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二(含答案)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二(含答案)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二(含答案)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二(含答案)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nèi)※※答※※題※※…………○…………內(nèi)…………○…………裝…………○…………訂…………○…………線…………○……○…………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nèi)※※答※※題※※…………○…………內(nèi)…………○…………裝…………○…………訂…………○…………線…………○…………一、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三槐堂銘蘇軾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笔乐撎煺呓圆淮涠ǘ笾室蕴鞛槊C?。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1),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將物品托付他人,日后取回時或有收獲或無所得;而晉公修養(yǎng)自身德行,祈求上天回報,在數(shù)十年后定能如持有契約般,雙方交接無誤。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未能得見魏公,卻有幸見到其子懿敏公,他以耿直進諫侍奉仁宗皇帝,歷經(jīng)三十多年,位卑而德高。天將復(fù)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4),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yè),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注釋:(1)漢、周之際:指五代的后漢、后周。(2)魏國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國公,謚文正。(3)左契:古代契約分左右兩聯(lián),左契憑以索償。(4)李吉甫、李德裕:均唐代賢相。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可必乎必:確定,一定B.而其可必也審矣審:明白,清楚C.皇恤厥德皇:同“遑”,閑暇D.嗚呼休哉休:停止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肇錫余以嘉名B.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言既遂矣,至于暴矣C.何其子孫之多賢也戒之慎勿忘D.而忠恕仁厚屈心而抑志兮3.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B.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C.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D.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A.“三槐堂”得名于兵部侍郎晉國王公在庭院親手種植的三棵槐樹,文章借其德行深厚、福澤子孫,闡述了善惡有報的天命觀。B.兵部侍郎晉國王公在五代時期就已經(jīng)出名,輔佐過宋太祖、宋太宗文武兼?zhèn)?,雖因行事耿直未獲相位,其子懿敏公卻在宋真宗時期擔(dān)任宰相。C.作者以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門功名富貴但“忠恕仁厚不及”門的勛業(yè),突出贊美晉國王公一門的勛業(yè)。D.本文從天命之理寫到王氏家族,贊美了“忠恕仁厚”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貴,蘊含著警醒世人的深意,是“文以載道”的典范。5.翻譯上文中劃線的句子。(1)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2)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送姚姬傳①南歸序[清]劉大櫆古之賢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獨全,故生而向?qū)W,不待壯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學(xué)已無所不窺,余甚畏之。姬傳,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憶少時與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余游之歲矣。明年,余以經(jīng)學(xué)應(yīng)舉,復(fù)至京師。無何,則聞姬傳已舉于鄉(xiāng)而來,猶未娶也。讀其所為詩賦古文,殆欲壓余輩而上之,姬傳之顯名當世,固可前知。獨余之窮如曩時,而學(xué)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昔王文成②公童子時,其父攜至京師,諸貴人見之,謂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問何為第一流,諸貴人皆曰:“射策甲科,為顯官?!蔽某奢笭柖Γ骸翱值谝涣鳟敒槭ベt?!敝T貴人乃皆大慚。姬傳不僅擁有非凡的才能,還懷揣著追求不朽之志。因此,他以甲科顯官為目標,并非其主要成就所在。即其區(qū)區(qū)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傳。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币詧蛩礊椴蛔銥?,謂之悖天,有能為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若夫擁旄仗鉞,立功青海萬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為,而余以為抑其次也。姬傳試于禮部,不售而歸,遂書之以為姬傳贈。(注)①姚姬傳:姚鼐,字姬傳。姚鼐與方苞、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謚號文成。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余游之歲矣游:交游B.余甚畏之畏:畏懼C.謂之漫天漫:欺騙D.姬傳試于禮部,不售而歸不售:不成功,未考中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其世父則南青也非有能碩茂之也B.歸與姬傳相見夫人之相與C.其父攜至京師實迷途其未遠D.諸貴人乃皆大慚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B.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C.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D.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4.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直接表明姚姬傳具備成為“第一流人才”條件的一項是()①甫弱冠而學(xué)已無所不窺。②讀其所為詩賦古文,殆欲壓余輩而上之。③而學(xué)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④今天既賦姬傳以不世之才。⑤而姬傳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⑥有能為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⑥D(zhuǎn).①②⑤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贈序作于姚鼐離京返鄉(xiāng)前夕,文中盛贊其詩文才華,并借孟子之言表達對其厚望。B.文中敘述劉氏與姚氏的兩代友誼,贊賞姚鼐天資獨厚,少年有成,前途不可估量。同時也流露自己老大無成的感慨。C.文章以王守仁為例,強調(diào)第一流人才不僅追求高官厚祿或邊疆功業(yè),還應(yīng)致力于成為道德圣賢。D.文章以勉勵姚鼐志存高遠為主題,開篇議論,夾敘夾議貫穿全文,尾段揭示寫作緣由,語言簡潔,情感真摯。6.翻譯句子。(1)既老而后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2)即其區(qū)區(qū)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傳。(3)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賈誼論①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②,猶曰:“王其庶幾召我?!本又蝗虠壠渚绱似浜褚病9珜O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夫絳侯、灌嬰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通過與灌氏等人的廣泛交往并加深關(guān)系,確保天子不疑慮,大臣不忌憚,進而掌控全局,實現(xiàn)個人目標。此舉只需十年,便可達成所愿。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③!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④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痛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ㄟx自蘇軾《賈誼論》,有刪改)注釋:①賈誼:少年時即以才顯,漢文帝時曾召為博士,任太中大夫,后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梁王太傅,三十三歲即憂憤而死。②晝:地名,在今山東淄博一帶。③痛哭:賈誼在《治安策》中論及時勢,提及“可為痛苦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之觀點。④趯(tì)然:心情激動、沖動的樣子。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皆負可致之才負:辜負B.夫子何為不豫豫:快樂C.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分:情分D.而遽為人“痛哭”哉遽:突然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賈生,王者之佐君子之不忍棄其君B.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才有余而識不足也C.猶且以不用死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D.君子之欲得其君則知其有狷介之操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人要有才能不難,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來實在難啊。B.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再派子夏去(表明自己的志向)。C.是亦不善處窮者也。是因為他也不善于處于貧窮的境地。D.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像賈誼這種人,也應(yīng)該謹慎地顯露自己??!4.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對賈誼這樣才華出眾卻壯志難酬的人才深感惋惜,并直言指出了其問題所在。B.文章引用孔子的例子,旨在強調(diào)君子若欲遇得信任自己的君主,需不懈努力爭取。C.作者認為賈誼的理想抱負之所以沒能實現(xiàn),就是因為沒能取得絳侯、灌嬰這類大臣的支持。D.本文深入分析了賈誼的人格特質(zhì),強調(diào)身為人才,要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人生修養(yǎng)。5.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管仲論蘇洵管仲相威公[注],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功績的成就并非始于完成之時,而是必有其起因;禍患的發(fā)生亦非即時顯現(xiàn),必有預(yù)兆。因此,齊國的治理,我更推崇鮑叔而非管仲。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xí)文公之余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fù)有管仲者,吾不信也。吾觀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fù)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選自《古文觀止》,有刪改)[注]威公,即齊桓公。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功之時,必有其起禍之因;不作于開始之際,亦必有其征兆。齊國的治理,吾不稱管仲,而稱鮑叔。B.夫功之成非成自成之始,必有其因。禍患之起,非于其作之時,亦必有先兆。故齊國之治,吾不謂管仲,而稱鮑叔。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功之時,必有其起因;禍患之發(fā)生,亦不始于作惡之日,必有預(yù)兆。故齊國之治,吾不稱管仲,而贊鮑叔。D.夫功之成非成自成之始,必有其因;禍作非日,亦有其兆。齊國之治,不言管仲,而曰鮑叔。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夷狄,古時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少數(shù)民族。B.薨,古代稱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有時也用來稱呼皇妃及帝王子女之死。C.彈冠,本義指拂去帽子上的灰塵,如“新沐者必彈冠”,也指將要做官或做官。D.不肖,文中指不才、不賢,與“臣等不肖”中的“不肖”語義相同,均為謙辭。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分析了齊國內(nèi)亂的人為因素,認為表面上是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所致,實為管仲死后,無賢人執(zhí)政所致。B.文章通過對比論證,展示了齊桓公死后國家陷入混亂與晉文公死后國家保持穩(wěn)定的差異,旨在強調(diào)培養(yǎng)選拔賢臣的重要性。C.文章通過蕭何臨終向劉邦推薦曹參接替相國之位的例子,論證了舉賢任能對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D.本文為史論,從新穎角度審視管仲,層層剖析,對其功過進行全面評判。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2)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5、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哀公命席,問于孔子,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xué)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2);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3)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4);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取材于《禮記》)注釋:(1)齊難(zhāinǎn):莊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適。(3)沮:恐嚇。(4)干櫓:盾牌。(二)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彼焓雇奖嗫鬃印?鬃硬坏眯校^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1)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丶词持豢杉酪??!笨鬃釉唬骸叭缓?,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倍佑纱四朔?。(取材于《孔子家語》)注釋:(1)埃墨:灰塵、塵土。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愛其死以有待也愛:吝惜B.儒有委之以貨財委:推托C.子貢以所赍貨赍:攜帶D.窮改節(jié)乎節(jié):操守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懷忠信以待舉夫夷以近B.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孰能譏之乎C.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向之所欣D.吾之信回也胡為乎遑遑欲何之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夙夜強學(xué)以待問早晚努力學(xué)習(xí)來等待別人詢問B.淹之以樂好用聲色嗜好使他沉溺C.告糴于野人告訴村民哪里可以買到米D.豈或啟佑我哉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保佑我們嗎4.材料(一)中談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語句與之不符的一項是()A.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D.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6.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請你結(jié)合材料(一)中的語句,從儒者人格的角度簡要評析孔子的上述行為。7.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子貢問:“師①與商②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注釋:①師:顓孫師,字子張,孔子的學(xué)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xué)生。兩則語錄都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請結(jié)合其中一則簡要說明。6、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子墨子言曰:仁者的行動,務(wù)必追求增進天下福祉,消除天下禍害,并以此作為治理天下的準則。有益于人民者即行,有害于人民者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取材于《墨子·非樂》)樂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因此,人不能沒有樂。樂通過聲音和動靜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了人性、技巧與變化的全部內(nèi)涵。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共同聆聽音樂,無不和諧;在家庭之內(nèi),父子兄弟共同聆聽,亦無不合;于鄉(xiāng)里族長之間,長幼共聽,同樣和諧。樂旨在通過精確的音律確定和諧,通過比附事物來修飾節(jié)奏,通過合奏形成統(tǒng)一的旋律,足以引領(lǐng)單一方向,應(yīng)對萬變局面。是先王立樂之術(sh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焉;執(zhí)其干戚,習(xí)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蚵晿分肴艘采?,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取材于《荀子·樂論》)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度:法度B.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流:放縱C.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廉:清亮D.其化人也速化:教化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厚措斂乎萬民何不慮以為大尊浮乎江湖B.形而不為道裂地而封之C.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埏填以為器D.夫聲樂之入人也深人之有是四端也3.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文中括號處,正確的一項是()A.豪雅變B.豪莊變C.廣雅正D.廣莊正4.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A.夫樂者人情之樂為必然,故人不能無樂。樂必現(xiàn)于聲音,動于動靜,此乃人性與技能之體現(xiàn)。B.夫樂者/樂是人情所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不能沒有樂/樂必定通過聲音表達/并通過動靜顯現(xiàn)/而人的行為、聲音和動靜的變化,涵蓋了性情與技藝的全部。C.夫樂者/樂是人情所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不能沒有樂。樂必定通過聲音表達,體現(xiàn)在動靜之中,而人的行為、情感和技能的變化,都在聲音與動靜中體現(xiàn)出來。D.夫樂者/樂是人情所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不能沒有樂。樂必定通過聲音表達,體現(xiàn)在動靜之中。而人的行為、聲音和動靜的變化,都體現(xiàn)了這種性術(shù)之變。5.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音樂不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所以開展音樂活動是錯誤的。B.荀子認為人的情感變化表現(xiàn)在音樂之中,這種表現(xiàn)必須進行引導(dǎo)才能避免禍亂。C.《樂論》從設(shè)置音樂的原則和方法兩個角度批駁了《非樂》的觀點。D.荀子認為音樂感化可使家庭內(nèi)部相愛相親,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歸順服依。6.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7.結(jié)合文本,談?wù)勀雍蛙髯訉Υ魳返囊娊庥泻尾煌?。你更贊賞誰的觀點?請簡述理由。一、1、1.D2.A3.B4.B5.(1)人要是下了決心就能打破天道,天道要是確定了也能勝過人為的努力。(2)一個國家將要興起,就一定有德惠遍施于世人的大臣,盡力貢獻而不求報答,?!痉治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嗚呼休哉”意思是“多么美好啊”?!靶荨?,美。故選D。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詞,用,把。B.“于”,介詞,被。/介詞,到。C.“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代這件事。D.“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連詞,表并列。故選A。3.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人們常在天道未明之前便期待其顯現(xiàn),因此認為天道難以捉摸?!罢撎煺摺笔敲~性短語,即“談?wù)撎斓赖娜恕?,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C?!扒蟆敝e語為“之”,動賓之間斷開,“故”意為“所以”,通常置于句首,排除。D。故選B。4.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但他兒子懿敏公在宋真宗朝擔(dān)任宰相”這一說法有誤,文中應(yīng)為“其子魏國文正公,在景德年間輔佐真宗皇帝”。在宋真宗朝,晉國王公之子魏國文正公擔(dān)任宰相,而懿敏公則是魏國文正公的兒子,因此應(yīng)為晉國王公的孫子。他未在宋真宗朝任職宰相。故選B。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點:第一個“定”,下定決心;“天定”,天道確定。第二句得分點:“興”指興起,“世德之臣”意為德惠遍施于世的大臣,“厚施”意味著盡力貢獻,“不食其報”則表示不求回報。參考譯文:天道是一定的嗎?可是賢德的人不一定顯貴,仁善的人不一定長壽。天道不是一定的嗎?可仁善的人卻必然后繼有人。這兩種說法取哪種才算恰當呢?我聽申包胥說:“人要是下了決心就能打破天道,天道要是確定了也能勝過人為的努力。世人常在天道未明之前便期待其顯現(xiàn),因此認為天道深邃莫測,難以預(yù)測。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放肆。像從前盜跖的長壽,孔子、顏回的困厄。這都是天道尚未落定啊。松柏生長于山林之中,起初困頓于蓬蒿野草之間,遭受牛羊的踐踏。然而,最終它們四季常青,歷經(jīng)千年依然翠綠如新,這正是天道已定的結(jié)果。善惡的報應(yīng),將會一直延續(xù)到子孫后代,由此看來天道的落定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我用所見所聞來考察其中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天道落定的必然之勢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一個國家即將興盛,必然會有德政遍布的賢臣竭力貢獻而不求回報,其子孫才能遵循先人之法。保有太平盛世的君主一同享受天下的福祿。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達于后漢、后周的時候,曾經(jīng)接連侍奉過太祖、太宗兩位皇帝,文武兼?zhèn)?,孝忠兩全,天下人期望其?dān)任宰相。然而,王公因耿直性格難以適應(yīng)時局變化。他曾經(jīng)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子孫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焙髞硭膬鹤游簢恼?,擔(dān)任了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宰相恰逢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盛世,享福祿榮名十八年。如果今天托物給別人,明天就往回要,那么可能能要回來,也可能要不回來。晉公若修養(yǎng)德行,向上天祈求回報,恐需數(shù)十年方能得償所愿,屆時猶如手持契約一聯(lián),親手與上天進行交割。我是因為這些才知道天道的靈驗果真是必然的。我沒有趕上親眼看到魏公,只是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懿敏公以敢于直言迸諫來侍奉仁宗皇帝,在朝廷中出入侍奉皇帝、外出統(tǒng)兵打仗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官位并沒有與他的功德相稱。這是上天想要讓王氏復(fù)興嗎?為什么王氏的子孫有如此多的賢良之才呢?世上的人有把晉公比作李棲筠的,論雄才偉略、為人正直等方面,他們真是不相上下。李棲筠的兒子吉甫、孫子德裕,享受的功名富貴與王氏一族差不多,但是若說到忠誠寬厚、仁善樸實等方面,卻不如魏公父子。由此看來,王氏一族的福分,還沒有到達鼎盛的時候??!懿敏公的兒子鞏與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且文方卓越,以此來繼承他家的傳統(tǒng)。我因此把這些銘記了下來。銘文說:“多么美好啊!魏公的豐功偉業(yè),與槐樹一起萌芽成長。勤勞地添土栽植,必然要經(jīng)過一代的時間才能成長起來。他成為真宗皇帝的宰相后,天下四方因此而平安無事?;貋砗罂吹阶约旱募覉@,已經(jīng)是槐蔭滿庭了。我們這些小人,未能等到黎明變?yōu)辄S昏,便急于尋找機會追逐名利,哪有余暇顧及個人品德?只是希望能夠憑著僥幸,不勞而獲罷了。如果沒有你們這樣的君子,又怎能使國家得到治理?都城的東面,有晉公的居所,郁郁蔥蔥的三棵槐樹,就象征著晉公一家的賢德。多么美好啊!”2、1.B2.A3.C4.D5.C6.(如果等到年老再學(xué)習(xí),即便夜以繼日地全身心投入,也恐難取得成效。(2)即使他僅僅以文章傳名后世,這也不是我對姬傳的期望。(3)郭橐駝以種樹為業(yè),長安觀賞游覽的豪富人及賣水果者皆爭相聘請他?!痉治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余甚畏之”,畏:敬畏,敬服。故選B。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助詞,表判斷。B.前者,介詞,和,與;后者,“與”和“相”連用,相與,相處、相交往。C.前者,代詞,他的;后者,副詞,大概。D.前者,連詞,于是,就;后者,副詞,竟然。故選A。3.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姬傳之尊府垂髫未娶”句意完整,“姬傳之尊府”為主語,“未娶”為謂語,“垂髫”為狀語,“娶”后停頓。AD;“太夫人必命酒”句意完整,其中“太夫人”為主語,“命酒”為謂語,后應(yīng)停頓。B。句子翻譯為:姚鼐的父親還沒有長大成人,還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義恭敬很有禮節(jié)。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擺酒設(shè)宴,一直飲到半夜才散席。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文學(xu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③是將自己和姚姬相比,屬“間接”,排除BC;④明確指出其為“不世之才”,而非條件;⑥提及其他因怠慢上天而失去才能者,予以排除。A。故選D。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原文的表述有誤,第一流人才不僅追求高官厚祿或邊疆建功立業(yè),還應(yīng)致力于成為道德高尚的圣賢。王守仁指出,“恐第一流當為圣賢”,即認為第一流人物應(yīng)是圣賢。由此可知,不是第一流人才需努力成為有道德的圣賢,而是具備道德的圣賢才應(yīng)被視為第一流。故選C。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譯時應(yīng)注意:既,如果;雖,即使;勤劬,勤奮學(xué)習(xí);鮮,很少,這里指沒有。第二句翻譯時應(yīng)注意:即,即使;區(qū)區(qū),僅僅;望,期望。第三句翻譯時應(yīng)注意:業(yè),以……長安豪富人作為觀賞游覽的對象?!军c睛】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意譯是指根據(jù)語句含義進行翻譯,力求忠實原文意思,同時盡量保留原文詞匯。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xí)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參考譯文:古代的圣賢之人,他們也許是能夠得到上天照顧的原因吧,所以(他們)一生下來就愛學(xué)習(xí),不到成年就學(xué)有所成了。如果等到年老再去學(xué)習(xí),即便夜以繼日地全身心投入,也恐難取得成效。姚鼐字姬傳,剛到二十來歲就已經(jīng)無所不學(xué)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兒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學(xué)者南青先生,回憶起年輕時與之交往的情景,當時南青僅二十歲,姚鼐的父親尚未成年,姚鼐的祖母仁慈恭敬且舉止有禮。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擺酒設(shè)宴,一直飲到半夜才散席。三十年來,我漂泊在外,再次回到故鄉(xiāng)見到姚鼐時,他已年逾父親與我交往時的年齡。第二年,我因為被舉薦參加博學(xué)鴻辭科考試,再次來到京師。不久,就聽說姚鼐鄉(xiāng)試中舉也來到了京城,還沒有娶妻成家。我讀他所寫的詩文辭賦,幾乎有趕上和超過我們這輩人的勢頭。姚鼐能夠聞名于當世,這是本來就事先預(yù)料到的。只有我還像以前一樣窮困無知,而學(xué)問的積累增長也將衰落。我不能不對姚鼐感慨贊嘆啊。從前王守仁小時,他父親帶他來到京城,京城的(許多)貴人見了他,都說他應(yīng)該是第一流的,王守仁問什么是第一流,諸貴人說:"考中進士,做大官。"文成微微的笑著說:"恐怕第一流的應(yīng)該是圣賢之人。"諸位貴人都非常慚愧。現(xiàn)在既然上天賦予姚鼐世以稀世的才華,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進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憑文章出眾而名傳后世,也不是我對姚鼐的期望。孟子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認為不值得追求堯舜的標準,違背了天理;擁有成為堯舜的資質(zhì)卻聲稱無法實現(xiàn),是對天理的不敬。如同手持大旗、握有武器,統(tǒng)率士兵在邊疆立功的英雄豪杰,我認為這并非最重要的。姚鼐參加了禮部考試,未中而歸鄉(xiāng),我遂作此序以贈之。3、1.A2.B3.C4.B5.為了實現(xiàn)長遠目標,君子需耐心等待時機;欲成就偉業(yè),必須具備忍耐力?!痉治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意思是: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能?!柏摗?,懷有。故選A。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連詞,表轉(zhuǎn)折。C.因為/表目的,可解釋為“來”。D.代詞,他們的/代詞,這類人。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是亦不善處窮者也,翻譯為: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君子如果想遇到信任自己的君主,就應(yīng)該不懈地努力爭取”,表述有誤。文中指出,孔子作為圣人,曾遍游天下,凡非極端無道之國,他皆愿盡力扶持。君子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yīng)該不懈地努力爭取。故選B。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叭 保斑_到……目標;遠景;待時;成就;忍耐。參考譯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難,真正難的是怎樣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來??上О。Z誼雖然能夠做帝王的輔佐之巨,卻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為了實現(xiàn)長遠目標,君子需耐心等待時機;欲成就偉業(yè),必須具備忍耐力。古代賢能之士雖有建功立業(yè)之才,但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才能的原因,未必全因君王之過,亦可能源于自身。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guī)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如漢文帝這樣的賢君,尚且因未能盡展才華而郁郁而終。由此推論,若天下無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為圣賢,曾遍游各地,凡非極端無道之國,皆愿盡力扶持,冀望終能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lián)絡(luò)。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本硬蝗绦膭e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若已如此努力,仍無法施展才華,則應(yīng)深知世間實無可與之共謀大業(yè)的君主,至此亦可無憾。賈誼雖才華橫溢,卻未能有效利用漢文帝的平臺施展抱負。周勃、灌嬰等皆為漢高祖舊臣,君臣之間的深厚情誼遠非父子骨肉之情所能比擬。賈誼雖為洛陽青年,欲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間徹底摒棄舊制,采納新主張,實屬不易。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yīng)該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通過逐步加深交往,確保天子無猜疑,大臣不懷忌,從而實現(xiàn)國家按己意治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郁結(jié)煩悶,心緒不寧,表露出退隱的思想。此后,終因經(jīng)常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謀劃一次沒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唉,賈誼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見識不足。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有超脫世俗的毛病。因此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我很惋惜賈誼的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的評論。同時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擁有賈誼這樣的賢臣,應(yīng)深知其孤高不群的特質(zhì)。一旦未被重用,他們極易陷入憂郁頹廢的狀態(tài),難以自我振作。像賈誼這種人,也應(yīng)該謹慎地顯露自己的才能??!4、1.C2.D3.D4.(齊桓公對音樂和美色極為依賴,若無此三人,則無法滿足其欲望。(2)若他趁齊桓公詢求之際,推薦天下賢才替代自己,即便管仲去世,齊國亦不失管仲之功?!痉治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功業(yè)的完成并非止于成功之時,而是由特定原因引發(fā);禍亂的發(fā)生亦非僅在發(fā)作時出現(xiàn),其根源和預(yù)兆同樣存在。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因為管仲,而說是因為鮑叔牙?!肮χ伞迸c“禍之作”構(gòu)成對稱結(jié)構(gòu),“非成于成之日”與“不作于作之日”亦為對稱結(jié)構(gòu),因此需在“功之成”與“非成于成之日”之間斷開,在“禍之作”與“不作于作之日”之間斷開。BD;兩個“所由”分別作為“起”和“兆”的定語,構(gòu)成偏正結(jié)構(gòu)共同充當兩個“有”的賓語,不可斷開,排除。A。故選C。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D“‘不肖’并非謙辭,而是指不賢明,與原文語義不同?!惫蔬xD。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全文主要批判管仲不懂治國之本,臨終未能薦賢自代,未進行全面的是非功過評判?!惫蔬xD。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關(guān)鍵詞:聲,音樂;色,美色;遂,滿足、完成;欲,欲望;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2)關(guān)鍵詞:因,趁著、乘著;自代,代替自己;雖,即使;未為無仲也,判斷句,不算是失去管仲。參考譯文:管仲為相輔佐齊桓公的時候,齊桓公稱霸于諸侯,排斥打擊了夷、狄等少數(shù)民族。管仲一生都在為使齊國國富民強而努力,諸侯不敢再叛亂。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相繼得到重用。齊桓公在宮廷內(nèi)亂中去世后,五位公子爭權(quán)奪利,導(dǎo)致國家陷入長期動蕩,直至齊簡公時期,齊國仍未有安寧之年。功業(yè)的完成并非止于成功之時,而是由特定原因引發(fā);禍亂的發(fā)生亦非僅在發(fā)作時出現(xiàn),其根源和預(yù)兆同樣存在。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歸功于鮑叔牙,而非管仲;而齊國發(fā)生禍亂,則與豎刁等人的行為有關(guān)。易牙、開方的原因,而說是因為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固然是導(dǎo)致國家動亂的人,再看看重用他們的人,是齊桓公?;仡^看看,使齊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管仲病危的時候,齊桓公詢問可以為相的人選。正當這個時候,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不合人情、不能親近而已。唉!管仲以為齊桓公真的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齊桓公對音樂和美色極為熱衷,若無此三人,則難以滿足其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因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這三人就可以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住齊桓公了嗎?齊國不懼三人,唯恐無管仲。有管仲在,三人不過凡人耳。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少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便齊桓公僥幸采納了管仲的建議,處死了這三人,但其余此類人物,管仲能徹底清除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利用齊桓公詢問的機會,推薦天下賢才替代自己,即使管仲去世,齊國也不會失去管仲的價值。這三人又有什么可讓人擔(dān)心的呢?不說也罷!春秋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文公去世后,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憑借其遺威,在后世稱霸長達一百年之久。為什么呢?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齊桓公去世后,齊國陷入困境,這并不令人意外,因為其主要依靠的管仲也已離世。天下并非沒有賢能的人,實際上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齊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了,我不相信。我看漢代蕭何臨死前,推薦了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yīng)該如此?。遗d衰取決于個人,賢能之士不為己悲,而憂國之衰。因此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5、1.B2.C3.C4.C5.他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6.答案示例:孔子困于陳、蔡,絕糧七日。面臨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講誦不輟,弦歌不衰??鬃拥男袨檎w現(xiàn)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準則:“以眾劫之,兵沮之,見死不改其守”,“行仁抱義,雖遇暴政,亦不變其志”。在眾人威逼、武力恐嚇、死亡威脅、殘暴統(tǒng)治等困厄情況下,他也不會改變操守。這就是儒者應(yīng)有的人格。7.不過分,也沒有不足,文質(zhì)兼美的中庸和平衡?!痉治觥?.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B項,儒有委之以貨財,意思是“把貨物錢財拿出交付給儒者”?!拔睉?yīng)當解釋為“交出、拿出”。故選B。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以”分別解釋為“目的連詞,來;連詞,表并列”;B項,“其”分別解釋為“代詞,指儒者;語氣副詞,表反問,難道”;C項,“所”都是“所字結(jié)構(gòu)”;D項,“之”分別解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動詞,到、往”。故選C。3.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A項,重點詞語有“夙夜”,早晚;“強學(xué)”,努力學(xué)習(xí)。正確。B項,“淹之以樂好”,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重點詞語有“淹”,使動用法,使……沉溺。正確。D項,重點句式“豈……哉”,“難道……嗎”。正確。C項,“告糴于野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應(yīng)解釋為“向村民詢問哪里可以買到米”。故選C。4.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題干中“言必先信”的意思是“講話一定以誠信為先”,強調(diào)“誠信”;A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要講誠信”,強調(diào)“誠信”;B項,“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指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便難以立足。強調(diào)誠信的重要性。D項,“寬厚得眾,誠信任人”,強調(diào)了誠信的重要性。C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意指使年長者得到安樂,對朋友則給予信任,強調(diào)的是“信任”,二者含義不同。故選C。5.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重點詞有:刺譏,譏諷、批評;中,切中;病,弊病。6.本題考查鑒賞人物形象,領(lǐng)悟作品藝術(shù)魅力的能力。首先翻譯概括孔子的行為:在在“斷糧七日”且“從者皆病”的艱難條件下,孔子依然“慷慨講誦,弦歌不衰”。其次,通過材料一中的相關(guān)語句,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行為正體現(xiàn)了“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以及“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的精神。第三,評述時應(yīng)緊扣“儒者品格”。例如,孔子在“斷糧七天,無外聯(lián)系,連野菜湯都不夠,隨從皆病”的困境中,仍能從容地“慷慨講誦,弦歌不衰”,這體現(xiàn)了其高尚的品德。正是因為真正的儒者不會因為眾人脅迫、武器恐嚇、死亡威脅等而改變自己的操守。7.本題考查理解文本要點,概括中心思想觀點的能力。依據(jù)第一段材料,子貢問的“師與商也孰賢?”和孔子所答“師也過商也不及”和“過猶不及”可知,孔子的觀點是:“過猶不及”,即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而是應(yīng)該中庸和平和。依據(jù)第二段材料,孔子說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認為質(zhì)勝文、文勝質(zhì)都是不正確的,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是文質(zhì)兼美的:“質(zhì)”的質(zhì)樸品質(zhì)和“文”的文化修養(yǎng)結(jié)合。據(jù)此,考生可以推知兩則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既不過分也不會不足的中庸平衡才是最佳的?!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需保留;古漢語中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省略其中一個,部分虛詞如難以準確翻譯者也可省略。參考譯文:(一)魯哀公命令(人)鋪設(shè)席位,向孔子詢問,說:“冒昧地問(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笨鬃踊卮鸬溃喝逭呷珞巯系恼鋵殻却T侯聘用;早晚勤學(xué)以待人詢;懷忠誠誠信以待舉薦;努力做事以待采用。儒者立身處世(就)像這樣。儒者舉止莊重,坐立皆顯恭敬。講話以誠信為本,行為公正無私。不爭道路平坦之利,冬夏不與人爭溫暖或涼爽。吝惜生命以待時,保養(yǎng)身體以有所作為。儒者(在修養(yǎng)方面的)準備(就)像這樣。將貨物錢財交付給儒者,以聲色娛樂引誘其沉迷,他見利不虧道;眾人脅迫、武器恐嚇乃至面臨死亡,亦不改其操守。儒者獨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這樣。儒者常以忠信為盔甲,禮義為盾牌;秉持仁義行事,注重道義交往;即便面對殘暴統(tǒng)治,儒者亦不改其堅守?!保ǘ┏淹跗刚埧鬃樱ǖ匠ィ?,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謝之禮,途中路過陳國、蔡國。陳國、蔡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圣賢,他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國聘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庇谑蔷团杀钄r孔子??鬃右恍幸驍嗉Z七天,缺乏與外界聯(lián)系的手段,連野菜湯都難以充饑,導(dǎo)致隨行人員均染病??鬃痈忧榫w激昂地講解詩篇,依琴瑟而歌詠不停。子貢偷偷地沖出包圍逃出去,用攜帶的財物向農(nóng)夫請求買些糧食,得到一石米。顏回在破敗的屋子里生火煮飯,有灰塵落(在)飯中,顏回拿起弄臟的飯就吃了。子貢在井邊遠遠地看見了,(心里)不高興,認為顏回偷吃。(子貢)進屋詢問孔子:“仁人廉士,處在困境(的時候)會改變節(jié)操嗎?”孔子說:“如果改變節(jié)操怎么稱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恐怕不會改變節(jié)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偷吃的事告訴孔子。孔子說:我長期堅信顏回是一位仁德之人,即便你有所質(zhì)疑,我也不會因此動搖對他的信任。或許他那樣做自有其原因吧?你留下,我要問問他。”(孔子把)顏回叫過來說:“前幾天我夢見祖先,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拿進來,我要進獻給祖先?!保伝兀┱f:剛才飯中落有灰塵,若棄之不顧則不衛(wèi)生;若丟棄則可惜。我就吃了它,(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孔子說:“對呀,我也(會)吃掉它?!鳖伝爻鋈ィê螅?,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钡茏觽円虼司蛧@服他。第7題參考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論語.先進》)質(zhì)樸與文飾相輔相成,恰到好處時方顯君子風(fēng)范。(《論語.雍也》)6、1.A2.D3.D4.B5.A6.民眾和睦協(xié)調(diào)、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強勁,城防就牢固,敵國就不敢來侵犯了。7.墨子認為興樂厚斂萬民,勞民傷財,無補于“興天下之利”、所以“為樂非也?!避髯觿t認為快樂必須通過音樂來表現(xiàn),音樂的表現(xiàn)可以加以引導(dǎo),使其“樂面不流”感動人的善心,這足立樂之方:同時通過配合協(xié)調(diào)等立樂之術(shù)來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諧、萬民歸依,從而達到感染教化的目的,所以興樂乃王道之始:我更贊賞墨子的觀點、如春秋時賢人繇余就曾說過:“禮樂法度,此乃中國所以亂也,自上圣創(chuàng)為文法,以約束百姓,僅僅小治。其后日益驕縱,借禮樂之名美化自身,利用法度威嚴督責(zé)下屬,導(dǎo)致天下怨聲載道,進而引發(fā)篡位奪權(quán)的動亂?!?意為:禮樂法度會約束百姓,只能獲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禮樂之名督責(zé)百姓,引發(fā)民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其觀點貌似淺顯,實則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痉治觥?.本題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能力。A項,“度”解釋為“法度”錯誤,應(yīng)為“考慮”。故選A。2.本題考查掌握文言虛詞用法的能力。A項,介詞,相當于“于”,譯為“向”;介詞,相當于“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