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復習資料一、說說詩教??鬃铀幍臅r代,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征伐不斷,禮樂制度流于形式,禮崩樂壞。溫柔敦厚,作為詩教的別稱,出自《禮記·經(jīng)解》:“溫柔敦厚,《詩》教也”。作為詩教功能的集中體現(xiàn),溫柔敦厚主要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性情品質(zhì)、道德修養(yǎng)而言的。孔子希望通過《詩》的陶冶,使人獲得溫良的善意,誠樸寬厚的人格底蘊,寬和溫厚的性情,以及從容深厚的風俗。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藝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辟|(zhì),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在品格。文,強調(diào)人的外在儀表?!拔馁|(zhì)彬彬”強調(diào)既具備“仁”的品格,又具備禮的文飾,即人的外在儀表與內(nèi)在品格的兼美,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泵乐肝娘棧仓感问?,善指孔子仁政德治以及仁義禮樂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指作品內(nèi)容?!渡亍穬?nèi)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內(nèi)容和形式不完善。主張內(nèi)容和形式并重,提倡一種雅正中和之美。(2)文藝與政治、道德的關系:——“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修身要從學詩開始,要遵守日常生活規(guī)范,最后通過音樂的熏陶,完成道德修養(yǎng)。藝術具有使人陶醉的特性,與柏拉圖藝術使人迷狂,從而將詩人逐出“理想國”不同,孔子希望通過詩歌的文藝性,來達到教化的目的。魯迅的“為人生而藝術”的觀點與之相合。(3)文藝批評的標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思想內(nèi)容?!盁o邪”:“歸于正”;思無邪,即思想純正。有兩種解釋方式:1、“詩三百”的思想純正,如呂祖謙“作詩人所思皆無邪”。2、讀《詩》可以使人“思無邪”,朱熹“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保?)論雅樂和鄭聲:——“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雅樂,古樂,其曲調(diào)平和中正,節(jié)奏緩慢,常用于表現(xiàn)古代先王功業(yè)。江文也《孔廟大晟樂章》。鄭聲,當時的新樂,其節(jié)奏明快強烈,曲調(diào)高度變化較大,容易激動人心。孔子提倡雅樂,反對鄭聲,認為雅樂可以陶冶人的正而不邪的思想感情,而新樂任其感情自然發(fā)展而無所節(jié)制,容易誘發(fā)人們的私欲,不利于培養(yǎng)以仁、禮為內(nèi)容的道德品質(zhì)。(5)文藝的社會功用:孔子詩教的一部分。二、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爆F(xiàn)在,我們基本上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解釋“興、觀、群、怨”。將“興”,解釋為文學審美作用,指詩歌形象可以激發(fā)人的精神情感,獲得審美享受。觀,文學認識作用,指詩歌反映社會生活狀況、道德風尚狀況、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感情心態(tài)。群,文學團結(jié)作用,指詩歌通過人際交流,使人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交流情感,加強團結(jié)。怨,文學干預現(xiàn)實,批評社會的作用。主要指對現(xiàn)實不良狀況的批判。然而,在先秦時期,還未形成嚴格的文學藝術概念,因此“興觀群怨”主要涉及政治思想方面內(nèi)容,觸及藝術形象與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問題,并非孔子本意所追求。我們由此出發(fā),來闡述“興、觀、群、怨”的基本內(nèi)涵:朱熹:“可以興,感發(fā)意志;可以觀,考見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怨而不怒。”可以興,感發(fā)意志,整個生命過程中人生志向的“感發(fā)”和“興起”,從而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蔡仲翔談“興”:“從詩中引起聯(lián)想,得到啟發(fā)”“加深對禮和仁的理解”??梢杂^,考見得失,通過讀者與作者之共鳴去認識詩中固有的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對仁禮、道德修養(yǎng)的追求。鄭玄:“觀風俗之盛衰”??梢匀?,和而不流,從詩歌之中感受合群體的和諧精神,通過藝術的陶冶來強化人們的群體意識,達到群體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笨梢栽?,怨而不怒,掌握諫親之分寸,而可盡孝道??隙嗽姼杩梢詫ΜF(xiàn)實不良的政治社會現(xiàn)象進行諷刺和批判?!皹范灰?,哀而不傷?!比?、說說比興。比興手法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代表了一種委婉、含蓄、蘊藉的審美精神。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氨取北闶峭ㄟ^類比聯(lián)想和反正聯(lián)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含著詩人觸物所引起的情?!芭d”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xiàn)手法。比,以此例彼,由心及物?!耙源死恕保亲髡哂行陌才诺谋扔?,作者內(nèi)心先有了一種情意,然后找外物來比喻,所以是“由心及物”的關系。即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通常用于詩歌中,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情感或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興,見物起興,由物及心?!耙娢锲鹋d”,指看見了外物的現(xiàn)象,所以引起讀者的“興”。它通常出現(xiàn)在詩歌的開頭,通過描寫眼前景物或某種現(xiàn)象,引出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或思想。這種手法不僅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感染力,還使情感表達更加自然流暢。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比”和“興”常常結(jié)合使用,相互補充,共同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有時先興后比,有時先比后興。這種結(jié)合可以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情感更加細膩。比興結(jié)合,使詩歌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情感更加深沉。“比興”是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極具特色的藝術手法,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詩人對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獨特感悟和表達方式,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魅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四、《毛詩大序》述要《毛詩大序》是我國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論,但并不系統(tǒng),主要是依托《詩經(jīng)》作針對性思考。是在詮釋《關雎》之時,借題發(fā)揮,形成的一篇長文。簡明扼要地闡釋了詩歌的本質(zhì)、作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等基本問題,并進一步闡釋了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以及詩、樂、舞之間的聯(lián)系。突出強調(diào)了詩歌的社會功能,肯定了時代和政治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反映了對詩歌乃至對整個文學的的根本認識,是對從先秦到兩漢儒家詩論的總結(jié)。(一)文藝本質(zhì)問題“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情是指感情、情緒,側(cè)重個人性。志,意志、懷抱,側(cè)重社會性。《毛詩大序》發(fā)揮了《荀子·樂論》以來情志結(jié)合的思想,明確提出了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強調(diào)詩歌是“吟詠性情”的,在情志關系上,《毛詩大序》重在“志”,強調(diào)詩歌的本質(zhì)是抒情言志,情志統(tǒng)一。(二)文藝的社會功用首先詩歌是對社會政治狀況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痹姼枋乾F(xiàn)實政治、社會狀況的反映,突出強調(diào)了詩歌與社會現(xiàn)實的密切聯(lián)系?!爸劣谕醯浪?,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弊冿L、變雅乃是衰敗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反映。其次,詩歌具有教化功能,“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就是風化,教化之意,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功能。提出詩歌必須起到“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作用。發(fā)揮了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講求“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促進了中國詩歌含蓄蘊藉的風格和重視抒情性,“言志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形成。詩歌還批評社會政治的功能,“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明確提出諷諫的問題,充分肯定了文藝批評現(xiàn)實的意義和作用。為后來文學家用文學創(chuàng)作干預現(xiàn)實,批判社會黑暗政治提供理論依據(jù)。(三)藝術的體裁和表現(xiàn)手法“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六義”是《毛詩大序》對《詩經(jīng)》藝術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經(jīng)》的體裁分類;賦比興是《詩經(jīng)》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歸納??追f達《毛詩正義》:“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毛詩大序》對中國文學也產(chǎn)生了一些負面影響:1、遮蔽了文學性,將政教的范圍擴大,拔高了文學在教化上的作用。2、雅俗分明,對后來的文學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壁壘。3、性禁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導致中國古代情詩的缺失。五、曹丕《典論·論文》的主要觀點。(一)才性論《典論·論文》全篇分兩部分,由論人到論文。首先批評“文人相輕”“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現(xiàn)象。接著以建安七子舉例,說明作家的才能都有所偏,通才極少,而一個作家只有當他的才能和文學體裁特點相統(tǒng)一時,才能發(fā)揮其所長。從而提出文學批評原則:審己以度人。要求持一種比較客觀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去評判文學。(二)文體論——“夫文本同末異,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本同末異”,文章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內(nèi)容,但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則有所不同。指出各種文體有共同的原則,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既要研究普通的法則,也要研究特殊的規(guī)律,標志著文體分類及特征的研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提出四科八體之說,四科以“雅、理、實、麗”來區(qū)分,問題不同,風格也不同,是最早提出問題不同風格亦不同的文體風格論。同時,前兩科是無韻的,后兩個是有韻的,暗含著文與筆、散與韻兩大類觀念的區(qū)分。“詩賦欲麗”,指文學作為藝術區(qū)別于其他體裁文章的美學特征,“麗”認識到文學應當擺脫經(jīng)學附庸的地位,表明魏晉時代已經(jīng)逐漸走向文學自覺。(三)文氣論——“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能力強而致”。曹丕提出“文氣說”,“氣”是作家不同的個性所形成的,是作家在秉性氣度,情感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風貌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認為作品的風格和作家的個性有關。將“氣”分為“清氣”和“濁氣”,清氣,指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氣,指凝重沉郁的陰柔之氣??蓪⑵渑c“建安風骨”聯(lián)系起來思考?!安荒芤砸谱拥堋睆娬{(diào)創(chuàng)作個性的獨特性及不可變性,認為文氣的不同是因為人的天賦、秉性不同,因而無法以人為來改變。與孟子“知言養(yǎng)氣”不同,孟子的“氣”指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達到崇高境界時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通過長期學習“禮義“而具有的“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曹丕的“氣”是先天賦予的,是沒有倫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稟賦,屬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氣”。(四)文學價值論——“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世”將寫文章,作為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以求得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突破了“文以載道”,文學為政治服務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是文學自覺的一種表現(xiàn)。六、鐘嶸《詩品序》述要。鐘嶸《詩品》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詩歌理論專著,專論五言詩,品評了自漢至梁的122位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对娖沸颉肥侨珪目偩V,集中體現(xiàn)了鐘嶸的詩歌理論主張,把分品論人的人物品藻方法用于評詩。按照創(chuàng)作特點及其淵源,把五言詩分為兩個大的系統(tǒng),詩經(jīng)、楚辭分別為其源頭,風、騷并舉。以象喻論詩,是一種印象式批評。1、提出“性情說”,認為詩歌本質(zhì)是表現(xiàn)人的感情。“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對詩歌和人的情感關系有深刻的認識,認為詩歌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人們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觸動。變動不拘的自然景物和不同尋常的社會生活是使詩人性情搖蕩,產(chǎn)生哀怨之情的原因?!扒椤弊重灤┦冀K,鐘嶸特別強調(diào)抒發(fā)“怨”情,詩歌不僅是人們內(nèi)在情感的宣泄,而且是醫(yī)治人的精神苦悶,撫慰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充分認識到詩人個體現(xiàn)實生存境遇中的情感體驗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大影響。2、追述了五言詩發(fā)展的過程:鐘嶸認為五言詩源于先秦民間歌謠,但成熟較晚?!对娊?jīng)》時代,四言詩為主流,五言僅零星出現(xiàn)。東漢班固《詠史》被鐘嶸視為最早的文人五言詩,但評價其“質(zhì)木無文”,藝術性不足。鐘嶸高度推崇建安文學,認為曹植、王粲等作家使五言詩走向成熟。建安詩人將五言詩發(fā)展為抒情言志的主要形式,風格“慷慨任氣”,兼具內(nèi)容與文采。鐘嶸批評晉代以后詩壇的浮華傾向,但肯定個別詩人的成就。陸機、潘岳等追求辭藻華麗,但“縟旨星稠,繁文綺合”,流于形式。左思《詠史》因“風力”猶存,獨受鐘嶸推崇。孫綽、許詢等以玄理入詩,被斥為“平典似《道德論》”,缺乏情感與形象。南朝的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詩,“富艷難蹤”,但雕琢過甚。鮑照的俊逸詩風與謝朓的清麗短章,被視為五言新變。并將五言與四言作比較,貶四揚五。3、進一步提出“滋味說”。把滋味作為衡量作品優(yōu)劣的重要尺度,使之成為古代文論中的基本審美范疇。認為有滋味的詩,應是風力與丹采兼?zhèn)洌笆刮吨邿o極,聞之者動心”。校正了當時對新奇的五言詩的偏見,指出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有滋味者也?!蔽逖杂凶涛妒且驗椤案F情寫物,最為詳功”。四言文繁意少,五言一句表達一個完整意思,增加了詩的容量,且五言句子長而舒緩與情意綿綿異質(zhì)同構,便于詳細抒情,生動寫物?!白涛墩f”體現(xiàn)出鐘嶸對詩歌藝術特質(zhì)的深度認識。4、“直尋說”重視“自然英旨”,提倡直尋。在詩歌內(nèi)容上,主張自由抒情;藝術表現(xiàn)上追求自然本色,清新流暢,反對刻意雕琢,肯定詩歌的音律美,但反對沈約等人制定的“四聲八病”等繁瑣聲律規(guī)則。七、略論詩味。劉勰以味論詩+鐘嶸《詩品》“滋味說”+司空圖“滋味說”西方人曾將人的感官劃分等級,眼最高貴,耳次之,膚舌更賤。其理由是眼、耳導人向精神界超越,膚舌則誘人向肉體沉淪。中國的傳統(tǒng)則頗為不同。我們重味而輕聲色。畫不講究彩色,樂不講究麗音,我們要求的是這畫或曲中有一種“韻味”。傳統(tǒng)美學大體上有輕視形式的傾向,而“味”卻成為傳統(tǒng)美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被不斷闡發(fā)。發(fā)展至南朝,“味”字開始廣泛運用于詩文品評,其著者則有齊梁間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段男牡颀垺分小拔丁边@個概念第一次得到了集中的應用;《詩品》則以“滋味”說充分突出了詩的審美價值。劉勰首先將“味”與道、義對舉,《附會》篇中“道味相附,懸緒自接?!薄犊傂g》篇中有:“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其次,與鐘嶸追求文辭的滋味不同,劉勰強調(diào)“情”對于“味”的意義。如《情采》篇中:“吳錦好渝,舜英徒艷。繁采寡情,味之必厭?!蓖瑫r,劉勰認識到了“隱”對于“味”的意義?!扼w性》篇論及揚雄時說:“子云沉寂,故志隱而味深。”依據(jù)體、性關系作個轉(zhuǎn)換,“志隱”即文意深藏含蓄。將“味”的深淺與文意的含蓄與否聯(lián)系起來。+鐘嶸《詩品序》“滋味說”。1.司空圖以“味”喻詩,將詩歌的審美效果比作“滋味”,認為好詩應像美味一樣,能讓人反復品味、余韻悠長?!氨嬗谖抖罂梢匝栽姟?,欣賞詩歌需先懂得“滋味”,即領悟其超越字面的含蓄之美。反對“淺直”,批評當時詩壇直白淺露的風格,主張詩歌應有深遠的韻味?!抖脑娖贰贰昂睢币黄分械摹安恢蛔郑M得風流”,強調(diào)以間接、暗示的方式傳達情感。同時注重自然天成,反對刻意雕琢。2.追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認為詩歌的最高境界在于超越文字本身。詩歌意象應貼近生活但不浮淺,意境深遠而不可窮盡,所謂“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同時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通過有限的語言,激發(fā)讀者想象無限的審美空間。繼承鐘嶸《詩品》的“滋味”說,并融合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不立文字”的思想。并直接影響宋代嚴羽“妙悟說”、清代王士禛“神韻說”,成為中國古代意境理論的重要基石。八、陸機《文賦》的主要觀點。陸機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的專論,反映了西晉一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其核心觀點圍繞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方法、靈感及藝術表現(xiàn)展開,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陸機在小序論述了“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耙獠环Q物”指構思內(nèi)容不能正確反映思維活動對象?!拔牟淮狻敝肝恼虏荒艹浞直憩F(xiàn)思維活動過程中所構成的具體內(nèi)容。陸機認為要解決的問題是:“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即如何從實踐中解決問題。接著,陸機論述創(chuàng)作前的準備,陸機指出要保持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學習前人的文章著作和醞釀感情?!皝兄袇^(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玄覽、虛靜的精神境界是指老莊那種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雜念干擾,通觀全局,心神專一?!叭龎炍宓洹?,即書本知識,指知識學問的豐富積累。陸機認為書本知識和前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從而解決“文不逮意”的問題。然后,論述藝術想象和靈感問題,指出作家進行藝術構思活動時,要進行豐富的藝術想象,它具有超越時空局限的豐富性和廣闊性,能“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在想象的過程中,感情和藝術形象越來越鮮明,“情瞳眬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由此形成意象,接下來要將意象表達出來,“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它應當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在論藝術構思的過程中,陸機十分強調(diào)靈感的作用,他稱之為“應感之會”。靈感來臨的時候,“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不是作家所能控制的,“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在意和辭的安排上,陸機強調(diào)“選義按部,考辭就班”,務必使意與辭都充分發(fā)揮作用。在部署意與辭的過程中,陸機強調(diào)“理扶質(zhì)以立干,文垂條而結(jié)繁”,以內(nèi)容為主干,以文辭為枝葉。在藝術技巧方面提出“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边@主要指詩歌創(chuàng)作構思要巧妙、辭藻要華美、要有音樂美。對文學作品的藝術美,陸機以音樂作比喻,提出了五個標準:應、和、悲、雅、艷。“應”指音樂上相同的聲音、曲調(diào)之間相互呼應構成的音樂美,比喻文學的豐贍之美?!昂汀敝敢魳凡煌穆曇簟⑶{(diào)之間相互配合而構成的和諧音樂美,借此比喻文學創(chuàng)作上豐贍之美要和剛健的骨氣相配合?!氨笔且砸魳飞系谋魜肀扔魑膶W創(chuàng)作要能充分體現(xiàn)鮮明強烈的愛憎感情,能真正感動人。“雅”指和新聲、鄭聲相對立的音樂,指格調(diào)純正?!捌G”是提倡詩要艷麗,具有很高的藝術美。陸機又將文體分為十體,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他對這十種風格特征的論述,有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他提出的“詩緣情而綺靡”主張,具有開一代風氣的重大意義。他只講緣情而不講言志,起到了使詩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段馁x》首次系統(tǒng)揭示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規(guī)律,將道家"虛靜"、儒家"言志"與藝術形式結(jié)合,奠定了六朝"文學的自覺"理論基礎,直接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其"緣情綺靡"說尤為后世所重,標志著文學脫離政教束縛,走向獨立藝術領域。九、談談嚴羽的《滄浪詩話》。嚴羽的《滄浪詩話》是宋代最重要的詩學理論著作之一,以禪喻詩,強調(diào)詩歌的審美特質(zhì)和藝術規(guī)律。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1."以禪喻詩"與"妙悟"說嚴羽借用禪宗術語論述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認為詩歌的最高境界如禪宗"頓悟",需超越理性分析,直抵本質(zhì),而不能用邏輯思維來推理。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是"妙悟"(直覺領悟),而非學問堆砌。詩人需通過對前人佳作(尤其是盛唐詩歌)的反復體悟,掌握詩歌的審美規(guī)律。與鐘嶸的“直尋說”相承繼。2."別材別趣"論別材: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僅靠讀書窮理可得。別趣:詩歌應有獨特的審美趣味,即含蓄深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感染力,與說理議論之作截然不同。提出"詩者,吟詠情性也",優(yōu)秀詩歌應具備"興趣"——即情景交融、自然天成、含蓄雋永的審美特質(zhì)?!皠e材別趣說”是針對當時宋詩以議論為詩的現(xiàn)象而提出的,是嚴羽整個詩學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批評江西詩派"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認為這種重理輕情的傾向背離了詩歌本質(zhì)。反對蘇軾、黃庭堅等人以散文句法、理性思辨入詩的風格。主張詩歌要有特別的趣味,而不能只發(fā)議論。但這并沒有否定“書”和“理”,強調(diào)“書”和“理”只是詩人自我修養(yǎng)的必要條件,而不能代替詩歌。3.推崇盛唐,標舉"第一義"。嚴羽主張以盛唐詩歌為最高典范("詩必盛唐"),認為盛唐詩歌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有渾然一體的整體意境美;二、有韻味深長的朦朧含蓄美;三、有不落痕跡的自然化工美;四、有抑揚頓挫的詩歌格律美。認為其"透徹玲瓏,不可湊泊",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他將詩歌分為"第一義"(漢魏盛唐)與"第二義"(中晚唐、宋詩),強調(diào)取法乎上。在詩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倡漢、魏、盛唐之詩。并把盛唐與大歷以下的中、晚唐詩劃清界限,暗自諷刺了江西詩派和江湖詩派。嚴羽的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明代前后七子"詩必盛唐"的主張直接受其啟發(fā),王士禛的"神韻說"亦與之相關。但其否定宋詩價值、過于強調(diào)摹古的傾向也引發(fā)爭議。十、《文心雕龍》序志篇述要?!段男牡颀垺ば蛑尽肥侨珪谖迨彩亲詈笠黄?,相當于劉勰的自序,主要闡述其創(chuàng)作動機、全書結(jié)構、理論宗旨及方法。首先,追慕圣賢,自述七歲夢攀“彩云若錦”,象征對文采的向往;后夢隨孔子南行,立志效法圣人“敷贊圣旨”以弘道。感嘆孔子逝后“文章黼黻”,欲通過文論重建正統(tǒng)。進而對魏晉以來“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齊梁文學“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進行批評。主張回歸經(jīng)典,糾正文壇浮華之風。強調(diào)宗經(jīng)與創(chuàng)新并重,主張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根本,同時肯定《楚辭》的創(chuàng)變。。然后指出當時文學理論寫作和研究的通病,一是“各照隅隙,鮮觀衢路”,缺乏整體性關照。二是“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缺乏對文學根源的探尋。劉勰將文心雕龍五十篇分為三部分:“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采”?!拔闹畼屑~”,以《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緯》《辨騷》五篇為核心,確立文學“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根本原則,提出文學應源于自然之道,以圣人經(jīng)典為典范?!罢撐臄⒐P”,從《明詩》到《書記》二十二篇,系統(tǒng)梳理了詩、賦、銘、箴等三十四種文體,通過“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钡姆绞?,追溯文體源流,界定概念特征,評騭佳作,歸納寫作要領?!捌是槲霾伞眲t聚焦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闡述神思、通變、風骨等核心概念,建構了從構思、風格到鑒賞完整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最后,劉勰秉持“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的文學批評態(tài)度,主張以儒家經(jīng)典為衡量標準,客觀公正地評價作家作品。這種“唯務折衷”的文學批評態(tài)度,既避免了主觀好惡對批評的干擾,也為文學批評確立了理性、客觀的范式。十一、《文心雕龍》神思篇述要?!段男牡颀垺ど袼肌分v述運用神思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構思,即以想象為特征的藝術構思的問題,對作家的構思活動描寫得頗為細致,是創(chuàng)作論的總綱。全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講述什么是神思以及物、情、辭之間的關系。第二,講述神思和文學創(chuàng)作遲速的關系,以及醫(yī)治神思貧乏和言辭表達雜亂的方法。第三,講述神思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此處,我們主要關注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渡袼肌肥紫戎赋鲎骷业臉嬎蓟顒幽堋八冀忧лd”“視通萬里”,使自己的精神和萬物遨游,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作家的構思活動不但范圍非常廣泛,而且由于專心苦思,慘淡經(jīng)營,因此思想感情非常飽滿深入,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和被想象的客觀事物緊密地打成一片,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1汝憴C《文賦》對作家構思活動特色的描寫又進了一步。緊接著,《神思》談到人們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時的三個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和文辭?!肮仕祭頌槊?,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通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弊骷业膭?chuàng)作活動,就在于通過構思,把他認識的外界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辭表現(xiàn)出來?!段锷菲蔡岬剑骸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這三個要素,在構思階段以致創(chuàng)作全過程均須加注意。作者的思意決定文辭的運用,驅(qū)遣文辭,必須確切表達作者情意。同時注重文辭之美?!翱嚏U聲律,萌芽比興”以聲律指音調(diào)之美,以比興代表形象色澤之美。作者能否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要看此前的準備條件也就是平素的修養(yǎng)?!笆且蕴这x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彼笞髡咴跇嬎紩r必須保持虛靜,因為虛能容物,靜能觀物。平時又要注意積學、酌理、研閱、馴致方面的修養(yǎng),這些意見都是相當中肯的。十二、《文心雕龍》物色篇述要。《文心雕龍·物色》是劉勰論述文學作品和自然界外物關系問題的重要篇章。核心圍繞“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展開,是繼陸機《文賦》、鐘嶸《詩品序》之后,對“物感說”的傳承。劉勰首先肯定外界的景物引起思想感情的活動,物是第一性的,思想情感是第二性的。但人的思想感情并非被動、消極地反應自然景物,而且要主動地帶著思想感情去反映自然景物,使外物“亦與心而徘徊”,服從思想情感的支配。這樣的文學作品當然具有反映外物和認識外物的作用?!皻q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物以情發(fā)”,既闡發(fā)“感物”從物到容、進而到情、再而到辭的發(fā)生過程,又揭示“感物”說涵蓋的物——容——情——辭之要素構成?!笆且栽娙烁形?,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以此強調(diào)感悟和想象的關系,凸顯感物中想象要素的功能作用?!皩憵鈭D貌,既隨物而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提出“隨物宛轉(zhuǎn),與心徘徊”之論,構成物之會心,心之會物的雙向同構、相互交感的“感物”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將個人情志融入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四季之景因詩人情感注入而具有象征意義,成為內(nèi)心世界的外化。《物色》篇以“物——容——情——辭”的邏輯鏈,構建了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然美學體系,既強調(diào)自然對情志的激發(fā),又重視藝術加工的能動性,至今仍是理解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特質(zhì)的關鍵文本。十三、白居易《與元九書》的主要觀點。白居易的《與元九書》是其最重要的詩論著作,系統(tǒng)闡述了其現(xiàn)實主義詩歌理論,核心觀點可概括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提出詩歌的根本使命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功能,主張文學應反映現(xiàn)實問題,起到諷喻勸誡的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主張繼承《詩經(jīng)》"風雅比興"傳統(tǒng),要求詩歌直接干預現(xiàn)實,成為政治改革的工具。并批評屈原以降的文學傳統(tǒng),認為屈原"澤畔之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