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高二歷史高分突破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高二歷史高分突破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高二歷史高分突破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高二歷史高分突破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高二歷史高分突破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古希臘雅典城邦實施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創(chuàng)立。投票者在選票——陶罐碎片較為平坦處,刻上他認為應該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如果超過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將票分類,得票最多的人士即為當年放逐的人選,放逐期限為10年,被放逐者無權為自己辯護。這一制度對威脅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懾作用,迫使他們謹言慎行,不敢恣意妄為,成為維護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但是有時也成為野心家排除異己的工具。

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新課標: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英國威斯敏斯特宮美國國會大廈雅典公民大會遺址愛琴文明黑暗時代城邦形成輝煌時期前20世紀-前12世紀前11世紀-前9世紀前8世紀-前6世紀前5世紀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古希臘——雅典、斯巴達;古羅馬——共和國、帝國1.古希臘歷史發(fā)展線索(前20世紀—前5世紀)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類型各自特點相同點公民大會擁有最高的權力貴族議會掌權,公民權較少少數(shù)貴族掌權,公民權較少君主個人掌權,公民權很少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權力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城邦公民或多或少享有政治權利(1)時間:公元前8-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國家發(fā)展起來。(2)特點:城邦的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3)類型:民主制、貴族制、寡頭制、君主制、僭主制2.城邦國家的形成機構產生方式或資格主要職責性質或地位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陪審法庭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從公民中抽簽產生由選舉產生,大多一年一任抽簽產生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任職時需要接受監(jiān)督,隨時可以被罷免和審判審理大小案件(陪審員達6000人)各機構的成員主要司法機關人民主權;輪番而治;直接民主特點3.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實質機構產生方式或資格主要職責公民大會

國王長老會議監(jiān)察官寡頭政治是一種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權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權階級手上。全體公民參加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世襲壟斷軍事統(tǒng)帥權力議員僅30人,終身任職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權力,但他們一年一任,一般不能連任,因而不利于他們充分發(fā)揮作用4.斯巴達的寡頭政治實際最高權力機關材料二公元前399年,一個由501名雅典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以281票贊成,220票反對的結果判蘇格拉底有罪,而處以死刑。材料一

婦女、奴隸、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內部輪流執(zhí)政。根據(jù)兩則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1)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民主范圍十分有限。(2)抽簽選舉、輪番而治,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少數(shù)人(男性公民)的民主。角度羅馬共和國國家機構主要機構權力政治體制政治制度特征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員、元老院和公民大會①執(zhí)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tǒng)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zhí)行相關決議。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xié)調他們的行動。③公民大會有權立法、宣戰(zhàn)、媾和和談判,是羅馬最高權力機關,但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fā)揮作用。④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當選。共和政體具有濃厚的寡頭政治特征(1)羅馬共和國5.古代羅馬政治制度制度局限:在古代希臘和羅馬共和國,公民僅是少數(shù),婦女、外僑和奴隸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實質是奴隸主專制。角度羅馬帝國政體建立主要機構權力政治體制政治制度特征古羅馬的元首制,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譯為第一公民。由這位第一公民來領導國家的制度,就稱為元首制。在羅馬史的劃分上,羅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終止于公元287年。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君主政治——元首制君主集權,實行獨裁統(tǒng)治(2)羅馬帝國5.古代羅馬政治制度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古代希臘羅馬政治文明的演進古代希臘古代羅馬前8世紀前323年476年395年前509年前27年1453年羅馬帝國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日耳曼君主把征服的地區(qū)分封給兒子和隨從,形成封君、封臣制度。(2)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龐大帝國。但后來國家陷入分裂,形成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雛形。1.背景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2.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1)關系: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2)沖突:在走向統(tǒng)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與教會多次發(fā)生沖突。"丕平獻土":753年,倫巴第人再次威脅羅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前往法國向丕平求援,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打敗倫巴第人,將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qū)"贈給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稱頌了千余年的"丕平獻土",矮子丕平與羅馬教廷的結合,是新興軍事霸主與傳統(tǒng)精神權威的結合,在當時紛繁錯亂的歐洲政治秩序中脫穎而出。日耳曼蠻族文化與羅馬基督教文化的結合,構成了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底色。三級會議指的是法國全國人民的代表應國王的召集而舉行的會議。參加者有教士、貴族以及其他民眾(稱為第三等級)。會議通常是國王為尋求援助而召開,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級會議是作為君主制度的補充出現(xiàn)的。對君主的制約有限。16世紀以后,君權達到頂峰,三級會議形同虛設,三級會議所代表的原則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為近代議會民主埋下了伏筆(1)法國:等級君主制3.表現(xiàn)①概況: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②影響: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2)英國:議會君主制①過程大憲章的簽署13世紀中后期,議會權力逐漸加強。14

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背景:13世紀初,英王約翰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迫使國王簽署《大憲章》內容:肯定國王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②關系: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則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tǒng)治。3.表現(xiàn)

11—12世紀,意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城市中,實行一種由執(zhí)政官和統(tǒng)治委員會掌握權力的共和政治。這些共和國發(fā)展起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紀王權的政治制度,形成了豐富的政治文獻,闡釋了民主思想,對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3)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1)開端:962年,德意志國王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2)1125年后,國王由諸侯選舉成為制度(3)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皇帝(4)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散3.表現(xiàn)(1)原因①根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受到舊政治制度的嚴重阻礙;②政治: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政治權利。③思想: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的影響。④階級:社會矛盾尖銳激化。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長期斗爭的結果;(2)過程和方式:革命、改革、立法(3)典型:其中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lián)邦制和法國共和制最為典型。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1.產生代議制: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發(fā)展演變特點①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②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內閣制度。③完善:19世紀中后期,英國先后進行三次議會改革,民主制度基本形成①議會有立法權、定期召開;②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和招募常備軍。③國王有權任命議會多數(shù)派領袖出任首相,并批準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④內閣掌握政府實權。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2.發(fā)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以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受到憲法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以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受到憲法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上院)議會(下院)首相內閣(政府)國王多數(shù)黨領袖對議會負責對議會負責監(jiān)督政府行政提出內閣名單與首相共進退形式上任命授權組閣形式上批準選民選舉責任制內閣(行政權)國家元首(權力象征)立法機構(立法權)責任內閣制下的政府與議會實際掌握國家大權思考:責任內閣制的運行機制有哪些?國王任命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下院多數(shù)黨領袖擔任內閣首相,并負責組閣。內閣實行集體負責制,對外與首相政治上共進退。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應全體辭職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由選民決定內閣是否繼續(xù)執(zhí)政。責任內閣制的運行機制材料:(英國)開始了產業(yè)革命,這一革命把經濟力量的重心完全轉移了?!?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yè)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斗爭。——[德]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英文版導言材料中“一次新的斗爭”指什么?分析這次斗爭的原因及影響?!靶碌亩窢帯敝?832年議會改革運動。原因:工業(yè)革命后經濟發(fā)展與政治制度之間出現(xiàn)了矛盾;工業(yè)資產階級經濟地位提高;工業(yè)資產階級參政愿望增強。評價:①積極: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幵啟了英國議會改革的先例;促進民主政治的完善。②局限: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受到限制。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1867年,第二次議會改革,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城市工人;1884年,第三次議會改革,農業(yè)工人;1918年,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1928年,婦女的年齡降到21歲;1969年,凡滿18歲的男女都獲普選權;

英國選舉權逐漸擴大說明:體現(xiàn)民主范圍的逐漸擴大。貴族工業(yè)資產階級公民民主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聯(lián)邦制:中央集權,地方保留一部分自治權力(國家結構)(2)美國聯(lián)邦制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2.發(fā)展背景特征①1775年,北美的獨立戰(zhàn)爭,隨后,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②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規(guī)定美國是聯(lián)邦制共和國。①聯(lián)邦制原則:聯(lián)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擁有憲法明確規(guī)定的權力,各州擁有一定的自治權。②三權分立原則:總統(tǒng)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guī)定設立的下級法院,它們對憲法和法律有最終解釋權。

總統(tǒng)

國會

聯(lián)邦法院①批準②推翻③彈劾對國會實行否決權提名審查行政行為審查立法行為大法官任職需經參議院同意

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分權與制衡a、立法權b、征稅權C、征兵、宣戰(zhàn)權d、彈劾權a、司法權b、最高司法解釋權a、任命政府官員c、戰(zhàn)時行使獨裁大權d、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b、軍事權、外交權1787年憲法體現(xiàn)的原則聯(lián)邦制原則建立聯(lián)邦政府,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共和制原則不設君主,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分權與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州與聯(lián)邦政府的關系民主制原則

總統(tǒng)和議員由選舉產生,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

評價①意義(積極)

留下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如承認黑人奴隸制,婦女無選舉權。

各州權利過大,為地方對抗中央提供可能,為內戰(zhàn)埋下伏筆。①此后,美國國會陸續(xù)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不斷完善1787年憲法;②1865年,美國廢除奴隸制;③歷經200余年的變革,美國民主制度逐漸完善起來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使美國成為一個聯(lián)邦制的總統(tǒng)制共和國;促進美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②局限性美國民主政治的完善共和制政體時間178817891792180418141830184818521870攻占巴士底獄第一共和國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二共和國第三共和國七月王朝一票共和波旁王朝君主立憲制君主制法國大革命和共和制確立的歷程示意圖1789年以來,法國人民爭取共和制的斗爭歷經反復。巴黎公社失敗后,法國政局動蕩,各派政治力量圍繞共和與帝制的政權形式問題反復較量。1875年1月,國民議會以一票多數(shù)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此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一票共和)。(3)法國議會共和制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2.發(fā)展(3)法國的共和制政體更迭1875年憲法①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但并不穩(wěn)固②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①法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行使②總統(tǒng)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國會總統(tǒng)內閣(立法權)

(行政權)議會選舉產生任命(眾議院同意)與總統(tǒng)對議會負責參議院(間選)眾議院(普選)副署法國共和制結構示意圖(行政權、軍事權、立法權)參議院同意可解散眾議院特點:實行分權制衡;權力中心在國會,立法權控制行政權;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比較點英國美國法國政體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政府首腦及其產生行政權歸屬于立法權歸屬于特點相同點3.比較英、美、法代議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總統(tǒng)、選舉總統(tǒng)、選舉首相議會產生總統(tǒng)選民選舉總統(tǒng)議會選舉國王、世襲首相、內閣總統(tǒng)總統(tǒng)、內閣國會(參眾兩院)國會(參眾兩院)議會(上下兩院)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總統(tǒng)制與議會制的混合1.實行不同程度的代議制;2.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實行政黨政治;4.近代民主政治呈現(xiàn)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趨勢1.繼承古代政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2.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代議制,以議會作為參政的一個窗口。4.完善法律,強調法治。5.民主范圍逐漸擴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部分實現(xiàn)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2)局限: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黑奴合法(3)發(fā)展: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wěn)定和成熟。5.西方近代民主政體的評價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制度,應當在堅持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fā),互相取長補短,臻于完善!

課堂小結(2020·浙江高考·17)歷經多次流血和動蕩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國人決意嘗試一下新政體的實驗”。托利黨和輝格黨議員聯(lián)合起來,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選擇”。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衛(wèi)歐洲新教思想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受邀前往英國,經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zhàn)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棄王國”。從英國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看,這個“選擇”更大的意義在于A.推翻了君主制度B.促進了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體

D.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主張B

實戰(zhàn)演練(2020·全國Ⅲ卷·33)美國建國初期,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lián)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guī)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第一屆國會上,麥迪遜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