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基礎(chǔ)鞏固對比閱讀拓展提升_第1頁
《孟子三章》-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基礎(chǔ)鞏固對比閱讀拓展提升_第2頁
《孟子三章》-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基礎(chǔ)鞏固對比閱讀拓展提升_第3頁
《孟子三章》-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基礎(chǔ)鞏固對比閱讀拓展提升_第4頁
《孟子三章》-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基礎(chǔ)鞏固對比閱讀拓展提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孟子三章》

第一課時:課內(nèi)文言鞏固

一、文學(xué)常識

《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rèn)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

共同編著的。《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xué)》《中庸》《論語》)。

孟子,名軻,鄒人(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之

后儒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文意梳理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

【注釋】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21環(huán))圍。

【譯文】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

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釋】1(池〕護城河。2(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3〔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譯文】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銳利,糧草也不是不充足,

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釋】11以)憑借,依靠。2〔固)鞏固。3(威)震懾;(兵革)泛指武器。

【譯文】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

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注釋】1]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21至)極點。31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

和母系親屬。4〔畔)同“叛”,背叛。

【譯文】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

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6]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注釋】1(故)所以。2〔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譯文】以全天下人都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內(nèi)外親屬都會叛離的人,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

定能取得勝利?!?/p>

【主旨】

文章借討論戰(zhàn)爭來論述推行仁政、贏得民心的重要性,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較,層

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三、課文探究

1.孟子認(rèn)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有哪三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天時、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句話中的三個小句子順序能否顛倒?

為什么?

不能顛倒?!坝蛎瘛钡健肮虈钡健巴煜隆笔侵螄捻樞?,必須做好前一個階段的事,才可能實現(xiàn)后

一個目標(biāo),它們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

3.孟子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暢達。請結(jié)合本文分析其語言特色。

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見,孟子的文章善于運用排比

句式,來增強議論說理的氣勢,讓文章論述更有說服力;由“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可知。孟子文章也能巧妙運用“非”和“不”的雙重否定句式來表示強烈的肯定語氣。多

個雙重否定句式的運用形成排比,更能有力地證明論點。除此以外,孟子由“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

矣,然而不勝者”得出“天時不如地利”的論點,由“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論點,這里善于借喻說理。論述通徹。觀點鮮明,有理有

據(jù),也是文章的一大語言特色。

四、知識盤點

(一)通假字

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異義

1.鴻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池,池塘

2.印革非不堅利也古義:兵器今義:軍人,軍隊

3.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古義:國防今義:國家

(三)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作動詞,限制在疆域內(nèi),居?。?/p>

2.困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作動詞,鞏固)

3.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詞作動詞,震懾)

(四)重要實詞

1.七里之郭(外城)

2.迪非不深也(護城河)

3.不革非不堅利也(泛指武器軍備)

4.委而當(dāng)之(放棄;離開)

5.得道者多助(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6.寡助之至(少;極點)

7.親戚畔之(內(nèi)外親屬)

五、鞏固練習(xí)

L通假字

親戚畔之同,意思是:

2.古今異義

親豚畔之古義:今義:和自己有血親或姻親關(guān)系的人

3.一詞多義

利天時不如地秒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重點實詞

(1)七里之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邛而攻之而不勝: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年單非不堅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

(5)零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點虛詞

(1)三里之城:一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_

多助W至: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天下之所順:一

(2)然而不勝者一得道春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環(huán)而攻之則不勝:夫環(huán)則攻之:__________________

6.重點句子翻譯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說明了什么?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jié)尾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畔叛背叛

2.內(nèi)外親屬

3.有利銳利

4.(1)外城(2)圍(3)護城河(4)泛指武器裝備(5)放棄;離開

5.(1)組詞,的;代詞,代指“這座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主謂間,取消句子

獨立性,無實義(2)……的原因;……的人(3)介詞,依靠,憑借(4)表轉(zhuǎn)折,去L表方

式或狀態(tài),可不譯

6.(1)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2)以全天下人都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內(nèi)外親屬都會叛離的人,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

能取得勝利。

7.用頂真的修辭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8.結(jié)尾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得道”“失道”對戰(zhàn)爭的決定意義,突出強調(diào)了“得道”即“人

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強調(diào)了施行“仁政”

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文意梳理

[1]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

【注釋】1〔發(fā)〕興起,指被任用?!搽祝╭uan)畝〕田地。2(舉)選拔、任用?!舶嬷彻湃酥Γ趦?/p>

塊夾板中間放土,再用杵(chU夯(hang)實。筑,搗土用的杵。3(士)士,獄官。舉于市,

從獄官手中釋放出來,進而得道任用。4(市〕集市。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從

獄官手里釋放出來才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提升為令尹,百里奚從奴隸市場里被秦穆公

贖買回來才登上相位。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釋】1(餓其體膚〕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2〔空(kong)乏其身)使他身處貧困之中。空乏,財資缺乏。

31行拂亂其所為)使他做事不順。拂,違背。亂,擾亂。4(動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

他的性格堅忍起來。5(曾(zeng)益)增加,曾,同“增

【譯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

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這些使用他內(nèi)心驚動,性情堅忍,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

能力。

【3】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注釋】1【恒過)常常犯錯誤。2(衡于慮)思慮堵塞。衡,同“橫”,梗塞、不順。31作)奮起,這里

指有所作為。41征)征驗,表現(xiàn)。(發(fā))顯露,流露?!灿鳎┝私?,明白。

【譯文】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

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注釋】11入)指在國內(nèi)。2〔法家拂(0)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

輔佐。3〔出)指在國外。4〔敵國)勢力、地位相當(dāng)?shù)膰摇常浩?,相?dāng)。

【譯文】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

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以后就會懂得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

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主旨】

本文體現(xiàn)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練出來的。在擔(dān)心害怕中生存發(fā)展,在安逸享樂中萎靡死亡。.

三、課文探究

1.文中列舉六個名人的事例在內(nèi)容和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連用六個名人的事例引出并論證生于憂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經(jīng)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觀點;運

用排比,同類并舉,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2.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2000多年后的今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名言能

引起你怎么的共鳴?

示例: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貪圖享樂;磨難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3.“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句式短促有力,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經(jīng)歷的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

折磨,表明作者的觀點:只有經(jīng)歷一番磨煉,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

4.孟子認(rèn)為,一個人的成長除了要經(jīng)歷客觀環(huán)境的磨煉,還需要哪些方面的磨煉?

主觀努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客觀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

的主觀。只有主觀磨礪了,才能有所作為。

5.有人認(rèn)為,90后是垮掉的一代,00后是被寵壞的一代。但當(dāng)新冠疫情來臨之際,他們不懼生死、沖鋒陷

陣,成為抗擊疫情的主力軍。從那一刻起,他們已不再是孩子,而是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的脊梁。結(jié)合本文

的觀點,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示例: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fēng)雨,見

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dān)當(dāng)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

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dǎo)致滅亡。(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可以疫情中

積極支援武漢的護士醫(yī)生,可以舉奧運會上勇奪金牌的楊倩、全紅嬋等奧運健兒。)

四、知識盤點

(一)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二)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懸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ü帕x;使……惑亂、迷惑今義:淫亂)

(3)傅說舉于服第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土(古義:獄官今義:軍人)

(5)住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古義:征驗,表現(xiàn)今義:走遠路(多石討伐)

(6)征于色,發(fā)于聲,面后臉(古義:了解,明白今義:比方)

(三)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空乏其身(空乏:使……經(jīng)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nèi))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人恒過(過:犯錯誤)

(四)一詞多義:

(1)發(fā):舜發(fā)于吠畝之中(被起用)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顯露)

(2)于:舜發(fā)于吠畝之中(介詞,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介詞,在)

拂:行拂亂其所為(fu,違背)入則無法家拂士(bi,同“弼”,輔佐)

(4)士: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五、鞏固練習(xí)

L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是:

(2)衡于慮同,意思是:

(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意思是: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一手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2)動詞的使動用法所以動心忍性:

(3)名詞作動詞人恒過:

(4)動詞作狀語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一詞多義

(1)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

(2)管夷吾舉于士:_______________入則無法家拂《:_______________

4.重點實詞

(1)舜發(fā)于映國之中:一(6)人怛過:一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一(7)衡于本:一

(3)百里奚舉于巾:________________(8)而后伊_

(4)必先苦其心志:(9)征于色:

(5)行拂亂其所為:(10)而后喻:

5.重點虛詞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2)入則無法家拂士:一

(3)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生于憂患畫死于安樂也:_________________

6.重點句子翻譯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3)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作者開篇一下子列舉了六位名人,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8.文章第②段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闡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參考答案】

1.(1)曾增增加⑵衡橫梗塞,不順⑶拂弼輔佐

2.(1)使……痛苦使……勞累使……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貧困

(2)使……受到震撼/使……堅忍起來(3)犯錯誤(4)在國內(nèi)在國外

3.(1)興起,這里指“被任用”顯露,流露(2)獄官賢士

4.(1)田地(2)選拔,任用(3)集市(4)內(nèi)心(5)違背,擾亂(6)常常

(7)思慮(8)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9)征驗,表現(xiàn)(10)了解,明白

5.(1)代詞,代指“他的”(2)表假設(shè),如果(3)表順承,就、才表并列,可不譯

6.(1)用這些使用他內(nèi)心驚動,性情堅忍,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

(2)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

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3)這樣以后就會懂得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滅亡的道理了。

7.他們都出身卑微,都經(jīng)歷過磨練,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yè)。作者列舉六位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

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人要成大器,擔(dān)負治國重任,必須經(jīng)受磨練,即憂患可以激人奮發(fā)有為,人才

是在逆境中造就的。這也為下文論理奠定了事實基礎(chǔ)。

8.運用排比修辭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寫了擔(dān)大任的人所經(jīng)歷的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從

而突出作者的觀點:艱苦磨難能培養(yǎng)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長人擔(dān)當(dāng)大任的能力。

《富貴不能淫》

二、文意梳理

[1]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注釋】1(景春)與孟子同時代的人,縱橫家。2(公孫衍(yan))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曾在秦國

為相,又曾佩五國相印。3(張儀)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王時為相,游說六國連橫以服

從秦國。4(誠)真正,確實。5(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61天下熄)指戰(zhàn)

爭停息,天下太平。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

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p>

[2]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注釋】11焉)怎么,哪里。2[丈夫之冠(guan))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行冠禮。

3(父命之)父親給以訓(xùn)導(dǎo)。命,教導(dǎo)、訓(xùn)誨。

【譯文】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xùn)

導(dǎo);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xùn)導(dǎo)。

【3】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注釋】1(戒〕告誡。下文的“戒”是謹(jǐn)慎的意思。2〔女家〕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3〔夫子)這里指丈夫。4〔正)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

【譯文】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

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4]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注釋】1(廣居)喻指“仁2〔正位)喻指“禮”。3(大道)喻指“義

【譯文】(大丈夫應(yīng)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一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一一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

路義?

【5】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注釋】1(與民由之)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21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譯文】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注釋】1(淫)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2(移)改變,動搖。這里是使動用法。

3〔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

【譯文】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有志

氣、有作為的男子。”

【主旨】

文章借助孟子和景春的談話,闡述了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為榮華富貴所誘惑,不為貧

賤困苦所改變,不為威脅暴力所屈服,不驕不餒,方成至人。

三、課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主要內(nèi)容:寫了景春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可以稱為大丈夫。

作用:引起下文的作用,為下文作鋪墊。

2.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樣子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quán)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dāng)權(quán)者。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quán)力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

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

所倡導(dǎo)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

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可列舉文天祥、魯迅、項羽等典型例子。

5.說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現(xiàn)實意義。

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zhǔn)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

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

的大丈夫。

四、知識盤點

(一)通假字

往之名家(“女”同“汝”,你)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木三本哉古義:有大志、有座位、有氣節(jié)的男子今義:已婚女子的配偶

2.于未學(xué)禮乎古義:尊稱,相當(dāng)于“您”今義:兒子

3.與民申之古義:遵從今義:緣由

(三)一詞多義

道:得道者多助(仁政)妾婦之道也(道理)獨行其道(道路)

(四)詞類活用

1.富貴不能?。ㄊ箘佑梅ǎ埂曰螅?/p>

2.貧賤不能將(使動用法,使……動搖)

3.威武不能儂(使動用法,使……屈服)

(五)重要實詞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調(diào)大丈夫哉(真正,確實)

2.是售得為名義本乎(怎么,哪里;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3.丈夫之冠也(名詞作動詞,行冠禮)

4.父何之(教導(dǎo)、訓(xùn)誨)

5.玻之曰(告誡)

6.必敬必戒(謹(jǐn)慎)

7.以順為無者(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

8.得志,與民申之(實現(xiàn);遵從)

五、鞏固練習(xí)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同,意思是:

2.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富貴不能?。?/p>

貧賤不能瞥:威武不能履:

3.一詞多義

(1)球之曰:必敬必腳

(2)妾婦之道也:行天下之大道:

(3)居天下之廣居:居天下之廣居:

(4)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得志,與民由之:

4.重點實詞

(1)公孫衍、張儀豈不雄大丈夫哉:

(2)安居而天下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丈夫之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愈之:___________________

(5)住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違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咽為E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點虛詞

(1)是蹲得為大丈夫乎:

(2)與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獨行基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丈夫申冠也:父命

妾婦衛(wèi)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6.重點句子翻譯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7.孟子為什么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8.孟子舉生活實例的目的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女汝你

2.使……迷惑;使……動搖;使……屈服

3.(1)告誡謹(jǐn)慎(2)道理,規(guī)則道路,喻指“義”(3)居住住宅,喻指“仁

(4)能,能夠?qū)崿F(xiàn)

4.(1)真正,確實(2)停息,太平(3)行冠禮(4)教導(dǎo)、訓(xùn)誨(5)到(6)丈夫(7)順從;常法

5.(1)怎么,哪里(2)和,跟,同(3)代詞,代指“自己的”

(4)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代詞,代指“男子”組詞,的

6.(1)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2)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有志氣、

有作為的男子。

7.孟子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biāo)準(zhǔn),他們所做的一

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dāng)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

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

搖、屈服。

8.孟子舉男子加冠、女子出嫁這樣的生活現(xiàn)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連此類常識都沒有呢?從論證方

法看,這句既是舉例論證,又是類比論證,以“女子”守禮教來類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第二課時:課內(nèi)外文言對比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習(xí)題。

【甲】富貴不能淫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孟子譯注》)

【乙】從容就義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目:“吾

事畢矣?!眴柺腥耸霝槟媳?,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wù)邿o不流涕。

(選自《先生全集》)

【注釋】①自贊:自我總結(jié)。②庶幾:差不多。③觀者如堵:圍觀人的多得像一道墻。

【參考譯文】文天祥將被押出監(jiān)獄前,就寫下遺書自我總結(jié),桂在衣帶間。那文詞寫著:“孔子說殺身

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因為)已經(jīng)盡了人臣的責(zé)任,所以達成了仁德。讀古代圣賢的書,所學(xué)的(不是

成仁取義的事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他被)押過集市時,精神得意,如

往常一樣。圍觀的人多得像一道墻。即將受刑時,他不慌不忙地向執(zhí)刑的官吏說:“我的事都已經(jīng)做完了。”

問集市上(圍觀)的人何處是南,何處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來傳

令)讓行刑停止,到達時(文天祥)已經(jīng)死了??吹?、聽到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

1.下列加點詞解釋的有誤一項是()(2分)

A.貧賤不能移(移動)B.見聞?wù)邿o不流涕(眼淚)

C.此之謂大丈夫(稱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2.以甲、乙兩文為據(jù),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甲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行文流暢,富有氣勢。

B.文天祥臨刑之際自作絕筆,系之衣帶間,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認(rèn)為大丈夫應(yīng)該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見聞?wù)邿o不流涕”一句,描繪“觀者”的反應(yīng),是為了表現(xiàn)他們的痛惜之情。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文。(4分)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孟子關(guān)于“大丈夫”的著名論斷,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3分)

1.A【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重點文言詞語意思的把握:A項,“移”在這里是“動搖”的意思。

2.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項,“是為了表現(xiàn)他們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誤,應(yīng)是:為

了表現(xiàn)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氣節(jié)。

3.(1)富貴不能使他驕狂,貧賤不能改變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2)問集市上(圍觀)的人何處是南,何處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4.文天祥被俘后面對死亡,面對威逼利誘,一身浩然正氣,從容就義,正是孟子“大丈夫”論斷中“威武

不能屈”的體現(xiàn)。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意的理解。孟子口中的“大丈夫”只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文天祥從容就義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習(xí)題。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貞觀①初,太宗謂侍臣日:“為君之道,必須先存②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

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著耽③嗜滋味,玩悅聲色,所

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jǐn)_生人?!必懹^六年,太宗謂侍臣日:“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敞④”,不

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

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⑥”。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

【注釋】①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②存:撫恤。③耽:沉溺。④敞:通“蔽”。⑤九重:深宮之內(nèi)。

⑥存意:用心操勞國事。

【參考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做國君所應(yīng)當(dāng)遵循的原則,必須首先關(guān)心百姓。如果用

損害百姓的辦法來滿足自身的享樂,那就像從自己腿上割肉來充饑一樣,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再說,

我從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求。常常思索使人身體受到損害的原因不在別的,都是由于自己貪欲才釀成的災(zāi)禍。

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聲色,那么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損害也就越大,這樣既妨害國家大事,

又?jǐn)_亂百姓。"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古代的昏君,他們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

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敗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過錯,于是漸漸導(dǎo)致國滅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宮之內(nèi),

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們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為國家太平,邊疆安寧,

就不用心操勞國事了?!?/p>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俄其體膚:(2)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斷

(3)猶割眩以咦腹:(4)若耽哈滋味:

2.給[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用“/”在句中標(biāo)出。(限劃2處,2分)

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3.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人恒過,然后能改。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

4.[甲][乙]兩文從個人發(fā)展與國家興亡的角度闡述了治國之道。[甲]文強調(diào)國家興盛內(nèi)要有“

",外要有“";[乙]文強調(diào)為君之道,首先是“”其次是

“",還要廣開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4分)

5.[甲]文畫波浪線部分從正面人手運用了論證方法,[乙]文畫波浪線部分從反面著筆運

用了論證方法。(2分)

1.①使……饑餓;②知曉,明白;③大腿;④愛好。

2.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3.(1)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重點詞語有:恒,常常,總是。過,過錯,過失。)

(2)古代的昏君,他們的耳目都受到蒙蔽。(重點詞語有:其,代詞,指昏君。皆,全,都。為,表示

被動。蔽,被蒙蔽。)

4.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存百姓不敢縱逸

【解析】根據(jù)“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國家興盛內(nèi)要有“法家拂士”,外要

有“敵國外患”;根據(jù)“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

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可知,乙文強調(diào)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

其次是“不敢縱逸”,還要廣開言路,居安思危。

5.舉例比喻

【解析「'舜發(fā)于吠畝之中……百里奚舉于市”是列舉舜等人的事例來證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

道理,運用的是舉例論證的方法?!叭魮p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把損害百姓利益滿足

自己的欲望的行為比作割大腿上的肉充饑,論證了存百姓的重要意義,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習(xí)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

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個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除,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呼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

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

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擴④也。”

(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上》,有刪改)

【注釋】①指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同“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墳(kuang):原野。

【參考譯文】孟子說:“夏桀、商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百姓;他們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

為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是有辦法的,得到百姓,就會得到天下;得到百姓也是有辦法的,得到人民的心,

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得到人民的心也是有辦法的,人民所想要的就要給他們,并使他們有一定的聚集,

人民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給他們,不過如此罷了。人民之歸向于仁愛,就像水向低處流,野獸喜歡跑在曠

野一樣?!?/p>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具體含義。(4分)

(1)寡助之至:(2)親戚畔之:

(3)所惡勿施爾也:(4)獸之走曠:

2.甲文認(rèn)為“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將這個句子寫在下面,并加以翻譯。(3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繪。乙文中的這個句子是:

o(2分)

4.乙文中說到的“桀、紂”,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來解釋就是:

o(2分)

5.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4分)

1.(1)至,極點。(2)畔,同“叛”,背叛。(3)所惡,所厭惡的東西(事情)(4)走,跑。

2.句子: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己,戰(zhàn)就一定勝利。

3.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始也。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5.不一樣,甲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

法、途徑。

第三課時:課外文言文拓展提升

(-)

房玄齡,齊州臨淄人也。初仕隋,為隰城尉。羊事,除名徒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

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遂警羯心力。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

金寶,玄齡獨先收入物,致三幕府,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港相申結(jié),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記室,兼陜東

道大行臺考功郎中。玄齡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記。隱太子、巢刺王以玄齡及杜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

三。諳之高祖,由是與如晦并遭驅(qū)斥。及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召玄齡、如晦,令彳道士服,潛引入^謀

議。及事平,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左庶子。貞觀元年,遷中書令。三年,拜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封

梁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既總?cè)伟偎?,虔恭夙夜,盡心羯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

達吏事,飾以文學(xué),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疏賤。論者稱

為良相焉。

太宗又嘗追思王業(yè)之艱難,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鳳賦》》自喻,因賜玄齡,其見稱類如此。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

【參考譯文】

房玄齡,山東臨淄人。在隋朝為官時擔(dān)任隰城的縣尉。后來因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職,派遣到上郡為

官。一次,唐太宗到陜西巡游,房玄齡聽說后就到軍營門口拜會。唐太宗對他一見如故,任命他為渭北道

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蒙受知遇之恩,決心涌泉相報。當(dāng)時,每次打了勝仗,大家都忙著各處搜集財寶,

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zhàn)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jié)為朋友,共同為

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擔(dān)任秦王府記室,兼任陜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在秦王府十幾年,都擔(dān)任記室

一職。當(dāng)時的太子和巢刺王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懷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惡語中傷,

于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遭到了打擊排斥。后來太子發(fā)動叛亂,李世民秘密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

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將他們帶入內(nèi)宮商議對策。叛亂平定之后,李世民成為東宮太子,就請房玄齡擔(dān)任

太子左庶子。貞觀初年,李世民提升他為中書令。貞觀三年,又封他為尚書左仆射。同時,命他撰寫國史,

封為梁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為負責(zé)百官的任命,責(zé)任重大,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在政務(wù)上

出現(xiàn)半點閃失。(房玄齡)聽聞別人有長處,就像自己也有一樣(從不嫉妒)。他通曉吏事富有才識,撰寫

的國史文采出眾,審定的法令寬容公平。他對人從不求全責(zé)備,不以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去苛求別人,不分親疏貴

賤,一視同仁,因此被眾人贊譽為良相。

唐太宗回顧曾經(jīng)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歲月,良臣輔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勛,不禁感慨萬千,于是寫下《威鳳

賦》來自比,并賜給房玄齡,由此可見他們君臣之間深厚的情誼。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dāng)事,除名徙上郡坐:因犯法而獲罪。

B.遂常竭心力罄:用盡。

C.與之潸相申結(jié)潛:暗中。

D.令衣道士服衣:衣服。

2.把文言文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隱太子、巢刺王以玄齡及杜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

(2)聞人有善,若己有之。

3.唐太宗為什么作《威鳳賦》?請根據(jù)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1.D【解析】句子意思是:讓他們穿上道士的衣服。衣: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衣:衣服”解釋錯誤。

2.(1)隱太子、巢刺王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被太宗親近并禮遇,非常討厭他們。

(1)重點詞:“為……所”,表被動,被;“親禮”,親近并禮遇;“惡”,討厭。

(2)(房玄齡)聽聞別人有長處,就像自己也有一樣(從不嫉妒)。

(2)重點詞:“聞”,聽聞;“善”,長處;“若”,好像。

3.(1)追憶建立王業(yè)的艱難;(2)表達對功臣的感激之情;(3)以威鳳自比。

【解析】依據(jù)原文“太宗又嘗追思王業(yè)之艱難”可知,唐太宗作《威鳳賦》的原因之一是唐太宗回顧曾經(jīng)

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歲月,有感而發(fā);依據(jù)原文“佐命之匡弼”可知,唐太宗作《威鳳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