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試題
一、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訓(xùn)練
1.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小題。
長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1)根據(jù)上面兩首詞,說說“長相思”詞的寫作特點。
(2)兩首《長相思》都寫到"山""水",但蘊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闕格式相同,一闕4句;一韻到底,有疊韻;取材上多寫
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長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婦的心隨著流水追隨丈夫遠去。"吳山點點愁"用擬人
化的手法婉轉(zhuǎn)的表現(xiàn)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思念與怨
恨。納蘭《長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與"風(fēng)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暗示出
詞人對風(fēng)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fēng)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guān)愛之情。這
首詞表達納蘭"思歸"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這兩首詞的詞牌都是長相思,要從字數(shù)、句數(shù)、押韻、平仄、主旨
等對這兩首詞進行比較、息結(jié)、歸納。字數(shù):都是36字;句數(shù):上下闋各有4句話;押
韻:一韻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寫相思之情。
(2)白詩,從下闋"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可以看出這是一首
閨怨詞,少婦丈夫外出,隨著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的地方。少婦思念丈夫,她
的心也隨著流水去追隨丈夫的行蹤。“吳山點點愁"用擬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吳山,而是
少婦。因此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思念與怨恨。納蘭詩,由"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可看出這首詩表達對故園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
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xiāng)愈遠。離家越遠,思鄉(xiāng)之
情越濃烈。因此,這首詞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xiāng)的情懷。
故答案為:⑴一首36字;上下闕格式相同,一闕4句;一韻到底,有疊韻;取材上多寫
相思之情。⑵白居易長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婦的心隨著流水追隨丈夫遠去。"吳山點點
愁"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zhuǎn)的表現(xiàn)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思
念與怨恨。納蘭《長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與"風(fēng)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
暗示出詞人對風(fēng)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fēng)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guān)愛之
情。這首詞表達納蘭“思歸"的委婉心境。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有關(guān)"詞"的常識。詞牌規(guī)定了這首詞的片數(shù)、句數(shù)、字數(shù)、用韻、
字的平仄等,平時學(xué)習(xí)時多積累一些詩詞,答題時才能得心應(yīng)手。
⑵本題考查對詩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要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
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要聯(lián)系詩中
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2.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黃州寒食詩(二首)
(北宋)蘇軾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定風(fēng)波①
(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注】本詞作于1082年,即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從以上兩首詩和一首詞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案】我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痛苦卻樂觀豁達的蘇軾。面對貶謫黃州"苦雨""蕭瑟""空庖煮寒
菜,破灶燒濕葦”的悲苦生活,蘇軾的內(nèi)心是充滿悲憤的,既有生活艱辛的苦悶,又有“病
起須己白"、心念朝堂"擬哭途窮"的悲涼;但他卻能面向苦痛轉(zhuǎn)換自己的心態(tài),在風(fēng)雨中
"竹杖芒鞋"“何妨吟嘯且徐行",用積極的心態(tài)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詩是蘇軾由寒食節(jié)降雨傷情吟出的,南國晴日本寡鮮,又逢寒食雨綿
綿,使失意人更添幾分凄清之感?!捌圃?中的"濕葦"難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節(jié)日的氣
氛,只有曠野上的烏鴉銜著片片紙錢低飛孤鳴蘇軾此時歸心似劍,可那"深九重"的"君
門”又可望不可及。他想歸隱田園,了此一生,可落葉歸根的故鄉(xiāng)遙遙萬里,自己身難由
生。進退不能,蘇軾感到窮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節(jié)的死灰不能復(fù)燃了。
《定風(fēng)波》該詞作于黃州謫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了作者任天而動、苦樂隨
緣、開朗達觀、意存歸隱的人生態(tài)度和坦蕩胸懷,描繪了一幅極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
",表現(xiàn)了他處變不驚、笑對蒼茫、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氣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
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思,揭示了"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
照。
故答案為:我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痛苦卻樂觀豁達的蘇軾。面對貶謫黃州"苦雨""蕭瑟""空庖煮
寒菜,破灶燒濕葦”的悲苦生活,蘇軾的內(nèi)心是充滿悲憤的,既有生活艱辛的苦悶,又有
"病起須已白"、心念朝堂"擬哭途窮"的悲涼;但他卻能面向苦痛轉(zhuǎn)換自己的心態(tài),在風(fēng)雨
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嘯且徐行",用積極的心態(tài)豁然相迎。
【點評】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作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作,
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結(jié)合題目的要求作答。
3.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小石潭記(節(jié)選)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
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
記之而去。
(1)下面選項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甲詩作者為宋代詩人,乙文作者為唐代文學(xué)家。B.從題材看,甲詩為懷人詩,乙文為
山水游記
C.甲乙兩詩文均有感而發(fā),寫于作者被貶謫之地。D.甲乙兩詩文作者在文壇上被并稱為
"劉柳"。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3)下面選項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甲詩頸聯(lián)描繪了詩人所見的"千帆過""萬木春"之景,表達其對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乙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句著意描寫了潭中魚兒自由游弋的可愛情態(tài)。
C.甲詩尾聯(lián)中"長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隱約傳達出作者被貶后的失意與悵惘。
D.甲詩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均較為顯性,傷感至豁達、歡樂轉(zhuǎn)憂傷,讀者能感同身
受。
(4)古人云"詩言志,歌詠懷”,甲詩和乙文作者有過被貶謫經(jīng)歷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達情感,請舉例說明。
【答案】(1)D
(2)(魚兒)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3)D
(4)甲詩用"聞笛賦""爛柯人"的典故含蓄表達思念故友,感慨歲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
清之景委婉抒發(fā)被貶謫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甲詩作者為劉禹錫,唐代文學(xué)家。B.甲詩為酬答詩。C.甲詩不
是寫于作者被貶謫之地。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實則二十二年)后應(yīng)召回
京。途經(jīng)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
君》相贈。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故選D。
(2)本題注意關(guān)鍵詞:俶爾,忽然。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3)A."所見的,千帆過〃萬木春,之景"錯誤,不是實寫。B.乙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
游無所依",運用側(cè)面描寫,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设b的特點。C."都隱約傳達出
作者被貶后的失意與悵惘"錯誤,甲詩尾聯(lián)中"長精神”表達作者樂觀豁達,進取向上,堅韌
不拔的人生態(tài)度。故選D。
(4)乙文,柳宗元聽到"如鳴佩環(huán)"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
“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
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
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樂”,畢
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甲詩,聞笛賦:指
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quán)而被殺
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
賦》。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相
傳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
已經(jīng)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
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
情。
故答案為:⑴D;
⑵(魚兒)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⑶D;
⑷甲詩用"聞笛賦""爛柯人"的典故含蓄表達思念故友,感慨歲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
之景委婉抒發(fā)被貶謫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
【點評】⑴文學(xué)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學(xué)現(xiàn)象、文學(xué)流派,文體
知識等;
⑵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
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
求學(xué)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
與優(yōu)美;
⑶本題考查詩文內(nèi)容分析理解。
⑷詩歌鑒賞方法指導(dǎo):從作者入手,聯(lián)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風(fēng)格知識理解內(nèi)容;借助
于詩詞的標題、注釋、寫作背景,理解詩人寫作意圖;從語言入手,抓住詩詞中關(guān)鍵詞句
(動、形容詞、議論和抒情的詞句):詩詞表現(xiàn)手法的賞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靜
為動〈靜結(jié)合》對比映襯、虛實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參考譯文】
甲詩: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乙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
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
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
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
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
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4.參照示例,根據(jù)提示,賞析《村晚》。
示例: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字詞賞析】"敲""落"極富情致,頗見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狀和焦急難耐的心情。
【情感表達】借蛙聲喧鬧,映襯夜晚的寂靜,表達詩人落寞失望的情懷。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①,山銜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③信口吹。
【注】①陂:池塘的岸。②清:水波紋。③腔:曲調(diào)。
【答案】【字詞賞析】"橫"字表明牧童隨意地橫坐在牛背上,表現(xiàn)了牧童的調(diào)皮可愛。
【情感表達】借牧童在牛背上隨意坐著及吹著笛子,寫出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了詩人
對寧靜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此題屬于字詞賞析題,要在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和感情的基礎(chǔ)上從
詩中挑選出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進行賞析。如"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
象。"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guī)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xiàn)了牧童的調(diào)皮可愛,天
真活潑,淳樸無邪。"信",這里是隨意的意思,表明牧童是隨意地吹奏曲子,表現(xiàn)牧童的
悠閑自得。
(2)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這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
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
涼的池水波紋中。放?;丶业暮⒆訖M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
構(gòu)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據(jù)此可知,詩人借牧童在牛背上隨意坐著及吹著
笛子,寫出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了詩人對寧靜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為:(1)"橫"字表明牧童隨意地橫坐在牛背上,表現(xiàn)了牧童的調(diào)皮可愛。
(2)借牧童在牛背上隨意坐著及吹著笛子,寫出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了詩人對寧靜
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點評】(1)本題考查賞析古詩煉字的能力。品析煉字類題目,一般從以下兒方面著手:
該字的字義+語境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解答時,需要反復(fù)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揣摩字詞在詩中的意思,體會該字詞在詩中
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聯(lián)系整首詩歌,結(jié)合具體語境,分析該字詞所傳達的情感。
(2)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情感,一是間接的從詩中
所描寫的景物特點揣摩,理解詩人心境和情緒,二是抓住詩中詩人直接表達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
5.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名詞解釋:酬和詩,一般為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相應(yīng)的關(guān)
切,或寄托勸勉鼓勵之情,或僅是朋友間情趣的表達。宋人洪邁說:"古人酬和詩,必答其
來意?!贝碓娮饔袆⒂礤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寫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yīng)試,路過淹池,止于奉閑僧舍。嘉祐六年
蘇軾赴鳳翔簽判任,再過濯池,蘇轍作《懷濯池寄子瞻兄》寄贈兄長,后蘇軾作詩相和。
懷淹池寄子瞻兄
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己度古靖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雅馬但鳴嘶。
和子由湘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請仔細品讀上述內(nèi)容,回答問題。
(1)蘇軾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一聯(lián)答蘇轍的"",以""
一句答蘇轍的"無方雅馬但鳴嘶",以可見,所謂酬和必答來意。
(2)蘇軾在首聯(lián)里以"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答蘇轍首聯(lián)的“怕雪泥",結(jié)合兩詩內(nèi)容,借助“名
詞解釋,,和"寫作背景〃,簡析蘇軾的用意。
【答案】(1)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驢嘶
(2)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飛
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擺
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dāng)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
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當(dāng)下的
每時每事。
示例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勵兄弟
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解憂
惱。
【解析】【分析】(1)"新塔、壞壁"對應(yīng)"舊宿、僧房";"蹇驢嘶"對應(yīng)"但鳴嘶"。
(2)寫作背景:曾經(jīng)借宿過的淹池僧舍,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
再次路過涌池的蘇軾、蘇轍兄弟,再也無法查看曾經(jīng)在僧舍里的題字了。人生動蕩漂泊,
總是會讓人生出愁緒,可是蘇軾在詩作《和子由潘池懷舊》中,卻這樣勸勉弟弟,同時也
撫慰世人。名詞解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跡像什么
呢?應(yīng)該就如飛來飛去的鴻鵠,隨機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樣。鴻鵠到處飛,從
不確定目的地,落腳點本來就是偶然不確定的事情。人生無常,順其自然,該來來,該去
去,不必牢牢惦記,時時牽掛,便可少些煩惱。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
任人擺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故答案為:⑴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驢嘶
⑵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飛
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擺
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dāng)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
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當(dāng)下的
每時每事。
示例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勵兄
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解
憂惱。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通過分析詩句中所寫的人、事、物理解
詩句的內(nèi)容,然后再此基礎(chǔ)上選擇合適的句子詩句答題.
⑵本題考查體會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這是理解作者感情
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逐句逐詞分析詩歌內(nèi)容,通過體會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
人的情感。
6.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小題。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
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
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前小序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及寫作的緣由,并領(lǐng)起全篇。
B.詞人把酒問天,寫出了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達了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
C.詞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瀾中,含蓄地表現(xiàn)用對人間生活的厭棄。
D."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面寫對明月的埋怨,實際表達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2)這首詞中畫線的句子為什么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答案】(1)C
(2)①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但愿人們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
色。②體現(xiàn)了作者不羈的才情與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人們分別時的苦悶與惆
悵,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時空阻隔,由對兄弟的思念轉(zhuǎn)為對一切經(jīng)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
福。③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詞的詩的意境豪放而闊大,蘊含的情懷樂觀而曠
達。
【解析】【分析】⑴C項,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
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
風(fēng)。"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故選C。
⑵這兩句寫了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
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
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
人結(jié)合在一起。而且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
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
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
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據(jù)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1)C
⑵①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但愿人們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體現(xiàn)了作者不羈的才情與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人們分別時的苦悶與惆悵,表
明情意相通不受時空阻隔,由對兄弟的思念轉(zhuǎn)為對一切經(jīng)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③想
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詞的詩的意境豪放而闊大,蘊含的情懷樂觀而曠達。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答題時應(yīng)注意,準確把握各個選項的說
法,再和詩詞相關(guān)詩詞句內(nèi)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歸納辨析正誤。
⑵本題考查賞析重點句子。答題時應(yīng)注意,根據(jù)句子的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從寫作手法、表現(xiàn)
的情境(景物特點)、表達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幾個方面來分析,指出精彩巧
妙之處。
7.閱讀詩歌,完成小題。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劉基
風(fēng)驅(qū)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①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注】①殷:震動。
(1)試對本詩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陣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簡要分析。(提示:請先分別
概述前兩句和后兩句所描繪的畫面,再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2)詩人喜歡通過自然景觀抒發(fā)人生的哲理,使天籟中賦有理趣。本詩蘊含著怎樣的理
趣,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陣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兩句極
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氣勢:風(fēng)急雨驟,黑云壓城,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后兩句描述雨
過天晴的恬靜平和景象:雷雨過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聲一片。前兩句的景與后兩
句的景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回味。
(2)理趣:大風(fēng)大雨雖然猛烈,但維持的時間決不會長久;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
應(yīng)當(dāng)勇敢頑強,難關(guān)終將過去。
【解析】【分析】(1)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前兩句極力描述了大雨的氣勢。詩人描寫的景
物有:大風(fēng)、急雨、烏云、雷聲,讓我們看到一幅黑云壓城,風(fēng)急雨驟,電閃雷鳴,大雨
傾盆的畫面。"急"、"驅(qū)"、"灑"三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夏雨的驟猛。后兩句描述雨過天晴的景
象,描寫的景物有:青草、蛙鳴,讓我們看到一幅雷雨過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漲,蛙聲
一片的畫面。把這前后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的景與后兩句的景形成鮮明的
對照,給人以回味。
(2)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實際進行分析,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
的雷陣雨前后的自然景象,開門見山,展現(xiàn)了大雨奇觀。詩人站在城樓上,眼見疾風(fēng)驅(qū)使
著大雨,頓時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陣雨來得快,去得疾。不一會兒雨過天晴,只留下一
片蛙鳴。詩人通過自然界的風(fēng)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告訴讀者大風(fēng)大雨雖然猛烈,但時
間不會長久,當(dāng)人遇到困難時,要堅持、要勇敢頑強,與之斗爭,難關(guān)是會度過的。
故答案為:⑴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陣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兩句極力
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氣勢:風(fēng)急雨驟,黑云壓城,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后兩句描述雨過
天晴的恬靜平和景象:雷雨過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聲一片。前兩句的景與后兩句
的景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回味。
⑵理趣:大風(fēng)大雨雖然猛烈,但維持的時間決不會長久;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應(yīng)
當(dāng)勇敢頑強,難關(guān)終將過去。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環(huán)境描寫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環(huán)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
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其中,自然環(huán)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jié)變化、風(fēng)霜雨
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環(huán)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
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心情;顯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質(zhì):奠定感情基
調(diào);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節(jié)埋下伏筆等。
⑵本題考查分析詩歌蘊含哲理的能力。要想準確地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哲理主旨,要在理解
詩歌的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
論事。
8.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dāng)?shù)膬身検牵ǎ?/p>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A.這首詩既抒寫詩人辭官南歸時的離愁,也表達立志報國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立意高遠,
感情充沛。
B.詩的前兩句議論、抒情。"浩蕩"寫"離愁"之大,"白日斜”指離別的時間,也渲染出慘淡哀
傷的氣氛。
C."浩蕩離愁"的黯然神傷與"吟鞭東指"流露出的暫時的放松相互映襯,是詩人復(fù)雜心情的
真實寫照。
D.詩的后兩句展開聯(lián)想,用"落紅"比喻朝廷,借此表達自己雖然不被重用卻依舊甘愿奉獻
的愛國熱忱。
E.這首詩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落紅""春泥""護花"等現(xiàn)象的啟迪,寫出打動人心
的名句。
【答案】B,D
【解析】【分析】B項有誤,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
D項有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zhuǎn)入抒發(fā)
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比喻自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
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
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
故答案為:B、D
【點評】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答題時應(yīng)注意,準確把握各個選項的說法,
再和詩詞相關(guān)詩詞句內(nèi)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歸納辨析正誤。
9.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名詞解釋:酬和詩,一般為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相應(yīng)的關(guān)
切,或寄托勸勉鼓勵之情,或僅是朋友間情趣的表達。宋人洪邁說:"古人酬和詩,必答其
來意。”代表詩作有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寫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yīng)試,路過海池,止于奉閑僧舍。嘉祐六年蘇
軾赴鳳翔簽判任,再過海池,蘇轍作《懷海池寄子瞻兄》寄贈兄長,后蘇軾作詩相和。
懷涌池寄子瞻兄
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靖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雅馬但鳴嘶。
和子由海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請仔細品讀上述內(nèi)容,回答問題。
(1)蘇軾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一聯(lián)答蘇轍的"”,以“
一句答蘇轍的"無方雅馬但鳴嘶",以可見,所謂酬和必答來意。
(2)蘇軾在首聯(lián)里以"應(yīng)似飛渡踏雪泥"答蘇轍首聯(lián)的“怕雪泥",結(jié)合兩詩內(nèi)容,借助“名
詞解釋“和"寫作背景",簡析蘇軾的用意。
【答案】(1)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驢嘶
(2)【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
飛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
擺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dāng)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
待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當(dāng)下
的每時每事。示例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
以此鼓勵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
以此來化解憂惱。
【解析】【分析】(1)此題比較簡單,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從詩句篩選出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詩句
即可,蘇轍在《懷涌池寄子瞻兄》中說如果我們下次再在這里相遇,還要和父兄歇宿僧
房共題壁詩。而蘇軾在《和子由涌池懷舊》中告訴子由老和尚奉閑已經(jīng)去世,他留下的只
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dāng)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蘇轍在《懷
涌池寄子瞻兄》中說遙想兄臺獨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聽到雅馬嘶鳴,而蘇軾在
《和子由海池懷舊》中告訴子由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據(jù)此答題即可。
(2)首先要理解蘇轍詩中的"怕雪泥"所表達的感情,然后再簡析蘇軾"應(yīng)似飛渡踏雪
泥”這句話的用意。"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兩層含義,一是本義,二是比喻義,比喻人生道
路上的艱難,仕途的艱難。蘇轍的意思是說,當(dāng)年我們曾經(jīng)一起討論仕途的艱難。而蘇軾
在應(yīng)答詩中說,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應(yīng)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
幾個爪印,但轉(zhuǎn)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蘇軾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鼓勵
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
解憂惱。
故答案為:⑴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驢嘶
⑵【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飛
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擺
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dāng)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
待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當(dāng)下
的每時每事。示例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
以此鼓勵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
以此來化解憂惱。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整首詩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從中
篩選出合適的詩句即可。
⑵本題考查概括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閱讀時要逐句
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別要關(guān)注詩歌中抒情的語句,然后再用簡潔、恰當(dāng)?shù)?/p>
語言進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為:這首詩通過描寫(敘述)......的景色(事件),抒
發(fā)(表達或贊頌了)??????的感情。
10.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詩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請選擇一個回答。
(2)"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詩句內(nèi)
容簡要分析。
【答案】(1)"酬",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寫了沉舟側(cè)畔仍有千帆競發(fā)和病樹前頭依舊萬木皆春的情
景表達了自己身處逆境仍能保持自信樂觀,豁達灑脫、積極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1)讀懂標題和詩句大意是作答的關(guān)鍵。"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意
思:劉禹錫與白居易在在揚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為劉禹錫作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
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
蹉花。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就回贈了該詩來答謝白居易。"酬J答謝,
酬答,這里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久謫歸來,自己成了
神話中那個爛掉了斧頭的人,已無人相識,真令人恍如隔世啊。"翻"同"反",表示轉(zhuǎn)折,
相當(dāng)于"反而""卻"。"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貴們好比千帆競渡,飛
馳而過,又如一棵病樹,眼前都是萬木爭春,生機盎然。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
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dāng)之達觀。沉舟側(cè)畔,有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
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他的寂寞、蹉腕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
的升沉,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沉舟"二字描寫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
律,因而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
必將取代舊事物。
故答案為:Q)"酬",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⑵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寫了沉舟側(cè)畔仍有千帆競發(fā)和病樹前頭依舊萬木皆春的情景
表達了自己身處逆境仍能保持自信樂觀,豁達灑脫、積極向上的情感。
【點評】⑴本題難度不大,考生要結(jié)合對句子的理解進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寫作背景、表
現(xiàn)手法的運用等。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詩句的賞析和詩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在于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
解,要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背景、人生經(jīng)歷等進行分析。
二、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1.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
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
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
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便法向路
④處處去之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構(gòu)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淵明虛構(gòu)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現(xiàn)他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無奈。
C."不足為外人道也",短短幾個字,卻能表現(xiàn)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zhì)。
D.本文以“忘路之遠近”開篇,至y遂迷,不復(fù)得路"結(jié)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
(4)文中描繪了陶淵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圖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有類似的描述,試結(jié)合鏈
接材料?,指出它們的相似點。
【鏈接材料】至治之極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
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極:國家治理得好極了.②甘:美味,以為甜美。
【答案】(1)交錯相通;同"邀”,邀請;沿著、順著;做標記
(2)①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②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
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3)C
(4)相似點是:都是當(dāng)時不可實現(xiàn)的虛幻想象;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為:田間小路交錯相通。交通:交錯相通。②句意為:就
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請。③句意為: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扶:沿
著,順著。④句意為:處處都做了記號。志:做標記。
⑵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
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
成分補充完整。①芳草,芳香的青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
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②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無論,更不用說。
句意是:(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
朝了。
(3)C項有誤,"表現(xiàn)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zhì)"錯誤,”不足為外人道也"反映了
桃花源人外人來打破他們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雖只有寥寥幾句,卻留給人們一個心靈休
憩的場所,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安居樂業(y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髻,并怡
然自樂”也勾畫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安定祥和,人們生活和樂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為:⑴①交錯相通;②同"邀",邀請;③沿著、順著;④做標記。
⑵①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②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
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⑶C;
⑷相似點是:都是當(dāng)時不可實現(xiàn)的虛幻想象;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yīng)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
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詞義。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yīng)注意,遵循—對應(yīng),字字落實”的原則,把文言
文句子對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xí)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于
原文,通順規(guī)范.
⑶本題考查理解內(nèi)容和篩選信息。答題時應(yīng)注意,把各個選項對照相應(yīng)語段,找到關(guān)鍵語
句,然后提取最關(guān)鍵的核心的扣題的語句,比照辨析正誤。
⑷本題考查文章的對比閱讀,答題時應(yīng)注意,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
內(nèi)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chǔ)。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chǔ)上,梳理各句之
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
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
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xù)往前行船,想
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
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
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
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
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
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shè)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
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
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
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
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
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
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p>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
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
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
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鏈接材料】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
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1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超然臺記
(宋)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哺糟啜豳①,皆可以醉;?/p>
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
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②,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
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fēng)俗
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
敗,為茍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③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
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④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
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⑤,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
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予未
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渝⑥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日"超然⑦",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
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注釋】①哺糟啜醵:吃酒糟,飲薄酒。②歲比不登:連年歉收。比:連續(xù)。登:豐
收。③葺:修繕。④庶幾:或許,也許。⑤遺烈:功業(yè)。⑥滴:煮。⑦超然:超凡
脫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①(安)釋舟楫之安________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②(因)因城以為臺者舊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
命》)
③(稍)超葺而新之縣官日有康整之供(《送東陽馬生序》)
(2)用"/”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限斷3處)
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3)請借助小貼士,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語意完整、通順。
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
小2+,
?:參JR成語“背井寓鄉(xiāng)”.可推可其含義.觀:
回顧“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M知其義.
①<動>適應(yīng).*從.②<動>出明嫁.③<動>往.到.?<形>適直,舒適
⑤<硼>恰好.@)<副>剛才.(播在《古漢語詞典》)
(4)請認真品讀下列語句,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本文中蘇軾的"樂"與歐陽修在《醉翁
亭記》中所談到的"樂",有何不同。
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蘇軾《超然臺記》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一一歐陽修《醉翁亭記》
【答案】(1)安逸,安適;怎么;靠著,順著,就著;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
給的糧食
(2)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3)(我)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
(4)蘇軾樂于超然物外,他認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無往而不樂(無論到哪兒
都能找到快樂),世間萬物皆有可樂。歐陽修則立足現(xiàn)實,與民同樂,率領(lǐng)百姓同游瑯珊
山,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
【解析】【分析】(1)本題都是一詞多義詞,要結(jié)合各自的語境辨析詞義,如"稍”略微;
稍微。"安"安逸,安適;怎么。
(2)此題較容易,根據(jù)文意:雨落雪飛的早晨,風(fēng)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予未嘗不
在/客未嘗不從。
(3)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背:遠離。觀:美景。適:去,往。
(4)《醉翁亭記》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
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
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這種復(fù)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nèi)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
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yōu)美圖畫時,表現(xiàn)了
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此文說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
事物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就不會有什么煩惱,能成
為二個知足者常樂的人。
故答案為:⑴安逸,安適;怎么;靠著,順著,就著;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給
的糧食;
⑵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3)(我)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
⑷蘇軾樂于超然物外,他認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無往而不樂(無論到哪兒都
能找到快樂),世間萬物皆有可樂。歐陽修則立足現(xiàn)實,與民同樂,率領(lǐng)百姓同游瑯哪
iJj.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
【點評】⑴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
斷。學(xué)生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結(jié)合所學(xué)課文語境積累常用的實詞的意思和所運用的具體
語境以及所屬詞性或語法功能;二要關(guān)注所做試題選文的語境,以及所給比較選項的語
境,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比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領(lǐng)起全句
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
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
⑶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答題時應(yīng)注意,翻譯一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落實重點
字詞,不能遺漏,句意要通順們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
用法的詞語。
⑷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yīng)注意,準
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
【參考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
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
可以充饑。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我從杭州調(diào)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
墻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
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shù);而廚房里
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饑,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里住了一年后,面
腴體豐,頭發(fā)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里風(fēng)俗的淳樸,這里的官吏百姓也
習(xí)慣了我的愚拙無能。于是,在這里修整花園菜圃,打掃干凈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
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jīng)
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游玩。從臺
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xiàn),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
里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里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guān),隱隱約約象
一道城墻,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yè)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
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zhàn)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wěn);這臺上居室
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fēng)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里的,朋
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我們采摘園子里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游魚,釀高粱
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贊嘆:"多么快活的游樂??!"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并
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
超乎事物之外啊!
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擁香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揚,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飲。余強飲三大自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
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
①霧淞沆揚
②余強飲三大白血別
③望之轆而深秀者,瑯哪也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記》兩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
同,請結(jié)合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白汽彌漫的樣子;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茂盛的樣子
(2)①湖中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谏絼莼丨h(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亭子,(亭角
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表現(xiàn)出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
式。歐陽修被貶之后寄情山水,表現(xiàn)出與民同樂的曠達胸襟。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代
職官常識等??忌鶕?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jié)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①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沆場:白氣彌漫的樣子;
②句意: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
③句意: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哪山。蔚然:茂盛的樣子。
(2)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
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
譯為輔。
①重點詞語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shù)在智能工廠設(shè)備管理中的應(yīng)用案例報告
- 上海復(fù)工申請防方案
- 2025國考行測模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密教育線上培訓(xùn)考試題庫(含參考答案)
- 名錄痕跡管理辦法
- 含氟樹脂管理辦法
- 員工實習(xí)管理辦法
- 售后電池管理辦法
- 商會經(jīng)費管理辦法
- 商品陳列管理辦法
- 現(xiàn)場急救知識培訓(xùn)及AED設(shè)備配置規(guī)范
- 檢驗科血液室實習(xí)出科小結(jié)
- SAP-QM質(zhì)量管理模塊前臺操作詳解(S4系統(tǒng))
- 地質(zhì)錄井作業(yè)安全規(guī)程
- 神奇的數(shù)學(xué):牛津教授給青少年的講座
- 測試Bug記錄表模板
- 三國志9全人物能力值表
- 醫(yī)院疾病診斷證明和病假證明制度
- 電解鋁企業(yè)隱患排查清單參考模板范本
- 銷售部評比方案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全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