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導論-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應用_第1頁
人格心理學導論-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應用_第2頁
人格心理學導論-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應用_第3頁
人格心理學導論-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應用_第4頁
人格心理學導論-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門人生哲學的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許燕2經(jīng)典精神分析學派的衰落:精神分析中性的濫用和新療法的出現(xiàn),使得精神分析治療熱度下降。同時,科技的發(fā)展、理性的膨脹,使得以往的壓抑變成了焦慮、恐懼、孤獨、無意義感等新的問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興起:強調自我的功能,反對以本我為中心的泛性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影響,反對本能決定論;代表人物有: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等。從經(jīng)典精神分析學派到新精神分析學派傳統(tǒng)的心理學研究大多以西方人群為被試,它們假設人群之間的差異很小,這類樣本可以代表任何群體。然而,這些假設真的成立嗎?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下人們在很多心理變量上存在差異自我構念(self-construal):心理學跨文化研究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西方文化下的人:更偏向獨立型自我構念,更傾向于從自身的內在特質來認識自己,鼓勵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表達,東亞文化下的人:更偏向互依型自我構念,更多通過社會網(wǎng)絡來定位自己。理論思考:文化心理第一節(jié)

人性哲學一、社會文化決定論時代背景二十世紀20、30年代大范圍經(jīng)濟危機失業(yè)和貧窮沖擊著人們的心理,精神疾病的發(fā)病率急劇升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社會普遍彌漫著恐懼和不安的氣氛。一、社會文化決定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家所不同,新精神分析理論家普遍對人性持積極的態(tài)度,認為阻礙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是外界不利的社會因素,而非人性本身?;裟嵴J為,當時社會文化對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當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意義凸顯時,生理因素的作用就變?yōu)榇我?;社會文化會決定個體的追求,如權力、財富等,并進而決定人格;雖然特定文化下人所面臨的問題具有共性,但并不說明問題是來自于人性,社會文化才是根源;神經(jīng)癥人格是由時代和文化所存在的種種困境所造成的,文化困境應對社會中人們所共有的心理問題負責。

霍尼性格復雜,堅強與脆弱、同情與冷漠、領導與順從等諸多矛盾特質并存;聰明,勤奮;但自卑、孤僻、抑郁。人物印象霍尼開創(chuàng)了女性心理學研究。反對弗洛伊德提出的“陰莖妒羨”概念女性想得到的并不是男性的器官,而是社會對男性的偏愛。男性與女性固然存在先天的生物學差異,但決定男女人格差異的是后天經(jīng)歷的社會文化因素。提出“子宮妒羨”男性的潛意識中可能也嫉妒某些女性特質,比如生育能力理論思考:女性心理學理論如何體現(xiàn)社會文化觀?二、從人際關系的視角看人格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interpersonaltheory):美國精神分析學者沙利文強調人格依托于復雜的人際關系,只有在與他人交往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格才能得以發(fā)展??腕w關系理論(objectrelation):生命早期與母親的關系是一生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對早期母嬰關系做了詳盡的闡述。二、從人際關系的視角看人格客體關系理論強調母子關系,認為母親的養(yǎng)育是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基礎。與精神分析理論不同:精神分析理論:將客體定義為人、人的組成部分或者其他滿足欲望的物體??腕w關系理論:將對本能驅力的關注轉為以人際關系為核心,將客體定義為他人,客體關系即個體與真實或想象他人的關系。第二節(jié)

人格結構一、自我的結構霍尼:人格是完整的、動態(tài)的。自我分為現(xiàn)實自我(actualself)、真實自我(realself)和理想自我(idealself)。三種形態(tài)之間的沖突可能會導致神經(jīng)癥。埃里克森:自我是人格中的一個獨立的,并且具有強大的建構功能的部分。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維持同一性。一、自我的結構現(xiàn)實自我個體在此時此地所擁有和表現(xiàn)出來的一切存在的總和,是別人所能觀察到的客觀存在,獨立于個體的自我概念和知覺之外。暫時的、可變的真實自我可能的自我,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真正中心,個體發(fā)展的主要內在力量。只要成長于適宜的環(huán)境,真實自我就能發(fā)展為健全的人格。理想自我不可能自我、為逃避沖突設想出來的虛假自我過度追求理想自我會導致自我異化,或形成神經(jīng)癥或病態(tài)人格,這種狀態(tài)也被稱為“應該的專制”。二、自我的功能同一性(identity)由埃里克森提出,用于描述自我的功能。是一種復雜的內心狀態(tài),包括如下內涵:個體感(individuality):感覺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完整感(wholeness):內心完整,能整合為有意義的整體連續(xù)性(continuity):能體驗到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連續(xù)社會團結感(socialsolidarity):內心理想與價值觀與某一群體一致,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肯定二、自我的功能同一性危機(identitycrisis)個體由于缺乏同一性而感到的混亂和失望。同一性對個體人格的成熟與完整至關重要。第三節(jié)

人格動力一、神經(jīng)癥需要(一)基本焦慮與安全感尋求基本焦慮(basicanxiety)年幼的兒童對無法掌控的外界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無助的、孤獨的、不安的恐懼感。基本罪惡(basicevil)→基本敵意(basichostility):基本焦慮的產(chǎn)生路徑基本罪惡:父母在照料兒童中的一些不恰當?shù)男袨?,比如專制、過度保護、溺愛、羞辱、殘暴、完美主義、反復無常、忽視、冷漠、不公正,等等。父母如果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這類行為,就可能使兒童產(chǎn)生基本敵意。但兒童為了生存又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無能為力、無依無靠的深深的焦慮?;窘箲]:可以指向除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它是一種非理性的,并且具有彌漫性的情感體驗,是神經(jīng)癥產(chǎn)生的決定性因素。一、神經(jīng)癥需要(二)神經(jīng)癥需要的特征概念:是個體為了應對基本焦慮而采取極端方式進行自我防御的策略。四個特征:強迫性:帶有“必須”的特點,例;如“我必須超越所有人”,強制自己或他人要這樣要那樣;極端化:充滿過分夸張的想法;不合理性:一種難以滿足的需要;永不知足:對愛、對金錢、對權力過度索取,不相信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或者懶于自給自足,不得不依賴于外部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神經(jīng)癥需要(三)10種常見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絕對關懷和贊許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主宰生活伴侶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權力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剝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地位和聲譽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自我崇拜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成就和野心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限制自己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的神經(jīng)癥需要對完美無缺的神經(jīng)癥需要二、人類的存在需要(一)人類的兩難問題(humandilemma)理性使人類從自然中獨立,卻又孤立無援。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生與死的矛盾自我實現(xiàn)與人生短暫的矛盾獨立與孤獨的矛盾現(xiàn)代人的兩難困境:安穩(wěn)vs.自由二、人類的存在需要(二)人類的存在需要關聯(lián)的需要愛:在保持自我的獨立與完整的前提下,與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統(tǒng)一。愛能夠滿足關聯(lián)的需要,不成熟的愛會形成不健康的共生聯(lián)合體(symbioticunion)。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是一種自戀。尋根的需要渴望有所歸屬。早期由母親來滿足這一需要,后期要通過與世界創(chuàng)造新的聯(lián)系,建立新的根基來滿足。固著于與母親的聯(lián)系可能會導致病態(tài)心理或行為。二、人類的存在需要(二)人類的存在需要同一性的需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大多數(shù)人的同一性仍依附于國家、宗教、職業(yè)或者其他的群體,可能會造成自我獨立性的喪失。超越的需要超越被動境地的欲望,試圖獲得掌控感。一方面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來滿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破壞或毀滅來獲取掌控感。二、人類的存在需要(二)人類的存在需要定向框架和獻身目標的需要定向框架:指導人類與世界統(tǒng)合的地圖,幫助人們組織和理解各種問題,引導人們的行為。健康的定向框架強調理性、科學與愛,不健康的定向框架導向極端。獻身目標為人生提供意義,引導個體走向自我實現(xiàn)。刺激的需要可分為反射性刺激(如性、暴力)和建設性刺激(激發(fā)意志)三、人際關系需要(一)基于人際關系的能量系統(tǒng)人格是一個假想的實體,由人際事件組成。人格是一個能量系統(tǒng),能量以緊張(tension)和能量轉化(energytransformation)的形式存在。緊張: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作勢能,它可能來源于生理需要,也可能來源于安全感的威脅。能量轉化將緊張轉化為內隱或外顯的行為,以此來滿足需要或減輕焦慮。需要:建設性的緊張,有機體內外環(huán)境不平衡而引起的緊張狀態(tài)。暫時性的,只要獲得滿足就會平息,但也可能反復出現(xiàn)。焦慮:破壞性的緊張,沒有明確的來源,很難滿足,只能通過人際安全的形式來緩解。三、人際關系需要(二)人際情境中的人格動力動力機制:個體在人際情境中的典型行為模式親密關系:

兩個具有對等地位的人之間的一種有具體指向的密切的人際關系,產(chǎn)生于早期對溫柔的需要,促使雙方進行愛的行動,從而擺脫孤獨,減輕焦慮。自我系統(tǒng):

人們?yōu)榱吮苊饨箲],維持人際安全而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由“好我”和“壞我”兩種自我意象組成。安全操作:

當人際情境中出現(xiàn)不符合自我系統(tǒng)的事件時,個體所采取的防御措施??杀憩F(xiàn)為否認、歪曲事實,或選擇性忽視。三、人際關系需要(二)人際情境中的人格動力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個體在人際情境中形成關于自我和他人的習慣化意象的過程。好我:嬰兒獲得獎賞和溫柔對待時形成;壞我:受到批評和懲罰時形成;非我:突遭嚴重的焦慮時拒絕將這些經(jīng)驗納入自我意象,擠壓至無意識層面,可能表現(xiàn)為夢、精神分裂或其他分裂性反應。第四節(jié)

人格發(fā)展一、嬰兒期發(fā)展馬勒正常自閉期正常共生期個體分離期溫尼科特絕對依賴期相對依賴期趨向獨立期(一)從共生到獨立一、嬰兒期發(fā)展(二)兒童的精神世界生本能投射到外部世界形成好客體,死本能投射到外部世界形成壞客體。好客體與壞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兒童的精神世界幻想:關于“好”和“壞”的潛意識表象防御機制:破壞性幻想會引發(fā)兒童的焦慮,為了應對焦慮嬰兒主要采取內攝、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等防御機制位置:嬰兒經(jīng)驗的組織形式,包括偏執(zhí)-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兩個基本位置童話故事中常常隱含著“好母親”和“壞母親”的形象。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和繼母?!昂媚赣H”往往早逝:這一設定使得好母親與壞母親隔離,保證好母親不受壞母親的危害。并且以“壞母親”為首的邪惡力量終將被打敗,善良正義的一方得到幸福和快樂。在童話故事中,好與壞完全分裂,凸顯了好與壞之間的斗爭,清晰地體現(xiàn)了客體關系理論所說的人類保護好客體,毀滅壞客體的原始欲望。理論思考:童話故事的隱喻二、畢生發(fā)展心理社會理論(psychosocialdevelopment):埃里克森提出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個體人格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將個體的發(fā)展分為八個心理社會階段,每個階段需要解決一個主要的危機。二、畢生發(fā)展

心理社會危機獲得能力對應弗洛伊德發(fā)展階段嬰兒期信任vs.不信任希望口唇期兒童早期自主vs.羞怯、疑慮意志肛門期游戲期主動vs.內疚目標性器期學齡期勤奮vs.自卑能力潛伏期青年期同一性vs.角色混亂忠誠早期生殖期成年早期親密vs.孤獨愛生殖期成年期繁殖vs.停滯關懷老年期自我整合vs.絕望智慧中年危機:人到中年,如果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事業(yè)就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機。由于夢想的破滅,以及感知未來時間的縮短,他們感到內疚、痛苦、煩躁不安,無法適應人生的新階段。然而縱觀歷史,可以看到許多中年之后才大器晚成的例子。生活視野:中年危機還是大器晚成?《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早年科舉屢試不第,年過50才進入官場,但沒過幾年就因為看不慣官場而辭官。辭官之后,他只能靠賣文度日。就在這樣貧困交加的晚年生活中,吳承恩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完成了傳世名作《西游記》。第五節(jié)

人格適應當自由變成“枷鎖”人類在獲得了相當?shù)淖杂傻耐瑫r,也感受到自由所帶來的焦慮、隔絕和無助。面對自由的枷鎖,人們只有兩種選擇:從自由中逃離,回歸人與人相互依賴的狀態(tài);或者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愛和有意義的工作來實現(xiàn)積極的自由。一、逃避自由逃避

概念:應對自由的消極方式,指試圖通過放棄自我來消除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隔閡,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為個體帶來幸福。三種主要的逃避機制:獨裁機制:具體表現(xiàn)為渴望臣服或主宰。追求強大的權力與控制,剝削和支配別人或者將控制權交給更強大者手中,臣服于權威,以克服自身的自卑感,獲得力量感。破壞機制:希望消滅別人。趨同機制:放棄自己的個性,讓自己變得和其他人一樣,以此來試圖消除自己與社會之間的距離,減輕孤獨感和疏離感??腕w化(objectification):對人性的忽視,意味著剝奪一個人的人格,“將人看作東西,而不是人”。工作客體化:權力的影響:在工作等級關系中,高權力的人會將他們的下屬視為達到個人目的的工具,從而忽視他們的價值觀和人類特質。環(huán)境的影響:僅僅是處于工作環(huán)境或者在非辦公室環(huán)境中討論工作,就會發(fā)生工作客體化。無論是客體化他人,還是被他人客體化,都會給個體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因此,反思和探索如何減少工作情境中的客體化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實驗室:工作對人的客體化二、創(chuàng)造性的愛人類存在問題的答案:創(chuàng)造性的愛獲得積極的自由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自發(fā)性的創(chuàng)造使人類得以在將自我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同時保有自我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愛是人類存在問題的全部答案。愛的定義是主動的參與,而不是盲目的沉迷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的要素關心、責任、尊重、了解。第六節(jié)

人格類型一、神經(jīng)癥趨向神經(jīng)癥患者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主要有三種避免焦慮的方式,發(fā)展正常的人可以靈活地運用這三種方式,而神經(jīng)癥患者往往局限于某一種方式。神經(jīng)癥趨向可分為三種:親近他人對抗他人回避他人二、神經(jīng)癥人格

神經(jīng)癥需要人格類型應對策略行為方式基本想法關懷和贊許順從型自貶親近他人“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如果我放棄自己,我就不會受到傷害”主宰生活伴侶權力剝削和利用他人攻擊型擴張對抗他人“如果我擁有權力,那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地位和聲譽自我崇拜成就和野心限制自己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退縮型退縮回避他人“如果我向后退縮,就沒有什么能夠傷害我”完美無缺霍尼在界定神經(jīng)癥時首次使用了心理與文化的雙重標準心理標準:認為神經(jīng)癥是一種由恐懼、對抗恐懼的措施、為了緩和內心沖突而尋求妥協(xié)解決辦法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文化標準:當這種心理紊亂偏離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時稱之為神經(jīng)癥(文化標準)。一方面,心理行為的正常與否取決于所處社會文化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共同的文化背景又會給人帶來共同的心理問題。理論思考:神經(jīng)癥的雙重標準三、社會性格(socialcharacter)性格取向(characterorientation):弗洛姆認為,個體的人格主要由性格取向體現(xiàn)。性格由后天的社會化過程習得,是人格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性格:指一定文化下大多數(shù)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對性格形成的影響可分為生產(chǎn)性(productiveorientations)和非生產(chǎn)性兩種取向(nonproductiveorientations),又可細分為:接受性格:依賴于外界的給予剝削性格:采用攻擊性的方式向外界攫取囤積性格:拒絕與外部世界發(fā)生交換和分享市場性格:關注并尋求交換價值生產(chǎn)性格:健康的、發(fā)展充分的性格,包括工作、愛和理性第七節(jié)

理論特色與發(fā)展一、理論特色新精神分析與經(jīng)典精神分析一脈相承,但也有著鮮明的差別。

新精神分析經(jīng)典精神分析人性觀積極消極人格動力社會文化生物本能人格結構自我的完整性和功能三我結構人格發(fā)展生命全程生命早期二、理論發(fā)展依戀(attachment)理論是精神分析在當代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依戀是人們生活中與某個特定對象之間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是在嬰兒與照料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依戀構成了人們許多重要人際關系的基礎。二、理論發(fā)展(一)童年期依戀兒童依戀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安全與不安全依戀的形成路徑兒童在與照料者分離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依戀行為,比如哭泣和尋找等,并且根據(jù)照料者的回應調整自己的行為。得到及時且適當?shù)幕貞膵雰簳c照料者形成安全的依戀。得不到回應,或者照料者回應混亂的嬰兒則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二、理論發(fā)展(一)童年期依戀依戀行為系統(tǒng)示意圖二、理論發(fā)展(二)成人依戀早期的母嬰關系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內化,形成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經(jīng)驗可能內化為“沒有人需要我”、“別人不值得信任”的工作模式;得到很好的照料的經(jīng)驗則會內化為“我是被愛著的”、“他人也值得被愛”的工作模式。成人的依戀關系呈現(xiàn)層級網(wǎng)絡:最高層級為個體的最一般依戀模式,為童年期親子依戀經(jīng)驗中所抽取的依戀表征。位于較低層級的為特定的依戀關系,隨經(jīng)驗的積累表現(xiàn)出一定的特異性。二、理論發(fā)展(二)成人依戀成人階段的依戀主要體現(xiàn)在戀愛關系之中。安全型:對戀愛關系的滿意度更高,他們能夠感受到愛,并愿意付出愛,戀愛關系有更多的信任?;乇苄停汉ε屡c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擔心與他人距離太近會使自己受到傷害,對戀愛充滿懷疑。焦慮型:特別渴望愛情,他們需要被關注,又害怕被拋棄,唯恐失去伴侶,然而矛盾的狀態(tài)導致他們的戀愛關系往往不能長久。親密關系經(jīng)歷(ExperienceinCloseRelationship,ECR)由布倫南等編制,共包含36道題目,包括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兩個分量表。前者反映個體對拒絕和拋棄的恐懼程度,后者反映個體對親密感和依賴他人的不適程度。下面列舉其中的10道題目,讀者可以嘗試回答,選擇最貼合自己依戀體驗的選項(1~7: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并反思。心理測試:你的依戀屬于什么類型?我覺得依賴他/她是件很自在的事情。如果他/她不能像我所希望的那樣在我身邊時,我就會感到灰心喪氣。當他/她開始要跟我親近時,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退縮。當他/她希望跟我非常親近時,我會覺得不自在。我有點擔心會失去他/她。我需要他/她一再保證他/她是愛我的。如果無法得到他/她的注意和關心,我就會心煩意亂或者生氣。我擔心一個人獨處。我跟他/她什么事情都講。我會在很多事情上向他/她求助,包括尋求安慰和得到承諾。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差異乃至沖突不斷凸顯,同時相互交流和理解也在日漸加深。那么,不同的文化特質是會不斷趨同,消除隔閡,還是會不斷異化,差異更加凸顯呢?一項對1995—1998年、2020—2014年18個典型國家樣本的世界價值觀調查數(shù)據(jù)的研究:樣本整體存在向發(fā)達的西方個體主義國家的典型文化特質轉變的趨向,但不同的文化特質、不同國家的變化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在父母對孩子所期待的特質方面:樣本整體呈融合態(tài)勢,對下一代所期待的特質側面體現(xiàn)出人們所廣泛看重的特質的轉變。對于同性戀、墮胎、離婚、自殺等有道德爭議的行為,樣本整體均表現(xiàn)得較為寬容,但不同文化間的異質性有所增加,即呈現(xiàn)異化態(tài)勢。前沿進展:全球化時代:文化趨同還是異化?

工作中的“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職業(yè)枯竭的表現(xiàn)之一“社畜”:來源于日本,是一種對“順從”的上班族的貶義描述?!按蚬す贰薄凹影喙?/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