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二)-中考語文背誦手冊_第1頁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二)-中考語文背誦手冊_第2頁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二)-中考語文背誦手冊_第3頁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二)-中考語文背誦手冊_第4頁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二)-中考語文背誦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知識梳理(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者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國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

三要素及其關(guān)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zhàn)爭勝利的

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成為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睹献印肥侵袊寮?/p>

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門人記錄

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四書指:《大

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o

二、課文內(nèi)容概括。

文章開篇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層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

表示了遞進關(guān)系,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層,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shè)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

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

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quán);“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

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

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層,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

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

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jié)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nèi)部不"和“,有好條

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

人和”的道理。

第四層,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

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

步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里。

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zhì)。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

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

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通暢。

三、字音字形

郭(gu6)兵革(g6)畝米粟(sil)域(y£i)畔(pdm)

四、詞語匯總

(-)重點詞語。

1.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

5.郭:外城。

6.環(huán)(huan):包圍。

7.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8.池:護城河。

9.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0.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11.米粟(sfi):糧食。

12.委:拋棄。

13.去:離開。

14.故:所以。

15.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16.以:憑借。

17.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18.固:使...鞏固。

19.國:國防。

20.山溪:山河。

21.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

22.威:威服,威懾。

23.以:憑借,依靠之意。

24.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25.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

26.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27.寡:少。

28.之至:到達極點。

29.畔:通"叛",背叛。

30.順:歸順,服從。

31.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32.有:要么,或者。

33.勝:取得勝利。

(二)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三)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回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四)古今異義

1、城古義:城墻今義:城市

2、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水池

3、委古義:放棄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古義:國防今義:國家

5、親戚古義:殺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

6、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7、域古義:界限,限制今義:地域

8、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9、兵古義:兵器今義:士兵

10、.然而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五)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氣候,時令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時機,機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四時之景不同:季度,季節(jié)

(4)和

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別處

(6)勝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美好,美妙

日出江花勝紅火: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zhí),頑固

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

(8)亡

亡羊補牢:丟失

國恒亡:滅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nèi)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

(10)而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zhuǎn)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六、譯文及重點語句。

【譯文】: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

上作戰(zhàn)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三里的內(nèi)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

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

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

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

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

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

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

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重點語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

上作戰(zhàn)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

武器裝備的強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或:

施行仁政的國君,有很多人幫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很少有人幫助他。)

(5)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

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七、理解默寫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

如人和。

3、日本某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

眾叛親離,正應(yīng)了孟子的哪句話:失道者寡助。

4、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guān)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戰(zhàn)必勝”的條件是:“得道者多助”。

八、內(nèi)容理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

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

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

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shè)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

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

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

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

“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

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

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

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

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4、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wù)文兀?/p>

本篇主要是談?wù)?,是借?zhàn)爭談?wù)?。孟子借談?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

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九、文章主旨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guān)系的句子是:天時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

十、寫作手法

(1)文章善于運用設(shè)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zhàn)爭,卻多次提到戰(zhàn)爭。這是

為了迎合諸候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

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

2.《富貴不能淫》

、作者作品

1.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下》,記錄孟子和縱橫家景春之間關(guān)于大丈夫標準的一次對

話。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成為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睹献印肥侵袊寮?/p>

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門人記錄

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四書指:《大

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

二、內(nèi)容概括。

課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下》,記錄孟子和縱橫家景春之間關(guān)于大丈夫標準的一次對話。

明確提出了孟子關(guān)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觀點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三、朗讀節(jié)奏。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

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止匕/之謂/大丈夫?!?/p>

四、字音字形

公孫衍(ydn)丈夫之冠(gudn)女家(玲)富貴不能淫(yin)

五、詞語匯總

(-)重點詞語。

誠:真正,確實。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天下熄:指戰(zhàn)爭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

命:教導(dǎo)、訓(xùn)誨。

戒之:告誡。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準則,標準。

由:遵循。

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亂,迷惑。

移:動搖。

屈:使屈服。

(二)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三)詞類活用

富貴不能淫原意是過多,過甚,在文中意思為使....擾亂

貧賤不能移原意是改變,在文中意思為使......改變

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為使......屈服

(四)一詞多義。

⑴戒

戒之日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2)之

往之女家動詞,到

妾婦之道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3)居

居天下之廣居第一個:居住

第二個:居所,住宅

(4)得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能夠

得志實現(xiàn)

(5)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來比喻“義”

妾婦之道也原則,行為準則

(五)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遨大丈夫哉古義:真正,確實今義:誠實

(2)父龕之古義:教導(dǎo),訓(xùn)誨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義:成年男子今義:女子的配偶

(4)以順為正者古義:準則,標準;今義:正面

六、譯文。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們

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

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xùn)導(dǎo)他;

女子出嫁時,母親訓(xùn)導(dǎo)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

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

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

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

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

這才叫作大丈夫。”

七、理解默寫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處世態(tài)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八、內(nèi)容理解

1.景春認定公孫衍與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quán)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quán)者。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

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

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魯迅、項羽等典型例子。

4.孟子關(guān)于妾婦之道的最終結(jié)論是什么: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

5.“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和“此之謂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此”: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

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與原則,

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yīng)時刻注意。

7.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

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決不能在道德修養(yǎng)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8.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用自己的

話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

的道路'義'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

在這條正道上。

9.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話與這句話的意思相近?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0.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

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dǎo)的那樣“窮則獨

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1.請談?wù)劇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這既是民族傳統(tǒng)也應(yīng)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特別是做為領(lǐng)導(dǎo)者,更應(yīng)做到如此,以國家民族

人民的利益為重,不為一己私利而有損前者的利益,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wù),做一個大丈

夫。

九、文章主旨

《富貴不能淫》通過景春與孟子對于“大丈夫”的不同論述,明確提出了孟子關(guān)于什么

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觀點。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十、寫作手法

運用排比,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作者作品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中國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題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

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成為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睹献印肥侵袊寮?/p>

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門人記錄

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唬瑸椤八臅敝?。四書指:《大

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

二、課文內(nèi)容概括。

第一段舉例論證:舜發(fā)于吠畝,后成為君主,傅說舉于版筑為相,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后輔佐武王,管夷吾舉于士,后任用為相,孫叔敖舉于海,成為令尹,百里奚舉于市,官居

大夫,通過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個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的基礎(chǔ)上,道理論證。

發(fā)表議論“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

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敝赋鋈瞬乓诶Ь持性炀?。

第三段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益處,正反對比論證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眰€人角度從正

面證明生于憂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國家角度從反面證明

死于安樂。

第四段:總結(jié)全文,歸納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朗讀節(jié)奏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

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四、字音字形

舜(shun)吠(quan)畝膠鬲(g6)曾益(zeng)拂土(bi)

五、詞語匯總

(-)重點詞語。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起,指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這里是被選拔的意思

管夷吾舉于土:獄官。

百里奚舉于凄:集市

故天將隆大任于是人也:降:下達。任:責(zé)任,使命。

人恒過常常。

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所以動心忍性:用這些來

困于心:內(nèi)心困苦。

衡于慮:思慮阻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然后才能奮起。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表現(xiàn)于臉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

征,征驗,此處有表現(xiàn)的意思,表現(xiàn)。色,臉色。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衡于慮衡:通“橫”,梗塞,不順暢。

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三)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jīng)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舌L: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nèi)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四)一詞多義。

1.發(fā)舜發(fā)于吠畝之中(起,指被任用)

發(fā)于聲(發(fā)出)

2.拂行拂亂其所為(違反,阻撓)

入則無法家拂士(輔佐)

3.于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征于色(在)

困于心,衡于慮:(在)

生于憂患:(在)

(五)古今異義

1.然后知生于憂患古義:這以后今義:連詞,表承接

2.所以動心忍性古義:用這些來今義:表結(jié)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3.發(fā)于聲古義:表現(xiàn)今義:送出,發(fā)生等

4.管夷吾舉于土古義:獄官今義:軍人

5.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6.征于色,發(fā)于聲,面后臉古義:了解,明白今義:比方

六、重點語句翻譯。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忍,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使他的內(nèi)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想法從臉上顯現(xiàn)出來,從言語中吐發(fā)出來,然后才為人們所了解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

的禍害,這個國家往往就會滅亡。

5.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這樣以后,人們就會明白憂愁禍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樂使人趨于滅亡的道理了。

七、理解默寫

1.課文的中心論點: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承上文例證,得出結(jié)論:故天將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啟下作用)。

3.經(jīng)歷磨難,砥礪的好處:所以動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4.由個人作為上升到國家治亂,提出論斷的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恒亡。

5.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

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八、內(nèi)容理解

1.文章講的是什么問題?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本課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通過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須在

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眰€人角度從正

面證明生于憂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眹医嵌葟姆疵孀C明

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

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啟下的句子什么?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什么?

成就大業(yè),必須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

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jīng)受磨練的句子:勞其

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jié)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發(fā)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部表

情的變化。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6、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

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7.你還知道那些事例可以證明是經(jīng)過痛苦挫折成才的?學(xué)習(xí)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qū)W

習(xí)中的困難與挫折?

例: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貝多芬即使在雙耳失聰?shù)那闆r下,仍

然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生命交響曲;愛迪生小時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xué)試驗。有一次,不慎在

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家。

生活上要培養(yǎng)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學(xué)習(xí)上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學(xué)習(xí)退步了,不

必灰心,積極進取,一定能夠獲得成功。不能在最好的年華只顧享受,要有憂患意識,不斷

進取。

九、文章主旨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練,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

才能擔(dān)負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十、寫作手法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開頭先舉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

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結(jié)論。之后又從思想、生活、行為等方

面以道理論證的形式,講述人必須經(jīng)歷艱苦磨難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從正面講述人經(jīng)磨練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個人推至國家,增

強了語言氣勢,極富感染力。

4.《愚公移山》

一、作者作品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體裁

本文的體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點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風(fēng)趣的動物、植物或人類故事,采用象征、比喻、

擬人、夸張等手法,寄寓一種思想,給人以某種教益或啟示,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

味。

三、課文內(nèi)容概括。

課文有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句句都與下面的情節(jié)有關(guān):“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

仞”,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其中“方”和“高”,極言移之不易;“本在”這一

句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這一段是故事情

節(jié)的開端和發(fā)展。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觀點,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聰明之

態(tài)。智叟出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zé)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zé)備口氣,“殘年余力”

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捌淙缤潦巍闭Z氣很重,則簡直

是譏笑愚公無能了。愚公聞智叟之言“長息”,說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駁智叟的話

里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

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結(jié)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

著用“而”字一轉(zhuǎn),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

結(jié)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話的結(jié)尾。這故事的結(jié)局也照應(yīng)了故事的開端。以神話結(jié)尾更能突出愚公的

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凹街?,漢之陰,無隴斷焉。”說明

了移山的結(jié)果。

四、字音字形

萬仞_(r?n)冀州(ji)有_擔(dān)(h?)箕畚(jIben)娘妻(shudng)

始齦(ch?n)智叟(sbu)窮匱(kui)一厝_(cub)雍南(yong)

隴斷(Ibng)懲_山北之塞(cheng)

五、詞語匯總

(-)重點詞語。

(1)年耳九十且:將近

(2)懲山北之搴塞:阻塞

(3)出入之挈也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日室:家

(5)吾與汶畢力平險汝:你們

(6)全券相件雜然:紛紛許:贊同

(7)其妻獻行日獻疑:提出疑問

(8)以軍之力以:憑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

(9)曾不能以魁父之丘曾:連……都……損:削減

(10)如太行、王屋.?如...何:把……怎么樣

(11)耳厚置土石且:連詞,況且焉:疑問代詞,哪里

(12)投謂渤海之尾諸:之于

(13)遂率子孫萄擔(dān)者三本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墾壤叩:敲,鑿

(15)始苗齪:換牙

(16)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17)汝心、之囿,固不可期心:思想固:頑固徹:通

(18)子子孫孫無方續(xù)也窮匱:窮盡

(19)命夸娥氏二子袋二山負: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腐“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亡”通“無”,沒有

(4)一后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無龐斷焉“隴”通“壟”,高地

(三)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詞作動詞,面向,面對著

(2)吾與汝畢力平險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四)一詞多義。

1.方: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

方欲行(將要)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頑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固若金湯(堅固)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通“無",沒有)

5.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6.苦:何苦而不平(擔(dān)憂;憂愁)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7.窮: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盡)

窮兇極惡(極端)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窮困)

8.通:指通豫南(通向)

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政通人和(順利)

阡陌交通(相通)

通計一舟(全,整個)

(五)古今異義

(1)懲山北之塞古義:苦于今義:處罰

(2)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

(3)達于漢畫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

(4)指通豫南古義:直今義:手指

(5)亶不能損魁父之丘古義:連…都…今義:曾經(jīng)

(6)投諸渤海之尾古義:之于今義:各個,許多

(7)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古義:扛今義:荷花

(8)曾不能毀山之一至古義:草木今義:毛發(fā)

(9)北山愚公長息日古義:嘆氣今義:休息

(10)里我之死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11)懼其不旦也古義:止今義:已經(jīng)

(12)無隴斷焉古義:山岡阻隔今義:把持獨占

(13)何苦而不平古義:愁,擔(dān)心今義:五味之一,與“甘”相對

(六)重點虛詞

(1)之:

①.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指示代詞“這,這樣”

操蛇之神聞之指示代詞“這件事”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人稱代詞,“他”

③.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④.甚矣,汝之不惠。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而:

①.何苦而不平聚室而謀表承接,不譯。

②.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修飾,地、著。

③.而山不加增表轉(zhuǎn)折,但是,卻,

(3)且:

①.年且九十副詞,將。

②.且焉置土石?連詞,況且。

(4)于:

①.達于漢陰介詞,至IJ。

②.告之于帝向

(5)其:

①.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②.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③.帝感其誠代詞,他的

④.其妻獻疑代詞,她的

(6)以:

①.以殘年余力介詞:憑,靠。

②.河曲智實亡以應(yīng)連詞,用來。

(7)焉:

①.無隴斷焉。始一反焉語氣助詞,相當于“了”“啊”

②.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六、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裝句。主謂倒置裝,謂語前置以突出感嘆語氣,實際語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

聰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3)何苦而不平

(倒裝句。疑問代詞“何”充當“苦”的賓語,前置。)

(4)帝感其誠

(被動句。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暗邸笔潜桓袆诱?。)

七、重點語句翻譯。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文: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而居住。

(2)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譯文: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

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譯文:冬夏交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往返一次。

(5)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6)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譯文: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挖不平嗎?

(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譯文: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8)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譯文:用箕畚裝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

(9)帝感其誠。

譯文: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八、理解默寫

1.愚公移山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jù)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5.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6.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tài)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

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

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九、內(nèi)容理解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何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

二山”?

這兩句話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襯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顯出

愚公敢于移山的決心和勇氣,也就越顯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

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為寫愚公作了鋪墊。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樣的看法呢?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雜然相許”;其次

是愚公妻'‘獻疑":第一,出于對丈夫的關(guān)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為

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wù);最后是意見一致,立即行動。

3.愚心移山的艱巨性表現(xiàn)在哪里?

①.山高且大一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②.年事已高一一年且九十。

③.工具簡陋一一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④.路途遙遠一一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⑤.往返時間長一一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⑥.力量小一一全家,孀妻遺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4.“平險”是如何進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還有誰?表明了什么?

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雹凇班徣司┏鞘现灼抻羞z男,

始批,跳往助之?!北砻饔薰粕降玫搅吮娙说闹С帧?/p>

5.課文寫了兩場爭論,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比較這兩場爭論,說

說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1)性質(zhì)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卻首先是反

對。

(2)出發(fā)點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對丈夫的關(guān)心,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

(3)氣氛不同。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與智叟的論爭是理直氣壯,針鋒相對。反映了

對待困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智叟一一逃避困難。愚公一一①艱苦奮斗精神;②長期艱

苦奮斗的思想準備;③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故事的結(jié)局是天神移走了兩座大山,你認為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么?

①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結(jié)局不僅沒有損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

形象更加豐滿高大。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兩座

大山背走,這個神話結(jié)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說明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②本文采用神話結(jié)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

然、戰(zhàn)勝自然的美好愿望。

這種神話結(jié)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

盾很難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

7.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zhì)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嫦娥”探月衛(wèi)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

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8.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是一個大智若愚,目光長遠,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有堅定的信念,對人與自

然的關(guān)系有正確認識的智者形象。

智叟: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愚者形象。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目光短淺,無所作為

而又好為人師,令人可厭可憎。

十、文章主旨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

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魄力,同時也說明了要想戰(zhàn)勝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

的道理。

十一、寫作手法

1.運用對比烘托手法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例如:(1)愚公和智叟對挖山的不同態(tài)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孫,遂率子孫

“叩石墾壤”,而智叟則認為“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蓖ㄟ^對比,

愚公的這種改造、征服自然的堅強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tài)度的對比。其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guān)心,是從“獻疑”

角度說的?!霸荒軗p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但她沒有反對的意思。而

智叟顯然是譏笑愚公,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zé)備口氣,“殘年余力”

尤顯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譏笑愚

公無能了。

2.借助神話結(jié)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jié)局的故事

以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

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5.《周亞夫軍細柳》

一、作者作品

文章選自《史記》,作者司馬遷,西漢(朝代)歷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妒酚洝肥俏覈?/p>

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魯迅贊《史

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課文內(nèi)容概括。

本文通過對漢武帝親自巡視、慰勞細柳軍場面的描寫,刻畫了周亞夫治軍嚴謹、剛正不

阿、忠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