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第一部分哲學概述

一、什么是哲學

二、為什么要學習哲學?三、哲學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級性四、哲學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五、哲學基本問題六、哲學的基本流派及其歷史形態(tài)

一、什么是哲學

1、詞源分析2、對“什么是哲學”的不同回答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回答1、詞源分析

philein

sophia

philo

sophia(y)哲,知也?!墩f文》

哲,智也?!稜栄拧?/p>

2、對“什么是哲學”的不同回答

概括講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狧egel

什么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之所及,以及自己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沧谌?/p>

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

——馮友蘭

哲學就是永遠保持一種追問的態(tài)勢。

——海德格爾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宋)哲學就是帶著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Z瓦里斯(1772—1801)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回答——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什么是世界觀(2)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1)古代:哲學與科學渾然一體(2)近代:自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3)現(xiàn)代:新的結合(1)古代

哲學與科學渾然一體

PhysicsMetaphysics

形而上學Ph.D亞里士多德研究“存在”的一般原理——第一哲學形而上學研究有形事物之機理——物理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兑捉洝は缔o》

(2)近代:自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科學之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與具體科學關系的認識A共性: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B個性:總結的層次不同C在發(fā)展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相互貫通首先,哲學依賴于具體科學,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其次,具體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哲學的指導二、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1、為什么要學習哲學?2、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1、為什么要學習哲學?(1)就哲學的思維方式而言(2)就哲學的內容而言(1)就哲學的思維方式而言理論思維能力必須加以發(fā)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別的手段?!鞲袼拐軐W的抽象性、邏輯性(2)就哲學的內容而言人類的精神家園黑格爾:一八一八年在柏林大學的開講辭“……這些工作占據(jù)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階層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們精神上的內心生活不能贏得寧靜。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xiàn)實,太馳鶩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之中?!薄狧egel2、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1)學習“普遍哲學”是否可能?(2)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

熟知并非真知。——黑格爾

“……那隱藏的宇宙本質自身并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秘公開給他,讓他享受?!?/p>

——Hegel參考書目《西方哲學史》

羅素(英)《哲學的故事》

威爾

杜蘭特(美)《西方哲學史》

全增嘏(復旦大學)《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肖捷夫、李錦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下兩卷

高清海

主編

人民出版社出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李秀林

等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西方哲學的精神》何兆武《大問題》羅伯特所羅門三、哲學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級性

1、哲學的時代性2、哲學的民族性3、哲學的階級性1、哲學的時代性哲學并不站在它的時代以外,它就是對它的時代的實質的知識。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這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黑格爾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2、哲學的民族性“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上的神一樣?!?----黑格爾中西哲學的比較

西方哲學中國哲學(1)主客體關系西方哲學:主客二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

(2)目的西方哲學:不講事功,為知而知中國哲學:講事功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經世致用之學學而優(yōu)則仕

(3)工具:西方哲學:邏輯中國哲學: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保?)核心西方哲學:物、神、人、語言中國哲學:德(5)動力西方哲學:批判中國哲學:繼承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獊喞锸慷嗟赂ダ饰魉埂づ喔摹八募傧嗾f”種族假相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劇場假象四、哲學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

1、哲學與科學2、哲學與文學3、哲學與宗教4、哲學與道德五、哲學基本問題1、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1)思維與存在誰決定誰——本體論問題(2)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認識論問題2.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遠古的萌芽形態(tài):靈魂與肉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古代的樸素形態(tài):世界的本原是“原始物質”還是“理念”的問題中世紀經院哲學形態(tài):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近代的完全形態(tài):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現(xiàn)代形態(tài):人及其活動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3、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意義(1)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承認存在即物質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維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來依附于物質存在的。唯心主義:認為思維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質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決定的。

笛卡爾的二元論(“心物平行論”)“我思故我在”(2)區(qū)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思維能夠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認識?!胺惨灾?,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不可知論:否認思維能夠反映存在,認為世界在原則上是不可以認識的,或至少是不可徹底認識的。

休謨的不可知論康德哲學“自在之物”莊周夢蝶六、哲學的基本派別及其歷史形態(tài)1、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tài)(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德謨克利特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8世紀法國

拉美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19世紀德國

費爾巴哈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2、唯心主義的兩種歷史形態(tài)(1)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英,1685-1753)

“心外無物”——王守仁(明,1472-1529)

(2)客觀唯心主義

朱熹(南宋,1130—1202):“理在事先”柏拉圖:可知世界(理念世界)與可見世界黑格爾:絕對精神3、辯證法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1)“辯證法”釋義

Dialectic————對話、辯論“精神助產術”

(2)三種形態(tài)

A古代樸素辯證法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p>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按規(guī)律燃燒著,按規(guī)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

——

赫拉克利特老子: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B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C唯物辯證法

第二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

主要內容:

對物質范疇的理解

關于意識問題的研究

堅持無神論世界觀的時代意義(一)對物質范疇的理解

主要內容:問題引入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關于物質問題的再思考哲學物質觀的現(xiàn)代發(fā)展物質的存在形式學術視野: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

問題引入:1、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即探討世界的本質和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本質問題的由來:歷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命題:“水是萬物之源”(古希臘)。古代哲學為什么以本體論作為研究中心?世界本質問題是從一個由來已久的生活常識開始的?,F(xiàn)代社會科技如此發(fā)達也沒能完全驅趕偉大上帝主宰渺小人類的陰影。如:金字塔之謎。2、世界本質問題上的不同觀點:(1)內涵:

世界本質是什么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世界統(tǒng)一性的基礎(2)不同哲學學派的觀點:

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

唯心主義:世界是精神的。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

二元論:世界有物質、意識兩個平行獨立的本原;

不可知論:不可知,回避。

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發(fā)展:“在20世紀,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xiàn)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范圍內,也常常處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德國哲學家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物質觀發(fā)展的第一階段

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幾種“原初物質”。

代表:古代希臘:水、火、原子等古代印度:“四元素說”:地、水、火、風古代中國:“五行說”:金、木、水、火、土

評價:成就:奠定了唯物主義基礎;缺陷:直觀性、猜測性。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哲學物質觀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觀點: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評價:成就:深化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物質觀。

缺陷:割裂物質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混淆哲學物質概念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割裂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3、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哲學物質觀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缺陷;繼承、發(fā)揚舊唯物主義了傳統(tǒng);總結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最新成就。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1、科學物質觀的提出:

(1)科學物質觀提出的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引起“物理學危機”。唯心主義由此宣稱“物質消失了”、“唯物主義被駁倒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暴露無遺。(2)恩格斯的物質定義及其特點:

定義:“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特點:從物質的一般(共性)和個別(個性)的關系的角度定義物質,針對舊唯物主義的物質觀。(3)列寧物質定義及其特點:

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特點:從人類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定義物質,針對唯心主義的觀點。

列寧物質定義是列寧對物質觀的重大貢獻。2、列寧物質定義的科學內容及其重大意義:科學內容理論意義指出了物質的根源性、第一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

批判了唯心主義、二元論指出了物質的可知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可知論

批判了不可知論指出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共性)。

把哲學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相區(qū)別

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實踐意義:為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3、哲學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

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共性和個性的關系(1)區(qū)別:

哲學物質范疇反映物質的共性(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絕對的;

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反映物質的個性(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屬性),是可變的、相對的。(2)聯(lián)系:

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是哲學物質范疇的基礎;

哲學物質范疇對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4、關于物質觀的科學證明和邏輯證明:(1)科學證明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茖W證明具有確定性:就目前人類能認識的世界來說,世界的本質應當物質現(xiàn)象

;但是,科學證明具有相對性、不確定性,有待于進一步確證。物質客觀性如何確認?五官是人類的有色眼鏡。(2)邏輯證明與哲學證明?

關于物質問題的再思考:

1、如果說物質是對具體物質的共性的概括,那么,這種概括與客觀唯心主義的區(qū)別是什么?物質=上帝?傳統(tǒng)哲學、舊哲學都是實在論(Realism)。尋求萬事萬物背后的實體,尋找支撐宇宙的基石。柏拉圖的理念即萬事萬物的共性,有物質理念、精神理念。理念=物質?2、物質如果不是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如何通過感覺感知它的共性?感覺能感知共性嗎?實在論和反實在論(反本原論、現(xiàn)象主義、經驗主義)的對立?!叭艘粏枮槭裁?,就會走到上帝那里”反實在論開啟了現(xiàn)代實證科學的先河。實證科學面對的是一個恒常世界、事實世界。3、物質范疇的兩個向度:從哲學的視角看,對于物質范疇可以從兩個向度來規(guī)定。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看,恩格斯和列寧就是分別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向度界定物質范疇的。(1)從本體論向度界定物質范疇,并以此來統(tǒng)一認識論。恩格斯的基本思路:確定實物是人們感覺的客觀對象,同時從不同實物中抽象出物質這一范疇,并表明“物質”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只存在于“許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實物”中。恩格斯從物質和實物關系的視角界定了物質范疇,其重心無疑在本體論,并以此來統(tǒng)一認識論,即實物是感覺的源泉和抽象的對象。(2)從認識論向度界定物質范疇并以此來回答本體論問題。列寧是從認識論向度來界定物質范疇的。明確界定了“從實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客觀實在性。把物質定義為客觀實在與把物質規(guī)定為實體是根本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范疇把實踐引入物質觀,在物質定義上實現(xiàn)了本體論和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4、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的“物質”。實踐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出發(fā)點是世界的兩重化,即世界被分為“感性世界”和“自在世界”。意識能不能創(chuàng)造物質和物質世界?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的挑戰(zhàn)?在回答什么是物質的時候,或對物質概念進行定義的時候,不應該離開人的感性活動、實踐和主體,而同樣應該把物質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把物質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實踐,就不僅承認了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而且承認了世界是可以改變的。物質形態(tài)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但它依賴于人,因為它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所改變的。當人創(chuàng)造了感性世界的時候,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物質形態(tài),說明物質同樣是歷史的產物。

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觀、靜止觀、時空觀、物質運動形式(一)運動觀: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1、運動的含義:

運動——宇宙間所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運動和物質范疇一樣,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學范疇。2、運動和物質的關系——不可分割(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根本屬性、固有屬性、普遍狀態(tài)。

運動是永恒的?!白厝招邪巳f里”。(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基礎、內容、根源。

不存在無頭腦的哲學家。

設想存在不運動的物質,設想存在非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可想象的。3、錯誤:

A、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否認運動的普遍性、多樣性。一切運動都是機械運動。

《人是機器》拉美立特(法國哲學家)

B、唯心主義運動觀:

否認運動的物質根源,精神是運動的根源、主體。

王陽明的弟子:“運動是知的運動”?!疤熘淮酥撁鳎刂淮酥凵ⅲ臅r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與物只此知之合散”?;菽埽禾瞥?,禪宗六祖?!帮L動,幡動,仁者心動”。

爭論:

惠能的觀點是唯心主義?還是禪宗的最高境界?禪宗六祖惠能:不識字,但佛根深厚,悟性極高。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人都有佛心,倡導一種全新的宗教修行方法)

禪宗的最高境界:萬象由心生,物我兩忘。心不動,則萬物歸于寂滅。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二)靜止觀:1、靜止的含義和意義:(1)相對靜止:是指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穩(wěn)定和平衡狀態(tài)。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2)相對靜止的兩種表現(xiàn):相對位置和對應關系未變根本性質不變(3)意義:

確定和區(qū)分事物性質的重要依據(jù);

事物多樣性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條件;

測量和計算運動的尺度。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1)區(qū)別:絕對性和相對性

運動的絕對性:無條件的、普遍的、永恒的;

靜止的相對性:有條件的、局部的、暫時的。(2)聯(lián)系:

相互依賴:任何事物都是運動和靜止的統(tǒng)一;

相互滲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問題:

靜止也是一種運動?

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動即是靜,靜即是動?3、錯誤:(1)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夸大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以運動否認靜止?!叭瞬荒軆纱翁みM同一條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f子(2)形而上學不變論: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以靜止否認運動。古希臘哲學家芝諾:“飛矢不動”,“阿基里斯追龜”。(三)時空觀:1、時間和空間的含義、特點:(1)時間:

時間

——物質運動過程的順序性、持續(xù)性。

特點:一維性或不可逆性。假如回到從前。(2)空間:

空間——物質運動的廣延性、方位性。

特點:三維性。長、寬、高。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來曰宙”。2、時間、空間同物質運動的關系——不可分割(1)時間、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

時間、空間要用物質運動來度量和認識:

時間:用物質運動的空間距離來度量;年、月、日

空間:用物質運動的時間長短來度量。光年

時間、空間的特性由物質運動決定:

牛頓力學

—低速領域的時空特性的理論形式;

愛因斯坦相對論

—接近光速領域的時空特性的理論形式。(2)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空間:

物質運動總要經歷時間:曇花一現(xiàn),大型電子計算機。

物質運動總要占有空間:物體總有體積、位置特征。3、時間、空間的雙重性:絕對性和相對性(1)絕對性:

客觀性:時空的度量方法顯示了時空的客觀性;時空不依賴人的意識,只依賴物質運動。時空的客觀性和人們對時空感受的主觀性并不矛盾。

人們對時空感受的主觀性:

時間:度日如年,光陰似箭;空間:咫尺天涯;天涯若比鄰。

普遍性:時空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無限性: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2)相對性:

可變性:時空特性隨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尺縮鐘慢”效應。

古代中國俗話:天上一天,人間一年。

笑話:父親空中正年少,兒子地上已暮年。

古詩: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有限性:具體事物的時間有始有終;空間有邊有際。(3)絕對性和相對性、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統(tǒng)一。

無限由有限構成;有限包含、體現(xiàn)無限。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4、錯誤:(1)唯心主義時空觀:

否認時空的絕對性、客觀性;

客觀唯心主義:時空是絕對觀念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心理創(chuàng)造時間,滿足方便創(chuàng)造空間。

否認時空的無限性。時空有限論,上帝創(chuàng)造宇宙。

(2)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絕對時空觀:

割裂時空同物質運動的關系;

牛頓:時間如流水,空間如房屋。

否認時空的相對性、可變性。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四)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1、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社會五種運動形式。2、物質運動形式之間的關系:(1)區(qū)別:具有不同的物質基礎、特殊矛盾、特點。(2)聯(lián)系:

相互依賴:低級是高級的基礎;高級包含低級,由低級發(fā)展而來。

相互轉化:運動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chuàng)造;轉化遵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3、錯誤:

形而上學的機械論:否認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把一切運動還原為機械運動。

社會達爾文主義:用純粹的生物學規(guī)律解釋社會運動。弱肉強食4、物質運動形式辨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有助于了解科學分類,區(qū)分各門具體科學;

有助于了解科學發(fā)展的辨證過程。

哲學物質觀的現(xiàn)代發(fā)展:

恩格斯的物質定義距今已150多年,列寧物質定義距今已80多年。

發(fā)展、完善物質觀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迫切要求。(一)現(xiàn)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證明和挑戰(zhàn):現(xiàn)代自然科學關于物質存在形態(tài)的多樣性、不可窮盡性以及結構的層次性,使物質觀得到進一步證明。物質形態(tài):實物形態(tài)、“反物質”、“反粒子”形態(tài)(真空、場)、各種物質關系。1、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及其意義:(1)近代原子論認識模式達到了原子這一物質層次,但并沒有深入到原子內部。(2)現(xiàn)代原子論認識模式是關于原子內部結構的理論:A、核型原子認識模式: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B、量子化原子認識模式: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C、亞原子或基本粒子認識模式。粒子假說電子、質子、中子三種基本粒子是繼原子、原子核之后,人們認識到的又一更小物質層次,被認為是組成萬物”的基石“,所以稱為”基本粒子“。亞原子或基本粒子認識模式研究的意義:推進了物質統(tǒng)一性問題的重大步驟之一?;玖W邮遣皇腔窘ㄖ镔|的最終的不毀滅的單位?20世紀60年代,已發(fā)現(xiàn)300多種基本粒子,學術界的分歧嚴重:第一、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具有內部結構,或者說是可分的:第二、基本粒子不能分成更小的部分,因為粒子能夠從其他粒子中產生出來,或者僅僅由這些粒子的功能產生出來,而它們又蛻變?yōu)槠渌W?。實驗已實際證明物質的完全互換性。問題:“夸克幽禁”與物質是否無限可分:高能物理在較長時間里還沒有像在原子中分出自由電子、中子、質子那樣,把夸克從強子中分出來,也沒有證明自由夸克的存在,多數(shù)物理學家據(jù)此斷言夸克是被幽禁起來了?;玖W硬荒茉俜?,引發(fā)了哲學上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的尖銳問題?否認物質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永恒性,導致物質靜止的形而上學觀點。第一、夸克模型在解釋更多的新型粒子的特性方面(如生成湮滅、散射、衰變等)取得重要成果,但畢竟還只是一種科學假說,有待于科學實驗進一步證實。第二、60年代以來,由于加速器能量和探測器性能的突飛猛進,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逐步發(fā)現(xiàn)了強子確實有其內部結構。六種夸克預言在1995年已基本被證實。高能物理界還提出有沒有比夸克和膠子場更基本的東西的問題。第三、對物質無限可分要辯證理解。物質及其層次都存在著特定的運動形式,具有質和量相統(tǒng)一的特定的界限,其可分性也必然存在著無限復雜的多樣性。物質無限可分性既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量的分割(尤其是某種具體簡單的事物),也不僅指物質內部要素和結構層次的不可窮盡性。2、關于反物質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1)反物質的發(fā)現(xiàn):

1956年,反粒子的存在已被確認,正負電子、正負質子相碰,立即會在爆炸聲中湮滅。1996年1月4日,英國《泰晤士報》首次報道,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科學家們使用低能反質子環(huán)型加速器生成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氫原子,其衰變周期是百萬分之三十秒,即稍縱即逝。目前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共列有111種普通元素。反氫物質的發(fā)現(xiàn),將在元素周期表普通元素的陰影對稱部位(反元素周期表)的系統(tǒng)中增加一種元素——反氫原子(-H)。由此推之,其他110種普通元素也都有相對稱的反元素。存在無疑但還未找到。(2)反物質發(fā)現(xiàn)的意義:A、反物質是以衰變的形式存在著。反氫物質的衰變周期是百萬分之三十秒,可以預見其他110種反物質都有不同的衰變周期。反物質是以衰變的形式存在的,而且只能以衰變的形式存在。若111種普通元素和相對稱的反元素相碰,世界就會在一聲巨大的爆炸聲中湮滅。反物質衰變了,不能說就不存在了,或者說消滅了。B、反物質只是陽性物質的負物質,還根本不是陰性物質。整個宇宙包括:陽性物質世界和陰性物質世界陽性物質世界一分為二為:陽性物質的正物質(陽+)陽性物質的負物質(陽-)-反物質C、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路程漫長而遙遠。3、關于暗物質和暗能量:(1)暗物質:暗物質本身是不發(fā)光的,但是它有顯著的吸引力;宇宙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暗物質23%。論據(jù):如果物質存在的區(qū)域和光存在的區(qū)域是一樣的話,那么,由牛頓引力定律可知,距離一個星系中心遠處的天體的旋轉速度,距離越遠,速度應該越小。天文觀測的事實卻不是如此,說明當中存在有看不見的暗物質??茖W家(丁肇中領導AMS實驗等)正在通過加速器和非加速器實驗找暗物質離子。(2)暗能量:暗能量是近年來宇宙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的重大成果,是21世紀物理學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很可能導致找到人們長期追求的包括引力在內的各種相互作用統(tǒng)一的量子理論,這將是一場重大的物理學革命。論據(jù):對遙遠的超新星所進行的大量觀測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脹,星系膨脹的速度不像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樣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斷加速。按照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加速膨脹的現(xiàn)象推論出宇宙中存在著壓強為負的暗能量。近年來對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精確地測量出宇宙中物質的總密度。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普通物質與暗物質加起來只占其中的/3左右,所以仍有2/3的短缺。這一短缺的物質就被稱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負壓,在宇宙空間中幾乎均勻分布或完全不結團。這種未知負壓物質主導今天宇宙。宇宙:普通物質4%;暗物質23%;暗能量73%。(二)現(xiàn)代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挑戰(zhàn):1、邏輯實證主義:

“一切形而上學都是沒有意義的”,“拒斥形而上”。

形而上的東西不能按“可實證原則”來證實,所以無意義。人們不能判別上帝的真假,同樣也不能判別物質的真假。

否認、回避世界本質這一本體論問題。2、天博士的“第一推動”和新托馬斯主義的“宇宙論”:

被羅馬教廷譽為“天博士”的托馬斯.阿奎那提出五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關于運動的證明。

宇宙論:認為宇宙是在時間中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的;

達爾文進化論只限于人的肉體,人的靈魂自然只能上帝創(chuàng)造。3、存在主義的“存在”和“意識”:

薩特把存在分為兩類:自在的存在:指外部世界,即一個虛無、無意義、讓人嘔吐惡心的世界。自為的存在:指自我意識,是整個世界的基礎、決定者。關系:“自為”決定“自在”;天空多美好“自在”的世界只有被“自為”的意識顯示出來,被賦予意義。

實質:從個人的主觀存在推導出整個世界,是主觀唯心主義、個人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存在主義代表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普遍傾向:對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的一種反叛4、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概念:在物質概念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們從歷史觀、實踐觀和整體觀上否定了傳統(tǒng)辯證唯物主義的客觀辯證法和物質定義。(1)以實踐為中介的物質觀:安東尼奧.葛蘭西,盧卡奇立足于“實踐一元論”強調馬克思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理論和辯證的物質觀,在物質和精神、思維和存在、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中,突出實踐的中介作用。(2)結構主義的物質概念:法國哲學家阿爾杜塞物質實體只是人類的歷史意識、語言結構和符號系統(tǒng)的最后參照物。(3)“否定的辯證法”對物質客觀性的否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多爾諾通過否定辯證法來否定世界的物質實在性。世界中不存在原初物質、物質和精神的同一性及物質的絕對第一性,其惟一存在就是“不斷的破壞和連續(xù)的否定”。三、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

(一)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1、聯(lián)系的含義:

聯(lián)系:事物、現(xiàn)象、過程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聯(lián)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屬性。2、聯(lián)系的特點:

(1)聯(lián)系的客觀性:

聯(lián)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心主義、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否認聯(lián)系的客觀性。

文革中的“政治陷害”。

魯迅曾嘲笑國人某些聯(lián)想非常豐富。女人的手指尖…丑陋的中國人、丑陋的心理依然存在嗎?一男一女……(2)聯(lián)系的普遍性:A、三層含義:

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都同其它要素聯(lián)系著;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圍的其他事物聯(lián)系著;

整個世界是一個萬事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

證明:“混沌學”中的“蝴蝶效應”理論,生物進化論。B、聯(lián)系和區(qū)別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聯(lián)系是以事物的區(qū)別作為前提;

形而上學:只看到區(qū)別,否認聯(lián)系;

相對主義:只看到聯(lián)系,否認區(qū)別。(3)聯(lián)系的多樣性和條件性:

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多種多樣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有條件的。并非無緣無故。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勾罅?、普遍聯(lián)系觀點的意義:

堅持聯(lián)系觀點是科學研究的前提。

科學研究即找聯(lián)系。

普遍聯(lián)系觀點是批判形而上學錯誤的思想武器。

普遍聯(lián)系要求用聯(lián)系、整體的觀點看世界,反對形而上學孤立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形而上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

普遍聯(lián)系觀點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革命建設:毀林開荒,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產業(yè)結構。

生活學習:知識的系統(tǒng)性,知、情、意。1、一事物能直接同萬事萬物聯(lián)系嗎?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聯(lián)系的中介性2、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整體觀:

整體觀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伏羲陰陽“八卦”:代表天、地、雷、風、火、水、山、澤等八種自然現(xiàn)象。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產生萬事萬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人:屬于不同的系統(tǒng),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問題分析:3、比較中醫(yī)和西醫(yī)的醫(yī)學理念,誰更有前瞻性?

西醫(yī):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中醫(yī):頭痛醫(yī)腳,腳痛醫(yī)頭。如果人體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個復雜機體的人才能醫(yī)好他,在更復雜的情況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正確地理解病因。

——愛因斯斯坦離開人體的手,還是不是人手?(二)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過程:1、發(fā)展的含義、實質:(1)發(fā)展的含義:

運動的多向性:上升、水平、下降

發(fā)展是指前進、上升性質的運動變化。(2)發(fā)展的實質:

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guī)律”。——

毛澤東

發(fā)展是事物運動多向性中的主流,是事物運動最本質特征的表現(xiàn)。A、社會發(fā)展的辯證法:

社會運動變化的總趨勢:前進、發(fā)展。

不協(xié)調的音符:

現(xiàn)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對立;

過時的人大量存在:都市是沙漠,尋找心靈的綠洲;陌生感、孤獨感;

(高原體驗)

病態(tài)的眷戀牧歌式的生活、莊園式的生活。

中國人:悠悠懷古情最濃。懷古詩興大發(fā)千古絕唱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辯證法

B、社會變遷理論:

摩爾根的進化理論:

社會發(fā)展的階段:野蠻—未開化—文明。

施賓格勒、湯因比的循環(huán)理論:《西方的沒落》:產生——成熟——衰亡,文明的宿命《歷史研究》:循環(huán)如旋梯。湯因比:1889——1975,英國,國際性智者,歷史學巨匠。

帕森斯的功能主義理論:

環(huán)境—結構—功能。強調環(huán)境變遷、結構優(yōu)化、功能遞增。

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

暴力是歷史的接生婆,沖突是正常的社會過程。2、新生事物不可戰(zhàn)勝的原理及其意義:

(1)新舊事物的含義、區(qū)別: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舊事物是指喪失了存在必然性、日趨滅亡的事物。

區(qū)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是否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2)新生事物不可戰(zhàn)勝的根據(jù):

新事物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fā)展前途;

新事物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社會領域中的新事物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3)新事物戰(zhàn)勝舊事物的過程的曲折性:

新事物開始弱??;

難免有缺陷;

社會領域的新事物會受到舊事物的反抗。(4)新生事物不可戰(zhàn)勝的原理的意義:

有助于正確對待新生事物;

有助于我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堅定信心。

道路是曲折的。準備走曲折的路。

改革開放的負面效應:

貧富分化:收入差距持續(xù)拉大,社會公平低落道德滑坡:道德邊緣化,一切向錢看社會風氣:部分惡化、毒化,黃賭毒泛濫成災

有人想回到從前嗎?

計劃經濟憑證時代物質生活貧乏

人們擁護改革開放的原因?

新生事物問題分析:3、過程論:

(1)過程的含義:

過程

—事物產生、發(fā)展、滅亡的歷史。(2)“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觀點的內容:

具體事物的過程都是有限的;

凡物有生必有毀(一切都只具有暫時性);

世界是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笆澜绮皇羌瘸墒挛锏募象w,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鞲袼梗?)觀點的意義:

有助于正確對待新生事物;

遵循歷史主義方法和原則。1、歷史教訓:

“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58年大躍進時期的總路線:“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發(fā)展必然是一個過程;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也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2、現(xiàn)實生活中的錯位現(xiàn)象:

語言錯位現(xiàn)象:趕時髦

行為錯位現(xiàn)象:早戀、犯罪低齡化

情感錯位現(xiàn)象:同性戀、59歲現(xiàn)象錯位現(xiàn)象:4、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的方法論意義:

有助于樹立對現(xiàn)實的科學批判態(tài)度。

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的重大意義。

““與時俱進”是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觀的當代表現(xiàn)。

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觀要求“與時俱進”。

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觀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依據(jù)。

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觀對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

“發(fā)展是硬道理”?!爸袊鉀Q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fā)展”。

——鄧小平(三)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1、規(guī)律的含義:

規(guī)律—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2、規(guī)律的特點:

客觀性。規(guī)律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人和規(guī)律的關系?

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條件具備,規(guī)律就會出現(xiàn)和起作用。

普遍性。規(guī)律在自己適用的范圍內都具有普遍性。

社會歷史是有規(guī)律的,所以歷史事件是可以重復出現(xiàn)的?!?7年文科辨析題3、規(guī)律的劃分:

性質: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思維規(guī)律

表現(xiàn):統(tǒng)計規(guī)律、非統(tǒng)計規(guī)律

范圍:一般規(guī)律、特殊規(guī)律、個別規(guī)律4、規(guī)律問題上的不同觀點:辯證決定論

決定論

是否承認偶然性是否承認規(guī)機械決定論神學目的論律的客觀性客觀唯心主義

非決定論宿命論主觀唯心主義(四)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qū)別:1、唯物辯證法的含義: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學說,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2、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辯證法形而上學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孤立觀點發(fā)展變化的觀點靜止不變的觀點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否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全面的觀點片面的觀點根本對立: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一:

質量互變規(guī)律

事物發(fā)展的形式或狀態(tài)

古代中國人對廣泛存在于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質量關系的思考和研究在大量的成語、格言中展露無遺。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質、量、度:1、質:(1)質—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2)質和事物的關系:不可分割

直接同一(3)質和屬性的關系:質是屬性的內在根據(jù);屬性是質的外在表現(xiàn)。(4)如何把握質:把握所有屬性;根據(jù)實踐需要。(5)意義: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是什么質是區(qū)分量的前提。2、量:(1)量—事物可以用數(shù)量來表示的規(guī)定性以及事物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結構)。(2)量和事物的關系:

不可分割。量總是事物的量,事物總是一定量的事物。

不是直接同一。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并不影響性質。(3)意義:

量是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怎么樣

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是現(xiàn)代科學的認識方法。3、度:(1)度—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shù)量界限。00C——1000C(2)量和質的關系:

區(qū)別:兩種不同的規(guī)定性;和事物的關系不同。

聯(lián)系: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

相互規(guī)定:質規(guī)定量的活動范圍;量規(guī)定質的穩(wěn)定性。(3)認識事物度的意義:

才能準確把握事物的質;

心中有數(shù)

才能提出指導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

才能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二)量變和質變的含義、特點、形式:1、量變的含義、特點、形式:

量變: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特點:不顯著的變化;體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連續(xù)性。

形式:數(shù)量的增減;場所的變更。2、質變的含義、特點、形式:

質變:事物從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

特點:顯著變化;體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

形式:爆發(fā)式飛躍;非爆發(fā)式飛躍。3、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標準:

事物量的變化是否超過度的范圍。(三)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意義:1、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1)區(qū)別: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兩種不同的形式和狀態(tài)。(2)

聯(lián)系:

相互依存: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相互轉化: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質變體現(xiàn)和鞏固量變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

相互滲透: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總的質變過程中有量的變化。部分質變:

部分質變的類型:

階段性部分質變:事物根本性質未變,而比較次要的性質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階段性。

局部性部分質變:事物全局性質未變,而某些局部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fā)展呈現(xiàn)變異。

部分質變的作用:是量變的階段性成果;是根本質變的必要前提。下列那些屬于部分質變:

人到中年部分先富自由竟爭到壟斷從猿到人

2、量變和質變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不同作用:(1)量變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不同作用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2)質變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不同作用:只有質變,事物才能發(fā)展;只有質變,才能體現(xiàn)和鞏固量變成果;只有質變,才能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錯誤觀點表現(xiàn)生物學領域政治實踐領域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庸俗進化論居維葉只承認遺傳,否認變異。右傾改良主義陳獨秀只強調改良、進化,反對革命。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生物激變論柏格森只承認變異,否認遺傳。左傾機會主義王明否認量變,一味奢談革命、質變。3、割裂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的錯誤:4、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的意義:第一、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jù)。

三步走戰(zhàn)略先富到共富戰(zhàn)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二、是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應遵循的重要思想原則。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

科學態(tài)度。求實原則,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穩(wěn)步前進,注重長期的量的積累。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

革命精神。樹立遠大理想、雄心壯志,在條件成熟時敢于質變。

批判和防止錯誤:急躁冒進、盲目蠻干(左的錯誤);滿足于做改良的庸人、消極無所作為(右的錯誤)。

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二: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一)肯定和否定:1、肯定和否定的含義:

肯定方面: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是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即破壞現(xiàn)存事物使之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方面。

肯定方面=新事物?否定方面=舊事物?2、肯定和否定的關系:(1)對立;是事物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因素、趨勢;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不同;是事物發(fā)展的不同環(huán)節(jié)。(2)統(tǒng)一:

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相互包含、滲透:肯定包含否定,一定意義上肯定就是否定;反之亦然。

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地位相互轉化。(二)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1、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的內容: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統(tǒng)一;

辯證否定的實質:辯證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而進行的自我否定。

辯證否定的特征: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克服和保留的統(tǒng)一)。2、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內容:

否認內部矛盾,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外因論。割裂肯定和否定的統(tǒng)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是簡單消滅,是任意的、主觀的否定。

辨析題:

否定就是揚棄3、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的意義:理論意義:辯證分析;反對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錯誤。實踐意義:有助于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

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

正確:繼承優(yōu)秀成果,批判糟粕。古為今用。

錯誤:歷史復古主義:厚古薄今。歷史虛無主義:柏揚:《丑陋的中國人》

尼采:“上帝死了,一切都是允許”

正確對待西方文化:

正確:吸收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批判糟粕。外為中用。

錯誤:全盤西化;閉關自守。

因循守舊。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

要面子,重形式。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指導社交—給面子批評—留面子做事情—爭面子

倫理至上,恪守道德。女子無才便是德

知足常樂,安于現(xiàn)狀。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調和妥協(xié),中庸之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之氣…

重人情,講寬容。宰相肚里能撐船

重家庭關系。家族觀念、尚祖、懷古

崇拜權力,懼怕權威??偸枪蛑?,不習慣站立,奴性十足中國國民性的基本面貌:(三)否定之否定過程:1、事物發(fā)展的全過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麥?!仓辍碌柠溋?/p>

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所有制)原始統(tǒng)一——分裂——重新統(tǒng)一(勞動方式)三個階段,兩次否定,完成一個周期。哪一個是核心階段?不同事物的否定之否定過程體現(xiàn)的重復性有何不同?2、否定之否定過程的特點:(1)周期性。重復性、回復性、回歸性。

否定之否定過程仿佛是回到出發(fā)點的運動。(2)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前進性。否定實現(xiàn)事物發(fā)展。

事物發(fā)展的具體道路:曲折性。曲折性的表現(xiàn):周期性,非直線式發(fā)展;前進過程中的退化、逆轉、偏離等。

前進性和曲折性的關系:統(tǒng)一

原理的意義:有助于我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三: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一)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1、概念:

矛盾: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tǒng)一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簡稱:對立統(tǒng)一

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的區(qū)別:

客觀存在,不能排除;主觀性,可以克服。

“一陰一陽為之道”,“反者道之動”,“相反相成”

——老子

萬物“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

——朱熹2、矛盾的基本屬性:

(1)同一性:

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聯(lián)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

同一性的表現(xiàn):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2)斗爭性:

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離異的性質和趨勢。

斗爭性的表現(xiàn):政治斗爭、生物界的弱肉強食、學術界的爭論等。3、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辨證關系及其意義:(1)辯證關系:A、區(qū)別: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相反的基本屬性;

同一性具有相對性、有條件性;斗爭性具有絕對性、無條件性。

它們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不同;B、聯(lián)系:相互聯(lián)結、不可分割。

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斗爭性是同一性的基礎。

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是斗爭性的前提。(2)辨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方法論意義: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反對形而上學錯誤:

把同一性絕對化:莊子:“齊生死,同萬物”。章太炎:“五無”。把斗爭性絕對化:“斗則進,不斗則退”。

有助于正確處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93年論述題]

對立:表現(xiàn):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統(tǒng)一: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等。相互學習、借鑒,尤其我們學習的重要性。

錯誤:全盤西化;閉關自守。4、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

為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必要前提;

使矛盾雙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fā)展;規(guī)定事物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2)矛盾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在事物量變過程中,斗爭性推動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為質變作準備;

(促進量變)

在事物質變過程中,斗爭性促成矛盾的轉化,實現(xiàn)事物的質變。

(完成質變)5、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及其意義:(1)含義:

內因: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內因;

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外因。(2)關系:

區(qū)別:內因——內部矛盾;外因——外部矛盾。

辨證關系:

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3)意義: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原理是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理論基礎。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依靠本國人民、立足自身、艱苦奮斗建設社會主義。

堅持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大膽吸收、借鑒外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的方針。反對全盤西化和閉關自守的錯誤。(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關系: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意義: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徹底辯證法的前提;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特殊性:(1)含義:矛盾特殊性: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2)意義:

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論依據(jù)。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活的靈魂(3)矛盾特殊性的表現(xiàn):第一、矛盾性質不同: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貫穿事物發(fā)展過程始終,規(guī)定事物性質的矛盾。非基本矛盾:不貫穿事物發(fā)展過程始終,也不規(guī)定事物性質的矛盾。第二、矛盾解決方式不同: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敵我矛盾

矛盾雙方同歸于盡;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矛盾雙方達到對立面的融合;城鄉(xiāng)矛盾

矛盾雙方相互促進。人民內部矛盾第三、矛盾地位不同: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意義:A、關系:

區(qū)別: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居于從屬地位,起影響作用的矛盾。

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規(guī)定、制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響、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意義:

抓重點;兼顧一般;及時調整工作中心。3、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義:(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A、關系:

區(qū)別: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聯(lián)系:相互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規(guī)定、制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影響、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B、意義:

看主流;重視支流。(3)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義:方法論意義: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含義:兩點論——一點論重點論——均衡論關系:統(tǒng)一:兩點論包含重點論;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實踐意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西部大開發(fā)(東西部以及西部內部德不平衡,特殊發(fā)展模式)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1)辨證關系:

A、區(qū)別:矛盾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具有絕對性;矛盾特殊性是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具有相對性。共性只能大致包含個性;個性不能完全進入共性。B、聯(lián)系:

相互聯(lián)結: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是共性的基礎;個性體現(xiàn)、包含共性,共性是個性的共同本質。矛盾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及其意義:(2)意義:第一、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第二、原理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則。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共性的要求。

必須具有中國特色。

立足中國實際,從國情出發(fā),把普遍原理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

批判錯誤:

教條主義:只講共性,不顧具體實際,把馬列作為教條到處生搬硬套。

資產階級自由化:以個性來否認社會主義普遍原則。(三)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核心、實質:1、是什么: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2、為什么: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和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動力;它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是否承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即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和斗爭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四)古代中國的矛盾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

1、古代中國的矛盾觀:

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

道德經:陰陽、有無、大小、生死等。

認識到矛盾的客觀存在、矛盾雙方的辯證關系以及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

朱熹:萬物莫不有對

老子: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

孫子兵法:戰(zhàn)爭中的一系列矛盾

探討了解決矛盾的辯證方式:和而不同,執(zhí)用兩中2、古代中國的矛盾觀的現(xiàn)代意義:對于加深理解和豐富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學說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表明了中華民族思維方式中的豐富的辯證法因素;有助于民族思維方式的革新和發(fā)展;

辯證思維素質是一個民族思維素質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防止實際工作、思想工作中“一刀切”、“一窩風”的走極端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有重大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繼承、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矛盾觀,對于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導作用。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注重和諧統(tǒng)一的矛盾觀,對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積極意義。

和為貴四、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形式和內容現(xiàn)象和本質學習唯物辯證法范疇的意義(一)原因和結果:原因和結果是研究事物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相互關系的范疇。

1、含義:

原因是引起一定現(xiàn)象的現(xiàn)象;

結果是被某種現(xiàn)象(原因)引起的現(xiàn)象。原因和導因、誘因、條件的關系:構成因果關系的條件:

前后相繼;鐘不敲不響

彼此制約(決定性條件)。

“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2、因果聯(lián)系的特點:

客觀性: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

普遍性:事物、現(xiàn)象無不處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