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_第1頁
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_第2頁
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_第3頁
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_第4頁
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高考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匯總

在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斷句的分值穩(wěn)中有升。在復(fù)習(xí)中,我們

要充分重視這種題型。

【要點提示】

(一)文言斷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

斷開。

3.要重視內(nèi)容,斷完后根據(jù)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nèi)容再核對一遍「

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試一試】

(1)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p>

(3)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yù)。

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yù)。

【斷句具體方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

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

得什么結(jié)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jié)構(gòu)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guān)

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

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

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

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

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

“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dāng)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dāng)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

“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

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⑵疑問代詞一一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

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一一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

“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jié)為標(biāo)名(代)詞,定主賓。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仝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

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

徑迎之”“肅宣權(quán)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guān)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

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3、(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

夫趙之于齊楚/桿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

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俄n非子?說林下》

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坏裥×?,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

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于那些不能恢復(fù)挽回的,開始

就得特別謹(jǐn)慎小心,那么,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為、貝k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

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④有些復(fù)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

旦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

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

可斷句。

⑥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

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己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

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例子】

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

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游褒禪山記》)

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

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

8226;刺奢》)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

句式;

“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

定句式。

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

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

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

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p>

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

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

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

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①頂真: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呼萬歲。

②對稱: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

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p>

③反復(fù):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

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fù)出現(xiàn),抓住這i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

【練】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投光/光欲奪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積底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0騏驥一躍,不能十

步;鴛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秦孝公據(jù)蠟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

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

敢獻之。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

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xué)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胞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

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9、君子之學(xué)也/人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

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

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

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绷荚唬骸笆汲计鹣纶c上會留,此天以臣授

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蹦朔鈴埩紴榱?/p>

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總分關(guān)系斷句法。

依據(jù)總分關(guān)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

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

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老而無妻日鰥,老而無夫日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日孤,此四者,

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七、再回首,細檢驗一一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

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yīng)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

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

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

治通鑒》卷十六)

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

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

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biāo)點,應(yīng)在“爭投水”后加上一

個逗號。

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⑴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biāo)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

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xiàn)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

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

7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jié)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

如何理解呢?

⑵斷句后,內(nèi)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p>

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币馑家材芡?,但仔細推敲,就不

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jīng)傳”只是

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jīng)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

藝經(jīng)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xí)”,這里說的李蟠“通習(xí)”的是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

傳文,這些在當(dāng)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xí).'之c

八、重平時,需勤練一一打牢基礎(chǔ)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

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xué)的殿堂,因為進入本

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

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

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dāng)做一些

專題練習(xí)。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

提高。

文言文斷句技巧全攻略

一、讀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fù)鉆研,俗話說“書讀

百遍,其義白見”,遍數(shù)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

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qū)哟?,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jié)。此時切勿動手標(biāo)點,如一遍讀完

不能理解,可連續(xù)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或?qū)哟?,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qū)哟?,此時注意句首、

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qū)哟伟凑涨昂箜樞颍瑥念^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

句子,加上恰當(dāng)?shù)臉?biāo)點。

(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jù)上下文給以推斷。

【例】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日方且

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用貧

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日事不諧矣

這樣,我們對上文經(jīng)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

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

向;二是詢問宋弘,了解男方的態(tài)度?;旧狭私馕恼碌拇笠庵螅憧砂凑諒?/p>

大到小,逐層、逐句標(biāo)點C

【答案】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至莫

及?!钡墼唬骸胺角覉D之?!焙蠛氡灰?,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

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例】(北京)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

數(shù)月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③富良馬其子好

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壯者引弦

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

深不可測也

我們經(jīng)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

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二

“好事”與“壞事”,“?!迸c“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一一得馬一一兒子墮馬”

這一發(fā)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tài)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答案】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家

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

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二、標(biāo)名(代)詞,定主賓

在閱讀中,要隨時標(biāo)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

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

論的對象,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

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1)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

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

到現(xiàn)在C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C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

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二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

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

“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dāng)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dāng)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

“他北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

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2)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

“胡“曷”“惡”“安”“焉”等。

(3)指示代詞:

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

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

宣權(quán)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

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

【注釋】

(1)亥U削:雕刻。道:指道理,規(guī)律。(2)舉事:做任何事情。然:這樣。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舉事亦然/為其后正復(fù)者也/則其事寡敗

【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2005年北京卷)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

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掖寺

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答案】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爐峰/北寺日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解析】

在選段中,“匡廬即廬山”、“香爐峰”、“遺愛寺”、“太原”、“峰腋寺”都是

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詞,“元和十一年”是年號,“白樂天”是白居易的字,

知道這些,對正確斷句是很有益處的。

(句中劃線詞均為專用詞,有年號時間、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虛詞,找位置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

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工亦送末之??啤!庇纱丝梢姡难蕴撛~(特

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1.對話、引文定句讀一一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口、云、言、謂為標(biāo)志,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

斷開。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

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biāo)點。如北京卷,材料

中有三處“其父曰”,應(yīng)在“曰"后停頓。

【例】拙于用大

惠子謂莊子曰魏土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

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楞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拾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

用大矣《莊子?逍遙游》

【注釋】

(1)拙:笨。拙于:不善于。(2)惠子:姓惠名施,宋國人,曾做過梁國相

國,是先秦的思想家,據(jù)說是莊子的好友.(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

邑,國號為魏;后來,害怕秦的強大,被迫遷都大梁,改國號為梁,同時僭號稱

王,故魏王有時也稱梁惠王。瓠:葫蘆。(4)樹:栽培種植。成:成活。(5)剖:

破開。(6)瓠落:平淺的樣子。(7)楞然:虛大。(8)拮:擊破。

【答案】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

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相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搭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譯文】

惠施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棵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栽種活了,結(jié)的葫

蘆能裝下五石東西。我用這個大葫蘆去裝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這

么大的重量。把剖開來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淺,盛不了多少水。葫蘆不是不大

啊!可是,我認為它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砸碎了?!鼻f子說:“先生,你真是不

善于利用它這個大的特點??!”

2.語首發(fā)語詞:

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

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3.句尾語氣詞:

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jīng)常

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4.疑問語氣詞: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5.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h然則、或、況、而

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己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6.其它的如:

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力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

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例】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

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解析】

我們看加點的虛詞,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

句首的有:以、貝h貝人而、而、故。這一段標(biāo)點,如果頓號不計,共12處標(biāo)

點,有10處可依據(jù)以上虛詞斷開?!坝握弑姟焙蟮姆痔枺筛鶕?jù)文言句式整齊

的特點斷開。“非常之觀”是由于主語較長而作的停頓。

【例】

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

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

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答案】

襄子日:“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

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虛詞斷句歌

"日"后冒(:),“哉”問嘆(?!)

“于”“而”一般在中間

,,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

“則”前斷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頓

或句(。)或逗(,)酌情看

“蓋”“夫”“若夫”“縱”“向使”

“然則”“是故”“于是”“茍”經(jīng)常用于句子首

解釋:

1."日"后面加冒號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詢問

或反問語氣,句末常用嘆號或問號。

例如:“禽獸之變蚱幾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連詞經(jīng)常用于句子中間,起連接作用,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

而不學(xué)則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詞,由它和名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多

數(shù)放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后作補語。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p>

3.“則”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其中,“則”表示承接、假設(shè)、轉(zhuǎn)折

等關(guān)系時,“則”前常有停頓。

例如:“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己病矣?!薄皠t”

表示并列關(guān)系時,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J

4.語氣詞“蓋、天、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們前面要斷句。此外,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則”“茍”“縱”“是故”“丁是”“向

使,,“是以,,“縱使,,,,然則,,等前面也常常要斷句。

例如:“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薄胺驊?zhàn),勇氣也。”

“若夫淫雨霏霏,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薄叭粍t何時而樂耶?”“茍富貴,勿相

忘。”“向使無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p>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語氣詞,后面要斷句。

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薄奥劦烙邢群?,術(shù)業(yè)有

專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續(xù)耳?!薄叭粍t何時而樂耶?”“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

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壯士,能復(fù)飲乎?”

提示:

利用虛詞標(biāo)志斷句時必須注意靈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當(dāng)于“于”時不能點斷。例如:“生乎吾前,其詡道

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當(dāng)于“于”,就不能斷

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例如:“師道之

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是說也,人常疑之?!?/p>

3.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表示并列關(guān)系,所連接的并列短語共

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聯(lián)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

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面斷開。例如:“石之銀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獨

以鐘名,何哉?”

4.“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

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時甚至還可作名詞,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例

如:“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p>

【例】(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

(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

越之于齊楚桿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

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栗為國計者過矣。

【解析】

畫線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勸說齊王給粟救趙的。這段話句末語

氣詞較多,“也”、“矣”都是句尾語氣詞,“夫"、"且"都是發(fā)語詞,是非常明顯

的斷句標(biāo)志,要把握準(zhǔn)確。此外,多個判斷句、假設(shè)復(fù)句也能為恰當(dāng)斷句幫上大

忙。

【答案】

夫趙之于齊楚/桿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

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四、明語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jié)構(gòu)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

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

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

為“

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

積累: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深。);

“不亦……乎”(不亦說乎?);

“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無乃……乎(無乃不可乎?);

“可得……歟”(可得聞歟?);

“得無……乎”(得無異乎?)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

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記住文言文習(xí)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例1】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