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共18張_第1頁
戊戌變法共18張_第2頁
戊戌變法共18張_第3頁
戊戌變法共18張_第4頁
戊戌變法共18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單元戊戌變法(近代中國建立近代制度的嘗試與失敗)課標標準:(1)知道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史實。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課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第2課維新運動的興起第3課百日維新(第一目)

——改革背景第3課百日維新(第二目)

——改革內容第4課戊戌政變

——改革影響閱讀1:近代化,指以工業(yè)化為核心和由工業(yè)化帶來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經濟近代化、社會近代化、個人近代化等各方面。其在經濟領域的變化叫工業(yè)化、全球化,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結構的變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理性化、科學化。還可以說,近代化是指由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yè)宗法社會向商品經濟發(fā)達的現(xiàn)代工業(yè)法制社會的轉型。閱讀2:從《馬關條約》的內容看民族危機的加深(1)日本控朝:便利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2)割地:使中國失去大量土地;刺激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3)賠款:加重人民負擔;列強通過貸款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控制。(4)通商:使列強深入中國內地,掠奪中國資源和傾銷商品。(5)開設工廠:(資本輸出)直接掠奪中國原料和勞動力;沉重打擊中國民族工商業(yè)。一、背景(第1課、第2課、第3課第一目)1、民族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1)經濟掠奪: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控制經濟命脈,擴大政治勢力。如,爭奪路礦權、開設工廠、設銀行。(2)政治侵略:割地;附加政治條件的貸款;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破壞中國主權,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閱讀3:列強對中國資本輸出大增,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危害。(1)借款: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2)設廠:直接利用中國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占領中國市場,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修路:控制中國交通大動脈,掠奪土地和資源;(4)開礦:直接掠奪中國資源,使中國重工業(yè)無從發(fā)展(5)開銀行:成為列強資本輸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傊?,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機加深;掠奪資源、爭奪市場與勞動力,嚴重阻礙和破壞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閱讀4:關于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租借地是列強先用武力占領,然后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將他國領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區(qū)稱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00年,期滿歸還。勢力范圍是指列強憑借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宣稱它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它國家染指,列強在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都享有絕對的行政、司法、立法權?;⑹怯苁嵌韲?,腸是德國,蛙是法國,鷹是美國,日是日本。列強瓜分中國簡表(1897-1899年)國別租借地或割占地勢力范圍德國膠州灣山東俄國旅順和大連長城北和新疆法國廣州灣兩廣和云南英國“新界”和威海衛(wèi)長江流域日本臺灣和澎湖列島福建閱讀5:瓜分狂潮與“門戶開放”門戶開放:(1)內容: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xiàn)行稅率征收關稅;各國在各自“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2)實質:分享其它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3)影響:使美國在華勢力增強;一定程度上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統(tǒng)治危機: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1)原因:①列強瓜分中國狂潮與民族危機的加深;②償還借款加重財政負擔;③各地自然災害引發(fā)財政危機;(2)應對措施:節(jié)支增收。增加稅收額度;降低官員薪俸;裁減軍隊;加強鴉片稅征收;增加商稅、擴大納官。(3)結果:遭官員抵制,成效甚微;許多官吏轉嫁負擔;階級矛盾與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統(tǒng)治危機進一步加劇。3、經濟、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1)原因:①甲午戰(zhàn)后,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②一些愛國工商人士發(fā)出“實業(yè)救國”的呼聲;③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也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2)概況:商辦廠礦數量增加;投資總額迅速增長;輕工業(yè)發(fā)展最為顯著(3)特點:①先天不足:資金少、數量少、規(guī)模小、技術弱。②后天畸形:地區(qū)分布不合理;部門結構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業(yè)體系③發(fā)展艱難: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4)影響:①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實行變革,改善社會環(huán)境,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②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在19世紀末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挽救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拯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4、思想基礎:(1)早期改良思潮,成為維新變法運動的先聲。①時間:鴉片戰(zhàn)爭后,19世紀60、70年代②條件:A.近代民族工業(yè)(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B.林則徐魏源等人向西方學習思潮的影響與西學的傳播;C.洋務運動弊端明顯,需要尋找新出路。③代表: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④主張:①學習西方,變法圖強;②振興工商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同外國人“商戰(zhàn)”③學習西方先進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⑤評價:A.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和要求;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做了理論準備,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B.局限:沒有形成完整理論,也沒有付諸實踐。(2)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①生平:自幼接受儒學教育,青年時關心國家命運、留意西學,后萌生變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書、主張變法圖強。②思想:社會發(fā)展三階段;《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人類社會進化過程要經過“據亂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據亂世:君主專制制度;

升平世:君主立憲制度;

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叭勒f”與進化論相結合(2)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③特點:托古改制,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儒家思想結合閱讀7:伏乞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涤袨椤墩埗楅_國會折》(代內閣學士闊普通武作)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涤袨樗伎?:康有為利用傳統(tǒng)的儒學權威來宣傳變法道理,其原因有哪些?(1)歷史原因:封建正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2)變法策略:借孔子的權威論證維新變法理論的合理性,減少改革阻力。(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不可能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4)受出身經歷、文化底蘊的影響5、組織基礎:公車上書、成立強學會、保國會等組織,推動維新變法(1)公車上書(1895):雖沒上達皇帝,但使維新思潮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2)《中外紀聞》:宣傳變法主張(地主階級在內的很多階層都受其影響)(3)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4)1896年,強學會和《中外紀聞》被查封。人物地點著述刊物主要思想上海1.變法圖強2.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3.改革科舉制度,培養(yǎng)人才4.發(fā)展近代工業(yè);“沖決君主之網羅”,反對發(fā)對君主專制、反對封建思想觀念用進代論理論闡述維新變法主張反對發(fā)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思想觀念;主張維新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湖南《天演論》《仁學》《變法通議》《國聞報》《時務報》共同主張譚嗣同梁啟超

其他維新派的主張?zhí)旖驀缽陀绊懀簡l(fā)民智、組織力量、制造輿論、形成局面☆維新思想的傳播方式:△著書立說

△上書請愿△組織學會或學堂

△創(chuàng)辦報刊

△與頑固派論戰(zhàn)

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和救亡變法的呼聲再起①原因A.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B.中國人民展開反侵略、反瓜分的斗爭C.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階段D.光緒帝的支持(上清帝第六書)E.康有為發(fā)起組織保國會,宣傳變法F.守舊派的攻擊G.有愛國心的官員的推動②表現(xiàn):各種改革力量推動下,1898年變法形勢進一步高漲閱讀8:皇上若決定變法,請先舉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壇太廟,或御乾清門,詔定國是,躬申折誓戒,除舊布新,與民更始。……一定輿論,設上書處于午門,日輪派御史二人監(jiān)收,許天下士民,皆得上書?!O制度局于內廷,選天下通才十數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儀皆平等,略如圣祖設南書房,世宗設軍機處例。重定章程……——《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1898.1)實際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思考2:戊戌變法的背景小結(1)政治因素①民族危機: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深;②統(tǒng)治危機: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激化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清政府統(tǒng)治危機也日益加深;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要求政治改革,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④組織基礎:強學會、保國會(具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3)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維新思想的形成和傳播(4)主觀條件:清政府部分官員和光緒帝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努力閱讀9: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的原因。(1)不甘做亡國之君;(2)想借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回權力,真正掌權。(3)康有為多次上書,堅定了光緒帝變法決心二.內容: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頒布《定國是詔》開始,到9月21日戊戌政變結束,歷時共103天,又稱“百日維新”。2、措施:(1)政治方面:準許官民上書言事;舉薦人才;取消旗人特權,裁汰冗員精簡機構。(2)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業(yè)發(fā)展等。(3)文教方面:廢除八股,設立學堂,出國留學,翻譯。(4)軍事方面:精練陸軍,改習洋操,實行征兵制等。3、措施的評價:(1)進步性: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和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2)局限性:政治上沒有采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等主張(未涉及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沒有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理論宣傳局限在社會上層,沒有發(fā)動民眾。三、結果:戊戌政變1、新舊勢力的交鋒(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了守舊頑固勢力的強烈抵制和反對。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對新政并不熱心。(2)各派政治勢力與對新政的態(tài)度: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守舊派、維新派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官員、袁世凱列強2、百日維新的失?。何煨缯儯?)導火線:譚嗣同持皇帝密諭夜訪袁世凱;光緒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戊戌政變過程:慈禧太后“臨朝聽政”,囚禁光緒于瀛臺;處決“戊戌六君子”;除京師大學堂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維新宣告失敗。

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力量過于弱小,封建勢力過于強大。(2)主觀原因: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②.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無實權的皇帝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④.企圖用和平合法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3)客觀原因:①.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②.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中國成為列強瓜分對象,國際環(huán)境不利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