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25首古詩詞_第1頁
小學25首古詩詞_第2頁
小學25首古詩詞_第3頁
小學25首古詩詞_第4頁
小學25首古詩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首古詩詞1、敕勒歌(南北朝時期民歌)文學體裁:樂府詩《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原文:敕勒歌①(北朝民歌)敕勒川②陰山③下。天似穹廬④,y?;\蓋四野⑤。天蒼蒼⑥,野茫茫⑦,風吹草低見牛羊⑧注釋: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3]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2]④穹廬(qióng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2]⑤籠蓋四野(yǎ):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4]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⑧見(xiàn):同“現”,顯露。譯文一: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譯文二: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2、芙蓉樓送辛漸文學體裁:七言絕句《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后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原文:芙蓉樓送辛漸1寒雨連江夜入吳2,平明送客楚山孤3。洛陽親友如相問4,一片冰心在玉壺5。注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寒雨:秋冬時節(jié)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zhèn)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平明:天亮的時候??停褐缸髡叩暮糜研翝u。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孤:獨自,孤單一人。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譯文:寒冷的冰水與江水連成一片,友人離去隱隱的孤獨在我心中。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近況,就說我依然像玉壺一樣清潔。3、回鄉(xiāng)偶書二首文學體裁:七言絕句《回鄉(xiāng)偶書二首》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寫于作者晚年辭官還鄉(xiāng)之時。第一首詩在抒發(fā)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xiāng)的親切感;第二首詩抓住了家鄉(xiāng)的變與不變的對比,流露出作者對生活變遷、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與無奈之情。這兩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感情自然逼真,充滿生活情趣。原文:回鄉(xiāng)偶書二首⑴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⑵,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⑶。兒童相見不相識⑷,笑問客從何處來⑸。其二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⑹。惟有門前鏡湖水⑺,春風不改舊時波。注釋:⑴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⑵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xiāng)。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xiāng)時已年逾八十。⑶鄉(xiāng)音:家鄉(xiāng)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鬢毛衰(cuī):老年人須發(fā)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fā)。一作“面毛”。衰,此處應是減少的意思。全句意謂口音未變鬢發(fā)卻已疏落、減少。⑷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⑸笑問:笑著詢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⑹消磨:逐漸消失、消除。⑺鏡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鄉(xiāng)就在鏡湖邊上。譯文:其一我年少時離開家鄉(xiāng),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fā)卻已斑白。家鄉(xiāng)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其二我離別家鄉(xiāng)的時間實在已經是很長久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xiāng)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2]4、春曉(唐代孟浩然詩作)文學體裁:五言絕句《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原文:春曉春眠不覺曉⑴,處處聞啼鳥⑵。夜來風雨聲⑶,花落知多少⑷。注釋: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1][2-3]譯文: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文學體裁: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⑴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⑵,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⑶。遙知兄弟登高處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注釋: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⑵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⑶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⑷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譯文: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xiāng)客人,每逢佳節(jié)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6、送元二使安西文學體裁: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原文:送元二使安西⑴渭城朝雨浥輕塵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⑷。注釋:詞句注釋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⑵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⑶客舍:旅店。⑷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譯文:清晨剛下陣雨,渭城達到塵土濕潤,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別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陽關之后,就再也難見老朋友了。7、鳥鳴澗文學體裁:五言絕句《鳥鳴澗》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著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原文:鳥鳴澗⑴人閑桂花落⑵,夜靜春山空⑶。月出驚山鳥⑷,時鳴春澗中⑸。注釋:⑴鳥鳴澗:鳥兒在山澗中鳴叫。⑵人閑: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種,這里寫的是春天開花的一種。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眨嚎占?、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⑷月出:月亮升起。驚:驚動,擾亂。山鳥:山中的鳥。⑸時鳴:偶爾(時而)啼叫。時:時而,偶爾。譯文: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里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8、望洞庭文學體裁:七言絕句《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原文:望洞庭1湖光秋月兩相和2,潭面無風鏡未磨3。遙望洞庭山水翠4,白銀盤里一青螺5。注釋: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兩: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銀:一作“白云”。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譯文: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9、望廬山瀑布文學體裁:近體詩《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的兩首詩,一為五古,一為七絕。詩人以高度夸張的藝術手法,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歷來廣為傳誦。該詩前兩句概括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zhèn)ゾ跋?。首句從香爐峰寫起,陽光照射下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美。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璣。結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一個“疑”字,顯得意味深長。原文:望廬山瀑布⑴日照香爐生紫煙⒂,遙看瀑布掛前川⒃。飛流直下三千尺⒄,疑是銀河落九天⒅。注釋:⒂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⒃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川:河流,這里指瀑布。⒄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⒅疑:懷疑。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天空的最高處。譯文: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絹掛你的前面。瀑布從高崖上飛一樣地騰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長,讓人恍惚以為那是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10、靜夜思文學體裁:五言絕句《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于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xiāng)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原文:靜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舉頭望明月⑷,低頭思故鄉(xiāng)。注釋: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⑷舉頭:抬頭。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11、贈汪倫文學體裁:七言絕句《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原文:贈汪倫⑴李白乘舟將欲行⑵,忽聞岸上踏歌聲⑶。桃花潭水深千尺⑷,不及汪倫送我情⑸。注釋:⑴汪倫:李白的朋友。⑵將欲行:“欲遠行”。⑶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⑸不及:不如。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12、獨坐敬亭山文學體裁:五言絕句《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原文:獨坐敬亭山⑴眾鳥高飛盡⑵,孤云獨去閑⑶。相看兩不厭⑷,只有敬亭山。注釋: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⑵盡:沒有了。⑶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豹毴ラe:獨去,獨自去。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⑷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13、春夜喜雨文學體裁:五言律詩《春夜喜雨》是唐詩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原文: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⑴,當春乃發(fā)生⑵。隨風潛入夜⑶,潤物細無聲⑷。野徑云俱黑(hè)⑸,江船火獨明⑹。曉看紅濕處⑺,花重錦官城⑻。注釋:⑴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jié),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⑵乃:就。發(fā)生:萌發(fā)生長。⑶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隨風而至。⑷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yǎng)。⑸野徑:田野間的小路。⑹這兩句意謂滿天黑云,連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⑺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⑻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14、江畔獨步尋花文學體裁:七言絕句《江畔獨步尋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第六首寫黃四娘家盡是花;后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原文: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20,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21,自在嬌鶯恰恰啼注釋: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xī):小路。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為唐時方言,恰好之意。譯文: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15、游子吟文學體裁:五言古詩《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原文:游子吟⑴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⑵。臨行密密縫⑶,意恐遲遲歸⑷。誰言寸草心⑸,報得三春暉⑹。注釋: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⑵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xiāng)的游子。⑶臨:將要。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16、草文學體裁: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原文: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注釋: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晴翠:草原明麗翠綠。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譯文: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fā)。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請望著萋萋芳草。17、山行(唐代杜牧)文學體裁:七言絕句《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原文:山行1遠上2寒山3石徑4斜5,白云深6處有人家。停車7坐8愛楓林晚9,霜葉10紅于11二月花。注釋:山行:在山中行走。遠上:登上遠處的。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石徑:石子的小路。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車:轎子。坐:因為。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譯文: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18、泊船瓜洲文學體裁七言絕句《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原文:《泊船1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2瓜洲3一水4間5,鐘山6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7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8。注釋: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zhèn)江市。瓜洲:鎮(zhèn)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這里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間:根據平仄來認讀jiàn四聲。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綠:吹綠,拂綠。還:回。譯文: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19、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文學體裁:七言絕句《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贊美西湖美景的七絕,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其中第二首廣為流傳,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原文:水光瀲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妝濃抹總相宜⑺。注釋:⑷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⑸空濛:細雨迷蒙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⑺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譯文: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20、題西林壁文學體裁:七言絕句《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原文:題西林壁⑴橫看成嶺側成峰⑵,遠近高低各不同⑶。不識廬山真面目⑷,只緣身在此山中⑸。注釋:⑴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⑵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⑶各不同:各不相同。⑷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⑸緣:因為;由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21、小池文學體裁:七言絕句《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一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一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結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原文: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1,樹陰照水愛晴柔2。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頭4。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上頭:上面,頂端。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22、春日文學體裁:七言絕句《春日》這首詩是宋代的朱熹所作。這首詩表面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則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原文:春日1勝日2尋芳3泗水4濱5,無邊光景6一時新。等閑7識得東風8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注釋:1、春日:春天。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3、尋芳:游春,踏青。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5、濱:水邊,河邊。6、光景:風光風景。7、等閑:平常、輕易?!暗乳e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8、東風:春風。譯文: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2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文學體裁: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此詞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yōu)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原文:西江月⑴·夜行黃沙道中⑵明月別枝驚鵲⑶,清風半夜鳴蟬⑷。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⑸。舊時茅店社林邊⑹,路轉溪橋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