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藥學概論中醫(yī)藥學概論中醫(yī)基礎理論中藥學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氣血津液藏象學說……總論各論中藥的炮制中藥的性能中藥的配伍……解表藥清熱藥……
中醫(yī)基礎理論緒論歷史悠久,豐富的經驗總結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代哲學思想影響和指導醫(yī)學實踐積累其他學科相互影響滲透一、中醫(yī)學,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中藥、中藥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yī)學: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及其攝生康復,具有獨特理論理論體系的一門傳統(tǒng)醫(yī)學科學把人體看成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從宏觀角度來研究人體動態(tài)的各種內在聯系,從而闡明生命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為醫(yī)療預防保健服務。包括中醫(yī)基礎理論、預防醫(yī)學、臨床醫(yī)學
中醫(yī)基礎理論:關于中醫(yī)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是指導中醫(yī)預防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理論基礎。包括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y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yī)對疾病的認識、中醫(yī)養(yǎng)身和診療疾病的原則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一個整體系統(tǒng),它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中藥:以天然物質為主要來源,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認識和使用下的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清代中后期出現
本草:又稱本草學,是我國傳統(tǒng)藥學(中藥學)的古代稱謂,也指記載中藥的書籍
中藥學: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二、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先秦、秦、漢時期:形成時期“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簡稱為《內經》。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yī)圣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后,《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扁鵲)撰?!半y”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敖洝蹦酥浮秲冉洝?,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后逐一解釋闡發(fā),部分問題做出了發(fā)揮性闡釋。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tài)、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wèi)、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系統(tǒng)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fā)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所謂六經,就是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金匱要略》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chuàng)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yī)家稱之為方書之祖,醫(y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
精選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全書分三卷,載藥365(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養(yǎng)生、治病、有毒無毒分上、中、下三品.總結了藥物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服藥方法等基礎原則上品120種,無毒。大多屬于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125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2.晉、隋、唐時期晉代王叔和:《脈經》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3.宋、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藥多用寒涼,被稱為“寒涼派”張從正傳河間之學,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邪去則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稱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治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為“補土派”朱震亨重視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被稱為“養(yǎng)陰派”
4.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溫病學派的出現,標志著中醫(yī)學術發(fā)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吳又可創(chuàng)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天士《溫熱論》,首創(chuàng)衛(wèi)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創(chuàng)三焦辨證。此期創(chuàng)立了以衛(wèi)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證因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y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在治療急性熱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近代和現代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西醫(yī)結合曹炳章:《中國醫(yī)學大成》
中醫(yī)學的歷史,是學術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此時期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當代中醫(yī)學理論的研究,以系統(tǒng)整理、發(fā)揚提高為前提,運用傳統(tǒng)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多學科多途徑地逐步揭示了中醫(yī)學理論的奧秘,使中醫(yī)學理論出現了不斷深化、更新的態(tài)勢
三、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Title
整體觀念Title.辯證論治
1.整體觀念(1)含義: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整個宇宙也是一個大的整體中醫(yī):關于人體自身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之間統(tǒng)一性的認識(2)內容:中醫(yī)學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huán)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體內部的統(tǒng)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①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A.生理方面:其一,就形體結構而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構成的。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每一臟腑都是人體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脫離開整體而獨立存在,屬于整體的部分其二,就生命物質而言,氣、血、精、津、液是組成人體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相互轉化,分布、運行于全身各臟腑器官,這種物質的同一性,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的統(tǒng)一性其三,就機能活動而言,人體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tǒng)一性B.病理方面:內臟病變可反映到相應形體官竅,臟腑之間病變可相互影響,并可以影響整個整體C.診斷上:有諸內,必形諸外局部癥狀是整體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應,與全身臟腑、陰陽、氣血的盛衰虛實有關,因此治療時主張通過整體加以調治
②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人與自然有著統(tǒng)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guī)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tǒng)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性季節(jié)氣候與人體:“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jié)律性變化,人體也相應地發(fā)生適應性的變化,如“春弦夏洪,秋毛(?。┒ǔ粒?,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天氣炎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泄;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jié)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jié)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應性調節(jié)時,人體就會發(fā)生疾病。有些季節(jié)性的多發(fā)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素問·金匱真言論》)。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jié)更替時發(fā)作或加劇晝夜晨昏與人體:人體隨著晝夜的變化發(fā)生節(jié)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動出現規(guī)律性的波動。故有“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周期性的起伏變化。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地區(qū)方域與人體:一般而言,東南土地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體格多壯實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人應通過養(yǎng)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但一旦夕界環(huán)境變化過于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jié)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tài),乃至發(fā)生病理變化而罹病
③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社會生態(tài)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關系。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F代社會的“抑郁癥”、“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發(fā)生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系2.辯證/論治(1)含義:
癥:即癥狀,是疾病的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tài)改變,如頭痛、發(fā)熱、咳嗽等。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則稱為體征,如舌苔、脈象等。廣義的癥狀包括體征
?。杭膊。瑱C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虛邪湊到之機體內外失調,陰陽失和,氣血紊亂,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或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改變,適應能力下降的異常生命過程。表現為癥狀和體征,由證候體現
證: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系,能反映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該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辯證:☆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辨證的關鍵是“辨”,辨證的過程是對疾病的病理變化作出正確、全面判斷的過程,即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分析并找出病變的主要矛盾論治: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
辨病論治﹡辯證論治對癥治療(2)臨床實踐中常用辯證方法: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病因辨證等⑶
臨床實踐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⑷辯證論治的應用:同病異治同一種病,由于發(fā)病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疾病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體質有異,反映出證候不同,因此治療不同異病同治不同疾病,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可采用相同方法治療⑸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辨病為先,以辯證為主辨病:注重疾病發(fā)展全過程,提高辯證準確性整體認識
辯證:注重疾病發(fā)展階段性,具體體現了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變化深化對疾病認識,使診斷更全面、準確,從而治療才更針對性四、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1.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2.中醫(y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結合六腑、形體、官竅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3.中醫(yī)對疾病的認識:病因、發(fā)病、病機4.中醫(yī)養(yǎng)身和治病原則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第一章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和主要思維方法
中醫(yī)學的方法體系,從上向下主要分三個層次:中醫(yī)的哲學方法:整體觀念、精氣學說、陰陽學說等中醫(yī)的一般思維方法:比較、演繹、類比、試探等中醫(yī)學中的具體方法:具體的理論研究方法,對疾病診斷方法、治療方法等哲學方法一般思維方法具體方法
第一節(jié)精氣學說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氣體呼吸: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呵成
自然界寒、暖、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
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人的精神狀態(tài):氣概、氣節(jié)、氣魄、氣派、氣餒
怒,或使人發(fā)怒:氣惱、氣盛、忍氣吞聲、
欺壓:受氣
中醫(yī)指能使人體器官發(fā)揮機能的動力:氣功、氣血
中醫(yī)指某種癥象:痰氣、濕氣
景象:和氣、氣氛。氣韻(文章或書法繪畫的意境或韻味)
哲學的氣:一切無形的,不斷運動的極細微物質。古人稱為“無形”風水學中的氣:“氣”是風水學的核心,在風水學古籍中被反復提到。風水學認為“氣”是生發(fā)萬事萬物的根基,“有氣”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所以,風水實踐的最終目的就是尋找能夠聚集或生發(fā)“氣”的那個地點圍棋中的氣: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節(jié)氣:農歷有二十四節(jié)氣。在節(jié)氣里,前者為節(jié),后者為氣。節(jié)以定月,氣以置閏:“立春”是節(jié),雨水是氣;驚蟄是節(jié),春分為氣;清明是節(jié),谷雨為氣;立夏是節(jié),小滿為氣;依次而推
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學中,精,又稱精氣,泛指氣,是指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包括人體)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精氣又指氣的一部分,即氣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氣的基本概念:氣,是無形而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與氣的概念是同一的中醫(yī)學精的概念:又稱精氣,藏于臟腑中有形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中醫(yī)學氣的概念:人體內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無形的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是物質和功能的統(tǒng)一兩者可以相互轉化,是同一物質的不同的存在形式精氣:氣中的精粹,生命產生的本原一、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1.精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2.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氣機:氣的運動。氣運動的形式:升、降、出、入氣化:通過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在氣的作用下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變化。分為氣與形之間的轉化、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變化和更新、氣與氣之間轉化。形:凝聚狀態(tài)存在,細小而分散的氣集中凝聚在一起,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質3.精氣是天、地、萬物之間聯系的中介:聯系并且相互感應4.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人的生死為氣的聚散精氣學說中國古代哲學的物質觀,從五行的多元論到陰陽二氣的二元論,最終統(tǒng)一于氣的一元論。“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天地萬物皆本于氣,人亦因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質,人的生死、物之盛毀,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總之,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tài),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根源于物質(氣)的,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氣一元論是中醫(yī)古代哲學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動態(tài)的、有機的宇宙觀,濃縮地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特有傳統(tǒng)
二、精氣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1.精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是維持生命的根本2.精氣足,則生命活動正常有序人出生之前,在母體中已獲得先天之精所化之氣人出生之后,通過肺吸入自然界之精氣出生后,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之氣3.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xié)調通暢4.精、氣、神的關系元氣
精的不同含義:自然界無形之氣中的凈化或精粹部分自然界的無形之氣,此精即氣,又稱“精氣”泛指人體中一切有用的有形物質,如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和津液等專指腎所藏之精,即腎精,即中醫(yī)學精氣神學說中所指之精神的不同含義: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及內在規(guī)律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人看生物生命力的綜合外在表現,診斷學中所指的“神氣”專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心理活動精氣神學說
主要闡釋精、氣、神的概念、相互關系及其在養(yǎng)身、防病、治療中的作用精:腎精氣:一身之氣或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神: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陰陽學說是在氣一元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理論,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體現出中華民族辯證思維的特殊精神陰陽范疇引入醫(yī)學領域,成為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成為基本的醫(yī)學概念。在中醫(yī)學中,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guī)律,是標示事物內在本質屬性和性態(tài)特征的范躊,既標示兩種對立特定的屬性,如明與暗、表與里、寒與熱等等,又標示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tài),如動與靜、上與下、內與外、遲與數等
第二節(jié)
陰陽學說
一、基本概念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概括
1.陰陽是個抽象的概念: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
2.陰陽只標注既相互關聯又屬性相反的事物和現象:凡屬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物的內部,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屬性,如天與地、動與靜、水與火、出與入等
3.陰陽含有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凡屬于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屬于陽的范疇;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屬于陰的范疇。由此可見,陰陽的基本特性,是劃分事物和現象陰陽屬性的依據
4.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轉化
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事物或現象的比較對象的改變,可引起其陰陽屬性的改變
5.陰陽自身具有的特定屬性絕對不變,不能隨意改變二、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1.陰陽交感互藏⑴陰陽交感:陰陽相互感應而發(fā)生作用⑵陰陽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交感的動力根源陰陽互藏是陰陽相互依存為用的基礎和紐帶陰陽互藏是陰陽消長和轉化的內在根據2.陰陽對立制約陰陽對立:陰陽對立是陰陽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如天與地、上與下、內與外、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晝與夜、明與暗等
陰陽相互制約:例如: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溫、熱、涼、寒氣候的變化,夏季本來是陽熱盛,但夏至以后陰氣卻漸次以生,用以制約火熱的陽氣;而冬季本來是陰寒盛,但冬至以后陽氣卻隨之而復,用以制約嚴寒的陰。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溫熱之氣的緣故。這是自然界陰陽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的結果
陰陽相互排斥3.陰陽互根互用互根指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陰陽互根,是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和條件。陰陽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tài),如天與地、上與下、動與靜、寒與熱等,不僅互相排斥,而且互為存在的條件。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所有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開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果雙方失去了互為存在的條件,有陽無陰謂之“孤陽”,有陰無陽謂之“孤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長了中醫(yī)學用陰陽互根的觀點,闡述人體臟與腑、氣與血、功能與物質等在生理病理上的關系
4.陰陽消長平衡
消長,增減、盛衰之謂。陰陽消長,是陰陽對立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的運動變化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陰陽對立雙方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而是始終處于此盛彼衰、此增彼減的運動變化之中。其消長規(guī)律為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在疾病過程中,也存在著陰陽消長的過程。一方的太過,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及;一方不及,也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太過。陰陽偏盛偏衰是陰陽異常消長病變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總之,自然界和人體所有復雜的發(fā)展變化,都包含著陰陽消長的過程,是陰陽雙方對立斗爭、依存互根的必然結果陰陽皆消和陰陽皆長:一般存在于陰陽的互根互用中陰陽平衡: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人體才保持正常的運動規(guī)律。陰陽雙方在一定范圍內的消長,體現了人體動態(tài)平衡的生理活動過程陰陽消長和平衡的關系:消長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在絕對的消長中產生了動態(tài)的平衡和穩(wěn)定,而動態(tài)平衡中又存在著絕對的運動和變化5.陰陽相互轉化轉化即轉換、變化,指矛盾的雙方經過斗爭,在一定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包含著量變和質變。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的互變過程。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那么“陰陽轉化”便是一個質變過程。陰陽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在陰陽消長過程中,事物由“化”至“極”,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陰陽正常消長的閾值,事物必然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tǒng)一現象。人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陰陽學說對人體的部位、臟腑、經絡、形氣等的陰陽屬性,都作了具體劃分。如:就人體部位來說,人體的上半身為陽,下半身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體表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按臟腑功能特點分,心肺脾肝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之中,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心肺之中,心為陽,肺為陰;肝脾腎之間,肝為陽,脾腎為陰。而且每一臟之中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胃有胃陰、胃陽等在經絡之中,也分為陰陽。經屬陰,絡屬陽,而經之中有陰經與陽經,絡之中又有陰絡與陽絡。就十二經脈而言,就有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之分、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別。在血與氣之間,血為陰,氣為陽。在氣之中,營氣在內為陰,衛(wèi)氣在外為陽等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可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矛盾運動。屬陰的物質與屬陽的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體現。營養(yǎng)物質(陰)是產生功能活動(陽)的物質基礎,而功能活動又是營養(yǎng)物質所產生的機能表現。人體的生理活動以物質為基礎,沒有陰精就無以化生陽氣,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地化生陰精。沒有物質(陰)不能產生功能(陽),沒有功能也不能化生物質。這樣,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的統(tǒng)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說明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陽主升,陰主降。陽升陰降是陰陽固有的性質,陽降陰升則是陰陽交合運動的變化。人體陰精與陽氣的矛盾運動過程,就是氣化活動的過程,也是陰陽的升降出入過程。氣化正常,則升降出入正常,體現為正常的生命活動。否則,氣化失常,則升降出人失常,體現為生命活動的異常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和機體內在環(huán)境的平衡協(xié)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機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標志,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生病。疾病的發(fā)生,就是這種平衡協(xié)調遭到破壞的結果。陰陽的平衡協(xié)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因此,陰陽失調是疾病發(fā)生的基礎包括偏勝、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其中偏勝偏衰表現最常見?!瓣柺t陰病”或“陰盛則陽病”
4.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分析四診資料,辨別疾病證候指導養(yǎng)身: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協(xié)調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壽:因而主張順應自然,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精神內守,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用于疾病的治療: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用于分析和歸納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治療疾病,不但要有正確的診斷和確切的治療方法,同時還必須熟練地掌握藥物的性能。根據治療方法,選用適宜藥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第三節(jié)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屬多元素論的宇宙觀,是一種樸素的普通系統(tǒng)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所組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fā)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萬物的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則的統(tǒng)一支配。五行學說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質和特點歸納為五個系統(tǒng)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及其運動變化1.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義。木具有生長、能曲能伸、升發(fā)的特性。木代表生發(fā)力量的性能“火曰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火具有發(fā)熱、溫暖、向上的特性?;鸫砩l(fā)力量的升華,光輝而熱力的性能?!巴猎患诜w”: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的事物或現象,皆歸屬于“土”“金曰從革”: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引申為肅殺、潛能、收斂、清潔之意“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代表凍結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凡具有寒涼、滋潤、就下、閉藏性能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于"水”
2.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
⑴事物按五行屬性歸類的方法:取向比類法: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或關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推演絡繹法: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屬性,推衍至其他相關事物,以得知這些事物的屬性的推理方法⑵對事物的五行歸類
自然界│五│人體──┬──┬──┬──┬──┬──┬──┤├──┬──┬──┬──┬──┬──┬──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行│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五液│五脈──┼──┼──┼──┼──┼──┼──┼───┼──┼──┼──┼──┼──┼──┼──角│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淚│弦──┼──┼──┼──┼──┼──┼──┼───┼──┼──┼──┼──┼──┼──┼──徵│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汗│洪──┼──┼──┼──┼──┼──┼──┼───┼──┼──┼──┼──┼──┼──┼──宮│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緩──┼──┼──┼──┼──┼──┼──┼───┼──┼──┼──┼──┼──┼──┼──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毛│悲│涕│浮──┼──┼──┼──┼──┼──┼──┼───┼──┼──┼──┼──┼──┼──┼──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唾│沉長夏:夏之后,立秋到秋分。應脾“宮、商、角、徵、羽”是我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類似現在簡譜中的1、2、3、5、6。即宮等于1(Do),商等于2(Re),角(jue)等于3(Mi),徵(zhi三聲)等于5(Sol),羽等于6(La)。但是這“宮商角徵羽”的名稱是何時形成的呢?它們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損益法,已計算出五聲音階的律度。三分損益包含兩個含義,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根據某一特定的弦,去其1/3,即三分損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上方五度音;將該弦增長1/3,即三分益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下方四度音。從一律出發(fā),將上述兩種方法交替、連續(xù)使用,各音律得以生成。三分損益法的記載最早見于《管子·地員篇》,只算到5個音,到《呂氏春秋·音律篇》時,用此法已經算全了十二律的長度規(guī)范。按三分損益法生律的次序,求上方五度音之律,古代稱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稱為“上生”。從一律出發(fā),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⑴五行相生相生規(guī)律: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稱作五行相生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遺體防腐整容師工藝作業(yè)技術規(guī)程
- 繼電保護員工具設備點檢考核試卷及答案
- 印染染化料配制工崗位工藝作業(yè)技術規(guī)程
- 印刷設備機械裝調工應急演練效果評估考核試卷及答案
- 機械設備點檢員崗位風險辨識與控制考核試卷及答案
- 鎢鉬制品燒結工投訴處理能力考核試卷及答案
- 脫硫脫硝處理工服務響應速度考核試卷及答案
- 公司網約配送員應急處置技術規(guī)程
- 公司過程控制系統(tǒng)點檢員崗位設備技術規(guī)程
- 電動工具制造工5s考核試卷及答案
- 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8部分:安全監(jiān)測工程
- 2025年浙江省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育法律法規(guī))歷年真題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廣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保密會議室管理制度內容
- 2026步步高六冊同步物理必修3-章末檢測試卷(三)
- 興東線泰州段航道整治工程環(huán)評資料環(huán)境影響
- 踝關節(jié)超聲檢查
- 【成都】2025年四川成都高新區(qū)“蓉漂人才薈”招聘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10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冠脈介入培訓心得體會
- 材料進場檢測方案(3篇)
- 腫瘤內科護士進修總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