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8300字(論文)】_第1頁
【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8300字(論文)】_第2頁
【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8300字(論文)】_第3頁
【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8300字(論文)】_第4頁
【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83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目錄TOC\o"1-2"\h\u2248摘要 132458引言 114274一、經濟改革 29235(一)清丈土地 28417(二)一條鞭法的推行 23818(三)水利事業(yè) 323138二、政治改革 311886(一)官員的選升 426975(二)創(chuàng)制“考成法” 517408三、邊疆治理 516307(一)整飭邊屯 524578(二)提拔才能將領 625163(三)加強邊防軍訓練 86526四、文化教育的改革整頓 817069結語 932763參考文獻 9摘要明朝中后期,政局敗壞,社會危機嚴重。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經濟上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整治水利設施,緩解了明朝中后期的財政危機;在政治上整肅官員的選拔、采用與升遷制度,實施“考成法”,提高了國家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邊疆治理方面整飾邊防,提拔重用有才能的將領,加強邊防軍的訓練,有效的抵御了南倭北寇的侵略。對張居正改革措施的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張居正改革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而且對中國當前的改革也具有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關鍵詞:張居正;改革;措施;明神宗引言明朝中晚期,政局混亂,社會危機四伏,張居正對此進行了改革。近年來,學界對張居正改革的相關問題取得了很大成就。朱東潤《張居正大傳》,蕭少秋《張居正改革》,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歷清丈研究》,樊樹志《晚明史》,劉志琴《張居正評傳》等。這些研究成果都從某一角度、某方面具體內容或對張居正其人進行探討評析,尚無對張居正改革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研究,故本文對張居正在政治、經濟、軍事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合探討。一、經濟改革整頓賦役體制,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不平等的稅收和欠款是隱藏和虛假土地的結果。因此,要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首要前提是核實各類土地。(一)清丈土地萬歷年間土地兼并日漸嚴重,而土地兼并是這一時期階級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出現(xiàn)了“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51頁。的現(xiàn)象,這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征收,故國家的財政狀況不斷惡化。中央政府為了解決土地兼并和賦役不均帶來的大量問題,內閣首輔張居正于萬歷六年(1578年)便下令在全國進行丈量土地,凡皇親國戚莊田、民田、職田、蕩地、牧地等,一律采用丈量法,時間限制為三年。三年之后,全國大部分的土地丈量完畢,但有一些省份沒有完成丈量,政府會再給一些時間去完成丈量土地。最后清查結果為全國總計田畝7013976頃(清)張廷玉:(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51頁。(清)張廷玉:《明史》卷77《食貨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8頁。(清)張廷玉:《明史》卷77《食貨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83頁。(二)一條鞭法的推行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核心。張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于萬歷九年(1581年)要求在全國實行“一條鞭法”。而“一條鞭法”是唐代自“兩稅法”以來我國稅制史上的又一次大變革。最早提倡“一條鞭法”的是嘉靖九年(1530年)桂萼提出,次年,御史傅漢臣也上書提議實行。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開始推行一條鞭法,后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條鞭法”的內容十分復雜,綜合起來有四點內容:一是田賦折錢的收繳。除了政府必須收集的稻谷和小麥外,所有其他物品都必須用銀子收集;二是徭役折銀上納。所有名目的搖役,皆折成銀兩。三是賦、役銀歸并征收。田賦銀和丁,田共同承擔的役銀將一起征收。四是賦與役銀合并收繳后,直接交給地方政府,即“丁、糧畢輸于官”(清)張廷玉:《明史》卷78《食貨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64(清)張廷玉:《明史》卷78《食貨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64頁。(美)牟復禮,(英)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66頁。(三)水利事業(yè)張居正執(zhí)政期間,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明朝時期,災害頻繁,水患泛濫。到了隆慶年間,黃河多次決口,橫溢四處,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漕運也越來越淤塞,交通阻塞。面對這種慘狀,先前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在萬歷六年(1578年)被張居正推薦,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嘉靖年間,河決南流,河水高出房屋數(shù)米,城郭被毀壞,田地也被沖毀萬畝,嚴重影響到了河南、山東等地的農業(yè)發(fā)展和財稅征收??偤佣加犯迪础傲ρ圆轂巢豢砷_崔鎮(zhèn)之當塞高堰之當筑”,但漕撫衙門卻“拒之甚力”(明)潘季馴:《河防一覽》卷13《條陳治安疏》第462頁。,政府不僅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反而每年投入到治理決堤上的所需費用十分龐大。因此,張居正在舉薦潘季馴去治理的同時還加強對水利資金的張羅與管理。潘季馴在治河中嚴格執(zhí)行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則(明)潘季馴:《河防一覽》卷13《條陳治安疏》第462頁。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頁。(明)潘季馴:《河防一覽》卷7《河工事宜疏》第257頁。二、政治改革嘉靖以來,當國者“政以賄成,或務一切姑息之政,吏不恤民,驅而為盜”袁穗仁:《論張居正改革的歷史借鑒》,1994年第2期袁穗仁:《論張居正改革的歷史借鑒》,1994年第2期。(清)張廷玉:《明史》卷213《張居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645頁。(明)張居正:《張?zhí)兰肪?6《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一)官員的選升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取代了之前的“舉孝廉”的舉薦用人制度,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選官制度??婆e制打破了以前貴族世襲的局面,充分選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tǒng)治階級的穩(wěn)定。明朝承襲元朝的制度,實行八股取士,在制度不斷僵化的同時,各種弊病不斷顯露。特別是經過嚴嵩擅權后,其制度的弊病達到了“高自標榜,論議紛紜,防維決裂,職業(yè)盡廢,賄賂公行,淫穢頑讒”(明)高拱:《高文襄公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113頁。(明)高拱:《高文襄公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113頁。(二)創(chuàng)制“考成法”張居正針對當時明王朝混亂的社會局面創(chuàng)制了“考成法”。“考成法”是考核成效的規(guī)則。“考成法”的主要方法是逐級考察。“考成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點:首先,六部和都察院為其官員應做的工作規(guī)定時限,并分別記錄在三本賬簿中,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保存為底冊,另一本送交六部,最后一本提交內閣。第二,六部和都察院根據(jù)會計賬簿記錄的情況每月進行檢查。對隸屬官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在賬簿上公布一件,必須如實向上級說明情況,否則將受到違紀處罰;根據(jù)賬簿上的記錄,六部也可以每半年報告一次執(zhí)行情況,違規(guī)者將會議處;最后內閣還根據(jù)賬簿進行登記,以核實六科的工作。在張居正任職期間,由于大力推行“考成法”,被張居正解雇的人員比例約占總數(shù)的十分之三。張居正設置“考成法”的三本賬簿,嚴格把關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各級官員?!翱汲煞ā睆娬{錄用公正無私,為人誠實的官員。只靠花言巧語,不做實事的官員被列為下考,而效率低下的官員多被裁撤。整頓吏治后,取得了“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清)張廷玉:《明史》卷101《諸王世表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清)張廷玉:《明史》卷101《諸王世表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692頁。(清)張廷玉:《明史》卷213《張居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645頁。三、邊疆治理萬歷初年,明朝邊疆關系更為復雜,各種問題開始顯現(xiàn),到了后期外患更為嚴重,出現(xiàn)了“南倭北寇”,“夷”軍突起的現(xiàn)象。對此,張居正審視局勢,以維護明朝統(tǒng)治為前提,對邊疆政策的制定及其實施進行改革。(一)整飭邊屯明初,為保證國家對糧餉的需要,曾經大力修建屯田。明朝中后期,由于“奸豪隱戰(zhàn)”(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頁。(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頁。《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第1006頁。一是完善丈地條例。張居正在經濟方面進行清丈土地,而屯田也是清丈土地的重要對象之一,但這里的屯田指的是軍屯,并非民屯。明王朝按照“軍數(shù)明則田數(shù)明”《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第1006頁。二是加大墾田的力度。張居正在對舊屯田進行清丈的過程中,還注重在邊防地區(qū)開墾新田來解決日益增長的軍餉和糧食問題。在大同等地,自從俺答封貢以來,這里生活相對安定,為開墾新地提供了條件。為了鼓勵開墾新田,明王朝采取了減免賦稅的政策,尤其是對荒涼之地,“其民開墾,酌量起科”田澍:《張居正的蒙古觀及其實踐》,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14年第2期?!叭鐭o人承種者,于城操軍內撥給開墾,每軍二十五畝。令其春夏耕種,秋冬差操,每年秋收,責令納粟十二石,所墾田地給予執(zhí)照,永為己業(yè)”田澍:《張居正的蒙古觀及其實踐》,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14年第2期。田澍:《嘉靖革新視野下的張居正》,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第6期。參看張海瀛:《明代山西的民佃屯田》,載《中國社會經濟史》2002年第1期。三是加強對屯田的管理。對屯田進行清丈和開墾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屯田進行管理。首先屯田管理就是任命專職官員來管理屯田的具體事物,其次是為了監(jiān)督屯田事物,政府還派專門的監(jiān)督官員來監(jiān)督,督查官員有臨時派遣也有長期任職。屯田事物的管理對整飭邊屯的效果頗為顯著,開墾屯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晌和軍晌的困難。(二)提拔才能將領明朝在北方與蒙古交戰(zhàn)多年,蒙古韃靼部的侵擾更加頻繁,“北寇屢犯邊,密云四鎮(zhèn)告急無虛日”(清)夏燮:《明通鑒》卷56,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清)夏燮:《明通鑒》卷56,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95頁。戚繼光(1528—1588年),17歲時承襲祖制,擔任登州僉事的職務。少年時期的戚繼光,因為軍工卓異,屢屢官職升遷。35歲時,擔任福建總兵官。在東南沿海抗倭戰(zhàn)爭的12年(1555—1566年)中,戚繼光懷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戚繼光:《止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1頁。的理想,他與驍勇善戰(zhàn)的“戚家軍”一起在東南沿海堅決抗擊倭寇的侵略;此外明朝為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略,為加強邊備力量,調派了在東南沿??官链髮⒈鄙鲜?,戚繼光不僅訓練士兵,使其戰(zhàn)斗力大大增加,同時他還在長城的基礎上又修建了數(shù)百個空心敵臺,有了這些戰(zhàn)斗準備,可以隨時準備出擊作戰(zhàn)。戚繼光戍邊十多年,北方少數(shù)民族不敢侵略,并且與明朝簽訂盟約,建立互市。戚繼光不僅在抗戰(zhàn)中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還著有(明)戚繼光:《止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1頁。李成梁,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守邊將領。與戚繼光相比,李成梁屬于大器晚成。由于家里貧窮,到了40歲時才擔任了指揮僉事職。雖然晚成,但是僅僅用了八年的時間,就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低級軍官一步一步成為威鎮(zhèn)遼東的總兵官。內閣首輔張居正十分器重他:“成梁故驍悍善戰(zhàn),會張居正當國,每奏捷,輒張大其功,遂得封侯”(清)張廷玉:《明鑒綱目》卷7《神宗顯皇帝》,長沙:岳麓書社,1(清)張廷玉:《明鑒綱目》卷7《神宗顯皇帝》,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357頁。由于張居正廣泛引用人才,委以重任,他一再追求“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清)張居正:《張?zhí)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4年版,第(清)張居正:《張?zhí)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4年版,第263頁。(三)加強邊防軍訓練對于“操練者,強兵之本也”(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061頁。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軍隊不僅要能打仗,其軍隊的素質也必須要提高,而軍隊的素質提高不僅在于對士兵的選擇,也包括對軍隊的操練,但是要將這一點落實到實踐上是難之又難。隨著屯田制度的破壞,衛(wèi)所制也逐漸衰落。張居正認識到這一缺陷,他擔心長時間的邊將松懈練兵,將對邊疆產生危害。到了萬歷初年,明朝開始重視加強練兵,使得“訓練者,治兵之良法”(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061頁。(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061頁。(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061頁?!睹魃褡趯嶄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第2546頁。四、文化教育的改革整頓明朝前期,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對書院并不支持,所以在近100多年的時間里,民間書院可以說是幾乎銷聲匿跡的,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王陽明等一批思想家倡導書院講學,導致私人講學大趨勢的興起,書院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嘉靖年間所建的書院,為明代皇帝之首。書院數(shù)量不僅增加,而且分布廣泛,除了青海,西藏等邊遠地區(qū),幾乎所有地區(qū)都有書院。學院的快速發(fā)展充滿了弊病,也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后果。書院泛濫,到處建書院,使朝廷耗費大筆錢財,國庫空虛,而這些書院大都成了行政場所,嚴重擾亂了當?shù)氐男姓刃?。萬歷年間,張居正利用改革的力量,毫不猶豫地下令禁學。在張居正看來,王陽明的研究是弄虛作假,胡說八道的研究,這與張居正提倡的“務實”命題不符。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的禁學政令非常嚴厲,大批書院被拆毀。僅僅在萬歷年間,他共毀掉了64所書院,給予書院重創(chuàng),徹底終結書院曾經興盛一時的局面。由于張居正對講學和書院的嚴厲禁止,嚴重打擊了當時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并且催生了明朝晚期的黨爭,不利于中央集權的發(fā)展。結語張居正改革歷時數(shù)十年左右,在經濟、政治、邊疆等領域都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史載“張居正及攬大政,登首輔,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一時治績炳然”(清)張廷玉:《明史》卷213《張居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清)張廷玉:《明史》卷213《張居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645頁-。參考文獻[1](明)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2](明)潘季馴.河防一覽[M].臺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