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常考古詩文名句 課件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脊旁娢拿?課件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脊旁娢拿?課件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脊旁娢拿?課件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常考古詩文名句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脊旁娢拿涞谝还?jié)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1.《論語》十二章 《論語》2.勸學(xué) 戰(zhàn)國·荀子3.屈原列傳 漢·司馬遷4.諫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5.師說 唐·韓愈6.阿房宮賦 唐·杜牧7.六國論 宋·蘇洵8.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9.赤壁賦 宋·蘇軾10.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12.報任安書 漢·司馬遷13.過秦論 漢·賈誼14.禮運 《禮記》15.陳情表 晉·李密16.歸去來兮辭并序 晉·陶淵明17.種樹郭橐駝傳 唐·柳宗元18.伶官傳序 宋·歐陽修19.石鐘山記 宋·蘇軾20.登泰山記 清·姚鼐21.《老子》八章 《老子》22.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23.《大學(xué)》(節(jié)選)《大學(xué)》24.《中庸》(節(jié)選)《中庸》25.《孟子》一則 《孟子》26.逍遙游 莊周27.諫逐客書

秦·李斯28.蘭亭集序

晉·王羲之29.滕王閣序

唐·王勃30.黃岡竹樓記

宋·王禹偶31.上樞密韓太尉書

宋·蘇轍32.古代文論選段

《毛詩序》選段《典論·論文)選段

魏·曹丕《詩品序)選段

南朝·鐘嶸《與元九書》選段

唐·白居易題畫

清·鄭燮《人間詞話》三則

近代·王國維33.靜女

《詩經(jīng)》34.無衣

《詩經(jīng)》35.離騷

戰(zhàn)國·屈原36.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37.短歌行

三國·曹操38.歸園田居(其一)

晉·陶淵明39.?dāng)M行路難(其四)

南北朝·鮑照40.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41.山居秋暝

唐·王維42.燕歌行

唐·高適43.蜀道難

唐·李白44.夢游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45.將進酒

唐·李白46.蜀相

唐·杜甫47.客至

唐·杜甫48.登高

唐·杜甫49.登岳陽樓

唐·杜甫50.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51.李憑箜篌引

唐·李賀52.菩薩蠻

唐·溫庭筠53.錦瑟

唐·李商隱54.虞美人

南唐·李煜55.望海潮(東南形勝)

宋·柳永56.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5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58.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59.登快閣

宋·黃庭堅60.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秦觀61.蘇幕遮

宋·周邦彥62.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李清照63.書憤

宋·陸游64.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65.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66.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6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68.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69.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宋·劉克莊70.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71.朝天子·詠喇叭 明·王磐72.長亭送別 元·王實甫第二節(jié)其他??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2.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小雅·車舝》)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jīng)·周南·桃天》)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6.兄弟閱于墻,外御其務(wù)。(《詩經(jīng)·小雅·常棣》)7.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jīng)·小雅·小旻》)8.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大雅·蕩》)9.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10.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系辭下》)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象傳·乾》)1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象傳·坤》)1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14.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15.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1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1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1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弭謗》)19.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shù)也。(《戰(zhàn)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于趙》)2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四十五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23.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2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25.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26.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27.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外篇·山木》)29.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卜居》)30.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3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xué)》)3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xué)》)3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xué)》)34.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雖有嘉肴》)35.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xué)記》)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學(xué)記》)37.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禮記·中庸》)38.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40.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西漢·劉向《說苑》)4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42.高樹多悲風(fēng),海水揚其波。(三國·曹植《野田黃雀行》)4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44.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ㄎ鲿x·劉琨《重贈盧諶》)45.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東晉·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一)》]4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十)》]47.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48.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镕裁》)49.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50.文之思也,其神遠(yuǎn)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51.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52.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瑀》)5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唐·神秀《神秀偈》)54.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55.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上李邕》)5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fēng)行》)57.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一)》]58.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59.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6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61.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62.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憶李白》)63.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6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ㄌ啤っ辖肌队巫右鳌罚?5.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后》)66.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唐·韓愈《進學(xué)解》)67.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diào)張籍》)68.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69.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70.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71.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72,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73.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74.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75.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王安石《元日》)76,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北宋·蘇軾《贈劉景文》)7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北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78.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北宋·盧鉞《雪梅》)79.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南宋·陸游《卜算子·詠梅》)80.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宋·朱熹《觀書有感》)第三節(jié)情境式默寫1.在《論語·里仁》中,既強調(diào)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diào)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在《論語·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兩句,表達(dá)了有抱負(fù)的人要擔(dān)當(dāng)大任就應(yīng)當(dāng)胸懷寬廣、意志堅定的思想。3.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認(rèn)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荀子在《勸學(xué)》中舉例論證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殫精竭慮思考,卻“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踮起腳極目遠(yuǎn)望,卻“不如登高之博見也”。5.《勸學(xué)》中,“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運用比喻論證手法,通過“木”和“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6.荀子在《勸學(xué)》中采用類比和比喻手法強調(diào)了學(xué)習(xí)之于君子的重要作用,然后用“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兩句話直接概括了君子的獨特之處。7.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積累的重要性?!独献印分姓f“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避髯釉凇秳駥W(xué)》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rèn)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dāng)時朝廷小人當(dāng)?shù)?、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xiàn)實。9.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rèn)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dǎo)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10.《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0.《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11.《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指出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堅持到最后的。1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到的用人納諫的策略“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13.《師說》一文批判了當(dāng)時社會上“恥學(xué)于師”的陋習(xí),明確指出了從師的標(biāo)準(zhǔn):“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師說》中,“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兩句道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15.韓愈在《師說》中打破老師的崇高地位,表述了弟子和老師之間關(guān)系的兩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6.在《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xué)習(xí)的語句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7.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jié)尾處感嘆,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18.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作結(jié),委婉提醒唐朝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xùn),不要重蹈歷史覆轍。19.《阿房宮賦》中“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三句描寫了秦統(tǒng)治者對從六國剽掠而來的珍寶不知珍惜,扔得到處都是,奢侈浪費無度。20.《阿房宮賦》中,杜牧憤怒地指責(zé)秦統(tǒng)治者搜刮老白姓的財物,一分一毫都不放過,用起來卻大肆揮霍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21.蘇洵在《六國論》中總結(jié)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22.蘇洵在《六國論》中引用古人的一個譬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形象地說明了賄賂秦國的嚴(yán)重危害。23.《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4.《答司馬諫議書》中“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zhǔn)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25.蘇軾的《赤壁賦》中,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6.《赤壁賦》中,通過寫蛟龍和寡婦的反應(yīng)來側(cè)面表現(xiàn)簫聲悲涼的兩句是:“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7.蘇軾在《赤壁賦》中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認(rèn)識世界。從“變”的角度,他認(rèn)為“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不變”的角度,他認(rèn)為“則物與我皆無盡也”。28.《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寫十五月夜項脊軒美麗景色的句子是:“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姍姍可愛。”29.《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寫自己在項脊軒中讀書之樂的句子是:“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fēng)、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1.孔子認(rèn)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2.司馬遷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自述其寫作《史記》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33.司馬遷認(rèn)為擁有財富、尊位不一定被人記住,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被后人稱道,《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表達(dá)這個意思的句子是:“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4.《過秦論》中,賈誼指出秦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5.《大道之行也》體現(xiàn)人才得到重用,社會成員間和睦相處的一句話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6.《大道之行也》中表現(xiàn)人人都能關(guān)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guān)愛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7.《陳情表》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兩句表明自己缺少親屬幫助并且事必射親的孤弱。38.《陳情表》中的“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兩句以烏鴉反哺為喻,向晉武帝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的愿望。39.《陳情表》中表現(xiàn)活著不惜性命為國效力,死后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0.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描寫歸鄉(xiāng)途中輕舟快風(fēng)的兩句“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表達(dá)了作者棄官歸鄉(xiāng)的暢快心情。41.《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兩句形成了鮮明對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與物質(zhì)生活的清貧之間的對比。42.《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抒發(fā)了陶淵明自責(zé)自悔之情,同時也有自我安慰之意。43.《歸去來兮辭并序》中陶淵明用“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以云和鳥自喻,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人世和出世,對仕宦道路做了適當(dāng)?shù)目偨Y(jié)。44,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寫自己回鄉(xiāng)后喜話家常、以琴書為伴的句子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5.《種樹郭橐駝傳》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樹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種樹的要領(lǐng)。46.《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語意相近的句子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47.有人只憑主觀想象去推斷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此進行了抨擊:“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48.《石鐘山記》中作者寫淺薄的人探求石鐘山名的原因的做法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49.《登泰山記》中作者用“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寫登頂泰山后所見的冰雪覆蓋、雪光耀眼的景象。50.老子認(rèn)為圣人喜歡質(zhì)樸寧靜,而不喜奢侈浮華,就像《老子》第十二章寫圣人面對誘惑時的做法:“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rèn)為知己知彼才是聰明人。52.《中庸》中用“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三句闡述了達(dá)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萬物生長繁育的觀點。53.《中庸》中的“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表現(xiàn)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54.《孟子》中面對公孫丑問的“請問,老師擅長哪一方面”的問題時,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5.《諫逐客書》中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說明君王應(yīng)重視民眾的力量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6.人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蘭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57.針對魏晉名士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話來批評:“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58.身臨天闊水遠(yuǎn)、野鴨高飛、秋霞絢麗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59.《滕王閣序》中王勃用“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盡“九月之景”60.《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四句,從聲音角度寫南國寒秋之景,表現(xiàn)了虛實相映之美。61.《滕王閣序》中的“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四句,表達(dá)自己不因年華流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62.《黃岡竹樓記》中作者寫竹樓所見,把竹樓與遠(yuǎn)山、近江的關(guān)系寫活了的句子是:“遠(yuǎn)吞山光,平挹江瀨?!?3.《黃岡竹樓記》作者寫自己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江山之外”不見蠅營狗茍和鉤心斗角,眼前風(fēng)景是:“第見風(fēng)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64.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自己離開家鄉(xiāng)是為了“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65.在《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貶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堅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66.《離騷》中寫屈原看到時光易逝,擔(dān)心國君易老、昏聵誤國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7.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兩句,描寫了駭浪拍擊江岸的壯麗景色。68.黃庭堅《登快閣》中的“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兩句,道出了詩人希望遠(yuǎn)離官場,追求灑脫自在、精神自由的心聲。69.《鵲橋仙(纖云弄巧)》里贊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勝似人間長相廝守的美好,正是“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70.秦觀在《鵲橋仙(纖云弄巧)》中表明愛情天長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戀的句子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1.周邦彥《蘇幕遮》中,得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構(gòu)圖精髓的句子是:“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2.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作者連用七組疊詞,渲染出一種凄涼的氣氛。73.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暗示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的詩句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74.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用諷喻手法表明詩人罷官閑居山陰之“閑”的兩句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5.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回顧了元嘉年間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劉義隆本希望能夠“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