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高二中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2027屆高一年級第二次語文階段性測試5.3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產(chǎn)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中,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chǎn)生的一切優(yōu)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杰出創(chuàng)造活動中。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shù)不朽作品。從詩經(jīng)、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

(摘編自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材料二:

如果說中國當代文學前30年的傳統(tǒng)性主要體現(xiàn)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大眾性、通俗性或民間性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此同時忽視了對蘇聯(lián)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的接受與轉(zhuǎn)化;那么到了新時期文學30年中,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中國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鑒和轉(zhuǎn)化近現(xiàn)代西方文化與文學傳統(tǒng)資源的同時,也開始逐步繼承和轉(zhuǎn)化中國古代以儒道釋為主的文化傳統(tǒng)和有別于民間文學的文學傳統(tǒng)。

雖然在新時期文學30年中出現(xiàn)過很多帶有現(xiàn)代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的文學潮流,許多中國作家也曾以“中國的卡夫卡"中國的福克納”“中國的馬爾克斯"中國的博爾赫斯”“中國的普魯斯特"等相標榜,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和時代的變遷,眾多以西化相標榜的中國作家后來絕大多數(shù)都已改弦易轍,在不同程度上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文學傳統(tǒng)回歸。這當然不是簡單的文化和文學返祖,而是在借鑒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與文學資源后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了一種對自身母語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的再認同,也就是都逐漸經(jīng)歷一個創(chuàng)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比如,“先鋒文學”的轉(zhuǎn)向過程,其實質(zhì)就是中國“先鋒文學"從西洋化或歐化轉(zhuǎn)向中國化或本土化的過程,這在余華、蘇童、格非、畢飛宇等人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中有著鮮明的印證。以韓少功、阿城、王安憶、莫言、賈平凹等為代表的“尋根文學”作家,在各自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長期具有文化尋根思維和意識,他們從文化尋根層面走向了文體尋根層面,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深入到了中國古典文體的尋根。

只不過新時期文學30年偏重于從中國古代文人文學傳統(tǒng)中尋找可供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學資源,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史傳傳統(tǒng)得到了更多的青睞。賈平凹、王安憶、遲子建等作家紛紛寫出了向《紅樓夢》致敬的文學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說傳統(tǒng)致敬的作品,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毫不諱言自己的創(chuàng)作深受《聊齋志異》的影響,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也讓《世說新語》的文學傳統(tǒng)發(fā)生新變。

從傳統(tǒng)文化轉(zhuǎn)化角度看,陳忠實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尋找傳統(tǒng)儒家文化人格在亂世中所展現(xiàn)的民族精神力量,這在朱先生和白嘉軒的形象塑造中表現(xiàn)得很分明。陳忠實認為,“盡管我們這個民族在20世紀初國衰民窮,已經(jīng)腐敗到了不堪一擊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們民族精神世界里的東西并沒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傳接了下來"。

實際上有些不以“尋根文學”著稱的長篇小說同樣閃耀著追尋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黃河東流去》、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齋和李麥、孫少安和孫少平,這些現(xiàn)實主義文學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隱含了作者寄托的中華民族剛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陳忠實的創(chuàng)作幾乎一脈相承,他說:“《黃河東流去》就是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對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創(chuàng)作的。我要借此證明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任何性質(zhì)和任何強度的劫難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遠可以憑借自己內(nèi)在的活力戰(zhàn)勝一切困難而生存下去,強盛下去!"可見民族精神的追尋是“泛尋根文學”的藝術(shù)靈魂。

(摘編自李遇春《新時代文學的理論特質(zhì)與創(chuàng)作管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國歷史上每一個時期都有不朽的文藝巨匠,他們創(chuàng)作的文藝精品,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造成就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B.“尋根文學"指的是作家們結(jié)合文化尋根思維和意識,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深入到了中國古典文體的尋根的文學創(chuàng)作流派。

C.只要有文化自信,就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從而讓民族具有精神獨立性,才能使國家興盛進步。

D.從傳統(tǒng)文化轉(zhuǎn)化角度看,《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和白嘉軒都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人格在亂世中展現(xiàn)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人物。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文化、文藝對民族發(fā)展的影響,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時期,中國作家都已拋棄卡夫卡、??思{等偶像,開始了在文學上的尋根。

C.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史傳傳統(tǒng)得到了重視,催生了許多向經(jīng)典致敬的作品。

D.從《白鹿原》《黃河東流去》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剛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長存的。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3分)___________

A.美國拍攝的《花木蘭》等影片取材于中國的文化資源。

B.唐代文學家張說認為:“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p>

C.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唐代書法家李邕主張:“似我者俗,學我者死?!?/p>

4.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入我國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課文數(shù)量的49.3%。請結(jié)合材料一談談你對這一做法的理解。(4分)

5.新時期,中國作家如何才能寫出對本民族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

的看法。(6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18分)

文本一:

風箏①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jīng)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nèi)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雜物堆中發(fā)現(xiàn)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②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jīng)是中年。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qū)τ诰竦呐皻⒌倪@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競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nèi)轮?,跑著,笑著?!欢鋾r已經(jīng)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jié),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③?!拔铱墒呛敛还帜惆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jīng)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我的兄弟

魯迅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jīng)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一九一九年

【注】①《風箏》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chuàng)作的回憶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魯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講述過這一故事。②胡蝶,現(xiàn)在寫作“蝴蝶"。③胡途,現(xiàn)在寫作“糊涂”。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本開頭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早春二月時節(jié)放風箏的習俗以及兒時往事,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鄉(xiāng)愁。

B.“我"認為“弟弟”喜歡風箏“是笑柄,可鄙的”,因為“我”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他的行為,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弟弟"的角度去想。

C.由于“弟弟”的忘卻,“我"沒有機會彌補曾經(jīng)的過錯。這“忘卻”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識到這是一種傷害,也更加凸顯了主題。

D.結(jié)尾段兩次寫到“嚴冬”,第一處寫“我"想要逃避內(nèi)心的自責,第二處強調(diào)無從逃避、無處可避:表現(xiàn)了作者直面自我、嚴于自剖的態(tài)度。

7.下列關于文本一、二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發(fā)現(xiàn)時的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了弟弟被抓現(xiàn)場時的恐懼,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認為背著“我"做風箏是不對的。

B.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關于弟弟制作風箏的細節(jié)描寫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風箏的用心,也與前文弟弟喜歡風箏的表現(xiàn)相照應。

C.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毀掉風箏的描寫多了修飾詞“即刻”并粗暴地先“擲"而后“踏”,意在表現(xiàn)“我"因被隱瞞實情而出離憤怒。

D.文本一寫到弟弟“絕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對于后來如何,“不知道,也沒有留心”,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

8.“我”對于弟弟喜歡風箏一事有著復雜的心理感受,請結(jié)合文本一簡要分析。(6分)

9.文章原來以“我的兄弟"為題,魯迅時隔六年重新書寫同一件小事,改以“風箏”為題,改后的題目好在哪里?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詩文閱讀(共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本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六國論》)

文本二: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上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以五倍A之地B十倍之眾C發(fā)憤西D向以E攻山西F千里G之秦H而不免于滅亡

11.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代表示尊稱的詞語很多,如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如子,鄭伯說“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燭之武曰“君知其難也";如豎子,亞父曰“豎子不足與謀”,此外還有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大人、兄臺……

B.“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黃河以北、黃河以南"?!芭婀蹶P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薄瓣P中"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

C.先:已經(jīng)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D.《鴻門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反映了項羽的妄自尊大。

12.比較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對兩篇文章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在六國破滅的原因這一點上,蘇洵和蘇轍父子二人的觀點不盡相同。

B.兩文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并稱贊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C.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zhuǎn)向論策,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策略。蘇轍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蘇洵文和蘇轍在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后,都感慨六國滅亡有其可悲之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4分)

(2)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4分)

14.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蘇洵寫作《六國論》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

水調(diào)歌頭金山觀月①

【宋】張孝祥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②,飛霞佩,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厥兹舰芎翁帲劦廊合尚ξ?,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注]:①金山:位于江蘇鎮(zhèn)江,山上的金山寺是著名古剎。②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特,迥異于眾貌。③切云: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語出《楚辭涉汗》:“冠切云之崔嵬。"④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萊、瀛洲。

15.下列對詞句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篇兩句以雄渾筆觸總寫江山壯麗,又點明月夜清寒的環(huán)境特點。“自”字,暗含江山本具壯美,無需人力雕飾之意。

B.“寄聲"兩句以擬人手法寫對月傾訴,將月亮稱為“月姊”,欲借用她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親切中見奇思。

C.“涌起"兩句寫月下江浪翻涌如宮闕矗立,“危駐”二字,既狀宮闕險峻之勢,亦暗喻詞人宦海浮沉之憂懼。

D.“表獨立"三句寫此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極富浪漫氣息,表現(xiàn)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tài)。

16.本詞與《念奴嬌過洞庭》均以“月夜”為背景抒懷,但情感內(nèi)核與精神境界不同。請比

較兩詞下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常言道“醉翁之意不在酒”,《靜女》中揭示男子喜愛彤管的真正原因是:“

,

。”

(2)《涉江采芙蓉》中抒發(fā)了主人公擔憂此生無緣相聚的憂傷,又表達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的詩句是“

"。

(3)湯顯祖《游園》中,“

,

”兩句抒寫了杜麗娘對美好春光的贊嘆和她一腔春愁無處排遣的無奈情緒。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1(共4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題。

《咬文嚼字》編輯部近日發(fā)布2023年十大流行語,新質(zhì)生產(chǎn)力、雙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顯眼包、村超、特種兵式旅游、情緒價值等入選。

特種兵式旅游,“特種兵"原是經(jīng)過特殊訓練,妝備精良、戰(zhàn)斗力強,執(zhí)行某種特殊任務的技術(shù)兵種的統(tǒng)稱,也指代這一兵種的士兵。用“特種兵式”來修飾“旅游”,是用“特種兵”的顯著特征為特殊的旅游方式附能。游客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游覽最多的景點,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像在執(zhí)行特殊任務。這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xù)復蘇回曖。

()這一年顯眼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有些可可愛愛,有些青春活力,有些火爆出圈,有些全程高能……

不單單網(wǎng)絡流行語是一種流行表達、語言符號,在一定程度上而是國民心態(tài)、社會發(fā)展的“晴雨表"風向標”。反映著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記錄著時代發(fā)展的旋律和聲音,也折射出社會群體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情緒表達與價值追求。當我們以語言復盤的方式回顧這一年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發(fā)生的深刻變化時,我們看到一個①五彩斑斕②欣欣向榮的當代中國。

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特種兵"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這位鯉魚“科學家”就會講述一個真正令它們驚詫不已的傳奇故事。

B.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gòu)成的單位叫“斗拱"。

C.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

D.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

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20.畫橫線句子有三處表述不當,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3分)

21.請給文中第四段的兩個成語分別找一個近義詞,要求同樣為成語,且能放在該句中使用。(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6分)。

【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無意間多算了一位買白菜老人的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放學回家時,我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手里提著一毛錢,然而,母親并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對我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劇本】

(菜場,一駝背老頭,蹣跚上場)

我:(指著秤)大爺,您看五斤二兩,算五斤,三分一斤,正好兩毛五。

大爺:(從袋里摸出,細細地數(shù)著錢,遞上)

(①語言。15字以內(nèi))

我:(高興)謝謝大爺,您走好啊!娘,這錢給你,我上學了。

(哼著小曲上學去,下場)

……

(放學回家,蹦跳著,上場)

我:(歡快)娘,我放學了。

(②神態(tài)。5字以內(nèi))你怎么哭了?

娘:

(③動作,語氣。10字以內(nèi))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22.以上的小劇本改編自莫言所講的一個故事,請根據(jù)情境或提示將劇本中橫線上的內(nèi)容補寫出來。(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畫在風沙中逐漸褪色,而現(xiàn)代工程師用VR技術(shù)讓壁畫“活"了起來:蘇州評彈的傳人堅持口傳心授的師承方式,年輕演員卻嘗試將電子音樂融入傳統(tǒng)曲調(diào)。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7屆高一年級第二次語文階段性測試參考答案5.2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答案:1.C

2.B

3.B

4.①古詩文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展現(xiàn)中華民族強大的文藝創(chuàng)造力;②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是不朽的經(jīng)典,我們高中生多加學習,受到其深刻影響,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精神;③古詩文的學習更有助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讓學生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積極影響。

5.①作家要有文化自信,創(chuàng)作心理上認同母語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作品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及力量;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借助文化尋根、文體尋根的思維和意識;③注重創(chuàng)新性轉(zhuǎn)化,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可供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學資源。

【解答】1.C.“只要……就……”錯誤。由原文“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可知,只能推出“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的必要條件句,而非“只要……就"的充分條件關系句。

故選C。

2.B.“新時期,中國作家都已……開始了在文學上的尋根”錯,從原文“以韓少功、阿城、王安憶、莫言、賈平凹等為代表的‘尋根文學’作家,在各自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長期具有文化尋根思維和意識,他們從文化尋根層面走向了文體尋根層面"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當代作家都已拋棄西方作家開始文化尋根。

故選B。

3.A.談國外借鑒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不是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B.談有足夠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與材料一要重視本民族歷史文化、要有文化自信的思想一致,可以作為材料一的論據(jù)。

C.談不要“隨人”,要“自成一家”,即創(chuàng)新,不是談傳承文化和文化自信。

D.談不要“似我”“學我"隨人”,要“自成一家”,即創(chuàng)新,不是談傳承文化和文化自信。

故選B。

4.由原文“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中,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chǎn)生的一切優(yōu)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杰出創(chuàng)造活動中”和“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shù)不朽作品。從詩經(jīng)、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可知,古詩文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展現(xiàn)中華民族強大的文藝創(chuàng)造力。

由原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史傳傳統(tǒng)得到了更多的青睞”“‘……我要借此證明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任何性質(zhì)和任何強度的劫難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遠可以憑借自己內(nèi)在的活力戰(zhàn)勝一切困難而生存下去,強盛下去!’可見民族精神的追尋是‘泛尋根文學’的藝術(shù)靈魂"可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是不朽的經(jīng)典,我們高中生多加學習,受到其深刻影響,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精神。

由原文“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和材料二“只不過新時期文學30年偏重于從中國古代文人文學傳統(tǒng)中尋找可供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學資源,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史傳傳統(tǒng)得到了更多的青睞"可知,課本中選入大量古詩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讓學生也接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積極影響。

5.由“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中,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chǎn)生的一切優(yōu)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杰出創(chuàng)造活動中”“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可以看出,新時期中國作家要寫出對本民族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必須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由“這當然不是簡單的文化和文學返祖,而是在借鑒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與文學資源后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了一種對自身母語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的再認同,也就是都逐漸經(jīng)歷一個創(chuàng)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可以看出,新時期中國作家須自覺產(chǎn)生對自身母語和文化傳統(tǒng)的再認同;

由“以韓少功、阿城、王安憶、莫言、賈平凹等為代表的‘尋根文學’作家,在各自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長期具有文化尋根思維和意識,他們從文化尋根層面走向了文體尋根層面,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深入到了中國古典文體的尋根"可以看出,新時期中國作家要有文化尋根、文體尋根的思維和意識;

由“只不過新時期文學30年偏重于從中國古代文人文學傳統(tǒng)中尋找可供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學資源,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史傳傳統(tǒng)得到了更多的青睞”可以看出,新時期中國作家要從古代文人文學傳統(tǒng)中尋找文學資源。

【點評】高考中對理解文意、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判斷,錯誤類型主要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加因果等??疾榈姆绞酵歉淖兙渥雍x從而出現(xiàn)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18分)

答案:6.A

7.D

8.①厭惡心理:年少時,作為兄長的“我"對弟弟酷愛風箏的行為充滿嫌惡和鄙視。

②自責心理:成年后的“我”對自己因幼時無知,而扼殺弟弟兒童天性的行為充滿了內(nèi)疚和自責。

③沉重悲哀:魯迅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nèi)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

9.①文章通過“風箏”來串聯(lián)事件,以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引入,帶著“驚異與悲哀"的情緒回顧“我”和弟弟有關“風箏"的往事,風箏是本文的線索。

②“風箏”是年少時的“我"精神虐殺”弟弟的罪證;在當時社會,這種“精神虐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缺乏認識,作者通過“風箏”事件揭示該現(xiàn)象,旨在引起讀者的深刻反思。“風箏"一題,能更好地關涉主旨。

【解答】6.A.“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有誤。文本第一段末尾的“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表明作者由眼前的風箏聯(lián)想到的是在故鄉(xiāng)時自己給予弟弟的傷害。

故選:A。

7.D.“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有誤,“我"當時的行為、心理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以及“我”對弟弟瞞著自己做風箏的憤怒。所以,“我"的不知道與不留心,有那時“我”還不懂得設身處地地去替弟弟著想與不懂得游戲?qū)τ诤⒆拥闹匾缘脑颍⒎悄魂P心與嫌惡弟弟本身。

故選:D。

8.由原文“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可知,作者直觀的表明了自己對風箏的態(tài)度,即不愛、嫌惡,對弟弟的愛好也認為是笑柄,可鄙的。故而開始是厭惡心理。

由原文“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qū)τ诰竦呐皻⒌倪@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可知,成年后認識到兒童游戲?qū)⑼砷L的重要性后對自己當年的行為感到愧疚。因為自己的無知,扼殺弟弟兒童天性,這讓自己內(nèi)心“墮下去了”,表達了作者的自責的心理。

由原文“‘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可知,本來想得到弟弟的寬恕而減輕內(nèi)心的自責,但是弟弟全然忘記了,“有過這樣的事嗎?”,讓作者等待救贖的精神再無可能得到拯救,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nèi)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

9.由原文“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他那時大概十歲內(nèi)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可知,文章由北京冬日的風箏想到了故鄉(xiāng)的風箏,并引起了“驚異和悲哀"的情緒,特別是回憶起作者與弟弟關于風箏的往事。從現(xiàn)實到回憶,風箏都出現(xiàn)了,它起到了一個串聯(lián)線索的作用。

由原文“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可知,透過風箏,我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對待年幼的弟弟愛好游戲的天性,多年后,作者也意識到當年行為是對兒童精神的虐殺,而風箏就是罪證;此外,魯迅也在文章中以自己的行為作為例子,反思了封建社會中長幼之間不平等的關系,以及“精神虐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缺乏認識,表現(xiàn)出了他對這種無知的反思。同時,他通過描述被虐待的弟弟沒有一句抗辯的話,揭示了當時封建秩序的殘酷和無情,旨在引起讀者的深刻反思?!帮L箏"一題,能更好地關涉主旨。

【點評】“規(guī)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

二、古詩文閱讀(共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答案:

10.BCH

11.A

12.B

13.(1)如果憑借我們這樣強大的國家,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連那滅亡的六國都還不如了。

(2)用四面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輔佐面對敵寇的韓國、魏國,讓韓、魏沒有向東(防備其他國家)的憂慮,從而能夠為天下諸侯挺身而出,抵擋秦國的軍隊。

14.第一問:蘇轍:六國之士背盟敗約,自相殘殺,致使被秦國逐個擊破滅亡。

蘇洵:六國滅亡弊在賂秦。

第二問: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解答】10.句意:(六國)憑借五倍于秦的土地、十倍于秦的民眾,下定決心向西進軍,攻打崤山以西方圓千里的秦國,最終卻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五倍之地"十倍之眾”兩句句式結(jié)構(gòu)一致,表示攻秦條件,故分別在“五倍之地"十倍之眾”后斷開;“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表示攻秦行動,“而”表轉(zhuǎn)折,故在“而前斷開。

故在BCH。

11.A.“豎子"表示蔑稱。

故選A。

12.B.“兩文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錯,蘇洵分為“賂秦"和“不賂秦”;蘇轍沒有。

故選B。

13.(1)茍,如果;以,憑借;天下之大,定語后置句;從,重蹈覆轍;故事,舊事;是,這。譯文:如果憑借我們這樣強大的國家,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連那滅亡的六國都還不如了。

(2)以:用;佐:輔佐;當寇:面對敵寇(“當"譯為“抵擋”“面對"均可);出身:挺身而出(不可譯為“出身”的今義);譯文:用四面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輔佐面對敵寇的韓國、魏國,讓韓、魏沒有向東(防備其他國家)的憂慮,從而能夠為天下諸侯挺身而出,抵擋秦國的軍隊。

14.第一問:由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可知,六國滅亡弊在賂秦。

由蘇轍的《六國論》“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可知,六國之士背盟敗約,自相殘殺,致使被秦國逐個擊破滅亡。

第二問:由“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可知,蘇洵寫作《六國論》的目的是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p>

秦國在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于戰(zhàn)爭。

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像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對了。

齊國并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于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后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對秦國五次作戰(zhàn)。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嘆??!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p>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用不賂秦的手段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文本二: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p>

【點評】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題,解題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答案:

15.D

16.《水調(diào)歌頭金山觀月》下闋:表達遺世獨立的孤高與對仙境的向往。詞人以“表獨立”“飛霞佩"等塑造超凡形象,借“漱冰濯雪”展現(xiàn)精神凈化,體現(xiàn)卓爾不群的追求;“群仙笑我"翳鳳驂鸞”等句,通過游仙意象,流露對超脫境界的憧憬,同時暗含對現(xiàn)實的疏離與矛盾心理。(3分)

《念奴嬌過洞庭》下闋:抒發(fā)天人合一的豁達與逆境中的堅守?!坝耔b瓊田"表里俱澄澈”將自然與內(nèi)心融合,展現(xiàn)物我兩忘的超脫;“肝膽皆冰雪"直言品格高潔,“盡挹西江”等句以豪邁之語,表達在貶謫困境中仍堅守自我、胸懷天下的氣度。(3分)

【解答】15.A.“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開篇即勾勒江山的雄渾壯麗與月夜的清寒。“自”字強調(diào)江山天然之美,無需人工雕琢,與自然美學契合。此解析正確,符合詩句原意。

B.“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以擬人手法稱月亮為“月姊”,借“玉鏡"觀覽景色,既親切又富有想象力,貼合詞句的浪漫基調(diào)。此解析正確。

C.“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中,“白銀闕"化用道家“瓊樓玉宇”的仙宮意象,形容江浪翻涌如宮闕矗立;“危駐"既寫金山峙立之險峻,亦暗含詞人對宦海浮沉的隱憂(“?!庇小案唠U"與“危機”雙關意)。此解析結(jié)合意象與情感,正確。

D.:“表獨立"三句化用屈原《九歌》與《楚辭》典故,“表獨立”(卓然獨立)、“飛霞佩"(霞帔)、“切云冠”(高冠)均為直接描寫詞人超然出塵的外在形象與精神姿態(tài),而非“遐想"。“遐想”指悠遠的想象(如后文“群仙笑我"才是遐想),此處是詞人對自我品格的刻畫,屬現(xiàn)實中的精神寫照,而非虛幻想象。因此“遐想”一詞定性錯誤。

故選D。

(3)《水調(diào)歌頭金山觀月》下闋:超脫塵世的仙游之思與出世情懷。

遺世獨立的自我期許:“表獨立,飛霞佩,切云冠"化用屈原典故,以“飛霞佩”“切云冠"的超塵裝束,塑造了詞人卓然獨立于金山之巔的形象,暗含對高潔人格的追求與對世俗的疏離。

向往仙境的浪漫遐想:“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借傳說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及“群仙笑我"的奇幻想象,表達對現(xiàn)實功名的厭倦,渴慕隨群仙歸隱仙界的超脫欲望。

羽化登仙的終極抉擇:“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以“翳鳳驂鸞"的神話意象作結(jié),直抒舍棄塵世、駕鳳乘鸞而去的決絕,情感指向?qū)硐胂删车耐侗迹尸F(xiàn)出出世求仙的浪漫主義精神。

《念奴嬌過洞庭》下闋:天人合一的澄澈襟懷與現(xiàn)世超脫。

冰雪襟懷的自我觀照:“肝肺皆冰雪”以冰雪喻心靈之澄澈,與“漱冰濯雪"(《金山觀月》)的月光意象不同,此處直接指向人格的高潔無瑕,強調(diào)精神世界的純凈自守。

與自然對話的豪邁氣度:“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以天地為杯盞、萬物為賓客,突破現(xiàn)實局限,展現(xiàn)詞人將自我融入宇宙的宏大氣魄,體現(xiàn)物我兩忘的現(xiàn)世豁達,而非對仙界的向往。

叩問本心的超然境界:“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以動作收束,在對自然的共鳴中達到忘我的精神巔峰,情感聚焦于當下與自然合一的澄明體驗,而非對彼岸世界的追尋。

核心差異:《金山觀月》以神話意象(群仙、三山、鳳鸞)構(gòu)建超脫現(xiàn)實的仙界理想,情感內(nèi)核是對塵世的疏離與對仙境的向往,精神境界偏向浪漫主義的出世追求?!赌钆珛蛇^洞庭》以自然意象(西江、北斗、萬象)展現(xiàn)與天地相融的生命狀態(tài),情感內(nèi)核是對自我人格的堅守與對現(xiàn)世的超越,精神境界指向儒家兼濟與道家逍遙融合的現(xiàn)世豁達。

譯文:

江山本就雄偉壯麗,風露清寒彌漫在夜空中。我輕聲呼喚月神,請求借她的玉鏡來瞭望這人間勝景。深幽的溝壑中,魚龍發(fā)出悲切的呼嘯,星辰的倒影在江面搖動,海上的霧氣彌漫著無盡的蒼茫。波濤涌起,仿佛是白銀堆砌的宮闕,而金山峙立江心,宛如天宮般巍然高聳。

我獨立山巔,身披飛霞般的飄帶,頭戴高冠仿佛直切云空。以冰雪洗漱身心,俯瞰萬里山河,一切都如毫末般渺小。回首尋覓傳說中的三座仙山,卻聽見群仙笑著呼喚我,想要我與他們一同歸隱。于是我揮手告別塵世,駕馭著鳳凰,乘上鸞鳥,向那仙境飛去。

賞析:

雄渾意境與浪漫想象的融合:詞的上闋以“江山自雄麗”開篇,奠定了雄渾壯闊的基調(diào)?!白?字凸顯江山天然的壯美,無需人力雕琢,暗含詞人對自然本真的推崇。接著以“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的擬人化想象,將月亮比作親切的“月姊”,借玉鏡觀覽江山,拉近了人與宇宙的距離,奇思妙想中透著浪漫情懷?!坝嫩拄~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三句,以聲襯靜,以動寫靜:魚龍的悲嘯打破夜的沉寂,星辰倒影隨波搖動,海氣彌漫天地,營造出神秘深邃的意境。末兩句“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尤為奇絕:江浪翻涌如白銀堆砌的宮闕(“白銀闕”化用道家仙宮意象),金山峙立如仙境瓊樓,虛實相生,將現(xiàn)實中的金山與想象中的天宮疊合,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視覺沖擊。

用典與神話意象的精神寄托:下闋化用屈原《九歌》《楚辭》典故,以“表獨立,飛霞佩,切云冠"塑造了一個遺世獨立的高士形象?!氨愍毩ⅰ睜钇渥咳徊蝗?,“飛霞佩"切云冠”以超塵裝束喻其高潔品格,既呼應屈原文人精神,又暗顯詞人對世俗功名的疏離?!盎厥兹胶翁?,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轉(zhuǎn)入神話遐想: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山雖不可見,卻仿佛聽見群仙笑邀歸隱。這里的“笑我”并非嘲笑,而是一種超然的召喚,暗示詞人對現(xiàn)實的厭倦與對仙界的向往。結(jié)句“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以“駕鳳乘鸞”的決絕姿態(tài),直抒脫離塵世、羽化登仙的理想,情感如行云流水,一瀉千里。

情感內(nèi)核:出世超脫的道家精神。全詞以“觀月"為線索,實則借月抒懷,貫穿了對自由境界的追求。上闋的“玉鑒”“白銀闕"是對純凈世界的向往,下闋的“群仙”“鳳鸞"則是對超脫生活的憧憬。與張孝祥另一首名作《念奴嬌過洞庭》相比,后者以“肝肺皆冰雪”強調(diào)現(xiàn)世的人格高潔,而本詞更偏向借助神話意象構(gòu)建彼岸世界,情感內(nèi)核從“天人合一"轉(zhuǎn)向“出世求仙”,體現(xiàn)了詞人在現(xiàn)實挫折中對道家逍遙精神的皈依。

藝術(shù)特色:雄奇與飄逸的統(tǒng)一。詞中既有“江山雄麗"海氣漫漫”的壯景,又有“飛霞佩"翳鳳驂鸞”的仙姿,將豪放的山水描寫與飄逸的神話想象熔于一爐。語言上,化用屈賦與道教典故卻毫無生硬之感,自然流轉(zhuǎn)中見出筆力,堪稱南宋豪放詞中兼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佳作。

整首詞如同一幅水墨仙山圖,在月光江濤的背景下,詞人以筆為舟,渡向精神的自由之鄉(xiāng),既留下了對人間壯麗的禮贊,更書寫了對超越性生命境界的永恒追尋。

17.【解答】答案為:

(1)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重點字:貽)

(2)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重點字:憂)

(3)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重點字:辰)

答案:

18.C

19.①“妝備"改為“裝備”

②“附能"改為“賦能”

③“回曖"改為“回暖”

20.網(wǎng)絡流行語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符號、流行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國民心態(tài)、社會發(fā)展的“晴雨表"風向標”。

21.①五彩繽紛(絢麗多彩/色彩繽紛/五光十色/萬紫千紅)

②蒸蒸日上(生機勃勃/朝氣蓬勃/方興未艾/如日方升)

【解答】18.畫波浪線句子中“特種兵"的引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