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醫(yī)療技術操作規(guī)程
(包括部分理療儀器)
小天心整理于2020年11月
目錄
一、針刺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4
1、毫針技術............................................4
2、頭針技術.............................................5
3、耳針技術............................................6
4、腹針技術............................................7
5、三棱針技術..........................................8
6、皮膚針..............................................9
7、穴位注射療法........................................11
8、電針技術............................................12
9、火針技術............................................11
二、灸類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16
1、直接灸技術..........................................16
2、隔物炎技術..........................................17
3、懸灸技術............................................18
4、天灸技術...........................................20
5、溫針灸技術.........................................21
6、熱敏灸技術.........................................21
7、督脈灸技術.........................................21
8、雷火灸技術.........................................23
三、刮疼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24
刮胸技術..............................................27
四、拔罐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28
1、拔火罐技術.........................................28
2、留罐技術...........................................30
3、閃罐技術...........................................31
4、走罐技術...........................................30
5、針罐技術...........................................31
6、刺絡拔罐技術.......................................32
7、刮疼拔罐技術.......................................33
五、推拿類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36
1、常用推拿技術.......................................33
2、運動關節(jié)推拿技術...................................38
3、小兒推拿技術.......................................42
六、敷熨熏浴類療法操作規(guī)程...............................43
1、穴位貼敷技術.......................................43
2、中藥熨敷技術.......................................46
3、濕敷技術...........................................49
4、熏蒸技術...........................................50
5、中藥沐足技術.......................................51
6、中藥灌洗腸技術.....................................50
7、熱奄包熱敷技術.....................................52
8、嬰兒藥浴技術.......................................52
七、其他類技術操作規(guī)程...................................53
1、穴位埋線技術.......................................53
2
2、中藥換藥技術.......................................54
3、中醫(yī)放血療法.......................................55
4、臍療技術...........................................56
5、盆底康復技術.......................................58
6、牽引療法...........................................60
7、耳穴壓豆療法.......................................61
8、低頻電脈沖治療儀...................................62
9、中頻電腦治療儀.....................................63
10、紅外線治療儀......................................63
11、中藥熏蒸床........................................63
3
一、針刺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
1、毫針技術
【目的】
采用不同型號的金屬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腌穴,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于各種急、慢性疾病。
【用物準備】
治療盤,毫針盒(內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棉簽,棉球,鏡子,
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xié)助患者松開衣著,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
4、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腌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時檢查針柄是否松動,
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消毒手指。
5、根據(jù)針刺部位,選擇相應進針方法,正確進針。
6、當刺入一定深度時,患者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或向遠處傳導,即為“得氣”。
得氣后調節(jié)針感,一般留針10~20分鐘。
7、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xiàn)意外,緊急處理。
8、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尖
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以防遺
漏。
9、操作完畢,協(xié)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鋪。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
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并應盡量選用臥位。
2、婦女懷孕3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懷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腌穴也不
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腌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如
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
3、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腌穴不宜針刺。
4
4、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
更應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
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chuàng)傷性氣胸,輕者出現(xiàn)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甚則呼吸困難,
唇甲發(fā)組、出汗、血壓下降等癥。因此,醫(y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
選擇適當?shù)捏w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fā)生。
7、針刺眼區(qū)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8、對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腌穴時,也應掌握適當?shù)尼槾谭较?、角度、深度等,?/p>
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xiàn)意外的事故。
2、頭針技術
【目的】
頭針是在頭部特定的刺激區(qū)域用針刺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臨床常用于腦源性疾患,如
癱瘓、麻木、失語、眩暈、耳鳴、舞蹈病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無菌毫針、電針儀、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等。
【操作程序】
一、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二、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分開頭發(fā),常規(guī)消毒。
三、根據(jù)病情,選擇相應的針刺方法。
1、快速進針:針尖與頭皮呈30°左右夾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層,然后沿刺激區(qū)快速
推進(不捻針)到相應的深(長)度(或用捻轉法進針)。
2、快速捻轉:術者肩、肘、腕關節(jié)、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狀,用拇指第一節(jié)的掌側面
與食指第一節(jié)的梯側面捏住針柄,然后以食指指掌關節(jié)不斷伸屈,使針體來回快速旋轉200次
/分,每次左右旋轉各兩轉左右。捻轉持續(xù)約0.5~1分鐘,然后靜留針5~10分鐘再重復捻
轉,用同樣的方法在捻轉兩次。也可用電針儀代替手捻進行治療。
3、在針刺及捻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xiàn)意外,緊急處理。
4、起針: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起針后必須用消毒干棉球
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以防遺漏。
5
5、操作完畢,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頭部因長有頭發(fā),因此尤其須做到嚴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針推進時術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覺疼痛時,應停止進針,將針身后退,然
后改變角度再進針。
3、由于頭針的刺激較強,刺激時間較長,術者須注意觀察患者表情,以防暈針。
4、對腦溢血患者,須待病情及血壓穩(wěn)定后方可做頭針治療。凡并發(fā)有高熱、心力衰竭
等癥時,不宜立即采用頭針。
3、耳針技術
【目的】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用針刺等刺激,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適用于各種
急、慢性疾病。
【物品準備】
治療盤、無菌短毫針、0.5%碘伏、無菌干棉球、棉簽、鏡子、探棒、彎盤等。
【操作程序】
一、選穴方法
根據(jù)病情確定處方,在選用穴區(qū)內尋找反應點,其方法有:
1、觀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應部位尋找,如有充血、變色、丘疹、脫屑、凹
陷處即是該穴。
2、按壓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應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針柄、火柴梗等)輕巧緩慢、
用力均勻地按壓,尋找耳穴的敏感反應點、壓痛點即為針刺耳穴。
3、電阻測定法:測定到的反應點,就是針刺的部位(穴位)。
二、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合理體位。
2、術者以拇、食二指緊拉耳輪后上方,首先在選用區(qū)內,以探棒由上而下尋找敏感反應
點,具有壓痛、變形、變色、水泡、結節(jié)、脫屑等特征的陽性反應點,即為耳穴。
3、核對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選定的穴位皮膚,消毒范圍視耳廓大小而定。
4、術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針,對準穴位刺入,
其深度以刺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
6
5、病人感到局部熱、脹、麻、涼,或有感覺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
6、一般留置20~30分鐘,痛證可留針「2小時或更長,留針期間可間歇捻針。
7、在針刺過程中及留針期間,應密切觀察病人有無暈針等不適情況。
8、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預防感染。
9、操作完畢,安排病人舒適的體位,整理床單位。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炎癥或凍傷部位禁針。起針后如針孔發(fā)紅,耳廓脹痛,
有輕度感染時,應及時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藥治療,嚴防引起軟骨膜炎。
2、孕婦禁用耳針,年老體弱,嚴重貧血、過度疲勞等情況,耳針慎用或暫不用。
3、耳針比較疼痛,須病員配合接受治療。注意預防暈針,萬一發(fā)生就及時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后待耳廓充血發(fā)熱時,應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
并在患部按摩、艾條灸等,以提高療效。
4、腹針技術
腹針技術,是針刺腹部穴位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腹部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密切
聯(lián)系,手三陰經分別絡于大腸、小腸、三焦,手三陽經分別絡于胃、膽、膀胱,足三陰經分
別絡于肝、脾、腎,這些臟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陽明經別“入于腹里”,足陽明之筋“上
腹而布”,足太陰經“入腹”,足厥陰經“抵小腹”,任脈“循腹里”,任脈絡“下鳩尾,
散于腹”。所以,各臟腑病變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應,針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調臟腑氣血,
從而治療多種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個。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線雙側旁開1cm處。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處。
3、頸部及后頭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處。
4、腰部位于臍下6cm處。
5、下肢位于臍下7~8cm處。
二、取穴原則
腹針取穴一般根據(jù)病變部位取其相對應的穴位。
7
三、操作
以32號5cm(1.5寸)長的毫針,刺入1寸左右,得氣后留針20分鐘,間隔5分鐘行針
1次。
【主治病癥】
主治落枕、肋間神經痛、肩部扭傷、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等病癥。
用腹針療法。分別取相對應的頸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體針療法。
【注意事項】
腹腔中臟器較多,故針刺時應做好體驗,注意避開大血管及臟器,對肝脾腫大、胃下垂
及膀胱充盈者,尤應注意。
5、三棱針技術
【目的】
三棱針古稱鋒針,三棱針刺法具有開竅泄熱,活血祛瘀,疏經通絡,治療頑固性痹證的
作用,既適用于實證和熱證,也可用于寒實證。常用于某些急癥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
中暑、中風閉證、急性咽喉腫痛,目赤紅腫,頑癬、拜癰初起、扭挫傷、疳疾、痔瘡、久痹、
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三棱針、0.5%碘伏、棉簽、彎盤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幾種:
1、腌穴點刺
先在腌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規(guī)消毒皮膚、針尖后,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
速刺入0.3cm,立即出針,輕輕按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shù)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止
血,
2、刺絡
用三棱針緩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較細的淺靜脈,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
3、散刺
又叫豹紋刺,按不同疾病有兩種不同刺法:
3.1頑癬、拜腫初起(未化膿),嚴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扭傷、挫傷后局部瘀腫,在瘀腫局部消毒后如豹紋般散刺出血。
4、挑刺
8
左手按壓施術部位的兩側,或夾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經過嚴密消毒過的
腌穴或反應點的表皮調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使
針尖輕輕提高,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局部消毒,覆蓋敷料。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體位,協(xié)助松開衣著,暴露施針部位,進行皮膚消毒。
3、右手拇、食兩指持住針柄,中指扶住針尖部,露出針尖「2分許,以控制針刺深淺度,
針刺時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夾持、舒張皮膚,右手持三棱針針刺,根據(jù)病情,選擇相應
刺法。
4、在施針過程中,應觀察患者面色、神情,詢問有無不適反應,預防暈針。
5、操作完畢后,協(xié)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三棱針刺激頗強,治療時須注意患者體位舒適,并須與醫(yī)生配合,還須注意預防暈針。
2、由于三棱針針刺后針孔較大,必須嚴密消毒,防止感染。
3、點刺、散刺必須做到淺而快,切勿刺傷動脈、出血不宜過多,一般以數(shù)滴為宜。
4、身體虛弱,氣血兩虧,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每日或隔日針治1次,3~5次為一療程。急癥也可每日治兩次。如治療需出血較多者,
每周治療「2次為宜。
6、皮膚針
皮膚針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針組成的皮膚針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
療法。
皮膚針,又稱“梅花針”、“七星針”,是由古代九針中“鏡針”演變而來。十二皮部
與臟腑、經絡聯(lián)系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fā)、調節(jié)臟腑經絡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
目的。
皮膚針的針頭呈小錘形,針柄一般長15-19厘米,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針盤下面散
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jù)所嵌不銹鋼短針的數(shù)目不同,可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枚針)、七星針(七
枚針)、羅漢針(十八枚針)等?,F(xiàn)代又創(chuàng)用了滾刺筒,即用金屬制成的筒狀皮膚針,具有刺激
面積廣、刺激量均勻、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
【操作方法】
9
1、持針式手握針柄后部,食指壓在針柄上。
2、叩刺法將針具及皮膚消毒后,針尖對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
打在皮膚上,并立即提起,反復進行。
3、叩刺的部位皮膚針叩刺的部位一般分為循經、穴位、局部叩刺3種。
(1)循經叩刺是指循著經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于項背腰舐部的督脈和足太陽
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jié)一身陽氣;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故其治療
范圍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著各經的原穴、絡穴、鄭穴等,可治療各相
應臟腑經絡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jù)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
適當?shù)难ㄎ挥枰赃荡讨委?。臨床上常于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處進行叩刺。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如扭傷后局部的瘀腫疼痛、頑癬等,
可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強度叩刺強度是根據(jù)刺激的部位、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
般分輕、中、重3種。
輕刺激用較輕腕力進行叩刺,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病人無疼痛感為度。適用于老弱
婦兒、虛證患者和頭面、五官及肌肉淺薄處。
中等刺激介于輕重刺激之間,局部皮膚潮紅,但無滲血,患者稍覺疼痛。適用于一般
疾病和多數(shù)患者,除頭面等肌肉淺薄處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用較重腕力進行叩刺,局部皮膚可見隱隱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覺。適用于體強、
實證患者和肩、背、腰、能部等肌肉豐厚處。
5、治療時間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
【適用范圍】
皮膚針的適用范圍很廣,臨床各種病證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急性扁桃腺炎、
感冒、咳嗽、慢性胃腸疾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炎、斑禿、痛經等。
【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鉤曲,針尖是否平齊,滾刺筒是否轉動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癥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滾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10
7、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人穴位,在得氣后注入藥液來治療疾病的方
法。它是把針刺與藥理及藥水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fā)揮綜合效能,故對某些
疾病能提高療效。
【用具及常用藥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jù)藥物的劑量大小和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
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規(guī)格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針頭
為5-7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以及封閉用的長針頭。
2、常用藥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藥物有以下3
類:
(1)中草藥制劑:復方當歸注射液、川苜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魚腥草
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等;(2)維生素類制劑:維
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6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藥:
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甘、輔酶A、神經生長因子、
硫酸阿托品、山蔗著堿、加蘭他敏、強地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
【穴位的選擇】
一般可根據(jù)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
應點進行治療;軟組織損傷者先取最明顯的壓痛點。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位為妥,最多
不超過4個穴位,并宜選用肌肉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據(jù)所選穴位處方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按注射藥量的不同選用注射
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人皮下組織,然后慢慢推進或上
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注入。一般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藥液;慢性病或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推人;急性病或體強者,可用強
刺激,快速推人藥液。如需注入藥液較多時,可由深至淺,邊推藥液邊退針,或將注射針頭
向幾個方向刺人注射藥液。
2、注射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作小劑量注
射時,可用原藥物常規(guī)劑量的1/5T/2。一般以穴位部位來分,頭面部可注射0.3-0.5
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T毫升,腰臀
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11
3、療程急癥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反應強烈
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療程間可休息3—5日。
【適用范圍】
穴位注射法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如痹證、
中風、痿證、扭挫傷、面癱、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頭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壓、
眩暈、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瀉、痢疾、乳癰、腸癰、淋病、風疹、瘞瘡、銀
屑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中耳炎、鼻炎、痛經、不孕癥、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小兒
麻痹后遺癥等。
【注意事項】
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脹感,
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xù)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局
部紅腫、發(fā)熱等,應及時處理。
2、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過敏反應、藥物的有效期、
藥物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必
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此藥。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
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否則會導致不良后果。止匕外,應注意
穴位注射法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
5、孕婦的下腹部、腰舐部和三陰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年老、
體弱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
8、電針技術
【目的】
電針是在針刺腌穴“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的
一種療法。適用于治療各種痛證、痹證、痿證、中風后遺癥、外傷性癱瘓、臟器功能失調以
及針刺麻醉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電針儀、無菌毫針、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根據(jù)所選穴位取合適體位,囑病人排盡小便。
12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覺,以校準穴位。
4、局部皮膚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針刺法進針。
6、病人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后,調節(jié)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至“零”,再將電針儀的
兩根輸出導線分別連接在同側肢體的兩根毫針針柄上。
7、開啟電針儀的電源開關,選擇適當波型(密波:其脈沖頻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
降低神經應激功能;疏波其脈沖頻率常為2~5次/秒,刺激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能提
高肌肉、韌帶張力;其它還有疏密波、斷續(xù)波、鋸齒波等)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逐漸調
節(jié)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
8、通電過程中應觀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導線有否脫落,有無暈針、彎針、折針等情
況。
9、通電時間視病情及病人體質而定,一般為5~20分鐘。
10、電針完畢,將電位器撥回至“零”位,關閉電源,拆除輸出導線,將針慢慢提至皮
下,迅速拔出,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11、操作完畢,協(xié)助患者衣著,安置適當體位,整理床單位。
12、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性能是否良好。如電流輸出時斷時續(xù),須注意導線接觸是否良
好,應檢修后再用。干電池使用過一段時間,如電流輸出微弱,就須換新電池。
2、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控制在1毫安以內,避免發(fā)生觸
電事故。直流電或脈沖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能作電針儀的輸出
電流。
3、調節(jié)電流量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防止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能
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
4、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輸出量宜
小,切勿通電過大,以免發(fā)生意外。孕婦慎用。
5、經溫灸過的毫針,針柄因燒黑氧化而不導電;有的毫針柄是用鋁絲繞制而成,并經氧
化處理鍍成金黃色,氧化鋁絕緣不導電。以上兩種毫針應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針體上。
13
9、火針技術操作規(guī)程
【目的】
火針刺法是將特制的金屬粗針,用火燒紅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疳樄欧Q
“燔針”,火針刺法稱為“蟀刺”。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作用,臨床常用于風濕寒痹、
癰疽、爆病等疾病。
火針根據(jù)粗細不同,分為細火針(針尖直徑0.5mm)、中火針(針尖直徑0.75mm)、粗火針(針
尖直徑1.2mm),針柄套上木柄,以防燙手。
【用物準備】
治療盤、適合型號鴇錦合金火針、0.5%碘伏、棉簽、免洗手
消毒凝膠、95%酒精燈、打火機、治療盤等。
【操作方法】
一、執(zhí)針方法
1、手指實:意思是手指皆需確實的壓在針柄上,穩(wěn)固的持著。
所用力量就像“銜著虎仔過山澗”的比喻,用力太大則針易折,用力太小則針易脫手。
手心虛:意思是手掌心不須繃的太緊,適度并足以靈活運針
即可。
手背圓:是形容執(zhí)針時,手掌背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須
硬將手臂托圓,適度足以讓手指靈活即可)。
針刺角度
火針針刺以直刺為主,斜刺為輔,如在針刺囊腫、腌穴、陽性點等多采用直刺;在
刺雞眼等病灶時除直刺外,可以輔以斜刺,為的是達到病所,不過斜刺的角度在60°角以上,
不宜平刺。
三、針刺與深度
針刺時,用燒紅的針具,迅速刺入選定的穴位內,即迅速出針。關于針刺深度,《針灸
大成?火針》中說:刺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被疳樶?/p>
刺的深度要根據(jù)病情、體質、年齡和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一般四肢、腰腹
針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針刺宜淺,可刺1—2分深,夾脊穴可刺3—5分深。
燒針
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針灸大成-火針》說“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
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須把針燒紅,才能作用,較為方便的方
14
法是用酒精燈燒針。用于乙醇燈燒針。先燒針身,后燒針尖?;疳樀?、燒灼的程度有三種,
根據(jù)治療需要,可將針燒至白亮、通紅或微紅。若針刺較深,需燒至白亮,否則不易刺入,
也不易拔出,而且劇痛;若針刺較淺,可燒至通紅;若針刺表淺,燒至微紅既可。
【操作程序】
一、操作人員穿戴整潔,并戴口罩至床旁核對患者信息。
二、清潔雙手,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再次核對患者信息,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三、囑咐患者暴露治療部位,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四、操作人員手部消毒。
五、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用0.5%碘伏消毒局部。
六、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腌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火針型號及進針深度,同時
檢查針柄是否松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再次消毒手指。
七、左手持燈,右手持針,靠近施術部位,燒針后對準穴位,速進速出。
八、火針刺后,用干棉球迅速按壓針孔,以減輕痛疼痛。針孔的處理,試針刺深淺而定,
若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可用消毒紗布敷貼,膠布固定1-2天,
以防感染。
九、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xiàn)意外,緊急處理。
十、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
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以防
遺漏。
十一、操作完畢,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十二、囑患者針刺部位避免碰水,注意休息,避免著涼。
【注意事項】
1、火針刺激強烈,孕婦及年老體弱者禁用。
2、火熱證候和局部紅腫者不宜用。
3、高血壓、心臟病、惡性腫瘤等禁用。
4、用本法治療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顧慮,消除緊張心理,取得病人配合,
然后方可進行治療。面部應用火針要慎重?!夺樉拇蟪?火針》說:“人身諸處,皆可行火
針,惟面上忌之?!币蚧疳槾毯?,有可能遺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療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
般面部慎用火針。
5、使用火針時,必須細心慎重,動作敏捷、準確,避開血管、肌腱、神經干及內臟器官,
15
以防損傷。對于血管和主要神經分布部位慎用火針。
3、在針刺后,局部呈現(xiàn)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有輕微發(fā)癢,注意不能搔抓,則應
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6、體質虛弱者采取臥位,糖尿病患者、瘢痕體質或過敏體質者
二、灸類療法技術操作規(guī)程
1、直接灸技術
【目的】
直接灸是將大小純凈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根據(jù)灸后對皮膚刺激的程度不
同,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兩種。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鑲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xié)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
(1)瘢痕灸又稱化膿灸,即用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燙傷
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以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目
前臨床上對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fā)育障礙等證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
①選擇體位及點穴: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時間較長,所以選取的
體位要求平正、舒適。待體位選好后正確點穴,可用棉簽蘸龍膽紫或用墨筆在穴位上劃點標
記。
②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時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
激作用。放好后,用線香點燃艾炷,燒近皮膚時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減
輕痛感。灸完1壯后,除去灰燼,方可換炷,每換1壯,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連
續(xù)灸7—9壯。
③敷貼淡膏藥:灸滿壯數(shù)后,在灸穴上敷貼淡膏藥,可每天換貼1次。大約1周左右,
灸穴逐漸出現(xiàn)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應勤換,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
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以免并發(fā)其他炎癥(正常的無菌性
化膿,膿液較淡色白,若感染細菌而化膿,膿色多呈黃綠色)。同時可多吃一些營養(yǎng)較豐富的
16
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fā),有利于提高療效。此灸法有后遺瘢痕,灸前應征求患者同意。
(2)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臨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時先在所灸腌穴部位涂少量的凡
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將艾炷放置于腌穴部位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
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
醫(yī)者可用鏡子將艾炷熄滅,然后繼續(xù)易炷再灸,待將規(guī)定壯數(shù)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
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采
用此法。
4、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適體位,酌情通風。
5、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凡實證、熱證、陰虛發(fā)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舐部,均不宜施灸。
2、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xiàn)象。如灸后出現(xiàn)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
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滅后的艾炷,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fā)生火災。
2、隔物灸技術
【目的】
艾炷灸是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小者如麥粒大;中者如半截棗核大;大者
高約1cm,炷底直徑約0.8cm,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種療法。此法利用溫熱及藥物的作
用,通過經絡傳導,以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從而達到防
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脫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
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鏡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風等。備姜片、蒜
片或附子餅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xié)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步驟
①隔姜灸將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
17
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腌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姜片上面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
再易炷施灸。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潮紅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
腹瀉以及風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將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shù)孔(搗蒜如泥亦
可),置于應灸腌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
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此法多用于治療爆瘍、肺跨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③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
止食鹽受火爆起而傷人。一般灸3—7壯。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但需連續(xù)施灸,不
拘壯數(shù),以待脈起、膚溫、證候改善。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淋病、
中風脫證等。
④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以黃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
附子餅,中間留一小孔或用針刺數(shù)孔,將艾炷置于附子餅上,放在應灸月俞穴或患處,點燃施
灸。由于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遺
精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4、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
5、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適體位,酌情通風。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凡實證、熱證、陰虛發(fā)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舐部,均不宜施灸。
2、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屬于正?,F(xiàn)象。如灸后出現(xiàn)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
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滅后的艾炷,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fā)生火災。
3、懸灸技術
懸灸,是將艾條點燃懸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種灸法。根據(jù)施灸手法不同分為溫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
【操作規(guī)程】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xié)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懸于施灸部位,大約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
18
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3?5分鐘,灸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
知覺減退的患者和小兒,醫(yī)者可將食、中兩指,谿于施灸部位兩側t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
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溫和
灸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灸法之一,有溫經通絡、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功
效。
(2)雀啄灸:將艾條一端點燃,懸于施灸部位約3厘米之上,將艾條象鳥雀啄食一樣做
一上一下移動,使艾條與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兒童疾
患。
(3)回旋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約3厘米高度,然后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
或反復旋轉施灸,移動范圍約3厘米左右。本灸法適用于風濕痹痛及神經性麻痹。
2、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
3、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谿舒適體位,酌情通風。
4、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懸灸的作用】
1、溫經散寒:懸灸可用于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留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
甚為顯著。
2、行氣通絡經絡分布與人體各部,內聯(lián)五臟、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懸灸一
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可以治療緩解各種痛癥。
3、扶陽固脫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以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天。故陽
病則陰盛,陰盛為寒、為厥、易元氣虛陷、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則手足逆冷。
四肢不暖、懸灸能扶陽固脫、固陽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瀉、虛脫、中風等癥
4、祛寒、祛濕、解痙、止痛現(xiàn)代白領職業(yè)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調房間,致寒性很
強。俗話說:百病從寒而起。寒濕逼入臟腑,寒凝阻絡,就會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脫痛、月
經寒痛、四肢涼痛、腰酸背痛、頭頸攣痛等。懸灸可以直接將留存于臟腑中的寒氣排出體外。
如果體內寒氣嚴重的人,懸灸時可感到有一陣陣的寒氣從手心、手指間、足心處排出體外,
這種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藥物所無可替代的。
5、現(xiàn)代文明病的保健(〃綠色醫(yī)療”)我國古代醫(yī)家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懸灸有很好的預防疾病的保健作用,
這在古代文獻中都有很多記載,我們通過實踐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
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過懸灸得到緩解,晚期則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痛苦。
19
4、天灸技術
又稱藥物灸、發(fā)泡灸。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敷于穴位或患處,敷后皮膚可起泡,
或僅使局部充血潮紅。所用藥物多是單味中藥,也有用復方者。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細
辛灸、天南星灸等數(shù)十種。
【操作方法】
(1)蒜泥灸:將大蒜搗爛如泥,取3—5克貼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時,以局部皮膚發(fā)
癢發(fā)紅起泡為度。如敷涌泉穴治療咯血、血丑血,敷合谷治療扁桃腺炎,敷魚際穴治療喉痹等。
(2)細辛灸:取細辛適量,研為細末,加醋少許調和成糊狀,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紙,膠
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闕穴治小兒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適量,研為細末,用生姜汁調和成糊狀,敷于穴上,外覆油紙,
膠布固定。如敷于頰車、額髏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將白芥子適量研成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敷貼于腌穴或患處,外覆以油
紙,膠布固定。一般可用于治療關節(jié)痹痛、口眼口禺斜,或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哮喘等證。
【注意事項】
(一)施灸的先后順序
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壯數(shù)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
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順序是指一般的規(guī)律,臨床上需結合病情靈活
應用,不能拘執(zhí)不變。如脫肛的灸治,應先灸長強以收肛,后灸百會以舉陷,便是先灸下而
后灸上。此外,施灸應注意在通風環(huán)境中進行。
(二)施灸的補瀉方法
指出灸法的補瀉亦需根據(jù)辨證施治的原則,虛證用補法,而實證則用瀉法。
(三)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jié)活動部
位亦不適宜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不易愈合,甚至影響功能活動。
2、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施灸。對于體弱患者,灸治時艾
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fā)生暈灸,應及時處理。
3、孕婦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處理
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
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瘢痕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1個月內慎
20
做重體力勞動,瘡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護痂皮,并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5、溫針灸技術
溫針療法是在毫針針刺后,在針尾加置艾柱,點燃后使其熱力通過針身傳至體內,以防
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操作方法】
1、一切準備工作均同毫針針刺療法。
2、按照針刺療法將針進到一定深度,找到感應,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脹的感
覺,留針不動。
3、在針尾裝裹如棗核大或小棗子大的艾絨,點火使燃?;蛴冒砑舫砷L約2厘米一段,
插入針尾,點火加溫。
4、一般溫針燃艾可「3炷,使針下有溫熱感即可。
5、留針15-20分,然后緩慢起針。
【禁忌癥】
1、熱性?。ㄈ绨l(fā)熱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溫針療法。
2、高血壓不宜用溫針療法。
3、凡不能留針的病證,如抽搐、痙攣、震顫等均不宜用溫針療法。
【注意事項】
1、針尾上裝裹的艾絨,一定要裝好,以免燃燒時艾團和火星落下,造成燒傷。
2、如用銀針治療,裝裹的艾團宜小,因銀針導熱作用強。
3、點燃艾絨時,應先從下端點燃,這樣可使熱力直接向下輻射和傳導,增強治療效果。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隨即將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滅。同時囑咐病人不要更動體位,
以免針尾上裝裹的艾絨一起落下,加重燒傷,同時也為了防止造成彎針事故。為了防止可能
發(fā)生的燒傷,可在溫針的周圍皮膚上墊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5、其他注意事項可參看毫針療法和艾灸療法。
6、熱敏灸技術
【概述】
熱敏灸又稱熱敏懸灸,全稱“腌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簡稱“熱敏灸”,屬于針灸的
一種,不用針、不接觸人體,無傷害、無痛苦、無副作用,效果優(yōu)于一般臨床針灸。腌穴熱
敏化是疾病在體表的敏化類型之一,它既能反應疾病的性質、病理,同時又能作為艾灸的治
療切入點,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研究表明,腌穴熱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為艾條懸灸刺激。
21
臨床上凡是出現(xiàn)腌穴熱敏化的疾病,無論熱證、寒證,或是虛證、實證,均是腌穴熱敏化艾
灸療法的適應癥。主要適用于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
不良、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原發(fā)性痛經、排卵障礙性不孕、盆腔炎癥、陽痿、偏頭痛、面
癱、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枕神經痛、皰疹后神經痛、腦梗塞、失眠、過敏性鼻炎、尊麻
疹、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網(wǎng)球肘。
【操作規(guī)程】
一、選穴原則
1、先選強敏化腌穴,后選弱敏化腌穴
2、先選軀干部,再選四肢部
3、先選近心穴,后選遠心穴
4、遠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二、灸法操作
腌穴熱敏化艾灸療法全部采用艾條懸灸的方法,結合臨床運用及腌穴熱敏化的特性,將
艾條懸灸分為單點灸、雙點灸、三點灸。
(一)單點灸
單點灸是指對單個腌穴熱敏化進行艾灸操作。根據(jù)臨床操作需要,將單點灸分為回旋灸、雀
啄灸、溫和灸與循經往返灸。
1、回旋灸
用點燃的純艾條在患者體表,距離皮膚3cm左右,均勻地左右方向或往復回旋施灸。以患
者感覺施灸部位溫暖舒適為度。回旋灸有利于溫熱局部氣血,臨床操作以1?3分鐘為宜。
2、雀啄灸
用點燃的純艾條對準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擺動,如麻雀啄食一樣,以患者感覺施
灸部位波浪樣溫熱感為度。雀啄灸有利于加強施灸部位的熱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經絡,從
而為局部的經氣激發(fā),甚至產生灸性感傳作進一步的準備。臨床操作以1?3分鐘為宜。
3、循經往返灸
用點燃的純艾條在患者體表,距離皮膚3cm左右,沿經絡循行往返勻速施灸,以患者感覺
施灸路線溫熱為度。循經往返灸有利于疏導經絡,激發(fā)經氣。臨床操作1?3分鐘。
4、溫和灸
將點燃的純艾條對準已經施行上述三個步驟的腌穴熱敏化部位,在距離皮膚3cm左右施行
溫和灸法,以患者無灼痛感為度。此種灸法有利于激發(fā)施灸部位的經氣活動,發(fā)動灸性感傳,
開通經絡。臨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過程為度(見下述施灸劑量),不拘實際操作時間。
22
(二)雙點灸
即同時對兩個臉穴熱敏化進行艾條懸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
灸、溫和灸。雙點灸有利于接通經氣,開通經絡。臨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過程為度,不拘
實際操作時間。
(三)三點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時對三個腌穴熱敏化進行艾條懸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
雀啄灸、循經往返灸、溫和灸。三點灸的適用部位為頸項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風池(雙)
與大椎、腎俞(雙)與腰陽關、天樞(雙)與關元等。三點灸有利于接通經氣,開通經絡。
臨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過程為度。
三、施灸劑量
掌握最佳施灸劑量,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防止不良反應。胸穴熱敏化的施灸劑量不同
于傳統(tǒng)艾灸療法,根據(jù)腌穴的熱敏化特性以及臨床研究結果,腌穴熱敏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涂裝廢水處理講解
- 小升初常考成語專項訓練(試題含答案)
- 小學木雕課程標準解讀
- 內部控制規(guī)范講解
- 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治療
- 細胞的增殖過程與調控
- 生化檢驗常用技術
- 稅務員職業(yè)講解
- 泥巴主題活動策劃與實施
- 年底財稅合規(guī)講解
- 閔行區(qū)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數(shù)學期末考試試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滬教版)
- 語言接觸與混合語現(xiàn)象-洞察及研究
- 咨詢行業(yè)流程管理制度
- JG/T 210-2018建筑內外墻用底漆
- 2025叉車理論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2025年度建筑施工項目管理評審計劃
- 2025年中國不銹鋼寬幅網(wǎng)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支氣管鏡檢查技術》課件
- 解讀2025年金融行業(yè)的重要事件試題及答案
- 建筑吊籃培訓課件
- 企業(yè)差旅費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