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_第1頁
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_第2頁
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_第3頁
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_第4頁
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烹飪基礎技能知識問答50題(含答案)1.切配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切配需遵循四個核心原則:一是形狀統(tǒng)一,同一份菜肴中主料與配料的切配形狀(如絲、片、塊)需協(xié)調,避免主配料形狀差異過大影響口感;二是大小一致,食材切割的體積需均勻,確保加熱時成熟度一致,例如土豆絲應控制在0.3厘米×0.3厘米×5厘米左右;三是生熟分開,生肉與熟食、生食蔬菜與即食食材需使用不同刀具和砧板,防止交叉污染;四是主配協(xié)調,主料占比通常為60%-70%,配料起襯托作用,突出主料風味(如魚香肉絲中肉絲為主,木耳、胡蘿卜絲為配)。2.直刀法與斜刀法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直刀法運刀方向與砧板垂直,刀刃直接向下切割,適用于質地脆嫩或軟韌的食材(如切土豆絲、雞胸肉片),常見有切、剁、砍三種細分;斜刀法運刀方向與砧板呈45°-60°角,分為正斜刀(刀背向里傾斜,刀刃向外,用于片魚片、黃瓜片)和反斜刀(刀背向外傾斜,刀刃向里,用于切洋蔥、茭白等需增大受熱面積的食材)。直刀法側重精準分割,斜刀法側重調整食材形態(tài)以優(yōu)化烹飪效果。3.食材“絲、丁、塊”的常規(guī)規(guī)格是多少?絲:粗絲0.5厘米×0.5厘米×5-7厘米(如牛肉絲),細絲0.2-0.3厘米×0.2-0.3厘米×5-7厘米(如土豆絲);?。河山z改刀而成,1厘米×1厘米×1厘米(如土豆?。┗?.8厘米×0.8厘米×0.8厘米(如胡蘿卜?。?;塊:菱形塊3厘米×2厘米×0.5厘米(如菱形黃瓜塊),滾刀塊3-4厘米見方(如蘿卜滾刀塊),具體規(guī)格需根據(jù)食材質地調整(如嫩豆腐塊宜小,老豆腐可稍大)。4.如何判斷刀具是否鋒利?可通過三種方法測試:一是輕切生洋蔥,鋒利刀具能輕松切斷且洋蔥不易滑動;二是用拇指輕觸刀刃(注意安全),鋒利刀刃會有輕微“掛手”感;三是將頭發(fā)絲垂直放于刀刃上,輕吹氣,鋒利刀具可將頭發(fā)絲切斷。若切菜時需用力按壓或食材出現(xiàn)“擠扁”現(xiàn)象,說明刀具需打磨。5.磨刀時“前推后拉”的正確手法是怎樣的?磨刀需使用磨刀石(粗石開刃,細石拋光),先在石面淋水潤滑。握刀姿勢為拇指與食指輕捏刀背前端,其余三指托住刀身;磨刀時刀刃與石面呈15°-20°角(家用刀常用角度),先向前推磨(刀根到刀尖),再向后拉磨(刀尖到刀根),每面各磨10-15次。注意保持角度穩(wěn)定,避免刀刃局部過薄。最后用細石重復步驟拋光,完成后用濕毛巾擦拭刀面去屑。6.火候分為哪幾類?各自適用的烹飪場景是什么?火候按火力大小分為四類:大火(武火),火焰高而穩(wěn)定,鍋邊有大量熱空氣流動,適用于爆炒(如青椒炒肉)、焯水(快速定型);中火(文武火),火焰較低,鍋心微亮,適用于煎(煎魚)、燒(紅燒類菜肴);小火(文火),火焰小且搖晃,僅鍋心發(fā)熱,適用于慢燉(燉雞湯)、熬粥;微火(余火),火焰僅能維持,適用于保溫(如煨湯)或熬制醬料(如熬糖色后期)。7.如何通過觀察油面判斷油溫?油溫可分為四個階段:一二成熱(30-60℃),油面無變化,無青煙,插入筷子無反應,適用于滑油(如滑蝦仁);三四成熱(90-120℃),油面微有波動,無青煙,筷子插入周圍有少量小氣泡,適用于炒肉片、炸花生米;五六成熱(150-180℃),油面有明顯波紋,邊緣微冒青煙,筷子插入周圍有密集氣泡,適用于炸薯條、煎魚;七八成熱(200-240℃),油面劇烈波動,大量青煙,筷子插入氣泡迅速消失,適用于復炸(如炸雞塊二次定型)。8.為什么煎魚時容易破皮?如何避免?破皮主因:魚身未擦干(水分遇油爆濺導致脫落)、鍋未燒透(冷鍋下油易粘)、魚皮未腌制(蛋白質未凝固)。解決方法:①魚處理干凈后用廚房紙吸干表面水分;②熱鍋涼油法:鍋燒至冒煙后倒入油,快速轉動鍋使油均勻裹滿內壁,倒出熱油后重新加冷油(形成油膜防粘);③魚皮用少量鹽、料酒腌制10分鐘,或拍一層薄淀粉(淀粉遇熱形成保護層);④煎制時先大火將魚皮定型(約1分鐘),再轉中火慢煎,期間不要頻繁翻動。9.焯水的作用有哪些?不同食材焯水需注意什么?焯水作用:去除雜質(如肉類血沫)、縮短烹飪時間、固定顏色(如蔬菜護綠)、去除異味(如內臟腥臊)。-畜肉類(豬肉、牛肉):冷水下鍋,加姜片、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凈浮沫,撈出用溫水沖洗(避免遇冷收縮變硬);-禽類(雞、鴨):需加蔥段、花椒,水沸后煮3-5分鐘至表面變色即可,避免過度加熱導致肉質變柴;-蔬菜類(菠菜、西蘭花):沸水下鍋,加少許鹽和油(鹽增底味,油鎖住葉綠素),焯水時間控制在30秒內(綠葉菜)至2分鐘(根莖類),撈出后立即過冷水(保持脆嫩);-豆制品(百葉、豆腐):沸水下鍋加少許鹽,煮1-2分鐘去除豆腥味,避免冷水下鍋導致碎裂。10.如何判斷肉類是否焯透?觀察三點:①肉表面完全變色(生肉粉紅/紅色轉為灰白/淺褐);②肉邊緣無血水滲出;③用筷子輕扎肉厚處,能輕松扎入但略有阻力(完全熟透會過于松軟)。若焯水后肉內部仍有血絲,需延長1-2分鐘;若肉已緊縮變硬,說明焯水過度,需調整時間。11.干貨漲發(f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適用于哪些食材?-冷水漲發(fā):利用冷水滲透使干貨吸水膨脹,適用于質地較軟、營養(yǎng)易溶的食材(如木耳、香菇、竹蓀)。需提前浸泡4-8小時(木耳2-3小時即可),中途換水2-3次去除雜質;-熱水漲發(fā):分溫水(40-60℃)和沸水(80-100℃),溫水適用于需緩慢漲發(fā)的食材(如黃花菜),沸水適用于質地緊密的干貨(如海參、魷魚)。海參需沸水煮30分鐘后燜2小時,重復2-3次至柔軟;魷魚用沸水燙10秒后燜30分鐘,避免過度加熱導致收縮;-堿水漲發(fā):用食用堿(碳酸鈉)與水按1:20調配,適用于質地堅硬的干貨(如蹄筋、魚唇)。蹄筋需先用冷水浸泡2小時,再放入堿水浸泡4-6小時,撈出用清水反復沖洗至無堿味;-蒸發(fā):利用蒸汽使干貨漲發(fā),適用于高檔食材(如干貝、魚翅)。干貝用溫水泡軟后加姜片、料酒,蒸30分鐘至松散;魚翅需先熱水泡2小時,再蒸1.5小時至柔軟。12.蔬菜焯水后為什么要過冷水?過冷水有三個作用:①快速降溫停止加熱,避免過度熟軟(如西蘭花焯水后過冷水能保持脆嫩口感);②鎖住顏色,葉綠素在高溫下易分解,冷水能固定綠色(菠菜焯水后過冷水更翠綠);③去除表面多余水分,避免后續(xù)烹飪時出水稀釋調味(如涼拌黃瓜焯水后過冷水,涼拌時不易出水)。注意過冷水需用流動的自來水或冰水,效果更佳。13.如何處理山藥、芋頭等食材導致的手部瘙癢?瘙癢是因食材中的皂角素或植物堿刺激皮膚。處理方法:①處理前戴手套;②若已瘙癢,立即用白醋涂抹手部(酸堿中和),或用熱水浸泡(50℃左右,促進皂角素分解);③用食鹽搓洗手部(鹽粒摩擦去除殘留汁液),再用清水沖洗。切山藥時可先蒸2分鐘(破壞皂角素)再去皮,能有效避免瘙癢。14.如何讓涼拌菜更入味?關鍵在“先腌后拌”:①蔬菜(如黃瓜、萵筍)切好后加少許鹽腌制10分鐘,殺出水分(避免涼拌時出水);②葷菜(如雞絲、牛肉)需提前用生抽、料酒、姜末腌制15分鐘入味;③調味順序:先加液體調料(生抽、醋),再加固體調料(糖、鹽),最后加油類(香油、辣椒油),防止鹽分過早析出水分;④拌制時用筷子從下往上翻拌(避免壓碎食材),或用手抓拌(溫度更均勻,入味更快);⑤冷藏靜置10-15分鐘(低溫促進調料滲透),口感更佳。15.糖在烹飪中的作用有哪些?糖不僅是甜味劑,還有四大作用:①提鮮,糖能中和食材中的苦味(如炒苦瓜加少許糖),增強鮮味(紅燒肉加糖后更醇厚);②上色,高溫下糖發(fā)生焦糖化反應(如炒糖色),為菜肴賦予紅潤光澤(如糖醋排骨);③保水,糖能鎖住食材中的水分(如烤雞翅刷糖水,肉質更嫩);④調節(jié)質地,糖可延緩蛋白質凝固(如蒸雞蛋加少許糖,蛋羹更細膩)。注意用量需控制,過量會掩蓋其他風味。16.如何區(qū)分“生抽”與“老抽”?使用場景有何不同?生抽顏色淺(淺紅褐色)、味道鮮(含氨基酸態(tài)氮更高)、咸味適中,主要用于提鮮調味(如涼拌、炒菜起鍋前淋入);老抽顏色深(深褐帶光澤)、味道偏甜、黏稠度高,主要用于上色(如紅燒、鹵味調色)。需注意:老抽不宜過早加入(高溫久煮會變苦),生抽可在烹飪初期或后期使用(前期提鮮,后期補味)。17.如何判斷鹽是否添加過量?可通過“嘗味法”和“觀察法”:①嘗味:取少量菜肴湯液滴在舌尖(避免燙傷),若舌尖立即感到強烈咸味且無回甘,說明過咸;②觀察:若食材表面有鹽粒未溶解(如涼拌菜),或湯汁冷卻后析出白色結晶(如燉菜),說明鹽量超標。補救方法:加少量糖中和咸味(糖與鹽的比例約1:5),或加入吸水食材(如土豆、豆腐)吸收多余鹽分(燉菜適用)。18.勾芡的作用是什么?常見的勾芡類型有哪些?勾芡是利用淀粉遇熱糊化的特性,使湯汁濃稠附著在食材上。作用:①提升口感(湯汁包裹食材更滑潤);②鎖住營養(yǎng)(減少汁液流失);③美化色澤(湯汁光亮有光澤)。常見類型:①包芡(緊汁亮芡),淀粉與水比例1:3,濃稠度高,湯汁完全包裹食材(如魚香肉絲);②流芡(琉璃芡),淀粉與水比例1:5,濃稠度適中,湯汁能緩慢流動(如燴菜);③薄芡(奶湯芡),淀粉與水比例1:8,湯汁略稠(如蛋花湯);④明油芡,勾芡后淋少許香油(如紅燒魚,增加光澤)。19.勾芡時淀粉與水的比例如何掌握?需根據(jù)菜肴類型調整:①爆炒類(如魚香肉絲):1勺淀粉(約10克)加3勺水(約30毫升),起鍋前淋入快速翻炒,使湯汁濃稠包裹食材;②燒菜類(如紅燒肉):1勺淀粉加5勺水,在湯汁收至1/3時勾芡,避免過稠;③湯類(如西紅柿雞蛋湯):1勺淀粉加8勺水,水沸后淋入,攪拌至湯汁呈半透明狀即可。注意淀粉需提前用冷水調開(避免結塊),高溫時沿鍋邊淋入(均勻受熱)。20.如何避免淀粉糊化后變稀?糊化后變稀主因:淀粉用量不足、加熱時間過長(淀粉分子斷裂)、酸性環(huán)境(酸會分解淀粉)。解決方法:①按比例添加淀粉(參考第19題);②勾芡后快速翻炒(10-15秒內完成),避免久煮;③酸性菜肴(如糖醋排骨)需增加淀粉用量(比常規(guī)多20%),或使用耐酸的玉米淀粉(比土豆淀粉更穩(wěn)定);④若已變稀,可重新調少量淀粉水補勾一次。21.蒸菜時“開水上籠”與“冷水上籠”有何區(qū)別?-開水上籠:水沸后放食材,適用于需快速定型的菜肴(如蒸雞蛋、清蒸魚)。高溫蒸汽能瞬間鎖住食材表面蛋白質,防止水分流失(雞蛋更嫩,魚肉更鮮);-冷水上籠:食材與水同時加熱,適用于需緩慢成熟的菜肴(如粉蒸肉、包子)。緩慢升溫使熱量均勻滲透(粉蒸肉的米更易吸收肉汁,包子皮更松軟)。注意:蒸海鮮(如蝦、蟹)必須開水上籠(避免肉質變柴),蒸面食(如饅頭)需冷水上籠(避免表面結皮)。22.如何判斷蒸菜是否成熟?不同食材判斷方法不同:①魚類(如鱸魚):用筷子輕扎魚身最厚處(靠近尾部),能輕松穿透且無血水滲出;②肉類(如排骨):筷子能扎入骨髓(約2秒無阻力);③雞蛋(水蒸蛋):表面凝固無液體流動,邊緣微鼓;④面食(如包子):體積膨脹1.5倍,表面光滑不塌陷;⑤蔬菜(如南瓜):用叉子輕戳,能輕松插入。蒸制時間需根據(jù)食材大小調整(如1斤鱸魚蒸8-10分鐘,2斤需12-15分鐘)。23.燉煮時“一次加足水”的原因是什么?燉煮過程中若中途加水(尤其是冷水),會導致溫度驟降,食材表面蛋白質遇冷收縮,內部營養(yǎng)難以析出(如雞湯中途加冷水,湯會變渾濁且味道變淡)。同時,冷水會使肉質變硬(如紅燒肉中途加水,肉易柴)。正確做法:燉煮前估算用水量(食材與水比例約1:1.5-2),若需補水需加熱水(與湯溫相近),且補水量不超過原湯的1/3。24.如何讓燉出的湯更清澈?關鍵在“去凈血沫”和“控制火候”:①肉類焯水時冷水下鍋,大火煮沸后撇凈浮沫(需撇3-4次,至湯面無雜質);②燉湯時先大火煮沸(10分鐘),再轉最小火保持微沸(避免翻滾沖散肉渣);③使用砂鍋或陶瓷鍋(導熱均勻,減少雜質析出);④避免過早加鹽(鹽會使蛋白質凝固,導致湯渾濁),可在出鍋前10分鐘添加。25.煎蛋時如何讓蛋白邊緣酥脆、蛋黃流心?步驟:①鍋燒至微熱(手放鍋上方有溫熱感),加少許油(用廚房紙抹勻,避免過多);②雞蛋打入碗中(避免蛋殼混入),輕輕倒入鍋中;③大火加熱10秒(固定蛋白邊緣),轉小火慢煎(保持蛋黃液態(tài));④用鍋鏟將邊緣未凝固的蛋白向中間推(形成整齊邊緣);⑤待蛋白邊緣金黃酥脆(約2分鐘),沿鍋邊淋1-2勺熱水(利用蒸汽加熱蛋黃底部,避免焦糊);⑥加蓋燜10秒(利用余溫加熱蛋黃),即可出鍋。26.如何處理冷凍肉類以減少營養(yǎng)流失?冷凍肉需緩慢解凍:①冷藏解凍(最推薦):提前12-24小時將肉從冷凍層移至冷藏層(0-4℃),讓冰晶緩慢融化,減少細胞液流失(營養(yǎng)保留率90%以上);②冷水浸泡:用密封袋裝好肉,浸入冷水(每30分鐘換水),2-4小時可解凍(避免肉直接接觸水導致營養(yǎng)溶出);③微波解凍:使用“解凍模式”,分階段加熱(如先2分鐘,停頓1分鐘再加熱),避免局部過熱。解凍后需立即烹飪,不可反復冷凍。27.如何判斷面粉的筋性?不同筋性面粉的適用場景是什么?面粉筋性由蛋白質含量決定:①高筋面粉(蛋白質12%-15%):顏色較深,抓握后松開不易成團,適用于需強韌性的面食(如面包、面條);②中筋面粉(蛋白質9%-12%):顏色乳白,抓握后成團但輕壓易散,適用于家常面食(如饅頭、包子);③低筋面粉(蛋白質7%-9%):顏色雪白,抓握后易成團且不易散開,適用于需松軟的糕點(如蛋糕、餅干)??赏ㄟ^“手捏法”判斷:取少量面粉捏緊,松開后成團不散為低筋,成團輕壓即散為中筋,不易成團為高筋。28.發(fā)面時酵母與面粉的比例是多少?如何判斷面團是否發(fā)酵完成?常溫(25℃左右)發(fā)面:酵母與面粉比例為1:500(500克面粉用1克酵母),若溫度較低(15℃)需增加至1:300(500克面粉用1.5-2克)。判斷發(fā)酵完成:①體積膨脹至原來的2-2.5倍;②用手指蘸面粉插入面團,孔洞不塌陷、不回縮;③撕開面團,內部呈均勻蜂窩狀(孔眼大小如黃豆)。若發(fā)酵過度(酸味重),可加少許小蘇打(中和酸味)后重新揉勻;若發(fā)酵不足(體積小、無蜂窩),需延長30分鐘或提高環(huán)境溫度(如放溫水鍋上)。29.如何防止煮餃子破皮?需注意三點:①煮水要多(水量為餃子的5倍以上),水沸后加少許鹽(增加水的沸點,使餃子皮更緊實);②餃子下鍋后用漏勺輕推(防止粘底),大火煮沸后加1-2次冷水(每次半碗),重復2-3次至餃子浮起(皮透明、餡熟透);③撈餃子時用漏勺輕舀(避免戳破),盛在抹油的盤子里(防粘)。若餃子皮太薄易破,可在和面時加1勺淀粉(增加韌性)。30.制作蛋炒飯時如何讓米飯顆顆分明?關鍵在“米飯預處理”和“火候控制”:①米飯需提前蒸制(水米比1:1.2,避免過軟),冷卻后冷藏4小時(淀粉老化,更易散開);②炒飯前將米飯用手搓散(避免結塊);③鍋燒至冒煙(高溫防粘),加少許油潤鍋,倒出后重新加冷油(熱鍋涼油法);④打入雞蛋快速劃散(成小顆粒),立即下米飯大火翻炒(利用高溫讓米粒表面水分蒸發(fā));⑤加調料(鹽、醬油)后轉中火翻炒(避免焦糊),最后淋少許香油(增加光澤,防止粘連)。31.如何去除魚類的土腥味?土腥味主要來自魚體的側線(黏液腺)和腹腔內的黑膜。處理方法:①刮凈魚鱗后,用刀背刮去側線(魚身兩側各有一條細線)上的黏液(用鹽搓洗更徹底);②剪開魚腹后,用小勺刮凈腹腔內的黑膜(黑膜是腥味的主要來源);③用料酒、姜片、蔥段腌制15分鐘(料酒中的乙醇能溶解腥味物質,姜蔥的揮發(fā)油可掩蓋異味);④烹飪時加醋(醋與腥味物質反應生成無味的酯類)或胡椒粉(辛辣味中和土腥)。32.如何讓油炸食品更酥脆?需掌握“高溫定型、低溫炸熟、復炸增脆”三步驟:①食材表面裹糊(如面粉+淀粉+泡打粉=1:1:0.1,加少許油更酥脆)或拍干淀粉(形成保護層);②第一次炸:六成熱油溫(180℃)下鍋,炸至表面金黃(約2分鐘),撈出瀝油(定型);③第二次炸:油溫升至八成熱(220℃),復炸30秒(逼出內部油脂,表皮更脆);④炸好后放在吸油紙上(避免油脂回軟),趁熱食用(冷卻后淀粉回生會變軟)。注意:裹糊需均勻,避免過厚(易軟)或過?。ㄒ捉梗?。33.如何判斷面包是否烤熟?可通過三種方法:①敲打法:輕敲面包表面,發(fā)出“咚咚”的空洞聲(未熟為“撲撲”悶響);②看顏色:表皮呈均勻棕紅色(淺色為未熟,焦黑為過熟);③插簽法:用牙簽插入面包中心,拔出后無濕面糊附著(有面糊需繼續(xù)烤)。家用烤箱需注意溫度校準(實際溫度可能與設定有偏差),可提前用溫度計測量。34.如何處理榴蓮、洋蔥等氣味濃烈的食材殘留氣味?①榴蓮:用檸檬片擦拭接觸過的容器(檸檬酸中和異味),或用茶葉水浸泡(茶葉吸附異味);②洋蔥:切洋蔥時在旁邊放一碗水(水吸收揮發(fā)性硫化物),切完后用白醋洗手(醋酸中和異味);③通用方法:用小蘇打水(1:10)擦拭臺面或容器(小蘇打吸附異味),或點燃一根蠟燭(燃燒分解異味分子)。35.如何讓涼拌木耳更爽脆?關鍵在“泡發(fā)和焯水”:①木耳用冷水泡發(fā)(3-4小時,避免熱水泡發(fā)導致軟爛),泡發(fā)后撕成小朵(增大受熱面積);②焯水時水沸后加少許鹽和油(鹽增底味,油保持色澤),下木耳煮1-2分鐘(徹底殺菌),撈出立即過冰水(冷水降溫不夠,冰水能快速收縮細胞,更脆);③涼拌時加少許糖(糖能提升脆感)和白醋(醋酸刺激細胞收緊),最后淋香油(鎖住水分)。36.如何判斷蜂蜜是否變質?變質蜂蜜會出現(xiàn)以下特征:①氣味變酸(正常蜂蜜有花香味,變質后有酒精味或酸味);②質地變?。ㄕ7涿垧こ恚冑|后因酵母發(fā)酵產生水分,流動性增強);③表面有氣泡(酵母分解蜂蜜中的糖分產生二氧化碳);④顏色變深(高溫或長期存放導致美拉德反應)。若出現(xiàn)以上任意一點,說明蜂蜜已變質,不可食用。37.如何保存新鮮蔬菜以延長保鮮期?①葉菜類(菠菜、生菜):用廚房紙包裹(吸收水分),裝入保鮮袋(留小孔透氣),冷藏保存3-5天;②根莖類(土豆、胡蘿卜):用報紙包裹(避光防發(fā)芽),放陰涼干燥處(避免冷藏,低溫會使土豆變甜);③菌菇類(香菇、平菇):不水洗(水分加速腐爛),用保鮮袋松口包裝,冷藏保存2-3天;④豆類(豆角、荷蘭豆):掐去兩端(減少呼吸作用),裝入保鮮袋密封,冷藏保存5-7天。注意:所有蔬菜需與蘋果、香蕉分開存放(乙烯氣體加速成熟腐爛)。38.如何讓煮出來的玉米更甜?①選新鮮玉米(顆粒飽滿、苞葉嫩綠),剝去外層老葉,保留2-3層嫩皮(鎖住水分和甜味);②煮玉米時用冷水下鍋(熱水會破壞酶活性,影響糖分轉化),加少許鹽(鹽能抑制玉米中的淀粉酶,減少糖分分解)和糖(500克水加1勺糖,提升甜味);③水沸后煮10-15分鐘(甜玉米10分鐘,糯玉米15分鐘),關火后燜5分鐘(利用余溫讓糖分滲透);④撈出后立即用冷水沖涼(停止加熱,鎖住甜味)。39.如何處理螃蟹以避免煮后掉腿?掉腿主因是螃蟹在煮制時掙扎導致。解決方法:①煮前將螃蟹放入冰箱冷凍10分鐘(低溫麻醉,減少活動);②用棉線將螃蟹腿綁緊(固定肢體);③水沸后加少許白酒(酒精讓螃蟹昏迷),將螃蟹腹部朝上放入(避免蟹黃流出);④大火煮10-15分鐘(根據(jù)大小調整),中途不要開蓋(溫度波動引發(fā)掙扎);⑤煮好后關火燜3分鐘再撈出(避免溫差過大導致殼肉分離)。40.如何讓煮雞蛋更容易剝殼?①煮蛋時水要沒過雞蛋(至少2厘米),加少許鹽和醋(鹽增加水的密度,防止雞蛋破裂;醋軟化蛋殼);②水沸后轉中火煮8分鐘(大火易煮裂),關火后燜2分鐘(利用余溫煮透);③撈出后立即放入冰水(溫差使蛋白收縮,與蛋殼分離),浸泡5分鐘;④剝殼時從雞蛋小頭(氣室所在)敲裂,沿裂縫剝(氣室處殼與蛋白間隙大,易剝離)。41.如何判斷黃油是否打發(fā)到位?打發(fā)黃油(用于烘焙)需達到“顏色變淺、體積膨大、質地蓬松”的狀態(tài):①顏色:從深黃色變?yōu)闇\乳黃色(脂肪晶體破壞,空氣進入);②體積:膨脹至原來的1.5倍(用刮刀測量高度變化);③質地:用刮刀挑起黃油,呈“羽毛狀”低落(無顆粒感,光滑細膩);④溫度:黃油需軟化至25℃左右(用手指輕按能留下指?。?,溫度過低(硬)打發(fā)困難,過高(軟)會出油。42.如何防止煮銀耳湯出膠少?出膠少主因是銀耳未充分泡發(fā)或煮制時間不足。解決方法:①銀耳用冷水泡發(fā)4-6小時(熱水泡發(fā)會破壞膠質),泡發(fā)后撕成小朵(增大受熱面積);②煮制時水與銀耳比例10:1(500克水加50克銀耳),大火煮沸后轉最小火慢燉1.5-2小時(保持微沸狀態(tài),避免水分蒸發(fā)過快);③加少許冰糖(糖能促進膠質析出),中途不要加水(影響濃度);④使用高壓鍋(上汽后壓20分鐘)可縮短時間,出膠更濃。43.如何處理山藥、蓮藕等食材切開后變黑?變黑是因酚類物質與空氣接觸氧化。解決方法:①切好的食材立即浸泡在清水中(隔絕氧氣),可加少許白醋(酸性環(huán)境抑制氧化酶活性);②焯水時加少許檸檬片(檸檬酸抗氧化),煮1-2分鐘后過冷水(停止氧化);③烹飪時快速翻炒(減少與空氣接觸時間),或加料酒(乙醇延緩氧化)。44.如何讓煎牛排達到理想的熟度?熟度判斷(以2厘米厚牛排為例):①三分熟(MediumRare):表面焦褐,中心呈玫瑰紅色,插入溫度計中心溫度50-55℃(煎2分鐘每面,靜置3分鐘);②五分熟(Medium):中心粉紅,邊緣淺褐,溫度55-60℃(煎3分鐘每面,靜置5分鐘);③全熟(WellDone):中心淺褐無血色,溫度70℃以上(煎4分鐘每面,靜置5分鐘)。關鍵:鍋需燒至冒煙(高溫鎖汁),用黃油+迷迭香+蒜片煎制(增加香氣),煎完后靜置(讓肉汁回流)。45.如何保存生姜、大蒜等香辛料?①生姜:用紙巾包裹(吸潮),裝入保鮮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