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_第1頁
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_第2頁
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_第3頁
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_第4頁
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符號學視閾下的韓寒事件

2010年的“韓寒事件”不僅僅是“文學與人民的分離”這句古老的座右銘,也是公眾消費的虛擬愉悅。從文化符號理論的思維維度和批判角度來看,該事件是符號理論的偉大探索和美麗體現(xiàn)。一“韓迷”與“符號”從2010年7月23日持續(xù)至今的“韓寒事件”,按其發(fā)生、演變進程可以粗略地分解為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陳文茜的“膚淺”論,對此韓寒有簡單回應;第二階段,李戡的“算老幾”論,對此韓寒微有回應;第三階段,陳文茜的自我解碼,及其對李戡的澄清;第四階段,李戡的自我澄清,及李敖的“境界”論;第五階段,李敖的“臭雞蛋”論及“紅衛(wèi)兵”論;第六階段,韓寒的“罵人原則”的出爐。當然,這只是對“韓寒事件”簡單的歸納與粗略的概括,還有賽博空間的無以勝數(shù)的網(wǎng)民,包括“敖迷”,尤其是“韓迷”,并沒有納入其中某個相應的環(huán)節(jié),而事實上瘋狂擁躉與推波助瀾的他們也是促使“韓寒事故”向“韓寒事件”轉換與升級的重要的關聯(lián)者、關注者與回應者,乃至迎戰(zhàn)者。趙毅衡認為,“符號,即發(fā)送者用一個可感知的物質刺激,使接受對方(這對方可以是人、其它生物甚至具有分辨認知能力的機器)能約定地了解關于某種不在場或未出現(xiàn)的某事物的一些情況?!?在其定義里,至少包括如下幾種意思:其一,就符號行為的動態(tài)流程來看,符號包括發(fā)送者(意圖意義)、符號信息(文本意義)及接受者(解釋意義)三個部分;其二,可感知的符號,實際上被認為是攜帶意義的“可感知”,而非“物質性”的實體,乃是物的缺失與“不在場”,但它們是重要的符號;其三,任何一種符號,哪怕作為符號生產(chǎn)的純符號,都有使用性/符號性的分配,沒有一種純使用事物不能成為符號,沒有一種純符號載體也不能成為使用物,兩者成反比例。借鑒趙先生的符號學理論,我們對“韓寒事件”中被卷入的陳文茜、李戡、李敖三者對韓寒的批評漸次作如下符號學的學理分析:(一)政策的邏輯混亂趙先生認為“符號化實際上取決于釋義者的態(tài)度,而并不取決于物體本身”10。換言之,符號化是感知的、被解釋出意義的過程,對于某一物來講,符號化始于該物落入人的主觀觀照時,而觀照的第一步是命名,是范疇化。信息最原初的發(fā)送者,并非李戡,亦非李敖,而是陳文茜。據(jù)陳文茜回憶,2010年7月23日,她曾攜李戡一起去參加第21屆香港書展,閑聊之時,某位“韓迷”之一的記者,向二人問到了對于即將于次日(也就是7月24日)也將赴書展的韓寒的印象問題,李戡慎言,“我沒看他的東西,我對他沒有評論”,可見,風波的攪動者并非始自李戡,事情的導火索也非由李戡點燃,而問題恰恰出在陳文茜身上,是她發(fā)出,也是被逗誘出的“膚淺論”。就陳文茜而言,其意圖意義是:“我覺得他應該珍惜他在言論方面的影響力。如果他對一些事情進行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他的有些評論,該罵的事情,勇敢地罵,但是該稱贊的事情,他應該給予公平的稱贊,這會對韓寒來講,使他會在中國發(fā)生更為正面的效果?!逼湮谋疽饬x至少包括三個文本相互關聯(lián)性:一是基于她對“世博”建筑設計低碳的了解;二是緣于“李敖”評馬英九話語的邏輯延伸(“前文本”);三是由于之前(即2010年4月24號)她所主持的《文茜世界周報》對韓寒的了解(“先文本”)。符號之所以為符號,主要取決于接受者的解釋態(tài)度、命名與范疇化。涉及到接受者層面,就非常復雜,包括在場的接受者以及不在場的接受者。在場的接受者主要是采訪的記者,他們既是這輪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下輪信息的發(fā)送者。記者肯定知道這次采訪的消費刺點在哪兒,因為無論是作為文化名人的陳文茜,還是作為被評為2010年全球《時代》雜志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的第二名的韓寒,他們都是公眾人物,具備符號價值,因此,他們截取的只是能滿足大眾的消費欲望的信息內容,于是“批判”、“膚淺”、“說話像放屁”等不誠實的文本報道紛涌而出,而對于文本意義的“前文本”與“先文本”及信息發(fā)送者陳文茜的“意圖意義”并不予理會。由于當解釋者不擁有關于文本既定符碼的足夠了解時,就只能從經(jīng)驗過的類似解釋活動中抽取若干片斷組成一種粗糙的、臨時的、假定性的符碼,對文本進行試探性的解碼。因此,陳文茜批韓寒的“膚淺”論只能被“韓迷”們所曲解與誤讀。至于李戡,本來是以沉默的方式談韓寒的,盡管他也不是公共人物,但由于他是李敖的兒子,而且即將在大陸出書《李戡戡亂記》,又恰好與陳文茜一起出席書展,因此,此時的他盡管沒有被攜帶進事情漩渦,但還是有些媒體用“陳文茜攜李敖之子同臺批判”等字眼來制造消費噱頭,而實際上報導的內容并不關涉到李戡的言論,標題卻埋伏了“韓寒事件”的草蛇灰線。但由于李戡的緘默與不合作,使得記者的“意圖意義”并沒有達成。而李敖,盡管陳文茜也引用了他的話語邏輯,由于她與李敖的私下談話,有著當時的場景氛圍,因此不足為憑,但“李敖之子”還是隱約逗誘出“李敖”的登場。因為,盡管文本不誠實,即便沒有韓寒或李敖的在場,但觀眾、網(wǎng)民依然根據(jù)合作原則,愿意接受,但“意圖意義”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關于李敖與韓寒之間的互動并沒有展開,而只是陳文茜發(fā)給韓寒的一次單向傳播。如果有韓寒的反應,那就必須去尋找新的信息“發(fā)送者”。2010年7月24日,韓寒來到香港書展,就有記者引出陳文茜對其“膚淺”論的提問,但韓寒因“先文本”的存在,用“好男不跟女斗”的答復,讓這一消費刺點停頓了。2010年8月3日,陳文茜在《解碼陳文茜》里,說韓寒“其實就像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現(xiàn)在整個封建的狀況,出現(xiàn)韓寒一個這位叛逆的青春,是一個非常珍貴而了不起的情況,而這個珍貴的現(xiàn)象,使得韓寒他今天他的言論影響力是過去很多所有中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他長得那么年青,那么英俊,那么叛逆的青春,而且相當?shù)穆斆?。我覺得他應該珍惜他在言論方面的影響力”。由于符號意義是待在,本質上不在場,意義一旦在場,符號表意過程就結束。可見,陳文茜對自己的“意圖意義”作了進一步完整的修復與還原,同時也用“叛逆的青春”對“膚淺”論,用“知識分子”的寄望對“意見領袖”的文化身份進行了符形與符意的雙重置換。但恰恰是這種改寫與置換,導致陳文茜批評韓寒的事件喪失符號意義了,因為無論是韓寒的言辭虛對,還是陳文茜的符碼置換,他們都雙重不在場。由于符號傳達是個互動過程,一個理想的符號表意行為,必須發(fā)生在兩個充分的主體之間,才能出現(xiàn)各種調適應變。在實際符號傳達過程中,關鍵在于自我是否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處理信息不是判定意義對錯,而在于是否互相承認對方是符號游戲的參加者?!叭シ柣?指的是在符號表意已經(jīng)普遍接受后反其道而行之,提供了對符號意義的另一種特殊解釋,一種“非意義ue132的解釋。韓寒與陳文茜雙方的不在場,就“韓寒事件”的子事件來講,就去符號化了。(二)作為“他者”的自我如前所述,“韓寒事件”的符號運動過程的最初起點并不是李戡,而是陳文茜,而李戡盡管在17歲時考上了北京大學,出版了《李戡戡亂記》,但也只是一介年輕才俊而已,并不足以構成“韓寒事件”的卷入者,更不足以引出下一階段李敖的出場。但由于“李敖的兒子李戡”的這種血親身份的話語陳述,使人很容易認為李戡就是李敖的衣缽傳人。這種非常肖似,用部分代表整體的特點,也符合“片面化”原理,因此是符號,很可能給接收者造成“實有其事”的誤會。對李戡的“絕似符號化”(即“李戡=李敖”)的身份特點,既是由于李敖與李戡之間的血親基因的事實所帶來的他者的相似聯(lián)想,也是李戡自我身份的鏡像投射的結果。對于前者,表意之暢自不待言,而對于后者,符意則較復雜與曖昧。應該說,李戡并不是一開始就以李敖為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而是在逐漸長大過程中,他的自我才逐漸形成,尤其是在被卷入“韓寒”事件的鏡像階段時,他的身份政治才在符號傳播的流程中被激發(fā)與建構起來。鏡像階段是一種認同過程,也就是說主體在認定一個影像之后自身所起的變化?!耙粋€尚處于嬰兒階段的孩子,舉步趔趄,仰倚母懷,卻興奮地將鏡中影像歸屬自己,這在我們看來是在一種典型的情境中表現(xiàn)了象征性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突進成一種首要的形式。以后,在與他人的認同過程的辯證關系中,我才客觀化;以后,語言才給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體功能?!蔽覍ξ以诜柦涣髦胁扇〉母鞣N身份有所感覺、有所反思及有所覺悟,自我就在這些自我感覺中產(chǎn)生。作為主體的“自我”,是與他者相對而出現(xiàn)的;沒有他者,就沒有自我。既然稱為“他者”,主體就等同于自我。這個“他者”,具體到“韓寒事件”來說,就是指李敖在大陸的思想影響力以及媒介的“窮追不舍”。早在2005年,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之時,李戡12歲,那時的父親盡管在臺上談言論自由,而臺下的李戡,“還一邊聽,一邊玩電腦,妹妹也在一旁玩電腦,都不太感興趣的。妹妹出來之后問她媽媽,說‘這些人怎么回事?為什么喜歡一個老頭子?’可見,此時的李戡,并沒有符號學意義上的主體性覺醒與意識,也不會視李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墒?被裹挾進“韓寒事件”的李戡,愈來愈愿意以“李敖的兒子”的身份來標出自己。在澄清自己迥異于韓寒時,李戡如是說:“還有人說,我要去做什么‘韓寒第二’,我是李敖的兒子,我要去做什么誰誰誰第二的?”;在上海答記者問之時,也是李敖拋出“境界”論的同時,李戡如是說:“我覺得我的幸運,是因為我有這樣一個很了不起的父親,那我會更加努力地去發(fā)揚他的精神,讓我做他的接班人”。在《程程訪問》中,李戡對“接班人”作了更為具體的解釋,“學問上與他差一大截,至少在精神上,在他的人格方面啊,我可能有比較多的繼承吧”,但與此同時,李戡坦言自己不一定從政從文,“我覺得不大會吧,我覺得跟他這個,繼承他的一些,說做‘接班人’啊,可能只是比較模糊的概念,可能是指精神上的繼承,那在學問上有些部分呢,我會去跟他學到一些東西?!笨梢?李戡在自我證實“絕似符號化”(李戡=李敖)的同時,又想做李戡自己,只承認自己將在精神層面與待人接物層面“做他的接班人”,而非在從文從政以及思想層面“繼承”,可是,這只是李戡自己作為信息發(fā)送者的“意圖意義”,但“李戡是李敖之子”,似乎依然保持于符號表意層面,即便沒有被給予一個實際行為解釋,但其長期的效果卻是實際的、無法勾銷的,因此,可以把李戡視作“韓寒”事件的半去符號化。由于自我是在永不休止的社會表意活動中確定自身的,而確定自身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身份來實現(xiàn)的。自我作為思索主體的表意與解釋,作為行動主體的行為與反應,都必須藉由一個具體身份才能進行。一旦進入表意活動,自我就暫時以表意身份或解釋身份出現(xiàn),因此,身份在某種意義上替代了自我,暫時遮蔽了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李戡被裹挾進“韓寒事件”的實踐活動,既是其自我覺醒的表意實踐,也是其身份標示的話語實踐,而這恰好實現(xiàn)了從“絕似符號化”到“半去符號化”的滑移。二被救贖的“知識”與“境界”論以上是就陳文茜對韓寒的批評以及李戡對韓寒的批評的文化符號學的分析與解讀,而關于李敖與韓寒的“相遇”及李敖對韓寒的批評,以及“韓迷”、“敖迷”等龐大信息接受者對陳文茜、李戡、李敖及韓寒的解碼與批評,卻暫時擱置起來,因為這關涉到一個更為復雜的,也更為深層的符號學問題,即“元語言”問題。符號學所說的“元語言”,主要指“符碼集合往往被稱為元語言”36,而“符碼”,主要指“在符號系統(tǒng)中控制能指/所指關系的規(guī)則”33,換言之,元語言主要指能使文本在闡釋活動中顯現(xiàn)為意義的一套規(guī)則體系。具體到“韓寒事件”來說,“元語言”主要指“知識-權力”的元語言。應該說,對“權力”與“知識”的關系論述最為充分與翔實的非??履獙?。按照福柯的“知識-權力”理論,權力和知識相互包含,一體兩面,沒有離開權力的知識,也沒有離開知識的權力,其中權力體現(xiàn)為真理。“權力制造知識……;權力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不相應地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有權力關系,不同時預設和建構權力關系就不會有任何知識。”當然,??滤傅摹皺嗔Α笔俏⒂^權力、復數(shù)權力,“知識”也別有含義,但毫無疑問,??碌挂膊⒉慌懦鈱嶋H的“權力”與一般意義上的“知識”之間的相生相輔關系,權力產(chǎn)生知識,知識則以權力的形式發(fā)揮功能,傳播權力的影響。人不可能以純粹的抽象的自我進行意義活動,只能隨時采取一種身份進入意義游戲。在“韓寒事件”中,李敖正好充當了知識的化身,同時也是以權力的符號身份進入,乃至裁判這場意義游戲的。這在他的幾次談話中就隨處可見:大家看看我怎么樣做個公道的承認。……··韓寒如果不超出他的本位,他只寫一些小說,他可以寫一輩子,沒問題。換做寫感想,不會久,因··為感想的話,需要深度。賽車盡管賽,這是另外··一個范疇。他如果超出這個范圍,韓寒就很痛苦··了。因為這需要什么呢?因為這需要知識做基··礎,需要深厚的知識做基礎?!n寒如果不進·····入這個境界,他只寫小說,只賽車,沒問題,他一··進入這個境界,他就出局了———這是我們對韓··寒的希望??墒撬F(xiàn)在的舉手投足,顯然他很難在這個境界扎根,這是他,我們也希望他在這個··境界扎根的地方扎根,可惜他做不到?!ぁた墒切≌f你寫到了人間那時很多疾苦的問題,那就要看你的經(jīng)驗,看你的歷練,談到哲學要··看到你的深度。如果這些都沒有,韓寒也不會成··功,因為他只寫感想……如果你們不尊重知識,····反知識的,就不能談,因為兩個人層次不一樣。我······們是講究知識的,如果說沒有過去十載寒窗,現(xiàn)·······在也是多少年累積起來的知識,好比中學、大學,····你如果否認這個系統(tǒng),說我一個中學畢業(yè)生,就··可以跟你們在知識上分庭抗禮,這是荒謬的?!ぁぁ墒俏覀冎廊祟惿鐣怯泻芏嗌疃鹊臇|西,··需要那樣很多時間累積的東西。如果這樣的話,否定了知識活動,那還得了啊?……····(注: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援引李敖的“知識”論與“境界”論,是因為這兩則材料可以還原出信息傳播者的“文本意圖”,具有符形學或句法學上的研究意義。透過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獲悉如下信息:(1)知識是累積的,是判斷的前提與先決條件,而感想是不可靠的;(2)李敖是知識的化身,至少是講究知識的,是正統(tǒng)或“正項”,是“公道的”;(3)韓寒是感想的,是反知識的,是不可靠的,是異端或“異項”。當然,與此同時,李敖還談到了四個文本:(4)作家薩剛以寫愛情為題材,以當作家為本位;(5)《資治通鑒》的卷數(shù)、耗時;(6)賽車的歷史淵源追溯及流變;(7)李戡是“到檔案館里查檔案”。我們姑且不從邏輯學上分析,僅從呈現(xiàn)的這七個文本信息出發(fā),我們可向信息的發(fā)送者詰問如下問題:(1)知識一定是“累積的”嗎?有沒有斷裂的、異質的、斷層的、不連續(xù)性的、轉換的、界限的、極限的、序列的知識?判斷一定要以“知識”為先結構嗎?“感想”一定不可靠嗎?(2)“李敖=知識”,這個陳述能否具有合法性?(3)“韓寒=反知識”,這個判斷能否成立?(4)作家只能有一種約定的、唯一的身份嗎,可不可以有多種身份?寫作只能是寫實嗎,可不可以虛構?(5)以列數(shù)字的形式談歷史文獻《資治通鑒》,是不是一種炫智,能佐證(2)的論點嗎?(6)談現(xiàn)實問題,一定要追溯歷史嗎?“歷史=現(xiàn)實”這種預設,成立嗎?“意見”一定不可靠嗎?(7)文字檔案一定可靠嗎?筆者隨便提的這幾個問題,可以商榷,因為答案是見仁見智的,尤其在“后現(xiàn)代”或“后結構”的知識語境與理論視閾下,李敖的“知識”論與“境界”論無疑遭遇著合法性危機。當然,“知識”論與“境界”論文本提供的僅是潛在待實現(xiàn)的意義,它對述真問題不能承擔直接責任,筆者也只是作為信息的接受者之一的一種解碼,而且這種解碼經(jīng)歷了二度的衍義,帶有濃郁的“解釋意義”,但接收者從文本的構成來猜測意圖,從文本中留下的痕跡尋找合適的解釋模式也是合法的,因為符號表意必然是無限衍義,沒有有限表意,盡管因某種實際原因使符號表意停止于某一點上,從而使得符號表意暫時不再延伸下去。由上可見,在“韓寒事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