桶內水有水殘留而造成的誤差。
(空桶內有水時測出空桶重力,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3)換用質量不同的物塊多次測量,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4)用于測量浮力的步驟:測量物體重力和測量在液體中的拉力。
(5)測量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步驟:測量空桶的重力與測量水和桶的總重力。
3.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七上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大小。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王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或F浮=p液丫排8,
(3)公式理解:液體對物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質
量、體積、重力、形狀、浸沒的深度等均無關。
(4)適用條件:液體(或氣體)
(5)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差王排開液體的體積,即探。
2.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1)物體“浸在液體中”包括“全部浸入(浸沒)”和“部分浸入”兩種情況,無論物體是浸沒還是部分
浸入,在液體中都受到浮力。
(2)G排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而不是物體自身的重力。
(3)。淹是液體的密度,而不是物體的密度。浸在同種液體中,排開液體體積相同的各種不同材
料的物體,無論空心還是實心,所受浮力大小都相等。
(4)V排是排開液體的體積,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體積。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V///=丫粉物
體體積不變,排開液體體積也不變,因此浮力大小與深度無關;當物體只有一部分浸入液體
中時,Y排物,當物體逐漸浸人液體中時,排開液體的體積增大,物體所受浮力也增大。
(5)V排與液體的體積多少沒有關系,重1N的水產生的最大浮力可以大于1N(排開水的體積
第20頁共27頁
可以比擠走水的體積大)
3.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判斷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的思路
(1)兩個或多個物體在同種液體中時,p液相同,比較V撲的大小。
(2)一個物體濠逡在密度不同的液體中,丫排相同,比較p液。
第三節(jié)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一、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
L物體的浮沉條件
(1)前提條件:只受浮力和重力。
(2)物體在液體中浮沉時各種狀態(tài)
動態(tài)(受非平衡力作用)靜態(tài)(受平衡力作用)
狀態(tài)分析上浮下沉懸浮漂浮沉底
向上運動向下運動靜止液體內部靜止在液面上靜止在容器底部
尸浮
產浮F浮圖
-J1
—~
圖解二二二二二二二二T
匕h二二二二七二二二二二二]
后妄司
受力分析F?。?物F浮VG物F浮=6物F浮=6物F浮+Fjt=G物
密度分析
P液>口物P液〈P物P液=口物P液>口物P液〈P物
V排=丫物(未V排=丫物V排=丫物V排〈V物V排=丫物
體積分析露出液面
時)
(3)說明:
①密度均勻的物體懸?。ɑ蚱。┰谀骋后w中,若把物體切成大小不等的兩塊,則大塊、小
塊都懸?。ɑ蚱。#ㄒ驗椋好芏汝P系沒有變化)(注:船這種密度不均勻的不行)
②漂浮是上浮的最終狀態(tài)。從上浮到漂浮,排開液體的體積發(fā)生了變化,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關系也從浮力大于重力,變成浮力與重力等大,但密度關系不變;
③沉底是下沉的最終狀態(tài)。從下沉到沉底,排開液體體積、浮力、重力、液體密度、物體密
度等都不變,只是從運動變成了靜止,并多了支持力。
④冰熔化為水后液面不變。
⑤對于空心物體,也可以通過密度來判斷浮沉情況,但此時的密度是指物體的平均密度。
2.漂浮問題“五規(guī)律”:
第21頁共27頁
(1)“二力平衡”:物體漂浮和懸浮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笠王它受的重力;
(2)“浮力恒等”: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遨1,所受浮力相同;
(3)“密大浸少”: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逢混,在密度大的液體里浸入的體積小;
(4)“體積比與密度比有關":漂浮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是它總體積的幾分之幾,物體密度就
是液體密度的幾分之幾;
(5)將漂浮物體全部浸入液體里,需加的豎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體對物體增大的浮力。
二、浮沉條件在技術上的應用
1.浮力的利用:
(1)輪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必須把它遜匣蟲的,使它
能夠排開更多的水。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單位t,由排水量m可計算出:排開液體的體積Vflt=m/p;
排開液體的重力G排=mg;輪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輪船和貨物共重G=mg。
(2)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的。(潛水艇排水體積不變,浮力
不變。特殊情況:潛水艇漂浮,V排<V物,浮力相比潛在水中時變?。?/p>
(3)氣球和飛艇:
工作原理:氣球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升空的。氣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如:氫氣、氫
氣或熱空氣。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隨風飄蕩,人們把氣球發(fā)展成為飛艇。
(4)密度計:
原理:利用物體的漂浮條件來進行工作。
構造:下面的鋁粒能使密度計直立在液體中(降低重心,利于穩(wěn)定)。
刻度:刻度是不均勻的。刻度線從上到下,對應的液體密度越來越大,即密度計浸在液體中
的體積越小,液體密度越大。
2.浮力的四種計算方法:
①壓力差法:F^F向上-F向下(適用條件:已知或可以計算出上下表面的壓力)
②稱量法:F浮=6物產拉(適用條件:G物〉F?。?/p>
③阿基米德法:F浮排(適用條件:已知F浮、p液、V排中的兩個量,求另外一個量)
④平衡法:FMG物(適用條件:物體處于漂浮或懸浮時二力平衡,已知G物求F浮或者
已知F浮求G物)
第22頁共27頁
第四節(jié)神奇的升力
一、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流體:具有流動性的物體。
2、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小;流速小的位置,壓強
大。(流體流動時,應用的規(guī)律)
二'升力是如何產生的
1、升力:當上表面空氣流速比下表面快時,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從而形成了上下表面的任
力差,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
2、應用和例子:“倔強的紙片”、“不聽話的乒乓球”、“簡易噴霧器”、飛機等。
第十章從粒子到宇宙
第一節(jié)認識分子
一、德謨克里特猜想
1.德讀克里特猜想大塊的物體由極小的物質粒子組成,并命名為“原子”。
2.覆想是經驗素材和科學理論之間的一座橋梁,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二、什么是分子
1.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
(1)18n年,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伽德羅首次命名分子。
2.物體的組成:物體是由分子組成的。
三、分子的大小
1.分子的大?。褐睆綌盗考塴O-m(BPO.lnm)0
分子很小,普通顯微鏡無法觀察,一般需要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2.分子質量:數量級在10-26kg左右。
3.油膜法實驗:將少量油酸滴在水面上,通過體積除以面積,求出分子直徑的方法。
第二節(jié)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一、認識分子動理論
1.擴散: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會發(fā)生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1)固隹、液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急救知識模擬考試題(附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國如皋市服裝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市場發(fā)展?jié)摿︻A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粘土磚瓦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子詞典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MySQL數據庫應用實戰(zhàn)教程(慕課版)(第2版)實訓指導-6 MySQL高級特性
- 買賣合同分期還款協(xié)議書
- 四川省宜賓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含答案)
-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無聽力原文及音頻)
- 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高中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數學試卷(含部分答案)
-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湖南電焊考試題庫
- 2025至2030中國纖維素納米纖維(CNF)行業(yè)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檢驗標準管理辦法
- 2025年自考毛概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2026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詳細教學計劃
- 閥門維修協(xié)議書范本
- 安徽省安慶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數學試卷(含詳解)
- 常用干燥器簡介二李瑛化工傳熱設備與操作00課件
- DB32∕T 4514-2023 養(yǎng)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規(guī)范
- 2025年市政考試網絡資源試題及答案
- 高邊坡施工信息化管理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